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陸 武當山 (1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武當600年神尊來廈 兩岸上千名信眾恭迎

道學新聞 廈門網黃文水 顏梅麗2015-12-03 13:58 0
武當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首次抵廈祈福,臺灣30多間宮廟跨海來賀,兩岸上千名信眾共同見證康熙皇帝敕封的“同一武當”新石碑揭碑。

12月1日,祥平街道瑤頭村內的瑤江大元殿熱鬧非凡,“迎玄帝、祈太和”民俗活動在這裡舉行。現場不僅有西湖宋江陣、抬轎迎親等特色民俗表演,還舉行了兩岸宮廟、信眾團拜儀式,並為“同一武當”新石碑揭碑。大元殿54座分爐宮廟和18座友好宮廟代表抵達現場,恭迎武當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

“武當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首次來廈,第一站就在大元殿,實在太難得了!”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林前程介紹,得知這一消息,臺灣新北市和金門等地的30多間宮廟200多人趕來共襄盛舉,“這是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武當600年神尊來廈 兩岸上千名信眾恭迎

2014年這尊武當600年歷史的神像被迎請至臺灣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玄天上帝信仰一脈相承。”新北市道教協會負責人林春夏說,此次他代表新北市100多間玄天上帝宮廟,祝賀大元殿迎來武當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他說,新北市的玄天上帝信仰主要源自廈門,新北市的玄天上帝宮廟與大元殿往來密切,希望今後兩地交流能更深入。

金門縣烈嶼鄉玄天上帝宮廟代表陳水炎說,大元殿是烈嶼鄉玄天上帝宮廟的祖廟,以往每三年都要來祖廟請火一次,當天專門派了106人組成的慶賀團。據瞭解,明末清初,眾多同安籍士兵和將領分別跟隨鄭成功和施琅渡台,他們也帶去了大元殿的香火。

廈門首批涉台文物古跡 呈現元明清三朝代特色

武當600年神尊來廈 兩岸上千名信眾恭迎

同安大元殿

大元殿管委會主任葉兩全說,大元殿原名延福堂,始建於元朝,明永樂年間重修,祀北極玄天上帝。臺灣地區主祀玄天上帝的殿堂、宮廟有400多座,臺灣嘉義、新竹、金門烈嶼等地都有大元殿的分爐。

“大元殿至今基本保留施琅擴建後的原狀,建築主體為明代初年,原構件保留眾多,其年代之早、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廈門的道教宮廟中絕無僅有。”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祥平大元殿就是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入“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跡”。

顏立水介紹,大元殿與靖海侯施琅淵源深厚。清初,施琅曾屯兵祥平街道瑤頭村。率兵收復臺灣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捐俸倡建大元殿前殿,並將延福堂改名為大元殿。閩南話中,“大元”與“臺灣”諧音。如今大元殿主要為木磚石結構,呈現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特色。

武當600年神尊來廈 兩岸上千名信眾恭迎

迎請神尊

曾獲得康熙皇帝敕封 並從武當山請得神尊

當天,一塊鐫刻著“同一武當”的石碑現場揭碑,這塊石碑約5米高,講述了大元殿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大元殿的香火源自湖北武當山。清康熙二十三年之前,每三年瑤頭村民都要長途跋涉前往武當山進香,來回歷時三個多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體恤民情,奏請康熙皇帝,恩准敕封瑤江大元殿為“同一武當”,並從武當山請得神尊及香爐,從而結束了村民千里迢迢請香火的歷史。受封“同一武當”後,閩南地區凡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都要到大元殿進香。(編輯:孟淅)

2015乙未年武當山真武祖師閩臺巡安國歷12月4日(星期五)中午 班機到達桃園機場由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盧圓熹道長率領高功法師接駕 敬請台灣各地宮廟 同道 主事 信眾大德 撥空參加接駕及各地區活動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乙未年武當山真武祖師閩臺巡安國歷12月4日(星期五)中午 班機到達
桃園機場由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盧圓熹道長率領高功法師接駕 敬請台灣各地宮廟 同道 主事 信眾大德 撥空參加接駕及各地區活動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3

武當山道教聖地對聯【武當山楹聯】

    武當山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市境內,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奇峰高聳,險崖陡立,谷洞縱橫,終年雲霧繚繞,變化莫測。武當山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屹立在群峰之巔。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遊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武當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築。據說,在建築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嶽。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後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名。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毀於戰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為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成祖朱棣在京建完故宮後,由侍郎郭瑾等率原班人馬30萬軍民工匠,浩浩蕩盪開進武當山,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淨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72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群。此外,還建了39座橋樑、12座台,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佈局巧妙,座座宮觀都建築在峰、巒、坡、巖、澗之間,建築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繫,整個建築群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現存的主要建築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武當山道人除每日傳經布道外,還經常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伴隨著唸經齋醮的武當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莊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14

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佚名題武當山

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佚名題武當山

雲封古林林更古;煙鎖深峽峽愈深。——佚名題武當山

虎嘯冽風潛獸怕;魔交長夜睡魂驚。——佚名題武當山南巖謝天地巖

何時樸直道心顯;慧目開張天眼明。——佚名題武當山南巖謝天地巖

#歡迎轉貼分享 待續............ 北極玄元宮道觀文書組 校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06009_941943689166706_2345039108249319284_n

武當道士

真正的武當道士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要出家修行,道教雖然有火居道士,但作為真正的道教神職人員,一般都要在道觀修行;二是遵守戒 律,信仰道教而皈依道、經、師三寶,履行入教禮儀,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三是修學教法,道教是一個宗教,有自己的教理和教義,按照教理教義修煉的出家之 人,才是道士;四是尊道貴德,道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靈可敬也是因為德行高尚,所以做一個合格的道士一定要尊道貴德;五是傳播道教,一個道士不光要自己悟 道修行,而且還要傳道弘法,濟世利人。

2、修身養性 返璞歸真

如今武當山的紫霄宮,已經修葺一新。整個宮觀群更顯得古樸高雅,莊嚴肅然。目前這裡是武當山道教協會的辦公所在地,本報記者專程來到這裡,獨家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

1984年,對整個武當道教和李光富個人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武當山道教協會成立,並正式接管太和宮和紫霄宮,開展道教活動。也是 在這一年,懷著一顆對玄武祖師的虔誠之心,李光富徒步登上武當山,皈依武當道教全真派,開始了修道生活。他的師傅,則是武當道教全真派道長王宗坤。

