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陸 武當山 (1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武當山紫霄宮

道教文化中的「紫霄」:得仙者,升太清,翔紫霄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為武當山道教古建築群中璀璨的明珠。

本文重點介紹「紫霄」兩字的來歷以及道教歷史上另外一處名為「紫霄宮」的宮觀,最後跟大家介紹一首「離合藏頭詩」——白居易的《游紫霄宮》。

紫,《說文解字注》中有:「紫,帛黑赤色也。青當作黑。穎容春秋釋例曰。火畏於水。以赤入於黑。故北閑色紫也。」

「紫色所代表的尊貴、祥瑞,在中國古代服色、道教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在考察中西方對待紫色的看法時,發現不同文化之間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即紫色的『尊貴』性。」

霄,金文上面是「雨」,下面為「肖」,即「小」,表示天上淡淡的雲。

《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下米雪,是齊地的方言」。郭璞在一篇詠頌長江的《江賦》中寫道:「流風蒸雷,騰虹揚霄。」

漢語里有「九霄」一詞。九霄,表天空的最高處。九,是一個虛詞,表「極」。

《抱朴子·暢玄》中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此外,也表仙人的居所。李白的《明堂賦》中有:「比乎崑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雲。」

王琦註:「按道書,九霄之名,謂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練霄、玄霄、縉霄也。一說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為九霄。」這「紫霄」二字,原為「九霄」中的一霄名。

《抱朴子·內篇》中有:「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棲板桐,聽鈞天之樂。」

《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經釋》中有:「高上皇人常宴紫霄之上。玉根者,玉清天中山名也,乃五老上真之所治。」

歷史上,除了武當山紫霄宮之外,還有淮安紫霄宮。

淮安地處江蘇中北部,古代稱作「楚州」,處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淮安境內,有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缽池山」,即王喬得道之處。之所以稱作「缽池」。

《淮安關志》中解釋道:「缽池山在關署(板閘鎮)西北五里許,岡阜盤旋八九里,形如缽盂。」

淮安紫霄宮,自唐代便是淮安地區重要的道教場所。

劉懷玉在《閑話淮安紫霄宮》中引《天啟淮安府志》卷24道:「古人(在淮安城中)建制此二處(紫霄宮、靈慈宮,即天妃宮)有深意,為郡城風氣所關。如紫霄乃應東方紫氣。」

又引《正德淮安府志》:「壖有棺槨,得埋銘雲『唐程知節墓』,又雲『遇韓則破』。」程知節,即程咬金,但此處記載尚無考證,多為後世附會。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寫道:「麟德二年卒,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史書中說程咬金陪葬於昭陵。關於淮安紫霄宮的記錄,還留存在呂祖的一篇名為《留題紫霄宮壁詩》的詩文中:

宮近東城城近宮,松遮寶殿殿遮松。

月篩竹影影篩月,風弄花香香弄風。

鶴伴孤猿猿伴鶴,鍾偕暮鼓鼓偕鍾。

去上紫霄霄上去,通玄妙道道玄通。

清代紫霄宮也久負盛名,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便寫了一首《清江浦》詠淮安:「白鶴紫霄皆福地,枚皋趙嘏兩詞人。」其中,白鶴為缽池山白鶴觀,紫霄為淮安紫霄宮。

現如今,紫霄宮早已不復存在,而位於淮城岳廟東街的東嶽廟仍在守護著這座古城。

白居易《游紫霄宮》

說起藏頭詩,大家對《水滸傳》中「盧俊義反」的印象深刻,這是藏頭詩最為常見的手法,即將詩文的真正意思藏在每一句的句首。

還有一種離合藏頭詩,是取句尾末字的字體一部分來作為下句詩文的字首。

白居易的這首《游紫霄宮》,是何地的紫霄宮現已無法考證,但白居易在一生中也曾接觸過道教,尤其在被貶江州時期,曾留下「漫把參同契,難燒伏火砂。

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芽」的詩句。

我們來看這首離合藏頭詩:

水洗塵埃道未嘗,甘於名利兩相忘。

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採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

日高公子還相覓,見得山中好酒漿。

我們以「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一句為例。句子的第一個字是「心」,是上一句中最後一個字「忘」的下半部分,而第二句的「口」字是上句「名」的下半部分。

以此類推,讀者可以發現其精妙之處。

歷史上可能還有更多以「紫霄」為名的詩文、居所以及道觀,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消失,而「紫霄」二字卻被傳承了下來,以「紫霄」為名的武當山紫霄宮也已屹立千年。

「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表達了中國人對神靈的敬畏,對仙人生活的無比嚮往。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玄帝顯化道場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北極玄天真武觀,挺拔險竣入雲端——

臨縣真武觀!

叢羅峪村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城西南45公里處,由於叢羅峪村坐落在黃河東岸大山谷口,多年來此處棗樹叢生,羅列境內,故名叢羅峪。

叢羅峪真武山地處晉陝古蹟之旅黃金線路的中心位置,西接陝西白雲山、東連方山縣武當山,區位條件非常優越,歷來又是仙道棲隱修真之地。真武山位於叢羅峪東南面,距「世界歷史文化名鎮」——磧口25公里,海撥約800米,山勢挺拔,錯落有致。

真武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如今仍是樓閣亭台應有盡有,紅牆碧瓦耀眼奪目,浮雕石刻引人入勝,蒼松翠柏,清秀蔥鬱。自建觀以來香火不斷,鐘鼓悠揚。

站在沿黃古鎮叢羅峪的鬧市老圩灘上,萬丈絕壁崖陰照便映入眼帘,仰望絕壁頂部,真武觀如瓊樓玉宇鑲嵌在天上。正是「北極玄天真武觀,挺拔險竣入雲端」。看著真武觀險竣雄奇的身影,想哪上面住著的神仙,他們肯定功力異常,要是換成常人,還不早就掉下來啦?神仙的生活是怎樣的,誰不想上去看個究竟?於是登山的願望便迫切而生。

從目前全縣唯一的立交橋--------叢羅峪大橋過去,登山的「陟步橋」就在橋頭。橋跨7米,寬度35,全系大塊石砌成,13層平樁,16層過頂,3層過檐,2層帽石上是石欄杆,工字縫勾得橫平豎直,均勻一致,十多米高的「聚祺洞」,橫跨在沿黃公路上,登山的起步橋又形成了小立交。這一大立交加小立交的特殊交通樞紐景觀,為真武觀增添了現代化異彩。

登山起步的東側是觀音廟,寬三間,進深兩間,高4-----7米硬山頂建築,正中掛一「慈航普渡」大匾,廟內正中是慈祥華貴的觀音聖像,二小僮侍立兩邊,18羅漢分布兩側,各俱神態,雕樑畫棟,五光十色。

從觀音廟出來,便開始上台階登山,踏道寬有3米左右,5個人同排上下綽綽有餘。先上49踏,到了陟步橋頂,東看黑褐色的瀝青路從磧口方向伸來,穿過橋孔,背後是大立交橋全貌。再上50踏,來到了東西相對而立的兩座方形建築處。東邊這一座是眼神廟,是一座窯亭結合的特色建築。前邊由兩根大柱支撐,後邊是一座小磚窯洞,窯內供奉眼神娘娘之神位,窯頂則支撐起小亭的後半部。亭的頂部是歇山頂構造,九脊分明,四角上翹,躍躍欲飛。其頂脊兩頭是大龍頭兩個,中間是二蓮二菊的琉璃雕塑。四條正脊的頭上是4個獸頭,4道斜脊的中部有4個小獸頭,4個翹角上放置4個青蛙頭。亭頂全部是琉璃瓦覆蓋,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碧輝煌,一片燦爛。

特別是每年三月初三真武誕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方正神——真武大帝的傳說

「真武大帝」真正的來歷傳說嘍!

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玉虛師相蕩魔天尊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降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 真武帝君 」。中國民間稱 盪魔天尊 、報恩祖師、披髮祖師。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如是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凈樂國凈樂宮,乃國王之子。凈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妖魔。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北極真武玄天上帝為淨樂王子、自不必為生活宰豬殺羊 為了道業修持也無暇去、從事殺生罪業俗事、為眾生不統王位不享榮華富貴,獨進深山刻苦修行,得道後亦不穿金戴銀面聖,不展修行成果,虛懷若谷,拯救蒼生。而本省各地傳說、真武玄帝出生屠夫為屠宰業祖師爺之流說,實為無稽之談,且對真武玄帝大為不敬、日後凡信奉 真武玄帝信眾弟子、不可採信渲染,請依正統道藏記載 顯聖事蹟淵源 追溯根源 以重神格。

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真武大帝—身份的爭議

其一.為北方之神

楚辭 ·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 史記 ·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 黑帝 ,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而漢代人認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訓》稱其為 顓頊 、辰星、玄武。因較為複雜,民眾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為北方之神。

其二.為水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 王逸 《九章懷句》云:「天龜水神。」《後漢書· 王梁 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其三.為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

東漢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 》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就是利用龜蛇糾盤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其四.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陳大帝之重要支持,劍仙之道守護神,武學之人的護法者。靈龜為盾、玄蛇為劍,兵天劍修真的看守護者。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龜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故稱玄武 。玄武的這些特性,不但贏得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信仰,而且還為唐宋以後玄武演變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礎。

其五.盪魔統攝三界群邪之神

玄天上帝位列北極四聖,屬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直隸。受玉皇大天尊敕封位鎮北方,後受元始天尊符召敕令。而北極四聖的職責上統伏三界群魔諸妖邪,下攝酆都幽冥鬼魅,令三界逆魔邪首不敢殘害生靈。玄天真武有號玉虛師相而濟度群迷。又號終劫濟苦天尊,在五劫中的終劫救度眾生,破諸魔法邪宗。皈命玄天不墮邪見。

真武大帝的形象

真武大帝—本人少年時期參拜的尊榮

道教經書中描繪真武的形象是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宣竹,真武帝君原來是凈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游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二十四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 之」。宋天禧年間(10171022)詔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一躍而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聲勢顯赫、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時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了王位。傳說在燕王的整個行動中,真武大帝都曾顯靈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後,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階段,宮廷內和民間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廟。

現在廟內供奉真武大帝,一般為披髮跣足,端坐於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或金童、玉女。據說前者是護衛大神,後者專替真武記錄三界中的善惡功過。真武的誕辰日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日。

三月三對於道教來說是個重要的節日,許多宮觀會在這一天舉辦相關的法會酬神,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

真武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元化身降誕凈樂國王宮。舍家修道誓願盡除天下妖魔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飛升。受命敇鎮於北方統攝玄武之位。在上為玉樞掌教北極天尊在中為盪魔無上上帝在下為玄天真武大帝。周行六合鑑察善惡賞罰嚴明威懾萬靈法力無邊能斷一切妖邪能驅一切魔精能避水火之災操扶社稷拯濟世人無願不遂普福生靈。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北極佑聖真君真武盪魔大帝。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真武大帝銅像

武當山古建築群 這座位於中原腹地的山脈,曾經是中世紀中國的朝聖之地。似海洋般的群山密林之中座落著舉世無雙的皇家宮觀,綿延著千年的宗教氣息,還經久流傳了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中,西周的凈樂國太子隻身來到這裡修煉道法,歷經42年終於得道成仙被尊為玄武大帝,武當山則因為「唯玄武可以當之」的說法得名「武當山」。宋神宗為避其祖父趙玄朗的名諱,將玄武大帝改名為真武大帝。即使他不改,到康熙的時候也得改。留給無數後人仰望蒼穹,俯首追思的千古夢想。追隨他的足跡,這座山脈開始了近千年中國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之旅。

武當山建築最初的目標可能只是建造一個模擬真武修仙的神國空間,影射天子「天地與我並在,神仙與我為一」。可是幾百里的山野,在哪裡尋找天人為一的天機?老子留給我們今天的法寶就是奇妙的「道」和「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長120華里。規劃均州至玄岳門60華里為「人間」、玄岳門至南岩40華里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華里為「天國」。形成了人間、仙山、天國這種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們不得不承認,武當山古建築群這種以「道」、「數」為指導的規劃,不但巧妙利用數字關係解決建築中比例、適度、秩序與和諧,而且其中蘊含的神話意味著一種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現實主義性質,是一種對人的永恆理想的積極肯定。

武當山是被稱為「仙山」的中國道教名山,是中國明朝的朝聖之地、皇家道場,因山上保存有中國規模最龐大、歷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宮觀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武當山還是中國最著名的武術門派祖庭之一等等。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最具決定性的原因是因為武當山宮觀建築群和北京城是在同一個皇帝明成祖朱棣授意下修建的,也是和北京城同時興建的皇室家廟建築群,武當山建築群是北京城的姊妹篇,在北京城日益消失和現代化的今天,去武當山遊覽似乎可以回味到當年北京城奉天承運的皇家氣質。

武當山金殿位於武當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建築形制是採用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它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全部為銅鑄部件鉚焊拼榫而成,外鎏赤金,結構嚴密精確,密不透風,殿內供奉「真武祖師大帝」的鎏金銅像,重達十噸,其工程的難度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史載,金殿是由20噸精銅和300公斤黃金在北京鑄造而成,然後再送往武當山的,至於如何運上來的至今仍是謎團。金殿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這一奇觀被稱為「雷火煉殿」。金殿建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但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奪目。

武當山最高峰是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金頂,金頂上有一座300噸精通鑄就的鎦金銅殿,完全仿照北京太和殿樣式鑄造,並且也築有一座縮微的紫禁城,供真武大帝下凡人間時居住。金殿是降落人間真武大居住的地方,當然供奉真武大帝。然而誰見過真武大帝了,他應該塑造成什麼樣子了?

公元1416年朱棣降至,塑造真武大帝像,然而沒有見過真武大帝像的工匠們,塑造的神像皇帝都不滿意,眼看工期一天天臨近,工匠們被充軍坐牢的不計其數。高麗國姬師傅也是塑造真武大帝神像的工匠之一,當他看到永樂皇帝朱棣時,明白了原來是想要他按照皇帝的樣子塑造真武大帝的神像,於是按照永樂皇帝朱棣樣子,一座重大2000斤真武大帝銅像鑄造成功,安放在了武當山的太和宮殿內。

山上流傳著「真武神,永樂像」的說法。武當山皇家宮觀修建完成後,明成祖從全國調集德高望重的道士到各個宮觀去做負責人「題典」,享受正六品官員待遇。其後每個新皇帝登基都要派欽差大臣前來祭拜,所以武當山金頂陳列的所有聖旨碑的落款都是某某年號元年。

朱棣弘揚的道教也給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禍根,明世宗朱厚驄沒有繼承朱棣只是把道教當作證明自己皇權合法性的工具的政治智慧,而是完全信仰和依賴道教,二十年不臨朝,躲在後宮煉丹。朝政交給太監把持,全國腐敗泛濫。終於,1642年李自成攻克武當山腳下的鈞州 ,火燒代表皇家管理武當山宮觀的太監提督府,結束了明朝對武當山道教宮觀的直接管轄。

如今武當山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太子坡、紫霄宮、南岩宮和金頂紫禁城,其中紫霄宮、南岩宮和金頂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磨針井#歡迎轉貼分享

        井,在古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設施。誰都知道,人的生存和生產離不開水,在遠古,人類只能生活在天然河流或湖泊的周邊。

        與大禹同時代的伯益——就是那個被禹推舉為接班人,繼承了王位,又被禹的兒子啟用武力奪走了王位從而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制的那個人。發明了人工鑿井,是伯益對人類極大的貢獻。從此,人類就可以離開河流,到更遠的地方生存了。

       有關井的故事很多,出名的井也很多,比如我們知道的:孔府有孔子使用過的“孔宅故井”、隆中有諸葛亮使用過的“六角井”、三國時期孫堅打撈出玉璽的洛陽建章殿的那口井、清宮中珍妃被逼投井自盡的那口井等等,當然,與釀酒和飲食有關的名井就更多了。

     

  當年淨樂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天上帝)上帝公得到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苦苦修煉了好幾年,把道經念得滾瓜溜熟,橫流倒背,可還是沒能得道成仙,難呀!他喪氣了,心想:這深山修煉,也不知能不能修成正果,還不如回宮當太子,坐享榮華富貴,還是回去吧。

便下山往回走去。

       一路上只見天氣陰沉,耳邊烏鴉“哇哇”叫個不停。他心裡亂糟糟的感到煩惱,想找人說說心事,商量商量。可是,這裡是荒山野嶺,從來不見人煙,能和誰去商談呢?

