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老子故里 鹿邑太清宮 (1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道教符籙之傳自老子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神仙傳》記載:「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猶以李為姓。」

三教主。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為道教第一尊神,主持天界之祖;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鼻祖。所以,這道符是從三尊教主那裡發出的一道命令。

獄神,直接收捕鬼混的地府神官。

魂,鬼,鬼魂。

身,身體。死後的身體和魂魄一併投入池台,繪於符咒底部。

符文的整體含意:

道教的三位尊神通過這一道符,命令掌管陰間的諸神將死去的魂魄和人身一併投入轉生池,清洗死者生前的罪孽。

道經記載,道祖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法。

太上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很多人引用《西遊記》中,老君居「離恨天兜率宮」;而《封神榜》中,則是「大羅天玄都洞八景宮」這些都是誤導.身為道教人士不該引用小說做為宣揚。

太上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八十一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教主。

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裡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

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傳道去了。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教祖,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稱道祖、太上道祖、開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 全稱一炁(qi)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無數,為三教之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君,又稱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陽」,諡號「聃」。

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裡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

西出函關佛事拜,

東來魯國聖人參。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大概。

太上老君的起源為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太上老君傳說有八十一個化身,每個化身都不同。就像我們在很多介紹太上老君的神話中看到的,《封神榜》中的太上老君道法高深,《西遊記》中的就主要在煉丹。留下傳世之作《道德經》的老子主要在修德,原因就是他們不是一個化身,各有使命而已!

小紀:

=能量,非物質肉體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個靈體所需要的能量,炁"乃先天之炁,代表無極,比物質能量更為細膩。是現代科學所稱的第四態,等離子態。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二月十五,恭祝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農曆二月十五,恭祝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恭賀太清仙境道德天尊降誕之辰,

華夏子孫,無論道俗,

誠心持誦《太清寶誥》,

祈願老君再降、廣度沉淪:

《太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

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

總千二百之官君。

包萬億重之梵炁。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華夏文明的“聖誕”:二月十五玄元降聖節

大唐開元三年(715年),玄宗皇帝親自下詔,定二月十五為玄元節,規定為法定節日,全國休假三日以襄慶祝。從此老君的誕辰便由天子主持慶賀,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宮觀都在這一天遙相呼應,共襄盛舉。玄宗皇帝為慶賀老君聖誕還特作《玄元皇帝贊》一首:

爰有上德,生而長年。白髮垂相,紫氣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綿綿。萬教之祖,號曰玄元。

東訓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法,累聖攸傳。

函谷關右,經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大唐開成五年(840年)武宗皇帝下敕旨,改老君聖誕日為降聖節,並全國放假三日。而後的宋元明清各朝,都因循唐代製度,在二月十五這一天以傳統的周禮雅樂為老君舉行盛大的醮獻禮,各地的大道觀則在這幾天舉行修齋行道的祈福道場,並逐漸發展出熱鬧的廟會,這與游春活動結合在一起,又被稱之為花朝節。

老君於漢代兩次下降蜀地,第一次授予祖天師三天輔教大法天師之位,及雌雄劍和印誥;第二次則於成都南門外的“玉局治”傳授祖天師北斗本命經訣。由此之後,道教的教團和正一教法正式流行天下。當代人念誦《北斗經》就是當時老君和天師對話的記載文本。文中主要教人棄惡行善、積功改過,並齋醮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以消災延壽,故而老君是傳教之祖、賜福之神,為“道德天尊”。李唐家族為老君後代,尊奉老君為“玄元上德皇帝”,在唐朝,考科舉除了儒家的六經以外還需考察《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經》和《沖虛經》等道教經典。

其實,道教作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本土宗教,在二月十五這一天

恭賀道祖的誕生,它同時還有另一層更為深遠的文化意義:

慶賀5000年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洞神教主,說三十二部尊經

據《道教三洞宗元》載,天寶君元始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靈寶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道德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

三洞經典,合成三十六部尊經。其中,《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三洞經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開始修道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

無世不出,無世不應,歷劫度人的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關於老君的來歷,《雲笈七簽》雲:“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幹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道的顯化,就是太上老君,所以祖天師在《老子想爾注》中說“散則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老君,又以神通變化,於黃帝時代化身為崆峒山的廣成先生,傳授軒轅黃帝無為之道,故而謂之“帝者師、王者師”;早些劫數前,老君化號為“金真靜老天尊”,於本劫化身為周朝的“老聃”,應尹喜真人之,在西遊函谷關之前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經》,後人尊為“道祖”。

太上老君是無世不出、無世不應的至真無上大神,是道的根本化身。道,猶如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每一滴從這條大河中流出的水滴都可以驅使天地生成、應顯萬物生化,這每一滴涓涓細流可以變成聖明君王,可以造就山川湖泊,可以變成青鸞白鶴,亦可以變成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所以,我們來自於道、根源於道,道是宇宙萬事萬物之根本。

因此,二月十五不僅是一個慶祝道祖聖壽的喜慶節日,更是我們華夏子孫誠心謝罪、自清自靜、以求能夠返本還源、最終與老君融合一體的神聖時刻。

為了說清楚我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太上老君在太清境大赤天黃金殿內召見五方五老一切聖眾時,特別說了《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記載如下:

“當生之先,每以為靈魂在天曹地府都曾許願。來世當受生人之時需要還本命銀錢即受生債。不許此願不許受生人間.永在地獄內受苦.生人必還此債,不還者必將遭受短命,病苦,貧窮,牢獄之災.財運不聚,常生口舌之災.心不如意,結怨之極。”

