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文化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48340142_656692755780357_8537628664619240811_n

道教上香你了解嗎?

據文獻記載,至少西周時已有燒香的習俗了。敬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道教「敬香」也稱「上香」,俗稱「燒香」。用於敬神、敬天地、敬祖、敬聖賢。道教燒香常燒三炷香,焚三炷香代表尊教「三寶,即道、經、師三寶。

一、敬香的儀軌

敬香的具體做法是:

1、以線香三支為準,點燃香燒帶香時不分男女,皆用左手點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之,不能用口吹滅因口鼻不清淨故。

2、面對神像,持香時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持香雙手平舉至胸口,香頭至眉間相齊,此時垂簾默聲祈願,之後行作揖禮。

3、然後用左手上香,因爲道教以左手爲陽左手爲淨手,而右手操持百事,容易沾染汙穢。按先中間、再左(自己會手邊)、後右(自己左手邊)的順序分別插入香爐內,三要插直插平,插直是要求燒香者心地正直,插平是泉求燒香者心平氣和。三炷香平列間隔不過一寸寬,則是寸心感神之義。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說。

4、上香訖恭對神像,即行叩拜禮。有的信士認爲:香燒得越多、越大、越粗,神明越靈驗、越歡喜、賜福越多。乃至於所謂「搶頭柱香」,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心若虔誠燒一炷香即可。道經雲「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因此,道教倡文明敬香,環保敬香的理念。而不是爲求一己之私來諂媚神明,希望善信能摒棄錯誤的燒香觀念,具足正信。

二、敬香的含義

271666678_987859095486562_7309954007656304139_n

道教尤重敬香,講「萬法之中焚香爲先」。敬香的含義如下:

1、以香供養 供養諸神

香爲道門五供養之一,敬香申供養之義。道教香文雲「香雲繚繞,騰空供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岳讀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衆神。」

2、傳誠達信 信達神府

敬香旨在「傳誠達信,道教認爲香菸繚繞可以結成中雲篆,而達於十方無極世界,靈通三界,是通真達靈的信物。

3心假香傳 寸誠感神

道經中《祝香咒》云:「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可見,心誠意真方能感召九天之上的神真從而得到神真的庇佑。

4、香具有道、德、無爲、清靜、自然、妙洞、靈寶慧、超三界之德。《上清靈寶大法》對香的「八德」有這樣解釋:「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爲者,身也……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這裡所提到的道、德、無爲、自然、清靜等等都是道教根本的教理教義,道教根本的教理教義賦諸於香,旨在道人在日常敬香時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道教信仰之根本。

5修持「三香」 盪除「三業之禮

「香」的本質是香而不臭。我們向神真敬香,就需具足」的本質,做人要修持「三香」一即心香、身香、口香「心」是指正心誠意,不生邪念、不生念:「身香」是指身正品端,不做惡事、不做違心事:香口香」是指積累口德,不妄言綺語,不惡口兩舌。「心是心善而不惡,故無「心業」:「身香」是身正而,故無「身業」:「口香」是口淨而不濁,故無「口文業」這就是修持「三香」,盪除「三業」的含義。

6心香合一

所燒的香是外在的香,內在的香即是我們的心香。外在的香在於點燃內在的香,所謂心香一瓣。如果到以結觀中沒有帶香,只徒手禮拜,若能焚起心香,亦是表達靈虔誠之意。若各位心香不滅,心燈常明,一天十二個辰都是在供養祖師。

7淨化空氣辟穢除邪

道教認爲塵凡混濁,不能降格真靈。因此迎神之先。焚香以盪穢,使不潔之氣消散。道教敬供之香非常講告,選用天然香料製作的香,以清淨至要。如此,焚香神僅氣味清新怡然,還能淨化空氣,辟穢除邪靈。

三、敬香的禁忌

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敬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敬神以三支香。為準;忌用右手捻香,燒香時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香忌回顧,要心意虔誠,心神專一。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文書組 校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5358160_2368087779990298_4128108809714567631_n

道壇收魂(收驚法)秘訣

20215月中旬,covid19又急又快的衝擊台灣。政府下令關閉、宮廟大門。2個半月後,才恢復微解封,但瘟疫仍未平息。基於保存登錄文化資產的前提下,這段時間都在宮觀裡將祖傳道壇,手抄法本及多年交流收藏,手抄珍本,用電腦掃描複印存電子檔,參與彙編入中華續道藏,以利留傳後代。

道壇旬七腳尾經

太上元始天尊說城隍度亡真經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

太上洞玄靈轉神度命經  靈寶九幽長夜起屍度亡玄章

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  十王度亡科儀

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  太上救苦度亡科

太乙救苦天尊修持法門 玄門朝靈科法食往生經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技罪妙經

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寶懺   太上青玄太乙救苦拔罪法懺

太上青玄慈尊昇度寶懺     太乙救苦拔罪法懺

太上鴻名靈寶藥師寶懺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

太上消滅地獄昇陟天堂懺 青玄隨堂施食科儀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禮文》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太上洞淵北帝天蓬護命消災神咒妙經    

