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帝「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思想的現實意義
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現之身,又稱玄帝、玄武大帝、玄天上帝。他蕩魔伏邪,報恩佑聖,威震北方,輔佐玉帝掌管仙界樞機,可見玄帝品位之尊。玄帝慈悲濟世之無量功德,今於其《玄天寶諦》中一語:「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中,即可略見一斑。可以說「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一語,不但闡釋了玄帝初時志心向道、學道、體道乃至最後悟道登真的成道仙跡,同時,它也囊括了道教的宗旨、宇宙觀、人生觀及方法論,闡明了修道關鍵所在與行道的終極目標。對於當代修道之士在愛國愛教、尊道貴德精神指導下,將傳統道教文化資源開發並承傳下來,匡扶社會道德風氣,度己度人,改過遷善,淨化心靈,完善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定能有所裨益,基於此,今不揣拙識,芻議如下:
一、試析「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之真諦
為方便問題的闡述,先將玄帝之《玄天寶諦》敬錄於下:
「混元六天,傳教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援。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弈使。 。
1.修真悟道
首先,我們來看「修真悟道」一句。 「修”,指修道,修行。道家稱修道而力行者,方謂之修行;“真”,謂真虛常靜之道,《常清靜妙經》中云:“真常(真常在)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悟道”,謂了悟玄微大道之理也。 《常清靜妙經》中云:“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由此可見,所謂“修真悟道”,即指色身世出世間能在太上真虛常靜之道上真修實幹,心地上能徹悟並證得玄微大道者。
2.濟度群迷
濟,指接濟,救濟;度,指度化,超度。群迷,指許多迷惑顛倒的眾生。
由此可見,所謂“修真悟道,濟度群迷”,即指一切修道、行道、證道之人及法界諸仙真都應在悟道證道後,以濟度眾生為己任,使之撥出迷途、溺海,誕登道岸。這是十方法界諸上善人,一切仙真轉運清靜妙法,運轉法輪所必然要承擔的道祖「隨方設教,歷劫度人」家業的責任。可以說,接續道祖慧命,承擔道祖家業,這是十方法界諸上善人,一切仙真的天命,義不容辭。
二、「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理念的現實意義
「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作為道教建道立教以來一項重要教義,幾千年來,不但直指修道之士性命雙修、得道成仙路徑;即使在民富國強,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它對我們國家建構和諧社會:修身要和氣,家庭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使人民中國長治久安,都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是修道者實踐心靈環保的關鍵,是實現「出世度己」宗旨的客觀需求。
首先,古往今來,修道之士在自身修養上有「出世法」與「入世法」兩種。而出世法,是修行人關於自己身心性命的修養。在行持過程中,就要求人們要放開人我觀念(非四相)、是非觀念(無善惡)、時空觀念(三心不可得)、不使事物住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隨緣不變。久久行持以至達到虛靈境界,自然光明顯、真性現,與天地同體,日月同輝。
其次,修行人欲度己,必須從心地解決為什麼要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亦即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問題。
邱祖在《垂訓文》中指出:「出家所謂何故?
