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老子故里 鹿邑太清宮 (1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河南鹿邑太清宮

太清宮:現存明清時期遺址
該遺址現存有明、清或民國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其余建築均為2004年後重建。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年),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后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蹟·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明道宮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台、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台:傳說中的老子昇仙處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故初名“昇仙台”“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記者看到,在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砲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砲擊,共打13發砲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砲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砲擊。這些砲彈是當年日軍砲擊老君台的啞彈。
 
九龍井
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流星園和九龍井。據《正統道藏·猶龍傳》和多種典籍記載,老子誕生時,“洵水”上空出現千古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
《七真祖師列仙傳》描述甚詳,言四大真人劉長生、王玉陽、譚長真和郝太古尋到太上老子降生處,“見有九井並環著一座八角亭,亭邊有株李樹,相傳太上生於李樹下;四人步入亭內,亭中間有座石碑記著降生之事。”在敘述了太上出生時“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浴處遂成九井”之後特別強調:“其地神異載於經史,歷有考證,非無據也。”
上世紀90年代,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考古人員果然在村內尋找到九口井。
鄭店行政村村支部書記馬平生說,考古人員找井時,他一直陪伴著。根據村里老人回憶,很快找到8口井。當時,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沒在牆下。最後一口井,詢問多人,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才回憶出來,井在塘下面。天旱時,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
渦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劉書平說,1992年將塘內的水抽乾,泥清理出來後,井就出來了。井邊是用陶製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層。井底清理出數十片春秋時期的紅陶片。考古人員確定,該井是春秋時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現代修理過,5口宋代曾重新修築。
史料記載,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為石刻蟠龍井圈。九井之間,用曲橋相連,井浮水中。並另有一座小亭,亭內立一塊大型石碑,記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龍井的來歷。
如今,因資金有限,當地只在最古老的春秋瓦圈井上建以六角井亭,亭上書有“華夏第一井”字樣。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井立在水塘邊,水塘仍然存在。井旁邊有村民居住,他們將此作為休閒場所。
九龍井環列於流星園內,為老子出生地。如今,渦陽不僅勘查出流星園舊址,還出土了“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
聖母墓:老子母親的墳地
如今,在渦陽縣太清宮東邊、鄭店村東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墳的聖母墓。每到清明時節,當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給家人帶來福音。記者看到,該墓有兩米高,墓邊有幾棵柏樹。根據渦陽縣太清宮第三期建設規劃,這裡將根據歷史記載,建造聖母殿。
在當地民間,至今流傳著聖母為何懷孕的故事。有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叫白蓮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裡賞月,只見一道流星劃過,流星飛落在白蓮子麵前的一棵李子樹上。
白蓮子藉著月光摘下,正欲嘗之,剛放到嘴邊的李子“咕嚕”一聲滑到肚子裡去了。隨即白蓮子懷胎八十一載。八十一年過去了,這年農曆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左肋跳將出來,這嬰兒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歲。
老子出生後,見母親傷勢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煉丹救母,並在河灘裡採來苔乾做藥引子為母和藥治病,母親的病慢慢好起來。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氾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母親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將那口大煉丹鍋移座在“洵水”之上,頓時河水被鎖在鍋中,變得溫順起來,不再漫堤。為感謝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老子寫《道德經》時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示紀念。
尹喜墓:見證老子弟子的虔誠
出天靜宮向東行約兩公里,有一處尹喜墓,俗稱尹子孤堆,為渦陽縣所獨有。當地人說,尹喜墓以前佔地1000平方米,高約9米,宛如小丘。傳說尹喜為報答老子教誨之恩,囑其後人將其遺骸移葬於尊師故里。
渦陽縣原文化局局長劉光蓉介紹說,解放初期,有個地方乾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不請示就帶領群眾扒尹喜墓,想使用墓磚頭。此事被上級知道後,立即將其行為叫停。此事件影響很大,稱為典故,曾經入選新華詞典,“曹林扒墓”成為詞條。
1992年,渦陽縣文管所對墓進行了清理。墓為磚石結構,有大型漢代方磚鋪地,並存有巨石墓門兩扇,每扇高170厘米,寬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獸頭舖首浮雕。由於早期多次被盜,墓誌銘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紹說,以前該墓面積很大,墓門上有小孔。從小孔內觀看,內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階,像一個四合院。如今,由於耕地原因,孤堆已經不見,現場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點。此地已經被用來種植莊稼,在地裡還能尋到一些破碎的漢磚,上面有菱形花紋。
老子這位“中國的偉大哲人、世界的思想巨人”介紹出來的,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的《史記》或曰《太史公書》。然而,據說造成老子生地爭議的也是這部《史記》。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故里