上清金匱玉鏡修真指玄妙經 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法懺

真武祖師降誕酌獻儀  洞真太極北帝紫微神咒妙經

北極真武佑聖真君禮文 北極真武玄帝燈儀文

北帝說豁落七元經 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

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法懺 正脈道統千年傳歷代宗師

真武祖師沖舉獻文 真 科 正一玄壇財神真經

上清太上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

太上蓬壺煉度津濟法食真科

道教雷法丹道與養生 太乙救苦天尊修持法門

道壇收魂(收驚法)秘訣 修道成仙

諸真誥章•寶誥大全 雷法如何修煉

道教雷神概說 道教的鍊度

道脈根源 道門相承 道法傳承

道法修煉成仙功法 水火鍊度祭法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 太上道法自然

太乙金華宗旨 內丹養生功法

瑤壇讚本  玄門讚星科  玄門金籙齋醮開榜儀科  玄門開壇啓請科

開光灑淨儀  城隍科  發奏金科  法會上表儀 

羅天大醮早朝  羅天大醮午朝  羅天大醮晚朝  三清朝科  玄門朝科上集

超幽經本  東嶽懺  關燈散花科  太乙濟度錫褔寶懺  玄門破獄科

三元滅罪水懺  濟靈科  玄門啓師科  救苦科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六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七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三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二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五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八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四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一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九卷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懺第十卷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  玄門朝靈科  玄門攝召真科

青玄集要煉度施食科儀

太上玄靈保命延生大梵斗姥心懺  紫光金尊斗母寶懺  清微禮斗科

東嶽天齊懺  慈航靈感度世寶懺  九皇朝科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

北斗延生寶懺北斗星辰謝罪延生寶懺  北斗消災延壽真經

大梵延生鬥儀全真禮鬥清靜科儀  東嶽大生寶懺  關聖帝君保安懺

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  水幽金科

東嶽謝罪往生普福證真法懺  慈悲道場三元滅罪水懺 玉山煉度科

迎斗科儀  朝斗儀  禮斗心經科儀  斗真寶誥  靈寶懺悔科

北斗璇璣拜斗科範

太上靜斗垂憲寶科、大梵禮斗燃燈祭星順星,星移斗轉科。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道觀

政府登記立案,合法道廟,為「正信道教」道場

本廟主神源靈湖北省武當仙山分跡紫霄延靈真武大帝。

廟址-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盧圓熹 (通隆)道長電話: (04)22656052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上帝爺廟)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道教不像佛教那樣興盛?

因為不是誰都能當道士,看看你就明白

當道士,不管是正一還是全真,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但是皈依以後呢,不能說你是道士了,只能說是信徒。

皈依是什麼,字面意義就是皈從依靠。道教是有講究的,心歸向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歸向三十六部尊經,聞得正法。歸向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

正一派皈依之後,想成為道士的話,就要傳度。自祖師設立傳度以來,這就成為了正式入道修行的標誌!傳度能夠濟世利人,弘道宣化。全真教則有所不同。在皈依之後,要進行的是冠巾。這是他們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而且只能在子孫廟舉行。這裡有一條規矩就是,新出家者必須在廟裡苦行三年,無過失,才可以冠巾。這對於一名全真道士來說十分重要

而成為道士僅僅是一切的開始,當然了,這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那成為道士之後他們面臨著什麼呢?

正一派傳度之後,要想成為道教法師,就要授籙。這是教派的傳統,是自創教以來就有的。授籙之後,才可以真正的被稱為法師,在上界有一席之地,能夠登壇行法。而沒有經過授籙的弟子,只能以其師傅之名行法,而他師傅也必須要經過了授籙。

全真派受得戒律才算是合格,學道不持戒,無緣登仙界。教派的戒律十分豐富。而之後,又經過多年的修整才有了三壇大戒!傳戒由十方叢林的方丈負責,他們被稱為傳戒律師。因為他們專門負責開壇演戒,解說戒律,傳授戒法,所以才有了這名號。

而這律師的選擇十分的嚴格,必須是受過嚴格大戒,而且還要是德高望重的方丈才可以。而律師之下,還設有證盟師,臨戒師,保舉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籙師,引請師,收察師,道值師。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教派成為道士的條件以及歷程,兩個教派之間有些不同,但相同的是其中的艱辛!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真道遵奉北方五祖、南方五祖金蓮正宗

全真教雖然是王重陽祖師在山東創立,

但是全真之道卻是太上道祖老子之心傳。

在全真之道的傳承中,先由太上老君傳授於瑤池金母(西王母),瑤池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東華帝君王玄甫。自此全真之道從神仙之間的交流流傳到了人間,為道教之發展鋪開了一條新的道路。故全真道重要歷史典籍《金蓮正宗記》的序言中說:「 是教也,源於東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而自東華帝君之後,一脈相傳自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後始將四海教風匯於一家。