蓋為看破塵緣,輪迴苦惱,方才進道」。在這裡,邱祖一句話道出了人們之所以要修行的真諦。那就是說“眾生在生死長夜”,由於“迷背自心而輪回六道,久經長劫而莫之能出”,於是,道祖仙真“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設道立教以教化度人,讓玄門後裔,了知生滅法而悟不生滅法,明真道、脫生死、離苦海。
那麼,如何修行才是「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的真修行呢?關於這個問題,重陽祖師在《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中云:「修者真身之道,行者性命也,名為修行也」。可見,遵照老子《道德經》的教誨,修持身心(戒、定、慧),煉養性命(精、氣、神),使之合乎於道的實踐就叫修行。在這裡,「修」是修正、改正的意思。就是要改正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改別人的毛病。修行不能心外求法,世間大智者均知道,要感恩一切障礙過你的人,正是這些人所施的障礙才成就了你,這是你的逆緣老師,你要加倍的感恩他才行。所以,我們修行只能是“改自己之過,感他人之恩”;“行”是行為:儒家講“行為示範”;釋家講行菩薩道;道家講“處無為事,行不言教” 。 「行」就是說,我們該怎麼做。我們修行,就要以真武大帝、重陽祖師、邱祖為榜樣,以覺者為師,以經為師,以戒為師,天天做德不記德而廣積陰德,永遠不為私、為我而求,要為眾生幸福,為了國家強盛、繁榮,為了世界的和平,人類和諧、美好而祈願,那才是真正無私無我了,那才是21世紀修行人的好樣子。我們要腳踏實地做利於社會、利於人民好事,以此好榜樣、好形象展示給世人,扭轉人們對玄門修行人的不良看法;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昌隆;為接續道祖慧命。為振興道教而修「修真悟道,濟度群迷」之行! A、自利:尊道貴德、依教奉行、返樸歸真、赴三清聖境;B、利他:處無為事、行不言教、齊同慈愛、濟世利人。
2.「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是修道者賴以心靈環保的關鍵,是實現「濟度群迷」宗旨的客觀需求。
修道之士欲實現「濟度群迷」宗旨,就要賴以「修真悟道」入世煉性,藉以實踐自我心靈環保。其入世之法不外乎:養我浩然正氣,為社會及一切含靈做好事,培功建德。力行正義、苦己利人,抑惡揚善、不謀私利,行為端正,謙虛忍讓,正心修身、正己化人,戒除詐欺、寬宏大量,慈悲惻隱、導人為善,廣行方便。從積功累德做起,從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做起。
葛真人曾云:德業不雄厚,要去做出世的修煉,就如同誇父追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見,以出世補入世,以入世補出世,互為助長,這才是修道人的真修養。
自古以來,大凡成仙得道之士或德高望重高道,在濟世利人、積功累德問題上,不外乎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救死扶傷,廣行醫術,治病救人。古代道教真人孫思邈與葛洪,醫德感人,醫術高超,藥到病除,受到當世與後人崇敬,被分別尊為“藥王”與“醫聖”,其事蹟自不必說;單就當代道士兼行醫生涯者,頗多令人可敬事蹟,為當代世人所矚目:王萬明(河南碧霞宮道士),祝華英(武當山道士),劉陽映(萍鄉市純陽觀,坤道)等三位道長,由於慈悲濟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疑難雜症手到病除,施醫舍藥、建德卓著,故於1993年被國家道協授予「愛國愛教先進個人」光榮稱號。似此道士行醫,服務民眾,利世濟人者尚多,恕不贅述。 ②興利除害,造福人民。道教真人許遜,因為政廉簡,鎮蛟斬蛇,為民除害,故白日衝舉,飛升成仙。 ③揚善施財,濟貧拔苦。道教真人馬丹陽,自幼愛好週濟而無私心,由是得「輕財好施」之名,修道後又安貧慈下,不接人一錢,不用人一物,遂被尊為「丹陽真人」。吉林市玄帝觀2007年以來,每年春節前都組織信眾籌善款萬多元,購米、面、油、糖果等,向孤兒院孩子及社會貧困戶,鰩、寡、孤、殘戶,逐戶進行物資慰問;近年,玄帝觀在復建經費緊張情況下,籌資賑災,四年共向災區寄去賑災款15萬元。為弘揚道教傳統文化,挽救社會人心,匡扶社會道德風氣,淨化人心,完善人格,提高全社會各界人士道德素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由吉林市道教協會主辦,玄帝觀承辦了五屆大眾七日體道班,投入善款近百萬元,使廣大社會各界人士受益。善舉得到政府和廣大人民的肯定。