       說來也巧,這時候,前邊不遠突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太,她低著頭,雙手抱個鐵杵,正在井邊的石頭上,不緊不慢地磨呢。太子覺得奇怪,上前問道:“您磨這大鐵杵做什麼呀?”老太太頭也不抬,邊磨鐵杵,邊回答說:“想磨成一根繡花針哩!”太子覺得好笑,說道:“您太傻了,只怕到你入土,也磨不成針呢。老太太呀,我看您就別費這種冤枉功夫啦!”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洩氣,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磨一下,它就小一點,只要功夫深,自會磨成繡花針嘛。”

       太子心裡猛然一亮,想:“修仙求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想要感謝老太太的指教時,那老太太已經升上雲頭,她說道:“聰明人,一句嫌多;糊塗人,百句嫌少。”哈哈一笑,就不見了。原來那老太太又是紫元君來點化真武太子了。

      真武省悟了,復回山中認真修煉,四十二年後,功德圓滿,得道成仙。

      後人為了紀念真武的奇遇,便建造了一組道觀——磨針井。

    

 武當山磨針井

 磨針井始建於明代,據重修碑記載:“磨針井曾遭不測之火,殿宇焚而灰也,神像化為土也......”現存建築為清咸豐二年( 1852年)重建。磨針井突破了嚴謹的對稱體例,左有層樓,右為方亭,前有廊廡,旁為山門,雖四合而無定式。有一殿立於崇台,前廊為捲棚頂有高大的葫蘆板封簷,多彩的鏤空龍脊及馬頭牆,具有明顯的荊楚風格。從殿內的雕花神龕可看到淸代後期的雕刻技藝。所供紫元君鐵像,精心塑造了老嫗磨針對答的形象。殿壁四周有以真武修煉為題材的壁畫,設色清雅,細膩傳神,生動描繪了傳說中真武從出生到入山修煉到功成正果的全過程。

     在磨針井院內,兩根巨大的鐵杵,直豎而立,以其點睛之筆將其傳說的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

      磨針井的重要建築是老母亭,是一座重簷方亭,它不同於常見敞亭,四面封護,雕脊凌空,輕俏典雅。亭內有井,即紫元君磨針處。一尊紫元君鐵杵磨針塑像,紫元君化身的老母造型樸實生動,一如飽經滄桑又慈祥可敬的老者,她側身回首,似乎正在與人對話,正在講述著一個千古永恆的道理。鐵杵磨針這個美麗的傳說,其深刻的哲理賦予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成為武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最後,我還是用幾首懷古詩作結:

                神道東邊老母亭,紫元去後幾霜星。

                清風吹過林梢動,疑是當年磨杵聲。 

                老母磨針古井旁,引得太子犯思量。

                若非一語忽點破,真武何來鎮北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還能磨繡針。

                路要偏時扶一把,坎坷歷儘自通神。

                為人在世宜從容,做事還當有始終。

                不道半途常廢客,見得鐵杵臉曾紅。 

                意馬心猿容易疲,聖人也有覺來徐。

                若非真武存靈性,只笑磨針老母愚。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太子坡傳說為真武大帝讀書處

       去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金頂),可分兩條路線。進山門有旅遊車,途經玉皇閣、迴龍觀、回心庵、磨針井、老君堂之後,就到了太子坡。太子坡是一個旅遊車中轉站,有一路經獼猴谷、紫霄宮到南岩宮終點,然後須步行,經榔梅祠、七星樹、朝天宮、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太和宮到金頂;另一路旅遊車到達瓊台終點,有纜車直達天柱峰。身體好的可走第一個路線,但從南岩爬到金頂至少要兩個多小時。我是沒敢爬,走的第二個路線,從瓊台坐纜車,到天柱峰,也還是爬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金頂。

       太子坡停車場附近有很多旅遊住宿的地方,賓館、旅店、度假村、農家院都有。我原打算住太子坡,來了以後,聽說南岩停車場住宿更方便(更接近景區中心),就住在了南岩。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在天柱峰的東北面,為武當山八宮二觀之一,是武當山宮觀群中較大的一座道教宮觀。

       據說,古代淨樂國太(也就是後來的玄天上帝)子十五歲時來此上山修行,首先就住在這面山坡上,因此這里便被叫做太子坡。但是,太子在修行的過程中曾一度灰心,想下山回家。期間,他遇到了道教神仙紫元真君。紫元真君以只要有恆心,鐵杵也能磨成針的道理點化他,於是太子回心轉意,再度上山修行,以後,人們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道觀,取太子回心轉意恢復修煉的意思,將這座道觀定名為“復真觀”。

       復真觀始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代康熙元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進行了三次維修。乾隆年間又多次維修。全觀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現有殿堂等建築一百餘間。

       復真觀背靠獅頭山,面臨深澗,右有天池,左有下十八盤,環境清幽,景色秀麗,全觀的各類建築隨山就勢佈局,高低錯落起伏,曲院層台,真容不露,而空間的分割幽深莫測,這體現了道家的“玄妙”和“清空”。是武當山建築群中最富有江南園林氣息的一組。

       觀門外有八角形仿木構琉璃座化香爐一對(現存一個),承於石須彌座之上,圍以鉤欄。這一對化香爐在武當山中最為別緻珍貴。全觀的主體建築有祖師殿、皇經閣、五云樓、太子殿等。此外,龍虎殿、藏經閣、山門、頭門、二門、三門、四門和琉璃化香爐、滴淚池等,也是觀中著名的建築。

  

     祖師殿是複真觀中的主殿,這是一座單簷硬山式的建築物,面寬、進深都是三間。全殿建築在一座高台之上,氣勢非凡。前簷斗拱製作頗具古風。撩簷枋下有小方枋側出三個雲頭。隔扇門罩均極精雕。門前陳列乾隆時大銅鐘。在祖師殿前的院中,有個池子,人們稱它為滴淚池。據說,當年真武上山修行時,他的母親善勝皇后痛不欲舍,一直從山下追到山上,到了此處滴淚成池。人們為紀念真武大帝修行的決心、善勝皇后愛子的慈心,便把這個池子叫做“滴淚池”。

      從祖師殿北穿月亮門,別有洞天,過東樓折轉直上是皇經堂,其北有五云樓,內有奇構—一柱十二梁,乃獨柱之上有十二根梁交接,表現了我國古代匠師的智慧和大膽。

      延祖師殿右側磴道而上為太子殿。太子殿是複真觀中地勢最高的一處建築,殿內供奉著太子童年時的塑像。殿前有遊廊,可以憑欄眺望全觀的面貌。此外,在藏經閣前還有桂樹一片。每到金秋時節,黃桂怒放,香氣襲人。

       在復真觀的頭門上面,題寫有“復真觀”三個大字,這是永樂十七年由駙馬都尉沐昕題寫的。門後有建築精巧的雲牆,曲曲彎彎,人稱九曲黃河牆,很有名氣。從頭門一直到四門,佈局獨特,古往今來有一里四門之稱。

         復真觀周圍的名勝古蹟不少。長期以來,這些名勝古蹟一直深深地吸引著廣大的道教信眾和遊客。玉皇頂、磨針井、關帝廟、迴龍觀、八仙觀、回心庵、天津橋、復真橋等人們爭相往之;獅頭山頂的天池、地池等,也是人們尋踪訪聖、登高望遠之地。

       看到武當山的有趣的景點名稱的來歷,都聯繫著一段美好的傳說:真武十五歲離開了嬌養他的父母,捨棄了優厚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來到了武當山。善勝皇后捨不得兒子離開,太子在前面走,她在後面追,不避風雨,也不分晝夜,追啊追,一直追到武當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對面,她就大聲喊: “兒呀,快轉來!”邊喊了十八聲,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對面連應了十八聲,卻連上了十八步不讓母親追上他。這地方就是現在的“太子坡”和“上、下十八盤”。

       善勝皇后喊不轉兒子,心裡急,跑得快,越追越近,到底抓住了他的衣角,拼死不放,非要他回宮不可。太子愛母親,不願讓她傷心落淚,可又覺得修煉要緊,不肯輕易改變主意。於是,他拔出寶劍,扭回頭,朝著被母親拉著的衣角輕輕一挑,割開了。皇后落了空,鬆開手,那衣角便騰空飛起來,隨風飄蕩,最後落到漢江上游的江水中,變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常言說:母子連心。看著兒子就要丟失了,皇后還是不死心,繼續追趕。她越跑越快,一心想要撲上去,把兒子拉住。這時候,太子舉起寶劍照著身後的大山猛一劈,只聽“轟”的一聲震天價響,高山立刻分成了兩半,中間現出一條河來,把母子分隔在了兩岸。這條河就叫“劍河”。

       皇后見再也追不上兒子了,慟哭不止,淚如雨下,竟在地下衝了個大坑。後來,人們就在這裡修了個“滴淚池”。

      奇異的風光,悠久的歷史,神秘的宗教,輝煌的建築,猶如斑斕的絲線,編織成美妙而莊嚴的一處仙山聖境。

        最後仍以幾首詠懷詩作結:

當年皇后到坡前,抓住兒衣不放寬。

真武絕情割袖角,空中飛下二袍山。

高山劈裂劍聲隆,地下坑池眼淚衝。

母子連心難了斷,人間仙界一般同。

淨樂皇庭去不還,功成坐鎮武當山。

坡前累累多磨難,真武來時正少年。

無限風光玄帝神,也曾一度念凡塵。

紫元稍點重修煉,此地觀名號復真。

霧氣朦朧古道長,漫遊九曲黃河牆。

五云樓裡觀奇構,一柱獨擎十二梁。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淨樂國太子傳說

武當山的玄天上帝,不過就是上古時代漢水流域一個原始部落(被道教說成是淨樂國)酋長的兒子(即太子)

  但那時代的人,素質也各有差別,素質高者、技能高者,能降服一個人類群體,且被這個人類群體自覺服從的人被稱為“巫”,而酋長則必然是個大巫。今人要知道,古代的巫決不是今天的“巫婆”“神漢”(固然今天的巫婆神漢作法的某些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古代巫的某些特徵),而是當時人群中智能最高者和本領(即功能)最多最大者。他們懂得萬事萬物之理,並具有赴湯蹈火、呼風喚雨、馴服猛獸、占卜預測、直覺特感、御氣飛行,駕鶴馭鷲等等超常功能和武技等。但這些智慧和本領,雖首先來自於天資賦予(起碼如些),但更重要的卻要經過後天的修煉。早期人類可能曾由從不經意的現像中得到驚人的發現,譬如說,某些人曾因和動物休眠一樣保持一定階段的無為靜止狀態,竟會發生想像不到的質變:例如奇特的長壽,身體決無病變,並會生髮許多超常功能等。觀察動物界,也有類似的現象。野獸會隨著季候、環境更變毛皮、毛色;蠶會由肉蟲變為飛蛾;水生的蝌蚪會變成長著腿在陸地蹦跳的青蛙;鷹可化為鳩,田鼠可變為鴽… …許多許多。這些發現啟示著先知先覺者自覺從事“無為靜止”的狀態訓練。結果,奇蹟便也得以出現。這種自覺投入“無為靜止”的狀態的過程,便成了後來人為的修煉實踐;這種在自覺投入“無為靜止”狀態過程中摸索的身心調控方法(不知經過了多少人的實踐經驗積累)和由此總結的理論,便成了後學者的修煉理論和法術———這便從此有了傳道、佈道和訪道、學道。淨樂國酋長在淨樂國是個大巫,但他比紫元君卻要遜色。所以,淨樂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天上帝)要想成為比他父親本領更高的大巫,就非拜玉清聖祖紫元君做師父。紫元君的功夫可能就是在武當山———原叫太和山修煉的。這地方可能有利於修煉的特殊風水(筆者在《武當山千古之謎》一書中專門論及了武當山風水),於是就介紹太子也去修煉,並教了他修煉的程序和方法。於是,這漢水流域淨樂國部落酋長的兒子———太子,就堅定不移地到了太和山。經過四十二年的艱苦修煉,終於煉出了超人的智慧和本領。

  古人也是反對戰爭的,他們把製止低素質人類野蠻戰爭的權威本領稱著“武”。但中國道家先祖即原始道巫們,他們認為“武”並不是要用來爭鬥的、殺人的,而目的是要用它來平息戰爭,維持和平的。所以後來創造成文字時,“武”便有著“止戈”的象形和會意。這個傳統,在後來以武當內家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內家派武術流派中,一直傳承著這種道學理念,並把它融匯到了技藝之中,形成了道家武術“後發製人”、“貴化不貴抗”、“以四兩撥千斤”、“以武演通”的顯著特色。

  淨樂國太子在太和山修煉成就了超常的本領,於是就征服了漢水流域各部落的戰亂。後來人們都崇拜佩服他的“武”,一個統一和諧的大部落以太子所居的太和山為核心建立。於是,後來世人便稱太和山叫“武當山”了。

  從此以後,武當山也就自然形成了造就大巫的培訓基地。由於原始之巫和巫術包含著圖騰崇拜的一些內容,後來逐漸和丹道修煉一道分離出去,演變成了後來正一和全真的不同道教門派與特色。

  這個時代,有史典簡略記載的顯名道家人物有中黃子、廣成子、黃帝等。玄天上帝存也是一位很著名的早期道家人物。還有他師父紫元君,當然更是早期道家人物。可以推測,這個時代隱名的道家還很多,這是他們本不須讓世人知道所致。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有傳奇色彩,《山海經》卻通過傳說把這個時代大量稀奇古怪的人和事記了下來。

  在道教形成過程中,有關玄天上帝的人和事逐漸被道教傳教所需而進行故事化的完善,就成了流傳千古的道教傳說。比如有關玄帝在武當山修道的故事,非常的多,甚至以遺蹟的形式和許多宮觀、山峰、澗溪聅繫起來。這些故事的內容,有些是具有社會倫理道德教化意圖的,有些則密寓著道教內丹修煉的一些法訣。綜上所述,個人淺見認為,武當道教的玄帝信仰,乃是一個漫長的由人而神的演造過程,而後又以由神教人以達到道教的宗教目的特有信仰現象。

相傳昔日淨樂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天上帝)得到紫霞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因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走到這裡遇見一姥姆坐在井邊礪磨鐵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問道: 「磨鐵杵何用?」曰:「磨針。」太子吃驚地說:「那不是太難了嗎!」,對曰:「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時恍然大悟,遂回山繼續修煉,直至功德圓滿,後人便稱此為磨針井。

磨針井位於武當山距玄岳門約十公里的登山道旁,屬於武當山的中腹地帶,至今仍有太上老姆磨針之石雕屹立其間;磨針井建築群居高臨下,每天太陽初升,這裡首先接納到純一的陽氣,故又把它叫做「純陽宮」。殿內供奉真武大帝青年塑像,殿壁繪滿《真武修真圖》,生動地繪述了真武大帝入山修煉的傳說故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遊記傳說卷三之1

祖師遇著金刀難

  卻說上界黑虎神,乃是趙公明部將,見主不在,亦變作一個少年女子下界,於深山中藏身。常於路旁假裝悲哭,千計百較拿人吃。一日變一女子,在路旁爛泥中悲悲哭哭,叫苦連天,見祖師來,叫:“救命,救命!”祖師同趙公明水火來到,見一女子在爛泥中叫救命,祖師知是妖精,用右手一扯,那妖精大驚便走。祖師趕近,用七星劍一指,那妖變出本相,卻是一個黑斑大虎。公明一見,向前用鞭便打,那虎見是主至,跪倒在地告饒。公明帶虎見祖師,祖師大喜不題。卻說玉帝升殿,妙樂天尊奏說,祖師下界收得趙殺神、黑虎等。玉帝大悅,即著天尊領玉旨下凡,封公明高士神趙府大都督,金輪如意執法趙元帥,左手執索伏虎,右手執鞭避邪。公明謝恩。天尊迴轉天曹,祖師同公明水火二將又去收黑氣。

  卻說黑氣是關羽有一沙刀成精,號為金烈將軍,內有刀兵三千,俱能變為人形,在天台山居住。若有人在山下過者,拿入山中,用刀砍為肉泥而吃。一日,祖師巡行黑氣到天台山,那刀精變成一人,身長腳小,遍體金光。祖師見有金光遍身,知是妖精,腰中拔出三台七星劍砍去,那刀精一見來迎,斗上百餘合,不分勝負。刀精顯出神通,一時間滿陣飛刀四起,漸漸逼近。祖師不能抵敵,被飛刀刺入體中,死於陣內。沙刀精見祖師傷死,收轉刀兵,入天台山去不題。