因此人生需要還的第一個陰債就是受生債,越早還清此債,就可以越早消減罪孽,從而越早解除業障。

所以《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就此繼續說道:

“若人本命之日,依此燒醮了足,別無少欠,即得見世安樂,出入通達,吉無不利,所願如心,自有本命星官,常隨蔭佑,使保天年,過世之時,不失人身,得生富貴,文武星臨,財星祿星,五福照耀,身命胎宮,安樂長壽,不值惡緣”。

歷年以來,天師府均會在合適的時節,依道祖經文,參醮設壇,舉辦法會,籍此協助十方善信儘早還清各自的受生債,從而庇佑今生不遇苦厄,來世不失人身。

大道顯化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老君即大道。大道無始無終,無形無相,然而大道之氣凝結在了一起,就有了人格化的老君。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老君是大道顯化而成的身體。

一、老君創造了天地

在天地之初,老君居住於空洞之中,他以無心無欲運行著陰陽二氣,天地因此被分開,日月也開始運行,人類、萬物便在大道的滋養下逐步生成,這一切都是老君自然而然地神功。

二、老君是人類的啟蒙者

從伏羲、女媧的年代開始,老君就多次下降人間,變化成睿智的賢者,為菇毛飲血的先民帶來了耕種、烹煮、嫁娶等啟蒙的教化,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諸先賢,都是禀賦了大道之氣應化而生的。

三、老君是人類的救度者

人類世界日漸發展,虛偽、巧詐日益呈現,淳樸的民風日漸澆離,老君因此授予人類重返大道的智慧與妙法。甲申洪災之後,老君重開太平之世,那些生時能夠踐行老君教導的生命這時能夠超越生死,成為太平之世的種民,並最終與道合真,永世長生。

太上老君降聖人間有什麼玄義?

老君以慈為懷,憐憫下方生民日漸迷失真道,所以從他自己的大道本體之中降下真氣,托胎於母親玄妙玉女體內九九八十一年,在殷王武丁的時候誕生於李樹之下。

1、老君即是大道,天地日月的創造者,卻降聖為凡,甘為胎嬰八十一年,他是以此踐習著嬰兒守柔弱的妙法。

2、老君即是大道,卻降聖為凡,以白髮的老相來開始新的生命,這實際寓意著以終結來返歸開始。因為人類都以開始而後終結,老君卻以終結作為開端,是修道者返老還嬰之相。

3、老君即是大道,無始無終,卻降聖為凡,以胎嬰來誕生,是要成為一個有始有生、有血有肉的人,以此來展開他對人的教化與救度。

4、老君即是大道,卻降聖為凡,以凡軀歷人生之苦,體人間之冷暖,察人世之真偽,並人言流傳《道德經》,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宏偉之篇,並最終以凡軀圓滿了道行,返還道境。

5、老君的降聖為凡,是以有為的方法,向人類傳遞他的無為之法,這種自高返低,從有入無的方式,也正是大道救度人類的慈悲之所至。

無為父、萬物母,太上老君的根由

“太上老君”四字,具有極深的勝義。太者,言空間之最大;上者,言高下之最上;老者,言時間之最久;君者,言世間之最貴,所以“太上老君”四字包含至大、至高、至久、至貴,老君是道的根本化身,人們用“太上老君”透過有形的文字,來讚美不可說的“道”的化身。老君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色無緒,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大道之身,即太上老君也。老君在天為萬天之主,在聖為萬聖之君,在仙為萬仙之總,在真為萬真之先,在星為天皇大帝,在教為太上老君。道經上說道君垂蹟有一千二百號,或顯一百八十名,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己亥年二月十五(2019321日),"玄元降聖節"

恭賀老君聖誕,福瑞人間。為此,河南鹿邑太清宮

分靈臺灣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為您講述"老君的故事"

道教認為,“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老子變化經》),大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是亙古不變的絕對性存在,老君就是大道的本體。老君是萬化之主,下臨萬民,老君寄慧凡胎而降生為人,是為歷史上的老子。東漢延熹八年(165)的《老子銘》說“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伏羲、神農時代是華夏民族的源頭,也就是說自人類有史以來,老君就世世化身出世,下教人間。老子是“道成身化,蟬蛻度世”的大道化身,是大道以人的形態來到世間,

教化古聖賢王與救度眾生。

唐代老君金身像

按照道教經籍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陽。商十八王陽甲之十七年,李母晝寢,因感大流星而有娠,寄胎托娠八十一年。李母常逍遙李樹之下,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之九年二月十五日卯時而生老子,因指李樹為姓,降生地為苦縣瀨鄉曲仁里。河南省老子故里道家祖庭鹿邑太清宮,老子自商武丁九年(前1245)誕生至周昭王二十五年(前491)出關,經歷750餘年,隱聖顯凡,歷為守藏史、柱下史等。老子在周昭王二十五年(前491)度函谷關,西化流沙,因遇關令尹喜,為其言說五千言,留下了煥奕萬世的《道德真經》。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宋代老子畫像碑

因此,農曆二月十五老君聖誕成為中國傳統宗教節日,關於老君的傳記之書,例如賈善翔《猶龍傳》、謝守灝《混元聖紀》及《太上老君年譜要略》 ,整理歷代史傳,究考證實真偽,皆確定老君在殷商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後世道教以此日作道場,舉行齋會及宣說《道德真經》等以示紀念。

老子道家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

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這三個字,不僅能從容不迫,更能很好地養生。

柔,至柔馳騁至堅

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道德經》貴柔。老子讚美水、嬰兒、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為他看到了陰柔的力量。

柔,就是陰柔、柔弱、柔韌……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徵:“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樣,有生命的時候,身體都是柔的,死了以後身體就會慢慢變僵硬。

柔不僅是生命的特徵,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老子說,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卻最能克制剛強。老子用了一個詞非常形象:馳騁。“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靜,靜為躁君

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靜能克服人身上的煩躁、焦躁、急躁。一個“靜”的人與一個“躁”的人在一起,必然處處佔優,佔上風。靜,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

慢,動之徐生

《道德經》第39章中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以動之徐生?”這兩句話一靜一動,出現了兩個徐,徐就是慢。這包含了老子慢的智慧。

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

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徐生”是針對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這個時代,更為需要。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誕辰2589週年拜典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舉行

農曆二月十五為道祖太清仙境大赤天宮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聖誕。

恭祝老君聖誕!共賀道法自然老君誕,德生福壽大吉祥!