李光富認為,上了武當山,入了全真派,就要以內丹修行為主,兼修外丹符錄,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的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心見性,使心清靜,才能返璞歸真。

30多年前的武當山道場才剛剛恢復,條件十分艱苦,但李光富從未動搖過修道的信念。30多年來,他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弘道揚法,成為一名尊道貴德的道教徒。

作為一個篤信道教的人,李光富一入道就嚴格按道教教義和戒律要求自己。他到人跡罕至的山洞打坐靜修;拜師百歲坤道李誠玉修習功課;跟德高望重的王教化做過法事;聽武當武術大師朱誠德講演太極……

對於道教五術的「山、醫、命、相、卜」,李光富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山」,就是以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方法培養完滿的人格。「醫」, 即用方劑、針灸、誦經、靈治等方法,達到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目的。「命」,是以道術推定人的命運,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學問。「相」,是用眼睛觀察所看到 的物體,以進行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卜」,就是占卜、選吉和測局等方法,來預測及處理事情。

2007年開始,李光富和武當山道教協會一班人根據道教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了武當山道風道紀制度。制度要求全山道士必須做到「道衣道 帽」整齊,嚴禁俗家服裝,按教理教義修持,行、走、坐、臥如法如儀,對不服從管理者進行嚴肅處理。鼓勵道士努力學習道教經韻科儀。要求凡是通過考驗的道 徒,必須會念誦《三官經》、《祖師經》,必須學會早晚課,掌握一至二種「經韻法事」中的樂器或念唱段子,學會太極拳、武當劍等。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武當山 道協加強了對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責成專人監督道風道紀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道士的言行舉止,端正了道士和協會的形象。現在,宮觀內道士做到了道衣 道帽裝束整齊,有事請假,管理民主,內部秩序井然,促進了教務活動和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宗教知識培訓方面,李光富提倡重點結合實際,著力培訓武當山道教歷史、道教知識。他要求道士熟練掌握各殿堂、神仙、匾額、雕塑、摩崖、碑碣的歷史沿革、宗教涵義、神學價值等知識。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被湮沒的輝煌:六岳之首天下第一

明代玄岳武當山地位高於五嶽

《六岳登臨志》,明末人龔黃撰,共六卷。前五卷分別講東岳、中岳、西嶽、南嶽、北岳等五嶽,第六卷講玄岳武當山。《太和山志》中得知,在明代二百多年間,武當山一直被朝廷尊為“大岳”或“玄岳”,它的地位甚至高於五嶽。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是一段被湮沒的歷史,裡邊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隱修學道者薈萃之處真武神修道飛升之所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參上山。古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雖然武當山早在漢魏六朝時已成為隱修學道者薈萃的道教名山,但其名聲地位明顯低於五嶽,被稱為“嵩高之參佐、五嶽之流輩”。在唐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武當山被奉為第九福地。北宋流行的《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稱,真武為靜樂國太子,入武當山修道42年,功成飛升。因此,宋元道士在武當山修建了許多供奉真武神的宮觀,宋元皇帝也多次為真武神增上尊號並派遣使臣到武當山舉辦齋醮法事,“告天祝壽”。與此同時,武當山在全國的影響日益擴大,上武當朝山進香的民眾日益增多。不過,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武當山的地位仍然無法與五嶽相比,尚未列入朝廷正式祀典。

朱棣報真武神顯靈之恩尊武當山為“岳”

正式尊武當山為“岳”,並將其列入朝廷祀典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採用謀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厲行削藩。燕王不願束手就擒,率部下起兵,號稱“靖難之師”。就在靖師軍誓師祭旗時,突然烏云四起,黑旗蔽天,燕府謀士僧道衍(俗名姚廣孝)宣稱這是真武神顯靈,朱棣遂模仿真武神的樣子,披髮仗劍,與之呼應。這一過程雖然帶有濃厚的神道設教色彩,但由此而生髮的“神佑燕王”的社會輿論,對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非常有利。因此,當朱棣率軍入南京即帝位後,馬上派人祭祀北極真武之神,並於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派遣勳臣貴戚大修武當山真武宮觀,以報答神恩

大修宮觀以報神恩敕封武當山為“大岳”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四雲:“永樂十年,太宗文皇帝惟玄天上帝有陰翊皇度、福國裕民之功,特敕大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率領官員軍夫人匠二十餘萬,敕建宮觀三十三處。天柱峰冶銅為殿,黃金飾之。範玄帝金像,精嚴置設,曠古未所有也。蓋謂昭答神貺,上以報薦祖宗在天之靈,下為天下蒼生祈迓福社祗。宮殿落成,特敕武當總名為:'大岳

太和山'。”整個工程歷時14年,耗費億萬錢糧。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朝廷下旨雲:“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從此,武當山被正式敕封為“大岳”,明代歷史上有了“六岳”之說。

真武神受帝王尊奉明世宗賜額“治世玄岳”

明成祖以後歷代皇帝都崇奉武當山真武神,凡即位登基,都要派近臣到武當山祭告。在重大祀典中大岳與五嶽祭禮相同,且大岳真武神更受重視。到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當山宮觀,在遇真宮東北面的山埡上建大石牌坊,賜額曰“治世玄岳”,於是武當山又被朝廷尊稱為“玄岳太和山”,其名號、地位更是明顯高於五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

明代“天下第一名山”為武當山盡人皆知

關於“大岳”、“玄岳”地位高於五嶽的記載多見於明代文獻。《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載,永樂十三年武當山玉虛宮提點任自垣在奉天門奏稱:“今武當山天下第一名山,提點有了,未有印。”明成祖當即表示:“禮部鑄了印,著人送去。”這表明明成祖已承認武當山為“天下第一名山”的說法。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玄嶽大和山賦》的序言中說:“至明太宗文皇帝尊之曰大岳,世宗朝复尊之曰玄岳,而五嶽左次矣。”明代文學家徐學謨《遊大岳記》雲:“國朝永樂,敕為大岳太和山。至世宗朝,始賜今額,以冠五嶽雲。”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遊嵩山日記》中說:“餘髻年蓄五嶽志,而玄岳出五嶽之上,慕尤切。”由此可見,明代武當山“鎮雄五嶽而祀超百代”是當時盡人皆知的常識。

