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北武當黃河岸邊

北武當,一直神往的道教聖地,趁著十一假期,懷著朝拜聖土的心情,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踏上北武當這方聖土。這裡,沒有龐大的建築群,沒有華麗殿脊,有的是本色的質樸,讓人倍感平實、親切;這裡,是道教真武大帝總攝北方坐鎮顯聖的地方,靈山仙氣,民風樸實,香煙繚繞;這裡,是黃河的流經地,東岸是山體雄渾廟宇宏偉的北武當山,西側相傳是遠古女媧娘娘救民補天之地;這裡,記錄著古絲綢之路的繁盛,霍去病西征的壯志豪情,武則天修壇祭天的浩大。

千百年,奔流的母親河吟唱著歷史的歌謠,見證了道教名山北武當的傳承與綿延。

每年,真武大帝的誕辰農曆三月初三和成道日九月初九,北武當山都有舉辦盛大廟會的傳統,附近百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到此敬香朝拜。這期間,北武當山設有戲台、集市,舉辦燈儀、散花、祈福禳災、薦幽拔苦、超度亡靈等各項道教活動,人們在此敬香、賞景,參加各項廟會法事活動。村民熱情樸實,來客常常藉住在村里人家中,隨心在廟會做義工服務,在點滴中體會道教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武當山不僅是一座道教名山,更是一座因武術而被賦予種種神秘色彩的傳奇之山。然而,在距離武當山數百公里之遙的甘肅黃河岸邊,有一座山,人們也用武當山來稱呼它。這就是白銀水泉黃河岸邊的北武當山。南北兩座武當山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呢?北武當是否也流傳著神秘的武術流派呢?

黃河之濱

北武當距離蘭州一百多公里。這裡依山傍水,山是北武當山,水為黃河之水。從蘭州出發後,一路沿高速公路向北方而行。比起數十年前,沒有火車,缺少汽車時人們的出行,我們雖快捷了,但卻沒有了那種悠然而行的氛圍。在解放前,蘭州人到北武當大多坐羊皮筏子,順黃河而下,沿途驚險重重,最後在這段稍微平緩地方靠岸。下了高速,過水泉鎮,向南而行,走不遠就拐入通往黃灣村的便道。順路直行,我們直奔黃河岸邊。眼前,滾滾而來的黃河在巨大山崖的橫亙之下,拐了一個差不多九十度大彎,向東北而去。

我們要去的北武當就在巨大石崖的對面。汽車鑽入了高高的玉米地。今年雨水多,再加上有黃河水的澆灌,玉米長得分外茂盛。玉米稈高過人頭,苞谷金黃而粗壯,它們時常擋住了我們的視線。透過玉米地,黃河在不遠處若隱若現。順著田間的便道,大約走了三四分鐘後,一片高聳的建築群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就是北武當了。山門口懸掛一塊黑匾上書金字“北武當”。這片建築群也被人們稱作真武神廟,整個建築群大體分為兩部分,都沿著地勢從低處往高處分佈。

正是農忙季節,寺院人影寥寥。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拾級而上。朋友說,北武當的地形構造極為奇特,山脈分為南北兩部分,建築也分別以此而建設。北山像一座趴著的大烏龜,眼睛盯著黃河對岸的塔兒山,建築群自然也修建在龜背。自然,南面的山形像蛇首。龜蛇形成的靈獸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玄武。它和青龍白虎朱雀為四大神獸,成為北方的神祗。我們眼前這座寺院也表達這樣的文化內涵。

隨著台階層層升高,遠方山腳下的黃河愈發清晰。這里地處黃河之濱,有這樣一座居高臨下的寺院,顯然不僅僅是為了供人們祭拜這麼簡單,顯然背後有著它深刻含義。

迭烈遜堡

台階不僅陡峭,而且級數也非常有講究。我們沿著台階而上,進山門,走空心樓,經頭天門,過二天門就直奔山頂的大殿了。細細考究,一路上我們所見到的基本建築構成,和一座城堡相類似。

據說北武當初建於西漢太初年間,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規模的修建。這些修建給這裡留下了大量人文血脈。明正統二年,設立陝西靖虜衛,下設迭烈遜巡檢司,在邊上修建了一座空心樓,作為瞭望哨,防備從北方過來的游牧民族。到了清代,人們才逐漸改變乃至取消了巡檢司。至今,還保留著明代《重修迭烈遜廟碑記》的石碑,碑上詳細記述了重修寺廟的經過。依照記載,人們發現這座寺廟,先叫真武廟,後來改名為迭烈遜廟,再後來叫做北武當。原先,在二天門上曾經有一塊匾“真武神廟”,是明嘉靖時固原總兵黃時修建廟宇時所懸掛。可見寺院由來已久。