中新網鹿邑331日電(記者劉鵬)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誕辰2589週年拜典,31日於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宮舉行。海內外李氏宗親、道教信眾等2000餘人齊聚於此,爭相拜謁偉大先哲。

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姓李名耳,字聃,為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他的傳世名作《道德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

  31日早7時,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內鐘鼓齊鳴,絲弦悠揚,拜祭大典在禮炮聲中啟幕。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先後向老子像敬獻花籃、上香、祭酒、恭讀拜文。工商企業界、李氏宗親、道教信眾代表等2000餘人心懷無限崇敬及緬懷之情向老子像三鞠躬。

記者當日註意到,因老子誕辰祭拜儀式與當地的老子廟會同時開幕,故吸引了海內外數万名香客紛紛赴此朝拜祈福。當天的鹿邑街頭人山人海,人潮如織,太清宮太極殿、明道宮內蜂擁而至的香客將每座香台圍得水洩不通,爭相拜謁心中的“太上老君”。

  鹿邑官方介紹,廟會期間,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道教祈福法會、李氏宗親祭祖大典、老子文化大講堂等11個主題27項活動將陸續精彩亮相。

古有“鳴鹿”、 “真源”之稱的鹿邑為老子出生地、中國道教祖庭。農曆二月十五為老子誕辰日,後人為紀念老子,每年此日在鹿邑縣老君台、太清宮太極殿盛大祭拜。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的誕辰,也是每年為期一個月老子廟會的開端。

老子廟會是豫東一帶故老相傳的民間文化活動。自漢代以來,每年從農曆二月十五日老子誕辰至三月十五日,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宮、老君台舉辦大規模的廟會。每逢盛日,廟會上人山人海,數以萬計,已從秦漢興盛到今天。老子生日拜典儀式結束後。

老君寶誥(太上老君宋傳諡號)志心皈命禮

玄玄太無極,動靜運化機。三界萬天大宗師,八十一化真父母。能醫枯朽复茂盛,都總璇璣停輪魁。萬炁祖根,群仙元首。湛寂玄通,道德真常,恢漠宗乘。東度函關,至聖宣尼問禮;西遊天竺,曩謨釋迦歸真。虛心實腹,和光弱志,尚賢混物。不敢先於天下,無為道冠玄中。起眾生之沈痾:金丹一粒,救萬匯之困苦;玉液九還,無量度人。

劫終劫始,有情賴善。先天先地,大聖大慈。救苦救難,無形無名,無極無窮,自本自根。無為玅道,生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佛生仙。萬炁之根、萬劫之祖、萬道之宗、萬聖之王、萬靈之主、萬天教主、萬法天師,混沌萬變。鐵師上帝,金闕玄皇大道祖,混沌開天建極尊。太清九炁丈人,混元上德皇帝。清微東華,調禦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尊。三玄敷經,弘教演法,盤古無上道德。一炁自然,太上老君,至極天尊。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電話: (04)22656052

導航廟址-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號之1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上帝爺廟)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氣東來」的祥瑞含義從何而來呢?

農曆正月二十三日老子出關「紫氣東來,騎青牛」的來歷

「紫氣東來」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春節時不少人家貼春聯,橫批就是「紫氣東來」。「紫氣東來」的祥瑞含義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太上道祖老子說起。

「紫氣東來」的含義

據宗教觀點來看,凡是得道的人, 他們的周身都會發出不同的光, 即所謂的靈光、 佛光。 個人修行的等級不同, 光的顏色、 亮度也不同, 高級的光有白光、藍光、 金光、 五彩光、 七彩光等, 最高級的是無量光。

「紫氣東來」就是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正是由於它的美好含義,所以在中國民間,當每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把它作為春聯的橫批,貼在門框上。人們希望紫氣帶來吉祥、帶來財富,帶來好運。

「紫氣東來」之處為函谷關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姓李名耳, 又號老聃, 是道家思想的源頭。著名的《道德經》 就是他的著作, 道教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事實上, 道教並不是老子所創, 而且道家並不主張立教。 只是道教出現時, 老子早已做古, 被利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既然老子是道教的教主, 那麼他就一定不同凡響, 一定要有光。根據漢朝人劉向在 葉列仙傳曳 中的記載院 野老子西遊, 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 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於此。

漢朝人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於此。此處所說的「關」是指函谷關,在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市北邊,是中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與山海關、武勝關等齊名,並稱為中國八大雄關。春秋時期開始建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東方紫氣氤氳

老子到來 關於「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這就是著名的「紫氣東來,青牛西逝」的故事。