東華帝君王玄甫本名誠,字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漢代東海人。因幼慕真風,故得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聖經山,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東漢時期,東華帝君又接引正陽祖師鍾離權入我正宗。此後復歷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而升空矣,乃五月二十日。

鍾離權,字雲房,號正陽子。本為漢室將軍,蒙東華帝君傳授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青龍劍法後下山積行救人。唐時度化純陽子呂洞賓,五代十國時又為劉海蟾祖師點破迷津。

 

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因暇日游廬山之勝跡,偶與正陽先生相遇,一話一言之問,心與心契密,受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賜號純陽子。自此之後,真人隱於市崖,或貨丹而救疾苦,或賣墨以惠貧窮,積功累行,以至成真,神化無方,或隱或顯,多游蒼梧、南越之問,嘗有詩云:朝游南越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廳。三入岳陽人不識,高吟飛過洞庭湖。後遊歷鄂州時,黃鶴樓冉冉飛升,日當卓午五月二十日也,市塵中人瞻仰企慕,但見隱隱入於雲中矣。

劉海蟾,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公。本為後燕丞相,因受正陽子累卵之故而入真道。退官納印,忍辱求道。詩曰:「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百萬家。」後遊歷於終南、太華潛心慕道、頤精鍊氣而成仙真。曾於代州壽寧觀顯靈蹤聖跡,並留詩云:「醉騎白驢來,倒提銅尾嫌。引個碧眼奴,擔著獨胡瘦。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擭霹靂琴,去上崑崙頂。昊牛買十角,溪田耕半頃。種黍釀白嘐,便是仙家景。醉臥古松陰,問立白雲嶺。要去即便去,直入秋毫影。」

王重陽本是武舉人,後在陝西甘河遇鍾呂二仙所點撥,數言契道,並見金蓮七朵遂出家修道。後於終南山活死人墓閉關。又遇劉海蟾祖師,與之相交。後燒了茅痷遠行山東,先後的丘、劉、譚、馬、郝、孫、王七朵之金蓮;平等,金蓮,玉華,三光,七寶五會,闡明三教之理,祖述老莊之風,普濟群生,遍超庶俗。

◎北五祖

北五祖為道教全真道遵奉的北宗五位祖師,即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君王玄甫;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鍾離權;純陽演正警化采佑帝君呂洞賓;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劉海蟾;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

1、全真道北五祖

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支派——全真教(又稱全真道)所尊的北宗五祖,他們分別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

王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漢代東海。幼慕真風,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崑崙山煙霞洞,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後授度門人鍾離權,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被尊為北宗第一祖,為全真教北宗首祖。

鍾離權,號正陽子,漢咸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鍾離。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呂洞賓,唐代道士,姓呂,名岩,字洞賓。一說為唐朝宗室,姓李,武則天時屠殺唐室子孫,於是攜妻子隱居碧水丹山之間,改為呂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棲,故號洞賓。也有傳說他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因感仕途多蹇,轉而學道。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劉海蟾,為五代道士。後道教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後世民間流行有劉海戲金蟾的傳說,多用作吉慶的象徵。

王重陽中國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 。收弟子七人,後世稱全真教七子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

◎南五祖

南五祖為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南宗五位祖師,即紫陽真人張伯端,翠玄真人石杏林(泰)紫賢真人薜道光(式),翠虛真人陳泥丸(楠),紫清真人白玉蟾。

2、南方五祖

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師,全真教在中國分為兩大支派,北派也有自己的五位祖師。 南五祖對於全真教在中國南方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他們是以下五個人:

張用成,活動於北宋時期,浙江臨海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 石泰,活動於北宋末年,江蘇常州人,著作有《還元篇》; 薛道光,活動於南宋初期,四川閬中人,他開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後來改信道教,著作有《還丹復命篇》等; 陳楠,號翠虛,後人稱呼他為陳泥丸,活動於南宋時期,廣東惠州市人,著有《翠虛篇》; 白玉蟾,本名葛長庚,活動於南宋時期,,自號海瓊子,著有《海瓊白真人語錄》、《傳道集》等。

相傳張紫陽於在成都遇異人授以「金液還丹訣」,修煉成道,以「金丹之道」授石泰,泰授薛式,式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授彭耜、留長元、趙汝渠、葉古熙等,自此逐漸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於與北方的全真道的觀點比較接近而逐漸合流,因其活動多在南方,故後世稱為南宗,張紫陽等五人被尊為南五祖。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門拜師的禮儀

