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孝道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8o100047qsp3oonq93o

奉道孝親,知恩報本

一子來學道,九祖可升天:

孝養親人是我們最好的修行

在《正統道藏》中,有四部專屬孝道類的道經,以四種不同的修持方法,來告誡世人如何「奉道孝親,知恩報本。」四部道經當中,《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是以勸人為父母修齋誦經、建立道場、超度亡魂來報父母之恩的;《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是以持誦本經之功德,來報父母之恩的。這兩部道經都是由元始天尊所說,所以被收入在洞真部的本文類;另外兩部道經均屬太上道祖的經系,故被收入在洞神部的本文類。一部是《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經是以天堂地獄、善惡業報說來勸誡世人要奉道孝親、知恩報本。還有一部是《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道經是在勸人孝養父母,與之同修大道,共證仙真。

玄天上帝所說的道經為什麼要歸入太上道祖的經系呢?

我們來看經文中的《玄帝報恩聖號》,經文首句「玄元應化,武曲分真」,講的就是玄天上帝的來歷。他是太上道祖之第八十二次化身,又因人、因時、因物而有八十二種度化眾生之法,他更是道門中以「奉道孝親,知恩報本」而聞名的「報恩祖師」,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此經被收入洞神部也是理所當然的。

以今人之智慧,去讀懂這四部經典文字上的意思並不難。但僅僅從文字上去解讀經義是遠遠不夠的,修行更注重的是經典教義與道法修持的結合與統一,這在道門中稱作「經法」。道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需要去修持的。

在中華傳統的忠孝觀中,將對父母的孝道分為四個境界:「小孝孝其身,中孝孝其心,大孝孝其志,至孝孝其慧。」這裡的志,指遠大的志向。按道門的話來講,就是要讓父母有學道修道、成仙得道的遠大志向。這裡的慧,指的是先天慧命,也稱慧根,即智慧之根的意思,屬於形而上「神」的範疇。

道教對孝道的認識與儒家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都以「孝其慧」作為至孝的標準,來煉己度親。即通過對自身生命的不斷升華來度化至親。不同的是:儒家是通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外養父母先天慧命,以窮理盡性成就孝道。偏重於世間法;道教則是向內探求人體生命奧義,通過「血緣承負,真氣應求」,內養父母先天慧命,以仙道修煉,成就孝道。偏重於出世間法。

道教有「仙道修煉,煉己度親」一說,其勸人奉孝的最終目的在於達到「我與至親,同滅始相,不墮苦海」之目的。道教是以仙道成就孝道,這也更契合「仙道貴生」的核心教義。所以作為一名道教徒,無論你是出家還是在家,無論你是道長還是信眾,只有「度親成道」,才是至孝。至孝已盡,仙道漸成。趙宜真祖師曾曰「一子得道,則九祖生天」,其大義亦在於此。對父母行孝道,這即是效驗修行的一個標準,又是印證修行的一把規尺。

《易傳》中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思是說同質、同構、同屬性的事物之間,存在著非常微妙的內在聯繫。就如同我們手機家庭網的親情號一樣,外人是打不進去的,它只限於我與至親之間,我與父母之間的相感相應。我們的身體由父母先天真氣匯聚的精血所化,通過仙道修煉,我們的身體會發生改變,在自身周天真氣運行的同時,也會影響與自身頻率相同的「氣」的運行,也就是至親身中之「氣」,父母身中之「氣」,而這種「同頻共振」的效應,它超越了空間維次,也跨越了時間維度。當一名道人通過仙道修煉,達到「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境界,就會產生上超九祖、中度父母、下蔭七玄的「陀螺效應」。而且這個「陀螺效應」也與時相相關聯。

上超九祖是過去時,中度父母是現在時,下蔭七玄是將來時。

九祖,泛指歷代祖先;七玄,泛指後世子孫。

趙祖經跋中的「一子學道,則九祖生天」,用現代物理學來解讀

就是這個意思。

葛洪祖師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

王常月祖師在《龍門心法·印證效驗》章中也引用了這句話,以此作為檢驗修行的標準。人道是仙道的基礎,孝道又是人道的基礎。道教的內煉是孝道、人道、仙道共修之法。身為玄天上帝弟子孝道已成,則仙道近矣。

 一般善信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形式來參與法會,分別是:「附薦牌位」及「題名金榜」。

 附薦牌位

善信可以透過登記「附薦牌位」,讓先人來到壇場聞經聽法,同沾功德,這既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慎終追遠」的思想,也有祈求「陰安陽樂」的意義,相得益彰。

題名金榜

在法會的醮場有一個地方貼上了一幅長長的紅紙,叫做「金榜」。這個「榜」取名為金榜,有古代科舉「金榜提名」之吉祥意義。金榜上面寫上了這次法會的緣起、儀式目的及內容,此外榜上面還會寫上眾多的姓名,他們都是贊助法會的善信。法會除了仰仗法師誦經禮懺以外,也為求廣結善緣,開放予善信贊助,寓意聚合人緣、共襄善舉。在法會的其中一日,法師會主持隆重的「開金榜」儀式,將榜上姓名呈稟天庭,為眾人祈求消災解厄、迎祥納福。

上方世界八千人,下方世界四將軍,三五吏兵除惡鬼,六丁童子護吾身,六甲值符除魔魅,六丁玉女守吾身,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上有朱雀,下有玄武,前有功曹,後有主薄,魔蠱妖邪,卻還本土,一切連禍速迴避,須臾不去斬夭斧,太乙守房,百神拱衛,魂魄安康,急急如律令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8000273r51n65219q

玄帝「入眾妙門」之法:修真有感|修緣積行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中說:

妙緣無修,妙行無積。從修有修,修緣證妙。

從積有積,積行通妙。妙本從無,曠積自有。

廣演妙緣,顯言勸修。

也就是說,修緣積行,就可以證妙通妙。但是緣和行必須依仗妙,才能無修無積。這是因為妙起於無,只有廣積自然萬緣具足,廣演妙緣必須顯言勸修。玄天上帝是報恩教主,所以通過《報父母恩重經》向眾生演教,傳播報恩之法。而這些恰好與《道德經》中的入道之門是相應的。

妙起於無,無乃天地之始。積妙則緣自於有,有乃萬物之母。《道德經》指出,唯有常無方可觀見其妙,常有方可觀見其徼。唯有得悟此兩者,方可通玄。通玄,也就是明白了玄天上帝報恩的本行所在。證妙通妙,則是入道之門。這正與《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理,屬於不二之法。可見,《報父母恩重經》其實是向眾生宣說入道之妙法。

"孝道"是傳統社會核心價值之一。道教素有重視孝道的傳統,道教認為,人身難得,現既為人,實大幸事,故當珍惜。因此,身為玄天子弟謹與同修共同學習《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感念父母慈悲,我等修行更當精進。註:修行要懂得報父母恩

諸位善人,《報父母恩重經》中說,世間眾生一念一動,緣行具在,但是因為迷惑本來,不知修真之門,漂沉苦海,求出無期。《北斗經》中載:老君下降蜀都也是因眾生迷失本來,不知正道而說良緣,而此良緣皆憑道生。只有不斷人之根本,才能心修正道,漸入仙宗,歸真知命。

玄天上帝為讓眾生歸真知命,以報父母恩為例,開方便之門。這與《道德經》中以名為緣,向眾生開救度之門是相似的,這正是兩部經典的根本所在。《報父母恩重經》說,玄天上帝是老君的八十二化,和老子一樣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接下來,我們看看玄天上帝是如何向眾生以報父母恩為例演教宣道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說:

如人父母,誕生男女。始相不見,托相為有。有中有相,相化萬狀。艱難苦惱,憂慮悲戚,悉從相起。我既托相,日惱父母。令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緣我相故,令我父母,始相沉埋。父母男女,輪轉無已。

也就是說,我們投生父母誕生為男或為女,開始父母並不能見我們。一旦托相為有,十月懷胎,性狀萬化。《老君內觀經》說,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十月懷胎,炁足而象成。一切有相,皆出自無,正如我們均來自父母和合。我們秉形而生神,得人身後如立板走丸、如沂流上船。

道教歷來重視孝道,把孝列入了日常的修煉中,提倡:報天地蓋載之恩;報日月照臨身形;報皇王水土恩;報父母養育恩。

父母與子女的緣份是最深的,不可替代的,父母對子女的愛和付出也是不可估量的,古來就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諄諄教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順父母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子女從出生到求學、就業、結婚、生子,這些都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操勞。

從為人父母起,父母的注意力都聚焦於子女身上,大部分的精力和心血都付諸於子女身上,子女要如何來報答父母呢?孝順是我們報答父母的最好的途徑。勤奮努力、恭儉謙讓、不犯王法,是孝的基本保障。對父母恭敬,順從,多聽少語,奉養無缺是孝的基本形式。

諸位善人,我們眾生不自知覺,輕生徇死,不貴人身。豈不知,投生前須詣南丹火煉池中,滌以黃華之水,然後投胎就舍,方始成人,正好暗合玄天上帝北方水神的神性。父母相的日漸衰朽,正是大道的輪迴衰朽之象的表現。這正是《報父母恩重經》中總結報父母恩時說的「父母男女,輪轉無已」。

玄天上帝在舉父母恩重的例子後馬上指出:一切有相,同歸苦惱,說明我相也在苦惱,強調修緣積行的重要性。向眾生宣說應當以此為鑑,悉滅貪嗔,悉破嶮峻,持念平等,用報始相,才能得大快樂,則無苦惱。那麼,如何做才能修緣積行,證妙通妙?

《道德經》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也就是說,一切妙道皆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得。我們已經倚仗父母之相而托生,如果令無相著,將此無著,同滅始相,我相始相,悉歸無著,相既無著,不見不有,不起不為,無礙無障,無閉無塞。自然去累,不墮苦海。

可見,修緣就是我們常說的修仙緣、人緣、鬼緣等一切眾生之緣,也就是我們說的修性。積行就是我們常說的苦行、功行,也就是我們說的修命。修性命之學,縱然托相全具,也不致衰朽,自然證妙通妙。

《生天得道真經》指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為,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內相不出,甚至可以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生死輪轉因緣經》也說,因緣不絕,天地與人、日月星辰,亦不重易,但緣展轉以相生。諸位善人,我們如果體玄天聖訓,廣修緣、多積行,以父母恩之重,存孝道、感念大道慈悲,尋詳經義,精進道功,自然證妙通妙。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7578548_717973231914503_9207089244604989440_n

報恩祖師 真武帝

堂上雙親你不敬,燒香拜神有何用?