清皇帝尊東岳泰山武當山鼎盛歷史漸湮沒

清朝皇帝為了神化自己的統治,抬高東岳泰山地位,對明皇室重視的武當山則採取貶抑矮化政策。康熙帝寫了一篇《泰山龍脈論》,稱“泰山實發龍於長白山也”。於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登臨泰山,奉祀岳神,從而使東岳泰山“雄鎮五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修《明史·禮志》不載明帝尊武當山為“大岳”、“玄岳”之史實,遂使武當山二百多年的鼎盛歷史被逐漸湮沒。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ZwpmL0ADMhFDM4ImZlVWM2EmN0MmZxQ2N2MDOv0WZ0l2LjlGcvU2apFmYv02bj5SdklWYi5yYyN3Ztl2LvoDc0RHa

 

湖南關山中武當

中武當位於湖南津市市窯坡鄉果園村,下臨澧水,與市區隔江相望。山下有關山潭,深不可測;澧水從西向東,呼嘯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層層白浪,聲若洪鐘

中武當為九澧有名道觀之一,為別於南、北兩武當,故名曰中武當。《新唐書。地理志》載:“澧陽有關山,(按:隋、唐兩代升澧州為澧陽郡)山形盤踞十餘里,高八十丈,江水東奔,是山崛立水口如關鎖,故名”。

關山中武當現狀

現關山中武當位於湖南津市市窯坡鄉果園村,下臨澧水,與市區隔江相望。其建於明代,據明吏部尚書李如圭(澧州人)所撰《武當行宮記》載:“餘郡華陽王默庵殿下,樂善親賢,清心向道。聞武當之勝概與神之靈感,欲謁而不可得。正德五年(1510),命所司請於當道,乃擇地捐祿,令官督工,甃石為台,建正殿於上,而塑神之像以奉之,後又建前殿、山門。嘉靖三載春,增建鐘鼓二樓於殿之左右,仍由道士守之,以奉香火。匾曰“武當行宮”。

據文獻記載:“真武原名元武,為淨樂國王之子,少而神靈,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後人為之建廟祭祀,到宋代,為避諱將元武改真武。”正殿中懸有一幅木刻對聯,上聯:利鎖名韁,籠絡多少好漢;下聯:晨鐘暮鼓,喚醒無數癡人。神座前陳列隕石一塊,呈黃色,上佈滿黑色紋絡,傳系清嘉慶年間隕落山下,鄉人將其抬入觀內供遊人觀賞。後殿供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塑像,殿後為藏經閣,珍藏有道家經書。中武當觀前有二井,名雌雄井。左名雌井,明亮如鏡,可以照人;右名雄井,渾濁如泥,終年不潔,兩井相距僅尺許。雌井水質清冽、甘甜,有謂長飲此泉,可以延年益壽。山上種有茶樹,枝繁葉茂,道士採擷茶葉製成“煙雲茶”,取泉水沖泡,葉懸水中,三起三落,旋轉游動,色、香、味絕佳。

中武當四周松林環抱,堆翠疊綠,野花鋪地,馨香怡人,山間涓涓細流,嘩嘩作響。山下有關山潭,深不可測;澧水從西向東,呼嘯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層層白浪,聲若洪鐘。眺望東北,津城車水馬龍,往來如織,江上百舸爭流,汽笛悠揚。遊人至此,無不留戀忘返。

 

憶往昔,遊人登臨此處,漫步尋幽,有山光水色欣賞,有文物古蹟可鑑,可惜在“大躍進”時,“中武當”被拆遷到山下改建果園小學,松林被砍伐殆盡,古蹟亦隨之蕩然無存,令人陶醉的遊覽勝地而今已不復存在了。進入八十年代,一些善男信女倡導集資修復,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這聞名遐爾的中武當得以重建,煥然一新。再次雄踞在關山之巔,成為津市旅遊勝地中一顆閃爍的星星。

從明末到民國,中武當由於年久失修,加之風雨剝蝕,毀損嚴重。民國十五年駐津的湘軍第十九師師長李覺發起,由津市商戶集資進行維修,始變舊觀。整修後的中武當有前殿、正殿、後殿、藏經閣(一謂黃經閣)等建築,廟門門楣上有石刻匾額“中武當”三字,門牆上飾以浮雕,彩繪圖案,進入前殿,左右兩廂置鐘鼓樓,穿過前殿,中央豎石碑一塊,上刻“廉潔”二字,鐵畫銀鉤,飄灑俊逸,傳系宋理學家朱熹手跡。正殿又稱祖師殿,供真武祖師像,全身銅鑄,重五百斤。

觀中有明清石碑若干,不乏精品,津澧學子,以拓片為快。今碑多不知去處,尚存殘碑兩方,記民國李覺修觀事。

李覺《重修中武當山玄帝觀記》雲:“武當山有三,北武當在鄂之均縣,南武當在湘之慈利,洞庭湖之西北,筆架山之東南,有山巒澧水而屹立者,為中武當。為重巒疊翠,遠水流清,了視熊飛,天然秀壯,餘客歲受命西征,屯駐斯土。時逢佳節,相率登臨望煙樹,平沙江流澎湃,雲開霧合,心曠神怡,美哉壯哉!雖姑射蓬萊,未可峙立於前也,峰顛有紫□,祭祀北極玄武,碑石磨滅,莫知創建何時。相傳文帝曾云遊至此,示相布德,澤及萬民,唐時疆臣跡其感應,建觀以祀。”

《常德地區志·宗教志》記:“自明朝中期以來,常德縣的常清觀、澧縣的中武當這兩處為十方叢林。”“澧州道紀司:設於中武當道觀,置司正一人。”轄安鄉縣、石門、慈利等縣道會司。

劉國強《湖南十八洞天考》稱:“彰龍山古稱彰觀山,現名關山。……山巔有雌雄井,“不盈不竭,左清右濁,間尺許,不相混”,今二泉奇觀如舊。……明洪熙元年,朱元璋之孫朱悅耀封華陽王,謫居澧州,闢關山為果園,置望江軒、思蜀亭,在中武當道觀舊址上建殿修宇,供道士奉執香火。”

 

乾隆何璘修誌時,“舊籍一空之餘,欲憑一己之識”,不免謬誤百出。新志沿襲舊志,以訛傳訛,延續至今。讀宋明志,方知清誌有誤。知中武當道觀重建,拾起舊日草稿,對中武當歷史又重新梳理一遍:

1、彰觀山不是關山,寧極觀、清遠觀在彰觀山。《新唐書》載:“澧陽縣,有關山”,小修雲“關山之上,乃為彰觀山”,彰觀山在關山之南,大旗山以北,東起金魚嶺,西至大窪,為道教四十四福地。