自軒轅氏崆峒拜師學道以來,玄門拜師已有5000多年歷史了。可謂歷史悠久。拜師分兩種,一種是拜師出家,一種就是拜學師,就是我們所說的拜先生,這是兩回事。

出家時(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也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儀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遊他方,或已羽化, 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遵科冠巾,亦無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師與己後取之法名。」可見本師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很多知識需要了解,這就需要學習。一般出家三年後,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相當於考試合格,師父會邀請附近宮觀的有德行的三、四個,或者七,八個道長,給弟子舉行「冠巾」儀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後就鼓勵弟子下山,參訪名師,尋訪大道。下山後尋訪的名師,可以向其學習,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們說的「拜師傅」。和「拜師父」意思上有些區別。

這個師傅,就是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業也。「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這裡的「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拜師父如同睜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師)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師父(度師)即是自己的親師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後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後,又跑去拜人家當師父,則會被認為屬於不孝,每逢參學參訪,冠巾受戒(正一則為傳度授籙)之前也是須要徵求自己師父同意的。而作為師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師父,那就斷不可再收此人為徒弟了,只能收為學生。

以下為道教拜師的注意事項:

1、很多人都在問師父怎麼找?皈依道教的師父必須是國家認可的道教教職人員,一般是當家道長,或高修大德,多數看與師父的緣分。

2、現在社會上很多「名師」請大家眼睛放亮點,多數是騙財騙色或沒什麼水平的。自己先多積善行德吧,有機緣的自會相遇,師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3、道家講究正統傳承法脈,千萬不要學那些邪法,不是心志變得更加狂妄就是變得更加貪慾,最終沒什麼好下場。[正統法脈需經師傅開壇上祈上界並上表入道疏文,有了這個你才會得到師父及祖師爺的承認]

4、現在大多數的道觀、寺廟裡的所謂「高人」其實 都商業化了,有水平的很少。(當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隱藏其中,不過看個人機緣了)

5、道家中人也要學到一定的層次後,經他本人所屬的道觀或師父允許後,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一般的道家中人隨意可以收的。

再說一次:要拜明師,自己先多積善行德,有機緣的自會相遇, 師父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成為一位道教居士?

所謂「居士」,是指有了法派、師父(度師)、經典(太上諸經)、遵守「五戒」、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

而科教與教戒,是為規範學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以明確信仰:如「三皈五戒」,皈依道、經、師三寶;戒殺生、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嗜酒,都是為提高道德修養。

科教則是要通過誦經齋醮,清靜心神,使自我之心神與神明相親,證悟道真。同時,也是宣揚道教教義,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1. 道,先

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

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

清靜寡慾、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

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積累真功

「常道」與「可道」

太上所說,即「常道」與「可道」的關係。「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恆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

「可道」則為歷代師真的言傳身教的事跡,教戒規儀、經教義說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學說,但都是不違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繹的。

務道修真之士,要通過對「常道」的體悟,明白「道」的真諦,並使之落實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過循依「可道」之學說不懈修行,積累真功,回歸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2.成為道教居士的條件

遵紀守法的合法公民;

虔誠信仰道教教義,尊敬歷代祖師,了解道教常識;

認真學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動維護本教利益;

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

尊師重教,團結教內。

皈依為道教居士(全真)的程序

確認師父,即遇到與自己有緣的正式出家的道門師父。師父必須有道名、門派,不能是居士。

確認派系,即自己皈依後所從屬的道家派系。如果確定好了師父,一般就跟著他的派系。師父會根據道派的輩分,賜給自己一個「道名」。

皈依「三寶」,即「道」「經」「師」三寶。皈依時候,師父會詳細講解;如果未講解,是師父未盡責。一般來說,「道」指無上大道;「經」指三十六部尊經;「師」指歷代祖師。

行善勤學

關於持戒

皈依三寶後,應當身、心、口全皈依。行善事,儘量吃素;勤於學習,不重財物、名利。一般守「五戒」:

「不殺螻蟻以上生命;非必要,不得吃葷(包含蔥蒜等五辛食物);不得口是心非;不得淫逸,傷害身體;不得盜竊。」

皈依禮儀一般必須由度師則吉日,焚香上供,有公證人(一般是師父的其他弟子、信士、民眾等)正式傳授上述的「門派」「法名」「三皈五戒」等,隨後師父須傳授道教的入門禮儀,包括叩拜、上香、忌日、聖誕、神仙信仰等,以及其他常識。

焚表,弟子叩拜神仙、祖師和師父。程序可簡可繁,因場地而定。

道教的三皈五戒

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

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葷酒。

身不染殺盜邪淫,將升入欲界十八天,心無貪、嗔、痴將升入色界六天,口無綺言華語、惡口妄言,將升入無色界四天,在此基礎上供養三寶,廣行方便,積功累德,將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不到,八難不侵,永脫輪迴,常處清靜逍遙之境。

常人名籍,錄於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於六道。欲脫輪迴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藉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迴。因此,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之後,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於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後,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師,拜師必須心意虔誠。皈依之後,必須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規律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不可輕泄,法不可輕傳,徒不可亂收

一、師徒之「共業」,深重之因緣篇:

1.皈依,拜師,一定要找對明師。而收徒,傳法等也要傳對良徒,法不輕傳,不是說要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要傳有德之人,有根器之人,合緣之人,有誠意有恆心之人;若法輕傳於不良這,那傳的越多,對世間危害愈大!