道經言,父母之身即天尊之身。《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卷上《入道真品篇》說:「唯知忠孝,可以學道」;「人之初生,父母遺體,知其所養,知其所貴,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靈。」

想想父母未生我們以前,我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只是赤條條的光凈身,連一根線也沒帶來。父母也不嫌我窮,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確是歡喜之至,對我這樣真誠,毫無貪圖心,可說完全是真的。

不料想我們長大成人,嫌父母窮,沒給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怎麼也能長大成人,沒受著飢餓呢?懷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髒。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髒,對嗎?

小孩若是哭一聲,父母會察顏觀色,說我的孩子餓了,或者是冷了,趕快給他奶吃。抱在懷中暖暖,給他穿上點衣服,不轉眼珠地瞅著,恐怕小孩受屈。兒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說話不管不顧。父母告訴的話,當了耳旁風,說的遍數多了,還起厭煩心,甚至說出冒犯父母的話,對嗎?

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懷胎十月,提心弔膽,惟恐傷著兒胎。兒子降生之時,正是母親過閻王關之時。兒子的生日,俗雲「母難之日」,此之謂也。降生以後,吃母親的奶,就是喝母親的血。經過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費盡多少,方才長大。稍有知識,便不聽父母的話,對嗎?到了六、七歲時,送到學校里讀書,還認為是給父母念的,及至年將弱冠,便給兒子定親完婚。

一生到老,心力用盡,只累得耳聾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彎,行動不便。你想這是為的誰呢?當然是為的兒女。父母對待兒女,處處都拿出了真真實實的心來教養。人子若想盡孝,當想想父母待我之慈愛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養父母,亦難報父母之恩於萬一,況黃泉路上無老少,老人的壽限,和自己的壽數,難以確定。

老人在世還有幾年?即能盡孝,又能盡幾年?語云:「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想到這裡,真令人心酸落淚。

既然明白了孝道,當拿出良心,去找父母的心,及時盡孝,以補已往不孝之罪。在父母已去世的,趕快補行孝道,對父母生前所愛之人,所愛之物,我當愛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靈。

推行大孝,孝於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養,以達到不獨親其親的大同景象;實行遠孝,孝於萬古,立身行道,揚名顯親,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範,留孝名於青史,遺孝風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

人能把孝道行到圓滿處,便能救國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擴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遠孝。將身化行全球,歐美的老人,得享有子之樂,中國的父母,全得歡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達到孝道圓滿的目的呢。

孝順父母乃世間第一福田,不孝父母,學道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時代變遷,西風東漸,國人昔日四世同堂,含貽弄孫景象已不多見,且現代人崇尚自由,不喜與父母同住。由於父母過度關心,成為子女精神負擔,造成社會更多的孤獨老人,生活無人料理,病苦無人照顧。有些與父母同住者,由於父母久病臥床,也成為久病床前無孝子。甚至更嚴重者,有的不順己意,就忤逆父母,惡罵、毆打、甚至殺害父母,違背倫理,造下無間大罪。

在世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師長,必定常逢惡疾、衰惱、惡事,災難纏身。這時再四處求神、逢廟必拜,從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殺雞宰羊,奉上豐富甘美飲食、牲醴求諸魍魎,祭拜諸天鬼神,以求福報終不可能得福。所謂日月禱祀如山,怎奈罪如江海,殺生求福,去福遠矣!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美德的偉大民族,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社會傳統,構成了五千年文明的主體結構。而道教是根植於中華沃土上的一個民族宗教,故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和道德理念也都在道教的經典中傳承、體現,而忠孝更是道教教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天上沒有不孝的神仙,所謂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要踐行孝道,以達至真忠至孝。葛洪在其著《抱朴子內篇》中則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全真《虛皇天初真十戒文》亦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類似的經戒言論和真仙操行在道教中不勝枚舉。由此可知,道教對忠孝倫常之道不僅非常重視,而且視之為修學仙道的基礎。

《凈明正印篇》亦說:「真人非難學,學之先以孝。孝弟非難行,順事父母心,父母本天尊,汝其悟於心。」強調的是唯知忠孝,唯行忠孝,順事父母,方可以學道,方可能通靈,方可能登真,因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故而《太上靈寶首入凈明四規明鑑經》明其章本曰:「學道以致仙,仙非難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並說:「孝弟道之本,固非強而為得,孝弟推之忠,故積而成行,行備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學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曰:「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榮尊之門也;師者,智之所出,不窮之業也。此三者,道德之門戶也。」《太平經》又曰:「人生之時,為之當孝;為弟子當順,孝忠順不離其身,然後死魂神精不見對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教在開始就十分注重人性的規範和人格的培養。古人言: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乎?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命。父母在漫長的歲月中含辛茹苦地將自己撫養成人,作為晚輩的自己理所應當地要為年邁的老人敬孝,故「孝」被人們稱之為「人倫公理」,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人道。試問,如一個連生己養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那麼他還能真正地愛誰?孝誰?尊敬誰呢?孝心也是一種互利的榜樣行為,你在對父母孝敬的投入中,同時還會獲得從晚輩那裡在將來得到的收穫,並起到傳承的作用。

道教裝束中的蓄髮,和道士出家後依然沿用的姓名,這也都是敬孝父母的表現形式。《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而《說文解字》中釋「發」字為根也,意為不可忘根。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話除顯示一個人的氣節之外,更多的含意是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

「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

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穩無病。

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

古人云:「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神無益。」不孝之人,拜神祈願是不會有效果的。

忠孝是我國在數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優秀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和寶貴遺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精神體現,它與當今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216776_3691260874234960_6038596491307076859_n

《玄天上帝報父母恩重經》,感念眾生父母慈悲

"孝道"是傳統社會核心價值之一。道教素有重視孝道的傳統,道教認為,

人身難得,現既為人,實大幸事,故當珍惜。因此,謹與同修共同學習《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感念父母慈悲,我等修行更當精進。

《報恩經》重點描述了真武祖師因目睹父母的日漸衰朽而發修道的宏願,以圖解脫這種人體生命的自然規律,挑戰衰老,超越常規,令父母乃至眾生都能夠不致衰朽。可見玄天上帝修長生久視之道的宏願是因孝道而發,這也是道教徒入道修行的諸多原因之一,也是本經的主題與核心所在。

以孝入道,以道盡孝,救父母之衰老和眾生之艱辛,謀家國之長生與大道之復興,以切實踐行太上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教化:「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以遂行玄天上帝在本經之中的宏願:願我父母邦國乃至眾生,世世生生,不致衰朽,普願飲信,日持奉行。

經名: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

撰人不詳。二經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

妙緣無修,妙行無積。從修有修,修緣證妙。從積有積,積行通妙。妙本從無,修積自有。廣演妙緣,顯言勸修。烜赫妙行,示相有積。妙緣妙行既通,修積若世。眾生一念一動,緣行俱在。迷惑本來,毀無失有。如人父母,誕生男女。

始相不見,托相為有。有中有相,相化萬狀。艱難苦惱,憂慮悲戚,悉從相起。我既托相,日惱父母。令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緣我相故,令我父母,始相沉埋。父母男女,輪轉無已。是此有相,同歸苦惱。我從今日,從我相中,悉滅貪嗔,悉破嶮峻。持念平等,用報始相。使我始相,大得快樂,無諸苦惱。世世生生,托相全具,不致衰朽,然後滅除。始相令無相著,將此無著,同滅始相,我相始相,悉歸無著,相既無著,不見不有,不起不為,無礙無障,無閉無塞。自然去累,不墮苦海。普願飲信,日持奉行。

玄帝報恩聖號

志心皈命禮,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令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嶮峻貪慎,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天尊。

昔泰清大帝,第八十二次化身,托聖父凈樂國王,聖母妙祥天主,降生為太子。才七歲,即離親去國,潛身入太和山中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沖舉,位鎮北方,為玄天上帝。感父母生恩之重,故說此經。若有善信男女,體玄天聖訓。以孝道存心,持齋三年,禮念聖號一萬八千遍。以按道經一藏篇目之數,以答父母三年乳哺之恩。有志之士,又能尋詳經義,精進道功。雖億劫四重之恩,皆可以報。而九幽三途之苦,亦可以濟矣。豈但報父母之恩而已哉。身為玄天子弟

傳曰:仙經萬卷,忠孝為先。又曰:一子學道,則九祖生天。其斯之謂歟。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6wMAcgly1g1tn11bj5fj30sg0iz4qp

《玄天上帝報父母恩重經》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是我們道教弘揚報恩思想的經典之一。這部經,其實是真武祖師借報父母之恩來教授世人修真的要旨。

了解道教文化之人應該都知道玄天上帝又被尊稱為「報恩祖師」,報的恩就是父母之恩。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中記載了當年真武祖師修真事跡。我們都知道,真武祖師辭別父母入武當山修道,表面上看無法報答父母對於他的養育之恩,但是祖師得道之後,卻用他普度眾生的方式得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為大孝。「報恩經」的後半部說到「感父母生恩之重,故說此經。」認為父母養育之恩,不是不報,而是將自己的報恩方式回向給了普羅大眾。

一子來學道,九祖可升天:孝養親人是我們最好的修行

自己修道有成才能幫助更多苦海中的人,父母和九玄七祖脫離苦海俱皆超生,這是人間大孝啊!

我與父母因緣而結,因相而見,因愛生業,著相而轉,同歸苦海,生生世世,隨業輪轉不休;既當孝敬父母,更當放下萬緣,悉滅貪嗔破險峻,潛心修道,他日飛升,父母同舉、永脫輪迴,才是報父母大恩!終於也理解了真武祖師就是因為明了父母生養之恩難報,更要堅定修道,解脫父母因愛牽絆子女的業情而輪轉的苦海。如果雙親不能侍奉,在道中又不精進修道,那我就真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罪人。所以一定要好好修道,才能對得起父母,將來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正統道藏》中,有四部專屬孝道類的道經,以四種不同的修持方法,來告誡世人如何「奉道孝親,知恩報本。」四部道經當中,《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是以勸人為父母修齋誦經、建立道場、超度亡魂來報父母之恩的;《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是以持誦本經之功德,來報父母之恩的。這兩部道經都是由元始天尊所說,所以被收入在洞真部的本文類;另外兩部道經均屬太上道祖的經系,故被收入在洞神部的本文類。一部是《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經是以天堂地獄、善惡業報說來勸誡世人要奉道孝親、知恩報本。還有一部是《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道經是在勸人孝養父母,與之同修大道,共證仙真。

這裡要闡明一個問題:玄天上帝所說的道經為什麼要歸入太上道祖的經系呢?