2、李如圭所記武當行宮,不在關山,“在澧州治南一十里許,地名上觀。”上觀是澧州通往武陵的驛亭,《澧紀》記其“左倚黔滇大道”。

3、《道光直隸澧州志》是州誌中最早記載中武當的。“中武當山者,真武​​祖師修真度化之所也。唐人感其德化,建廟崇祀”,出自小陽筆架山人碑記,而非州志。

4、明成祖宣稱真武助靖難勝功,永樂十年,大建真武祖庭武當山,全國各地廣奉真武,真武道觀達到了鼎盛巔峰。《常德地區宗教志》記:“明洪武元年(1425),華陽王謫居澧州,清心向道,乃捐祿令官督工,在東原址建正殿,塑神像。又建山門、鐘、鼓樓,撥道士以守,並​​奉香火。”華陽王謫居澧州是洪熙元年,不是洪武元年。

明朝湖南朝武當的香客來自湘西北,又以澧州津市為主。武當山南岩宮有二條摩崖石刻、三塊石碑,記湖南香客朝武當山事,三處為津市香客所留。津市香會在香首率領下,“奉道朝山進香”,或與華陽王有關,或是津市道教盛行的緣故。

常德榮定王與澧州華陽王共建五雷山,號南武當,是在萬曆二十八年至四十年之間,因此關山稱中武當,應在此後。

明清以來,全國稱中武當甚多,如石門縣、神龍架、當陽、宣恩、長陽、南漳、保康、合陽、蒲城、臨澤、洪洞等地皆有中武當之稱。

5、李覺碑記“相傳文帝曾云游至此,示相布德,澤及萬民”,考隋文帝楊堅有荊州之行,隋煬帝皇后蕭氏也出生江陵。《澧州史略》又稱“楊廣隨軍征戰,看到澧地多松,故州以鬆名”,但不知出自何典。

6、李覺碑記中有“峰顛有紫□,祭祀北極玄武。”□或為“垣”,或為“壇”。若是紫垣,紫垣又稱紫宮、紫微宮。宋程大昌撰《雍錄》雲:“開元二十九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所,後改為太清宮,東都為紫微宮,諸州各為紫極宮。……凡郡皆有紫極宮也。”

《杜甫全集》黃鶴注:“天寶二年三月壬子,親祀玄元廟,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廟為太微宮,天下為紫微宮。”

《弘治岳州府志》記澧州宮觀四:玄妙、紫極、紫微、穀神,“紫微觀,在州東,道士二名,道童一名。”

《隆慶岳州府志》記澧州宮觀九:玄妙、紫極、穀神、風虎、紫微、清遠、白馬、紫霄、白雲。“紫微:州東陽由村,元創,道士二人,道童一人。”

 

明代陽由村,清名北隅里,今襄陽街辦事處、金魚嶺辦事處屬地,東起澧水,西至道口,清遠觀在清遠觀水庫島上,紫微宮地址不詳。

 

關山玄帝觀是否就是紫微觀呢?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州志只記玄妙觀、清遠觀,獨無紫微觀,是否是玄帝觀取代紫微觀的緣故。

 

7、關山玄帝觀創建於何時,無考。《隆慶岳州府志》記紫微觀創建於元,而小陽筆架山人碑則記:“自唐迄今,其間遷問。”元東平左副元帥趙國寶之子趙世延,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後任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修復澧陽縣。祖母從全真高道普惠大師張志剛學道,其父於家為母建觀,國師丘處機賜名紫微觀。元好問《紫微觀記》記“居冠氏之洞清庵”,顯然不在澧州。若紫微觀創建於元,但觀中朱熹“廉潔”碑又作何解?觀中碑記又皆稱中武​​當始建於唐。

 

8、明清時期,澧州設道紀司,明岳州府志、清澧州志記道正司或居州城玄妙觀,或居白馬觀,可證明清道正司不在中武當,至於明以前道正司設在何處,待考。

 

9、李覺碑文中的□或為壇,紫壇為道教祭壇。紫微觀可能不在關山,而在彰觀山或其他地方。

 

10、觀中“廉潔”碑刻是否為朱熹真跡,碑刻已毀,無法確認。淳熙十年深秋,朱熹與劉子澄有過澧州之行,朱熹《答劉子澄》有:“朗澧之行,覽觀山川,感今概古,亦足償其勞矣。”《桃花源志略》記朱熹“乾道六年奉敕諭苗,過鼎州至桃源洞,有詩。”

 

11、明清有《關山煙樹》詩三首,並未言及中武當,範芝的詩有“何年大造啟雲關,石蹬迂迴步履艱”,我們彷彿看到石階盡處的道觀。香山劉鶴鳴的《遊中武當》,是我所讀到的第一首以中武當為題的古詩。劉崇文的《宴道者山房》,詠的不是武當道觀,而是彰觀山的清遠觀。清朝陶澍、胡倬遊關山時題有數聯,但在觀音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訪武當山道士 “神”在何處。

1出家修行傳道弘法

從瓊台中觀乘觀光纜車,不到10分鐘,就到達了武當山的金頂,真是十分的快捷。本人見到了太和宮的翟興邦道長。

從太和殿旁循石階而上,可到天柱峰頂,上有“金殿”在焉。與金殿一牆之隔的太和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位於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的頂端,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這裡也是去金殿的必經之路,到了太和宮,才算是真正意義上來過了武當山。

太和宮及周邊建築群被稱為武當山的金頂景區。太和宮的整體建築隨山就勢、依險而建,充分利用了山形的自然起伏,紅牆綠瓦,肅穆莊嚴。太和宮歷史上規模龐大,但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銅殿、轉運殿等。在太和宮的正殿朝聖殿(即太和殿)內,保存有真武大帝的銅像,周邊是道教六大天君、水火二將、金童玉女等塑像,在殿門的兩側,各有碑一座,都是明代的遺物。在小蓮峰岩石頂部還有一座高約3米的小銅殿,鑄造於元代,距今也有700年曆史了。太和宮附近的皇經堂,又名誦經堂,是道人們誦經習課的場所。

翟道長介紹,太和宮建築思想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是和諧的統一,高度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來過武當山的世界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無不為之驚嘆,認為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傑作。

本人看到,每天早上630分,在朝聖殿右下方的皇經堂,翟道長都要同眾多乾道們做早功課。據這位道長介紹,下午430分前還有一個小時的晚功課。一天其餘的時間裡,道長們還要學習經書,練習一下自己的樂器,還要練習太極拳等武當武術,接待十方來朝聖的信眾。他說,他很少下山,早已習慣了山上嚴格而樸素的宗教生活。