老子, 姓李名耳,根據歷史記載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又名老聃,有傳聞說他一生下來毛髮就是白色的,所以當地的人稱他為老子。

老子大約活動在春秋時期,曾經在東周國都洛邑擔任守藏史這一職位,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博聞強識,據傳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向老子問好並請教問題。老子晚年時期在函谷關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德經》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經》真跡最後不知所蹤。

《道德經》富含豐厚的辯證法思想。在現代,老子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一起形成了人類哲學上的兩座不可比擬的高峰,老子也因為他深奧的哲學思想而被後世尊稱為「中國哲學之父」。

後來莊子傳承了老子的思想,並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現之後,老子被後人尊稱為「太上老君」。甚至從漢代開始,歷代皇帝會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用「道」來解釋萬物的演化過程,他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在《老子》這本書中。

老子的資料

老子 ,字伯陽,又被稱為李耳。 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他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被道教視為教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無為",《老子》一書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過程,「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同時也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深遠意義。

(一)老子的生平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在當時是一位名聲很大的學者。比如,孔子在20多歲時,曾經專門向他請教古禮的學問。

到了昭王執政時,老子預知到大戰將起。所以,他辭了管,騎了一頭青牛,向西去,出了函谷關,到崑崙山去隱居修行。

但當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尹喜知道了他即將歸隱的消息,便請老子寫書,老子只寫下了五千字,同時還是他留給後人唯一的書籍—《老子》。

(二)老子出生傳說

據傳聞,老子是彭祖的後代,在商朝陽甲年,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出生就是一副老人摸樣,故被起名「老子」。

(三)老子老師

老子曾經向老師常樅請教問題。依據《說苑-敬慎》的記載:老子的老師是容成公、也有人說是商容

(四)老子貢

老子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文化史上甚至宗教史上都有巨大影響力。

老子所留下唯一一部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而且還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本體論的著作。《道德經》不僅影響了中國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的思想發展歷史,而且也成為了西方思想家的寶典。到目前為止注釋《道德經》的人超過三千,它的出版發行量位居世界第二。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先是學習儒家的教義,但是後來覺得繁瑣,所以自立門派,創建了道教,一時門徒眾多。那麼作為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張到底有哪些呢?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政治上和權術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不應該積極發動戰爭,最好的進攻是防禦。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到的支持並不多,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群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衛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於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當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張遠遠超過上面所列舉的一些,所以說,老子被後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張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即使是拿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依舊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難怪後世人會將老子神話,甚至連歷代皇帝也會特意去祭拜。

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的名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欽賜。鹿邑是道教鼻祖李耳的出生地。隱山遺址、太清宮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故里

鹿邑是元朝至元二年,改名鹿邑縣,縣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春秋時期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朝初期的著名學者、道家的修士陳摶,都出生在這裡。

根據記載,太清宮開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名字為「老子廟」。從此以後,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典籍中均有皇帝親自或派大臣拜謁的記錄。

唐朝帝王,視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把老子廟建造的好像是帝者居住的地方。高宗李治,來到老君廟,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紫極宮。武后武則天,擴建了李母廟,後為洞霄宮,也就是俗稱的後宮。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兩次親臨老子廟,並親自為《道德經》作批註,親筆書寫全文並立《道德經注》碑一個。天寶二年,李隆基下旨改紫極宮為太清宮。

宋朝皇帝愛好向道,宋真宗趙恆親自率領大臣朝拜太清宮,加封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樹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

老君台,在鹿邑縣城東北一角。是我國現存比較有名的老君台之一,另一處在老子最後修行地,河北沙河渡口村,老君台是為了紀念老子修建的,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意義非凡。

傳說中老子修道而成仙,就是在這裡飛升,也稱「升仙台」或「拜仙台」。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故里 鹿邑太清宮 古柏與鐵柱

丹桂古柏

  太清宮太極殿前兩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縣志記載:舊傳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檜,日紐檜……老子親手所植。

現在二株最靠近太極殿,應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鐵柱

                鐵柱,群眾俗稱為趕山鞭。鹿邑縣有兩根這樣的鐵柱,一根在太清宮, 還有一根在另一座紀念老子的遺跡老君台上。

實際上,太清官的鐵柱與老君台上的鐵柱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也並非群眾傳說的趕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