2.何為法不輕傳:

a、法不輕傳的第一層含義是:傳法,教法要擇有德之人而傳,教授,所謂「德為道之基,道為德之主,道體而德用,兩者相因互果, 一體兩用也」。故傳法予人,第一要務是觀其德行,內心善惡偏向,若該人沒有正確的觀念、原則,那該人會的越多,對社會的禍害越大!

b.法不輕傳的第二層層含義是:要根據該求法者的根器而傳,若該人根器不足以負荷此法,那傳之而百害而無一利,甚至毀了該人的根器。如一個人只能舉重100千克,若強行要其負荷200,300千克,甚至更多,那不但承受不住,反而造成重大損傷!傳法同理如是。

c.法不輕傳的第三層含義是,要根據法與人的緣而傳,即根器一樣,德行差不多的不同求法者,什麼人和什麼法有緣,亦為累世善根積累與成熟,此為機緣,而不同的人的機緣不盡相同,不可盲目一概而傳,亂傳亂教。

d.法不輕傳的第四層含義是:要傳給有一定誠意,恆心毅力的人。不是給錢就傳,不給錢就不傳,給的錢多就多傳,沒錢給的就少傳或不傳,要是如此,那有根器,德行好的,又有誠意窮苦人那是傳還是不傳。

錢是一大考量誠意之標準,但不是最重要的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有付出才懂得珍惜,因為傳法,學法不是玩過家家,隨意應付了事的,故傳法多會收費之類。但法不輕傳不能只是以錢看事。

故,按錢傳法的這不是傳法,而是賣法買法,即買賣為主,利益為重,法門之哀矣!

3.師徒之間有不可斷的共業,因緣。 師父不好,徒弟也會受牽連。徒弟不好,師父也要擔因果,因徒不教,師之過,教導徒弟,規範求法者,是作為師父無法逃避的責任和因果。

師徒之間的因緣是貫通三世的,不可不甚重!禪宗有句古語「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很言簡意賅的反應了師徒之間的因緣之深重。

4.「師父」,「徒弟」這樣的稱呼,不可隨意亂叫,找誰學法,或者叫誰一聲「師父」,或者你給誰傳法,或者叫了誰一聲「徒弟」,或者你出於好意或非好意的給某人傳了個法,無論大法還是小法,也都是結了緣,不一定是非得正式拜師了,正式收徒了才算結緣,差別只在於緣的結的程度深淺差別而已,正式拜師授徒的結的緣重,非正式的緣輕,但無論結緣深淺,此都已種下因果。

故,不能隨便開玩笑似得師父徒弟亂叫,更不能不觀察就師父徒弟亂收亂認。法也不能亂傳,亂教,亂指點!前提得要有一定的智慧!

5..明師(明師和名師不屬於等號)難遇,良徒難尋!明師之重要性等同於良徒之必要性!

6.依止惡師者,若是不慎誤入,發覺後無需過分擔心,默默離開,也不需再其跟前表明,因大多求法者其生辰八字曾交給不善之師,故心有餘悸,若是如此,則脫離惡師後,一則不多管閒事,二則信仰正統宗教,修持正法,則一般無礙。若是明知惡師而皈依,則只能隨其業轉,此處不表。

全真師父收徒要承擔徒弟因果業障

注意,替弟子背業障的人是你的師父!

今世有幸歸入玄門 。修煉性命 。闡揚正教 。實乃難得之福份

一位大德說:「同一個師門門下的弟子,關係一定要好,不要有不清淨、不恭敬的看法,不要有吵架、明爭暗鬥的行為,這個是有大問題的,是破戒了。這樣做的話會導致師父諸多不順,原因就是師父要因此幫弟子背業障。」

真正懂這些的法師,是不會輕易收出家和皈依弟子的。有很多法師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多,供養多,請問你能吃多少?能用多少?

一位高道曾說:「我可以大膽地說,一位出家的法師能否長久住世,60% 依賴弟子,特別是摰愛的弟子身上,有 10% 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有 20% 是心性,有 10% 在於食物、空氣環境、養生功法和其他方面。所以,你們應當要瞭解做一個弟子的角色,承諾做一個好弟子並不容易,同時,收弟子也是一樁冒險的事,甚至可以說師父的性命就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師父就是替弟子背業的人

從弘道的角度而言,師父慈悲對弟子傳授了諸多道法,然而由於下元時代,弟子煩惱沉重或違背誓言等緣故,往往令傳法師父示現諸多的不順。道長曾對弟子說:「作為師父,一切弟子的過錯業障貧道都要一起背,一起承擔。其實貧道非常清楚,師父的壽命完全掌握在弟子手中。對於不精進修行的弟子,有時候我講道的時候,心都有點抖。所以我收弟子是比較謹慎的,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部分脫離軌道的。」