  卻說水火二將、趙公明三人,見祖師被刀傷死,心中煩惱。水將曰:“我與你兄弟們在此,眼睜睜地看著也是枉然。小弟愚見,不如趙兄守住祖師屍首,我同蛇弟去上界見三清,看是要如何救得祖師。 ”趙公明曰:“賢弟主見極是,我在此守,汝二人火速前去。”水火二將別了趙公明,駕上雲端,直往上界,到三清觀中,入見三清,拜倒階下。三清問曰:“汝二人跟隨汝師下凡收黑氣,到此為何?”龜、蛇精將遇刀精飛刀前事說了一遍。三清法王聽罷,即傳法旨,宣妙樂天尊到觀。妙樂天尊入,參見畢,太上老君言曰:“你弟子玄元下凡,遇沙刀精,被飛刀傷死。水、火二將為此求救。汝可作速下凡,救醒汝弟子,收了沙刀精,若不速救,過了一旬,化為血水,永不復原。”天尊唯唯領諾,同水、火二將辭了三清,迴轉殿內,降下凡來,前到屍邊,念動真言,把身內神氣聚集於祖師屍口中,連呵氣三口。祖師漸漸醒來,看見師父,回身下拜,謝師父救命之恩,問師父刀精之事。天尊曰:“此非別妖,乃普庵祖師名下一個徒弟的法寶,走下凡間作怪。”祖師曰:“普庵禪師徒弟是誰?”天尊曰:“乃三國時人,姓關名羽,字云長是也。”祖師曰:“弟子聞雲長只是三國時一義勇之士,安得入天曹受封為神?”天尊曰:“弟子有所不知。凡間但有忠臣孝子,正直無私者,俱有土地查冊填奏,壽數終則入上界,論功而爵,樂享天祿之報,何其無矣。昔關羽生於三國之中,忠義不忘,遭呂蒙詭計,死而不屈,烈烈陰風不散,聚於雲端。夜遇普庵祖師靜坐,神言一發,則關羽墮下壇前。普庵法師即與之受戒為徒。一日普庵成道,帶上天曹。玉帝封關羽為忠義大將軍,日把天門,夜管酆都,因西天如來說法,關羽乃知有輪迴之苦,托疾奏主,密同周倉、關平,在西天聞法,不敢帶沙刀前去,留在家中。不想此孽畜見主不在,走下凡間 怪,弟子若要收那沙刀精,要去西天見關羽,叫他自來,方可收得此物。”祖師聞言大喜,送了師父,吩咐趙公明同水、火二將在此守住、自己駕一朵祥雲,往西方見如來。如來正在雷音寺中講經說法,見一朵祥雲至,如來對關羽曰:“上帝有難,來見汝矣。”關羽曰:“見弟子為何?”如來 曰:“少刻便知。”言未畢,上帝從外而入,拜於壇下。如來降階扶起,問曰:“上帝到此來見,先已知矣,請坐。貧僧呼關羽來,上帝詳言之便是。”上帝曰:“諾。”如來呼關羽見上帝,參見畢,祖師將沙刀之事說了一遍。關羽曰:“某刀作怪,蒙上帝光降召某,安敢推辭?但某一心慕佛法至此,聞經未悟,安可去得?容其開悟便行。”如來曰,“弟子有所不知。上帝乃玉帝一魂化身,因貪心不了,而墮下凡間,今已復回金身。汝乃臣子,他乃主,主欲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他今既來,安有不去之理?”關羽曰:“去則當去,聞法未完,何緣再會?”如來曰:“法雖未完,汝在此即拜上帝為師,生生世世,不入塵勞,不須聞經說法,亦可脫輪迴之苦矣。”關羽聞言大喜,謝瞭如來,吩咐關平、周倉回家,轉身拜了祖師。祖師大悅,辭瞭如來,同關羽離了西天,駕雲下凡,與水人二將、公明來相見,眾皆大悅。

  次日平明,關羽於天台山前吶喊連天。那刀精正在洞中飲酒,見洞外吶喊,心中大怒,披掛走出洞門口。只見關羽身長九尺三寸,面如重棗,身穿綠袍,坐一匹赤兔馬,殺氣騰騰,刀精抬頭一看,見是主將,骨軟如綿,變出本相,倒於地中。關羽向前用手一拿,持回見祖師。祖師大喜。奏知玉帝。玉帝旨到,封關羽為崇寧王道太真君朗靈關元帥之職,照舊日把天門,夜管酆都地獄,巡遊抄察;左手執金烈沙刀,右手執紫微敕印,左腳一擂神,右腳一火車,助上帝降魔。關羽謝恩。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 非真武不足以當之

「武當」之名,始自 ……

秦朝 設武當縣

後漢書 朱穆隱于武當山

南北朝 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

唐末五代 已是道教仙境

宋朝 創建紫霄宮,開始祭祀玄武。

元朝 武當山已成祭祀玄武之勝境。

明朝 武當山成為皇家設立之真武聖地。

【武當】一詞始于秦朝,與【真武】的關係是後來才附會上去的。

搜尋的資料有如下解釋

丹江口市境,春秋戰國時期稱為均陵,先後屬麇國、楚國、韓國、楚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武當縣】,治今丹江口市西北關門岩北。歷兩漢、三國、魏晉不變。

南梁太清元年(547年),增置均陽縣(治今丹江口市北),改齊興郡為興州,興州領武當、均陽、平陽3縣。西魏廢帝元年(552年),省平陽縣入武當縣,改興州為豐州。

在北宋尚未出現玄武神話以前,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名山。武當山的名稱在後漢時(126-221)已有之。《後漢書》記載有朱穆隱居於武當山。

南北朝時(386-582)酈道元(?-527)撰《水經註》,記載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仙室、謝羅山等。道教稱仙人所居的地方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647-735)編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當山列入其中。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則將武當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見最遲在第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武當山已經成為道教的聖地之一了。

武當山成為祀奉玄武的聖地應該是在《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現以後。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建紫霄宮祭祀玄武,可能是武當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為主的宮觀。

道教徒之所以選擇武當山為玄武修道的聖地,乃由於武當山在唐末五代以來,已成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

再加上武當山的名字與玄武都有「武」字,便附會玄武曾修煉於武當山。

劉道明所說武當山一名的由來乃是因為玄武的緣故,顯然不是事實,然而卻得到普遍的認同。

元代武當山的風物大量附會為玄武的遺跡,一方面表現了地方風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傳,武當山為祭奉玄武的聖地。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遊記傳說卷二之5 

祖師下凡收黑氣

  卻說祖師領旨,去三清觀見三清。上清曰:“汝今到此,有何意見?

  祖師曰:“弟子收得水火二將,回見玉帝。玉帝見下界黑氣沖天,傳下旨意,差人去收。弟子領旨,欲去下界收黑氣。不知氣起之處,當要何以收之,敬來求師父指引迷途。”上清曰:“其氣自北至南,自西入東,非止一端之氣,乃眾邪作亂,故有此氣。”祖師曰: “何乃聚有此氣?”上清曰:“此氣乃是黑煞神在世間作亂,自稱為黑面山王,手下有七員將:一名李便,二名白起,三名劉達,四名張元伯,五名申仕貴,六名史文恭,七名範臣卿。煞神自己姓趙名公明,號作文明。其人自離上界,走往凡間,無人拘束,朝夕作亂,擾害生民,但其人當日下凡之時,法寶未曾帶去,其人今同手下七名神將,在徐州府風清洞安身,吃人無厭;常常令小妖在河邊巡,有人過河者,捉而吃之。自今徐州府西安巷,有一姓詹名立昇者,其人行善積德,外出為客。自汝成道後,塑汝神像,也供養汝之香火,今者又欲出外,為有要事過河,公明著一員將在河逡巡。那詹立昇欲過此河,必遭其害。你今下凡,火速先至河邊,一則救那人之性命,不負供養汝之善心;二則收此魔軍,豈不美哉?

  祖師聽罷,乃頓首叩謝,離三清觀,吩咐手下水火二將,俱各搖身一變,變著三個客人,在河邊叫梢子搭船。只見長江中劃著飄飄然一葉小舟而來。那船頭有一梢子,手持竹篙,將船兒緩緩撐近岸邊,衝出一陣黑氣來,黑氣中藏有七人,俱欲向前要捉祖師三人等。祖師見妖氣一近,顯出神通,手持三台七星劍,左有水將,右有火將,殺得眾妖大敗,不能抵擋,抱頭鼠竄;走入清風洞中,將前事一一禀知。趙公明聞言大怒,自己披掛出陣,正遇祖師,罵聲不絕。祖師曰:“你乃上界煞神,何不守分,走下凡間作亂?有犯天條,好好下馬拜降,帶上天曹,萬事俱休,半言不肯,少刻間一命難存。”趙公明聞言大怒,手持鐵鞭,望祖師便打。祖師舉劍來迎,戰至三巨餘合,不分勝敗,趙公明沉思半晌,暗暗吩咐手下李便,變出本相,乃是一條虎尾播鞭,其鞭有三十二節,長有三十三丈,用之者輕如鴻毛,被傷者重如泰山。顯出神通,與師對陣。祖師一見,即吩咐蛇精變出真相,身長三十二丈,盤捲鞭上,將鞭緊緊纏住,重若泰山,險些兒將李便纏死。李便被蛇精纏得氣緊,只得變出本相脫離蛇身便走。祖師趕殺將來,公明不敢抵敵,回洞不及,駕一朵祥雲而走。祖師殺入洞中,吩咐龜蛇二將曰:“今日孽畜一敗,駕雲必去四十里外而下,你二人火速駕雲去四十里外等候,蛇精可變一座大山,龜精變茶棗一個。將此七星劍變成一觀,名叫通仙觀。我自己變作一個道士,在觀中念經。那孽畜必來我觀中喫茶,汝便滾入他腹中,那時方能取得此孽畜。”龜蛇二將得令,實時同祖師駕雲,去到一地,名叫作萬松林,依次坐定。祖師變道士在觀中念經

 那趙公明被祖師殺敗,走去清風洞,無處安身,腹中又飢,望見前面有一觀,經聲響亮,果入觀中,見道士,接入法堂坐下,那公明飢餓難當,一進觀中,便叫討飯來我吃。道士曰:“客官何處到來?本觀午飯吃盡,晚飯未炊,只有茶可奉。”公明曰:“茶亦拿一杯來我吃,然後火速去做飯來吃,我腹中飢了。”祖師將龜變棗子,放在茶杯中,與公明吃。公明挑棗入口下腹。祖師見棗入公明口中,祖師問曰:“趙公明,認得我否?”公明曰:“你是何人,識我姓名?我認不得你。”祖師曰:“既認不得,待我變出本相來,”祖師回身變出本相。公明一見,便欲逃走,祖師叫龜精在腹中抓將起來,公明叫苦連天,跌倒在地。祖師曰:“汝適才吃我那棗,乃是我部將龜精變的。汝若肯降我,吾將此二粒丹子與你吃,叫龜精出來;汝若不肯,你命休矣。”公明聞言。連聲叫上帝救命,情願歸降。祖師即付火丹二枚與公明吃下,叫龜精出來。趙公明拜服,祖師大悅。公明即招回七員將來見祖師,黑氣歸服而行。不知後來如何,且再聽下回分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遊記傳說卷二之4

  祖師下凡收二怪

  卻說龜蛇二怪,一日在水火洞中玩賞,蛇言曰:“我與兄生於武當岩下,幾衣頭角。今日神通廣大,變化無窮。如今只少一位夫人同樂,小弟心下十分不悅。”龜怪曰:“賢弟說得有理,可吩咐小妖前去各家查看,誰家有美貌女子,拿兩個來享用便了。”二人大悅,即吩咐小妖前去打探不題。卻說曹州太守林彪,生下一女,名金菊小姐,年方二九,青春年少,生得唇紅齒白,十分美貌。又有推官趙漠,亦有一女,年方二八,名喚嬌娘,體態妖嬈,眉清目秀。一日同太守小姐金菊,在花園中玩花,被小妖打探看見。回報二怪,二怪實時駕妖雲,一夥前來。果見二女在後園中玩賞,生得十分美貌。二怪大悅,顯出神通,念動咒語,一時狂風大作,對面不能見人,眾梅香俱被吹倒。二小姐相攜,正欲走出後園,被二怪各抱一個,駕雲而去。一時風停霧散,眾梅香不見了小姐,各個大驚,只得出報太守、推官。二人大驚,商議吩咐手下禮房寫牒,二人親自坐轎去城隍廟,燒牒到城隍,城隍得牒,實時著小鬼無常,出牌前去,拘本府各處山神土地前來。不半日,眾土地俱到。城隍升堂,眾土地跪在案前,問:“都爺有何吩咐?”城隍曰:“本府太守林彪、推官趙謨,各有一女,一日在後園玩賞,一時不見二女,到我處燒牒,指稱不知是何方妖怪搶去。汝等各管一方,必知何方妖怪,故著汝等來問。”眾土地禀曰:“我等山中俱未有妖,惟武當山有二妖,想是他搶去。”城隍問曰:“二怪是誰?”土地曰:“一個乃是龜怪,一個是蛇怪。”城隍又問曰:“武當為何有二怪?”土地曰:“昔年淨洛國王太子玄元,在此山中修行。一日成功,換那肚腸在岩下。其肚腸先受靈氣,年深月久,肚成龜怪,腸成蛇怪,正在那山中作亂甚慘,必是他拿去。”城隍曰:“汝可去查來。若果是他拿去,叫他速還二家去。”土地曰:“那二怪食人無厭,神通廣大,安肯還他?”城隍曰:“若此如何?”上地曰:“若要取二女子,除非天兵出戰,繞水火洞門,或者還肯,不然難取。”城隍依言,即點本部神兵,直至武當山圍繞洞門,喊殺連天下題。後分兩頭。卻說龜、蛇二怪捉得二女子回來,歡天喜地,大設筵宴,欲逼那兩個小姐成親。那小 姐雖死不從,蛇怪欲食之。龜怪曰:“賢弟勿性急,難怪他不從,他乃閨門室女,被俺們一時間捉來,啼淚未乾,安肯就與俺們成親,可吩咐小女妖伏侍一月半月,自然心回意轉,何必慌忙。已拿到我洞中來,如今怕他走上天下成!”蛇精聽罷大悅,即吩咐女妖伏侍。

  龜蛇二妖正在飲酒,洞門外喊殺連大。小妖慌忙報曰:“今有本府城隍,聞二大王捉小姐到洞,統起神兵前來,口口聲聲叫大王放出二小姐便罷,半言不肯,殺進洞中,寸草不留。”龜、蛇二妖聽罷大怒,起動本山妖兵,殺出洞門,立住陣腳。二妖大罵曰:“汝乃凡間一臣子,見汝盡忠,令在幽冥為司神。我等乃天地生成,聞法成功。洞中缺少夫人,捉太守、推官之女,與汝何干?擅統兵圍我洞門?”城隍曰:“妖魔好大膽!汝生禍胎,府推二官牒至我司,安得不代他究其下落?好好放出二小姐,萬事俱休;半言下肯,少刻間捉上天曹,有口難言。”二妖聽罷,舉槍直刺城隍。城隍挺刀來迎。自午至酉,不分勝負。二妖顯出神通,龜變成大山,蛇盤於大山上,殺將下來,城隍不能抵敵,大敗而走。二妖亦不去趕,收兵入洞。