我們來看經文中的《玄帝報恩聖號》,經文首句「玄元應化,武曲分真」,講的就是玄天上帝的來歷。他是太上道祖之第八十二次化身,又因人、因時、因物而有八十二種度化眾生之法,他更是道門中以「奉道孝親,知恩報本」而聞名的「報恩祖師」,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此經被收入洞神部也是理所當然的。

以今人之智慧,去讀懂這四部經典文字上的意思並不難。但僅僅從文字上去解讀經義是遠遠不夠的,修行更注重的是經典教義與道法修持的結合與統一,這在道門中稱作「經法」。道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需要去修持的。

在中華傳統的忠孝觀中,將對父母的孝道分為四個境界:「小孝孝其身,中孝孝其心,大孝孝其志,至孝孝其慧。」這裡的志,指遠大的志向。按道門的話來講,就是要讓父母有學道修道、成仙得道的遠大志向。這裡的慧,指的是先天慧命,也稱慧根,即智慧之根的意思,屬於形而上「神」的範疇。

道教對孝道的認識與儒家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都以「孝其慧」作為至孝的標準,來煉己度親。即通過對自身生命的不斷升華來度化至親。不同的是:儒家是通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外養父母先天慧命,以窮理盡性成就孝道。偏重於世間法;道教則是向內探求人體生命奧義,通過「血緣承負,真氣應求」,內養父母先天慧命,以仙道修煉,成就孝道。偏重於出世間法。

道教有「仙道修煉,煉己度親」一說,其勸人奉孝的最終目的在於達到「我與至親,同滅始相,不墮苦海」之目的。道教是以仙道成就孝道,這也更契合「仙道貴生」的核心教義。所以作為一名道教徒,無論你是出家還是在家,無論你是道長還是信眾,只有「度親成道」,才是至孝。至孝已盡,仙道漸成。趙宜真祖師曾曰「一子得道,則九祖生天」,其大義亦在於此。對父母行孝道,這即是效驗修行的一個標準,又是印證修行的一把規尺。

《易傳》中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思是說同質、同構、同屬性的事物之間,存在著非常微妙的內在聯繫。就如同我們手機家庭網的親情號一樣,外人是打不進去的,它只限於我與至親之間,我與父母之間的相感相應。我們的身體由父母先天真氣匯聚的精血所化,通過仙道修煉,我們的身體會發生改變,在自身周天真氣運行的同時,也會影響與自身頻率相同的「氣」的運行,也就是至親身中之「氣」,父母身中之「氣」,而這種「同頻共振」的效應,它超越了空間維次,也跨越了時間維度。當一名道人通過仙道修煉,達到「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境界,就會產生上超九祖、中度父母、下蔭七玄的「陀螺效應」。而且這個「陀螺效應」也與時相相關聯。上超九祖是過去時,中度父母是現在時,下蔭七玄是將來時。九祖,泛指歷代祖先;七玄,泛指後世子孫。趙祖經跋中的「一子學道,則九祖生天」,用現代物理學來解讀就是這個意思。

葛洪祖師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遠矣。」王常月祖師在《龍門心法·印證效驗》章中也引用了這句話,以此作為檢驗修行的標準。人道是仙道的基礎,孝道又是人道的基礎。道教的內煉是孝道、人道、仙道共修之法。孝道已成,則仙道近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祖師仙真諸神聖誕日,當報孝父母恩

人命起源—,報父母恩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道在虛無縹緲中化生一氣,一氣又再次化生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產生了第三個東西,第三個東西再化生,眾生就麼來了。」這是一個化學反應的方程式,標題可擬定為「眾生是怎麼來的」。眾是三個人組成的,那人是怎麼來的呢?「陰陽再合生三體」,人就是這麼來的了。

人的由來

人是道所化生萬物中的一種,同時又在萬物之中屬於最尊。《中景經》言「萬物之中,人之最貴」同時人與天地屬於「一體化進程」:「一形之內,包含天地,日月 星辰,社稷剛柔,無所不法......所以頭圓象天,足方象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海,齒為玉石......」所以人是天地 的別體,也是造化中最玄妙的生靈。人如此尊貴,那人是從哪裡來的呢?在中國的神化記載中說人是由女媧造出來的。女媧用泥土摻水捏出形狀產生了人,之後因為 用手捏人太慢了,為了「批量生產」女媧就取藤條攪入泥漿之中,向地面一撒,滿地的泥點變成了人,人也就多起來了。在道教的經典中記載為人是由陰陽二氣所化 生的,《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言:陽氣上升,化生諸天,陰氣下降,化生諸地,陽之餘氣化為男子,陰之餘氣化為女人,陰陽二氣,混合自然,生生化化, 乃有人倫。」這段經文是在說天地與人的化生,同時天地與男女其實是「一體兩用」的效果。陽氣非常的輕盈,逐漸上升成為天,剩餘的陽氣繼續化生變成了男人; 陰氣非常厚重,逐漸下沉變為地,剩餘的陰氣繼續化生就變成了女人。之後男女再化生,就產生了更多的人。人不但是陰陽的餘氣而且還是天地的精華,《太上老君 開天經》言:「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人是天精地精合成的神,所以在《易經》中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是這個意思。

十月懷胎

常言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人的產生是由父精母血結成胚胎在母體懷孕之後月滿而生。現代的科技可以清晰的看到人在母體中的狀態,包括受精卵的形成、胎兒 發育、長出手腳,直到最後的生產。在道經中也記載了人十月懷胎的樣子,其中不單單是形體的健全,而且還有靈性的成熟。在《太上老君內觀經》中老君曰:「父 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 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人的生成可以總結為「一月精 血凝,二月胚胎形,三月三魂動,四月七魄靜,五月五臟分,六月六腑定,七月七竅明,八月八景靈,九月形體全,十月萬象成」這樣一句來概括。人不但從這個程 序中來,而且男女的成形也是在這變化中產生的。男女的後天是有別的,也就是出生後的樣子是不同的。其實在先天的時候,也就是在母體的時候,男女就在生長中 產生了變化。無論男女腎都是最早生出的臟器,之後逐次生成剩餘臟腑。

《黃庭經》言:「男子之生,先生右腎,以外精而內血,陰為里也;女子之生,先生左腎,以外血而內精,陽為里也。」男人首先生出右腎,雖然男性屬陽,但是陰 在體內為主導;女性則是首先生出左腎,雖然女性屬陰,但是陽在體內為主導。在腎長出以後,其餘五臟也依次生出:「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 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腎,腎生膀胱,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五絡,十五絡生一百八十繼絡,一百八十繼絡 生一百八十纏絡,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六千絲絡,三萬六千絲絡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八萬四千毛竅,三百日,胎完氣足,靈光入體,與母生離而為人 也。」經過這樣一套程序,終於十月胎滿,人可以出生了,母親也可以不用辛苦的挺著大肚子了。然而並不是人的月份足了就一定會「生」,就像生產產品一樣,產 品生產完成是不能直接投入市場的,是需要經過檢驗程序才可以投入使用的。人其實也是一樣,十月胎滿也要經過檢驗才可以出生。是誰負責檢驗這道程序呢?又是 如何檢驗的呢?

《生神章經》云:「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養育,元炁結形,故九月神布,炁滿能聲,聲尚神具,九天稱慶,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算,五帝 監生,聖母衛房,天神地祇,三界備守,九天司馬在庭,東向讀九天生神寶章九過,男則萬神唱恭,女則萬神唱奉,男則司命敬諾,女則司命敬順,於是而生」。從 上述經文來看,人出生應該是件很隆重的盛事。不但懷胎麻煩,出生也是相當的繁瑣。人成形之後,首先要太一神負責拿著符命標籤,九天帝君負責將人分出價位型 號,主錄仙官負責登記注入薄籍,司命大神負責評估保質期,五帝大神負責投入市場,聖母元君負責監督產品的安全到來,天神和地祇在整個大市場看守保證「即將 來到的」投入使用。人準備投入市場之後還需要有神仙宣讀說明書,之後其他神明一起唱歌作為口令,這才可以生出。

九天司馬大神在天中面向東方讀《九天生神寶章》九遍,讀過之後如果是男孩,那麼萬神唱「恭」;如果是女孩,那麼萬神唱「奉」。司命神為男孩「敬諾」,為女 孩「敬順」,然後這時才可以發貨並投入使用。人也就這麼出生了。如果是九天司馬不下命令並且不讀經的話,那麼萬神就不會唱「恭」「諾」,那麼小孩還是生不 出或著夭折的。所以說人的出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人採集了天地間的靈氣精華,又在母體內用十個月的時間生長出形體和靈魂,並且在出生的時候還有滿天的 神仙給念經唱歌,這簡直是太幸福的事了。在人的出生的時候全家都是非常幸福的,等了十個月的小寶寶終於降世,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長大成人,一代一代的延續 著血脈和家族的意義。然後人從出生的輝煌和一生的幸福都來源於兩個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生養我的人。

道教神仙聖誕日,當報孝父母恩

在幾年前有一個公益廣告很發人深省。廣告講述的是一個小寶寶看著他的媽媽為姥姥洗腳,之後小寶寶自己跑了出去,他媽媽怕小寶寶亂跑趕緊為姥姥把腳擦乾 後追了出去,走到廚房的時候看到小寶寶正搬著一盆向她走來,說「媽媽洗腳」。廣告雖然很短,但是表達的意義確是非常大的。在這個世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 我們的父母,從出生直到父母離去,他們都在關心照顧著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教育我們成人,教會我們生活,教給我們智慧。懷 胎十月父母為我們用盡了心血,行住坐臥也都在考慮著我們的感受。