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在豫西靈寶,陝縣一帶流傳著許許多多有關老子的故事,人們將其神化,譽為太上老君。函谷關有老子著經處,老君塬上有老君觀及老君冢。 老百姓熱愛老子,除了不少傳說和紀念建築外,還有不少特殊的風俗也因老子而起。如農曆正月二十三日,老百姓以黃表剪牛,貼於門首,寫上「正月二十三,老君過函關,門上貼金牛,四季保平安」。 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但卻留下了許多成語,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進入函谷關風景點,就能感受到「紫氣東來」的文化氣息,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而至的石頭塑像、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書案「靈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躍然眼前。由於函谷關散發出來的「紫氣東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海外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領略這千古雄關的美麗風采。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電話: (04)22656052

導航廟址-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號之1

(三民路一段高架鐵路五權車站旁 上帝爺廟)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真道聖地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羊宮位於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側依錦江,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是西南地區建築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黃巢起義,唐僖宗避難於蜀中,曾將此作為行宮。待他重返長安後,撥錢增建並下詔改為今名。

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於兵災。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陸續重建。

1667年康熙皇帝時,青羊宮進行了重新修復,以後又不斷擴建,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氣勢宏偉。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裡面的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三清殿是主要建築,高大而莊嚴,供奉著三清像,大殿的左側懸掛著重約3000公斤的一口大鐘,還有重達1000公斤的生鐵香蠟筒一對。 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經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原來占地150畝,清初重建時占地300多畝,現有殿宇、房舍建築面積越4800平方米,建築整齊,其主體建築,共分六重,都構建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山門、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等。山門西側為八字牆,長二十米、高四米。

青羊宮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高約20米。牆頂蓋琉璃瓦,邊上是花瓣為白色,中心為紅色的琉璃荷花。右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

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混元殿,重建於光緒年間,26根石柱和2根木柱上有精美鏤空雕刻,圖案有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生動靈活。

八卦亭位於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亭的石基分為三層,依次為方形、八角形和圓形,以契合於道教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相合義理。

三清殿前有兩隻銅鑄青羊,它們是青羊宮的鎮館之寶,左側為單角青羊,右側為雙角青羊。單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徵,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

三清殿之後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築--斗姥殿,為全木建築。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台,左為"降生台",右為"說法台",中為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三清殿內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極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 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燃燈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據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宮碑記"記載: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為關今尹喜講道德經,講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對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裡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嘉慶年間的重修碑記也說:"蜀有青羊傳為老子張道陵於此。"由於這些記載,後人便了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漢代的道教創始及張道陵而來。

青羊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為當今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 1984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一百部,為國內外研究道教珍貴史料。

成都的青羊宮憑什麼是中國唯一供奉唐朝皇帝的道觀

成都市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青羊宮,堪稱我國西南風水建築美學的代表性建築。

沿中軸線從前往後數,青羊宮的主體建築共分六重,分別有:山門(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玉皇殿、唐王殿等,兩側則有三真殿、三宮殿、齋堂、客堂、祖堂等配殿、配房。院內綠樹成蔭,仿佛一一個隔絕世外的獨立小空間。

在成都修建一環路拆除了部分山門置景後,先在的山門和靈祖樓合二為一。在走過了靈祖樓之後,就是青羊宮的第一重殿——混元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這裡供奉著太上老君,殿內26根石柱,柱上有雙獅戲球、鳳凰望月等造型精美的雕刻。而老君的背後,則供奉著「慈航真人」,也就是佛教的「觀音菩薩」。

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是這裡標誌性的建築物。它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斗榫銜接,無一楔一栓。

八卦亭之後是青羊宮主殿三清殿,它的外檐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子、雙獅戲繡球等藝術木雕。三清殿前有一隻獨角銅羊,俗稱青羊,據說它是十二生肖化身,有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相傳只要摸了銅羊,據說呢,摸了銅羊可治百病。

在往後走,是供奉的斗姥的

斗姥殿,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相傳她共生九子,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在斗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這間斗姥殿,也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玉皇殿位於斗姥殿「福、祿、壽」的巨大照壁後面,在1995年重建。再往後,就能看到青羊宮的最後一個殿,塑有唐王李淵夫婦像及兒子李世民坐像的「唐王殿」。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李隆基逃往成都,正是在玄中觀(現在的青羊宮)居住。唐末黃巢掀起兵禍,唐僖宗李儇逃亡成都仍是住在玄中觀。在後來唐軍取得勝利後,僖宗返回都城長安,便改「觀」為「宮」,並建起了唐王殿,在青羊宮內祭祀李家的開國祖先,使青羊宮成了皇家的道教宮觀。(也正是在這次逃亡中,一個年輕的將領—王建救了僖宗一命,之後開始展露頭角,這個王建便是後來蜀國政權的開國皇帝)

在大連有專門祭祀唐太宗李世民的唐王宮道院,但青羊宮之獨特在於,它是唐皇后世子孫親建首肯的官方祭祀場所,單憑這點,已經許多地方無法匹及的。

清康熙年間,焚毀的青羊宮重建,唐王殿得以復原,除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塑像外,尉遲恭、秦叔寶、魏徵、李靖等人的形象,也能在唐王殿中一睹。(僖宗撰文的石碑,這大約就是青羊宮的鎮觀之寶)

青羊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相傳始建於周朝。唐朝中期爆發黃巢起義後,唐僖宗避禍於成都,並以青羊宮為行在。相傳某一天,僖宗在道觀內散步時,忽然紅光像球一樣鑽入地下。此後僖宗在此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

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道教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

宮觀落成之後,唐朝樂朋龜在《西川青羊宮碑記》中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從此之後,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自古以來,四川盆地便是道教的昌盛之地,黃老之學盛行。