翟道長說,現在社會上對道士有許多不正確的說法。說起道士,許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電影裡頭戴八卦巾、身穿法袍、手裡拿著桃木劍、一會兒念咒一會兒畫符、與妖魔鬼怪爭鬥的人;其次想到的可能是道觀裡身穿藍衫、頭戴莊子巾或者混元巾、坐在大殿門口為人解簽、算卦的人;第三可能想到的是電視劇裡面隱居深山、終日打坐或煉丹的人;第四可能想到的是那些在街邊、身穿道袍、擺個小攤為人算命的人。

他說,真正的武當道士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要出家修行,道教雖然有火居道士,但作為真正的道教神職人員,一般都要在道觀修行;二是遵守戒律,信仰道教而皈依道、經、師三寶,履行入教禮儀,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三是修學教法,道教是一個宗教,有自己的教理和教義,按照教理教義修煉的出家之人,才是道士;四是尊道貴德,道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靈可敬也是因為德行高尚,所以做一個合格的道士一定要尊道貴德;五是傳播道教,一個道士不光要自己悟道修行,而且還要傳道弘法,濟世利人。

2 修身養性返璞歸真

如今武當山的紫霄宮,已經修葺一新。整個宮觀群更顯得古樸高雅,莊嚴肅然。目前這裡是武當山道教協會的辦公所在地,本人專程來到這裡,拜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

1984年,對整個武當道教和李光富個人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武當山道教協會成立,並正式接管太和宮和紫霄宮,開展道教活動。也是在這一年,懷著一顆對玄武祖師的虔誠之心,李光富徒步登上武當山,皈依武當道教全真派,開始了修道生活。他的師傅,則是武當道教全真派道長王宗坤。

李光富認為,上了武當山,入了全真派,就要以內丹修行為主,兼修外丹符錄,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的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心見性,使心清靜,才能返璞歸真。

30多年前的武當山道場才剛剛恢復,條件十分艱苦,但李光富從未動搖過修道的信念。30多年來,他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弘道揚法,成為一名尊道貴德的道教徒。

作為一個篤信道教的人,李光富一入道就嚴格按道教教義和戒律要求自己。他到人跡罕至的山洞打坐靜修;拜師百歲坤道李誠玉修習功課;跟德高望重的王教化做過法事;聽武當武術大師朱誠德講演太極……

對於道教五術的“山、醫、命、相、卜”,李光富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山”,就是以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方法培養完滿的人格。“醫”,即用方劑、針灸、誦經、靈治等方法,達到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目的。“命”,是以道術推定人的命運,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學問。“相”,是用眼睛觀察所看到的物體,以進行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卜”,就是占卜、選吉和測局等方法,來預測及處理事情。

2007年開始,李光富和武當山道教協會一班人根據道教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了武當山道風道紀制度。制度要求全山道士必須做到“道衣道帽”整齊,嚴禁俗家服裝,按教理教義修持,行、走、坐、臥如法如儀,對不服從管理者進行嚴肅處理。鼓勵道士努力學習道教經韻科儀。要求凡是通過考驗的道徒,必須會念誦《三官經》、《祖師經》,必須學會早晚課,掌握一至二種“經韻法事”中的樂器或念唱段子,學會太極拳、武當劍等。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武當山道協加強了對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責成專人監督道風道紀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道士的言行舉止,端正了道士和協會的形象。現在,宮觀內道士做到了道衣道帽裝束整齊,有事請假,管理民主,內部秩序井然,促進了教務活動和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宗教知識培訓方面,李光富提倡重點結合實際,著力培訓武當山道教歷史、道教知識。他要求道士熟練掌握各殿堂、神仙、匾額、雕塑、摩崖、碑碣的歷史沿革、宗教涵義、神學價值等知識。

3 修繕古蹟弘揚文化

李光富認為,修復武當山的道教宮觀,弘揚武當山的道教文化,是每一個武當山道士們的神聖職責。

由於歷經歲月的滄桑,許多宮觀廢圮、損壞,移交的宮觀中,共有殘破道房300間,宮觀建築面積和遺址43333平方米。這些劫後餘生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也成為武當道教發展的希望。

1999年,武當山道教協會共爭取政府撥款436萬元,自籌資金3000多萬元,先後維修了紫霄宮大殿、聖父母殿、東西宮道院、鐘鼓樓,新建了武當道教展覽館、東宮坤道院。對紫霄宮山門外的禹跡池進行整修,對宮內南北御碑亭進行了加頂和彩畫,恢復了昔日的莊嚴。道協又千方百計籌措資金700萬元,恢復了瓊台中觀道院兩座。同時對成為一片廢墟的五龍宮遺址的清理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為了遊客、香客的安全,道協又拿出百萬元對武當山4000多米古神道台階進行維修加固。在海拔1613米的武當山太和宮,維修了皇經堂、靈官殿、朝拜殿、萬聖閣等古代建築,並投資了200多萬元,興建了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客房,解決了信眾和遊客在武當山頂上的住宿和吃飯問題。

李光富說:“那時太和宮里維修用的一塊磚瓦、吃飯用的一單飲食,都是人力肩挑背馱、翻越5000米山路運上去的。這些浸透了武當道人的心血和汗水,信仰和愛心的行為十分難能可貴。”

2009年春天,武當山道教協會在李光富的決策下,籌措3500萬元,整體購回武當山九宮之一靜樂宮。僅從2002年以來,道協籌資8000多萬元,進行各宮觀的維修;新建了武當山道教學院,組建了武當山道教功夫團;完善了各項消防安全措施,逐步恢復了玄武道場宏偉壯觀的本來面目。

現在,武當山道教協會管理著太和宮、紫霄宮、五龍宮、靜樂宮、瓊台中觀、武當山道教學院、武當山道教武術學院,初步形成了宮觀面貌煥然一新,神像法器各得其位,祖師香火日益興旺,武當道教法事活動、武當文化教育活動、武當武術傳播活動各得其所的可喜局面。

“羅天大醮”是道教齋醮科儀中最為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動之一。“羅”即為羅天,道教將“三界”以上的極高之處稱為大羅天。以羅天名醮說明其所請神靈品位之高、數量之大及醮儀功德目的之高;大醮是說儀式規模之宏大,參加道眾人數之多。