據《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這根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為唐時舊物。”經測量,鐵柱地上高度為4.3尺,周圍0.8尺,與古縣志記載完全一致。老子當時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務是替周朝管理圖書,並負責記述週天子上朝時頒發的旨令和處理國家公務的情況。按照規矩,群臣上朝拜賀,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議事時,大臣們是不能坐著的。作為記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長時間的站著書寫文字的確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內樹個鐵柱子,讓老子倚在上面寫字。這樣既減輕了老子記述的勞累,又表示了對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議事,老子倚柱記錄,鐵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當然,這裡面大約也含有蒼天厚土,定於一柱之意。所以後人就稱擔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宮有鐵柱,老君台有鐵柱,國內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宮觀都有鐵柱。鐵柱已成為紀念老子的標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是繼承華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脈;是從敬天祭祖到殷商時代天神崇拜,春秋戰國的黃老道家,秦漢時期神仙方術以及民間信仰和東漢“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來的;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文化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幹,並融入了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內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無為而無不為”、“見素抱樸”、“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積極因素,有益於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農曆二月十五,恭祝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恭賀太清仙境道德天尊降誕之辰,

華夏子孫,無論道俗,誠心持誦《太清寶誥》,

祈願老君再降、廣度沉淪:

《太清寶誥》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

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華夏文明的“聖誕”:二月十五玄元降聖節

大唐開元三年(715年),玄宗皇帝親自下詔,定二月十五為玄元節,規定為法定節日,全國休假三日以襄慶祝。從此老君的誕辰便由天子主持慶賀,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宮觀都在這一天遙相呼應,共襄盛舉。玄宗皇帝為慶賀老君聖誕還特作《玄元皇帝贊》一首:

爰有上德,生而長年。白髮垂相,紫氣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綿綿。萬教之祖,號曰玄元。

東訓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法,累聖攸傳。

函谷關右,經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大唐開成五年(840年)武宗皇帝下敕旨,改老君聖誕日為降聖節,並全國放假三日。而後的宋元明清各朝,都因循唐代製度,在二月十五這一天以傳統的周禮雅樂為老君舉行盛大的醮獻禮,各地的大道觀則在這幾天舉行修齋行道的祈福道場,並逐漸發展出熱鬧的廟會,這與游春活動結合在一起,又被稱之為花朝節。

老君於漢代兩次下降蜀地,第一次授予祖天師三天輔教大法天師之位,及雌雄劍和印誥;第二次則於成都南門外的“玉局治”傳授祖天師北斗本命經訣。由此之後,道教的教團和正一教法正式流行天下。當代人念誦《北斗經》就是當時老君和天師對話的記載文本。文中主要教人棄惡行善、積功改過,並齋醮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以消災延壽,故而老君是傳教之祖、賜福之神,為“道德天尊”。李唐家族為老君後代,尊奉老君為“玄元上德皇帝”,在唐朝,考科舉除了儒家的六經以外還需考察《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經》和《沖虛經》等道教經典。

其實,道教作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本土宗教,在二月十五這一天

恭賀道祖的誕生,它同時還有另一層更為深遠的文化意義:

慶賀5000年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洞神教主,說三十二部尊經

據《道教三洞宗元》載,天寶君元始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靈寶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道德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

三洞經典,合成三十六部尊經。其中,《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三洞經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開始修道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

無世不出,無世不應,歷劫度人的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關於老君的來歷,《雲笈七簽》雲:“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幹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道的顯化,就是太上老君,公眾號嗣漢天師府,所以祖天師在《老子想爾注》中說“散則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老君,又以神通變化,於黃帝時代化身為崆峒山的廣成先生,傳授軒轅黃帝無為之道,故而謂之“帝者師、王者師”;早些劫數前,老君化號為“金真靜老天尊”,於本劫化身為周朝的“老聃”,應尹喜真人之,在西遊函谷關之前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後人尊為“道祖”。

太上老君是無世不出、無世不應的至真無上大神,是道的根本化身。道,猶如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每一滴從這條大河中流出的水滴都可以驅使天地生成、應顯萬物生化,這每一滴涓涓細流可以變成聖明君王,可以造就山川湖泊,可以變成青鸞白鶴,亦可以變成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所以,我們來自於道、根源於道,道是宇宙萬事萬物之根本。