  城隍走至本司,十分憂悶。武當土地禀曰:“都爺不必憂慮,某日前問得有一神,乃是玄天上帝。玉帝命他下凡除妖氣,今變道人,在三清觀息住。此必有神通者,都爺可去投告此人,若得他來,必然收得此二妖。”城隍聽罷,即去三清觀見祖師。祖師曰:“城隍到此何為?”城隍曰:“下官為武當水火洞二妖,捉去本府太守林彪一女,推官趙謨一女,有牒到本司。本司興兵去取,殺他不過。聞說上帝降凡除妖,特來投告上帝,乞救二女之性命,早發慈悲之心。”祖師聽罷曰:“汝可回去,我即往水火洞中去。”城隍拜謝而去。祖師念動真言,手持七星劍,駕雲直到水火洞來戰。小妖報知二妖,二妖出洞。看祖師怎生打扮?但見:手持七星寶劍,身穿黃甲錦袍;眉清目秀體金光。若問何神降世,原是真武大將軍。道人高聲叫曰:“二妖不得無禮,某奉玉旨降妖,快速歸降,免遭天戮!”二妖曰:“汝歸上界,我在凡間,我輩與你何仇,尋吾作對?”祖師曰:“天律雲:『為妖迷失人家子女,食人骨血墮入酆都,五百年方得為畜。』汝輩倘不自省,尚敢無禮?”二妖見說,心中大怒,持槍殺進。祖師將劍一指,指出丙丁火。龜屬水,一見真火便走;蛇乃火星不怕,更加精神殺上來。祖師又將劍往北方一指,指出壬癸水。蛇見真水一至,不能擋,便走。祖師見二妖走了,打入洞中,見二女悲悲哭哭。祖師問其故。二女子將玩賞被捉來事,說了一遍。祖師曰:“小娘子二人不必悲哭。吾乃北方玄天上帝真武將軍,龜、蛇二妖被吾趕走了。你二人可閉了兩眼,送你回去。”二小姐聞言拜謝,閉了兩眼。祖師念動真言,駕兩朵祥雲,送二女子回曹州府中。金菊見父。林彪問曰:“汝去有三日,不見汝影,為何又得回家?”金菊曰:“女兒同小姐嬌娘去後園玩賞,霎時狂風一至,對面下能見人,被武當山二妖名龜、蛇者捉去。我父牒至城隍,城隍殺妖不過。後得上界玄天上帝真武將軍殺退二妖,駕雲救女兒回家,才能得命見爹爹。”太守大悅,又問:“救你其人形像如何! ”小姐曰:“其神形來,生得唇紅齒白,髮披於後,白面三須,紫袍玉帶,手持七星劍。”太守聽罷,即出堂請推官相見。少刻,推官到,相見畢。太守將女回言得真武將軍相救之事說了一遍。推官曰:“令愛之言與小女對下官說者一字相同。今得天神救護,當立一廟以謝之才是。”太守曰:“長官言之有理。”即著徐德循鳩工庀村,於北門外建一廟宇,三廈五棟。塑一神像,披髮執劍。太守同推官小姐合家去進香拜謝。有人去祈禱者,萬感萬應,至今香火不絕。

  話分兩頭,卻說二妖被祖師趕走,無處安身,十分惱恨。蛇妖曰:“到此肚飢難忍,一時又沒安身之所,不如兄長變作渡船,我變竹篙,在此三里溪等有人過渡,載至半江,沉而食之,權作安身之計,豈不美哉?”龜妖大悅,即變渡船、竹篙,侍候不題。

  卻說祖師送二位小姐回家,復來趕二妖。駕雲在半空中,見二妖變作渡篙。祖師微微冷笑,立住雲腳,下凡變一道士,向前將身跳入渡中,拿住那篙,慢慢撐至半江。龜妖大喜,正欲顯神通,便作欲沉之狀。祖師一見念動真言,手持三台七星劍,身長萬丈。蛇妖變篙被祖師捉在手中,心中大驚,翻身一跳,跳下水中。龜怪變出本相,將祖師欲沉下水底。祖師顯出神通,頭頂三十三天,足踏五湖四海,將龜蛇踏在溪底,不能得脫。那蛇妖一見,騰上半空,喊一聲說:“有天書到。”祖師聞有天書到,把手接天書,那龜妖實時走出。祖師見龜妖走了,知是中計,悔懊不及。不知那妖走往何處,祖師沿途尋覓不題。

  卻說二妖得脫,商議走入一古井中躲避,等有人打水,欲拿人吃。本坊土地大驚,正要去告社司,路逢祖師前來,土地跪接。祖師問曰:“你在此坊曾見龜、蛇二妖下落否?”土地禀曰:“龜、蛇二妖今在本處井中,欲害村民,小神正欲去禀社司。”祖師曰:“不必去禀社司,引我去井邊便是。”土地即引祖師至井邊。祖師拔出三台七星劍,念動真言,望井中一指,那二妖走出井外,與祖師對敵。祖師又用劍自南方一指,北方一指,水火俱到,二妖大敗而走。祖師趕去,那二妖走入蓮藕之中。祖師趕近一見,取起蓮藕在手,亂亂而砍至尾。二妖躲在內中大驚,搖身一變,將身化粟米大,祖師扳下一粒來,正是二妖藏身之處。二妖下地便走,祖師見二妖走了,又趕至一石榴樹。正見二妖走在石榴樹上,去石榴中躲避。祖師一見,將三台七星劍自南至北一指,水火俱到,石榴枝葉搖動,紅光耀人,將樹帶根罩起,二妖怕見水火,不敢走脫。祖師念動咒語,水火大作。二妖在內,龜怕火,蛇怕水,難禁火燒水淹,只得連聲叫苦。祖師曰:“願降否?”二妖連聲答應,願歸順上帝。祖師住了水火。二妖出見祖師,拜伏在地。祖師曰:“汝二人甘心肯降否?”二妖曰:“永隨上帝,不敢反異。”祖師曰:“汝既傾心肯降,各現本身形象,與我一看。”龜、蛇得令。蛇變原形,生得獨角金鱗鐵骨,龜形生得背有九宮八卦,三眼三尾。祖師見現出真形,用七星劍押住,取出火丹二枚,與二妖各吞一枚,吩咐曰:“汝二人適才食我火丹在腹,久後若有反亂,呼聲火發,汝命即死。”二怪拜服。祖師帶上天曹,見玉帝奏明前事。玉帝大悅,即封龜、蛇二怪為水火二將,常隨祖師行法。祖師同龜、蛇謝恩畢,玉帝又曰:“下界黑氣沖天,更有何人?可去收盡黑氣。”祖師出班奏曰:“小臣不才,願再往下凡,收盡黑氣回朝。”玉帝聞奏大悅,即賜御酒三杯。祖師謝恩出,同龜、蛇二將到三清殿中見三清。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遊記傳說卷二之3

  太子被戲下武當

  卻說淨洛國王昇殿,眾臣回朝,俯伏金階奏曰:“臣等到武當山見太子,千言萬語解勸,太子如風過耳,不肯回朝,臣等見太子執意,以我主無嗣事奏之。太子云,曾聞師父說,陛下皇后懷孕,今歲該再有一子即位,臣等只得回朝,奏知陛下。”國王見奏,歎曰:“彼若執意不回,難以再去。若云孤後更有一子,亦未可准信,此皆非卿等之罪也,樵夫得其報信封為巡檢之職,眾臣各賜白金一斤,免朝三日。”眾文武謝恩退朝。不覺光陰迅速,春回秋慕,淨洛國皇后果又生一太子。國王大悅,取名叫作玄虛。後來長成,即淨洛國王。

  話分兩頭。卻說祖師辭眾文武回朝,在山靜煉修行,有二十年矣。這武當山後,原有當山聖母,一日自思曰:“我蒙天尊吩咐,著我在山後,暗伴祖師修行,查其行事。不想其人自從入山至今有二十年矣,無一毫破戒,功成廣大。我不免今夜變作一美貌女子前去戲他。倘得那人春心一動,與我交合,那時我神通廣大,遊遍天下,可不美哉?”思罷,念動真言,搖身一變,變一女子,卻似西子重生世,猶如觀音降山來。三寸金蓮,輕移蓮步,嬌嬌嬈嬈,轉過祖師禪壇之前,假作悲哭之聲,叫道:“師父可看天面,救奴一救。”祖師正在禪壇上打坐,忽然哭聲近,祖師猛然抬頭一看,卻是一女子,心中大驚,問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天將晚矣,可速出去。”女子答曰:“妾為母病,回家看母,迷失道路,來至此處。幸遇師父可發慈悲之心,與妾在此宿過一夜,明日尋路回去。”祖師曰:“此處乃修行之所,止有岩壁下放一禪牀,安能住宿?況小娘子又是女流之輩,古云男女授受不親,小娘子可就天色未晚,速出此處,去山下尋一店安歇,明日回去,可不妙哉?”女曰:“奴乃女流,若去投宿,有不便處。況奴常有一疾在身,受寒腹痛,今日天氣又冷,雖此處宿不得,奴今到此,乞師父發慈悲之心,將衣帶放開,把奴抱在師父懷內,倘得一夜舊疾不發,亦感師父恩德 ”祖師曰:“阿彌陀佛,是何言也!貧道修行有二十載矣,勿言不近女色,即男子未嘗連榻,決難從命。”女子見戲祖師不動,一時間假作悲聲,叫:“腹痛難當,師父乞救奴一命。”祖師如若不聞。女子又叫曰:“師父出家人,逢災救災,逢難救難,出家之人,何故個鐵打心腸。”祖師聽久,見其叫得可憐,問曰:“汝舊時腹痛,當用何法治之?”女子曰:“在家略痛,要我丈大之手挪挪便好; 痛甚,要我丈夫腹對腹相挨片時才愈。今者到此疼痛,丈夫又未在此,無人代奴挪挪。乞師父代奴挪一挪,若得見母親一面,當以死報。”祖師曰:“我乃出家之人,叫我近小娘之身,此事決難。”女子又叫曰:“師父,古云救人一命,勝造六級浮屠。若不快挪,奴必疼死矣。”祖師見其叫得可憐,只得近前,用手挪一會。女子又叫曰:“疼甚,雖挪疼不止。古云救人救到底。望師父解開衣帶,與奴對合片時,奴疼即愈。”祖師曰:“若是如此,有死而已,決難遵命。”大步行出月光之下,歎曰:“吾離國家,修行二十餘載,未逢有道,反被人纏,終非了日,不如下山去,又作別計。”言罷,亦不顧女子而去,移步下山,女子見師發怒下山,大驚言曰:“吾有罪矣。其人修行二十餘年矣,天書將至,吾今戲了他,倘此人一去,前功廢矣。妙樂天尊知之,則我怎了?不如搖身變一老婆子,去路上點化他轉,以釋前罪。”說罷,口念真言,變一老婆子,將朽木化成一鐵杵,駕雲搶至前面,在路旁石上,磨來磨去。

  祖師忿然下山,正行之間,見前面一老婆子,將鐵杵石上磨。祖師住立細想,不知作何使用。近前問婆子曰:“貧道見老安人將此鐵杵在此琢磨,不知作何使用?”婆子曰:“老身為女孫問我討花針用,家下無矣。老身只得將此鐵杵磨成花針,與孫女用。”祖師聞言笑曰:“鐵杵何日成得花針?勿廢了神思。“婆子曰:“老身亦知難成,前言既出,許女孫磨成花針,安可半途而廢?料耐心磨成必有一日也。”祖師聽言,亦不再問,遂行。聖母見此回打他不轉,又變一老子,駕雲去三里之外,一手用一鐵槌,一手用一錐子,在岩邊錐岩。祖師至,見老子錐岩,不知其意,又向前問曰:“老官用錐在此錐岩為何?”老子曰:“衰老為耕旱田數石,無水應田,故將此錐錐開岩溝,透水應田。”租師聞言笑曰:“何日成之?”老子曰:“古云:心堅石也穿。何愁不成?衰老用功錐岩月有餘矣,若因汝一言而棄之,可不廢卻前功,則不能穿石也。衰老不聽汝言,再加勤力之勞,終有一日成功,安可廢矣?愚細詳度,決不困汝一言而半途中棄卻前功也。”祖師聽罷,躊躇半晌,自言曰:“下山以來,見磨杵、錐岩者二事皆難,皆言不肯因一言而廢前功。我是個出家之人,因一婦人,忿怒下山,而棄前功,不如仍回山中再修,看後如何。”思罷復回山中修行。那當山聖母見祖師心回,復入山中,大喜,仍變回本相,依舊在山後去躲避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在雲端見祖師功成,漸入仙道,但未去五臟中之臟。天尊顯出神通,念動咒語,從空中指出兩個瞌睡蟲飛去,打在祖師身上,祖師一時睡去不省。天尊即喚出割肚神,即將寶劍一把,吩咐叫他剖開祖師腹中。剖肚神得令,即將祖師衣帶解開,當胸一剖,將肚腸取出。天尊吩咐將肚腸放去岩下,用石蓋住,將衣衫一幅,放入腹為肚,飛帶一條為腸,用線縫合。又取出還魂丹一個,放入祖師口中,叫剖腹神迴避。天尊念動真言,一時間祖師省來,見天尊在旁,祖師連忙起來禮拜,言曰:“弟子有失遠迎之罪。”天尊曰:”教汝勿得夜寢,何晝寢之?”祖師曰:“弟子往日自覺心靜,晝夜不寢,未卜今日為何日覺困倦?一睡不省。”天尊曰:“再不可如此。”祖師曰:“從今改過。”天尊曰:“汝更煉數年功,必入仙位。我賜寶劍一把付汝,常要隨身,倘遇邪魔,持起即去。”祖師拜謝,天尊駕雲而去。祖師不知被天尊換卻肚腸,日夜照舊苦煉,打坐修行,自覺漸漸身輕,常有五色雲光罩體,四面禽獸來朝,晝夜聽經聞法。

  本山有一小兒,乃是竹竿精。自從祖師到此修行,朝夕聞法,略有神通。一日變成一女子,自西路而入,悲悲哭哭,向前叫師父救命。祖師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女子曰:“因丈夫逼妾改嫁,妾不肯從,自後門逃出,意欲回娘家。不想行錯路頭,來到此處。天色晚矣,大雨淋漓,無處安身,乞師父容妾過一夜,明日早行。”祖師曰:“我此禪壇上,乃是誦經說法之所,難以相從。”那女子不聽師言,欲入禪壇。祖師恐是鬼怪,將寶劍舉起,欲把女子斬死,祖師大驚,看時卻是一大竹竿,師才釋然。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祖師復入山修行又二十年矣。一日,又有一蟮精變一女子,滿身披孝,哭哭啼啼,來到祖師禪壇之前,低頭下拜。祖師問曰:“小娘子從何而來?下拜貧道做甚?”女子答曰:“妾身一家六口,因得瘟疫之疾,連喪四人,今僅存幼子,年才三年,又病在牀,無門可投。聞師父在山誦經說法,修行四十有年,必得正道,敬來相投,乞師父早發慈悲之心,去妾寒家,得念一卷真經,倘若救得妾身一子,萬載不忘。來世銜環而報也。”祖師聽罷,便有憐憫之心,問曰:“去汝家路有多少?”女子曰:“不遠,只有五里之遙。”祖師問曰:“汝住處多少人煙?”女子答曰:“只奴一家。”祖師曰:“若只汝一家,貧道乃出家之人,難以從命。”女子曰:“古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何不可乎?”祖師再三下去。那女就在禪壇之前悲悲哭哭,再三告懇。祖師端然不動,垂目而坐。女子自午哀哭至西,天色將晚。女子曰:“師父既不肯光降,妾到此多時,天色晚矣,不能返家,如之奈何?”祖師曰:“小娘子速回,亦可去得。”女子曰:“師父執一不肯去,妾安敢苦纏。但山下大路,奴到自己行得,山中之路,奴今迷矣,乞師父指引出山,奴自回去也罷。”祖師聞言,只得離下禪壇,帶了寶劍,從先行引那女子出山去。至半山,那女子向後扳住師父兩肩,言曰:“妾腳酸痛,乞師父扶行幾步。”祖師大驚,答曰:“貧道出家四十有年,身體未拈一人,安可扶小娘子?但從緩而行。”女子又曰:“師父之言是也。但妾腳果行不動,若師父下肯扶妾下山,不如同師父迴轉山中,到禪壇上宿一宵,明日妾自回去也罷。”祖師兩皆不能從命。那女子又曰:“扶又不可,回又不可,妾觀師父一表非俗,人物清俊,妾一時春心蕩漾,乞師父濟妾一時之欲,妾自回家如何?”祖師聽罷,亦不答話,拔步自回。那女子顯出神通,趕至近前,將祖師一把扯住,用釘身法言曰:“奴今出乖露醜,到如落花有意,君何作流水無情?”祖師被女子纏住,自覺身中沉重,不能醒解。猛然思起腰中寶劍,實時取出拔起,那女子不見,祖師神復如舊,回入禪壇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在雲端,每見祖師心神不動,巍然正氣。一日玉帝升殿。妙樂天尊奏曰:“今有陛下一魂化身,復修成功,無毫髮凡心,陛下當速差神將,引至天曹,著位領職。”玉帝聞奏大悅,即著東方青龍,南方赤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中央黃龍,捧駕妙樂天尊領皆。再著西方太白金星捧印一顆,內篆“玉虛師相”四大字。再著卷廉將石谷執旗一把,下凡迎駕。眾臣謝恩出朝而行不題。