2012年舉行的武當大興600年“羅天大醮”,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由中道協和武當山道協承辦的重要活動。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青城山、江蘇茅山、山東泰山、江西龍虎山和台灣、香港地區等海內外著名道觀的28個經團,高功、經師、法師近千名,分別在武當山太和宮、瓊台中觀、紫霄宮、南岩宮、太子坡、玉虛宮、靜樂宮設壇場,弘道揚法,奉天祀神,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這次活動是武當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的“羅天大醮”,也是我國道教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法會。

近十年,武當山道協先後接待港澳台及東南亞、歐美道教參訪團2000多個;並先後有70多次組團到海外各地進行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武當山道教經懺團還先後參加了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大會、成都道教文化節、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第九屆武漢道教音樂節等,表演武當武術、道教音樂,都獲得了好評。

武當道教清規戒律

武當道教制定的清規戒律是用以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非止惡的條規,是道士修道必須遵守的清規。

道教戒律種類很多,基本的戒律為五戒、八戒、十戒。重要的有《太上經律》、《洞玄靈寶天尊說十戒經》、《天仙大戒》、《初真戒》等。

清規,由各道觀自己訂立。對犯律道士的處罰,輕則跪香、催單(勸離)、革出(逐出)、杖出(杖責逐出)等。在武當山道觀中,有史可據的共6份,即:紫霄宮混元宗壇臨時監院清規例、紫霄宮混元宗壇清規榜、太和宮清規榜、自在庵條規、五龍宮條規、南岩宮條規。

武當道教服飾

武當道教服飾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

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服有戒衣、法衣、花衣等。戒衣袖寬二尺四寸,長短隨身,黃色,受戒時用;法衣是道教做齋醮法事時,方丈、高功、經師等職司所穿戴的;對襟,長及踝處,無袖披,長短隨身,根據職司的不同,所繡圖案或顏色也不同;花衣,是持誦經典的高功、經師做日常功課時所穿戴的服裝,素淨不繡花,只是衣與襟、領有顏色間配。

道巾:道士所戴帽子的總稱。有九種: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冠:道士所戴的“冠子”。通常有五種: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

鞋襪:鞋有青布雙臉鞋、青布圓口鞋和青白相間的“十方鞋”等。襪多為白布高筒襪,褲管裝在襪筒內,不能敞著褲管。

來武當,朝山進香

道教聖地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相傳為道教真武神修仙得道之地,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自古便吸引眾多朝山香客,逐漸形成了朝山進香的習俗。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三月初三,香客們帶著不同的心願,來武當山進香,朝拜真武大帝,稱為“朝山進香”,又稱“朝武當”“朝聖”“朝爺”。有些虔誠的香客甚至臘月三十晚就趕到金頂,初一清早頂風踏雪爭燒頭炷香,以求來年平安。

古時,朝山進香對於香客來說,是重大而神聖的。香客集體進香的形式稱為“香會”,即居住在一個地區的香客集合成進香團體。香會首先要選擇黃道吉日祭會旗,進行組織、籌集會費等工作;出發時,集體祭告天地,或到附近道觀裡請道士建醮(即作道場)祈禱。隨後步行幾天甚至幾十天來到武當山,並在途中多做好事,廣結善緣。武當山曾有“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岳門,還是陽間人”的說法,因此,香客信士進入武當山玄岳門後,神情肅穆,言語謹慎,遇廟燒香,見神叩頭。影友拍攝時,也應注意遵循宗教禮儀,不說污穢不淨、褻瀆神明或不吉利的話。

如今,隨著交通便利,香會朝山行程加快,規模多至三四千人。進香時,他們組織有序,由烏鴉嶺沿古神道步行登山,經榔梅祠、黃龍洞、朝天宮,過一二三天門、入朝聖門,二三個小時即可到達金頂。在途中,遇到朝山的香客不論是否認識,對下山的要說“恭喜,早見金面”,對上山的要說:“歡上歡上,身輕腳快,早日見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道教文化的傳承!
武當山道教影響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道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道教也走向衰微。但是,這個有著漢民族古宗教意識特點,有著近兩千年歷史的宗教仍然影響著人們。

在民間,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對福、祿、壽、財等等利益的慾望渴求,仍在通過燒香、許願、布施等等途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慰藉。

不知有多少虔誠的信徒在武當山南岩宮兩米多長的龍頭上燒香時跌下懸崖,也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飛升台上效仿真武升天而墜下深淵。血漬斑斑,目不慘睹,以至到了清朝,地方官員不得不明令禁止這種狂熱的宗教行為。

上武當山朝山進香早已是民間信士的宗教習俗,他們或組成進香團,或者以家庭為單位個體進香。但不管怎樣,他們把朝山進香當做重大而神聖的事情,齋戒沐浴,神情肅穆,沿途遇廟燒香,見神叩頭。這種習俗,千百年來一直沿襲至今。
在武當山,信徒朝拜真武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叫苦行進香。進香人用五寸長的金屬劍從肋頰或鎖骨對穿,然後忍著巨大的疼痛,攀爬過百里神道,到金殿求得神的憐憫和保佑。當然,現在這種實行自我戕害的燒大香的人己絕跡,但像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進香人還是經常可見的。

信仰者滿懷著宗教熱情,到這裡尋求信仰的果實。在他們眼裡,神是善良的,只要心誠,便有求必應;同時神也是威嚴的,只有匍匐著,叩拜著,才能接近。這種信仰是深沉的,甚至也是殘酷的。

在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度里,叩也好,拜也罷,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心懷狡詐叩破頭皮也無宜。

自宋代起,幾乎歷代的封建皇帝都極力推崇真武,扶植武當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當道教從興隆走向鼎盛,武當山成了全國最大的道場。

要說歷朝各代皇帝推崇真武的原因,則需要講講真武升天后的作為。真武升天后,道教傳說中的彼岸世界-天界裡,魔妖迭起,打鬥廝殺。元始天尊在天宮中說法傳道時,黑毒血光穢雜之氣都衝進了南天門。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真武鎮魔除妖。真武以其勇猛,率三十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降伏了妖魔。"始判六天"就是對他那次出征戰績的評價。打那以後,元始天尊就命真武鎮守北方,並要經常下降到人間"普福生靈,操扶社稷"

這位維護天界秩序的猛將下降到人間自然也應該是保皇權、扶社稷的靈應之神。考察歷代封建皇帝對真武的封號,幾乎都少不了"保祚佑聖、護國定亂、社稷家神"等內容,這無疑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真武在皇帝心目中的真正價值。