因此,二月十五不僅是一個慶祝道祖聖壽的喜慶節日,更是我們華夏子孫誠心謝罪、自清自靜、以求能夠返本還源、最終與老君融合一體的神聖時刻。

為了說清楚我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太上老君在太清境大赤天黃金殿內召見五方五老一切聖眾時,特別說了《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記載如下:

“當生之先,每以為靈魂在天曹地府都曾許願。來世當受生人之時需要還本命銀錢即受生債。不許此願不許受生人間.永在地獄內受苦.生人必還此債,不還者必將遭受短命,病苦,貧窮,牢獄之災.財運不聚,常生口舌之災.心不如意,結怨之極。”

因此人生需要還的第一個陰債就是受生債,越早還清此債,就可以越早消減罪孽,從而越早解除業障。

所以《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就此繼續說道:

“若人本命之日,依此燒醮了足,別無少欠,即得見世安樂,出入通達,吉無不利,所願如心,自有本命星官,常隨蔭佑,使保天年,過世之時,不失人身,得生富貴,文武星臨,財星祿星,五福照耀,身命胎宮,安樂長壽,不值惡緣”。

歷年以來,天師府均會在合適的時節,依道祖經文,參醮設壇,舉辦法會,籍此協助十方善信儘早還清各自的受生債,從而庇佑今生不遇苦厄,來世不失人身。

大道顯化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老君即大道。大道無始無終,無形無相,然而大道之氣凝結在了一起,就有了人格化的老君。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老君是大道顯化而成的身體。

一、老君創造了天地

在天地之初,老君居住於空洞之中,他以無心無欲運行著陰陽二氣,天地因此被分開,日月也開始運行,人類、萬物便在大道的滋養下逐步生成,這一切都是老君自然而然地神功。

二、老君是人類的啟蒙者

從伏羲、女媧的年代開始,老君就多次下降人間,變化成睿智的賢者,為菇毛飲血的先民帶來了耕種、烹煮、嫁娶等啟蒙的教化,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諸先賢,都是禀賦了大道之氣應化而生的。

三、老君是人類的救度者

人類世界日漸發展,虛偽、巧詐日益呈現,淳樸的民風日漸澆離,老君因此授予人類重返大道的智慧與妙法。甲申洪災之後,老君重開太平之世,那些生時能夠踐行老君教導的生命這時能夠超越生死,成為太平之世的種民,並最終與道合真,永世長生。

太上老君降聖人間有什麼玄義?

老君以慈為懷,憐憫下方生民日漸迷失真道,所以從他自己的大道本體之中降下真氣,托胎於母親玄妙玉女體內九九八十一年,在殷王武丁的時候誕生於李樹之下。

1、老君即是大道,天地日月的創造者,卻降聖為凡,甘為胎嬰八十一年,他是以此踐習著嬰兒守柔弱的妙法。

2、老君即是大道,卻降聖為凡,以白髮的老相來開始新的生命,這實際寓意著以終結來返歸開始。因為人類都以開始而後終結,老君卻以終結作為開端,是修道者返老還嬰之相。

3、老君即是大道,無始無終,卻降聖為凡,以胎嬰來誕生,是要成為一個有始有生、有血有肉的人,以此來展開他對人的教化與救度。

4、老君即是大道,卻降聖為凡,以凡軀歷人生之苦,體人間之冷暖,察人世之真偽,並人言流傳《道德經》,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宏偉之篇,並最終以凡軀圓滿了道行,返還道境。

5、老君的降聖為凡,是以有為的方法,向人類傳遞他的無為之法,這種自高返低,從有入無的方式,也正是大道救度人類的慈悲之所至。

無為父、萬物母,太上老君的根由

“太上老君”四字,具有極深的勝義。太者,言空間之最大;上者,言高下之最上;老者,言時間之最久;君者,言世間之最貴,所以“太上老君”四字包含至大、至高、至久、至貴,老君是道的根本化身,人們用“太上老君”透過有形的文字,來讚美不可說的“道”的化身。老君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色無緒,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大道之身,即太上老君也。老君在天為萬天之主,在聖為萬聖之君,在仙為萬仙之總,在真為萬真之先,在星為天皇大帝,在教為太上老君。道經上說道君垂蹟有一千二百號,或顯一百八十名,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

河南鹿邑太清宮延傳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歡迎追蹤加入第二十代明字輩弟子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著述之地——函谷關

盧圓熹來到河南省三門峽市函谷關,這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被譽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