  一日祖師於岩上梳頭,霎然想起血身無用,自覺意懶,頭亦不梳,撇向後面,沉吟半晌,將身視下岩去,那岩下卻有十餘丈深。耳聞天書一到,五龍捧起祖師,祖師見旨到跪接。宣讀旨曰:古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善惡有報,乾坤無私。朕觀玄元苦修四十餘載,無毫髮動念,誠心可知,當入天宮之位。寡人今差五龍捧駕,金星持印,石谷執旗,封卿為五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員天將,八十二化身。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念五,巡遊天下,驗察善惡。原位太陽宮,祿享千鍾,入西天受戒而升九族,叩頭謝恩。祖師聽讀罷,叩頭謝恩畢,回身梳洗,發不能上。祖師大驚,妙樂天尊曰:“弟子不知此意,天書到後,形下能改,安能再梳。”祖師拜謝。妙樂天尊駕雲上天。次日平明,玉帝升殿,妙樂天尊帶祖師見帝。玉帝問卿是誰?天尊奏曰:“這是臣領旨前至武當山,帶來玄元見駕。”玉帝見奏大悅,降階扶起祖師,賜錦墩同坐,大設御宴,賞勞群臣,傳旨送祖師去太陽宮不題。次日祖師到太陽宮昇道公座,門吏報眾天尊拜賀。祖師請進相見畢,正談論間,忽見北方怨氣沖天。祖師大驚,問諸天君曰:“弟子才到此上界,因何有此怨氣沖天,倦倦不息?”眾天君曰:“上帝有所不知,此是中界隋煬帝無道,昏迷殺人,故有此氣不散。”言未罷,又見四方妖氣沖起。祖師又問曰:“又有妖氣起,此是為何?”眾天君曰:“妖氣者乃上帝部將,在中界四方作亂,故有此妖氣也。”祖師曰:“妖怨二氣沖天,非祥瑞也。不宜久容,當要何如處之?”眾天君謂曰:“如得一人有神通,去中界收盡二氣,其功莫大,如此三界寧矣。 ”祖師曰:“妖氣既某步將,何惜一行?來日某當面君下凡,收盡二氣,豈不為美?”眾天君各各大悅,告辭回洞不題。卻說玉帝次日昇殿,祖師出班,朝靴踏地,像簡當胸,奏曰:“臣昨到太陽宮,見中界有妖怨二氣沖天,臣觀非上界樣瑞,當以除之。聞說者云,妖氣乃臣部將在中界四方作亂,臣願下凡,收回部將,除邪滅妖,回見陛下。”玉帝聞奏大悅,即賜三台七星劍一把,黃金鎖子甲一件,火丹五百丸,封為北方真武大將軍之職,御酒三杯,謝恩出朝。祖師離上界,去三清觀辭三 清。相見畢,三清問其來故。祖師將奏玉帝去中界收妖事說了一遍。三清問曰:“更有誰同去?”祖師曰:“弟子自去,又無副將,今者故來請教,當複如何處之?”三清曰:“此亦不難。當日你在武當修行之時,曾脫有肚腸於山中石岩之下,肚成龜怪,腸成蛇怪,在中界作亂。汝若到凡,取此二物為將,方能成功。”祖師聞言,拜別駕雲下山。念動咒語,變一道士。不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遊記傳說卷二之2

  太子頭挽陰陽髻

  卻說一日國王昇殿,傳奏說:“武當山樵夫陳春見太子,揭榜來見我主。”王命宣進,山呼畢,王曰:“卿既揭榜見孤,曾見太子否?”陳春曰:“小民日前見一人,同一道士入武當山去,臣思是太子,特來奏王。”王曰:“汝既見二人入山,汝可引路,孤即今指揮湯伯,校尉黃鐘,同五百金甲,將卿為引路官,去武當山尋見太子,回來重賞。”陳春謝恩出朝,同指揮等直往武當山進發。入山中,見太子頭梳陰陽角髻,端然坐在石壁之下。眾軍向前山呼,太子並不發一言,默默而坐。湯伯吩咐金甲將向前去扯太子回朝,只見一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自北方而來,對面不能見人,沙石亂紛紛撒將下來。金甲將大驚,同湯伯等抱頭掩耳,走回朝中。

  次日國王昇殿,湯伯同陳春、黃鐘入見,國王問曰:“卿等到武當山,曾見太子被戲下武當子否?”湯伯奏曰:“臣到武當,果見太子坐於岩壁之下。小臣吩咐金甲將向前去請太子回朝,太子半言不答。一霎時間飛沙走石而來,對面不能見人。臣等只得走回,奏知我主。 ”國上聽罷,言曰:“既太子在武當山,寡人即再著陳春為引道官,同文武群臣,帶御林軍三千,排駕接太子回朝。“眾臣謝恩出朝。次日會齊眾僚友,陳春為引道官,一路而行,直抵武當山進發。來到武當山,入見太子,山呼畢,太子曰:“勞動眾卿遠來,有何話說?”眾臣奏曰:“臣等領國王旨意,特來接千歲車駕回朝。”太子曰:“未離國則可,今者誰家慕道,安敢忘佛法而歸俗,天地無私,若有一念不靜,可不自取其罪乎?”眾臣等奏曰:“某等聞人子出家學道,先蒙不孝。今者千歲執意不回,國主老矣,又無再裔即位,晝夜憂心。倘有危時,則何人可為披麻執杖者?又何人可為嗣位之主乎?太子安保不被卿啄之議論,眾口之公談乎?如此則千歲學道未成,而不幸之名則先成矣。眾臣乃千歲之赤子,安敢匿過,見而不言乎?乞千歲參詳參詳。”太子聞眾臣之言,忍不住腮邊下淚,亦言曰:“父王無子即位我亦知此久矣。曾問我師,師云,我父王今歲當生一子即位。眾卿回奏我父,不必憂慮,卿等請回朝罷。但吾既出家,安有再入朝之理?卿等 為臣為子者,盡忠尚不能盡孝,何況出家之人,不能顧父母之劬勞乎?倘得天從人願,他日入道,則我父母皆為佛矣。如其不然,事由天定,亦不能保其議論也。卿等勿複多言,作速回朝,盡忠輔主,以盡臣職,倘他日我母有弟長成嗣位,亦賴卿等輔政。”眾臣見太子不從,立意出家,只得拜辭回朝,一路而回。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大帝的傳說(三):

眾仙百般設難終成仙

眾仙家試探真武不為所動心悅服

在這其中,仙道諸真惟恐真武意志薄弱,特請來蓬萊仙侶九位美麗仙子下凡試探,玄帝以禮相待,不存異心,諸仙子獻計引誘均是不成,隨感真武向道之誠,繼而表明身份後回返天界,並祝福真武早日功成同道成仙。

仙道中妙樂天尊又收其為徒,豐乾大天帝將北方黑馳袞角斷魔雄劍贈送他,此劍長七尺二寸,重二十四斤,以應七十二候、廿四時;闊四寸八分,以應四時八節;民間俗稱為七星劍,能降伏邪道、收斬妖魔。 ​​

父年邁尋真武繼位感真誠士兵同修

真武在山中修煉,歲月如梭經過四十年,父親年邁將逝,日夜思念真武,派了五百壯兵前來找尋,五百壯兵來到武當山探尋玄帝,因為山嶺險要,又遇澗水高漲,寸步難行,雖欲強行橫渡,然皆無功而返,一直到第九次,才得以渡過澗水,這就是今日的九澗渡。五百壯兵上山見著玄帝,並想強行帶玄帝回宮登位。玄帝知不久即可學成仙道,此時不能回國,就施展法術,使五百名部眾手腳僵硬,動彈不得,眾人心悅誠服,一齊頓悟,決心追隨玄帝修真養性。玄帝九九佳辰、功圓行滿之時,部眾也歸入仙班,被授以靈官之職——五百靈官。

 ​紫虛元君再施美人計真武大帝跳崖終成仙

就在那一天,九月初九,天上祥雲藹藹,空中天花散漫,林間仙樂繚繞,谷裡異香撲鼻。真武只覺心特別明,眼特別亮,胸中恍若水晶,一塵不染;身軀像是流雲,隨時都可飄飛。他知道,這是要昇仙了,準備騰空飛去。

這時候,忽然有一位絕代美女來到面前。她手捧金盤、玉杯,媚聲媚氣請真武用茶。真武絲毫不為那女子所動,只是覺得她輕浮、討厭。他“嗖”的一聲拔出寶劍喝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該莊重、自愛。再敢輕舉妄動,定斬不饒!”那女子又怕又羞,滿臉通紅,簡直無地自容了,便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真武后悔起來,覺得不該逼人喪生;認為只有賠她一條性命,才不愧這修行四十二年的功德。於是,便也隨著她朝崖下跳去。哪想卻被五條龍捧住,又見那女子已經站在了雲頭上。原來她還是紫元君變化,是最後來試他的心的。“徒弟,你到底同道成仙了!”紫元君非常高興地說。後人銘記於此,定名飛升崖。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大帝的傳說(二):

受點化四十年意志堅

為修道劈山阻親母母痛哭化淚感天地

常言說:母子連心。眼看著兒子就要丟失了,皇后悲泣動天,用盡全身力氣繼續追趕。她越跑越快,一心要撲上去,把兒子拉住。然而,太子舉起了寶劍,滿含熱淚照著身後的大山猛地一劈,只聽“轟”的一聲震天價響,高山立刻分成了兩半,中間立時現出一條河來——這就是悲傷的“劍河”,它把母子分隔在了兩岸。皇后見再也追不上兒子了,慟哭不止,淚如雨下,慢慢的淚水融化了大地,天亦為此而沉陰下來。感傷的人們在這裡修建了“滴淚池”以憑弔善勝皇后的真切。苦修不成欲放棄受點化鐵杵磨針

真武終於登上武當山,苦苦修煉了好些年,道經是已然在胸,倒背如流,可還是沒能同道成仙,難呀!他喪氣了,心想:深山修煉、孤單寂寞,遠遠不如父母疼愛、國民敬仰,還是回宮去當太子吧。便下山往回走去,一路上天氣陰沉,耳邊烏鴉“呱呱”叫個不停。他心裡亂糟糟的甚是煩惱,想找人說說心事,商量商量。可是,這裡是荒山野坳,從來不見人煙,能和誰去商談呢?​​說來也巧,這時候,前邊不遠突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太,她低著頭,雙手抱著個鐵杵,正在井邊的石頭上,不緊不慢地磨呢。太子覺得奇怪,上前恭問道:“老人家,您磨這麼大的鐵杵做什麼呀?”老太太頭也不抬,邊磨鐵杵,邊回答他說:“哦,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太子一驚,又覺得好笑,說道:“老人家,它太大了,只怕到您終老,也怕磨不成針啊!老人家呀,我看您就別費這功夫啦!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洩氣,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喔,我磨它一下,它就小一點,只要功夫到,自然會磨成繡花針嘛。”

真武心裡猛然一亮,想:“修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待要感謝老太太的指教時,那老太太已經升上雲頭,說道:“聰明人,一句嫌多;糊塗人,百句嫌少。”哈哈一笑,就不見了。原來,那老太太又是紫元君變化來點化真武的。

在“磨針井”大殿門口,至今還恭放著紫元君留下的這兩根鐵杵,以昭示後人:道非遠人,只看你下不下功夫了。​​ 真武省悟了,轉身便往回走,於途中折下一束梅花,插在樃樹上,仰頭對天發誓:我若是修道成功,此樹就開花結果。日出日落,春去春來,四十二年後,花開結果。後人名之曰“樃梅”者,乃樃木梅實,桃核杏形,味酸而甜,能愈諸疾,然亦罕得之。應驗豐歉,豐年結實,荒歲則無。永樂十一年春,榔梅發花,色敷紅白,暗香疏影,遠近聞見。五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其數。凝霞映日,顏色炫耀,觀者嗟異。玉溪真人題詩曰:

高真學道隱山時,親折梅枝寄樃枝。

行滿功成應衝舉,花開子結試先知。

仙翁護境百邪遠,聖果標名萬古垂。

服餌延齡除痼疾,志誠拜授福相隨。

四十年餘年苦修終成仙

回山後的真武住在南岩認真修煉。他從早到晚,靜心端坐,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也一動不動。身邊的荊棘由小長大,通過他的腳板,又沿著脈絡,從胸口長出來,開花結果,他依然聚精會神地修道。他常年不吃五穀,肚子和腸子在肚裡鬧騰,他就把腸子和肚子抓出來扔了。就這樣,他整整修煉了四十二年,而這四十餘年的感觸令人感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紫霄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全稱是: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盪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簡稱為玄天大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等,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漢族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道教中,他的地位十分顯赫,現今武當山還將其信奉為主神。傳其為玉帝退位後繼任的第三代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師從於如來,另又為龍身,故被後世視為中華之祖龍。明朝時期,應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號,在全國影響極大。

道教經書中描繪真武的形象是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宣竹,真武帝君原來是凈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游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鍊。居四十二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 之」。宋天禧年間(10171022)詔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一躍而為北方最高神。

關於他的崇拜,也是源於我國古代的星辰崇拜。古人將黃道星宿劃分為二十八星宿,並按照方位又分為四組,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武便為北方七宿的總稱,七宿即斗、牛、女、虛、危、室、壁,其排列的圖形宛如龜蛇,於是人們便把龜蛇當做玄武的象徵。玄武主司風雨,按照五行學說,北方屬水,其色黑,「玄」就是黑的意思。龜有甲,能抵禦侵害,故稱之為「武」在最初的星辰崇拜中,玄武只是作為四方守護神之一的形象出現,和青龍、白虎、朱雀並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帝王的尊崇,玄武逐漸變得重要起來。隋唐時,道教出現了四聖真君:天蓬元帥、天猷元帥,真武(玄武)將軍、黑煞將軍,此真武將軍就是真武大帝的前身。到了唐宋兩朝,因帝王上下都極為信奉道教,而真武也屢次受到敕封,因此真武大帝在帝王的極力推崇下,成為神仙譜系中最為重要的大神,並得到了廣大人們的尊崇,各地也陸續興建了許多供奉其的廟宇、宮觀。唐宋之後,道教根據「北方黑帝,體為玄武」之說,將真武大帝尊為掌管北方天界的重要神祇。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趕走侄子建文帝,做了皇位。據說,在燕王從北方起兵往南攻打的時候,許多的勝利戰役,都曾得真武大帝顯靈相助。所以朱棣登基成為永樂帝之後,當即下詔敕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永樂十年,朱棣又命隆平侯張信率軍民二十餘萬人大規模修繕武當山宮觀群,並在天柱峰頂修建了一座專門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金殿」。至此,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人們對其的信仰也達到了頂峰,隨之而來的,就是宮廷和民間都修建大量的真武廟,真武大帝由此成為北方極其重要的大神。尤其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之時,追求長生不老的嘉靖皇帝對於道教的崇信達到了有明一代前所未有的高峰!