因師父與法界眾生同體,而弟子與師父的道緣是既親又近,師徒無二,弟子的業力自然顯現于師父身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同門道友產生矛盾時,師父往往就會生病。而如果弟子有病痛,在接近師父之後,他的疾病往往會自動減輕。

行善修行是回報師父的最好方法

當師父身體不適時,弟子們都在給師父祈福。師父說:「不用給貧道祈福,只要你們團結,只要你們精進修行,積德行善,行正道,證大道,實證實修,早日悟道,我的一切自然就會好。」這才知道,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傳道于弟子。師父為了我們的解脫,把他的命交到我們手上!師父心裡想的是,希望給更多的眾生種下解脫的善根。而在師父傳道于我們時,我們可能還在懷疑著師父。

師父曾教導我們說:學法切記心生疑,背後不言師之過。

有些當弟子的還在挑三揀四;還在每天監督師父那裡好,那裡不好,那裡對,那裡不對,更有甚者,經常和其他俗人探討師父那裡不好,那裡不對,還美其名曰:他是天上派下來專門監督師父修行的(想起來,這位膽子也足夠大了,既不懂尊師重道,也敢胡說八道)。

記得師父曾經說:「作為一個合格的道教師父,要利益眾生,首先要有捨命的氣魄。從我入道之日起,我的一切都是眾生的。」

可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做弟子的,那麼無情無義,那麼麻木不仁,也許當時還會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可還沒等到臉上的淚水風乾,一切又打回原形。

如果每位弟子都能「迴光返照」,檢討自己的過失,清淨自心,積德行善,實證參悟。這是減輕師父一切壓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自從我們皈依師父,就和師父綁在了一起。自從師父與我們結緣後,便生生世世護佑我們。當我們犯了錯,師父生氣要求我們懺悔時,有時我們還硬著脖子不服氣,可是我們哪裡知道,當我們誠心誠意地去懺悔,是在精進我們的修行,消除自身的罪孽。

師父為了我們的快樂,幫我們背業障!我們為了自己的快樂,讓師父背上業障!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總是恐懼,萬一眾生的業障真的跑到了我們身上怎麼辦?而師父卻在默默地、真實地替眾生承受著苦難。

師父予我們的是加持,我們給予師父卻是業障。

道教有修為的師父認為:「只要弟子們真能積德行善,傳道修行,作為師父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一位大德說:同一個師門門下的『弟子』,關係一定要好,不要有不清淨、不恭敬的看法,不要有吵架、明爭暗鬥的行為,這個是有大問題的,是破戒了。

這樣做的話會導致『師父『諸多的事情不順,原因就是『師父』因此而要幫『弟子』背業障。如果對『師父』有如此大的影響的話,而你2二十四小時甚至三年的時候還不懺悔,不悔改的話,肯定是下去了。

真正懂這些的法師,是不會輕易收出家和皈依『弟子』的。有很多法師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多,供養多,請問你能吃多少?能用多少?殊不知,最後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一位高道曾說:我可以大膽地說,一位出家的法師能否長久住世,60% 依賴『弟子』,特別是摰愛的『弟子』身上,有10% 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有20% 是心性,有10% 在於食物、空氣環境、養生功法和其他方面。

所以,你們應當要了解做一個『弟子』的角色,承諾做一個『好弟子』並不是那麼容易,收『弟子』那是一樁冒險的事,可見『師父』的性命幾乎可以說是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1『師父』就是替『弟子』背業的人

從弘道的角度而言,『師父』慈悲對『弟子』傳授了諸多道法,然而由於末法時代,『弟子』煩惱沉重或違背誓言等緣故,往往令『傳法師父』示現諸多的不順。

道長曾對『弟子』說:作為『師父』,一切『弟子』的過錯業障貧道都要一起背,一起承擔。其實貧道非常清楚,『師父』的壽命完全掌握在『弟子』手中。

對於不精進修行的『弟子』,有時候我講道的時候,心都有點抖!所有我『收弟子』是比較謹慎的,就這樣,還是有一部分的脫離軌道的。

因『師父』與法界眾生同體,而『弟子』與『師父』的道緣是既親又近,師弟無二,弟子的業力自然顯現於師父身。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同門道友產生矛盾時,往往師父會生病。接近師父的弟子,疾病往往會自動減輕。

以前宣化上人示現癌症,但幾位曾經得癌症而皈依他的弟子慢慢病就好了,這是上人的慈悲代眾生受之。其中一位弟子因違背誓言,上人宣布不再攝受他為弟子,後來這位弟子舊病復發而亡。

2 行善修行是回報『師父』的最好方法

當師父身體不適時,弟子們都在給師父祈福。師父說:不用給貧道祈福,只要你們團結,只要你們精進修行,積德行善,行正道、證大道、實證實修,早日悟道我的一切自然就會好。

這才知道,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攝受弟子,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給我們傳法。師父為了我們的解脫,把他的命交到我們手上!師父心裡想的是,希望給更多的眾生種下解脫的善根。而在師父攝受我們時,我們還在懷疑著師父。