全程分為三部分進行參觀:第一部分是風景秀麗的老子文化園,主要標誌性景觀有太極聖湖、道德天書、老子聖像、道壇、德堂等。第二部分是古色古香的太初宮景區,是當年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主要景觀有靈符遺址、太初宮、大道院、雞鳴台等。第三部分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主要由函谷關城樓和函谷古道組成。目前保留有古箭庫、古城牆、函關古道等遺蹟。

函谷關始建於西周,鼎盛於秦漢,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不僅是一處軍事要塞,更因老子在此著寫下《道德經》,成為道家文化的發源地。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系統的哲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一個「道」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無為」、「不爭」的思想,通篇七十三次提到「道」,旨在教化人們凡事遵從規律,順應規律,不能強作強為。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從時間意義上說它是「天下第一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的得名,函谷關地勢險峻,進可攻、退可守,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函關古道「車不雙軌,馬不並鞍」,「一夫當關,萬夫莫克」,曾有「一泥丸可堵塞之」的說法。《辭海》記載,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函關古道是古代崤函古道的一部分。崤函古道是指現在的河南省新安縣的崤山以西,直至陝西潼關之間蜿蜒480華里的古道。函關古道是指函谷關東城門向西直至稠桑,全長15華里。《元和郡縣誌》對函谷關古道的記載是:「絕岸壁立,柏林蔭谷中,殆不見日」,並道路狹窄,幽深漫長,可謂「車不方軌,馬不並鑾」。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祖太上老君簡介

太上老君

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神格的太上老君。

「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按道教說老子為其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經王——《道德經》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教創始者-道祖老君的聖誕日,為國際道教節。[1]

三清者為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是為天宗。

簡介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君,又稱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陽」,諡號「聃」。

太上老君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干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開之際,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也壓倒了元始度老君說。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大道化身,居於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與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漢族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銘亦說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

老子

東漢張陵繼承漢代的黃老道,創立了天師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於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於是,老子化胡的說法成為當時的共識。漢魏時期,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教團組織的最高的神。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已十分龐雜,但散亂無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 29 神外,右位 19 神。第三等級左位 50 余神,右位 30 余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回、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的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松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無人知曉的人物,難以考其來源,有的與道教關係不大,像孔子也拉進神譜,顯得不倫不類。除陶的神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神譜,其結構和內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整編《真靈位業圖》,奉虛皇道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靈寶天尊、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靈寶天尊、元始天尊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託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託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傳鍾離權。鍾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這明顯是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傳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里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儘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曰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

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採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章帝(公元 7688 年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這裡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覆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子所造作。不僅如此,甚至還說:「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末,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的一段話與全文主題不類,應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權編輯《道藏》時所添改的觀點。魏晉道教有另兩種創世說存在,一種也就是元始天王創世。另一種是太上老君創世,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不過,唐代四川「三寶窟」開始供奉道教神像。

太上老君在全國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祖庭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

老子文化節:老子故里究竟在哪?

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是先秦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在《道德經》中說“人之道,為而不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真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可能無法想像,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不爭”又有著什麼樣的理解。

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是先秦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在《道德經》中說“人之道,為而不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真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可能無法想像,在25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不爭”又有著什麼樣的理解。

安徽渦陽與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發祥地的渦河兩岸,兩地直線距離不過80公里,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重新燃起一場關於老子故里歸屬的論爭,並不斷升級。老子故里到底在哪裡?在“

鹿邑:老子遺迹成4A景區

出渦陽縣城行駛60公里,經亳州市向西20餘公里,就是河南省鹿邑縣。鹿邑縣老子故里旅遊景區管理處張偉主任介紹說,該縣老子故里旅遊景區包括縣城的明道宮和縣城東約5公里的太清宮兩個景區。

當地人說,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為老子誕生之地,縣城東北角的明道宮為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這兩個景區從2004年開始建造,今年捆綁在一起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景區。

據張偉介紹,2004年鹿邑縣成立老子文化開發辦公室,專門研究如何發展老子文化事業。鹿邑縣採取招商引資辦法,興建景區。具體做法是,開發商可以在政策允許下在縣城內進行房地產開發,但前提是投入資金建設老子景區。今年,鹿邑縣特地成立老子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屬於正科級事業單位。

對於老子文化旅遊開發,鹿邑縣的下一步打算是,籌建一座500畝土地建設老子文化博覽園,包括老子圖書館、紀念館、道教名勝燈。

太清宮:現存明清時期遺址

鹿邑太清宮看到,該遺址現存有明、清或民國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其餘建築均為2004年後重建。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後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九龍井:傳說得到證實