三、當前修道之士如何實踐「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理念
「修真悟道,濟度群迷」在理論上為道教一項重要教義,而在修道實踐上更是修道之士須臾不可偏離和持守的戒律,它貫穿志心向道者學道、見道、行道、證道過程之始終,在當今政治清明、國強民富、科技發達、資訊暢通、百業昌盛而人心又多為浮躁之際,針對當代修道之士如何實踐「修真悟道,濟度群迷」問題,談以下兩點意見:
l.實踐“修真悟道,濟度群迷”,首先要紮好“三個根”,紮紮實實打好“做人”的基礎。
眾所周知,拔地而起的萬丈高樓,全賴其樓基穩固、堅實;同理,凡夫修道而成就大羅天仙,全賴其修好做人的“三個根”,夯實做人的基礎。假如一個人連起碼做人的標準,例如《弟子規》上所講的「孝道」都沒做到,「家道」都沒圓滿,為人處事不畏因果,滿腦子自私自利,爭名奪利,不忠不孝,爾虞我詐……把自己一名修行人的言行,混同於凡夫一般,甚至連一個普通的傳統意義上的好人的標準都難具備,這樣子又何談修道成仙?!玄門祖制《初真十戒》中笫一戒為“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 《女真九戒》「一日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講的都是身為修道人所應具備的最起碼條件。可見,不打好做人基礎,就沒有資格學習玄門大乘經典;有些剛入道門者,連小乘道法範疇的做人都不甚了解、更沒做好,出言就要學大乘道法,對於《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做人基礎的典籍不屑一顧,以為那是小兒科。這種人所謂的修行,「如同建空中樓閣,收穫可想而知」。為此,我認為,要想振興道教,使道教在社會大眾中樹立個良好的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益世利人促進社會和諧的嶄新道團形象,首先就要提高我們道教教職人員及信眾的道業素質,具體點兒說,就是先解決好我們做人的問題:為此,建議如下:
①學好《弟子規》及道教傳統文化,明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倫理道德、禮儀規範。養成敦倫盡份、防邪存誠、斷惡修善、修身成德、忠實謙下、損己利人的良好品德和精神風貌,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我們這一代,無論出家、在家,都需要有系統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接受聖賢的教誨和滋潤,使我們的眼光從金錢和名利的焦點移開,從競爭和鬥爭的繩索中鬆綁,從自私自利、物慾橫流中解脫,取而代之以真誠、愛心、平等、和諧、禮讓、互助、寬恕、包容、天下為公,使人們都活在愛與感恩、和諧的世界。
②學好《太上感應篇》,讓人懂得因果,增長敬畏心,明確世間吉兇禍福的原理。只有人們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事實真像,知道造善因就有善果,作惡事將來就得惡果的道理,一般人才能夠防非止惡,改過遷善,天災人禍才能消除,和諧社會才能實現。 《太上感應篇》是攝取吉兇禍福之至理,是人們掌握趨吉避兇的鑰匙。是當今人們救自己、拯救別人、拯救世界,使社會和諧、安定的良師益友。
③逐條學好《孚佑帝君十戒》,使人們回歸本性本善。 《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如果不教學,本性就迷失,習氣就造惡。道儒釋三門課程都是幫助我們回歸天主善心。清·雍正皇帝說:道儒釋三家都是教學,「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這三家的教學雖然各教法有所不同,但都是圍繞著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真這三個階段來進行。他們的目標一致,道理貫通,是幫助我們回歸到本性本善當中,最後目標都是讓我們從凡夫轉變成聖真。一人修十善,一個家庭幸福;十人修十善,一個鄉鎮太平;百人修十善,一個城市安定和睦;如果一個國家廣泛推行十善教育,這個世界一定能夠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就可唾手可得。
2.前當障礙人們「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的因素與對策
修道人所持“修真悟道,濟度群迷”的目的無非是道祖在《道德經》16章所言“守靜篤”而“致虛極”,歸根結底復命。而欲至「虛極」境界,必先修真悟道,返樸歸真,甚深守靜不可。古往今來障礙人們「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歸根者,無非是自我身心私慾、煩惱使然,其為引人入三途、六道之禍根。可見,不斷剷除私慾煩惱則「返樸歸真」無期,歸根復命無望,現例舉如下:
①去除「自私自利」是「修真悟道」而歸根的基礎。
老子在《道德經》第19章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這就是在告訴我們:修行人,只有外呈純真、內存質樸之心,減少自私自利慾念,絕棄邪妄之學,這樣才能持守大道清明之體而沒有憂患,才有資格步入玄道大門。
人性本善,元靈體合虛渺無為大道。然而,人們為何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自私自利害了。由「自私自利」所導致的諸多貪欲之心,實為世人難以割捨。而此心態,也正是世人歸根途中的最大障礙。為此,道祖教我們要把這個錯誤觀念轉過來,以「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準則立身處世,在一切境緣中不起貪念,起心動念為社會著想,特別要為那些苦難眾生著想,不想自己,多行「三輪體空」布施,斷然放下自私自利之心,這樣就會使自性與道相應,有望「修真悟道」坦然邁上歸根路。
②剷除「名聞利養」是修真悟道,歸根的前提。
古往今來,障礙世人修行的另一大煩惱即「名聞利養」。此煩惱不除,無從談修道。
道祖在《道德經》第13章云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謂寵辱,無非是指世俗中的名聞利養、榮辱得失。道祖講這兩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俗之人,因為把自身名譽、地位看得太過於重要的緣故。因此,一旦遇到外來的「寵愛」或羞辱,就會感到驚慌失措,執著於自我之假身,反而使自己的身體成為禍患。 「有身」即心裡還存有榮辱得失、名聞利養私慾利己之心;“無身”,即無自身自私自利之念。而聖人、仙真與凡夫不同之處,就在於他能有「無身」的觀念,不執著於私「我」的存在,所以榮辱得失、名聞利養對於聖真是毫不起作用的。
道祖講「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就是教導我們要斷掉我執,要認清身不是我。就像這衣服一樣,我所有的,它不是我。衣穿壞了、髒了,就把它輕鬆脫掉,換一件新的;覺悟的人,臨死,知道這個機器用壞、用老了,不太管用了,捨掉這假身,換一個新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捨身、受身,就像脫舊衣服換新衣服一樣,一點痛苦、憂慮都沒有。惟有執著是自己以「假」為真者,他才有生苦、老苦、病苦……名聞利養等得失之苦。這就是說「真我」不生不滅,永恆存在。假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因為只有先天元神,這才是主宰我的「真我」。
綜上可見,不能藉假修真,貪戀名聞利養者,斷然難入正宗道家玄門。
③斷除「貪、噴、癡、慢」是「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歸根的性德需要。
道祖在《太上清靜經》中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由妄心「即著萬物,即生貪求」。貪、瞋、癡、慢習氣,即產生於人們日常生活,又為過去生中累積的業果,是人們最重的煩惱,其果報在三塗六道。你要是真正清楚這個道理,對仙真的教誨不疑、不癡,你對斷貪、瞋、癡三毒就會有堅定的信心,認真去做。日常生活中,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生瞋恚,不癡亦就在其中矣。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中,有誰會不死呢?「人生如逆旅」。死時,你什麼能帶去?古大德講“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才好。古大德有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為人有瞋恚、嫉妒心,必墮三塗。
此外,另一種煩惱名曰“疑”,“疑”是對於聖真教誨的懷疑,不肯接受聖賢、仙真的教育,屬於“愚癡"根本煩惱的一種。古住今來,許多人修持多年而出不去,就在於對道祖、仙真三洞四輔經教的學習有口無心。表現在不照聖真的教誨去做,口頭上說「信」仙真經教,行動上(身、口、意上)不照做,或打折扣行持。這是假信,不是真信。真信,就要以經為師、以戒律為師,按道祖仙真的經教去做,在日常生活中,百分之百的落實。古大德講:“信為道源功德母”,對仙真經教抱有不信或不全信心態來修持,如何能了生死、出三界?
