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武當山磨針井#歡迎轉貼分享

        井,在古代,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設施。誰都知道,人的生存和生產離不開水,在遠古,人類只能生活在天然河流或湖泊的周邊。

        與大禹同時代的伯益——就是那個被禹推舉為接班人,繼承了王位,又被禹的兒子啟用武力奪走了王位從而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制的那個人。發明了人工鑿井,是伯益對人類極大的貢獻。從此,人類就可以離開河流,到更遠的地方生存了。

       有關井的故事很多,出名的井也很多,比如我們知道的:孔府有孔子使用過的“孔宅故井”、隆中有諸葛亮使用過的“六角井”、三國時期孫堅打撈出玉璽的洛陽建章殿的那口井、清宮中珍妃被逼投井自盡的那口井等等,當然,與釀酒和飲食有關的名井就更多了。

     

  當年淨樂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天上帝)上帝公得到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苦苦修煉了好幾年,把道經念得滾瓜溜熟,橫流倒背,可還是沒能得道成仙,難呀!他喪氣了,心想:這深山修煉,也不知能不能修成正果,還不如回宮當太子,坐享榮華富貴,還是回去吧。

便下山往回走去。

       一路上只見天氣陰沉,耳邊烏鴉“哇哇”叫個不停。他心裡亂糟糟的感到煩惱,想找人說說心事,商量商量。可是,這裡是荒山野嶺,從來不見人煙,能和誰去商談呢?

       說來也巧,這時候,前邊不遠突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太,她低著頭,雙手抱個鐵杵,正在井邊的石頭上,不緊不慢地磨呢。太子覺得奇怪,上前問道:“您磨這大鐵杵做什麼呀?”老太太頭也不抬,邊磨鐵杵,邊回答說:“想磨成一根繡花針哩!”太子覺得好笑,說道:“您太傻了,只怕到你入土,也磨不成針呢。老太太呀,我看您就別費這種冤枉功夫啦!”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洩氣,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磨一下,它就小一點,只要功夫深,自會磨成繡花針嘛。”

       太子心裡猛然一亮,想:“修仙求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想要感謝老太太的指教時,那老太太已經升上雲頭,她說道:“聰明人,一句嫌多;糊塗人,百句嫌少。”哈哈一笑,就不見了。原來那老太太又是紫元君來點化真武太子了。

      真武省悟了,復回山中認真修煉,四十二年後,功德圓滿,得道成仙。

      後人為了紀念真武的奇遇,便建造了一組道觀——磨針井。

    

 武當山磨針井

 磨針井始建於明代,據重修碑記載:“磨針井曾遭不測之火,殿宇焚而灰也,神像化為土也......”現存建築為清咸豐二年( 1852年)重建。磨針井突破了嚴謹的對稱體例,左有層樓,右為方亭,前有廊廡,旁為山門,雖四合而無定式。有一殿立於崇台,前廊為捲棚頂有高大的葫蘆板封簷,多彩的鏤空龍脊及馬頭牆,具有明顯的荊楚風格。從殿內的雕花神龕可看到淸代後期的雕刻技藝。所供紫元君鐵像,精心塑造了老嫗磨針對答的形象。殿壁四周有以真武修煉為題材的壁畫,設色清雅,細膩傳神,生動描繪了傳說中真武從出生到入山修煉到功成正果的全過程。

     在磨針井院內,兩根巨大的鐵杵,直豎而立,以其點睛之筆將其傳說的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

      磨針井的重要建築是老母亭,是一座重簷方亭,它不同於常見敞亭,四面封護,雕脊凌空,輕俏典雅。亭內有井,即紫元君磨針處。一尊紫元君鐵杵磨針塑像,紫元君化身的老母造型樸實生動,一如飽經滄桑又慈祥可敬的老者,她側身回首,似乎正在與人對話,正在講述著一個千古永恆的道理。鐵杵磨針這個美麗的傳說,其深刻的哲理賦予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成為武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最後,我還是用幾首懷古詩作結:

                神道東邊老母亭,紫元去後幾霜星。

                清風吹過林梢動,疑是當年磨杵聲。 

                老母磨針古井旁,引得太子犯思量。

                若非一語忽點破,真武何來鎮北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還能磨繡針。

                路要偏時扶一把,坎坷歷儘自通神。

                為人在世宜從容,做事還當有始終。

                不道半途常廢客,見得鐵杵臉曾紅。 

                意馬心猿容易疲,聖人也有覺來徐。

                若非真武存靈性,只笑磨針老母愚。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