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流星園和九龍井。據《正統道藏·猶龍傳》和多種典籍記載,老子誕生時,“洵水”上空出現千古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

《七真祖師列仙傳》描述甚詳,言四大真人劉長生、王玉陽、譚長真和郝太古尋到太上老子降生處,“見有九井並環著一座八角亭,亭邊有株李樹,相傳太上生於李樹下;四人步入亭內,亭中間有座石碑記著降生之事。”在敘述了太上出生時“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浴處遂成九井”之後特彆強調:“其地神異載於經史,歷有考證,非無據也。”

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流星園和九龍井。據《正統道藏·猶龍傳》和多種典籍記載,老子誕生時,“洵水”上空出現千古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誌·古迹·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明道宮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台、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台:傳說中的老子升仙處

在當地民間,至今流傳著聖母為何懷孕的故事。有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叫白蓮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里賞月,只見一道流星划過,流星飛落在白蓮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樹上。

白蓮子藉著月光摘下,正欲嘗之,剛放到嘴邊的李子“咕嚕”一聲滑到肚子里去了。隨即白蓮子懷胎八十一載。八十一年過去了,這年農曆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左肋跳將出來,這嬰兒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歲。

老子出生後,見母親傷勢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煉丹救母,並在河灘里采來苔干做藥引子為母和葯治病,母親的病慢慢好起來。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母親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將那口大煉丹鍋移座在“洵水”之上,頓時河水被鎖在鍋中,變得溫順起來,不再漫堤。為感謝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老子寫《道德經》時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示紀念。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61(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

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臺灣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導航廟址-臺灣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電話: (04)22656052盧圓熹 (通隆)道長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上帝爺公廟)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景始分,九氣存焉。

道教神化的宇宙觀以炁言道

道教主要是通過神話老子甚至直接宣稱他是宇宙的起源來改造道家的宇宙起源論。漢明帝時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這是將老子神化為“道”的化身,稱之為宇宙萬物的起源。《老子想爾注》繼承了這種神化老子的餘緒,《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道”散而為“氣”,聚而為“太上老君”,“道”就是“氣”,就是“太上老君”的不同的存在狀態,也是世界的本源。一言以蔽之,“氣”是“道”的顯化,“神”是“氣”的神格化。至此,道教關於宇宙起源的神學化思想得以確立。

老子開天說,成為道教初期最盛行的宇宙生成的解說模式。時至今日,我們從《道藏》中,仍不難翻閱到以主張老子開天思想的經典。較著名的除了《太上老君開天經》外,還有《太上洞玄靈寶天關經》、《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三天內解經》、《太上老君說消災經》、唐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北宋賈善翔的《猶龍傳》、南宋謝守灝的《混元聖紀》等。後來老子開天說逐漸被元始天王開天說所取代,老於作為天地的開闢者和至尊神的位置也為後起的神仙所逐漸代替。葛洪的《枕中書》中將盤古和元始天王融合為一,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元始天王和太元聖母通氣結精而生成的。元始天王與之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農等五帝是其後裔。

道教上清派也啟用了不同的神來代替此前老子的至尊位置。出於六朝前期的古上清經《太上三天正法經》就談到這一點,《太上三天正法經》:“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俱生始氣之先。天光未朗,鬱積未澄,溟涬無涯,混沌太虛。浩瀚流冥七千餘劫,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一氣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歲。清氣高澄,濁混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禀自然之胤,置於九天之號。九氣玄凝,成於九天圖也。日月星辰於是而明,便有九真之帝。上之三真,生於極上清微之天;次中三真,生於禹餘之天;下有三真,生於大赤之天”。《太上三天正法經》認為:天本“溟滓無涯,混沌太虛”,後分為九炁,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生於九炁之中。後來“九炁玄凝,成於九天”,日月星辰始明,然後才有九真天帝:上三真在清微天,中三天在禹余天,下三真在大赤天。天炁又生太素三元君、太上大道君、二十四帝玉皇君等。並造“上皇之章”以為寶經,秘於玉清之宮。至黃帝時結土為生民,始興六天之治。

成書於南北朝的上清經《上清太上開天龍蹺經》認為“元始天尊”即是“至道玉帝”,“生天元始,是稱天尊;無上法王,號為玉帝”,也認為“元始天尊”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該經認為“玉帝”化生為玄、元、始氣,分別在龍漢劫、赤明劫和開皇劫時化生為玉清天寶神君、上清靈寶神君和太清神寶神君,生三清三十六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