沒有皇帝的推崇,真武有如此高的地位是不可想像的,沒有皇室的扶持,武當道教在較短的時間裡就走上興盛也同樣是不可想像的。《真武經》開篇第一句是"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以忠君為鮮明特徵的武當道教就是這樣從民間進入皇室。

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後,把武當道教推上了頂峰。這位皇帝從營建武當道場的勘測設計,遣功臣貴戚現場督工,到武當道人如何修持等都親下聖旨。明永樂年間,通往武當天柱峰的一百四十華里的神道兩旁丹牆翠瓦,布滿了建築。宮觀廟宇,經堂道房多達兩萬間。皇帝還派官達四品的內臣太監提督管理武當山的一切事務。武當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為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

武當山道教法事活動

明朝,武當山做為皇室家廟,經常奉皇帝的旨意,在各大宮中設壇建醮,祭祀神靈,以求風調雨順,保帝業永固。

這種稱做""的法事活動有著嚴格的程式,首先要設壇,而後上香、鳴鼓、迎駕、祝神、唱神等等。整個過程伴隨著念咒頌經,步罡踏斗等規定儀式,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氣氛。

實際上,這是一種與神溝通的儀式。道教認為祈福禳災,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都能通過這種形式求得神的威力而得以實現。據記載,武當山專為皇帝舉行的"金篆大醮"時間長達四十九天,皇帝的命臣及武當山的法師、高功、經師等上千人參加。

在齋醮等法事活動中,音樂貫穿始終。明成祖朱棣營建了武當道場後,從全國各大道教名山欽選四百名精通經典和道樂的高功道人來武當山辦道,使武當山道教音樂薈萃了全國道樂精華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嘎玉撞金,鳴絲吹竹,擊金鼓鏜*,鳴玉*琅琅……"這段來自古人的描寫,是說武當山道教音樂美妙得象是從仙國雲端飄來的天籟之音。

抒詠性的誦唱是武當道教音樂的一個組成,保持了最純、最古老的道樂本色。每日清晨和黃昏誦頌經文真誥,是武當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課,被視為升仙者的階梯。每次誦唱時間約一個小時,其目的是陶淑性情、虔誠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在飛梁繞柱的鐘磬之聲中,出家人的心靈在凈化,塵緣俗慮也在漸漸消淡。然而,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出家道人在住行坐臥、一思一念上都要遵行道教的清規戒律。
武當山道教戒律

道教的戒律多達上千條,其宗旨就是要求入道者自我約束身心,超脫入勝、悟道成仙。道教理論中成仙的方法很多,總稱為道功道術。武當道教誕生以來,一直主張清修,煉內丹。煉內丹就是以自己的身體為爐灶,以體內的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使精氣神凝聚結成"金丹大藥"便是得道成仙了。這是一套深奧而玄虛的理論,練起來也並非一朝一暮的功夫。同時,武當道教主張"入仙道先全人道",要求出家道人仁慈悲憫,忠孝信誠,素行陰德。武當山著名高道張三丰在《大道論》中說,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矣。這樣的修行要旨,更符合人的善良天性,為信徒所樂於接受。

武當山道教武術起源

中華武術,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一北一南兩大派別,分別是外家拳和內家拳的代表。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

張三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褸爛,不修邊服,人稱張邋遢。元時曾於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曾至陝西寶雞金台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大法。

修道者千千萬萬,得道者誰見一二。然而,長期在內外清虛的環境中生活,心神寧靜,使人少病長壽是客觀真實的;排除雜念,凝神固氣,長時間的打座修煉而自身出現了幻想的感覺進而使人"物我兩忘"並沉溺於這種奇妙的感受之中也是客觀存在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地"。人們應當追求長生,竟其天年。道教把古代胎息、吐納、導引、辟穀等養生術吸取進來,修煉養生,本質上是探討生命活動的規律,是對生命科學的積極探索。可以說,武當武術就是武當道教在生命探索中產生出的光輝結晶,是修身養性的動功技術演化成手戰之道的結果……

被稱為內家功夫的武當拳"行如蛇,動如羽,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史料記載,內家拳的祖師是北宋徽宗時的武當丹士張三,他曾看見鶴蛇相鬥而悟通太極妙理,仿太極變化創出太極十三式。後經歷代宗師不斷充實和發展,武當武術遂走出了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之一。

武當武術起源的傳說固然值得推究,但蛇在攻防之時採取的姿態卻非常形象地演示出內家功夫的真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老子在《道德經》里本質地闡述了"柔剛、靜動、曲直"等等一對矛盾的辯證關係。他還說:"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看來,武當武術出自奉老子為教祖的道教門檻里是很自然的事,冒昧地說,大概也只能出自道教。

武當山道教著名人物

在武當道教的母體中,產生出了許多有影響的著名人物。象宋代高道陳摶,一生致力探求煉養的理論和方法,首創了圖學;他作的"無極圖"不僅厘定了道家內丹煉養的五個階段,同時也是宇宙萬物生成論的圖解,對宋代周敦頤開創的"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高道張三丰,雖然世人對他的出身、事跡行蹤多有爭議,但他對武當武術的貢獻則是有口皆碑。更值得一提的是紫霄宮徐本善道總。一九三一年四月,賀龍將軍率紅三軍進駐武當山,徐道總領道眾五十多人出宮迎接,並主動騰出西道院作為紅三軍的後方醫院。派高徒水合一、王教化、羅教培等人協助醫治紅軍傷員。徐道總與賀龍將軍結下了深厚友誼,紅軍轉移時,賀龍將軍親書楹聯相贈:偉人東來氣盡紫,樵歌西去雲騰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岳」至尊武當山

武當山不僅是中國十大道教聖地(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霍童山、嶗山、武夷山、泰山、華山、衡山)之首,而且是中國六岳至尊。

「六岳」指:大岳武當山之靈,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有人會說,歷史上只有「五嶽」,從來沒有「六岳」之說,其實,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聞名世界的武當山早已被成為「六岳」至尊。其理由如下:

一、武當山「六岳」之稱載入史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北京圖書館有名為《六岳登臨志》的書佐證。此書為明末人龔黃撰,共六卷。前五卷分別講東嶽、中嶽、西嶽、南嶽、北嶽等五嶽,第六卷講玄岳武當山。
太和山志》記載,在明代二百多年間,武當山一直被朝廷尊為「大岳」或「玄岳」,它的地位高於五嶽。正式尊武當山為「岳」,並將其列入朝廷祀典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游嵩山日記》中說:「余髻年蓄五嶽志,而玄岳出五嶽之上,慕尤切。」

人們為何不知道武當山是「六岳」之尊?

