目前分類:大陸 武當山 (1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張三豐看中的風水寶地:玄天玉虛宮

張三豐,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元明之際著名道士。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洪武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遊諸山,蒐奇覽勝。洪武二十三年(1390),他拂袖長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淒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

張三豐斷言遇真宮必大興該地後改建為玉虛宮

張三豐曾經從大頂天柱峰下山,沿龍脈往北走,經烏鴉嶺,上展旗峰,順著梅子埡、倉房嶺北下20多公里,看到一塊風水寶地,這就是後來的玉虛宮基址。張三豐在這裡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八說:“洪武年間,張三豐真仙清盻留意在此,故結庵於其上,以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嘗謂人曰:'他日此地必大興也'。庵前有古木五株,師獨棲其下,久則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人皆異之”。永樂十年,大修武當道教建築群,改建“遇真宮”為玄天玉虛宮。由此可見,明成祖之所以把玉虛宮建為“山中甲宮”,與真仙張三豐相中這塊風水寶地有很大關係。

 

風水寶地玉虛宮:天柱峰聚福仙都橋鎖財

玉虛宮,位於展旗峰北陲。座南朝北,佈局嚴謹,中軸​​線分明。從山龍來看,其祖山天柱峰西接崑崙山,北連烏鴉嶺,展旗峰是其少祖山,梅子埡、倉房嶺是其蜿蜒龍脈,華麓山如屏風三疊枕其後,翠屏山重岡疊阜列其前,群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從水龍來看,發源於西山張爺廟溝水簾洞的玉帶河,從西宮緩緩流入紫禁城內,在龍虎殿前呈一張彎弓的形狀蜿蜒東流,匯入梅溪河(即九渡澗下游),中軸線上建有玉帶橋;另有發源於祖山的九渡澗自南而北遠遠流來,與玉帶河交匯後流到北山腳下,折而西行,水面寬闊,河道彎曲,俗稱“西流河”。河上有遇真、仙源、遊仙、東萊、仙都、登仙六座大型石橋,可供登臨遊眺。仙都橋是玉虛宮的風水橋,有“鎖財”的功用。左引崇崗, 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風水術所要求的主山(亦稱靠山)、 青龍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應俱全,故有風水寶地之稱。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說:“玄天玉虛宮,在天柱峰、紫霄展旗峰之北。層巒疊嶂,萬仞千尋,迤邐直下山趾。其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左引崇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土厚而泉冽,竹修而鬆茂,幽蘭馥馥,丹桂叢叢,金菌馡香,騫林騰翠,如此殊勝則有遊仙而居之”。

既然“遇真宮”後被改建為“玄天玉虛宮”,那如今的遇真宮又是怎麼回事呢?

現“遇真宮”實為“會仙館” 張三豐在此結庵修煉

遇真宮以前叫“會仙館”,是著名道士張三豐結庵修煉之地。據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記載:張三豐“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蒐奇覽勝……又尋展旗峰北埵,卜地結草廬,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結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週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來時,非在子也'。”這說明張三豐創立的遇真宮最初在展旗峰北埵。後因明成祖在此處修建玄天玉虛宮,才將遇真宮遷到距玉虛宮之東八里處的“黃土城”——“會仙館”舊址上。

明成祖對遇真宮的修建非常重視,永樂十年(1412)三月《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朕聞武當遇真,實真仙張三豐老師修煉福地……今欲創建道場,以伸景仰欽慕之誠”。永樂十五年“奉敕創建真仙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齋堂、廚室、道房、倉庫、浴室,共九十七間”。後經擴建,到嘉靖十五年(1536)遇真宮的殿宇道房已達396間。

遇真宮: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恍如仙界

遇真宮的規劃佈局是明初高道孫碧雲的傑作,他奉明成祖的聖旨,“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故對風水格局頗為講究。遇真宮選址在一個內聚型盆地——“黃土城”內,北靠鳳凰山,南對九龍山,左有望仙台,右有黑虎洞,水磨河自西向東從九龍山下流過,正是坐北朝南,龍騰而鳳翥;山環水繞,藏風而聚氣的風水寶地,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風景規劃的經典模式。這種獨特的設計,給古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代湖廣巡撫顧璘《游太和山記》說:將至遇真宮,“悠悠然度灌木、溪橋之間,恍陟仙界”。明代文人陳文燭《遇真宮》詩云:“正有真人想,其如遇妙然。人言臨福地,吾意在九天。歲月山中老,乾坤此際懸。偶來仍駐殿,笙鶴下翩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最高真武大帝青銅雕塑落座鄖西玄鼓山
湖北十堰市鄖西天河旅遊區玄鼓山核心景區再添一道文化景觀,世界最高的真武大帝銅像順利封頂落成。
世界最高的真武大帝銅像在美麗、神秘的玄鼓山落成,為天河旅遊區再添一個文化符號,也為鄖西縣的文化旅遊發展新增了核心景觀。據悉,此次落成典禮之後,天河景區將對此尊真武銅像進行精密細緻的焊接、打磨、鍍金、拋光,預計在重陽節為這尊世界最高的真武大帝銅像舉行隆重的揭幕儀式;三月三,為之舉行盛大的開光慶典。

此巨型銅雕由湖北玄鼓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由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山東華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傅紹相等藝術大師參照武當山真武大帝銅像精心設計,經過中國道教權威人士與雕塑藝術家共同審定,採用純銅鍛造,高達59米,直徑15米,堪稱世界最高的真武大帝站像。此尊雕塑再現了傳說中真武在鄖西玄鼓山潛心修練的場景,高聳雲天,莊嚴肅穆,栩栩如生,極具審美價值,堪稱文化經典,必將彪炳千秋。

鄖西天河旅遊區玄鼓山核心景區位於鄖西縣城關鎮天河坪村,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以七夕文化為主題、與道教文化相融合,集人工湖泊、仙道養生、七夕愛情文化於一體。七夕文化區主要以「鄖西古景、神秘天河、七夕民俗」為旅遊特色;以「天河飛鵲橋,牛郎會織女,秀峰留神影,浪漫七夕情」為旅遊主題;以觀光遊覽、婚旅度假、休閒療養、生態保護為主要功能,主要有櫻花谷、情人谷、桃花谷、牛郎織女村、月閣、水上遊樂園等70多處旅遊景點。道教文化區以「仙道崇拜、道教養生」為特色,以真武文化為主題,主要通過歷史悠久的玄鼓觀及新建的真武廣場、真武銅像等呈現青年真武在鄖西玄鼓山修道的傳說,與武當山道教文化一脈相承。

傳說真武大帝年青時曾在鄖西玄鼓山修煉,並賜一泓聖水造福百姓,後由此登武當山,歷經42年修煉,得道成仙。

玄鼓山名稱的來歷

早在五斗米道此前的五百年,玄鼓山就叫玄鼓山。玄,黑色的意思。這裡山石灰黑,山形如鼓,因此名叫「玄鼓山」。五斗米道在此布道,玄武、周恭在此修道,都與玄鼓山的美名有關。

懸鼓山最原始的名字就叫玄鼓山,民間傳說是早先在此修道的道士們起的。據《湖北省建制沿革》的考證,鄖西和上津,遠在夏朝以前就被舜封給了一個協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人,他叫契,即商的祖先。西周初年,周王室又開通了從鎬京至上津的水陸兩途的通道。戰國時期,這裡又封給了大改革家商鞅。迷人的風景,便利的交通,以及與中央朝廷若即若離的政治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道士聚集於此修道。這也是五斗米道在此布道的基礎。道家們崇黑色、藍色,當他們看到這座山「山石灰黑、山形如鼓」時,就起名玄鼓山。

《湖北省建置沿革》考證的關於契治水有功被封於上津的事,也可能直接導致玄鼓山的命名。在治水的過程中,禹是主角,契是輔角,禹的父親叫「鯀」,字玄冥,是最早的玄武。既然上津、鄖西一帶被封給了契,契把一個很好的山名送給老領導禹的父親,這種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正因為玄鼓山獨特的名字,加上想複製玄武成功的模式,宋代的周恭捨棄當時的道教聖地終南山,千里迢迢到此修道,一修就是十年。明代朱棣崇奉玄武自不用說。可是,到了清代就不一樣了。滿清興起於關外,入關之前已信奉藏傳佛教,入關後利用儒學治國,對道教雖仍予以保護,但遠不及明朝那樣尊崇。

從公元191年張魯在玄鼓山布道這一明確的記載年代開始計算起,到康熙元年(1662年)因避諱改名懸鼓山,玄鼓山的名稱叫了1471年。玄鼓山改名懸鼓山後,去掉了道教的文化元素,名氣大衰。文革時,千年道觀毀於一旦。2010年,鄖西縣委、縣政府廣泛徵求民意,決定恢復原名玄鼓山,山上的道觀也由懸鼓觀恢復為玄鼓觀。

道教為何選擇玄鼓山

當鄖西史和鄖西道教史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又出現了兩個新的疑問:道教為何選擇玄鼓山?真武大帝為何成為千百年來鄖西百姓的主流信仰?更直白地說,道教為何選擇鄖西,鄖西為何離不開真武?

第一個問題概括起來說,道教或真武選擇玄鼓山有先秦道家修道的原因,有五斗米道布道的原因,有陰陽五行的原因,有道教傳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民間故事中有真武曾在此修行十年的傳說等,加上玄鼓山石頭的顏色是黑色,「山勢徘徊,有天關地軸之象」,如此風水,自然受到道士們的推崇。

第二個問題,鄖西人為何離不開真武大帝呢?除去信仰的原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水。水帶給鄖西人太多的災難,而真武大帝是排解災難的希望。

鄖西「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全國著名的缺水大縣,雖然是副熱帶北界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十年九旱。同時,鄖西又是富水大縣。漢江洪水泛濫,天河幾乎年年漲大水,搶險救災是鄖西年復一年的工作之一。

守著漢江和天河沒水吃,且水災旱災輪番肆虐,缺水和發洪水的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使鄖西的先人們深深地感覺到,需要一位水神來調節。

宋代以前,鄖西本來就有真武大帝在玄鼓山修道的傳說,而玄武正是北方的水神,於是,這種道教需要信徒、百姓需要水神的互補的關係形成了。老百姓特別是道教信徒,對真武大帝在玄鼓山修行這件事深信不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玄鼓山的山頂有一支沒有源頭的奇怪的泉水,「……元武神廟神坐右石泉大如碗,……四時不歇……」有些道教徒認為,這樣的靈山,這樣的泉水,也只能是水神才能配享。

為了徹底根治天河洪水的泛濫,抱著對真武大帝的頂禮膜拜,明朝初,南門堡(後來的鄖西城)官員請了一千多名工匠,建好了一條堰,叫千工堰。《鄖陽府志》中《千工堰》載:「鄖西縣之西北不什里遠,有堰曰千工。堰始於洪武居人朱社長之創造,派出於地名轉精石、黑龍潭,灌溉田千餘畝。」後世文人為了感謝真武大帝,吟詩作賦多篇,其中一句「尋道玄鼓山,拜水千工堰」在民間口口相傳。

千百年來,玄鼓山幾度風雨,生生不息。今天的玄鼓山,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正在建設的玄鼓山風景區,是鄖西天河風景區的核心風景區,投資4億元,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天河風景區是鄖西繼五龍河、龍潭河之後創建的第三個4A級風景區,2011年底通過國家4A級驗收。在這個風景區中,最搶眼的標誌景點是高達39米的真武青年鎏金銅像,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真武大帝銅像。如果說武當山金頂是真武大帝在人間的位所,那麼,玄鼓山上的玄鼓觀是真武大帝在人間最漂亮的行宮!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帝祖庭 武當山 紫霄宮據說沒有三世功德怎能來到這?

