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三豐看中的風水寶地:玄天玉虛宮

張三豐,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元明之際著名道士。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洪武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遊諸山,蒐奇覽勝。洪武二十三年(1390),他拂袖長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淒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

張三豐斷言遇真宮必大興該地後改建為玉虛宮

張三豐曾經從大頂天柱峰下山,沿龍脈往北走,經烏鴉嶺,上展旗峰,順著梅子埡、倉房嶺北下20多公里,看到一塊風水寶地,這就是後來的玉虛宮基址。張三豐在這裡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八說:“洪武年間,張三豐真仙清盻留意在此,故結庵於其上,以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嘗謂人曰:'他日此地必大興也'。庵前有古木五株,師獨棲其下,久則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人皆異之”。永樂十年,大修武當道教建築群,改建“遇真宮”為玄天玉虛宮。由此可見,明成祖之所以把玉虛宮建為“山中甲宮”,與真仙張三豐相中這塊風水寶地有很大關係。

 

風水寶地玉虛宮:天柱峰聚福仙都橋鎖財

玉虛宮,位於展旗峰北陲。座南朝北,佈局嚴謹,中軸​​線分明。從山龍來看,其祖山天柱峰西接崑崙山,北連烏鴉嶺,展旗峰是其少祖山,梅子埡、倉房嶺是其蜿蜒龍脈,華麓山如屏風三疊枕其後,翠屏山重岡疊阜列其前,群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從水龍來看,發源於西山張爺廟溝水簾洞的玉帶河,從西宮緩緩流入紫禁城內,在龍虎殿前呈一張彎弓的形狀蜿蜒東流,匯入梅溪河(即九渡澗下游),中軸線上建有玉帶橋;另有發源於祖山的九渡澗自南而北遠遠流來,與玉帶河交匯後流到北山腳下,折而西行,水面寬闊,河道彎曲,俗稱“西流河”。河上有遇真、仙源、遊仙、東萊、仙都、登仙六座大型石橋,可供登臨遊眺。仙都橋是玉虛宮的風水橋,有“鎖財”的功用。左引崇崗, 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風水術所要求的主山(亦稱靠山)、 青龍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應俱全,故有風水寶地之稱。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說:“玄天玉虛宮,在天柱峰、紫霄展旗峰之北。層巒疊嶂,萬仞千尋,迤邐直下山趾。其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左引崇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土厚而泉冽,竹修而鬆茂,幽蘭馥馥,丹桂叢叢,金菌馡香,騫林騰翠,如此殊勝則有遊仙而居之”。

既然“遇真宮”後被改建為“玄天玉虛宮”,那如今的遇真宮又是怎麼回事呢?

現“遇真宮”實為“會仙館” 張三豐在此結庵修煉

遇真宮以前叫“會仙館”,是著名道士張三豐結庵修煉之地。據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記載:張三豐“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蒐奇覽勝……又尋展旗峰北埵,卜地結草廬,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結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週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來時,非在子也'。”這說明張三豐創立的遇真宮最初在展旗峰北埵。後因明成祖在此處修建玄天玉虛宮,才將遇真宮遷到距玉虛宮之東八里處的“黃土城”——“會仙館”舊址上。

明成祖對遇真宮的修建非常重視,永樂十年(1412)三月《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朕聞武當遇真,實真仙張三豐老師修煉福地……今欲創建道場,以伸景仰欽慕之誠”。永樂十五年“奉敕創建真仙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齋堂、廚室、道房、倉庫、浴室,共九十七間”。後經擴建,到嘉靖十五年(1536)遇真宮的殿宇道房已達396間。

遇真宮: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恍如仙界

遇真宮的規劃佈局是明初高道孫碧雲的傑作,他奉明成祖的聖旨,“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故對風水格局頗為講究。遇真宮選址在一個內聚型盆地——“黃土城”內,北靠鳳凰山,南對九龍山,左有望仙台,右有黑虎洞,水磨河自西向東從九龍山下流過,正是坐北朝南,龍騰而鳳翥;山環水繞,藏風而聚氣的風水寶地,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風景規劃的經典模式。這種獨特的設計,給古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代湖廣巡撫顧璘《游太和山記》說:將至遇真宮,“悠悠然度灌木、溪橋之間,恍陟仙界”。明代文人陳文燭《遇真宮》詩云:“正有真人想,其如遇妙然。人言臨福地,吾意在九天。歲月山中老,乾坤此際懸。偶來仍駐殿,笙鶴下翩翩”。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