自漢朝初年實行「黃老治國」後,巴蜀之地就成了兩漢黃老之學的繁榮之地。文翁興學後,蜀地產生了大量的哲學家,他們中有太初曆的重要創始者落下閎,宣揚老子道德經,以惠眾人的嚴君平,漢代著名的哲學家揚雄。他們對黃老之學的解讀和發展,又直接促使了張道陵在成都的鶴鳴山創立道教。

巴蜀之地自古以來,便盛行卜卦、讖緯神學,此後又融合黃老之學、兩漢兩晉的玄學和之後的道教學說。至此,道教的安樂窩便已搭成,四川也成為道教發展的重要根據地。唐朝皇帝樂於避亂蜀中,我認為也不無宗教方面的考慮。

四川成都道教聖地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始建於西周(約公元前1000年)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據記載: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講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裡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

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聖地。宋元明清時期雖屢經滄桑興廢,至今仍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築規模。

宮內院庭幽深,古木參天,秋冬時節銀杏葉在寒風中肆意飛舞,夾雜著道觀獨有的煙火氣息,遊人仿佛置身於一幅流動的精美畫卷。

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始建於唐朝的三清殿是青羊宮主殿,殿前左陳一鍾,名曰「幽冥鍾」,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殿內供奉了道教最高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三清在道教中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

三清殿左側的單角青羊是青羊宮鎮館之寶,被供奉為神物,它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徵: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相傳它能治病消災,只要摸羊肚、羊頭,頭痛、肚痛便即刻免除,婦女摸青羊肚子可生男孩。雖是冬季,青羊宮內仍香燭鼎盛,每天都有善男信女來送錦旗。

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台,左為「降生台」,右為「說法台」,據說老子當年就降化在這台上講經說法。中間的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宮傳統的廟會日,又是青羊宮歷史悠久的花會日,屆時宮內香菸繚繞,磬聲悠悠,人如潮湧,宮外各種名花異卉爭奇鬥妍,流香溢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八卦亭是不用一栓一楔的木石結構,但絲絲入扣,穩固異常。八卦亭氣勢雄偉,鏤刻精湛,亭身由八根鐫刻條龍的石柱支撐,其中一條龍有拳印痕跡,傳說這條龍乘某天晚上想逃離青羊宮,恰被巡邏的月亮真人發覺,一拳把它打在柱上,拳印由此留下。

銅羊兩隻都是黃銅鑄成。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的,以負青羊宮之名的。

關於青羊宮的歷史,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

題名漢揚雄蜀王本記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

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

老君聖地——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是成都市區內現有的一座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廟宇,據《道藏輯要》記載,這裡曾是老君為關令尹喜真人演法傳道之所,授尹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後名青羊觀、玄中觀。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擴建後改名為青羊宮。

青羊者,其來已久,相傳乃上古青帝之童被太清仙伯敕放於蜀,化為青羊。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授關令尹喜道德經五千言,並語尹喜,“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後尹喜於成都,尋青羊肆不著。一日得青羊引路,復見太上老君顯露尊容,青羊宮由此得名。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老子得道升仙老君台,與數字13淵源頗深

老子是中國道家始祖,老子在中國是非常受敬重的,諸子百家裡,我們看到有人罵孔子,有人罵墨子,但沒人罵老子。因為老子智慧高深,大家都承認他的水平與地位,中國千年不遇的聖人。

河南省鹿邑縣的老君台原名升仙台,相傳是老子修道成仙的地方,因而得名。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之時,宋真宗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這個台高13米,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台上環築七十厘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

就在193861日,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想先攻占這個地方。當天,日軍用大炮一連對著老君台發射了13顆炮彈,這個威力似乎足以把老君台炸平,甚至把整個縣炸平。但是沒想到的是,炮彈一個一個飛出,卻一點都沒有爆炸的聲音,連個硝煙都沒有啊!日軍驚得目瞪口呆,打出的炮彈怎麼一發也沒爆炸?日軍以為炮彈有問題,日軍就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炮彈並沒問題啊,但為什麼就打到老君台不炸呢?

日軍當回到鹿邑的老百姓到老君台查看的時候,他們發現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發,其中兩發穿過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當他們得知老君台原來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時,這日軍不禁驚呼:「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忙跪地磕頭謝罪。

此事對日軍影響很深,許多年後,還有人經常來給老君道歉。整個故事感覺特別玄乎,但是這確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一件事。1983年,一位日本老人來到中國後,特意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老君台「觀光遊覽」,並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當年使用破擊炮的炮手梅川太郎。

梅川太郎再次來到老君台,他和戰友一起把從日本空運來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

據清光緒《鹿邑縣誌》記述:「天寶二年(734年)建太清壇。文昌宮於台記。」這段話說的就是河南周口的老君台。傳說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故名「升仙台」。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即代表33層青天。歷代以來,各朝各代皇帝、名人都會來此遊覽祭奠。而關於它的傳說從來沒有停止過,最有名的當數抗戰時期。

193861日上午,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高高聳起的老君台被日軍認為是一處軍事據點,於是用迫擊炮向它連射了13顆炮彈。但日軍只聽炮彈出膛聲,卻不聞爆炸響。目瞪口呆的日軍改向縣城開炮,連續十發,聲聲震天。占領縣城後,日軍來到那座炸而不響的建築物探查,他們得知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時,不禁驚呼:「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忙跪地磕頭謝罪。

炮彈哪去了呢?兩年後才被發現。在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發,其中兩發穿過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還有一發則要到2003年維修塌方時才被發現,原來卻是打到了土裡。如今的老君台已經是國家4A級景區。