紫霄宮是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中現存最完善、規模較大的宮殿之一,是武當山道教會所在地,是中外遊客香客和海內外朋友、社會各界名流念茲在茲的風景名勝所在。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山勢躍動欲奔,石色如鐵,好像一面迎風飄展的旗幟,越發村托出宮殿建築的莊嚴風采。宮門前有禹跡池和金水橋,面對三公、五老、寶珠、蠟燭、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有蓬萊第一峰。周圍山勢形成二龍戲珠寶椅狀,紫霄宮在正中,宮內外松杉挺拔,花木繁盛,環境清幽,氣場宜人,古人稱之為“紫霄福地”,有“雲外清都”之譽。其建築風水佈局被業內人士嘆為觀止。

(一)紫霄宮的沿革

紫霄宮於北宋道教皇帝徽宗宣和年問(1119—1125)創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增建,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806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幾度修葺,保持了原貌。現存建築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建築及遺址面積7.4萬平方米。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作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二)紫霄宮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

紫霄宮的建築憑藉山勢,採取欲揚先抑、先疏後密、首尾相顧、遙相呼應的手法建成。中軸線上主體建築有:龍虎殿、朝拜殿、紫霄大殿、父母殿等,數百級寬闊的石階依山疊砌,層層崇台氣象森嚴,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紅牆翠瓦宏大壯觀,遠遠望去威嚴肅穆,極具皇家道場的氣派。

龍虎殿:穿過金水橋,沿石階而上,便是龍虎殿,為紫霄宮第一重山門。殿外為八字牆,牆上飾以琉璃瓊花、孔雀等圖案。殿內陰森恐怖,正中神龕上供奉王靈官,披甲執鞭,面容威嚴,兩側分別供奉青龍、白虎泥塑神像,怒目圓睜,齜牙咧嘴,身著冑甲,手持戈戟,高大威武,形像生動傳神,使人望而生畏。據考證,這兩尊神像為元代著名塑像家劉元一派的傳世作品,是武當山泥塑藝術珍品。據說,道宮之外“凡有天丁龍虎君者為天關”,龍虎殿明間為穿堂通道,是門與殿的混合體,也是紫霄宮的天關所在。

御碑亭:出龍虎殿後門,但見石欄蹬道兩旁對稱聳立著兩座贔屃馱御碑亭,坐落在亭台之上,為明永樂年間敕建,1998年10月修復如初。亭為重簷歇山頂式屋頂,紅牆翠瓦,四方各開拱門一孔,亭內置贔屃馱御碑。碑文分別為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製大岳太和山道宮》(與玉虛宮碑文同)。贔屃身體的各個部位呈現出負重之態。

十方堂:沿飾欄石磴道而上,便是十方堂。原為十方叢林,是雲遊道士掛單的地方。這和佛教頗有相似之處。相傳,在明朝時,香客信士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帝遣臣到武當山祭祀時,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稱為朝拜殿。清末易其名為十方堂。殿內正中神龕上供奉元代銅鑄鎏金真武像,兩側分別供奉呂洞賓像和張三豐像。在神龕壁上彩繪古時的二十四孝圖,遊客從中可以領悟到一些忠孝的哲理。同時也折射出武當山是道教全真派的重鎮,王重陽在宋元之際創建的全真道教,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欲作仙先作人,做人百善孝為先。所以在道教宮觀才會有儒家倡導的關於孝道的經典畫面。

紫霄大殿:穿過十方堂,豁然開朗,一座幽靜雅適的青石墁地的大院映人眼簾,在三層飾欄崇台之上便是紫霄大殿。這也符合古人“仙人喜樓居”的觀念。

紫霄大殿是紫霄宮之正殿,是一座重簷歇山式的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五間,翠瓦丹牆,雕樑畫棟,雄偉壯觀。頂飾鴟吻吞脊,九脊上飾以各種珍禽異獸;飛簷裝有兩對飛龍、四隻彩風,顯得鳥革翬飛,莊嚴神奇。屋脊上正中有個寶瓶,閃閃發光。寶瓶上有四根銀絲伸向四方,各由一個娃娃牢牢牽著。這四個娃娃叫“四個苦娃”,是姜子牙的四個兒子。相傳,姜子牙封完神後,他的四個兒子也讓其父為他們封神,於是姜子牙便封他們為“神上神”,專幹扶紫霄殿脊寶瓶的差使。無論是酷暑嚴寒,還是風雨雷電,這四個娃娃都堅守崗位,確保寶瓶不動搖,真不愧為“神上神”。看來古代先賢姜子牙是在風雨中教育子女百煉成鋼啊!這也是道教“雜而多端”的有力佐證。

最讓人眼花繚亂,贊不絕口的是大殿內部,它不僅飛金流碧、富麗堂皇,且構思巧妙,富有一定的哲理。其內額坊、斗拱、天花均繪有彩色圖案.,中央屋頂藻井浮雕二龍戲珠,四周繪八卦圖案,象徵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本思想。整個大殿由36根杉木巨柱支撐,含有36天罡甘願做真武部下,為真武大帝效力。殿中石雕須彌座上的神龕局部,飾有四條金龍、兩隻金鳳,龍翔風舞,姿態生動;龕內供奉明朝御製銅鑄飾金神像;神案上陳列著御製香爐、蠟台、寶瓶等供器,均為銅鑄鎏金,渾然一體,熠熠生輝。

紫霄大殿內有數以百計的珍貴文物,均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大部分為銅鑄飾金,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大殿正中供奉真武神像,為明代泥塑彩繪貼金,像高4.8米,頭戴冕旒,身著帝服,雙手捧圭,端坐寶座,為武當山尚存最大泥塑像。這尊神像,一般人把他當作玉皇大帝,原因是因為頭戴冕旒。據道教專家分析認為應為“真武大帝”。大殿左神龕中供奉著一尊明末清初紙糊貼金真武神像(現已被收藏),高0.89米,寬0.26米,神態自若,衣褶清晰,線條流暢,手法細膩,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紙糊神像”。這尊神像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銅鑄鎏金神像,直到2003年4月13日,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檢查時,才意外發現為紙糊神像。令人驚奇的是,這尊像不僅表面沒有脫落,而且內部也沒有絲毫損傷和蟲蛀現象,它集聚了我國古代紙糊、雕塑、貼金、彩繪、防腐等工藝的精髓,是一件難得的文物珍品,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古代紙糊工藝有很高的價值。大殿右側,橫放著一根杉木約十米長。直徑約0.3米。相傳,這根杉木是根神杉,從別處飛來的,因此叫做“飛來杉”。它有一種特殊的功效是可以傳聲音:在一頭輕輕敲擊,在另一頭就可以聽到較大的聲音,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響靈杉”。由於敲擊的人多了,杉木的兩端已形成了深達數厘米的小坑。“紫霄聽杉”也就成為武當山的一大景觀。

父母殿:在紫霄大殿後的崇台之上為父母殿,是中國人“報本返始”觀念的外化形態。清代重建。殿內神龕中央供奉著真武大帝的父母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左右神龕內供奉著送子娘娘、觀音等神像。昔日不生育的信男善女常常到此求子。據說,還十分靈驗呢,當然這是心理對人的積極暗示作用罷了。

福壽堂和六十元辰殿:紫霄大殿廣場左右兩側分別為福壽堂和六十元辰殿。福壽堂的神龕上供奉著財神、壽星和藥王孫思邈。在神龕兩旁置兩株明代鐵製蠟台,俗稱“鐵樹開花燈”,工藝精巧,為我國發現最早的鍛畫珍品,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蠟台高2.65米,最大直徑O.95米。鍛鐵零件焊接成鐵樹開花狀,飾以重彩,底部為三龍足鼎峙,上為多棱角花團,中部一根鐵桿撐著上部的兩個球形花團,製作精美,象徵玉枝翠葉瓊花,繁茂美滿;數只孔雀嬉鬧其中,一條遊龍穿遊在花叢裡,象徵吉祥如意。殿內還陳列著許多神像、供器、法器、道衣,以及道教經書等珍貴文物:六十元辰殿內供奉著三目四首八臂的斗姆元君神像;四周懸掛著六十位星辰畫像,這和現代年輕人看星座預測命運是一樣的情趣。

光榮歷史:紫霄宮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在父母殿右側門上方額書“紅三軍司令部”幾個字。1931年5月,賀龍率領紅三軍駐紮武當山。道總徐本善帶領道眾夾道歡迎,組織太子坡、中觀等宮觀道眾熱情接待,協助部隊安排好五百多名傷病員治療和休息。紅三軍司令部和後方醫院設在紫霄宮。賀龍與徐本善結為良友,習練武當拳。撤離武當山時,賀龍為答謝道友們對紅三軍的支援,代表全軍贈送給徐本善2斤黃金,併題一幅楹聯:“偉人東來氣盡紫,樵歌南去雲騰霄。 ”徐本善字偉樵,這幅楹聯是嵌字對。父母殿曾是賀龍將軍的臥室和辦公室,至今還保存著賀龍將軍當時的辦公桌椅、床舖等物,簡陋樸素。

(三)紫霄宮楹聯拾零

福國佑民玉虛聖蕩魔驅邪金闕尊(現存於紫霄宮朝拜殿)

玄天上帝曾受封為玉虛師相、蕩魔天尊,這幅楹聯是直接歌頌他的。

三世有緣人涉水登山朝聖境一省無量佛驚天動地振玄都(現存於紫霄大殿門口,清道光年間制)

大義為,朝山的信士、香客、遊人不辭辛勞,涉水登山來到武當山,必有三世為人的功德,才與道結緣;武當山居住著眾多神仙,只要叫一聲無量大聖,馬上就會驚動天上地下眾神,其聲就會震動仙山聖殿。

金殿重輝看鳥革翬飛勢化山河維社稷帝容复整仰龍章鳳姿光同日月炳乾坤(此聯現存於紫霄大殿門口)

大義為,看到這樣華麗的殿堂,壯麗的山河就可知道我們國家富強、天下太平;重裝後的玄帝儀表堂堂,神光威嚴,目光可與日月同輝,照耀著大地。

跣足雲為履遊三界踏破真空佛號西方無量披雲天作冠蔭九州覆冒實境道稱北極天尊(此聯現存於紫霄大殿內,落款為菲律賓中國道教總會九八靈霄寶殿捐資重修)

大義為,玄天上帝赤腳將天上的雲彩當作鞋子,雲遊天上、​​地下、人間,可與無量神相媲美;他常披著發,以天作帽子,可護佑天下九州,覆蓋著整個山川河瀆,他就是被道教尊稱的北極玄天上帝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肅北武當黃河岸邊

北武當,一直神往的道教聖地,趁著十一假期,懷著朝拜聖土的心情,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踏上北武當這方聖土。這裡,沒有龐大的建築群,沒有華麗殿脊,有的是本色的質樸,讓人倍感平實、親切;這裡,是道教真武大帝總攝北方坐鎮顯聖的地方,靈山仙氣,民風樸實,香煙繚繞;這裡,是黃河的流經地,東岸是山體雄渾廟宇宏偉的北武當山,西側相傳是遠古女媧娘娘救民補天之地;這裡,記錄著古絲綢之路的繁盛,霍去病西征的壯志豪情,武則天修壇祭天的浩大。

千百年,奔流的母親河吟唱著歷史的歌謠,見證了道教名山北武當的傳承與綿延。

每年,真武大帝的誕辰農曆三月初三和成道日九月初九,北武當山都有舉辦盛大廟會的傳統,附近百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到此敬香朝拜。這期間,北武當山設有戲台、集市,舉辦燈儀、散花、祈福禳災、薦幽拔苦、超度亡靈等各項道教活動,人們在此敬香、賞景,參加各項廟會法事活動。村民熱情樸實,來客常常藉住在村里人家中,隨心在廟會做義工服務,在點滴中體會道教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武當山不僅是一座道教名山,更是一座因武術而被賦予種種神秘色彩的傳奇之山。然而,在距離武當山數百公里之遙的甘肅黃河岸邊,有一座山,人們也用武當山來稱呼它。這就是白銀水泉黃河岸邊的北武當山。南北兩座武當山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呢?北武當是否也流傳著神秘的武術流派呢?