《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中說「夫人生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養。」後在下文中敘說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愛護,種種關心照顧。並且展現出地獄中不孝 父母的人所遭受的苦報酷刑與天堂內孝子孝女的福報善業等。全經最後太上老君說起自己降生的經歷:「吾憶前世,誕於洪氏胞,凝神瓊胎之府,積三千七百年。逮 至上皇,重胞李母,陰陽數極八十一年。思報母恩,至今劫期,猶恐不復。何況子等凡流之輩,而不報恩。竭力盡心,尚虧禮敬,況犯上事,而有差違。」老君自述 到自己在前劫誕在洪氏之胎內,積氣於三千七百年,到了上皇劫的時候又降在李母的腹內,李母懷孕八十一才下降人間。從上皇劫開始就一直在心中時時念掛回報母 恩,到了現在都怕沒有好好行孝母恩,何況你們這些凡流之輩?盡心竭力都怕做不好,還能做出種種不孝之事嗎?後文說出能為父母讀誦此經和抄寫此經的功德,以 此讓人認識到父母恩大,生我養我之恩德如同天地,讓人常懷孝心,孝敬自己的父母。

 誦讀經誥,為父母祈福

道教中有一位尊神叫做「治世福神,盪魔天尊」也就是武當山的主神: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 稱「三教祖師玄天上帝」「報恩教主」,在《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不但有《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而且還有一部《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都言父母恩 情之重,大家可以在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聖誕的日子為父母誦經祈福,消災延壽。下錄玄帝報恩寶誥,亦可多持多誦,二六時中常念誦,四季之中父母安。

報恩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 師,祈恩報本。願我見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 身,終劫濟苦天尊。

父母恩情大如天,常把孝敬記心間。關愛父母多陪伴,念經誦誥闔家安。

志心稱念,消災延壽天尊,福生無量天尊,長生保命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善為先,不得不提道家、道教與孝道略說

因為道教提倡的孝道,是圍繞修道這一目的展開的。孝道除了孝養父母師長之外,還注重其心性修煉的作用。而如何處理好個人追求與孝道倫理的矛盾,則正是修道者智慧的體現。

伴隨著淅淅瀝瀝的春雨,又到了一年清明時節,高速路上回鄉掃墓的車輛排成了長龍,這景像不禁令人想起孔子的言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十分重視孝道,特別是儒家對孝的提倡更是不遺餘力。不過,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的是,一向被視為與儒家有思想衝突的道家道教,其實也是重視孝道的。

一、道家追求“民複慈孝”

說道家重視孝道,恐怕不少人會不以為然。因為在人們的印像中,老子莊子都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頗為反感,莊子曾藉盜跖之口諷刺說,儒家的仁義道德是盜賊的工具:“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篋》)

老子也曾經說過:“仁義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慈孝。”就此看來,被儒家視為無上要義的孝道——“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在道家這裡似乎只存在負面的意義。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道德經》《南華經》,會發現這種看法其實是一個誤解。在儒家和道家興起的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秩序解體,攻伐征戰不斷,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包括儒家道家在內的思想家們都期望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儒家認為恢復周公所製定的禮法制度,就可以治天下。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而道家則認為,提倡仁義道德,選賢舉能等等,並不能真的帶來社會安定,反而只會增加人們的貪欲、競爭之心。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當社會不斷呼籲或標榜道德、賢能的時候,道德賢能的名聲就會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資源,——要么能獲得社會大眾的尊重,或者能得到政府的賞識,加官進爵——進而就會出現各種作偽的情況。著名的如漢代,朝廷要求地方推舉有道德、有名望、有才幹的人,本意是要選賢任能,結果卻是“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到了魏晉時期,這種選舉制度被貴族把持,更導致了世家門閥壟斷官職的情況。再如宋代的理學家要求士人嚴格道德修養,“存天理,滅人欲”,結果培養了一大堆“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

道家正是看到了這種“提倡”會帶來的負面後果,因而要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其目的並不是說真的反對任用賢能、反對仁義孝道等道德,而是反對刻意的崇尚這些東西。道家認為“名者,實之賓也”,社會道德的提升,需要的是真正的落實、實踐,而不是宣傳口號。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才是最終的目的。 ——道家的這種主張,倒是和明代大儒王陽明的看法很一致,陽明認為,實踐儒家道德,最根本的是致良知,因為“知是心之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大概正是在這一點上,國學大師錢穆認為陽明學溝通了道家和儒家。)

孝道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心性修煉的功夫。

二、道教對孝道的提倡

道教一向提倡“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所以很重視對父母的孝養。因而各種經典、戒律中提倡孝道的文句、言論真可謂數不勝數。茲舉幾例:《太平經》曾說:“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抱朴子》也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太上老君說父母恩重經》更是反复講述了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要求修道者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指出行孝道者會得到神明保佑:“若孝悌者,一家之中,老少安樂,天人欽仰,神明守護”。而不遵孝道者不僅會受到世俗的批評,死後更可能墮入地獄受苦。

《太上感應篇》也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反對“虛誣詐偽,攻訐宗親。”

道教對孝道的提倡,當然與儒家的影響有關係,但不同於儒學的是,信徒對這種孝道宣揚的接受,是基於自己個人的信仰,而不是出於世俗的名利追求,因而不至於帶來“偽道學”的後果。

在道教中,以提倡孝道著稱的,當屬淨明忠孝道。該派將道德倫理尤其是忠孝視為修性煉命的根本,認為天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只有行忠孝之道才能得道,故而行孝道是修道的第一步,“行淨明法,可以先學孝,次學煉身形”(《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

認為修煉之道是“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淨明。”(《玉真先生語錄別集》)

在淨明道的修煉中,孝道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心性修煉的功夫。認為“忠孝之人,持心直諒,秉氣溫恭,是非不能搖,淫邪不可入,十善俱備,五逆咸消,一心之中,外物不汩,自然成就,畢竟有成。” (《淨明黃素書》)《淨明忠孝全書》還說:“至孝之道,修持久久,復其本淨元明之性,道在是矣。”同樣的,淨明道反對符籙科儀的濫用,認為只要精修忠孝之道,自然能夠與天地神明溝通,一念起即能獲得感通,不需要復雜的法術,而各種“後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個大本領,搬出許多枝梢花葉”,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

正是因為忠孝是修道的根本,所以淨明道認為,本派提倡的忠孝,比儒者的道德修養來得認真多了。 (《玉真先生語錄內集》:“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但世儒習聞此語爛熟了,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

三、修道者的孝道實踐

如前所說,道教對孝道的提倡,並不是停留在文字語言宣揚的層面,而是存在切實的實踐。這裡不妨以史料記載最為豐富的全真教為例,對道教的孝道實踐作一介紹。

全真教自創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孝道的提倡與實踐。重陽祖師曾將《孝經》列為修道者必讀典籍。七真不僅自身以孝道著稱,也十分重視勸人行孝。如譚長真有詩云:“內侍孀親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認為在家行忠孝就是修道,不一定必須出家。更著名的則是丘長春西行見成吉思汗,曾藉天雷示警勸勉成吉思汗:“嘗聞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聞國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眾。”成吉思汗採納了這一建議,這不僅有助於改變游牧民族的習俗,也有助於蒙古民族接納漢族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許多全真高道以孝道著稱於世。如馬丹陽出生於“孝義之坊”,“以孝悌見稱”。劉長生“謹侍孀母,特以孝聞”。再如丹陽門下周全道“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後因母喪,為報父母之恩,遂拜丹陽宗師而入道修行。其他如崔道演、陶彥明、呂道安等也以孝道聞名。再如重玄子孟志源,年少出家,後因戰亂“昆弟皆為兵亂盪散,而父母失依,公乃扶二親就己所居,致孝養之力三載。雖二兄還,其安置省問誠敬之禮未嘗缺。”

(《重玄廣地弘道真人孟公碑銘》)

道教的孝道實踐,不僅針對生身父母親族,更特別重視對師長的孝道。蓋道教認為,肉身為父母所生,但法身則為師長所與,《元始洞真決疑經》雲:“念法師,是真父母,善能生我,法身慧命……師者,父也,我若無師,不能得道”。師長的恩德,甚至高於父母。 《玄門晚課》結經偈在迴向時雲:“師資與父母,法界同宗親,現存增福壽,過去早超升”,就將師資與父母並舉,且置於第一位。在孝師的實踐上,全真教也特別突出。其弟子一般十分敬重師長,常稱師為“父師”(《長春真人西遊記》),事之如神。對師長的身後事也十分看重,如清和為長春修造處順堂,又大力營建終南山一帶的宮觀,並重新安葬重陽祖師。重陽祖師羽化後,丹陽等四真在終南山守墓三年。清和宗師羽化後,其弟子“皆廬墓終身”。這都是孝道真誠的體現。

四、結語

同樣是提倡孝道,修道者與儒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區別,例如道教從因果輪迴的角度認為,眾生之間都存在親緣關係。因而將孝道的對象擴大化,提倡慈心下氣,恭敬一切,“見……一切男女如同父母。至於六度輪迴,皆父母也。”(《丹陽真人十勸碑》)。再如道教重視對先人亡靈的超度救拔,相關內容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十分豐富,茲不贅舉。據學者考證,至少在宋代,道教的中元節濟度就已經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是時人人往往請羽流設齋建醮,超度先祖。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另外,道教也不認同“三年無改乃父之道”式的愚忠愚孝。因為道教提倡的孝道,是圍繞修道這一目的展開的。孝道除了孝養父母師長之外,還注重其心性修煉的作用。而且如前所述,師長傳道之恩要勝於父母生身之恩,因而慧命的延續,修道的精進,比恩養父母肉身更為重要。而且修道要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其追求的是個體生命的超越,這不是唯父母之命是從者所能做到的。而如何處理好個人追求與孝道倫理的矛盾,則正是修道者智慧的體現。在這一點上,

全真祖師們出家不忘行孝的做法,提供了許多可供參考的完美範例,值得今人學習。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起百善為先,不得不提道家、道教與孝道略說

因為道教提倡的孝道,是圍繞修道這一目的展開的。孝道除了孝養父母師長之外,還注重其心性修煉的作用。而如何處理好個人追求與孝道倫理的矛盾,則正是修道者智慧的體現。

伴隨著淅淅瀝瀝的春雨,又到了一年清明時節,高速路上回鄉掃墓的車輛排成了長龍,這景像不禁令人想起孔子的言教: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十分重視孝道,特別是儒家對孝的提倡更是不遺餘力。不過,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的是,一向被視為與儒家有思想衝突的道家道教,其實也是重視孝道的。

一、道家追求“民複慈孝”

說道家重視孝道,恐怕不少人會不以為然。因為在人們的印像中,老子莊子都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頗為反感,莊子曾藉盜跖之口諷刺說,儒家的仁義道德是盜賊的工具:“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篋》)