1983年,當年炮轟老君台的炮手梅川太郎再次來到鹿邑,他是來懺悔的。19979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他在老君台前立了一塊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據說立碑謝罪回國後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歷史上發生過或者存在過許多神秘的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儘管至今無法得到權威的科學的解釋,但卻確實存在過,發生過。這不是封建迷信,這是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當年的炮彈不響到底是處於偶然還是真的是太上老君顯靈庇佑,至今也無從考證。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東北隅。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台高13米,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

殿內原有老子紫銅坐像一 尊,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大殿後原有老君煉丹房。台上還有古柏十三株。

全台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台上環築七十厘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老君台雖然經過幾次修復,至今東山牆和古柏樹上彈痕還清晰可見,為日軍侵華留下了又一鐵證。

193861日上午,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當年鹿邑小城全是低矮的平房,這座高高聳起的老君台被日軍認為是一處軍事據點,日軍想先拔掉這個據點,於是用迫擊炮向它一連發射了13顆炮彈,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勢。但日軍只聽見炮彈的出膛聲,卻沒聽到炮彈的爆炸聲。

日軍指揮官和年輕的炮手驚得目瞪口呆,怎麼打出的炮彈一發也沒見個響,目標還依舊高高地聳立在那裡,巋然不動?繼而日軍改變射擊方向,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此情讓日軍十分詫異和不安,他們又向縣城打了一通後才敢進城。日軍進城後發現,城內十室九空,當地軍民早已轉移。日軍來到他們打了十幾發炮彈而未爆炸的那座高高的建築物前尋找答案。當日軍得知他們炮轟的目標原來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時,同樣信奉道教的日軍不禁驚呼:「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忙跪地磕頭謝罪。

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進入老君台山門,合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

兩年後,逃難百姓陸續回到縣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看到日軍把沒爆炸的炮彈還留在老君台上,便把情況反映給慈善會會長趙萬成。趙萬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趙萬本領著幾個年齡較大的學生到老君台查看後發現,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發,其中兩發穿過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他們師生爬上梯子,把這些危險的傢伙一一卸下,用繩從老君台東牆吊下,挖坑就地掩埋。

1983年,梅川太郎懷著一顆懺悔的心再次來到鹿邑。他說:「我就是當年炮擊老君台的那個炮手,我們的炮彈應該是打得很準的,打在老君台上的炮彈為什麼不響,這不管是偶然的因素還是太上老君顯靈護佑的結果,更說明我們發動的那場戰爭是非正義的,是赤裸裸的侵略!」他還說:「我今天之所以虔誠地跪拜中國的老祖先,是請求中國的老祖先原諒,請求中國人民原諒,向中國老祖先和人民懺悔請罪!」

日軍炮擊老君台的13發炮彈無一爆炸的傳奇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解釋其中的原因,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

2003958時許,正在老君台上燒香的李道姑忽聽一聲巨響,老君台西南角坍塌一個大豁口。在對這一坍塌處進行維修施工時,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一枚已經生鏽的炮彈,經過層層請示並經有關技術人員鑑定,為日軍轟炸老君台時使用的。幾十年的謎底終於揭開,沒有找到的那發炮彈也打到了老君台上,只是打到了土裡。

日軍向老子升仙台連發13炮,居然都無一炸響,嚇得跪地就拜

1983年,一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從日本專程趕到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縣一個叫老君台的地方雙膝跪地。

 

梅川太郎是誰?他為什麼千里迢迢從日本來到中國的一個小縣城磕頭謝罪?當年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河南鹿邑縣是老子出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境內有太清宮、明道宮兩處建築。老君台就在明道宮裡,傳說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所以又叫「升仙台」「拜仙台」。始建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

193861日,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

那時候鹿邑城裡還全是低矮的平房,山上高高聳起的老君台被日軍誤認為是一處軍事據點。發現之後,日本人便用迫擊炮向它一連發射了13顆炮彈。但日軍只見炮彈出膛,卻沒聽到炮彈的爆炸聲。

這事發生之後,日軍指揮官和和炮手都驚呆了,連續打出十幾個炮彈,就是不響,預定的目標還依舊留在原地,巋然不動!

繼而日軍改變射擊方向,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前後截然不同的情況,令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又向城裡打了十幾發炮彈之後,才哆哆嗦嗦的進了城。進城之後,日軍發現,城內十室九空,當地軍民早已轉移。

沒人了,打了十幾個啞彈的目標,應該去看看了。當日軍爬上山頂後,才知道他們轟的目標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嚇得不少人當時候就跪下來說:「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

過了兩年之後,當地漸漸地穩定下來了。周圍跑出去的大量逃難百姓開始陸續回城。原來在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了老君台。回到觀里的道士們發現日軍沒爆炸的炮彈一直還在老君台上留著。情況反映給當地的慈善會會長趙萬成之後,趙萬成便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趙萬本領著幾個年齡較大的學生到老君台查看。先後在老君台的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找到12發炮彈。其中有兩發穿過了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

他們師生爬上梯子,把炸彈一一卸下。用繩從老君台東牆吊下,挖坑就地掩埋。直至現在山牆上和古柏樹上的彈痕依然還非常清晰。

200395日的時候,老君台西南角上坍塌出一個大豁口。在對這一坍塌處進行維修施工時,工作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枚已經生鏽的炮彈。後來相關技術人員鑑定後,確定為日軍的炮彈。當年傳說的13枚炮彈,終於在將近半個世紀之後,全部出現了。