黃河之濱

北武當距離蘭州一百多公里。這裡依山傍水,山是北武當山,水為黃河之水。從蘭州出發後,一路沿高速公路向北方而行。比起數十年前,沒有火車,缺少汽車時人們的出行,我們雖快捷了,但卻沒有了那種悠然而行的氛圍。在解放前,蘭州人到北武當大多坐羊皮筏子,順黃河而下,沿途驚險重重,最後在這段稍微平緩地方靠岸。下了高速,過水泉鎮,向南而行,走不遠就拐入通往黃灣村的便道。順路直行,我們直奔黃河岸邊。眼前,滾滾而來的黃河在巨大山崖的橫亙之下,拐了一個差不多九十度大彎,向東北而去。

我們要去的北武當就在巨大石崖的對面。汽車鑽入了高高的玉米地。今年雨水多,再加上有黃河水的澆灌,玉米長得分外茂盛。玉米稈高過人頭,苞谷金黃而粗壯,它們時常擋住了我們的視線。透過玉米地,黃河在不遠處若隱若現。順著田間的便道,大約走了三四分鐘後,一片高聳的建築群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就是北武當了。山門口懸掛一塊黑匾上書金字“北武當”。這片建築群也被人們稱作真武神廟,整個建築群大體分為兩部分,都沿著地勢從低處往高處分佈。

正是農忙季節,寺院人影寥寥。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拾級而上。朋友說,北武當的地形構造極為奇特,山脈分為南北兩部分,建築也分別以此而建設。北山像一座趴著的大烏龜,眼睛盯著黃河對岸的塔兒山,建築群自然也修建在龜背。自然,南面的山形像蛇首。龜蛇形成的靈獸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玄武。它和青龍白虎朱雀為四大神獸,成為北方的神祗。我們眼前這座寺院也表達這樣的文化內涵。

隨著台階層層升高,遠方山腳下的黃河愈發清晰。這里地處黃河之濱,有這樣一座居高臨下的寺院,顯然不僅僅是為了供人們祭拜這麼簡單,顯然背後有著它深刻含義。

迭烈遜堡

台階不僅陡峭,而且級數也非常有講究。我們沿著台階而上,進山門,走空心樓,經頭天門,過二天門就直奔山頂的大殿了。細細考究,一路上我們所見到的基本建築構成,和一座城堡相類似。

據說北武當初建於西漢太初年間,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規模的修建。這些修建給這裡留下了大量人文血脈。明正統二年,設立陝西靖虜衛,下設迭烈遜巡檢司,在邊上修建了一座空心樓,作為瞭望哨,防備從北方過來的游牧民族。到了清代,人們才逐漸改變乃至取消了巡檢司。至今,還保留著明代《重修迭烈遜廟碑記》的石碑,碑上詳細記述了重修寺廟的經過。依照記載,人們發現這座寺廟,先叫真武廟,後來改名為迭烈遜廟,再後來叫做北武當。原先,在二天門上曾經有一塊匾“真武神廟”,是明嘉靖時固原總兵黃時修建廟宇時所懸掛。可見寺院由來已久。

通過二天門後,就到了大殿所在的院落。這是一座修建在高台之上的院落。以前。高台高約3丈,寬約10丈,南北長約17丈,人們記憶中四周牆的地基是用九層條石交錯而成,石條上方再用青磚,而青磚則是用糯米汁和石灰攪拌而成。人們考證這種材料、工藝,和明長城修築毫無二致。可惜的是,後來大殿的高台被拆毀了,石條也散落民間。如今的高台是水泥砌就的。

細細考究,山間建築多為青石條所砌,雖然過去多有毀壞但當年的風貌依稀可辨。我們發現,在二天門和大殿的院落之間,用一個廡廊相連,下面則是一座小橋。據說,過去用的是搭板,去掉搭板,就成了壕溝,將進入大​​殿院落的通道封死。

一座寺院為何給人一種易守難攻的感覺呢?這要從寺院的地理位置說,這裡靠近黃河岸邊,前方不遠就是一座千年古渡。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渡口,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掀開往事,這裡曾經修築一座城堡,名叫迭烈遜堡。高台或許就是城堡最後的防禦陣地了。

這段往事要從明初說起。明初,元將賀宗哲攻鳳翔不克,逃到六盤山,從迭烈遜渡黃河。後明政府此地設立巡檢司防守,尤其在冬天,更是增兵防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確保通往河西走廊軍糧暢通。

迭烈遜巡檢司在西北的名氣不小。這裡一直是抵禦元軍南下的重要支點。就連後來靖虜衛的設置,也是迭烈遜巡檢司提出來的。可見這個地方在當時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神廟是為城堡居民提供信仰的場所,更是供民眾聚會的公共場所。自然也修建在高台之上,以確保它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會在這裡修建如此堅固一所寺廟的原因了。

興盛之時,迭烈遜巡檢司管轄墩台十二座,邊牆七十里。如今,迭烈遜堡早已是人去樓空,管轄的邊牆也殘破不堪了,只有我們眼前的廟宇香火依舊。

以水為脈

如果說山脈是大地的骨骼,那麼水就是大地的血脈。我們曾經探訪過許多古遺址,它們往往伴隨著水而存在。這既是人們生存的需要,也是山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點。

北武當緊挨著黃河,長久以來,這裡有著大量和黃河有關的故事。人們依黃河而居,那麼和黃河有關的一切,就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在歲月的發酵中成為各種神話傳說。

這裡有個崑崙神鍾漂到大河的故事。很久之前,這裡參加三月三廟會的鄉親們忽然聽見黃河中響起了洪亮鐘聲。人們大驚,黃河中為何會有鐘聲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跑到黃河邊後發現三口大鐘在河中半沉半浮。這可是好事,人們七手八腳把一口大鐘拉到跟前,可是另外兩口鐘怎麼也拉不到岸上,就在人們著急之時,兩口大鐘碰在一起咣咣直響,人們仔細一聽,原來發出的中衛寧夏的聲音,這下人們心中釋然了,原來這兩口鐘是給寧夏中衛的。後來又有說法,這幾口大鐘是從崑崙山而來,專門供黃河沿岸的寺院使用。傳說雖然不實,但從一個側面說明,黃河給這裡提供精神營養。無論如何,這口大鐘就成為北武當的鎮寺之寶。據說,幾十年前,人們用大錘砸了好幾天才砸碎。

依山傍水,注定要和山水結緣。不僅有這樣的傳說,更有黃河結冰送尉遲敬德過黃河、石獅吐血退黃河水。據說一年黃河漲大水,水漲到了北武當的真武神廟。眼看著大水就衝進了廟裡,形勢萬分危急。結果,廟門口的兩個漢代的石獅子,仰天大吼三聲,吐血數鬥,大水竟然乖乖退到西山腳下。北武當前面荒灘就變成了萬畝良田。水給了人們生存的依賴和基礎。

民間傳說,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北武當供奉的神祗是真武大帝是北方水神的緣故。其實,這是自然地理長久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記憶的緣故。

站在空心樓下,向四周眺望,正是豐收在望的田野。這塊土地,因黃河而興旺,因黃河而憂患,黃河已經滲入到他們血液深處。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齊雲山 江南武當第一真武道場

齊雲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餘楚玄岳副,他山不敢聖焉。”在當地民間社會普遍的信仰意識中,齊雲山應是“天設地造”的真武道場,山中有真武像傳說乃“百鳥銜泥所塑成”。

新安之境多山水,遇水旱之災往往禱之於水神真武,齊雲山早在南宋就為江南第一真武道場,本邑士人奉祀真武,募修宮觀,捐獻田產等,為齊云真武道場的鼎盛貢獻尤多。齊云山上應北斗虛尾之宿,“玄帝之居天造地設,與楚岳太和相表裡,歷趙宋以來水旱禱祀輒應,然尚秘而隱也。”雖齊云與武當南北呼應,但明以前的齊云山真武信仰的影響仍僅限於江南一地,不為外界所知。

至明成祖敕建武當,真武信仰風靡全國,齊雲山道士按照武當模式建造宮觀,影響日益擴大,四方來禱者絡繹不絕。至明中期,齊雲山的真武靈應聲名遠播江南,甚至聞於朝廷,世宗乃命正一真人建醮祈嗣於此,出內府銀錢鼎新宮觀。經由世宗敕建和時常舉辦皇家建醮,齊云聲名大振,於是“海內縉紳士末禱者虛日,率由治達山,輪蹄相望於道。”真武信仰由單一的禱雨而轉為祈嗣、祈壽等,豐富了齊云山真武信仰的內涵,更為接近普通民眾個人的信仰需求,逐漸形成了朝山進香的信仰風俗傳統,“四方士女頂戴焚香,道路不絕,遊人騷客鐫題歌詠金石為遍,乃茲山之靈遂以大顯。

齊雲山位於皖南休寧縣境內,古稱白岳、岐山,又稱中和山,有“桃源洞天”之稱,因奉祀真武與武當齊名,故又有“江南小武當”之稱。齊云山很早就有道教活動,據明《齊雲山志》記載,早在唐朝乾元年間(758-760),道士龔棲霞雲游至此,“抱道絕粒,棲隱於石門之岩”,故此岩名為“棲真岩”。宋代皇室推動真武信仰在全國的風行,而地處江南的齊云山也受此信仰風潮的影響,開始出現了最早的真武祠廟。據明《齊雲山志》記載,“齊云之棲帝真久矣,測野在斗牛之墟而虛危之宿值焉。”

齊雲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餘楚玄岳副,他山不敢琞焉。”在當地民間社會普遍的信仰意識中,齊雲山應是“天設地造”的真武道場,山中有真武像傳說乃“百鳥銜泥所塑成”。南宋理宗寶慶丙戌(1226),雲遊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感真武靈應,於是攜其徒居士陳惟一、金安禮、金士龍等在雲巖創建“佑聖真武祠”以居,開創了齊云山最早的真武道場,自此師徒相繼募建殿宇樓閣,焚修此山

南宋以來,傳說齊云山真武靈應頗多。南宋理宗紹定已醜(1229),新建成的“佑聖殿災,真武像如故”、淳佑己酉(1249)“大水,石崩瓦解,真武像如故”,工部侍郎程元岳題“水位之精”於殿前,又建“方石池以鎮本山午火也,銘曰:'靜而能定,潔不可污,中藏龜蛇,上應虛尾。'”真武以水神受到當地民人的崇拜,真武殿亦為祈雨之所。南宋末,齊云山的真武信仰已有一定的影響,稱“中和山”,與武當“太和山”成南北呼應之勢,齊云又稱“白岳”而與武當之“玄岳”相應,明初道士冷謙遊齊云,曾繪《白岳圖》。南宋恭帝德佑乙亥(1275),本山道士葉介夫重建佑聖殿,邑人金大鏞《雲巖開闢興復碑記》曰:“或曰泰和之山,真武開蹟之所,中和之山,真武寄蹟之所。雖大小不侔而棲真降聖,逈出塵表,風雲神異,其理則一。”

元代齊云山道教有頹敗之勢,經元末兵燹而殿宇荒廢,入明以後,住山道士漸多,明初有道士汪以先(徒方士欽、方鼎)、鄧道瞻(徒許道永、胡守中)等人修復殿宇,永樂十八年(1420)募修齊云觀,先後建三清、上真等殿。本山道士徐秘元職任休寧縣道會時,“嘗往武當、武夷訪修煉性命之學”,於時武當山已為皇家敕修的第一真武道場,真武信仰風靡全國,也激發了徐秘元在齊云山光大真武道場的熱忱。自此以後,齊云山道士奉祀真武的熱情高漲,著意模仿武當的建築模式,宮觀規模日益擴大

弘治中,徐秘元之徒汪泰元於紫霄崖建紫霄宮,延江南才子唐寅作《玄帝碑銘》以記,後“結退思庵修煉,中築七星台,夜焚香禮鬥,禱雨常應驗。”並修天門、開闢岩洞、山路等。正德乙亥(1515),汪泰元又“建玉虛宮於紫霄岩”,嘉靖二年(1523)工成,前工部尚書郎李訊《紫霄崖興建記》曰:“齊云岩之西三百步有飛崖曰紫霄……道人汪養素即其下為闕者:一為宮、二為坊、三祀玄武之神。”

正德中,徐秘元攜徒汪泰元開建靜樂善勝宮、治世仁威宮、天乙真慶宮、碧霞靈應宮等,嘉靖初,正一贊教楊玄相之徒汪麗清復建淨樂宮於桃花澗,奉祀真武之母靜樂國王、善勝太后。於時武當有成祖敕建的淨樂宮,“齊云雖未敕建,其洪崖邃洞,處處雕祠,叢桂繁松,林林結館,莊嚴福地,羽儀洞天而靜樂宮尚有遺焉。”於是擬磨杵澗、置老姥亭等,“準太和之置,兩宮相琞,蓬萊接圓嶠之間,永作億載之觀,又增一區之勝。”