真武的誕辰日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日。

        真武大帝額寬頤豐,雙目低垂,面容莊嚴,內含英武之氣。長髮披於腦後,頷下一縷長髯,身著鎧甲,表示主掌兵戈之事,司權收服邪魔。右手仗劍(遺失),左手掌心向上結印,端坐於臺座之上。造像衣紋寫實流暢,冑甲鮮明犀利,帔帛飛揚極具動感,烘托出真武大帝勇武威猛之勢,其綠色銅銹使整尊造像更現古樸之美。

        真武大帝為道教鎮守北方天界的威武神,又稱玄武、玄天上帝等。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因此,真武大帝屬水,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大帝的傳說(一):

棄榮華武當山遠求道

在天的盡頭,大海的極邊有一片美麗的國土,名字叫淨樂國,國王為政清廉,善勝皇后心地善良,他們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太太平平,民眾都安安樂樂。

善勝皇后食紅仙果感孕

那一天,善勝皇后來到禦花園裡游玩觀景,正在興趣盎然之中,忽聽得空中一聲巨響,但見青天豁然洞開一扇大門,有眾位仙人飄然而出。只見一位仙人捧出紅紅的太陽朝下一扔,那太陽猶如一道金光迅即飛到皇后的面前,剎那間就變成了一個紅果子,“哧溜”鑽進她嘴裡,“咕嘟”滑進了肚子裡。​​

十四月懷胎生真武大帝

從此,善勝皇后便有了身孕。日月穿梭、花開花落,已是一年的光景。皇后的身孕也有十四個月了,就在這一天,三月初三,正當午時,善勝皇后忽然感肚子疼了起來,正在疼痛之際天地間猛然一亮,人心不僅為之一振。皇后左脅瞬間便裂開一個大口子,晃晃朗朗的從裡面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娃娃。那娃娃舞動著小手,跳動著小腳,樂呵呵地來國王皇后面前,先恭恭敬敬喊了一聲“爹爹”,又親親熱熱喊了一聲“媽媽”。頓時引來了龍飛鳳舞,百花盛開,山歡水笑,群鳥齊鳴。舉國上下歡呼雀躍:真武太子降生了。

真武不肯繼承王位反到處求師學道

真武生來聰穎、神靈,七歲時,已能日誦經文。三年後,古籍典冊躍然於胸,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可以說是博覽群書,過目成誦;他身材魁梧,相貌出眾,而且還學就了一身好武藝,人人都稱讚他、敬仰他,說他定是將來的好國王。可是他卻偏偏不肯繼承王位,反而到處求師學道,想要同道成仙,並發下誓願要救護天下蒼生,隨而進入山洞修煉元真。如此就感動了玉清聖祖紫虛元君,元君便親自下凡授以無極上道,做為真武修行的根基。國王和皇后雖曾百般勸阻,但是真武持之以恆,不改初衷,決心走自己選定的道路。​​

年方十五離開父母遊訪武當山

一天,他來到禦花園,花叢中忽然閃出一位紫衣道人,對太子說:“想同道成仙,必須斷絕酒色財氣,剪除心中慾望,外以樸,內以和。那麼你就要越過大海往東走,避開紅塵世界,那裡有一座武當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說罷,就不見了。原來這位紫衣道人是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化身,前來點悟真武越海東遊,尋訪起自乾兌方位的山峰地理,入山修行,方能歸根復位,上為三境輔臣、下作十方大聖。

此時,太子年方十五,朝氣蓬勃、壯志滿懷。毅然離開了嬌養他的父母,捨棄了優裕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來到了武當山。

呼喊出“太子坡”和“上下十八盤”

善勝皇后捨不得兒子離開,太子在前面走,她在後邊追,不避風雨,不分晝夜,追啊追,一直追到武當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對面,她就大聲喊:“兒呀,快轉來!”喊了十八聲,卻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對面連應了十八聲,卻連上了十八步,不讓母親追上他。此地便是現在的“太子坡”及“上下十八盤”。

衣角化為“大袍山”和“小袍山”

善勝皇后見喊不轉兒子,急在心裡,快在腳下,越追越近,到底抓住了他的衣角,拼死不放,非要他回宮不可。太子尊愛母親,不願讓她傷心落淚,可又覺得修煉要緊,不能改變主意。於是,他拔出寶劍,扭回頭,朝著母親拉著的衣角輕輕一挑,斷開了。皇后落了空,鬆開了手,那衣角便騰空飛了起來,隨風飄蕩,落到了漢江上游的江水中,化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309250ZQ0O6

武當山 玄天上帝蕩魔天尊

玄天上帝,本名「玄武大帝」,亦稱為「北極玄天上帝」、「北帝」、「真武大帝」、「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 「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是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

真武即玄武,古代神話中,北方玄武與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同為四方之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謂龜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敬稱玄武。道經言:玄武生於黃帝時,為淨樂國太子,入湖北太和山修煉,久而得道,被玉帝冊封為「玄武真君」。宋真宗時,改玄武為真武。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由宋至明,歷代皇帝對真武屢加封贈。自道教把真武奉為人格化的神以來,武當山道教把它尊為最高尊神,沿襲至今。現存於武當山文物管理所的一尊真武像,鑄於十二世紀初,銅製,像作披髮,赤足履龜蛇。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也說真武“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

北極真武玄天上帝為淨樂王子、自不必為生活宰豬殺羊 為了道業修持也無暇去、從事殺生罪業俗事。而本省各地傳說、真武玄帝出生屠夫為屠宰業祖師爺之流說,實為無稽之談,且對真武玄帝大為不敬、日後凡信奉 真武玄帝信眾弟子、不可採信渲染,請依正統道藏記載 顯聖事蹟淵源 追溯根源 以重神格。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道觀

玄天上帝受明朝帝王的崇祀,流傳民間,蔚成信仰之主流。而玄天上帝雖是武將,斬斷妖魔、威猛無比,卻也是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慈悲之神。信徒遭逢危難時,只要虔心恭奉玄天上帝,存想蕩魔天尊聖像,持念天尊聖號,北極真武玄天上帝蕩魔天尊 誦念北帝紫微神咒妙經,即可感應真武顯靈,驅邪仗魔,獲福消災。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九天盪魔祖師、報恩祖師、三元都總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便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真武大帝,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報恩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平常多唸玄天上帝寶誥聖號 ,若遇大事可化小事 ,若遇小事可化無事 <<玉虛師相北極真武玄天上帝蕩魔大天尊>>

各位有心的讀者,每月三七日可於真武玄帝像前,或面向北方轉誦 元始天尊說真武本傳妙經報恩寶誥,可為父母師長祈福消災、介福延瑞,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政府登記立案,合法道廟,為「正信道教」道場

導航廟址-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上帝爺廟)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電話: (04)22656052盧圓熹道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之二

 歸天降日

  唐則天朝,有門下侍郎裴濤,割子奏聞:臣濤昨蒙差,充西郊縣令。忽夜夢見太上老君下降,入於臥所,告雲:唐朝將有邪禍妖臣,鬥亂國政,不能剪除,是謂大患。有北方神將,名曰真武,合注下界,修第四次天行因果,合當在濤家寄胎降世。其妻乃生男仲方,近國家收戮西蕃趙弘二千邪寇,生擒回國。並驗本朝奸佞賀全龍五百妖童,與民問斬滅邪禍,救護不少。今為臣男仲方,曾受神應將軍。於是傳播天下,漏洩天機。一日臣與妻語論次,其男於座前放開兩手,有硃砂肉跡篆字,臣將辯認,其左手心真字,右手心武字。繼捻雙拳,更不放開,乃取香湯沐浴,更換淨衣,告辭父母而去。如要相見,祇於每月一次。下降時,普為天下修善之人消解罪惡。臣告仲方,今既舍父歸天,未審後來每月下降,在於甚日,今從何往。仲方曰:復歸北闕,若要知吾下降日分,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九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七日,七月七日,八月十三日,九月九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七日,十二月二十七日,是吾下降日也。去從地去,來從天來。言訖,握手於膝,坐於外林而去。臣合聞奏,伏候進止。奉聖旨,特賜道教威儀法事,差使押香,前去裴濤家。祝獻奠使方到,不見仲方肉身,但見空中祥雲,垂下仙仗,升一銅棺盛貯。音樂嘹亮,散花滿空,引聲向武當山路,冉冉而去。自唐則天時,授得逐月下降日分,方始奉行供養,贈為武當山傳道真武靈應真君。

  供聖重時

  閬州進士陳喻言,少年三解不第。偶會益州青城山鐵柱觀道士焦之微,言悚君空懷文學,皆是業緣,不曾於陰曹注受。豈不聞今世例,多崇信真武,若依此奉修,必獲福貴。喻言曰:今若發心供養,莫已遲否。焦之微雲:州若虔志精恪,不論年深日近。從此,每遇月與日重時,但如法供養。喻言急以淨帛,畫真武聖真一軸,於本家供養,戒心受持。時遇五月五日天毒節辰,喻言思惟焦之微曾言,遇月與日重時供養者。此心無遲,夜至戌時,置香燭案於門首,露天朝北,禮一百拜,獻紙幣。次朝,喻言與妻劉氏言:來我得一夢,甚異,夢見身著紫袍,腰繫金帶,手握天下人姓名簿籍,恐今次科場,必不失矣。喻言因而促裝西上,一涉十年,不知消息。妻劉氏經州陳狀,沿牒到京尋討。尚未行遣,忽有走吏資到皮筒一角,上稱家書,附達板州盤神巷,供養真武陳判官宅。走吏纔出衙門,便不見。試差人,將皮筒往盤神巷,尋陳判官宅分。付其盤神巷,祇有陳喻言秀才,自入京應舉,十年不歸,焉得有陳判官名目。是時,知閬州錢延年,詳劉氏狀,稱夫主陳諭言秀才,上京取解不歸,遂喚到劉氏,取問因由。召集眾官,並喚劉氏親屬男女等,焚香將皮筒開拆披讀,委是陳諭言墨跡,述自離家入京,羞辱不第,如神鬼迷惑,誤入西京梧梁山天壽洞,遇青衣童子二人,資到玉皇金籙,引喻言去見北極帝君,差充真武佑勝院副註生善惡壽命長短判官,賜紫衣金帶,交割天下世人姓名案卷。蒙真武授記云:汝尚有凡胎,功行未滿。又差為北元七君下,權掌校量諸天宮分神仙,差遣一次,卻歸佑勝院。喻言因此忘歸,無音信回鄉。因隨玆主遊奕下降,見聞州有怨氣沖天,蒙真武詳驗,卻是喻言妻兒銜怨,為不知存亡之故。喻言乃哀訴,蒙真武垂慈,許令親錄心意,家書一角,差直日游神,化凡資赴闈州,通官投放,責令妻守志,仍舊業產,存濟男女,切須崇敬本家真武香火,不可欺心昧聖。吾雖有報國之志,緣累舉不第。今系天曹主執,常懷保護國朝,安民利物,亦當陰有所助。恐汝等思念,故遣此親墨為報。本州奏朝廷,續有回降,下聞州看詳:陳喻言雖人間顯祿無分,卻於天界官職有緣,而懷報國安民之志切。知已受真武 部屬,又緣真武朕素所崇敬,天下受恩,宜賜法醮一會七晝夜,就玉津園備設,報謝真武。仍下聞州支錢三百貫,給付陳判官妻兒,充作功德,報恩使用,並就近便宮觀,置佑勝判官陳府君祠堂。

  

參定避忌

  中書門下三司禮部,同奉聖旨,遍行根討,真武前後於國於民,或因供養,或自然得遇靈驗事實,共成奏章,總為一百四件事,各有門例切緣。今來內庭創換殿閣,立於五方五門,名額相異。今參定真武家政殿中正大門,以玄都大滌為額。左掖上門系東道,以福清玄真為額。下門系南道,以翼胜龍遊為額。右掖上門系西道,以玉慈金壽為額。下門系北道,以長生廣化為額。中門分管啟聖護國,求謝感應奏章三十一件。東門分管啟聖行軍,祈感助戰奏章一十三件。西門分管啟聖祈請晴雨,顯化奏章一十六件。南門分管啟聖行慈救民,疾病應驗奏章二十七件。北門分管啟聖救報水火災疫,應時奏章一十七件。及有龜蛇顯現事蹟,並附五門科目,於後門記蓋,以真武殿閣未圓,未敢徑行撰呈,聽候圓備,​​上祀日,一就取進止勳賜,並今後每遇逐月下降節朔,以常式供養避忌等。凡有乞字賊字,合於本殿數目文籍,不可稱用。夏果除李子,冬避石榴。香信不得夾燒麝香。非品官之家,願乘例供養者,聽尋具劄子奏聞,奉聖旨依準。

  進到儀式

  伏惟上界真武真君,於今治世,助國安民。欲報恩德,已於內庭建立寶應閣,及括摘到前後感應事蹟,共計一百四件,合隨勳贈入閣,次第關送史館,編修刪定傳錄,依逐處申奏,科目照應。合要閣下,逐月下降節朔,供養儀式。今據住持泰山玉清昭應宮青城洞,上清法師張子高,進到式文,真武真君,每年定於六庚申,六甲子,三元五臘,及逐月一日下降,常行欲求保叔事意供養者,並於是日天弗明時,取井花水一盂,用楊柳枝一枝浸之,明燈或淨蠟燭一檠,棗湯淨茶各一盞,箋沉乳檀任便一灶,不得用印濕和等香慮有麝觸。時果素食,供養內果子,夏不用李子,乃是真君去冠除履之忌物。冬避石榴,因未成道時,斬天下作禍鬼王為魔法,失向羅浮山,不見父母之物。茅香一穗,供養至人定時。戌亥問,再焚香一灶,全金錢一陌,謂之五百貫。黑雲馬一匹,不用彩畫,為恐犯牛膠。隨意願疏一通,外用圓封,庶人不得稱臣。內用羅彩散花,仍備金錢一葉,謂之五貫。符馬一匹,先次露天燒獻。今日直符神吏,憑傳上件數目,並錢馬等,謹詣天門,直趨真武遊奕聖前,通放燒化紙錢,不得用油紙燼點火,如此,則不屬天曹地府陰陽百司收領。化為蠟錢,系束岳有司,名枉積收系,壘成蠟錢山,見有司錄記照證,宜依此式施行。中書點對進呈,宜入寶應閣,準此。仍賜在朝崇信真武宗室,文武臣僚等受持,依承供養。

  洞天雲蓋

  龍圖閣直學士呂大防,因奉使西蕃,經林中川,忽遭風雷驟雨,狂瀾怒濤,滿川暗黑,大防恐。此處有兩國祀典神壇靈跡,屬戶乃稱正北方有山,曰青羅洞天,系大宋地分。其山常有光明,時復亦有風霧雨雹。兩界民戶去此伐薪,隔山聞得神人語言。登陸四望,髻鬃瑞雲蓋罩,隱約見一人,披髮金甲早袍,身長三十餘丈,坐於大磐石,前有龜蛇,後立早旗,前列旌幢華蓋,知是真武下降。今日奉使過此,又是上元日,想衝遇真武下降,致被雲雨遮隔。大防尋候風雨停息,備香前往青羅山,遙對真武到處,焚香禱祈,願入國無虞,早承迴路,仍求壞玫獲吉。前去,既見蕃王李成鄴,為安和樊江上產二千疆封。當初,蕃中將胡素寨界,至割換不寧,已曾通和。後知西蕃遣使,复要取奪緣樊江上產二千地界。本朝已曾將聚居鄉民,為植利之處,慮蕃中先有奉使過界,以此系呂大防奉使入國。其蕃王李成鄴,與宋通和,已依來旨,更不相違。次因張延祖與諸蕃官送呂大防,約行十五里,五色散花滿空飄墜。曾用物向上盛之,俱成甘露。及取嘗之,如酥酷而香。良久,化紅光漸散。呂大防再至青羅山,禮謝真武,其處山花彫殘,枝條上非時盡開,遍於林野。曾令採摘,入手還謝。人防回朝,面奏前項,往回於青羅山,遇真武陰相。特旨下左右街道,錄選道士,遣使同至青羅山致謝,投放金龍玉簡,乃立為真武降真靈蹟之處。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道觀

  宮殿金裙

  至和二年五月五日,建禦願專誠法醮道場,禁斷屠宰,寬宥刑獄,四十九日聖駕越內寢,戒避服飾。日夕醮會,至八月初三日,前殿滿空頓起風霧,群僚侍駕親視,現一渾金甲裙,遍滿大殿。漸收雲彩,又露一足,望西北角而去。至初八日,解散道場。自真武現足降靈,聖意欽崇,欲將家堂玄真殿立身,真武刪移出內,別創報恩。資殿禮部,點對神威,高廣兼系先皇特賜。家堂之位,天下官觀難為當受體,知亳州有太清靈都觀,是太上老君降誕之處。老君,則真武承道之師,除此地,他處不便。三司具奏,奉聖旨選日,臣僚陪御香,送玄真殿立身。真武出內,及委官護送太清靈都觀,權受供養。仍下本州,相度別造殿宇。後亳州申奏,靈都觀於十月一日,殿前檜栢衰槁,枝條皆結葉穗,並如春苗,見今採摘,封合進上,奉聖旨送入景靈宮三殿供養。旬日問,聖體似覺違攝。是夜,夢見黃衣武士云:是靈都觀符吏,蒙真武差來,報帝歷數之兆。因何殊無延展之心,己曾有槁木發穗之報。次日臣僚龐籍等,共奏此事。正當聖躬違和,宜加攝理,永延天祿,亦在禳祈之誠。行下諸路州軍,發遣道師赴京,有東岳昊正言持法,殊無真驗。再宣南嶽王伯初,奏錄北極紫微大帝,保扶聖位。尋同三司禮部進呈,奉聖旨,依仁宗朝皇祐年中五月五日,奉駕赴景靈宮行禮。忽駕起回大內,令臣僚配享,禮畢朝賀。蒙皇帝諭回駕之因,既臨景靈宮,朕舉目,忽見北方天門開,現紅光數道,內有金甲裙調拖一足,滿空悠悠,向前而過,知是北方真武。又有一青衣童子,引手指朕。駕回方歸禁掖,聞化成宮降慶,即刻國長公主是也。令於內庭別立真武祠堂,為保扶香火之所。後三日夜,中庭又見元指回駕童子,再來告言:伏因皇帝駕出景靈宮,化成宮已生公主,其公主生時,主於父宮,臨背子息之位,上天令避其時,乃是真武特加保護,不受一切驚危。今蒙真君令報陛下,其女降世秪一紀,合歸天宮,後果十三歲而卒。當時,仁廟為獲此預事,施內藏財寶,立現足碑題,新建景靈宮迎真閣一座,彩塑真武全身,充國家嘉典,贈為真武下降垂福濟善通明恩澤。以每年發放看香燈童行一名。