1983年,當年親自發射炮彈的炮兵梅川太郎來到了鹿邑。接受採訪時,他回憶說:「我就是當年炮擊老君台的那個炮手,我們的炮彈應該是打得很準的,打在老君台上的炮彈為什麼不響,這不管是偶然的因素還是太上老君顯靈護佑的結果,更說明我們發動的那場戰爭是非正義的,是赤裸裸的侵略!」「我今天之所以虔誠地跪拜中國的老祖先,是請求中國的老祖先原諒,請求中國人民原諒,向中國老祖先和人民懺悔請罪!」

1997919日,一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從日本專程趕到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縣,在該縣一個叫老君台的地方雙膝跪地,為那場邪惡的、慘無人道的戰爭磕頭懺悔、謝罪,並從日本帶來一根白色方柱形「謝罪碑」,碑四面分別用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文、英文刻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並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旁邊。

梅川太郎是誰?他為什麼千里迢迢從日本來到中國的一個小縣城磕頭謝罪?這裡面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東北隅。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193861日,侵華日軍第4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安徽亳州方向侵犯鹿邑縣城。當年鹿邑小城都是矮小的平房,這座高高聳起的老君台被日軍認為是一處軍事據點,日軍想先拔掉這個據點,所以用迫擊炮向它一連發射了13顆炮彈,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勢。但日軍只聽見炮彈的出膛聲,卻沒聽到炮彈的爆破聲,目標還照舊高高地屹立在那裡,紋絲不動?繼而日軍改動射擊方向,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此情讓日軍非常詫異和不安,他們又向縣城打了一通後才敢進城。日軍進城後發現,城內十室九空,當地軍民早已搬走。

兩年後,避禍群眾陸續回到縣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看到日軍把沒爆破的炮彈還留在老君台上,便把情況反映給慈悲會會長趙萬成。趙萬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趙萬本領著幾個年紀較大的學生到老君台查看後發現,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發,其間兩發穿過大殿山牆,一發卡在樑上,一發落在老君像前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他們師生爬上梯子,把這些風險的傢伙逐個卸下,用繩從老君台東牆吊下,挖坑就地掩埋。老君台儘管通過幾回修正,至今東山牆和古柏樹上彈痕還清晰可見,為日軍侵華留下了又一鐵證。

日軍轟擊老君台的數十發炮彈無一爆炸的傳奇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解說其間的要素,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茅山

茅山是指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與金壇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

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句容市,稱南茅 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

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

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

「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說的是哪裡?淵源於何人何時?

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茅山乾元觀)。西漢時陝西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山採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後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道教茅山派主修《上清經》,兼修《三皇文》、《靈寶經》,以符籙咒劾召鬼神,以戒傳授弟子,服食辟穀、冶煉丹術,隋唐時盛行南山,成為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

齊梁時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禮聘,隱居山中,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茅山故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說。它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三茅真君的傳說,源自東晉道士楊羲所撰的《茅君傳》。其記載茅盈幼年學道,通解《道德經》與《周易》,十八歲時往恆山修練,據說得到西王母的點化而得道。當漢景帝時,茅固舉孝廉,曾任執金吾。

漢宣帝時,茅衷則為西河太守。茅固、茅衷聽聞兄長得道的消息,隨即辭官,跟從茅盈入海陵山中修練,兩人得到了兄長傳授的長生不死之術,因而得道,又入句曲山傳道濟世,從此句曲山稱為「茅山」。南朝上清派陶弘景崇奉三茅君,列名《真靈位業圖》。宋代時,茅盈被天子敕封為「司命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定祿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保命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魏華存元代銅鑄(湖北武當山南岸宮

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真源—老子故里道家祖庭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

「道家之源,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按道教說老子為其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經王。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的太清宮集,距縣城東去十幾里路,不一會兒就到了。周靈王元年(前571)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我國道教始祖老子就誕生在這裡。關於他的出生,在這一帶民間附會有一則傳說:曲仁里所在的厲鄉因一條厲鄉溝而得名,這條小溝即今太清宮集東南的一條小河。它發源於老子故宅西北隅的隱山之側,多段已乾涸,不見流水,可能在周代水量會豐沛些。當年,厲鄉溝兩岸生長著茂密的李子樹,在樹林深處,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個出息得水靈靈的姑娘。一天,她在厲鄉溝洗衣時,抬頭看見從上游漂來兩顆鮮紅的對瓣李子,伸手撈起來仔細一看,只見那兩顆李子都是一面鼓肚,一面扁平,就像兩隻耳朵合在一起似的。她捧到面前一聞,頓覺清香撲鼻,忍不住想咬一口嘗嘗鮮。誰知嘴剛張開,那兩顆李子便「哧溜」一下滑進了肚裡。她由此懷孕在身,歷經十八個年頭,自肋間生下一個男孩。因她吞下的是兩顆李子,便為這個男孩取姓為「李」;又因那兩顆李子像兩隻耳朵,就為這個男孩取名為「耳」;再因這個男孩是母親懷孕十八年才出生的,剛生下來就像個小老頭模樣,後人也就稱這個叫「李耳」的男孩為「老子」。

老子故里的太清宮,既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它位於今太清宮集的東北隅,北臨渦河,西傍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隱山。厲鄉溝水從西北向東南蜿蜒流去,把這一帶滋潤得土肥糧豐,打扮得風景旖旎。太清宮初為老子廟,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當時,漢桓帝先後兩次派人到這裡朝拜老子,並立老子廟碑。據《水經注》記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那時的老子廟,有古碑,有石闕,有殿堂,有井泉,已經初具規模。到了李唐時代,帝王自稱是老子的後裔,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尊老子為聖祖,以老子廟為家廟。高祖李淵曾到終南山謁老子祠,敕令大興土木建造「如帝者居」的宮闕殿宇。高宗李治謁老君廟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令華夏五嶽均置老子廟,也叫真君祠,並把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列為道教四大繼承人,賜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並將「四子」著作列為道家真經。