師父曾教導我們說:學法切記心生疑,背後不言師之過。

有些當弟子的還在挑三揀四;還在每天監督師父那裡好,那裡不好,那裡對,那裡不對;更有甚者,經常和其他俗人探討師父那裡不好,那裡不對;還美其名曰:他是天上派下來專門監督師父修行的。

想起來,這位膽子也足夠大了,既不懂尊師重道,也敢胡說八道。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文化:過齋堂

在道教宮觀中,道眾在齋堂吃飯,就叫做“過齋堂”,習慣叫法為“過堂”。道士在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不講威儀,隨便到齋堂用齋,叫“便堂”,便堂不講形式規矩;“過堂”則要求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用齋;臘月二十四日夜裡“接駕”以後直到正月初五午齋畢,要“過大堂”。

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範。道士要依一套特定的規矩進齋堂吃飯,這一套規矩就是過齋堂儀範。

首先,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肅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跟著出來,站立在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道眾聽到打梆號後,會衣冠整齊地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班內。堂頭請供,舉供齊眉,入堂,供于靈祖像前,接著再按道教儀式擊梆一次。

吃飯時,要“讓齋”,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的時候,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如果想添飯,就用目光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如果想添菜就用手指著右碗。行堂持飯、菜桶來到跟前,要多少,就用筷在碗內劃圈,行堂根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問,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吃完飯之後,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袍:道家文化

道袍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中國曆朝有變者,獨道尚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古者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自後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場帝東巡便為畋獵,盡為胡服。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

道教對漢族傳統服飾的繼承,有自己的衣冠制度,《初真戒•三衣格》作有具體規定,無論全真派和正一派都是如此。

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繡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製,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遊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禦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自古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相當重要的特有精神文化,在台灣也有許多家庭會設置神明桌,以表對神明、祖先的虔誠與敬仰,祈求得到祂們的庇佑。不過,神明桌的擺放可大有學問,若一不小心觸犯風水禁忌,可能影響家運發展,不得不多加留意。

禁忌一:神桌後方為廚衛
廚房充滿廢氣與燥熱之氣,若神桌後面即是爐灶,就有如把神明放在火爐上烤,導致神明坐立難安,象徵家庭運勢不穩、居住者脾氣暴躁。而因廚房是油煙重地,牆面相對吸附許多廢氣,讓神明受到油煙汙染,容易導致家人多病,另一方面也代表財庫受穢氣損害,造成一家人運勢衰退、難以聚財。同樣地,浴室是充滿濕氣與穢氣之場所,也不適合與神桌相鄰。

禁忌二:神桌後方為臥室
神明桌後面不宜為臥室,尤其是夫妻房更為大忌,因神位是恭敬莊重之地,夫妻在房內行周公之禮,對神明和祖先而言是大不敬之舉,容易導致夫妻感情失和、經常發生口角;若是單身者的臥房,則會影響其感情生活,或是有晚婚、不婚的情況。因此神桌後方若為房間,建議是12歲以下的小孩,或是65歲以上的長輩居住較為合適,不過應避免床頭或床尾朝向神桌,否則嚴重影響健康。

禁忌三:神桌後方無靠牆
神桌擺放位置須以穩固為原則,在風水上來說意指「背後要有靠」,因此神桌後方應是平整、牢固的實牆,桌上的神像也應緊靠牆面,象徵「有靠山」,反之背後無靠則容易遭小人暗算。而祖先牌位則與神像相反,應與牆面保持約一至兩指寬的距離,否則引發「無後」和「無後路」之情形,影響後代香火延續與子孫前途發展。

禁忌四:神桌被門沖
神桌位置應以安靜、不受打擾為佳,故兩側不可為門扇或走道,否則人在此進進出出,容易造成氣場不穩,無法藏風聚氣,恐帶來破財、犯小人之虞。若無法避免門沖格局,建議可在門沖處加設短牆或屏風來化解。

禁忌五:神桌被樑壓
在居家風水中時常提到,沙發、床頭或是人經常停留休憩的區域,不宜有樑經過,否則無形中會造成心理壓力,同理而論,神明桌亦是如此。「樑壓神桌」代表把千斤重擔壓在神明身上,暗指一家人做事奔波勞碌、有志難伸,也會影響到家人的財運與健康,建議可利用裝修手法修飾樑線予以化解。

禁忌六:神桌旁堆雜物
供奉神明的環境應以清爽、整潔為宜,因此神明廳或神桌周遭要避免堆放雜物、時時保持乾淨,兩側也不宜擺放電視、音響、冰箱等會發出噪音的家電用品,否則容易引起血光之災、家運不順。
以上僅供參考,需以實體為主