老子也曾經說過:“仁義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慈孝。”就此看來,被儒家視為無上要義的孝道——“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在道家這裡似乎只存在負面的意義。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道德經》《南華經》,會發現這種看法其實是一個誤解。在儒家和道家興起的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秩序解體,攻伐征戰不斷,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包括儒家道家在內的思想家們都期望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儒家認為恢復周公所製定的禮法制度,就可以治天下。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而道家則認為,提倡仁義道德,選賢舉能等等,並不能真的帶來社會安定,反而只會增加人們的貪欲、競爭之心。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當社會不斷呼籲或標榜道德、賢能的時候,道德賢能的名聲就會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資源,——要么能獲得社會大眾的尊重,或者能得到政府的賞識,加官進爵——進而就會出現各種作偽的情況。著名的如漢代,朝廷要求地方推舉有道德、有名望、有才幹的人,本意是要選賢任能,結果卻是“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到了魏晉時期,這種選舉制度被貴族把持,更導致了世家門閥壟斷官職的情況。再如宋代的理學家要求士人嚴格道德修養,“存天理,滅人欲”,結果培養了一大堆“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

道家正是看到了這種“提倡”會帶來的負面後果,因而要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其目的並不是說真的反對任用賢能、反對仁義孝道等道德,而是反對刻意的崇尚這些東西。道家認為“名者,實之賓也”,社會道德的提升,需要的是真正的落實、實踐,而不是宣傳口號。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才是最終的目的。 ——道家的這種主張,倒是和明代大儒王陽明的看法很一致,陽明認為,實踐儒家道德,最根本的是致良知,因為“知是心之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大概正是在這一點上,國學大師錢穆認為陽明學溝通了道家和儒家。)

孝道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心性修煉的功夫。

二、道教對孝道的提倡

道教一向提倡“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所以很重視對父母的孝養。因而各種經典、戒律中提倡孝道的文句、言論真可謂數不勝數。茲舉幾例:《太平經》曾說:“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抱朴子》也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太上老君說父母恩重經》更是反复講述了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要求修道者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指出行孝道者會得到神明保佑:“若孝悌者,一家之中,老少安樂,天人欽仰,神明守護”。而不遵孝道者不僅會受到世俗的批評,死後更可能墮入地獄受苦。

《太上感應篇》也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反對“虛誣詐偽,攻訐宗親。”

道教對孝道的提倡,當然與儒家的影響有關係,但不同於儒學的是,信徒對這種孝道宣揚的接受,是基於自己個人的信仰,而不是出於世俗的名利追求,因而不至於帶來“偽道學”的後果。

在道教中,以提倡孝道著稱的,當屬淨明忠孝道。該派將道德倫理尤其是忠孝視為修性煉命的根本,認為天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只有行忠孝之道才能得道,故而行孝道是修道的第一步,“行淨明法,可以先學孝,次學煉身形”(《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

認為修煉之道是“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淨明。”(《玉真先生語錄別集》)

在淨明道的修煉中,孝道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心性修煉的功夫。認為“忠孝之人,持心直諒,秉氣溫恭,是非不能搖,淫邪不可入,十善俱備,五逆咸消,一心之中,外物不汩,自然成就,畢竟有成。” (《淨明黃素書》)《淨明忠孝全書》還說:“至孝之道,修持久久,復其本淨元明之性,道在是矣。”同樣的,淨明道反對符籙科儀的濫用,認為只要精修忠孝之道,自然能夠與天地神明溝通,一念起即能獲得感通,不需要復雜的法術,而各種“後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個大本領,搬出許多枝梢花葉”,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

正是因為忠孝是修道的根本,所以淨明道認為,本派提倡的忠孝,比儒者的道德修養來得認真多了。 (《玉真先生語錄內集》:“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但世儒習聞此語爛熟了,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

三、修道者的孝道實踐

如前所說,道教對孝道的提倡,並不是停留在文字語言宣揚的層面,而是存在切實的實踐。這裡不妨以史料記載最為豐富的全真教為例,對道教的孝道實踐作一介紹。

全真教自創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孝道的提倡與實踐。重陽祖師曾將《孝經》列為修道者必讀典籍。七真不僅自身以孝道著稱,也十分重視勸人行孝。如譚長真有詩云:“內侍孀親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認為在家行忠孝就是修道,不一定必須出家。更著名的則是丘長春西行見成吉思汗,曾藉天雷示警勸勉成吉思汗:“嘗聞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聞國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眾。”成吉思汗採納了這一建議,這不僅有助於改變游牧民族的習俗,也有助於蒙古民族接納漢族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許多全真高道以孝道著稱於世。如馬丹陽出生於“孝義之坊”,“以孝悌見稱”。劉長生“謹侍孀母,特以孝聞”。再如丹陽門下周全道“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廖,鄉黨以孝聞。”後因母喪,為報父母之恩,遂拜丹陽宗師而入道修行。其他如崔道演、陶彥明、呂道安等也以孝道聞名。再如重玄子孟志源,年少出家,後因戰亂“昆弟皆為兵亂盪散,而父母失依,公乃扶二親就己所居,致孝養之力三載。雖二兄還,其安置省問誠敬之禮未嘗缺。”

(《重玄廣地弘道真人孟公碑銘》)

道教的孝道實踐,不僅針對生身父母親族,更特別重視對師長的孝道。蓋道教認為,肉身為父母所生,但法身則為師長所與,《元始洞真決疑經》雲:“念法師,是真父母,善能生我,法身慧命……師者,父也,我若無師,不能得道”。師長的恩德,甚至高於父母。 《玄門晚課》結經偈在迴向時雲:“師資與父母,法界同宗親,現存增福壽,過去早超升”,就將師資與父母並舉,且置於第一位。在孝師的實踐上,全真教也特別突出。其弟子一般十分敬重師長,常稱師為“父師”(《長春真人西遊記》),事之如神。對師長的身後事也十分看重,如清和為長春修造處順堂,又大力營建終南山一帶的宮觀,並重新安葬重陽祖師。重陽祖師羽化後,丹陽等四真在終南山守墓三年。清和宗師羽化後,其弟子“皆廬墓終身”。這都是孝道真誠的體現。

四、結語

同樣是提倡孝道,修道者與儒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區別,例如道教從因果輪迴的角度認為,眾生之間都存在親緣關係。因而將孝道的對象擴大化,提倡慈心下氣,恭敬一切,“見……一切男女如同父母。至於六度輪迴,皆父母也。”(《丹陽真人十勸碑》)。再如道教重視對先人亡靈的超度救拔,相關內容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十分豐富,茲不贅舉。據學者考證,至少在宋代,道教的中元節濟度就已經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是時人人往往請羽流設齋建醮,超度先祖。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另外,道教也不認同“三年無改乃父之道”式的愚忠愚孝。因為道教提倡的孝道,是圍繞修道這一目的展開的。孝道除了孝養父母師長之外,還注重其心性修煉的作用。而且如前所述,師長傳道之恩要勝於父母生身之恩,因而慧命的延續,修道的精進,比恩養父母肉身更為重要。而且修道要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其追求的是個體生命的超越,這不是唯父母之命是從者所能做到的。而如何處理好個人追求與孝道倫理的矛盾,則正是修道者智慧的體現。在這一點上,

全真祖師們出家不忘行孝的做法,提供了許多可供參考的完美範例,值得今人學習。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帝聖父母,淨樂國的皇帝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

“孝”有三種境界,你知道嗎?

《禮記·祭義》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區分了“孝”的三個等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是儒家所極為推崇的一種德性。儒學重視家庭倫理,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最為基礎和根本的一種,“孝”就是對親子關係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孔子曾經在很多場合談論過什麼是“孝”,譬如“無違”、“色難”等,但這些說法還不能夠讓人對什麼是“孝”有明確的認識。孔子特別說過,所謂“孝”,絕不只是能夠以飲食供養父母而已,犬馬都尚且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儒家心目中的“孝”是否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尺度和標準呢?

《禮記·祭義》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區分了“孝”的三個等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是,最高等的孝是使雙親受人尊敬,其次一等的孝是不使雙親聲名受辱,最低級的孝是只能贍養雙親。乍看之下,這幾句話平淡無奇,於是,曾子的弟子公明儀馬上問道:“先生您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孝吧?”出人意料的是,曾子竟然回答:“這是哪裡的話啊!君子所謂的孝,指的是在父母還沒有說出口前就能夠預先揣度到他們的心意並去實現,假如父母有不合於正道的心意將要產生,也要提前覺察到這種傾向,並用正道匡諫父母。我不過是能夠贍養父母罷了,哪裡能夠稱得上是孝呢!”由此可知,“尊親”和“弗辱”並不像字面上看來的這麼簡單,而是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曾子隨即對“尊親”和“弗辱”的內涵做了進一步揭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骨肉,我們用這樣的骨肉在世間生活,怎麼敢不謹慎?生活起居不莊重,是不孝,事奉國君不盡心,是不孝,任官辦事不嚴肅認真,是不孝,對朋友不守信用,是不孝,上戰場殺敵不勇敢,是不孝。以上五方面不能做到,災難就會降及雙親,怎麼敢不謹慎啊!君子所稱為孝的,是一國之人都羨慕他的父母道:'有這樣的孩子真幸福啊!'這才是真正的孝。”

經過曾子的解釋,“孝”實際上就從簡單的事奉父母,變成了對自己全方位的德性要求。父母所在乎、關心的無非是子女,子女品行優秀、平安健康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子女如果只是做到了能贍養父母衣食住行,而自己的人生卻過得潦倒不堪,父母必然會感到心安,憂慮不已。因此,真正孝的子女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只屬於個人,不可任由自己的性子肆意揮霍處置,也不會讓自己輕易身處險境,否則就是對父母和自己的不負責任。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俠客叫聶政,受韓國大夫嚴仲子之託,請他刺殺仇家,但嚴仲子五次三番登門拜訪,聶政都不肯答應他的請求,原因是他家中還有老母親尚在,不可以自己的生命許給他人。直到聶政母親去世後,他才答應了嚴仲子之託,完成了刺殺,但也付出了生命。俠客本來是最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但是由於存著孝子之心,他也絕不會輕易委身他人。