嘉靖初,汪泰元之徒方瓊真接任休寧縣道會,開山中興齊云,先後建廖陽殿、榔梅庵、興聖祠等殿宇,至此齊云山真武道場已初具規模。嘉靖五年(1526)榔梅庵成,里人鄭佐有記:“玄帝香火之盛在均州曰武當、在徽曰齊云,武當有榔梅,榔體梅實,樹至今存,特為神異,齊云未之有焉。本山道會方瓊真以榔梅二樹植之,邑處士金顯寧語瓊真曰:'予昔遊武當謁榔梅觀,私念齊云亦不可無,是道會能崇成庵宇以張其事,予其任檀施可也。'”汪泰元師徒奉祀真武,相繼創建宮殿,而“神愈闡揚,四方來禱者日絡繹不絕”,呈現了齊云山真武信仰的蓬勃景象。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太子洞 蜂蜜道人 賈爺盧圓熹師伯 賈永祥 道長
 

尋夢武當:道家養生
 道家養生始於道家思想,體現在道家修煉的方方面面。那麼作為我們常人,又該如何從道家養生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路呢?
  道家養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然而,對於道門之外的世人來說,道家養生似乎就是道人們通過練習世代相傳的獨門功法來達到健康長壽,顯得玄之又玄。但是,武當山的道長告訴我們,其實道門養生尊崇的也是自然之道,也離不開吃飯睡覺。
  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顧世毅:在道門內有一句話, 叫老道老道, 吃飯睡覺, 有的人聽到這句話就說我們想像的道人們就應該是練功, 深宮大院中那種練功的身影, 我們應該是帶著這種期望, 怎麼現在說老道老道, 吃飯睡覺, 其實這裡面不是說這個不對, 它也是養生的一種法門, 那就是膳食養生和睡眠養生。
  在道家看來,五穀雜糧是能量的來源,而在每天的行走坐臥之中也是消耗能量的過程,睡眠恰好就是一個補充能量恢復體力的過程。
  武當山無極功夫館館長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其實我們道家的生活是比較貼近最符合老百姓的生活的,因為它講行走坐臥都是可以養生的,比如說我們平常的吃飯,吃飯叫飲食有節。平常我們起居叫起居有常。平常我們工作,工作要量力而行,要不妄勞作。
  道家對於養生注重把握一個度,叫過猶不及。意思是說,做任何事要有節制,不貪口舌之欲,不圖安逸之所,不做勉強之事。比如,近年來逐漸升溫的辟穀養生,陳理聖就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去體驗。
  武當山無極功夫館館長、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最好的辟穀是什麼,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慢慢慢慢做到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實際上很多人之所以越來越肥胖就是屬於暴飲暴食,或者說吃的東西營養太多了,那我們在飲食上就調節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少吃一點,日積月累時間長了把多餘的東西耗損掉了,最後平衡了,自然就達到辟穀的效果了, 這是對常人的辟穀。
  

武當山 道醫院

俗話說病從口入,對於今天很多人的疾病,道家認為大多數來源於飲食無度。大魚大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破壞了人體內部的平衡,讓臟器不堪重負,最終就會產生有害於健康的毒性。因此,道家推崇的是素食養生。
  武當山道醫清風道長:當我們對動物進行屠殺的時候,動物不但憤怒而且恐懼,在它憤怒和恐懼的情況下,它自然會產生毒腺,這些毒腺會積在肉上,人吃了自然會積在人的身上,所以道教養生崇尚素食養生的方法,因為道教認為自然的東西會適合養生,第一個是適合身體的狀況,第二個是毒素對身體的攝取量是很小的。
  除了飲食之外,道人們更注重的是休養生息。在道門秘傳的養生功法中,著名的陳摶睡功就是他們修煉的法門。不過,對於我們常人來說,遵循自然之規安排好起居,也就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武當山磨針老人:為什麼大自然要配合一個晚上,一個白天呢,晚上是大自然賜給萬物,包括我們人類,賜給所有有生命的東西在內的,給它的特別的專利,讓它來恢復生命,保養生命,恢復在白天的生命當中失去了的精氣神,你看,我們白天再苦再累,晚上如果能好好的睡上七八個小時,第二天早上精神飽滿,夏天太陽把那個樹葉,南瓜葉曬得蔫蔫的,曬枯了曬蔫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你去看,朝氣勃勃的,晚上就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恢復生命的。
  在道門中,他們遵從的是子午寅卯起居有則。對於常人而言,按時起居似乎很簡單,然而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我們很難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那麼我們怎麼去調整起居時間呢?道門推薦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法則。
  武當山道醫清風道長:我們道教講的子午功子時和午時,子時小憩十分鐘,對養心非常有好處。子時是行膽經,膽減臟腑之百毒,所以說膽清則腦清,也就是說經常熬夜的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記憶力減退,老年癡呆,這些都是因為經常熬夜造就的,所以說道教講子午功就是休息,包括打坐,內丹修煉,子午是非常關鍵的,這叫子午留駐養生療法,是養生的方法。
  當然,在道家提倡的養生方法中,並非只是吃飯睡覺那麼簡單,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注重身體的鍛煉和心性的調節。這也應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
  武當山無極功夫館館長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如果從功法的角度上來講男性和女性,男性的骨骼大多比女性的骨骼要強壯,骨骼強壯的人他適合開發意志鍛煉定力,很多女性是屬於氣血虧損,甚至大多數冬天手腳冰涼,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多運動,去通經絡活氣血。
  道家養生理念中,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養生對於男女老少都有不同的方法,在人生不同階段根據自身身體狀況採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

武當山 太極道功
  武當山無極功夫館館長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年紀大的人,無論男女,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這些人都氣血虧損,身體內部已經虧虛了,這種情況就不適於做大幅度的運動。這樣的情況就適合養,如果說年輕的男性女性包括小孩如果適合練的話,成年老年的人就要養,把幾十年的虧損掉的精氣神一點一點養起來,賠補起來,把耗損掉的精氣神培補起來, 達到一定的根基以後再去做像年輕人做的事情,就變得從容或者說水到渠成。
  在鍛煉的時間安排上,道家也有著獨特的理論。相對於休養生息的子午留駐養生療法,通過運動養生也要遵循正確的時間才能事半功倍。
  武當丹道養生專家陳禾塬:關於練功的時間大體上主要分為兩個時間概念,第一個是什麼時間練,第二個是練多長時間,什麼時間練呢,作為一個正常人練功的話我們要求早上練,早上練功叫卯時功,5點到7點,這個時間練功是比較好的。當然道門裡面他們要練寅時功,三點鐘就要起床打坐,那不一樣,因為他追求不一樣,所以作為在單位上上班的正常人,我們練功就5點到7點, 你選這個時間就可以了,你想練功的效果更好一些,那晚上也要練功,晚上什麼時候練呢,就九點鐘左右, 九點以前要練動功,九點以後就不要練動功了,練個子時功, 練練靜功。


  道家的修煉中追求長生久視是終極目標,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說的健康長壽。健康的意思就是身體機能正常,沒有生病,充滿活力。用道家養生的術語來表達,就是精滿氣足神旺。
  武當山無極功夫館館長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我們一本傳統修煉的經典裡面是這樣說的, 煉精能實,結實, 練氣能壯, 精氣多了,你的身體就變得結實強壯。如果你的精氣少了,身體就變得形體枯槁, 越來越枯萎, 就像太極拳譜裡面說的, 內實精神外實安逸, 你內在的精神都不足,你外在怎麼能安逸得起來呢?所以說,你休養是休養你的精神,休養你的精氣, 把精氣慢慢休養起來了, 那年紀大的人也會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宗教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形而上學的範疇,道家養生的理念和道教的教理教義一脈相承。老子《道德經》對於修身養性的法門也有著明確的表達。
  武當山磨針老人: 要想生命得到長遠, 身體健康, 在思想上有幾個問題要解決。第一個要知足, 不知足是最大的弊病, 所以他提倡少私寡欲,具體就兩句話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致虛極就是讓你的心靈純淨, 大腦空靈跟天空一樣空虛, 跟萬里無雲一樣碧天一樣的腦筋, 心靈非常平靜,萬物就是指的時陰陽和氣,那就可以在你的身上周流運轉, 這樣你的身體就健康了。
  常言道:自古道門多長壽。這說明道家修煉的長壽之道確實是研究生命科學的門徑,他們所倡導的陰陽調和、少私寡欲、清靜無為正是對身心平衡的自我調節,這也是今天置身於快節奏生活的人們需要深思的健康之道。

道教「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
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三不起:
即道人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古語雲,“吃飯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是道觀的儀範之一。
道人用齋與俗人吃飯有很大區別,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
由此可知,道人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故他人不得打擾,用齋者也不得應聲而起。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
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時應排除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故道人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道人也不得應聲而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武當山」

大家都知道嗎?湖北、河北各地武當山

中國地域廣闊,名山眾多,由於歷史文化原因,重名者並不罕見!談及武當山,大多數人都想到道教聖地和張三丰,這位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明代曾被皇帝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

事實上,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地武當山。

河北省武安市古武當山:

山頂一唐代古碑上記載此為古武當山,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北武當山,其歷史早於國內其它武當山,真武古廟建在極頂處,廟內供奉著道教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極宗師張三丰

河北省邢台市北武當山:傳說真武大帝,原是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犯天戒,被貶人間,投胎隋煬帝愛妃為太子,長大後因不滿隋煬帝昏庸無道、雲遊四方,見這裡山清水秀,遂棄國來此結廬修行,太子在此修行42年,得道飛升,到湖北武當山布道,故稱北方古武當山為兄,南方武當山為弟,有"北兄南弟""北修南行"之說。

湖北省英山縣南武當山

南武當山地處大別山腹地湖北省英山縣境內,俗稱「吳家山」,亦稱「多雲山」 ;南武當山是中國著名道教文化聖地、武當南宗發源地、中國武當武術最大基地。
南武當歷史悠久,傳說眾多,據載,秦始皇曾在此下馬參拜,漢武帝曾加封為「古岳衡山」,唐代仙人呂洞賓、明代道教大師張三丰都曾在此山修煉。大山為鄂皖之咽喉,江淮之要塞,素稱「吳楚東南第一關」,乃江淮文化、吳楚文化、南北文化、道教文化交匯地。

甘肅省金昌市武當山:曾是明、清兩朝道教、佛教文化重地,山中尤以道教建築居多。

武當山又名金山、北武當山,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北海子風景區西邊,也曾是明、清兩朝道教、佛教文化重地,山中尤以道教建築居多。

金昌市北武當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以前至光緒年間才逐步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落。山腰半道上有一處石刻文,記載了光緒六年完工後補修山間道路之事。1936年前,北武當山廟宇群從上往下依次為玉皇大殿(南天門)、東嶽殿、真武殿、三清宮、牌坊、三茅真君殿、天師殿、王靈宮、五斗星君殿、結義殿、呂祖宮、頭天門牌樓、百子洞、保生殿(醫神保生大帝)、娘娘殿、蟲王宮、聖王殿、祖師殿、財神殿、秋祖殿、觀河樓、山麗大殿、七真觀(清朝在此設道會司)、木製戲樓。全部建築分三個部分:山腳為佛教建築,山腰百子洞為民俗眾神建築,百子洞至金頂為道教建築

河北省邢台市武當山:

北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邢台沙河市西部山區,主峰海拔1437.3米,俗稱「老爺山」,距市區60公里,是河北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山勢奇特,五峰相望,頂頂有廟,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滿山蔥鬱。主峰海拔1437.7米,真武廟建在山頂處,廟內供著真武大帝。北頂老爺頂,南頂奶奶頂,中間有一天橋連接。置身山頂,極目遠望,遍山水雲水,如入仙境。四周山形千姿百態,處處顯現著大自然的靈氣。下廟的藥王廟、碧霞丹君廟、真武廟,無不體現著武當道教和太極養生文化。

在東太行山有一座與湖北武當山齊名的道教名山。傳說真武大帝,原是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犯天戒,被貶人間,投胎隋煬帝愛妃為太子,長大後因不滿隋煬帝昏庸無道、雲遊四方,見這裡山清水秀,遂棄國來此結廬修行,太子在此修行42年,得道飛升,到湖北武當山布道,故稱北方古武當山為兄,南方武當山為弟,有"北兄南弟""北修南行"之說。


福建泉州市武當山:

泉州武當山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武當山,位於豐澤區東海鎮法石村石頭街。山門為四柱三間兩層牌樓,正中立一黑底牌匾,鎦金行書「武當山」三個大字 木柱上有一對聯:「大道至易至簡只在心上勤修煉,玄機不難不煩唯於意中細悟參。」邊牆石柱刻有「仰之彌高大觀在上,過此以往聯步而升」聯句,是清代翰林莊俊元手書