「慢」是貢高我慢、傲慢。貪瞋痴三毒與我慢,這是末那識裡面的根本煩惱,破我慢就要修謙卑。道祖在《道德經》第2章雲:「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說:為人,事情成功而不居功自傲,這是種美德。聖人正因不以功績而自居,所以他的功績才會永遠不會失去。大家知道,所謂“功勞”,被別人傳頌出來是金子,被自己誇耀出來就成了黃土。因此,我們要學會道祖這「韜光養晦」的智慧,對一切人、事、物都能做到謙卑、禮貌,這是根治「我慢」的良藥。
④剪除「五欲六塵」是「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歸根的必要條件。
世人「煩惱」最重者,莫過於「五欲」、「六塵」。 《仙佛合宗語錄》中載:「五欲者,食慾、色欲、財欲、名欲、睡欲,此名五愛欲也」。其五欲危害是使人「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對治的方法,就是要在心念上斷除財、色、名、食、睡在自身的慾望。古聖仙真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可不慎之。
《上清道寶經》卷三「六塵」條註: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是謂「六塵」。塵者、染污之意,它能染污人們消靜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而以六塵為媒,引誘劫奪人們諸善之惡者,故又以賊喻之。 《太清元道真經》中云:「人不能長存者……因六賊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臭,口妄言味,身妄作役,意妄思慮。故終不歸根矣」。可見,我們修行人,務必從心法起修,斷除五欲、六塵等根本製欲煩惱,返心向道,才能歸根有望。
⑤嚴持玄門戒律是「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歸根的保證
道祖設道立教,頒布四眾以戒律、清規,無非是在身、口、意諸方面,對修道人的修持加以規範,指示其積功累行,益善止惡,舍妄拉特真、漸進頓悟,返樸歸真之路徑。做為修行人,必須在思想與行為上嚴格遵守,違反了,輕則難赴歸真之路,重則造作斷道祖慧命,損毀世風道德的根本重罪,難逃三塗、六道之苦。
關於這個問題,國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長,亦在2010年8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上出現了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的不良風氣,人心比較浮動和焦燥,這對宗教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宗教教職人員隊伍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修行、貪圖享樂、借教斂財、爭名逐利、自我吹噓、弄虛作假等等現象,在各個宗教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國家領導的講話,為我們道教界弟子敲響了自律持戒以維護自身形象,維護道教形象,護持道教形象的警鐘。
清·王常月祖師在《龍門心法》中就特別強調“戒行精嚴”,他說:“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是“護身之符”,“是仙丹寶筏”。又說:“戒律就是玄都禁約,乃三清上聖所定科條”,認為:學道不持戒律則無緣得成上仙。將持守戒律看作成仙得道的手段。所以,修行從哪裡學起,從持戒學起。無論出家、在家,不持戒,就沒有修行。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誠心淨意,是諸道教」。這是聖真對弟子們所通用的戒律。
我們玄門務道人員的自身素質,對廣大信眾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社會上,我們舉手投足都體現道教的形象,這對今後道教的健康發展與振興起著關鍵作用。為此目的,首先我們要修真悟道,只有自度,才能度他,實踐心靈環保。人人要爭做一名愛國愛教,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新的歷史時期的標準道士;其次要在道業素質上下大功夫,以經為師、以戒為師,感他人之恩、改自己之過。在道團建設及修養上以《六和敬》為綱,樹立良好的道團和諧風氣,遵照道祖「處無為事,行不言教」祖訓,把道士「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私無我、濟世度人的榜樣形象,透過我們的真修實幹而展現出來。促進我們的道業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禎祥。每一個學道、務道的同修,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心作起,拿出成績來,帶動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承續道祖慧命,振興道教事業!以實際行動協助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為祖國、為社會、為大眾做出真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