不僅如此,子女還要能夠時刻能夠體察父母的心情和他們的所思所望,盡量做到一切行事都不讓父母有所憂慮和擔心,這不是說對父母的心意都要百依百順,而是要能夠分辨出父母哪些心意是正當的,哪些是錯誤的。父母不是聖人,他們也可能犯錯,在這種時候,子女如果一味順遂父母心意,最終使得父母做下錯事,便是使父母名聲蒙羞,歸根結底也是不孝。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人會將孝看成是百善之先,因為一個真正做到了孝的人,必然是一個修德自持、敬慎恭謹且明辨是非之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紫霄宮《二十四孝圖壁畫》

仙經萬卷,不及行孝為仙

提及《孝經》,人們自然會想起儒家經典。殊不知,道教也十分重視孝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本文通過對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中父母殿的介紹及道教勸善經典《文昌孝經》部分章節的回顧,對道教的“孝”及相關行孝的方式做簡短的介紹。

孝廉

偽孝的出發點,無非是為贏得旁人的誇獎。早在東漢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社會風氣,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做了這樣的描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由於儒家提倡”仁孝“,所以政府就提出了一套通過對人們的德行進行考察以推舉官員的選舉制度,即察孝廉。因而,政府也提出了一整套體係要求:

”一曰德行高妙,志潔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通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復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後漢書·百官志一》注。)

而這“孝廉”一說,以孝為先,可見當時對孝的重視程度。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仍舊出現了很多偽孝的現象。作為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朴子》(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介紹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外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就以”察孝廉,父別居“等語句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加以諷刺。

 

武當山紫霄宮《二十四孝圖壁畫》

武當山為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的道場,因而武當山對真武大帝的相關經文非常注重,其中就有《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經文記載了真武大帝的平生故事:真武大帝原為淨樂國太子,隨後離開父母,於武當山修行42年後得道昇仙。真武大帝有感父母恩重,故說此經。

可以說,《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一篇,其內容融三教思想於道教的理論,也論證了孝道是道教主張的內修無欲、外行積善之舉。也正因此,在武當山的紫霄宮中設父母殿,內供真武大帝父母——淨樂國的皇帝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在此殿之中,繪有《二十四孝》壁畫。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是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多數故事取材於《孝子傳》,也有一些取自《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搜神記》。《老萊娛親》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即周朝的老萊子到70歲,還穿著如嬰兒般,以取悅父母,讓其開心。

 

文昌孝經

《文昌孝經》又稱《文帝孝經》,是以文昌帝君之口勸人行孝的道教勸善經典。通行本分六章,即育子、體親、辨孝、守身、教孝、孝感。

《育子章》多講述父母在孕育子女之時的辛勞。很多年輕的父母在孕育子女之後往往對這種辛勞更有體會,也更理解父母年輕時對自己的付出:“乾坤養物,勞而不勞;父母生子,不勞而勞。自字及妊,自幼迄壯,心力所注,無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滯,寢處不舒,臨盆性命,若不自保。”文中“心力所注,無有休歇”道盡為人父母的辛苦,因此人們更要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凡為人子,當以二親,體我心者,還體親心。”《體親章》則以子女應該多體諒父母心思,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等主題展開。這在當下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很多朋友,遠離親友奔赴外地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邊。這樣的朋友更應該在有限的相聚中少點應酬,多點陪伴。很多朋友如果發現父母在有些意見上有出入,就認為父母在觀念上錯誤,產生抱怨。即便是在分離的日子,子女也應該和父母多溝通,多交流。

真正意義上的“體親”是“我親有善,身順為美”。父母有美德,我們應該承順這樣的美德,並將其傳承下去。“親或有過,委曲進諫,俟其必改。以善規親,猶承以養,養必兼善,方得為子。”但如果父母有過,我們也應該委婉提出意見,並以善規勸。

《辯孝章》中談及:“奉行諸善,不孝吾親,終為小善;奉行諸善,能孝我親,是為至善。孝之為道,本乎自然,無俟勉強。不學而能,隨行而達。”文中指出,孝道出乎自然,不能矯揉造作。奉行諸善,不行孝道,只能是小善。只要重視行孝,才能達到“至善”。

《守身章》中說:“所謂孝子,欲體親心,當先立身。立身之基,貴審其守”、“凡有身者,所當守護,守真為上,守心次之,守形為下”。文中指出,孝道當先立身。此處的守身,又分為三:守真、守心、守形。這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愛護身體,保持真性與初心。

《教孝章》開篇則指出孝是天性,後世不孝則是因為世風不佳,而教孝的重任在師傅身上:“孝自性具,教為後起,世多不孝,皆因習移。意既罔覺,智又誤用,聖人在上,惟教為急,教之之責,重在師傅,尤當重擇。”古代尊師重道,而放在今日,“教孝”則是家庭、學校、公共媒體等組織的共同責任。

在《孝感篇》中,文昌帝君以報應之說勸誡人們行孝。不孝之人,會有懲罰,行孝之人,則有好報。“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殛,魔煞禍侵;孝子之門,鬼神護之,福祿畀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受道教的重視。在“初真十戒”中,太上告誡我們:“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太上感應篇》中也提到“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卹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在【道教文化】中,【玄天上帝】除了是【蕩魔驅邪】的代表,其實也是【傳播孝道】之【正神】。

如果您是【玄天上帝】之弟子,請務必記得,行孝必能得上帝護佑。

可見,孝道是修道之人的行為準則。行孝需去“偽孝”,真正做到守身、守心、守性,做到體諒父母。正所謂仙經萬卷,不及行孝為仙!祝各位父母安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順父母積陰德做善事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

中國古代道家有陰陽之說。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一般是這樣規定的:表熱的為陽,表寒冷的為陰。如太陽,陰冷等。表明顯的,凸顯的為陽,隱含的,凹進的為陰,向陽的為陽,背光的為陰,光明的為陽,黑暗的為陰,雄性的為陽,雌性的為陰,看得見的為陽,看不見的為陰,外向的為陽,內向的為陰等。這個“陰德”,就是看不見,不為人知,隱含不張顯的功德,就叫“陰德”。

人做了善事,就有功德,做了惡事壞事,就會有損功德,而增加罪過。既然做了善事好事,就有功德,但是要知道功德分兩種。一種是張顯性的,一種是隱含性的。張顯性的功德,就是做了好事善事,唯恐別人不知道,到處宣揚,就是張顯出去,要大家都知道我做好事了,某某好事是我做的。這樣的行善,也有功德,叫“陽德”,不叫“陰德”。

做了好事善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做幕後達人,做無名英雄,也有功德。這種行善做好事,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屬於隱含性,內向性的,因此該功德,就不叫“陽德”,而叫“陰德”。總結一下,所說的“陰德”,就是行善做好事,不想讓別人知道,不想張顯自己,悄悄地做,偷偷地做,叫“行陰德”。這樣做的好事善事越多,陰德就會越多。這樣叫“積陰德”。

如何積陰德:

1 、永遠不可以殺害或虐待動物。不要把金魚和小鳥關在籠子裡剝奪動物的自由,來生我們也會受束縛。

2 、孝敬父母!世界上有個規律,那就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孝順父母!,父母好比兩大福德山,孝順父母能鎮一切惡(不順),父母又是兩大福德海,孝順父母能濟一切渴(匱乏))諸葛長青:孝敬父母,才能順應天意,才能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

3 、要絕對禁止邪淫!

告訴大家各種好報是由什麼因而結成的:

出生貴的十種原因

1 、恭敬父親。

2 、恭敬母親。

3 、恭敬全真出家學道的人。

4 、恭敬修行清淨的人。

5 、恭敬愛護長輩。

6 、侍奉迎請師長。

7 、見到尊長來,起立恭迎,請他坐上座。

8 、恭敬地接受父母的教誨。

9 、尊敬賢,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10 、不輕視或嘲笑出生卑賤的人。

人緣好的十種原因

1 、不嫉妒別人。

2 、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心生歡喜。

3 、看見別人失去利益,起憐憫心。

4 、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心里高興。

5 、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裡難過,並且想幫助他。

6 、發大道心,造天尊形像,維護奉施道觀。

7 、盡心恭敬奉侍父母和聖賢。

8 、勸別人做廣得善緣的事情。

9 、勸別人修行廣得善緣的事情。

10 、看見人緣差的,不加以輕視或譏笑。看見別人心生歡喜,則來世別人也會喜歡看見你!

端正的十種原因

1 、不生氣、不憤怒。

2 、施捨衣物給別人。

3 、敬愛父母尊長。

4 、尊重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5 、常粉刷裝飾廟道觀。

6 、用清淨的泥土或塗料粉刷房屋堂宇。

7 、把廟道觀附近難走的路弄平。

8 、灑掃廟道觀。

9 、恭敬醜陋的人,不加以輕視或譏笑。

10 、看見相貌端正的人,知道是前世修福德所導致的結果。

見解正確的十種原因

1 、請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2 、闡揚行善的方法與好處。

3 、聽聞、修持、弘揚、維護道觀的教法。

4 、稱讚亙古不變的真理。

5 、樂於演說真理的要點和修行的方法。

6 、親近真正有智慧、相信三世因果的人。

7 遵守護持正廟道觀。

8 入道精勤用功,博學多聞。

9 、遠離愚癡和邪惡的人。

初學的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

成就的人才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10 、不輕視、譏笑愚癡邪惡的人。

富足的十種原因

1 、自己不偷盜別人的財物。

(別人沒有允許,就取走別人的一針一線,就是偷盜。)

2 、勸別人不要偷盜。

3 、稱讚不偷盜的好處。

4 、看見別人不偷盜,心生歡喜。

5 、盡心侍奉父母,不使所用匱乏。

6 、供給賢或尊長,一切所需物品。

7 、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心里高興。

8 、看見別人追求利益,設法幫助他達到目標。

9 、看見愛好施捨的人,心生歡喜。

10 、遇見飢荒,心裡產生憐愍心,並且設法救濟。

(在電影或電視看見飢荒,也應生憐愍心,否則有微小的過失和煩惱)。

陰德就如播種,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

“三清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臺灣孝道俗語

生的撥一邊,養的功勞較大天。(台灣俗語)

打他在兒身,痛在娘身。

不當不知柴米貴:不生兒育女不知父母恩。

在生敬一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台灣俗語)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台灣俗語)