  馬前戲躍

  至和中,臣僚富弼等上言:伏為先祖太宗皇帝時,建北極四聖觀於京城。忽一夜,於寢室睹一聖使,頂冠佩服端簡,乃曰:北極紫微大帝殿前第四被將,承建立宮觀,欽崇吾等香火,故來告謝。帝曰:四聖例受朕之諦信,何獨君來謝。真武云:天蓬、天猷、黑殺,俱在雲空謝君,其三神將常騎龍虎,鬼兵群雜,恐驚聖駕,唯吾獨現。朝辭而去,帝睡起,遂一記錄。次日,駕赴四聖觀。自後,就內庭,建造真武家神堂一所,額為玄真殿,經今五十餘年。蓋天帥真武,即凡降世,佐助狄青行軍,剪除西蕃李繼遷、趙元昊兵寇二百萬,南蠻儂智高山虜十萬。瓦狄青有神賜面衣,遂若真武之貌,前後勝敵,盡屬真武附助。因詢歷聞奏,遂賜狄青以下兔罪,許令赴嘉德廣鎮殿。真武現,一行共二十八人,各帶銅黃面具,被發,紅彩裹額,身掛介冑,著昏黑背子,銑足,手執衙刀,跨馬擺列。公卿而下,少辨真偽,惟宰相韓琦並御覽於馬上,一人光偉悠悠,馬前有青龜赤蛇,戲躍在地,移刻不見。退後,狄青易服色朝謝。奉聖旨,令問狄青,適在甚位。立馬奏雲:在右廂第十人,已副聖情,見現光相之位。因此致齋建醮,願請真武降現。取至和二年五月五日,起建壇醮道場。其日,家神堂有一赤蛇,長二尺四寸,時出堂門蟠躍,殿使用盤合收盛進,上复送還殿。當時,如電閃爍,其殿鳴響,或變黑霧,秪聞暴雷一聲,其蛇不見。

  地面迎蟠

  東京四聖觀,本是國家天元祖氏之宅,自太祖策寶郊祀,舍為四聖護國建隆觀。後因駕赴特祭天蓬、天猷、黑殺、真武時,有龜蛇出於畫壁之下地面,迎蟠在前,其處有一小穴,二物皆蟠伏,認如土巢。因而特賜玉磕石盤,入其穴為窠室,於地臬口,開立玉堰門洞。至太宗皇帝及真廟,二朝其龜蛇,亦曾於玉磕門內出現,各應美事。康定年中三月二十七日奉駕入四聖觀,又睹龜蛇出來,迎躍接駕。蒙賜香求退,來去約半時辰。忽帥臣夏煉等申奏,已伐趙元昊歸蕃,備稱指使狄青之功。其龜蛇停伏,如審聽之狀。帝覽表畢,便各回入玉磕穴中不出。奉敕再賜恩澤一道,添置本殿香火。

 

 聖像先鋒

  天禧年內,西鄙奉使何隨入國,進奉像馬金氈。為昨來與本朝兩軍未決尅伏間,忽有衛士誤入營寨,貨賣傷筋折骨風藥,四向軍寨買藥。皆遍三日,喫藥者三萬餘眾,盡皆手足軟弱,倒臥不起。又探得帥將岑元宥行營,正乏糧草,亦有道士貨藥,人馬服之,三日不飢。蕃中播雲:宋朝多感召北極真武真君保護。今本蕃又詳真武本傳,既屬太清金闕真人,化身為北極天將,行恩普及天下,宋朝得獲恩福,本蕃卻受殃禍,為蕃中不曾傳得真武聖像,並供養法式。謹遣使臣奏請,望賜真武聖相,一行侍從,並供養格式,降付本蕃,依禀供養,自後通和,誓無侵掠。門下看詳,國家社稷天神,難議盡行傳賜。尋令翰院依家神殿式,彩畫立身真武一軸,內不得畫龜蛇,並錄應幹下降供具法式,回答來使。其蕃王李氏,不明內少龜蛇,此二物最為真聖之先鋒將,謂已獲全實,宣詔供養,一依宋朝體式崇敬,不事征伐。每三年一次,遣使進奉,皆真聖應化之恩也。

  靈閣真瑞

  端明殿學士,知陝州充本路兵馬都鈐轄錢延年,奉稱本府天慶觀,有道士千眾,廚供約近一千五百餘人,每日收聚真武聖閣靈簽,開殿香錢,相兼支用。其閣是開寶年中,太祖皇帝為屆潼關詔令使陶珏,因獲是觀靈壇天文,下河東未勝,承天花遠黃河堤岸,夜迎二十萬馬步軍兵入府。從此,知真武救駕,遂建報恩護聖之閣。近來香火寂寥,廚庫荒凍,無人興營諸殿並真武靈閣。取問住持道士劉印真,據稱,昨自太宗皇帝大駕,因取河東回國,為太祖恩賜遺誥,御書加贈真武,於下降日特添祭其齋醮,令於軍資庫賜給,施錢一百二十貫。後至真宗皇帝時,為西蕃不寧,沿邊支備急用,從此將添賜停,倚是致道眾起離雲遊,自然無人到殿抽籤,所以堂廚不給。忽數日前,有龜蛇出現於真武閣下,盤旋台座之間,時出時入。識者云:此乃真瑞,擬慮國家有文字到觀。延年為聞太祖皇帝留心重道,未及三紀,頓成廢棄。慾不避降責,奏請興續。未曾表奏,忽有禦割到府,委長吏勘會天慶觀。見今實跡為昭應宮,近有慶誕,偶睹金冠紫服真人告言曰:臣陝州天慶觀勾當,主者為見本觀道眾飄乏,全乏供給,綠陛下殊不以先朝置立為念,幸與早復存濟。乃辭而去,可體訪詣實回申。延年已先知其事由,具狀保明聞奏,奉聖旨,先依太祖朝元賜,遂件恩給。仍召集本額道眾歸觀焚修,並建醮三晝夜,普答真靈,及真武福神慈悲,教主廣大恩威。

  五人現相

  益州孫亨甫,攻畫水墨真武諸相,可謂絕筆。忽有云遊道士五人,來見亨甫雲:在華山雲台觀住,聞足下名,欲求真武一軸,須候我自帶本來。亨甫曰:本家畫此功德,天下傳名,何用別本。道士曰:爾畫得第一,到了未曾得遇真本者。且留錢在此買絹,後月初七日取本來畫。道士從西而去,至期,五人復來,即無捲軸,卸雲:請備筆硯,就裹面無人見處看本而畫。亨甫邀入,請本下筆,卻教亨甫背身看之,不覺如火光運轉,忽.然通明,五人各變相於雲端內,有一身紅光龍罩,披頭跣足,全帶金甲械冑,著昏皁袍,手執絛鞭,騎青鬃白馬,面部純秀,眼長眉堅,鼻聳耳朝,口方頤蟬。前有龜蛇,後有貂腳早旗,認是真武遊奕真相。又一人捧旗,一人擎劍,皆冠服,顏貌廳陋,如武士,名天呈河魁。又一人青衣調帶,掌事童女。一人緋衣巾帶,抱籍判官。此五人真相既現於虛空,忽然不見。亨甫記筆,祗畫得一軸。裝背了畢,上有金色圓光,自然隱現,面相不常。亨甫驚惶,自以私家難留,資呈州府。時知州蘇易簡,錄其詞,封其畫,差指使劉通,同亨甫赴京進奉。蒙宣公卿看驗,委寶。除已留納為鎮國遇聖名畫,充御殿香火家寶外,其孫亨甫,特賜三班奉職,聽從舉注施行。

  二士化光

  京東路青州鎮海軍,祖來雖有宮觀,未有北極真武殿。因節度使張操出海,青州乃召內道職諭曰:北極管注人間壽夭,富貴貧賤。真武是北極神將,逐月下降,察人善惡,以定罪福。凡有祈求,無不倚賴。而民問不為建殿,何也。張操發心,自為勸緣,欲就天慶觀,建此二殿,首得其疏題註,舍錢五百貫。次及官員士庶,樂然舍施。興工塑造,不日而成。奈青州為無紅塑之人。張操一日焚香,對天禱祝,願得名手,圓備功德。不旬日間,有二人來攬塑二殿聖像,稱是昊人。月餘,皆已具備。張操見眾官等前來瞻仰,除聖相部從皆已圓備,秪有真武未開光明。匠者二人,欲各開一目,分左右。方用筆填出睛瞳,秪見威容凜烈,喜色異常,於兩目開進出金光一道,二士遂於光中,隨化不見,以顯真武垂慈,親降塵凡,圓備二殿功德。張操率官屬士庶,就北極真武二殿廷醮設齋,報謝上真降臨之恩。從此,香火興盛。後來,青州遍行眼疾,張操令道職湯鑑,先當殿呪水,散施洗滌,俱痠。張操備述保奏,蒙遣使降香建醮,及賜嘉應殿為額,令立碑記。

  唐憲寶像

  宣州市戶,唐忠、唐愈、唐憲、唐願,兄弟同居。忠願充州衙幹當,愈攻行醫,憲守閒在家。自祖父在日,相續供養真武一堂。父亡,兄弟皆疏慢,惟唐憲心向香火,將妻糙奩典賣,添備下降香火紙馬等用。豈期兄弟嫌妬,稱憲端坐無功,全房喫用眾兄弟衣食,更以神道為由,破用錢物入己。憲雲:既欲分張,任便揀選所有之物,唐憲秪願於眾,求此祖上侍奉真武一堂,受持供養。其忠、愈、願無心供養,樂然允從。忠、愈、願私營錢物,各自富庶。惟憲柢留住屋,其餘產業,盡賣與人,開一小雜當舖,隨緣遣日。偶值雨雪,有一貧漢背綰布袋,手擎銅釭坐身真武一尊,腳踏龜蛇,極是工巧,要當錢一貫。憲請以錢三貫就贖,亦便相允。其時,憑僧用祥作見人,謝臻充保,劉坦寫約。交錢去後,貧人卻轉告憲,留下二貫七百文,少時來取。憲將功德頓在家堂供養,遇下降日,再用香水洗諍,漸覺色變沉重,手台不起。用淨帛揩拭,出於明處細視,見其貌相微有爍爍圓光晃耀,認來,卻是真金像,手約重五十餘兩,元賣人又不來取錢。不期兄弟三人意生欺拓,同狀經州,論憲於未分已前,藏隱大家金鑄真武五十餘兩,分後方始將出供養。州府遂勾唐憲,寶所隱金像出頭。據唐憲供吐,元買到貧漢功德。及勾到保見人,並索元賣文字,分明顯是唐忠等妄狀,各行科決,忠等因此,家業淪落,日逐來憲家行凶作鬧。與妻隔夜拜辭金像,明早潛將投納州庫。後因監司刻刷上供錢帛,因見官庫內有金像真武一身,微發祥光,顯屬異寶,遂申奏朝廷。後降指揮,仰宣州起發入京進奉,奉聖旨取入內庭,充鎮國寶像仰於本州夏稅頭子錢內,支五百貫文付唐憲,充還金直,唐憲因玆大富,子孫昌盛。其唐忠等三人,各家飯食不給,皆先死亡,子孫零替,盡是憲置宅存養。宣州太極觀,系唐憲一力舍錢建造。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道觀

  朱氏金甎

  隰州陸諒,嗜酒好殺,恣餐鰻鱓。其妻朱氏,力戒不改,自將妝奩潛托父母家,命工彩畫真武一軸,請道士錢應方,轉經安奉,並受持下降法式。應方曰:供養福神,第一,須是虔誠發心,不可等閒,每月下降日,燒獻金錢云馬,或有餘力,請道誦經。第二,不得於酒後歸家,高聲觸瀆。第三,大忌啗食犬、鰲、鰻、鱓、蒜、韮等物。第四,憐貧、卹老,孝育骨肉,事涉公私,心莫欺諂。第五,語言文字忌諱,切在迴避,始終至誠,勿令慢易。一心五事,保合吉祥。疑惑之間,求之必應。門招龍神衛護,家協福祿滋昌。如或懈慢,折人壽祿,作事不利,子嗣不昌,官事重擾。謹之,謹之。朱氏敬心受持,陸諒不以為意,雖不買鰻鮮歸家,卻在外烹啗,口帶葷穢。朱氏雖遭魔障,供養愈恪。經十五年,陸諒染患,纏綿一歲,生業漸破,視其臥狀席上,惟見一兩堆活物,狀如小蛇蟠繞。又發腦厩,裂開臭爛,湧出膿血,皆長三寸,狀如鰻鮮鮮活肉段。盛聚出入,相次命終,男女未婚嫁。朱氏在家,堅心欽崇,真武香火,略無怠倦。雖生計蕭條,僅存日給。忽於本家客堂上,露一片花甎,朱氏將謂街砌甎石,不以為事。是夜有光,朱氏遂取看,其石太重,與男同扛歸來,揩拭青苔,乃是黃金,極有紫磨光彩。朱氏驚訝,不敢收藏,遂用綿帛包裹,來投知州祕監蔣庭堅,雲:自夫亡;孤孀貧窘,不知此金從何而來。庭堅亦知因供養真武,天賜其金。當時,秤有一.十四斤,朱氏堅意不肯,將歸到官司。引用遺拾寶藏條貫,欲均分一半入官。尋勾到金銀匠,方用砧鎚打鑿,忽現無限小赤蛇,並碧龜圍繞砧墩。又一蛇稍大,蟠在金片上,良久不見。及挈其金看時,猶有一蛇,如絲線,隱隱在金面內。州司詳此應驗,理合給還朱氏。為本人情願不留,一任官司收納,知州蔣庭堅,通判田逵,同狀保明,並匣封上件金片,進奏赴闕。因看詳隱州陸諒,無明宰殺,業報疾患,警示於人。其妻誠心好善,真武應化,特賜黃金,其金顯是天賜,不雜支甩。遂送入作坊,盡將打造真武一堂聖像,遺使資送武當山上清玉仙觀,授金字御書看管,每年恩澤度牒一道,充焚修香火。其朱氏,特給度牒一道,下

  隰州支錢絹,各二百貫匹為酬。朱氏所得錢物,半將板印真武出相戒殺圖,偯施上報國恩,及薦亡夫陸諒。其男女婚嫁,仍舊開張絲綿鋪,复獲興盛。朱氏年八十九,偶一日沐浴,易新衣,口誦真武尊號,無疾而終。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神仙之尊神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帝,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真武祖師,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尊神。萬曆“續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將玄帝三次金闕受冊和歷代皇帝敕贈之封號排成一百字,其封號之長,無論在皇帝中或其他神靈中,找不出第二個能和它相比肩的。武當山是玄天上帝修煉成道之處,也是玄天上帝的源發道場。武當乃天下名山,被譽為道教仙山,是皇室廟宇,曾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到場,千百年來香火鼎盛,更被譽為仙山瓊閣。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雲:“昔有淨樂國王與善勝皇后,夢吞日光,覺而有娠,懷胎十四個月,於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建辰,初三日午時,誕生於王宮;生而神靈,長而勇猛,不統王位,唯務修行,輔助玉帝,誓斷天下妖魔,救獲群品,日夜於王宮中發此誓願,父王不能禁制,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中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登天“。

元“武當福地總真集•宋封聖號•仙傳”雲:“天一之精,是為玄帝;天一之氣,是為水星;天一之神,是為五靈老君。天一之象,應兆虛危,是為玄武。其名則一,其形則二,見相玄龜,赤蛇,其精氣所變,曰雨露,曰江湖河海,應感變化,物之能飛,能聲者,皆天一之所化也。水火升降,龜蛇合形,品物是生,玄帝即其主宰,天一之帝也。

“太極隱文”雲:“天一之精,是為玄帝,分方於坎,斡旋萬有天一之氣,是為水星,輔佐大道,週運化育天一之神,是為。五靈老君,佐天拱極。天一之象,應兆虛危。司經緯於北,是為玄武,其名則一,其形為二,是有玄龜,赤蛇之象,其精氣所變,曰雨露,曰江湖河海,應感變化,物之能飛,能聲者,皆天一之所化也。龜蛇合形,天地定位,惟玄帝天一之帝,故能攝製。地二生火,分方於離,是為赤帝,像應朱雀。天三生木,分方於東,是為青帝,像應青龍。地四生金,分方於西,是為白帝,像應白虎。惟天五之數,黃帝中主,萬神無越。“茲不具載。斷鰲已後,五帝輔相大道,玄帝有潤澤發生,至柔上善,滌穢盪氛,平靜之德,上及重霄,下及飛潛,動植莫不資焉玄老始炁,歷劫下降,出書度人,而上帝乃命玄帝下游人間:上三皇時,降為太初真人,中三皇時,降為太始真人;下三皇時,降為太素真人,當是之時,結繩治政,不可复考至開皇初劫,雜炁普消,正道當行,下界南洲,宜更茹毛飲血穴居野處之化,上帝乃命五帝繼降人間,化育黎庶。