登上石階,有一天然而成的龜形巨石,一旁還有一條「蛇」探出信子,觀之則與玄武的龜蛇造型吻合,值得品味。 巨石上立一古斷碑,陰刻楷書「吞海」兩個大字,是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晉江知縣韓岳所立,意思是說真武勢盛,氣可吞海。

真武廟,自宋以來歷經五個朝代,香火長盛不衰。殿正中奉祀三尊玄武大帝,中間的是大帝,是從湖北武當山分爐而來的;左邊的是二帝,是本地玄武;右邊的是三帝,曾出巡台灣。 三尊神像造型一致,披髮仗劍,銑足踏龜蛇。廟前正中的一把七星寶劍,相傳為真武大帝所使。

泉州真武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起點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真武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起點。真武廟,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祈風保航”的重要遺跡。真武廟位於泉州市區東海法石社區,依山面海,曾在泉州海外交通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據溫太平介紹,宋代郡守每年春秋季都會在這裡舉行祭海神儀式,它與九日山的祈風石刻齊名,是宋元時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遺跡。199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真武廟考察,對這裡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及其歷史價值,給予高度評價,令真武廟聲名遠播。在眾多的廟宇中,泉州真武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因此在2006年被國務院頒佈為“泉州港古建築”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目前泉州申報“海絲”世遺的組成部分。

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這在真武廟中也有著充分體現。溫太平帶記者參觀了殿內供奉的真武帝神像後,特地繞到大殿側面,帶我們參觀了廟中供奉著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神明。溫太平說,“在真武廟中,道、釋、儒、印度教共祀一堂,相互尊重、融合,是泉州信仰多元文化的重要歷史遺跡。”


江西省龍南縣小武當山:
小武當山,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龍南縣武當鎮境內,贛粵交界處,素有江西大門之稱。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小武當山風景區已成為贛、粵、湘、閩及港、澳、東南亞等地的旅遊熱點。

神奇壯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小武當山形成於古生代,大約在二億年前地殼頻繁運動,該處上各為礫岩群峰,處贛粵邊境九連山斷落層帶的邊緣,為典型的丹霞地貌。

位於贛粵交界處,因規模小、名氣小,常常被人們所忽視。此山佛教文化歷史悠久,有一座武當聖廟,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聖地呂梁北武當

北武當古稱真武山

北武當山位於呂梁山脈中段。據當地百姓講,過去要到山上游覽,須經過“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時下,公路早已開通,可直達北武當山中段的萬神廟,交通十分便利。之後,倘若要體驗登山的樂趣,可沿著一千多級石階攀援而上,一路風景宜人,賞心悅目之餘,又鍛煉了身體。

北武當山古稱真武山,由其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是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真武就是玄武,為四聖獸之一。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並不高,主要是因後世王朝政治的需要而被樹立起了地位。據當地人講,四鄉八嶺的善男信女每逢三月初三都會前來朝山,身上帶足一分銀幣散發給沿途遇到的小孩,一路上不敢談吐污言穢語,不敢心生雜念,祈求真武大帝保佑。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組成。主峰香爐峰四周幾乎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鏖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進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裡,成為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國內罕見景觀。

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大青石壁上刻有“喬松”二字,字體剛勁有力。據載為清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據傳當天晚上王繼賢住宿山頂,撰成一文,現書於喬松旁小廟內壁,名曰“喬松說”。相傳,此松原為北武當山樹首,極負盛名,山峻樹雄,時為勝境之一。可惜,“文革”期間遭受厄運,被砍伐得傷痕累累,至今裸露於叢林之中,人稱“喬松恨”。

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傳說為真武大帝二次修煉羽化脫身之處,深受道家敬重。真武大帝修煉成仙后,來到北武當,恰逢此處有怪蟒作惡,當地百姓如入火坑,真武大帝立即斬殺怪蟒。兩年後,怪蟒復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終成正果,殺絕怪蟒。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捨身崖。

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變遷,多數廟觀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便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

北武當山所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也稱玄武、玄龍,盤古之子,妻有西王聖母、九天玄女等。玉帝退位後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又從師於如來佛。

相傳,淨樂王太子玄元14歲時誠心修道,經過四十二年風風雨雨的磨練,在湖北武當山修成正果,被封為北方正神,這就是道教尊奉的真武大帝。被封為北方正神之後,真武大帝就決定在北方尋找一座山作為行宮,為此他先後99次遊歷北方。一日他駕祥雲來到呂梁地區的關帝山區,發現有一座山雄踞於群峰之間,頓時心中一亮,讚道:“好一座奇山秀峰!”但又感到主峰略低了一些,於是便用兩手指捏住頂峰,微微向上一提,峰頂頓時就升高了99丈,遠遠高於四周群峰,他高興地說:“又一武當山兮!”從此,北武當山正式得名。

北武當的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於唐時,重修於明代。山上大小廟宇皆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遊人云集。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榔梅祠和榔梅真人的傳說

武當榔梅果的詩:

「高真學道隱山時,親折梅枝寄榔枝。行滿功成應沖舉,

花開子結識先知。仙翁護境百邪遠,聖果標名萬古垂。

服餌延齡除痼疾,志誠拜受福相隨。」

榔梅祠,全稱“榔梅仙翁祠”,位於烏鴉嶺通往金頂的路上,在南岩對面,明永樂十年敕建,是當年全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一處,現存磚石結構正殿和配殿、廂房、山門、宮牆等。

榔梅真人李素璽,生於元朝泰定致和元年(1328年),字幽岩,河南洛陽人,深研《周易》、《道德經》。洪武初年,李素璽入武當住持五龍宮,永樂三年(1405年)派道士易本中將武當榔梅仙果敬獻朝廷,永樂四年,李素璽又派道士呂正中到京城敬獻榔梅,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皇帝認為,榔梅結果是個“瑞兆”,是玄武大帝對他登基即位的讚美,因此也成了明皇室大修武當、酬謝神恩的理由之一。於是,永樂皇帝下旨,封李素璽為“榔梅真人”。

          相傳,玄武大帝修練時,曾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開花結果”。後來,他果然得道成功,梅枝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明永樂初年,武當榔梅開花結果,武當道士李素希將榔梅果貢獻朝庭,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皇帝認為,榔梅結果是個“瑞兆”,是玄武大帝對他登基即位的讚美,近而也成了明皇室大修武當,酬謝神恩的理由之一。朱棣曾下聖旨對榔梅樹進行保護,將果實做為貢品和禁果,由武當道士每年進獻。皇帝還經常用榔梅果獎賞有功之臣,朝庭功勳大臣們都把能得到一枚榔梅果做為政治榮譽而終身榮幸。 

武當以真武祖師玄天上帝為尊,榔梅祠與真武大帝修煉的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繫。相傳,真武大帝修煉時,由於意志不堅,中途準備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氣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鐵杵磨針點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繼續修煉,經過此處時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花開結果。”後來,他修煉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樹上插栽成活,並開花結果。據說,人吃後祛病壓災、延年益壽。關於榔梅樹開花的情景,明朝魏良輔有詩一首:“凍梅偷暖著枯芽,石徑雲封第幾家。雪色風香尤意會,青鸞禦出過牆花。”

榔梅树榔樹

武當山曾產“榔梅仙果”確有其事,榔梅是武當山稀有植物之一。武當山有一種獨特的植物,叫榔梅。可能是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不意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果實味道奇美,古人稱之為榔梅仙果。

榔梅果不僅甘甜可口,還能療疾延壽。皇帝下旨嚴加保護,並欽定為貢果。兩百多年來,榔梅果一直專供皇室享用。皇帝有時也將榔梅果獎勵給有功之臣,致使朝廷大臣將得到榔梅賞賜視為終身榮耀。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武當考察旅遊,曾在《游太和山日記》中寫道:“榔梅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梅樹特大,赤幹聳立,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果形侔金桔,味似蜂蜜,金相玉質,非凡品也。”他品嚐後,還向道士求要幾枚帶回家為老母祝壽。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徐霞客在遊覽武當山後,形容榔梅開花時“花色浮空,映山絢麗。”

榔梅祠榔梅真人

但是到了清朝,不知什麼原因,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已經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但都是掃興而歸,只留下“惆悵依荒岩”的遺憾。

值得慶幸的是,明嘉靖五年,安徽齊云山道士訪武當山時,武當道教做為貴重禮品將榔梅樹贈予齊云山 1998年,武當山將榔梅樹從齊云山引回,栽植在榔梅祠旁。人們希望不久的將來,武當榔梅會再現“花色浮空,映山絢麗”的景觀。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道武當山,養身太極湖
武當@太極湖 在武當山北麓腳下,依託世界遺產中國道教聖地武當山和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庫,在蓄水後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築壩形成一片湖面。武當太極湖生態文化旅遊區項目占地80平方公里,總投資逾200億元,含三大區域、二十一個組團、一百八十多個項目,重點打造太極傳奇景區、太極湖水上游、太極養生谷和新遺產公園等。2014年將全部建成。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一個集觀光、休閒、度假於一體,世界知名、國際一流的旅遊目的地。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第一宮淨樂宮重現人間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以其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飲譽海內外的武當武術、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A級旅遊景區”。

武當山的第一個景點是建造在[治世玄岳]山門外的淨樂宮,是進武當的第一宮,富麗堂皇,規模浩大.淨樂宮修建在山門外正是代表著山外的世界,即我們生活的世界,本來是清淨、安樂的人間樂土。

淨樂宮位於原均州城內,相傳真武上帝的父親淨樂國王曾治理麋國,故建宮祭祀。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奉敕建均州淨樂宮建築。大小為楹197間。賜“元天淨樂宮”為額。到明代嘉靖年間,本宮已擴建到520間,全宮佔地面積為121785平方米,明、清名人遊記中,把淨樂宮描繪成皇帝居所,氣魄近似北京故宮。

1958年,因興建丹江口水庫,將淨樂宮大石牌坊構件拆卸,小石牌坊、龜碑等石刻文物。搬遷至今丹江口市淨樂宮復原區內散存。其構件搬遷到丹江口市以後三易其地,最後定址於此。

自1962年開始,丹江口工程局以及歷屆丹江口政府都下文計劃復建丹江口淨樂宮。由於歷史的原因,復建丹江口淨樂宮的計劃一直到1986年才進入實質性的宮址建設階段。此後經丹江口市文化局的不懈努力到2001年,丹江口市文化局報經湖北省文物局批准,經過兩年精心施工,成功地將散存於現淨樂宮復原區內的大石牌坊復原,有效地保護了文物。此後淨樂宮的複建緊樂密鼓,有條不紊,按照丹江口市淨樂宮復建規劃進行。200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國家文物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其中丹江口市列入的有:武當山建築群包括復真觀,櫺星門、御碑,丹江口市淨樂宮大石牌坊及淨樂宮內御碑.
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使消失了48年的武當山古建築群“八宮之首”—淨樂宮重現人間。業已竣工的淨樂宮將於3月31日(農曆三月初三)舉行道教開光儀式。屆時台灣台中市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等宮廟團體將來參加開光儀式,這裡將會成為武當山道教聖地又一個重要的景點。

淨樂宮建於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原有宮殿、廊廡、亭閣、道房大小房屋520間,建築風格具有皇家園林雍容華貴的氣派,有“小故宮”之稱。1958年建丹江口水庫時,淨樂宮兩座國內罕見的巨型贔屃御碑及800餘件精美的石構件拆運至丹江口市城郊。2002年。丹江口市金崗水庫旁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淨樂宮包括大石牌坊、大殿、龍虎殿、父母殿、龜碑亭和廣場等,建築面積達63000平方米。它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湖北省丹江口市地標淨樂宮,位於丹江口市武當山北麓。是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淨樂宮東西寬353米,南北深345米,面積達121785平方米,永樂十六年(1418年)落成,並賜“元天淨樂宮”額。為武當山道教聖地最重要的景點之一。

淨樂宮原有宮殿、廊廡、亭閣、道房大小房屋520間,有“小故宮”之稱。2002年,丹江口市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淨樂宮包括大石牌坊、大殿、龍虎殿、父母殿、龜碑亭和廣場等,建築面積達63000平方米。原淨樂宮坐落於古均州城內的正北部,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築五百二十餘間,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主要建築有牌坊、大宮門、二宮門、正殿、二聖殿、方丈堂、齋堂,配舍等。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 呂祖八仙觀又名純陽宮