養親的不窮,欠債的不富。

要知親恩祇看爾養兒女要求子順必先爾孝爺娘。

翁姑樂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

叔伯汝之從父也,親疏雖有少殊,名分誠無二致,為子姪者當事之如父,不可有抗犯,為叔伯者亦當愛之如子,不可有凌辱。

嫡母繼母雖不生汝身,既然為父之妻即是子之母,汝母不好父必不悅,則是不孝嫡母繼母即不孝其父矣,以能孝順嫡母繼母其功加倍也,至於能孝敬庶母其功更倍,媳婦之事嫡姑繼姑庶姑亦然。

要聽你父親的教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聖經)

知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聖經)

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聖經)

智慧之子,聽父母之教訓。(聖經)

父母之愛,為諸德之基。(英國俗語)

親為其子劬勞。(日本俗語)

抱子而知親恩。(日本俗語)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俗語)

母親之愛,常在春天。(法國俗語)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法國俗語)

母親之愛情是最上之愛情;上帝之愛情是最高之愛情。(德國俗語)

一父對於十子之至情,較諸十子對於一父之至情為深。(德國俗語)

對凡人最甜美的聲音,從母親、家庭及天堂聽到。(猶太俗語)

子對於父母,應負最重大最永之債,當思所以償之。(布列滔)

不孝父母,而盡情於他人,無益也。(蘇格拉底)

母的心是兒女的天堂。(柯羅利)

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多麼美妙,嬰兒一闖入世界就發現有位母親隨時看顧他。(米西闌)

我們第一次感受和最早得到的愛,始於母親的心裡。(洛震)

一個嬰兒起初在母親懷裡長大,但常常在她心裡。(卑折)

母之淚滴,洗滌子之不平。(亞歷山大)

母之愛情,如天之愛情。(塔米爾)

母愛乃世上最偉大的勢力。(阿琴‧米)

母愛─那像是燦爛光輝之朝陽。(洛雨辰)

世間沒有像父母對子女的那種友善和愛情。(培克爾)

兒間的情景似夢般依稀,母愛的溫暖永遠難忘記;母親,我真想念你,恨不能夠歲月倒移!(文波)

噫嘻,為人子者乎,汝若不感父母之恩義,則將無人為汝之親友,蓋人皆知對於不孝父母之人盡其親切之誼,殊無益也。(蘇格拉底)

尊敬你的父母,他們生養你,在幼年時溫柔地撫育你,青年時教導你,一直愛著你:尊敬、服從、愛他們,這將會使他們的靈魂充滿聖潔的快樂,並將使上帝降福於你;在未來的日子,你的兒子也會尊敬你,而使你的生命充滿平安的。(愛德華茲)

△有趣的俚諺與故事▽

俚諺一則:草索拖阿公,草索拖阿爸。

這是一句台灣的俚諺,草索即草繩之意。俚諺的意義為:父若不孝祖父,子則不孝其父。據傳昔日有一個人的祖父死了,他的父親竟用草繩拖他的祖父素屍於山頭,回家時,他對父親說:「這條繩子應該拿回去。」他的父親說:「何必呢?」他說:「為什麼不拿回去呢?將來父親你死了,我好用這條繩子拖到此地來」。

故事一則:一報還一報

昔有一老人,年老氣衰,耳目聾瞑,且手痳痿,不勝捧碗,常將飯菜翻倒桌上,故兒媳深感厭惡,讓其單獨在爐邊用餐。有一天,天氣嚴寒,手痺乏力,致摔破瓷碗,其媳婦竟惡言責罵,老人未敢出聲,後改買一木碗供老人使用,以防再次打破。有一天,兒媳見其五歲兒子,在祖母邊拾集木片,該媳便問他說:「你拾集木片,要做何用?」兒子立刻答稱:「我要做一小木槽,等我長成後,可供爸娘用小木糟用餐!」兒媳聽了此話,驚愕萬分,大哭到爐邊將母親扶起,請上桌上共餐,好好侍奉,終成為孝順之兒媳。

上列二則俚諺與故事,正合太公的格言:「孝於親,子亦孝之,身己不孝,子何孝焉。」實值得吾人警惕。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玄帝顯化事蹟

真武玄帝顯化事蹟

真武玄帝顯化事蹟
武當山燒頭香神話
武當山金頂燒頭香故事;清朝時某某省某縣某氏孝女,因母病許下心願、一步一拜朝武當金頂燒頭香,但苦於三寸金蓮、步履維艱。經過打聽其家距武當有五百餘里之遙。於是在家中闢一靜室,暗自估計若干步為一里,每日自晨至暮口念聖號:武當得道金闕化身蕩魔大天尊,繞室跪拜而行無懈怠。一年後的農曆三月初三洽值真武祖師玄天上帝聖誕之期,該日凌晨寅卯時許。據該孝女自陳述所見是:滿堂金光、 異香撲鼻、眼前一切陳設,均極莊嚴神聖,當其插上「頭香」,下拜之時,突有一道士推門而入,此時她的眼前一切隨即歸於幻滅,依然跪在自家靜室之中。
據其事後為人陳述所見之現象,如真武玄帝法像高八尺有餘、跣足帶甲而座之姿勢,配有左武右文、脅侍之立像、寶帳寶幡之顏色,兩傍對聯之文字,其供案法器之純設,均與金頂現場,不爽分毫,這是孝女這邊的奇遇。按下不表,且說金頂太和宮三月初三日凌晨值日道士奇遇:
該日為武當山法會之期,千里外之善男信女,摩肩接踵而來,都希望能在真武玄帝誕辰之日,燒上第一香。宮殿擠滿人潮、前聚來去、後群重來,這些都是遠從數百里外,以最真誠之心、朝山進香,沿途跪拜而來,不辭風霜雨露、以待天明。可是當值日道士開門進入太和宮殿之時,駭然發現殿上有一妙齡女子,正在盈盈下拜、巨形香爐之中,早已插上三枝貢香,在嬝嬝生煙了。道士正在驚異之間,該女子遺下羅帕一條,隨告幻滅了。
事後,經過輾轉相傳,方知該日之頭香已被此一孝女在家中燒到了。至今該綉有某氏少女閨名之羅帕,仍縫於太和宮寶幡之上,供人瞻仰。當然其母纏綿久病,也就不藥而癒,所謂「孝感動天」也。
武當朝山進香客,均以能在金頂太和宮燒得頭香為得真武玄帝法佑之保護。頭香者,即在這一日之清晨五時許,殿門開啟時第一個進入燒香者是也。故武當金頂朝山香客多採取拂曉行動,一方面希望能燒得頭香,一方面有可在此觀出之奇景。不過、要注意的,此處雖在盛夏酷暑,還是高處不勝寒,僅防凍壞身體。

真武玄帝為淨樂王子、自不必為生活宰豬殺羊 為了道業修持也無暇去、從事殺生罪業俗事。而本省各地傳說、真武玄帝出生屠夫為屠宰業祖師爺之流說,實為無稽之談,且對真武玄帝大為不敬、日後凡信奉 真武玄帝信眾、不可採信渲染,請依正統道藏記載 顯聖事蹟淵源 追溯根源 以重神格

上清北帝太玄第二十九代嗣法弟子 盧大隆(通隆)

 

臺灣 紫霄 真武祖師 玄天上帝 聯誼協會

2024臺灣玄帝回武當山朝敬香籌委會

籌辦2024兩岸三地玄帝武當朝山敬香

敬邀各地玄帝宮廟組團參加共襄盛舉...

武當朝聖  寶島會香 臺灣聯絡處

臺中市南區 北極玄元宮 道觀

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全真龍門道脈

盧圓熹道長 聯絡專線:(04)22656052

導航廟址-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號之1  (五權車站旁)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真武大帝廟)

#盧圓熹道長  #真武大帝廟  #上帝爺公

#玄天上帝 #附薦祖先牌位  #寶島會香

#武當朝聖 #武當九月九玄帝朝山敬香

#共沐玄帝神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帝與清明節(慎終追遠)

民間常常稱呼真武大帝為“報恩祖師”,這裡所報的恩,就是父母之恩,兒從玄帝廟的建築規制上來看,同樣也體現這一孝道思想。在各地專門供奉真武大帝的宮觀中,一般都會修建“聖父母殿”供奉玄天上帝的聖父母。例如真武大帝的聖地——武當山,也並非唯真武大帝一人獨尊,武當山最高處是金頂,金頂前殿供奉玄天上帝,後殿即供奉聖父聖母,在真武大帝信仰中,將孝道與成仙得道的信仰目標結合為一,相輔相成,不行孝道,不可成仙,成仙得道則是為了更好的報答父母之恩。

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全經不足三百字,以是四言詩句集句成文,而說經的緣起即是玄帝“感父母生恩重之故,故說此經”。

經文前半部分的正文內容是由玄天上帝演說父母生養兒女之艱難,從而勸告世人修行報答父母恩,後半部則教人常思“玄帝報恩聖號”,向玄帝祈恩以報作為自己本源的父母,祝愿“我見(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得超生”。經文末尾有高道趙宜真所作的一篇跋,將這一思想闡述發揮:

“昔泰清大帝,第八十二次化身,托聖父淨樂國王,聖母妙祥天主,降生為太子。才七歲,即離親去國滑身入太和山中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衝舉,位鎮北方,為玄天上帝。感父母生恩之重,故說此經。若有善信男女,體玄天聖訓。以孝道存心,持齋三年,禮念聖號一萬八千遍。以按道經一藏篇目之數,以答父母三年乳哺之恩。有誌之士,又能尋詳經義,精進道功。雖億劫四重之恩,皆可以報。而九幽三途之苦,亦可以濟矣。豈但報父母之恩而已哉。”

趙宜真的跋文中說,若有善信男女能體會玄帝的聖訓,以玄帝為榜樣,禮帝為師,心存孝道而持齋三年,以恭敬的禮數反复念完這段聖號一萬八千遍,就可報答父母三年乳哺之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了解經書的義理以及因此而精進道功,一旦能開悟,可報億劫四重之恩、可濟九幽三途之苦。

故各位有心的讀者,今日可於玄帝像前,或面向北方轉誦報恩寶誥,可為父母師長祈福消災、介福延瑞,亦是效法玄帝,禮帝為師,感恩父母生身之恩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清明報孝親恩,為親人積福,今年你做了嗎?