惟青帝首出,降於坤輿之中,名太皞,號伏羲氏,建立邦國,觀象察法,始有星緯之文,正君臣父子夫婦之分,龍圖河出,龜書洛呈,劃卦造書,布德行惠。赤帝降生於厲山氏國是為炎帝,號神農氏,樹植百谷,民得粒食,然火德令熾,致有諸侯互侵,蚩尤為虐之患,數使然也。蓋赤旁火,玄帝水,水火有不可相離之兆,繼而下降玄帝,降生於淨樂之國,名招搖童光,號雲潛氏。黃帝降生於有熊之國,名軒轅,號黃帝。白帝亦降生於黃帝之宮,名少皞,號金天氏。俱主持正統,撫育兆民,平亂著功,復歸本位。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務靜應,不樂南面,志複本根,上帝乃以天一馀氣,下降金天氏之宮,名顓頊,號高陽氏,代玄帝握符禦眾。

玄帝降生淨樂國之日,即神農氏之末年,歲在閼逢敦牂(甲午),姑洗月(三月),哉生明(初三),曦馭天中(午時),符天一之陽精,托胎神化於翼軫婁三宿之次,龍變梵度天之下,淨樂國善勝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產母左脅而生。當生之時祥雲異香,瑞應難述。生而神靈,及七歲,天文書契,一覽黙會,潛心至道,願事上帝,普福兆民。欲尋幽谷,內煉元真,遂感無極紫元君,授之上道元君指太和山而告之曰:“此山自幹兌起脈,盤旋五萬里,水出震宮,上應翼軫二宿,顯定極風,太安皇崖二天,汝可居之,當契太和。飛升復位,上輔大道,與天地日月齊並。'告畢,升雲而去。十五歲辭父母,父王不能抑志,遂入是山,潛虛玄一,默會萬真。身長九尺,面如滿月,龍眉鳳目,紺發美髯,顏如冰清,披松蘿之服,散發跣足,凝真養性四十二年,成上道。是時,軒轅黃帝禦世治民,歲在庚寅,九月九日凌晨,四氣朗清,鸞鶴天花,相間飛舞,林巒震響,自作步虛仙樂之音,地皆變金玉之色。

玄帝拱手立於台上,須臾,群仙,騎從,車輿,旌節降於台畔,非凡見聞五真捧太玄玉冊前進,曰:“奉帝命,召子上升。”玄帝只拜其詞曰:“上詔學仙聖童靜樂國子,以子玄元之化,天一尊,功滿道備,升舉金闕,可拜太玄元帥判元和遷校府公事九德偃月金晨玉冠,瓊華玉簪,碧瑤寶圭,紫綃飛雲金霞之帔,丹裳羽囑絳彩之裙,七寶銖衣,元光朱履,寶印,龍劍,羽。蓋瓊輪,九光九節,十絕靈幡,,八鸞九鳳,天丁玉女,億乘萬騎,上朝帝廷。詔至奉行。“玄帝拜帝命畢,五炁龍君掖之上升,至紫霄峰之上,解松蘿之服,衣所賜冠帔,飛空步虛於大頂之上,乘丹轝綠輦,五龍掖之,飛升霄漢,躬朝上帝,領職闕下。後改太和之名曰武當山。

明嘉靖“崇福道院碑記”:“恭惟北極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天啟聖靈之孕,劫開泰運之辰,建三一之道以度世,禀二五之精以有生祥光所燭,列宿為之失色;柄杓所指,六神為之震驚;受錫劍於天辛,悟磨杵姥神,於歷四十二年以修煉,經八十二變以化身。爰佩乾元之寶印。聿崇玄帝之冊名,啟黃帝龍角之戰而下盪妖氛,資大禹鐘鼎之鑄而上佐太清。躡之者蒼龜赤蛇之象,擁之者皂纛玄霧之雯,衛前後者,群仙護從而不止八煞之將;隨左右者,雷霆斬掣而豈六用之英;識居紫微之右垣,則座晉天乙之上宿,纏虛危之分野,則槿總司命司祿之衡,至於三元八節,甲子庚申,公行剪錄,出王遊行,消災延壽,福善禍淫,億億劫人鬼於分斯宅,萬萬年土宇從此昇平“。

至開皇終劫,下界生靈,承平之盛,驕奢矯侮,去實務華,劫數欲更,暴君污吏,魔鬼妖孽,雜處陰陽之界。商紂主世,殘害酷虐,六天魔眾,各現形跡,妖祥迭起,人鬼不分,盤結惡毒,傷害黎庶。時元始上帝說法於八景天宮上元之殿,黑毒血光穢雜之氣上沖天門,妙行真人叩請威光,親行收除。上帝宣昊天帝尊,正天歷數,乃敕天一之神,降生西土姬姓之國,名發,為周武王,使平治天下。

惟玄帝天一之精,丁甲風雨水火之神俱隸主治,能盪除氛穢。右侍玉童,持符往召玄帝,被旨上朝天顏,恭領帝命,部坎離真相蒼龜巨蛇,丁,甲,五雷神兵,三十萬神將,巨虯,獅子,毒龍,猛獸,齊到下方,恭行天討。於七日之中,把天下妖魔一時收斷,計奏定錄,鎖於北酆复詣清都,上朝金闕,上帝撫勞,乃命昊天進封仙品,其冊曰:“惟卿混黃一氣之瑞,道備九陽之尊,校遷人民,毫分無失,茲以劫數交會,邪正混同,感生六天魔王,傷害九地黎庶,儻非真力,何得清寧?德重功高,難盡褒美,容當歸根復位,返本還元,若不徽稱,焉能顯德,金書錫降,宜勿謙辭可進拜: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勝府事紫皇天一天君。依前太玄元帥領元和遷校府事,冊到奉行。上帝命玄帝可相复元初,披發跣足,踏躡龜蛇,建皂纛玄旗,躬披鎧甲,永鎮坎位。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間,察人善惡修學功過,普福生靈,操扶社稷。

春秋戰國時代,玄帝被尊為武曲大神,國家在舉行軍事行動之前,都要祭祀玄帝,謂“非玄武不足以動兵革”“楚辭·遠遊”雲:“召玄武而奔屬“,”禮記•曲禮“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漢代玄帝被尊為水神,“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東漢”重修緯書集成·河圖“稱玄帝為黑帝之精,說”北方黑帝,體為玄武,其人夾面兌頭,深目厚耳“。

唐“酉陽雜俎·續集”載,南北朝北魏太和(477 - 500年)八年(484年),有個姓朱的道長雲遊廬山,“忽然蟠蛇如堆纏綿,俄變為巨龜仿之山叟,雲是玄武“視龜蛇同時出現為玄武顯靈五代。”靈應錄“曰:”。沈仲霄之子於竹林中,見蛇纏一龜,將鋤擊殺之其家數十口,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

宋代在西北方常存戰備,而真武是武曲大神,倍受皇室尊崇宋太祖時,尊真武,天蓬等為天將宋“事物紀原”載宋真宗天禧元年:“營中有卒見龜蛇者,軍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湧堂側,汲不渴,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聞言,下詔建觀,賜名”祥源“真宗天禧二年七月七日詔誥曰:朕伏以丕顯聰明,聿求孚佑,旌賁殊號,率循舊章,恭維真武之靈,茂著陰方之位,妙功不測,衝用潛通。尹京邑之腴,有龜蛇之見象,弁升地寶,毖湧神泉,自然清冷,飲之甘美。資中國之利澤,奏耳疾以蠲除倍慶。濟時,虔思報德,執其勝壤,建以珍祠既修奉於威容,合登隆於稱讚爰稽懿實,永耀鴻禎,真武將軍宜加號曰:“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當體寅恭,咸從佈告。故茲詔示,想宜知悉“當西北元昊”歸番“時,得到真武顯靈佑助,天師真武即凡降世,佐助狄青行軍剪除西方,李繼遷,趙元昊神將寇二百萬。“狄青南徵儂智高時,常戴玄武面具,功成之後也稱玄武顯靈佑助。

仁宗至和二年皇帝百宮觀看狄青等各戴玄武及其三十六天將面具的表演,五月五日起建壇醮道場願請真武降現。徽宗大觀二年冊增真武為“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尊號。欽宗詔加真武為”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及至康王南渡,得四聖真君保護,康王登基在京城杭州建立四聖觀及佑聖觀供奉四聖和玄帝。寧宗嘉定二牟詔加真武為“北極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福德真君”。理宗詔加真武為“北極佑聖助順真武福德衍慶仁濟正烈真君“。

“武當福地總真集宋封聖號”元雲:昔宋嘉佑二年天中節,三界萬真上朝元始上帝,會三寶宸尊,昊天上帝出萬天素威功過玉歷,敕金闕侍中司馬大神,司命可韓真君,司錄定名真君,司功採訪真君,司過保命真君,考校玄功,五老,十一曜,北斗,二十八宿,自太古至今,經緯陰陽,功齊天尊之位,三官,四聖,太一開化,佐天安地,功亞天帝之位,於是敕頒金闕三省推考聖功,果與諸天帝君功德並隆,將三官,四聖並拜帝真之號,...而玄帝玉冊曰:“敕赫赫至真,皇皇大道,太景開判,玄元化生,萬天樞機,三界尊仰,其休隆廣,宜有褒崇。惟太玄元帥,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勝府事,領元和遷校府事,紫皇天一天君靈通大妙,道備鬱明,上開混化之玄,下統虛危之秀。撫成地紀,保育天元,持造化於四時,推綱維於八節。功高五十萬劫,德並三十二天,洞杳飛芒,幽微煒燁,按遵簡籙,當亞帝真,不有徽崇,何以明德,謹遣金真紫陽大夫金闕侍中素靈殿大學士主管三天門下值日儲靈典奏事含光上德仙君軒轅齎捧玉冊,可特授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馀當上輔大道,劫劫長存;下佑兆民,綿綿永社,龍文昭降,宜勿遜辭,冊至奉行。

於是玄帝眾真受帝號於七寶瓊台之上。昊天至尊親行典儀,上錫玄帝瓊旌寶節九龍玉輍,其冠通天十二旒,其服玄袞,上施十二章,圭以玄玉,履以紅舄,......所都則曰天一真慶宮“玄帝拜帝號之後,上帝追贈崇封玄帝聖父曰:”靜樂天君明真大帝; “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太玄火精含陰將軍赤靈尊神“;地軸曰:”“下蔭天關曰”。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 ;並居天一真慶宮因茲三界仰稱曰:“玄帝”。

元朝初立建大都於燕將落成之日,有神蛇靈龜出現,時當隆冬,議者以為玄武顯靈“文耀鉤”雲:。北宮黑帝,其精玄武實北方之神也,我國家啟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觀四方之極,建邦設都,屬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適降。所經延洪休昌景命,開萬古太平之業者,此真兆與“建立真武廟,額曰:”昭應宮“成宗大德八年,詔誥曰:。上天眷命,皇帝聖旨武當福地,久屬職方靈應玄天,宜崇封典。眷言真武,昔護先朝定都入馬之宮,常現龜蛇之瑞。雖昭應已於明祀,而仙源未表於徽稱。爰命太常議行褒禮,謂元者,善之長,聖德合於一元,聖則化而神,元功同於三聖。極濟民生,而仁週宇宙。廓清世運,而威暢風霆。訂鴻名而既嘉,宣寵光而何忝。於戲,天道主宰謂之帝,四季庸鎮於山川。帝室眷命受於天,萬年永安乎宗社。思皇多祉,我無疆。特加號曰“玄天元聖仁威上帝”。主者施行。

明朝朱元璋得玄帝蔭佑以一旅定天下,至成祖以燕王身份“靖難”取得帝位,得玄帝佑助更著。永樂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成祖“禦制大岳太和山道宮之碑“雲:”蓋聞大道無跡之謂聖,充週無窮妙不可測之謂神是故,行乎天地,統乎陰陽;出有入無,恍惚翕張;驂日。馭月,鼓風駕霆;倏而為雨,忽而為雲;禦災捍患,驅沴致祥,調運四時,橐瀹萬匯,陶鑄群品;以成化工者,若北極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是已按道書:。神本先天始氣五靈玄老太陰天乙之化生而神靈,聰以知遠,明以察微,潛心念道,志契太虛,乃入武當山修真內煉,心一志凝,遂感玉清元君,授以無極上道。功滿道備,乘龍飛天,歸根復位,顯名億劫。與天地悠久,日月齊並。

武當,舊名太和,謂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故名曰武當蟠踞八百餘裡,高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奇峭;二十四澗之幽遽峰之最高曰天柱,境之最勝曰紫霄,南岩,上出遊氛,下臨絕壑,跨洞天之清虛,凌福地之深窅。紫霄,南岩皆有宮。又自南岩北下三十里有五龍宮,又四十里抵山趾有真慶宮;俱為祀神祝厘之所;元末悉毀於兵燹,荊榛瓦礫,廢而不舉天啟我國家隆盛之基,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陰翊顯佑,靈明赫奕肆朕起義兵,靖內難,輔相左右,風行霆擊;其跡甚著暨即位之初,茂錫景貺,益加炫耀,至若榔梅再實,歲功屢成,嘉生駢殝,灼有異徵。朕鳳夜只念,罔以報神之休。仰惟皇考,皇妣,劬勞恩深,昊天罔極,以盡其報。惟武當神之攸棲,肅命臣工,即五龍宮之東數十裡得勝地焉,創建玄天玉虛宮。於紫霄,岩,五龍創建太玄紫霄宮,大聖南岩宮,興聖五龍宮。又即天柱之頂,冶銅為殿,飾以黃金,範神之像,享祀無極。

神宮仙館,煥然維新經營之始,至於告成之日,神屢顯像,祥光燭霄,山峰騰輝,草木增色,靈氣聚散,變化萬狀;眾目成睹,跪拜唶唶榔梅垂實,加前數倍,九地啟秘,金杵躍出,陰陽儲精,玄質流潤;靈異紛員,莫能殫紀,神之響應,有如此者遂命道士為提點,主領各宮,飭嚴紀事;昭答神貺上以資薦揚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後在天之靈下為天下臣庶祈迓繁祉雖然神之浮游混沌,變化無方,此感彼應,無往不之然非此無以達朕之誠,與系天下虔敬之心也又況山川衝和之氣融結於斯;與神相為表裡。神之陟降往來,飄颻揮霍,顧瞻舊遊,豈不徘徊於斯者乎!則是宮之建,有不可無。謹書為文刻碑山中,以彰神功,永永無窮焉。

成祖為尊玄帝,乃於京城西北及武當山重建廟宇明“國朝列禦卿”載:“永樂九年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候張信率軍夫三十餘萬,督修武當山宮觀,歷十四年始守成營建工程。當文皇造武當時,用南五省之賦作之,十四年而成,此殆不可以萬萬計者。“”凡宮殿皆擬天庭帝座之尊嚴,雖行寮寄寓皆費中人百家之產。“成祖且親自為祭祀玄天上帝撰作樂章六首,前五首分別讚頌其”聖號“表示至誠皈心,第六首曰:“大天尊,玄天上帝妙無垠,悉由金闕化身幸華際天人慶會,盪魔除厄難,則見六合清靜四海之安寧感神明,都只在至誠心天尊。 !大聖天尊!

清·順治八年世祖定致祭真武之禮,此後歷朝皇帝天壽節均遣官致顯佑宮祭告真武。康熙四十二年(1707)聖祖御書“金光妙相”,“默贊皇猷“”仙籙崇虛“,”曲成萬物“”凊虛至德“金匾五通敬獻武當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禦制”天柱樞光“匾額於太和宮。道光十一年(1831)宣宗御書“生天立地”賜武當山太和宮。清代累次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祖師,萬法教主,元天元聖仁威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玄天上帝在唐宋元明諸代屢屢降世昭顯,神威赫赫,靈應如響,世人矚目千百年的崇祀,讓玄帝信仰遍布海內外,其“聖號”曰:“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玄帝“無一時不念眾生,無一刻不憐下土”,大慈大悲,普救世人的情懷和神恩得到國家和民眾的認同,敬仰。遂使“率土之濱,莫不建廟而祀之“,廟祀遍天下。”月令廣義“:”玄岳祀典最盛,天下名山勝地,鄉俗各有齋醮祀禱“歷代以來”其靈應如響“。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