因為:清朝皇帝為了神化自己的統治,抬高東嶽泰山地位,對明皇室重視的武當山則採取貶抑矮化政策。清朝修《明史禮志》不載明帝尊武當山為「大岳」、「玄岳」之史實,至此武當山「大岳」「太岳」之稱從史冊消失了,武當山「六岳」之稱鮮為人知。

二、 「六岳」之尊武當山,當之無愧。

「岳」古義:高大的山。從海拔高度上看,武當山1612米、泰山1545米、衡山1300米、恆山2016米、華山2155米、嵩山1512米,泰山海拔不高但為五嶽之尊,武當山海拔在「六岳」中排名第三,但它是「六岳」之尊。

1、武當山的山神奇。
【天造玄武——武當山金頂】

天造玄武的神奇:金頂從空中俯瞰像一隻神奇的烏龜。

七十二峰朝大頂的神奇:天柱峰周圍的山峰一律向它傾斜)。

有地質資料顯示,大約在公元前八億年的時候,武當山從古海洋中隆起。約三萬年前,印度支那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青藏高原強烈上升,武當山與大巴山同時升起,武當山不斷抬升,主峰越升越高,構成了一座蓮花狀形的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壯麗景觀。二十四澗水長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觀,讓人們不得不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

更讓人稱奇的是古時候沒有飛機空中觀察,古人是怎樣在茫茫群山中找到武當山這座奇特的神山,作為道教勝地的?

武當山稱「岳」有來歷。
【甲骨文——岳】

「岳」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座蓮花山——七十二峰朝大頂的景觀。

2、武當仙山之稱的名副其實。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傳說武當山是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

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採用謀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厲行削藩。燕王朱棣不願束手就擒,率部下起兵,號稱「靖難之師」。就在靖師軍誓師祭旗時,突然烏雲四起,黑旗蔽天,燕府謀士僧道姚廣孝宣稱這是真武神顯靈,朱棣就模仿真武神的樣子,披髮仗劍,生髮出「神佑燕王」的社會輿論,讓朱棣發動的靖難兵變成為名正言順。朱棣率軍入南京即帝位後,馬上派人祭祀北極真武之神,大修武當山真武宮觀,以報答神恩,並尊武當山為「岳」。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武當仙山的地位在世界上日益高漲。

武當山每一座宮觀,都供奉著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來到武當山仿佛置身神的故鄉。
【武當山紫霄宮】3、武當山「天下第一名山」名不虛傳。

武當山景色綺麗。

武當山兼具五嶽的雄奇險秀,常年紫氣氤氳,雲霞迷溕,處處彰顯了武當仙境的神秘空靈。「天下第一名山」盡人皆知。

道教勝地武當山,天下聞名。

北宋流行的《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稱,真武為靜樂國太子,入武當山修道42年,功成飛升。因此,宋元道士在武當山修建了許多供奉真武神的宮觀,宋元皇帝也多次為真武神增上尊號並派遣使臣到武當山舉辦齋醮法事,「告天祝壽」。與此同時,武當山在全國的影響日益擴大,上武當朝山進香的民眾日益增多。

永樂十年(1412年)從南京派遣工部侍郎等官員率領軍工民匠二十餘萬人,歷時十一年,建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等建築群。沿著溪流峽谷自下而上展開布置,從均縣城內開始,到天柱峰最高點,一路都有宮、觀、庵、廟,形成長約60公里的參拜路線。

【玉虛宮御碑亭】

武當山的古建築群集中國建築文化之大成,文化價值高,建築技藝獨特,堪稱一絕。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129處, 廟房1182間,星羅棋布,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

1994年,武當山與布達拉宮、孔廟、承德避暑山莊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斯拉說:「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築和自然的美學。」

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在《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儘管武當山海拔不高,但是武當山雄奇險秀,武當山是諸神的故鄉,武當山山高水長,澗流不絕,天柱峰黃龍洞聖水一年四季清澈甘甜。

武當山是龍的故鄉(五龍宮、回龍觀、龍潭溝等,龍井很多),真武修行飛升等傳說、張三豐修行的故事等傳神優美。

總之,不凡老師認為武當山是仙山、龍鄉、道都,稱它是六岳至尊無可厚非。


【武當山太子坡——九曲黃河牆】

盧圓熹道長擬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宣傳口號(510日,在武當山舉行):

道通天下 德貫古今 武當朝聖 兩岸會香

1、相約道教武當,領悟華夏智慧

2、武當美如畫,道教和天下

3、遊覽武當仙山,感受道法自然

4、福地武當,津津樂道,養生益壽】

【武當山南岩龍頭香爐】

S__2310147

武當法脈 閩臺首屆 授太上玄天真武籙

傳度授籙活動20201227日舉行

武當法脈傳承

武當玄武道派閩臺開宗延派

玄武宗壇嗣奉 北極真武玄天上帝為祖師。

奉武當山紫霄宮為祖庭,法派師承 武當弟子不忘根本,認祖歸宗。

沿襲著字輩取道名,道脈的傳承。法脈源流清晰,法事科儀完整。

授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皈身為玄天子弟 報孝生身父母親恩。

仙經萬卷,忠孝為先。一子皈道、九祖昇天。正法興行、道脈永續。

真武籙 授籙壇三師

真武籙 授籙監度師 :

真武籙 授籙保舉師

真武籙 授籙傳度師盧通隆(圓熹)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真武正一觀簡介
真武正一觀坐落於中華民族發祥地、尋根問祖聖地河北省涿鹿縣,歷史悠久,始建於明朝末年,清幽淡雅,殿宇莊嚴,正殿供奉真武大帝,法相威儀,殿內保存著百年壁畫,清光緒年間「真武大帝」匾額,懸於殿堂之上,神威普照,福澤眾生,當年土匪進犯,畏懼神威,退居百里之外,不敢再犯,數百年,佑護一方,風調雨順,祥和安康。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為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是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漢族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真武祖師也稱真武大帝,是道教神仙中的玉京尊神,是武當山信奉的主神,道教中稱他為真武帝君。民間傳說,真武大帝是盤古之子,於玉帝退位後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於伏羲,為龍身,中華之祖龍。因此,真武祖師的形象常被做成雕塑被用來供奉,常用於廟宇,亦可用在家中、商業店鋪等擺件,以鎮宅辟邪、招財進寶,平安吉祥之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