玄天上帝報恩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稱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娠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生身父母。早得超昇。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大天尊。

開經偈

迥迥元明不夜光。還原返本露真常。恩深四海誰能報。皈依報恩大教主。

玄天上帝報恩經

妙緣無修。妙行無積。從修有修。修緣證妙。從積有積。積行通妙。妙本從無

修積自有。廣演妙緣。顯言勸修。烜赫妙行。示相有積。妙緣妙行。既通修積

若世眾生。一念一動。言行俱在。迷惑本來。毀無失有。如人父母。誕生男女

始相不見。託相為有。有中有相。相化萬狀。艱難苦惱。憂慮悲戚。悉從相起

我既託相。日惱父母。令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

緣我相故。令我父母。始相沉埋。父母男女。輪轉無已。是此有相。同歸苦惱

我從今日。從我相中。悉滅貪嗔。悉破險峻。持念平等。用報始相。使我始相

大得快樂。無諸苦惱。世世生生。託相念真。不致衰朽。然後滅除始相

令無相著。將此無著。同滅始相。我相始相。悉歸無著。相既無著。不見不有

不起不為。無礙無障。無閉無塞。自然去累。不墮苦海。普願飲信。日持奉行

 

玄天上報恩經終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道格言

世說格言義廣深 蓄含五教醒人心

片言隻句宜珍守 希作修身座右箴

孝者治世之經,立身之本。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孝為眾德之本、大道之基。

孝為培育道德之搖籃,推行政治之利器。

孝順為齊家之本。

小孝是孝親;大孝是孝國。

聖人以孝治天下。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忠臣出於孝悌之門。

親恩深如大海、高似泰山。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

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奉而親不怠。

人能以待兒女之心待父母,乃是真孝子。

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

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悌之子,可為家寶。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事死而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

人子養親,必不可吝惜錢財。

不辱其身,不羞其親。

父母之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父母有過,諫如不逆。

人只想念父母的大恩,孝心即現。

為人子者,能時時博得父母歡心,亦是報答劬勞之一法。

守身,即是孝親。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僕,情委婉如小兒。

孝子事親,不可有沉靜態、莊嚴態、枯淡態、豪雄態、勞倦態、疾病態、愁苦態、怒怨態。

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怨心。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底,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事親之顏色詞氣、必須和婉,不得失之嚴直,媳婦事翁姑亦然。

生事盡力,死事盡思。

椎牛而祭,不如雞豚逮親存也。

孝子,不順情以危親。

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

人之行,莫大於孝。

為子無他:孝其不忍陷親不義處便是孝;為父無他:慈其不肯聽子為惡處便是慈。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父母不在乎他,惟以誠順為本:友兄弟不在乎他,惟以和敬為本。

「孝順」就是對父母的教訓要接受,對父母的心意要體貼,對父母的健康要留意,對父母的事業要協助。

善奉養者不必珍饈也,善供服者不必錦繡也,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孝之至也。

逢食思親,過節思親,饑寒思親,疾病思親,安樂思親,憂患思親,嫁娶思親,誕日思親,出身思親,養兒思親。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順歌

眾人們,焚起香,側耳靜聽。武當山 真武帝,有些話,吩咐你們。談甚今,論甚古,都是無益。有件事,最要緊,你們奉行。各自想,你身子,來從何處?那一個,不是你,爹娘所生?你的身,爹娘身,原是一塊。一團肉,一口氣,一點血精。分下來,與了你,成個身子。你如何,兩樣看,隔了一層?且說那,爹和娘,如何養你:十個月,懷著胎,吊膽提心;在腹時,擔荷著,千斤萬兩;臨盆時,受盡了,萬苦千辛;生下來,母親命,一生九死;三年中,懷抱你,樣樣辛勤;冷和暖,飽和饑,不敢失錯;有點病,自埋怨,未曾小心;恨不得,將身子,替你災痛;那一刻,敢鬆手,稍放寬心?顧兒食,顧兒衣,自受凍餓。盼得長,請先生,教讀書文。到成人,請媒妁,定親婚娶。指望你,興家業,光耀門庭。有幾分,像個人,歡天喜地。不長進,自羞愧,暗地淚零。就到死,眼不閉,掛念兒子。這就是,爹和娘,待你心情。看起來,你的身,爹娘枝葉;爹和娘,那身子,是你本根。有性命,有福氣,爹娘培植;有聰明,有能幹,爹娘教成。那一點,那一件,爹娘不管?為什麼,把爹娘,看做別人?你細算,你身子,長了一日;你爹娘,那身體,老了一層。若不是,急急的,趁早孝養,那時節,爹娘死,追悔不能。

  可歎的,世上人,全不省悟。只緣他,婚配他,恰似當行。卻不想,鳥反哺,羔羊跪乳。你是人,倒不及,走獸飛禽。不孝處,也盡多,我難細述。且把那,眼前的,指與你聽。你爹娘,要東西,什麼要緊?偏吝惜,不肯送,財重親輕。你爹娘,要辦事,什麼難做?偏推諉,不肯去,只說不能。你見了,富貴人,百般奉承。就罵你,就打你,也像甘心。你爹娘,罵一句,鬥口回舌;你爹娘,打一下,怒眼瞪睛。只愛你,妻與妾,如花似玉;只愛你,兒和女,似寶如珍。要妾亡,兒女死,肝腸哭斷;爹娘死,沒眼淚,哭也不真。這樣人,何不把,兒女妻妾,並富貴,與爹娘,比較一論。天不容,地不載,生遭刑禍:到死時,坐地獄,受盡極刑。鋸來解,火來燒,磨捱碓搗;罰變禽,罰變獸,難轉人身。

  我勸你,快快孝,許多好處。生也好,死也好,鬼敬神欽。在生時,人稱讚,官來旋獎,發大財,享大壽,又有兒孫;到死時,童男女,持旛擁蓋,接你去,閻羅王,也要出迎。功行大,便可得,成仙成佛;功行小,再轉世,祿位高昇。勸你們,孝爹娘,只有兩件。這兩件,也不是,難做難行。第一件,要安你,爹娘心意;第二件,要養你,爹娘老身。做好人,行好事,休要惹禍;教妻妾,教兒女,家道興攏上面的,祖父母,一般孝養;下邊的,小弟妹,好生看成。你爹娘,在一日,寬懷一日;吃口水,吃口飯,也是歡心。盡力量,盡傢俬,不使凍餓;扶出入,扶坐立,莫使孤伶。有呼喚,一聽得,連忙答應;有吩咐,話一完,即便起身。倘爹娘,有不是,婉轉細說;莫粗言,莫盛氣,激惱雙親。好親戚,好朋友,請來勸解。你爹娘,自悔悟,轉意回心。到不幸,爹娘老,百年歸世;好棺木,好衣被,堅固墳塋。盡心力,圖永久,不必好看。只哀痛,這一生,何處追尋?遇時節,遇亡辰,以禮祭奠;痛爹娘,永去了,不見回程。這都是,為人子,孝順的事。切莫把,我的話,漠不關心。

  歎世人,不孝的,有個通病:說爹娘,不愛我,孝也無情。這句話,便差了,解說不去。你如何,與爹娘,較論輸贏?譬如那,天生的,一莖茅草,春雨潤,秋霜打,誰敢怨嗔?爹娘養,就要殺,也該順受。天下無,不是的,父親母親。人愚蠢,也知道,敬神敬佛。那曉得,你爹娘,就是尊神。敬得他,仙佛們,方才歡喜。虛空中,保佑你,福祿加增。你有兒,要他孝,須做榜樣。孝報孝,逆報逆,點滴歸根。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15033854-3327276065_n_副本

報恩教主

嗚呼噫嘻。人子之身。胡自來哉。孰非父母所生者乎。既生矣。孰非父母鞠育。始能成人者乎。夫人子本無身。因有父母。而始有我身。以有我身。故返累父母之身。為我衰朽。至於老死。而不知其苦樂也。升降也。何所歸著也。為人子者。心安乎哉。而不思所以報之乎。溯母氏十月懷胎。迄於生我。三年乳哺。襁褓提攜。慮及痘疹。防其關煞。憂其疾病。父母之心。焦勞極矣。精力瘁矣。此境此情。夫人知之。無待 吾帝之贅言也。獨自成童以後。為父母者。又教誨我。婚娶我。。衣食我。基業詒謀我。處心積慮。百計經營。處網羅而不顧。負罪咎而不恤。果何為哉。為子計也。乃一旦長辭人世。惡孽隨身。陰獄受刑。。夜臺悲歎。輪迴輾轉。無有盡期。當此之時。試問天下之為子者。有念及父母沉淪者乎。有知父母受苦。而願為替代者乎。帝知千萬人中無一也。嗟乎。父母有子。累孰甚焉。自帝觀之。不如無子之為愈也。為子者苟見及此。迴憶昊天罔極之恩。縱粉骨碎身。亦應報答而拯救之也。然則將何以報乎。曰是有術在。其術維何。曰行大孝是已。行大孝若何。曰積大善是已。夫一子行善。七祖超昇。善有萬端。在人擇取。即善即孝。不必同也。故仁人孝子。誠欲拔父母於九幽。登諸快樂逍遙之境。則必為父母廣行大善。生前之子職虧歉。而以身後補報之。舉凡濟人利物。陰騭暗行。立德立功。慈祥普及。自然 天心感格。惠及有生。善則歸親。理所應得。務令有德之父母。天爵由此而崇高。有過之父母。苦海由茲而離脫。父母之靈。寧不慰哉。人子之心。寧不快哉。夫如是差足以言報。

吾帝當年行孝。早見及此。守經達權。不拘形跡。卒如所願。度脫二親。榮受褒封。長享極樂。所有事實。具載報恩經篇。普願天下之為子者。日誦 帝經。能學 吾帝焉可。即則善而從。亦無不可。小孝、中孝、大孝。各量力而為之。斯不負 吾帝勸孝之本意也夫。

“報恩”,即報答恩德,此指為孝。道教認為,人生難得,現既為人,實大幸事,故當珍惜。具體表徵應學:“烏鴉反哺”之德,做人則更應以“孝”回報父母。因而道教提出:“百善孝為先”的觀念,同時力倡歷史上感天地、泣鬼神的“二十四孝”,以供世人學習和操行之。

在道教的教義中,報恩是大修行、大善念、大作為、大功德。同時提出,不孝不足以為人、不足以信道、修道,更不足以功德圓滿、飛霞超升。道教把“孝”列為必報的“四重恩”之一,要求加以日誦、心維而真履實踐之。

祖師的“報恩誥”如是說:“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父母,懷耽(dān也指丹)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 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 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 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

每日誠心誦此“報恩誥”,可使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升。同時自己也增長善芽、生髮智慧、道益日隆,德業漸臻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