武當山八仙觀村境內的這座道觀已經修葺一新,從它目前的規模看來,過去一定也是個頗具影響的道觀。據記載,元代這裡就建有廟宇,其地勢深幽,聚氣藏風,冬暖夏涼。明永樂十年又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方丈,齋堂、倉庫等18間,清代又進行了重建。八仙觀的第一重殿是龍虎殿,穿過龍虎殿是為一院落,兩側是配房,中為正殿,正殿原供奉有真武和八仙造像,因年代久遠,這些造像現已不知去向,偌大的殿堂顯得有些落寞和空曠。那麼,傳說中在此修煉的呂洞賓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武當山清風道長:呂祖被稱為純陽祖師,他創了純陽門呂祖的純陽劍,呂祖還有傳承後世的丹藥,像純陽丹很多都是呂祖傳承下來的,所以說呂祖是八仙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也是文化修煉最高,文化層次最高的文學的一個代表。
  據史料記載,呂洞賓,原名呂岩,山西芮城人。唐太宗貞觀年間人,自幼好讀,去長安應考途中遇到了八仙之一的鍾離權,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武當三豐聯誼會會長鍾雲龍:鍾離祖師給他點化,他做了一個夢,把所有的功名利祿都走了一遍,然後他覺悟了,人世間的功名就是這樣,不過就是過眼雲煙,正是彈指一揮間,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生老病死很難逃脫,然後他就要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更新的突破。更大的一個貢獻,那就修煉長生之道,可以長生久視。

  這就是著名的“黃粱夢覺”,大徹大悟的呂岩從此拜鍾離權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其後遍遊山水,傳道度人。

  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他(呂洞賓)留下來的叫《靈寶畢法》和《鍾離傳道集》裡面,這是現代道士如果是搞研究、搞學習、修煉的,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武當三豐聯誼會會長鍾雲龍:修練道教的丹道,他應該是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了,他到了道法自然的境界了。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是外向不入內向不出,你很難認出來他是什麼,然後他可以去則成仙,散則成氣,他可以發力於無邊,這是他最高的境界了。
  
  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神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鐘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鍾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武當山清風道長:八仙是民間修煉的神仙是人修成神仙的廟裡的神本來是神到民間修煉這是兩個修煉的過程所以說我們道教講小修於山大修於市都是來源與這個故事真正的大修是在民間也就是八仙是在民間修煉而得來的。

  此外,在民間流傳的諸多關於呂洞賓的故事中,呂洞賓是一個外表儒雅,風流倜儻的儒生打扮,總是背著一把長劍,頗有君子之風。在道教和武術界被稱為劍仙,更被奉為純陽門祖師。
  武當三豐聯誼會會長鍾雲龍:劍,本身中國人就好劍,有特殊的信息。延伸到道教裡面,這個劍就稱為法劍。它有君子之風,它代表正氣,道人修煉就是培養天地正氣。

  據說,呂洞賓瀟灑不羈,文采出眾,在雲遊四海中處處留下諸多詩篇和懲惡揚善的故事,因此被後世道教和民間尊其為“劍仙”、“酒仙”、“詩仙”。呂洞賓修習方術,得道成仙,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後則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了儒家“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長生於人世、樂於施捨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因此,又有儒釋道三教集於一身之說。

  武當玄武派傳人陳理聖: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一句話: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呂洞賓是經常做好事的。說明道士是行善積德,為社會做好事的這樣一個形象。所以他是一個懲奸除惡、仗劍蕩魔這樣的一個形象。
  武當三豐聯誼會會長鍾雲龍:在武術界裡面呂洞賓被稱為劍仙。道教裡面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武術家,非常聞名的。而且包括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有一種功法,漢鍾離創、呂洞賓傳,呂洞賓傳給下面的王重陽、陳摶,由他們傳世的《八段錦》。像我們《道藏》就收錄了這套功法。所以呂洞賓在道教裡面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在武術界他也應該是大名鼎鼎的。
  
  這裡是武當山一個叫磨針井的地方,又名純陽宮。在道人們看來,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第一縷陽光照到的地方具有至純至陽的天地之氣,在這裡修煉更容易得道昇仙。這裡,其實也是被稱為純陽真人的呂洞賓曾經修煉過的地方。由於呂洞賓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而在武當山36岩中最美的南岩宮,據說也留下了呂祖修仙的記載。過去的武當黃龍洞和太子坡也一直有呂祖純陽丹濟世,武當山的大小宮觀如今基本上都供奉有呂祖的神位。這也許就是呂祖在道教中地位的具體體現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清咸豐二年重建。今天的磨針井已是一座不大的道院,只有一人看管,而且不是道人,道院的一半被作為武當書畫院,門也空關著,大概難得有書畫家來此研墨。院內當然有顯示鐵杵磨針的什物,自然不是舊物,但殿內牆上的關於鐵杵磨針真武故事的古代壁畫則依稀可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玄岳門,凡間和仙界的分隔線

「玄岳門,是登臨武當山的第一道神門,被稱為仙界第一關,所以在武當山有「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的說法。意思是說,凡人進了這神門仙界後,是生是死,是福是禍,就由不得自己了。」

古時候,治世玄岳門為古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它是武當山古神道上的標誌性建築物,有著極強的宗教寓意,起著分隔凡間和仙界的作用。

明嘉靖三十一年,嘉靖皇帝效法永樂皇帝“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之舉,耗資九萬多兩白銀,調遣工匠夫役近十萬人重修武當。一年後,重修工程全部結束。嘉靖皇帝特意為武當山敕建了一座石牌坊。昨天的歷史創造了今天的景點,玄岳門就是我們即將為大家推薦的旅遊好線路。

許多來武當山遊玩的遊客都會來到這樣一座大牌坊,這個地方就叫玄岳門。有句話說的好:過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岳門,還是陽間人。為什麼這麼說呢?你進了這個玄岳門,你就已經踏入仙界了。

 位於武當山草店碼頭附近的玄岳門又叫治世玄岳牌坊,其名字來源於牌坊上的題字,相傳這是明朝嘉靖皇帝親筆手書。這也是武當山僅存不多的嘉靖年間修建的古代建築。明清時期,玄岳門是遊覽武當山的第一門戶。

 玄岳門是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結構建築,高十二米,寬十二點四米。全部是用巨型青石雕鑿榫卯而成,古代工匠們採用高浮雕、鏤空、圓雕、平雕、剔地等多種手法,雕飾出仙鶴、瑞雲、遊龍、如意及八仙等圖案,結構緊湊而舒展,給人以豪華大氣之感、穩固磅礴之勢。這座巨型石雕建築,因其精湛的工藝,被譽為我國石雕藝術中的珍品。
  玄岳門景點目前免費,開車過武當山山門,沿316國道往丹江口方向走4公里,道路左邊就是,非常值得一觀。
 
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牌坊之前,在遇真宮之西建有「仙關」,作為分隔凡間和仙界的標誌。

「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後,取代了「仙關」的地位。人們在走完均州城至草店七十里平路後,攀登上數百級台階後,赫然而立一座用碧色石料構築的「治世玄岳」牌坊,標誌著將要進入武當福地,標誌著後面將有大建築群的存在,引導著行人進入一種不同凡響、超凡脫俗的神仙境域。門前原有「沐浴堂」,供香客們沐浴凈身,提醒人們朝聖前要清齋奉戒、整潔心身,以示虔誠。這說明「治世玄岳」牌坊有分隔空間的功能,是溝通人和神的媒介,起著連接凡間和仙界的作用。

而明朝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四個大字,筆勢剛勁有力,意思是用武當道教和真武神來治理國家,反映了當朝皇帝對武當山和真武神極高的政治企望,也是當時武當山顯赫地位的標誌。

玄岳門遊覽線路:武當山山門口沿316國道往丹江口方向4公里道路左邊回顧 2014甲午年103年10月23日兩岸玄天上帝寶島會香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沿革簡介(完整版)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瓊台中觀祖師殿  真武大帝聖像

 

                                        瓊台中觀  三清殿

 

                                              瓊台中觀朝山門

武當神韻——瓊台中觀結道緣
2017年8月6日 再臨 紫岳瓊臺朝聖 
 大岳武當仙山,這座綿延八百里的大山是所有問道者心中的聖地。但究竟是什麼吸引著芸芸眾生不辭勞苦來此進香朝聖?是歷經六百年風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築?是雲霧掩映中如山巒般波瀾壯闊的歷史?還是道教信徒們追尋了兩千多年的夢想?這個問題,彷彿是在每個人都要親歷武當之後,才能真正給出自己的答案。
  武當山建築群是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九宮八觀為主體,70公里神道為軸線,按照神話中淨樂國太子修煉成仙的邏輯順序構建的“神仙天都”。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聖至天宮後,玉皇大帝在瓊台冊封他為北極玄天上帝。故此,武當山瓊台被視為真武大帝的受封地,倍受人們的崇拜。
  瓊台中觀古稱叫“紫岳瓊台”,另有上觀“白玉龜台”、下觀“玉樂霄台”,這三道觀統稱為瓊台觀,歷史文獻中,關於瓊台觀的真正的記載並不算多,只說它在元代被為“瓊台宮”,明朝時又改宮為觀。但它最早建於何時何代,又有誰負責設計建造,甚至連觀中的老道長也不得而知。
  張道長:那碑上都是記載那個事。那碑文早早就看不見,那都風化了,就那幾個大字還看的見。神仙的東西,他都各說各代,他的說法不一,因為真武大帝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最遠的比三皇五帝還早,過去有這個說法,古廟本是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因為它過了多少年呢,我想這事叫誰都說不清。
  不知起源於何時的武當山瓊台觀,傳說在鼎盛時期曾依山而建有24座道觀,三大觀之間有橋廊相連,“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濕鞋”,這樣宏偉而奇妙的建築如今只剩下瓊台中觀。但它仍是是武當山36觀當中,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
  張道長:這個事情它是歷史的規律,那它有興有衰。
  朝代的更替,歷史的更迭,在道人們眼中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論身居草廬石岩,還是宏宮大殿,唯一不變的只有他們心中對道的永恆追求。
  李道醫:仙山武當就說它是道教聖地,自古名人逸士都來尋訪長壽之道/中觀是奉神聖地,離金頂很近,因為金頂面積很小,人啊停留不住,然後在這個地方有尋醫問藥的,可以在這里安安靜靜的了解武當的文化,聽一下養生之道.
  在供奉著道教先人——張三豐的祖師殿裡,時常有許多信徒在行三叩九拜之禮時,口中默念有詞: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元音。
  李道醫:這講得什麼意思啊,就是永樂皇帝問我們三豐祖師,取長生不老之丹藥,然後三豐祖師告訴永樂皇帝,然後金丹有多重啊,一斤重,怎麼得來的,靠自己修煉而得來的,也就說不管是男還是女,你的修煉啊就是修坎男(離女)二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最後你把精氣練好,練到一定程度,然後它自然會讓你長壽。
  應天之序,養精聚氣。在道人們的世界裡,清晨的鐘聲敲醒沉睡,是“開靜”,黃昏的鼓聲收斂雜念,是“止靜”。一天之中,他們合著自然的節奏休養生息,以求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問的對話,達到陰陽圓融的和諧境界。
  經樂聲中,那些遠古的氣息,沿著歲月的長河飄蕩到我們身邊,像一場熟悉而陌生的舊夢。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神靈的對虔誠對話,圓暢天空的風雲健行,方正大地的厚德寬廣,似乎都凝聚在千百年來理想主義者們的質樸願望中。
  李道醫:對香客信士來講,來一趟武當山真的是不容易,也就說既然來的話,對我們祖師爺,對我們祖師爺的尊敬,對我們道教神秘,他的一種感受,所以他來了之後,盡我們的平常之心,讓他感到道文化給他帶來的好處。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不渡無緣之人。每一位虔心來武當山朝拜的人,也許冥冥之中,就和武當山和道文化有著特殊的緣分。
 