良日吉時來安床

(發粿)年年發財
(棗子)早
(花生)生
(桂圓)貴
(栗子)子
(木碳)生生不息
(開心果)天天開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科儀裡的「自然療法」
~ 淺談以柔克柔、以剛克剛的制魔理路。

「對鉛中毒患者,讓他喝下極其稀薄的含鉛水,以便把體內的鉛排出。」
~西方盛行已久的「自然療法」如是說。

有別於一般以「對立 · 解毒」抗衡方式,來消滅毒害。道教消災解厄的方式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

※召請火星煞神,禳制火災。
※召請天狗白虎等神煞,祭享禳送外方。
※召請六天魔王,度人災厄魔難。

所以在諸多禳祭解厄的科儀裡,必先禮請諸魔神煞臨壇,以聖威感化之、祭享之。再請魔煞首領帶隊,以便一起押送歸還本位。

「物以類聚」~
是它的原理,同類才可以帶走同類。

「同性相斥」~
是它的力量,同類才可以無情制伏同類。

如同命理干支相剋裡,同性的剋斥力量亦是最強烈的。

道教經典科儀裡的魔王,常常是制魔度人的最佳急先鋒 ~

《太上三洞神呪》:
「<伏魔呪>,北陰金闕玄冥帝君,賜吾威力,誅斬鬼精。六天魔王,統領神兵、刀槍、甲刃來至。氤氲爲禍,邪鬼或妖或精,捉赴幽城,萬死滅形,寸尸萬段。……」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之十五 · 尋聲救苦品第十七》:
「紫微上宫超度下元停苦眞符告下~北隂无極世界酆都大帝、六天魔王。符光所照幽夜開光。咸承符命,遍吿三官九府百二十曹、三十六獄、九幽地獄、二十四獄、大小鐵圍、有間無間地獄。主獄官吏,各依符命,息苦停刑。……」

《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
「……復有大洞眞經,六天魔王諱字,亦復濟人厄難無量。……」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天中之音。天中之尊,天中之神。天中大魔,天中之靈。九和十合,變化上清。無量之奧,深不可詳。敷落神真,普度天人。」

「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五帝大魔,萬神之宗,飛行鼓從,總領鬼兵,麾幢鼓節,遊觀太空,自號赫奕,諸天齊功。」

「此三界之上,飛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參洞章,誦之百徧,名度南宮。誦之千徧,魔王保迎。萬徧道備,飛昇太空。過度三界,位登仙公。」

上述經典科儀裡,我們看到了【魔王】的護道度人正能量。在道教制魔解厄行道中,【魔王】是重要的主力;「以夷制夷」在這裡實踐如法,展現了效率。

道教經科注重【魔王】的教化護道,所以<命魔>而不<斬命魔> ~

<命魔> ---「命」是動詞, 聖恩感召、教化魔王,使之護持保衛壇場的科儀。

<斬命魔>--- 世上並無「命魔」這尊魔王,道場科儀美麗的誤解,何來斬之矣?

【魔】是制魔砥柱。

「凡強陽者,陰必顯之。全陰者,陰必滅之。」

「擁抱敵人,常是征服敵人的方法。」

凡欲制魔消災者,必先 ~
「 感恩魔王 、 讚嘆魔王 」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光點眼

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苧脫空、石雕、銅鑄等多種。在雕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一是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二是在神像雕塑過程中,還必須有「裝臟」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後開一方穴達到胸前,然後擇吉日良辰「裝臟」。

「裝臟」的內容通常有:經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徵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曆書、五穀,象徵神明能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沉香、硃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神像開光:神像塑好後,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事先準備好硃砂、白芨、金雞(即雄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誦念聖誥,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面巾為神像揩面,然後用新毛筆蘸硃砂、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還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與此同時,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舉行「開光點眼」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

以上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禮儀。其實道教的禮儀還有許多,如視聽禮儀、事師禮儀、作務禮儀、入道禮儀、持戒禮儀等。

開光點眼的正式啟用來自道教。開光點眼,是為新雕塑(有木雕、泥塑、銅雕等。)的金尊開啟神靈合一的一種儀式。
  以宗教信仰而言,眾聖尊剛雕刻完成的金尊仍不俱神靈,必須先舉行入神儀式(即是金尊雕塑完成或初坯時,由雕塑之聖尊指示裝入五寶、七寶或各類聖物於金尊背後)後,再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待儀式完成後,聖尊之金尊才俱有神靈之氣。 
  此儀式為請神入體之科儀。開光乃指高功道長或法師手持硃砂筆,筆沾雞血或硃砂混成的墨汁,步罡踏斗口念咒語、手畫符令於鏡子上,於陽光下引向天,畫寫開字後,利用符鏡引聚陽光神氣反射於金尊上。 
  金尊經開光,尚須施以點眼儀式,乃由高功道長或法師手持硃砂筆,依序在神像額頭、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胸部、背部、肚子、手、腳等處點過,經此開光點眼科儀以開啟金尊神靈合一。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