通過二天門後,就到了大殿所在的院落。這是一座修建在高台之上的院落。以前。高台高約3丈,寬約10丈,南北長約17丈,人們記憶中四周牆的地基是用九層條石交錯而成,石條上方再用青磚,而青磚則是用糯米汁和石灰攪拌而成。人們考證這種材料、工藝,和明長城修築毫無二致。可惜的是,後來大殿的高台被拆毀了,石條也散落民間。如今的高台是水泥砌就的。

細細考究,山間建築多為青石條所砌,雖然過去多有毀壞但當年的風貌依稀可辨。我們發現,在二天門和大殿的院落之間,用一個廡廊相連,下面則是一座小橋。據說,過去用的是搭板,去掉搭板,就成了壕溝,將進入大​​殿院落的通道封死。

一座寺院為何給人一種易守難攻的感覺呢?這要從寺院的地理位置說,這裡靠近黃河岸邊,前方不遠就是一座千年古渡。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渡口,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掀開往事,這裡曾經修築一座城堡,名叫迭烈遜堡。高台或許就是城堡最後的防禦陣地了。

這段往事要從明初說起。明初,元將賀宗哲攻鳳翔不克,逃到六盤山,從迭烈遜渡黃河。後明政府此地設立巡檢司防守,尤其在冬天,更是增兵防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確保通往河西走廊軍糧暢通。

迭烈遜巡檢司在西北的名氣不小。這裡一直是抵禦元軍南下的重要支點。就連後來靖虜衛的設置,也是迭烈遜巡檢司提出來的。可見這個地方在當時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神廟是為城堡居民提供信仰的場所,更是供民眾聚會的公共場所。自然也修建在高台之上,以確保它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會在這裡修建如此堅固一所寺廟的原因了。

興盛之時,迭烈遜巡檢司管轄墩台十二座,邊牆七十里。如今,迭烈遜堡早已是人去樓空,管轄的邊牆也殘破不堪了,只有我們眼前的廟宇香火依舊。

以水為脈

如果說山脈是大地的骨骼,那麼水就是大地的血脈。我們曾經探訪過許多古遺址,它們往往伴隨著水而存在。這既是人們生存的需要,也是山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點。

北武當緊挨著黃河,長久以來,這裡有著大量和黃河有關的故事。人們依黃河而居,那麼和黃河有關的一切,就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在歲月的發酵中成為各種神話傳說。

這裡有個崑崙神鍾漂到大河的故事。很久之前,這裡參加三月三廟會的鄉親們忽然聽見黃河中響起了洪亮鐘聲。人們大驚,黃河中為何會有鐘聲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跑到黃河邊後發現三口大鐘在河中半沉半浮。這可是好事,人們七手八腳把一口大鐘拉到跟前,可是另外兩口鐘怎麼也拉不到岸上,就在人們著急之時,兩口大鐘碰在一起咣咣直響,人們仔細一聽,原來發出的中衛寧夏的聲音,這下人們心中釋然了,原來這兩口鐘是給寧夏中衛的。後來又有說法,這幾口大鐘是從崑崙山而來,專門供黃河沿岸的寺院使用。傳說雖然不實,但從一個側面說明,黃河給這裡提供精神營養。無論如何,這口大鐘就成為北武當的鎮寺之寶。據說,幾十年前,人們用大錘砸了好幾天才砸碎。

依山傍水,注定要和山水結緣。不僅有這樣的傳說,更有黃河結冰送尉遲敬德過黃河、石獅吐血退黃河水。據說一年黃河漲大水,水漲到了北武當的真武神廟。眼看著大水就衝進了廟裡,形勢萬分危急。結果,廟門口的兩個漢代的石獅子,仰天大吼三聲,吐血數鬥,大水竟然乖乖退到西山腳下。北武當前面荒灘就變成了萬畝良田。水給了人們生存的依賴和基礎。

民間傳說,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北武當供奉的神祗是真武大帝是北方水神的緣故。其實,這是自然地理長久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記憶的緣故。

站在空心樓下,向四周眺望,正是豐收在望的田野。這塊土地,因黃河而興旺,因黃河而憂患,黃河已經滲入到他們血液深處。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