  李道醫:從古到今,道門當中都是給人解決一些問題的,道教講予世救人,所以說有易經文化,有道教文化,有武術文化(等等),不光是我,是我們每一個道家的弟子都會這樣的做的。/我們是祖師爺的弟子嘛,弘道是我們每一個道教弟子的己任。
  天柱峰下的瓊台中觀,彷彿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讓世人得以窺見道人們神秘卻真實,簡單而堅定的修行生活。修道之途,路阻且長,更是要忍受無盡的孤獨和寂寞。道人們常在困惑迷惘之時,登上的綿延的石階,向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尊神祈求開悟。
  三清殿是瓊台中觀最高的一處建築了,也是瓊台中觀的主體建築,巍峨山峰的護衛下,更顯得高大莊嚴,那我們現在呢,已經登上了這個三清殿,那麼站在三清殿向遠處眺望,遠處的群山被雲霧繚繞著,彷彿就處在仙境中一樣。
  在這裡仰望天柱峰、獅子峰、金童峰、玉女峰、香爐峰一字排開,勢如金鏤玉琢的天屏高聳霄漢。明成祖朱棣的駙馬都尉沐昕,在大修武當山之時,曾經遊歷過瓊台美景,並寫下了《瓊台霽曉》:玉作層台氣象巍,宛然圖畫映朝輝。扶桑弄影雲將欲,瑤草呈香露未晞。虛室光浮青鳥去,洞蕭聲徹彩鸞飛。登險絕頂微風起,吹得天花點客衣。
  面對這樣飄渺神秘的景色,一切凡塵雜念似乎都會煙消雲散,只有放下執著,順應自然、才能達到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境界。武當山的神秘雄偉,道教文化的源遠流長,不是一座建築,一頁歷史就能概述清楚的,它如仙境般的清雅折服了問道之人,問道之人的虔誠堅定又造就它今天的輝煌。它獨特的魅力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應運而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待你來用心感受。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古建築太和宮:武山最高勝景  金頂
2017年潤6月15日 盧圓熹 親臨 金殿朝拜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門外,佔地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該宮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佈局巧妙,四周峰巒迭嶂,起伏連綿,煙樹雲海,氣象萬千,建築巍峨,古樸壯觀。
  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朝聖。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在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當時有殿堂道舍等建築五百一十間;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銅殿等。
  正殿額題“大岳太和宮”,殿內僅存真武大帝銅鑄像及四大元帥、水火二將、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門兩側各置銅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蒼龍嶺雷壇設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陸述等人致祭碑。太和宮在建築規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聖殿”。
  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鍾鼓樓,鐘樓內懸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造銅鐘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寶蓮,故名小蓮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並嵌有李宗仁遊武當山之題詩碑刻,岩頂崇台之上置有銅殿一座,其高2.9米,寬2.7米,深2.6米,鑄造於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曆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於它原來置於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裡,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運殿。藉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遊人都到裡面轉一圈,以求時來運轉。
  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經堂。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堂內供奉三清、玉皇、真武、呂祖、靈官等道教神像,上懸金匾一塊,匾書“生天立地”四個金色大字,為清代道光皇帝御賜;堂外額書“白玉京中”四字,堂簷各吊一風鈴;堂額、桶扇之上均雕有許多道教仙話故事圖案,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經堂附近原建有天雲樓、天池樓、天乙樓、太和樓、龍廟等建築。太和宮的皇經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的地方,也是武當道教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這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大帝聖像

真武造神文化典範

 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
 中國的神與仙大多居無定所,都是流浪神,玉皇大帝的天宮只是他們的臨時棲息地。只有真武,在地界擁有一座名山——武當山,真武的成名與武當山密不可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祗在道教,我們在追尋文化之根的旅途中,不能不談道教大神真武。武當道教在崇奉的眾多神靈中,最高天神“三清”,最高天帝“四禦”都排在不顯眼的位置,而在顯赫位置上供奉的卻是玄天真武上帝。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由此,成為中華文化中造神運動的一個典型範式。
  由“玄武”而“真武”
  早在殷代前後,中國古代天文學就形成“四象”、“二十八宿”之說,它把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南中天恒星分為二十八群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天象,把四方各分佈的七星,想像為一種動物,至春秋戰國又配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把東方的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想像為一條龍,稱為“蒼龍”,亦名“青龍”;把南方的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想像為一隻鳥,稱為“朱雀”,或稱“赤鳥”;把西方的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想像為一匹虎,稱“白虎”;把北方的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想像為龜蛇相纏狀,稱為“玄武”。根據五行學說,“玄武”代表北方的靈獸,形像是黑色的龜與蛇(或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玄武”一詞在中國元典中,源於屈原的《楚辭》,《楚辭·遠遊》稱:“時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這是“玄武”一詞最早的由來。王逸注:“呼太陽神,使承衛也。”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身有鱗甲,故曰武。”《後漢書·王梁傳》:“ 《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由於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和動物崇拜,產生了動物神玄武。玄武在古代被廣泛應用,在古時軍中有玄武旗,用以標誌位於北方或後面的軍陣。《吳子·治兵》:“三軍進止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稱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玄武開始進入道教系列,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作為北方的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朱雀則成了上天玄女。
  到了宋代,玄武身價倍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為避宋代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不停地為真武加官進爵,追賜封號,使真武越傳越神。
  由靜樂太子到道教大神
  “玄武”本是一個天象符號,東漢末期道教誕生以後,道教開始了打造“玄武”的造神運動,完成了玄武由星宿天象變為動物神、由動物神轉化為人物神、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神格神到人格神、由人(靜樂太子)到神(道教大神)的轉化。道教為他編出了一通非同尋常的神蹟,形成玄武降生為靜樂國太子,不統王位,修煉得道飛升成仙的故事。
  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混洞赤文》《紫光經》《降筆實錄》《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四遊記》之《北遊記》)等神的傳說與道的經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傳奇真武有著浪漫奇異色彩的生平檔案。
  真武神乃先天始氣、太極別體。上三皇古代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到黃帝時,變為太陽的精靈,脫胎於靜樂國王善勝皇后。靜樂國境,是真帝父母的居住地,又是海外仙國,在西域國之西,星分奎婁二宿之下,善勝皇后夢中吞下太陽,懷孕十四個月,於皇帝紫雲元年三月初三,從左肋生下靜樂太子,降生之時,瑞雲覆國,天花散漫,異香芬然,身寶光焰。整個王國,土地都變成了金玉,何等繁華富足高貴!
  真武乃宇宙精華孕育之子,自然生而神靈。所以聰以致遠,明能察微。年僅七歲,就經書一覽,悉皆默會;仰觀俯察,靡所不通;而他卻潛心念道,志契太虛;願事上帝,普福兆民。雖長而勇猛,但不統王位,惟務修行,誓斬天下妖魔,救護群品,日夜於王宮發此誓願。國王母后不能阻止他的志向追求,十五歲時他便辭父母找到幽谷勝地,內煉元真。他對道的追求與專一,感動了玉清聖祖紫元君,親自傳授給他無極上道,後入主武當太和為真武大帝。
  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真武升天后,元始天尊在玉宸殿大會諸天帝,稱真武“有保天佑地化育之功”。命玉皇親行典儀,封玄武為太玄元帥、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員三天大都督、領元和遷校府職、判玄都右勝府公事等。賜以通天十二旒冠,玄袞上施臼月山龍物象,玄玉寶圭,紅舄玄履,瓊旌寶節,九龍玉輦等,尊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由道教天神到武當山神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不願繼承靜樂國王位,潛心悟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煉。在絕壁的岩洞裡,太子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明初,朱棣為燕王,後南下奪權,稱有真武大帝保佑,助奪帝位。朱棣繼位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北京城建真武廟外,又於永樂十年,命隆平侯張信督率三十萬軍民夫匠大建武當山,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於極盛。《真武經》開篇第一句是“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以忠君為特徵的武當真武就堂而皇之地從民間進入皇室。
  明清修建的武當山古建築群就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主題。因為真武出生地為靜樂國,在均州城外建有靜樂宮;五龍、紫霄、南岩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迴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
  武當山聞名的五百靈官像也是因為靜樂國王思念太子,令大臣領五百眾至山探望,入山學道而成仙。真武在武當山修道的一個典型情節是“鐵杵磨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激勵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真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後人根據這些故事,建成了磨針井、老姆祠、回心庵、復真觀等廟宇,並設像崇祀。四十二年後,到黃帝五十七年九月初九,真武大帝由五龍的捧擁飛升上天。留下了梳妝台、飛升台、試心石等一處處動人的神話和美麗的勝境。
  八百里武當山包裝、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以四種“玄武”來寓示真武大帝的存在:以漢江為蛇,以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九宮八觀組成八百里玄武陣;以天柱峰為天造天龜,以古神道為蛇組成龜蛇玄武圖;以眾多的建築小品龜蛇合體組成玄武像;以宗教與哲學的龜蛇理念形成玄武觀,使武當山成為一個真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道教聖地,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真武的形像也由最初的龜蛇變成了人,真武神像一般為身材魁梧,容貌慈祥,披髮跣足、或披甲、或戴冕冠,著十二章紋帝服,威嚴端坐,龜蛇置其旁;或仗劍、履龜蛇,作視察三界狀等,這都是根據道書記載的真武形象而塑的。有資料說,他的原型是新朝皇帝王莽;也有資料說,武當山上的真武像就是明成祖朱棣,不管是誰,真武在人們心目中有四種形像是不可動搖的。道教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真武神聖誕節,九月初九為真武飛升日,舉行隆重醮儀慶賀。
  真武作為北方之神、水神、生殖之神、司命之神,集四大神命於一身,管生主死,主宰生殺大權。對於追求生殖繁衍、陰陽交感和長生不老、福壽康寧的人類來說,都有非凡的吸引力。
  真武大帝連接天、地、人,縱貫洪荒與當代,溝通民間與皇室,聯繫宗教與世俗,以實實在在的地點,奇妙而浪漫的故事情節,系列化的形象設計,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形象最完整、影響最久遠的道教神,是道教文化精彩而經典的華章。其間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神格精神,是一份珍貴的以中華創世文化為源頭的浪漫主義的民族文化遺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考察的文化現象。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傳,淨樂國太子在武當山修煉,歷經42載,終於功成果滿得道飛升,被封太玄,史稱真武大帝。而太子坡,據說就是真武大帝曾經讀書的地方。今天,小道徒就帶大家來看下武當山太子坡。

 

武當朝聖兩岸會香臺灣聯絡處 盧圓熹 道長親臨武當太子坡朝聖進香

 太子坡,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景區內。大部分人遊玩兒的第一站,就是太子坡。太子坡是一個中轉站,上下山的車都會在這裡停。我們的首站也去了太子坡。

 

太子坡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這九曲黃河牆。山坡上,當蜿蜒起伏的由紅磚綠瓦築成的高大的紅牆突然映入眼簾時,不禁讓人眼前一亮,竟有種穿越了時光的錯覺。

五云樓是現存武當山最高的木構建築,最有名的莫過於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一柱十二梁”是太子坡的四大著名景觀之一(其他三大景觀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牆”、、 “十里桂花香”)。但很遺憾,去之前未做足功課,並未看到“一柱十二梁”的獨特景象。

正殿是祖師殿,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也就是太子讀書處。所有的建築都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而建,錯落有致,給人一種清幽的感覺。

 圖為太子讀書處。

 

不少游客對著大殿虔誠地拜了幾拜,然後把整箱的香填進香爐。

叫不出名的東西,很有年代感。燒金亭

 你去過武當山嗎?有沒有去太子坡?印象怎麼樣?關於太子坡,你還知道哪些典故?你認為武當山必去的景點是哪一處?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懸在峭壁上的故宮 大聖南岩宮

南岩宮是武當山九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宮,宮內不僅建築類型多,形制較高,又是建築與風景、道教與神話反映最集中的地方。

一、南岩概說

南岩(又名紫霄岩、獨陽岩,因為朝向南方,所以又叫南岩),道教尊為真武神得道飛升之聖地。南列天柱諸峰,北瞰五龍頂,東有展旗峰,西有飛升台。這裡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的勝境,為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

二、南岩宮的沿革

南岩宮, 全稱“大聖南岩宮”,始建於元代,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賜額為”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賜額“大聖南岩宮”;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擴建到460間;清同治初年(1862)大修殿宇,宮貌一新;民國十五年(1926)失火燒毀大殿及周圍道房;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龍虎殿及配房;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了部分殿堂、亭台及古神道。
現存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61187平方米,廟房83間,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頭、埡脖、峭壁、岩洞等險境,建造了一座座宮殿、亭台、山門等,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交融,相映成趣。

南岩宮是武當山九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宮,宮內不僅建築類型多,形制較高,又是建築與風景、道教與神話反映最集中的地方。其建築初創於唐,宋、元初具規模。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敕建玄帝大殿等460間,明嘉靖年間(1552年)擴至680間,建築面積高達18400平方米,佔地面積達5萬平方米。建築佈局採取依山勢高低,掩映兼用,曲折迂迴地進行總體營造,雖出於人工,卻宛如天成;既樸實優美,又饒於變化。在整體建築的構思、設計佈局等方面,創造出雄奇、峭拔、幽深和迂迴不盡的意境。正如古人所贊“歸旌欲問來時路,洞口深處已不知”。

三、南岩宮玄帝殿

玄帝殿重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坐南朝北,建在三重高大的石台基之上,置建築於最高端。殿之平面呈長方形,台基高0.95m,殿前置月台,其下營造高大的石崇台,圍以華欄,雄偉壯觀。殿之面闊、進深均為五間;台基通長29.85m、通寬22.05m。民國十五年(1926年)九月九日道教徒舉行“玄天上帝聖駕雲天”的祭祀活動,活動結束,道士劉某加燈油引起油箱著火,致使玄帝殿被焚。
現台基、台明、石欄保存完整;殿內置坐神、站神須彌座;地墁二尺金磚殘存30%;牆體經火焚已酥鹼40%,大部保存較好。2004年7月1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玄帝殿修復工程正式動工,2007年4月13日正式竣工驗收。入南岩岩內及梳妝、飛身二台,徑由大殿東西稍間穿過。

四、張守清與南岩宮的建造

張守清,1254年出生,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宜都縣)人,是元代武當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被元仁宗封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他31歲入武當山學道,此後20多年時間中,他一方面堅持每天打坐修煉金丹大道,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另一方面率領道士開鑿南岩,用募化來的錢和香客的功德錢,構築殿宇。如至元二十二年張守清為創建南岩天一真慶宮募捐,“三月三日,相傳真武神始降之辰,士女會者數万,金帛之施,雲委川赴” 。此後每年上巳節均是香客雲集,施捨頗多。歷經27個寒暑,南岩天乙真慶宮終於建成,修成後“規模宏麗,古昔未有”。
在烏鴉嶺停車場頂端有兩條登山古神道:向左下行是登金頂的古神道,向右上行,可達南岩、泰常觀、雷神洞。從南天門沿石級而下,但見一塊平地,隱約可見青石崇台,這便是圓光殿、方丈、齋堂等遺址。相傳,永樂年間在大建武當山時,南岩多次出現五色祥去和真武在雲中顯聖的景象,永樂皇帝便命工匠修建圓光殿等。後來幾經大火,已廢圮。入小天門,穿過碑亭,便到崇福岩。只見岩石懸空突兀,宛如一隻石虎,齜牙咧嘴,威風凜凜,俗稱老虎岩。岩頂清晰可見巨人足跡。相傳,岩石將要崩塌,真武以足擋止,留下足跡。

 

五、峭壁上的故宮

沿綠蔭蔽日的“神道”,進入龍虎殿,兩扇高大厚實的木門啟合有聲,悅耳動聽,宛如“金雞鳳凰鳴”。穿過龍虎殿,是一方石墁地院落。院中沿存一口六角飾欄水進,名曰“甘露井”,深不可測,井水清涼甘洌。

據說,從古至今,無論是人馬雲集,還是天遇大旱都從未乾涸,被道教視為“金津玉液”,奉為“聖水”。相傳,飲之可祛病禦疾。從院落登上層層丹墀飾欄崇台,是元君殿(又稱大聖南岩宮)遺址,36座精雕石柱磴、石雕流雲瓊花圖案的須彌座,殘垣斷碣,歷歷在目,仍可見當年宏偉規模。2004年6月28日,元君殿修復工程正式開工,人們又目睹當年之宏偉。出元君殿後門,豁然寥廓蒼天,只見香風盪千壡碧波,彩雲繞萬仞危岩,岩上懸松如綠雲輕盪,岩下深險,翠流波滾,憑欄下望,令人驚心動魄。在這危岩峭壁上,鑲嵌著一排殿堂亭閣,有“樓閣懸空”之勢,這就是南岩石殿,在我國建築中堪稱一絕。在上漫步,真有“振衣身在斗邊行”之感
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慶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建,為石砌仿木結構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殿頂鋪著石板瓦,梁、柱、門、窗、斗拱等全部用青石雕鑿而成。整個石殿結構精巧,雕工精細。最重的構件重達上萬斤,如此重的構件是如何由人工安裝到岩壁上去的,一直是個謎。不過其技藝高超,實乃“天下奇觀”,不愧是一座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

殿內正脊桁上楷書陰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內立有四根圓雕石柱,倚岩築神龕,供奉著許多銅鑄飾金神像;殿內樑上及壁間環列五百鐵鑄飾金靈官像,各高尺許,神態各異。

殿旁木製精雕神龕內,盤著一條丈余長的金龍,張牙舞爪,附著一位粉面星眼,圓龐朱唇的少年和衣而臥,頭枕金龍,神態自若,這就是聞名的“太子臥龍床”。相傳,太子入山修煉時,夜間睡覺忘不了人間雜事,紫氣元君便送給他一根龍頭拐杖,囑咐他睡覺時放在身邊,以定心安神,後來太子成仙,拐杖便成了龍床。

南岩古碑較多,摩崖奪目。皇經堂牆壁上,橫刻“壽”、“福”兩字,相傳為五代末宋初著名道士陳傳親書,字體遒勁。“南岩”碑刻為明代附馬都尉沐昕書。

六、《禁燒龍頭香》碑

在南岩兩儀殿前,岩壁上嵌著名揚遐邇的龍頭香,又名龍首石,直懸絕岩,矯於雲罅,面對金頂,若朝拜之狀。長2.9米,寬0.3米,採用鏤雕、浮雕、圓雕等手法雕鑿成兩條神龍及祥雲,龍頭置一小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從前,許多香客冒險進龍頭香,墜岩殉命者不計其數。清康熙年間,川湖總督蔡毓榮下令立《禁燒龍頭香》碑
其碑文為:

南岩之下,倚崖立殿以祠靈神,不知何時鑿石為龍首,置香爐於前,下臨絕壑,憑高俯瞰,神悚股栗,焚香者一失足則身命隨隕。此世谷庸,妄人所為,非上帝慈惠群生之意也。今徙爐殿內,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之義,立石簷前,永杜小人行險僥倖之路,本宮住持暨諸道眾,隨時勸誡,勿蹈前轍,其遵行無忽。總督川大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朔旦。

這段碑文勸誡人們不要雲燒龍頭香,並設欄加鎖。如今扶欄俯視,仍感頭眩足搖,毛骨悚然,是武當聞名險勝之一。

七、“福壽康寧”背後的故事

一般情況下,遊人在經過南岩宮石壁時,摩崖石刻“福”、“壽”、“康”、“寧”四字都會讓他們駐足停留。細細端詳,這四個大字運筆剛健雄渾,大有“顏筋柳骨”之風。由於摩崖的風化,這四字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認為王顒所書。其實,如果認真細緻的辨認,便會發現“壽”字與“福康寧”在書法上有不同之處。據專家考證,“壽”字為明嘉靖十六(1537)年七月禮部儒士王顒書;“福康寧”三字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所書。
如今,“福壽康寧”摩崖為遊客留影的理想之地。“福壽康寧”也成為武當山地區人們對外地來訪客人的美好祝福。然而“福壽康寧”背後有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道教發源風水寶地 五龍宮

武當山最早的宮觀與五條龍有關
五龍宮位於金頂西北約六十里的山腰上,前有照,後有靠,左右兩邊依照山勢猶如一把太師椅,是一塊風水寶地,是武當山最早的廟宇,也是武當道教的發源地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就是民族徽章和族群標誌。五龍之說開始於東漢,各地都有,或遇歲旱,設五方龍像以祈禱之,故曰五龍。五龍宮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武當山最早由官方修建的道觀。那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祈雨,唯獨均州守刺史姚簡在武當山祈雨成功。這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那年天下大旱,飛蝗遍地,朝廷下令天下各州郡到所在名山大川祈雨。姚簡一人獨自跋山涉水到現在五龍宮所處位置,途中,他遇到五位白面書生,問他為什麼這麼辛苦?姚回答說是為了天下蒼生解除旱情,五位書生請他返轉,不一會就會有雨。果然,普降甘霖,大雨澆灌了山川大地。原來是五氣龍君化身為書生,下到凡間為百姓造福。這段優美的傳說是中國固有的東南西北中方位觀念和龍王司雨職能疊加的美好故事,也是教化官員要下定決心為黎民服務的哲理詩。

我曾多次從丹江口市六里坪蒿口村到五龍宮考察,有一次從五龍宮徒步走到南岩宮。這片區域人跡罕至,山花怒放,百鳥爭鳴,好一番自在境界,讓人頓生雲霞之思,願棄人間作方外之遊。
五龍宮位於金頂西北約六十里的山腰上,前有照,後有靠,左右兩邊依照山勢猶如一把太師椅,是一塊風水寶地,是武當山最早的廟宇,也是武當道教的發源地。五龍宮地處一塊聚風藏氣的山間盆地,從遠處看,前有青羊澗,北有磨針澗,南有桃源澗,與諸山隔離,後靠五龍峰,猶如一把結結實實穩穩噹噹的龍椅放置在群山之間。如果站在五龍宮空曠的場地,就是一個在群山之間凹進去的大塊平整盆地,西高東低,後方山體厚實寬闊,伸向前兩邊各躺臥一座山梁,相向對稱,再往前,又各有一座小山,左右相抱,像一朵盛開的五瓣蓮花,五龍宮正居其中,真乃上天造就,渾然天成。
從“祠”到“宮”五龍宮級別越來越高

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南宋孝宗改敕五龍靈應之觀,元朝忽必烈又改敕五龍靈應之宮,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大興武當山,於永樂十一年,敕名“興聖五龍宮”沿用至今。
祠、觀、宮等是道教建築群的稱謂,它直接反映了道觀的等級規模和當時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也間接反映了凡夫俗子善男信女的信仰程度和宮觀香火是否旺盛。神不封不靈,祠、觀、宮,隨著五龍宮等級不斷提高,歷朝歷代改建或擴建,房間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土匪頭子因問卦不靈怒燒五龍宮
到明朝嘉靖年間,達到鼎盛,有道房850餘間,道人2000餘人,管轄以五龍宮為中心的南北西三個方向百里之外,還有五龍行宮等遺址留存至今。號稱“八百里武當半五龍”,興旺狀況讀者諸位可以充分發揮您的想像力。可惜,明代以後,五龍宮逐漸衰敗,累遭兵燹或人禍,清朝咸豐六年,武當山區高二先、張瞎子造反,五龍宮大殿和部分道房被燒。中華民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931年,土匪頭子王志和因問卦不靈,怒火中燒,竟然喪心病狂,下令手下嘍囉火燒五龍宮。據當地老者講,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大火之後,絕大部分建築被燒毀,僅剩下龍虎殿和十幾間道房。

五龍宮周圍岩洞文武祈雨無不應驗
五龍宮核心區周圍方圓五里,古蹟遍布,古木參天,景緻優美。尤其是岩洞多,適合道人離群索居,潛心修煉。北邊有尹仙岩,岩內石殿五座,神桌一方,小巧樸拙,相傳周朝時尹喜在此修煉,故名“尹仙岩”。

“長生岩”在五龍峰南邊半腰,懸崖峭壁中間有一個岩洞,深四五丈,內有石龕、石缸、石床,洞口與外界僅有一行石窩相通,靠手扣腳蹬貼壁而過,膽小沒有山路爬行經驗的人是不能嘗試的。漢代陰長生,據說是東漢光武帝陰皇后的族人,在此修煉多年得道成仙,後人稱其棲居之處為長生岩,也算因人命名吧。
靈應岩在長生岩往上百尺處,是個祈雨的好地方。祈雨分為文武兩種方式,文祈雨就是在岩內三拜九叩,焚香禱告;武祈雨則是手持火槍禱告,對著岩縫放上幾槍,槍響過後,人們帶著希望深一腳淺一腳地下山,還沒走到山下,雲集雨落,邊走邊下,不一會,傾盆大雨驟然而至,持續如注,附近一大片區域的旱情就會緩解,千百以來,無不應驗。

雷洞在五龍宮疊字峰山上,深不見底,每當有風起,洞內轟轟作響,如悶雷滾過頭頂,幾里外都能聽見,所以叫“雷洞”。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乙未年武當山真武祖師閩臺巡安國歷12月4日(星期五)中午 班機到達桃園機場由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盧圓熹道長率領高功法師接駕 敬請台灣各地宮廟 同道 主事 信眾大德 撥空參加接駕及各地區活動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