天寶八載(749)閏六月丙寅日,李隆基朝覲太清宮,加封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不久又加封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義疏」於天下。宋代皇帝好道,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並撥國庫白銀重建太清宮,使其規模遠遠超過唐代。當是時,太清宮達到極盛,聲名遠揚四方。不幸的是,「靖康之亂」給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到了金代,太清宮雖然重新建立起來,但已元氣大傷。元代亦重道教,朝廷曾頒布保護太清宮的旨令,明確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等一切財產屬其所有,太清宮的元氣漸漸得以恢復。然而,元末豫東渦河流域屢遭水患,太清宮建築被沖得蕩然無存。直到清代康熙年間,經過多方努力,才在原址陸續建起了太極殿等,但其規模已明顯不如昔日,「較之於唐宋,僅存什一也」。

今太清宮的山門是新修的,高大寬闊,頗具氣勢。走入山門沿神道前行,便可來到太極殿。殿門兩側有副楹聯:「地古永傳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宮」,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出老子故里在人們特別是道眾心中的崇高地位。它是太清宮的主體建築,椽牙高啄,琉璃覆頂,格扇門窗,古香古色,坐落在一處方形平台之上,異常莊嚴肅穆。據立於太極殿前西側的金代「續修太清宮碑記」載:「亳之太清宮,即老子舊居也。今之太極殿,即老子降聖之地。殿之南有虛無堂,相傳為老子講經宴息之所。」立於殿前東側的清代「重修太清宮碑記」亦載:「鹿邑東賴鄉仙境,名曰太清宮,有太極殿,老子居焉。」它們都明明白白地說這裡就是老子的故居。大殿內塑有老子金軀,神情安詳,栩栩如生,手拿如意鉤,上面寫有「道德天尊」四字。原來,道教有一氣化「三清」之說,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和太清的總稱。玉清是「元始天尊」,為開天闢地創造人類的神;上清是「靈寶天尊」,為使百姓超越世俗境界並常救濟眾生脫離苦海的神;太清就是「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主持天上人間倫理道德與刑罰的神。太清宮祭祀的是太上老君,所以老子手執的如意鉤上寫的就應該是「道德天尊」了。太極殿前有銅鑄的八卦煉丹爐,為老子煉丹之用,一年四季有香客供奉,終日香火不斷,青煙裊裊。

太極殿前,有兩株古檜分列神道兩側,傳為老子當年手植。檜者,柏也。據史志記載,太清宮「舊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檜』,曰『紐檜』……老子所植」。果如此,這兩株檜樹當為丹檜,樹齡也應在兩千五百年以上。李氏唐王朝以太清宮為祖庭,對祖庭里的這些檜樹愛護備至。玄宗李隆基曾下詔書:「瑞木(即太極殿前的八株檜樹)表靈,奇文自現。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於易經,迎萬葉於休運。」歷朝歷代前來觀瞻檜樹的達官顯貴、墨客騷人絡繹不絕,留下的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詩詞歌賦更是不可勝數。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年間拜謁太清宮,寫下「先君懷聖德,靈廟肅神心。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流沙丹灶滅,關路紫煙沉。獨傷千載後,空餘松柏林」。宋詩的開山祖梅堯臣寫下「八月風漸冷,高木葉披披。郊原棗已剝,霧圃黍可治。必期寬賦斂,無乃息羸疲。何當過苦縣,肯暇觀舊碑」。這兩首詩中的「空餘松柏林」「高木葉披披」句,吟詠的就是那些檜樹。歐陽修曾在老子故里做官,多次拜謁太清宮。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二月,他親率僚屬謁太清宮諸殿,徘徊兩闕之下,周視八檜之異,窺九井禹步之奇,酌水以煮茶而歸。他在《游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中寫道:「擁旆西城一據鞍,耕夫初識勸農官。鴉鳴日出林光動,野闊風搖麥浪寒。漸暖綠楊才弄色,得晴丹杏不勝繁。牛羊雞犬田家樂,終日思歸盍掛冠。」蘇東坡步前賢之後,也寫下「譙郡君命重,苦縣祖風殊。仙檜留陰在,甘棠印花敷」的詩句。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一書中記載:鹿邑「太清宮多檜樹,檜花開時,蜜蜂飛集其間,不可勝數。作蜜極香,而味微帶苦。謂之檜花蜜」。然而,歷經歲月滄桑,老子手植的八株檜樹如今只剩下太極殿前的兩株了。關於這兩株檜樹,老子故里人傳說,西邊那株為陰,酷似一位窈窕淑女,身材苗條,婀娜多姿;東邊那株為陽,膀奓腰圓,威武雄壯。它們就像一對恩愛夫妻,共度著漫長的歷史歲月。更為神奇的是,這兩株檜樹的表皮紋理,其旋轉方向與八卦圖中陰陽魚的旋轉方向完全相同,但凡前來觀賞之人,無不為之讚嘆,說那是因為老子畢生追求「道」,即追求陰陽的和諧與統一,這兩株檜柏生長在他的道場,早已被「道」化了,才出現如此奇觀。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真源——訪老子故里

從太清宮折回鹿邑縣城方向約十里處,路旁有一座富麗堂皇的牌坊,這便是取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意而建的「眾妙之門」牌坊。牌坊一側有一座「問禮碑」,上面鐫刻著「孔子問禮處」五個大字。碑後是寬敞的「問禮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石雕像:兩位歷史哲人端莊地站在高台之上,老子雙目平視遠方,臉上洋溢著智慧的神采;孔子在他的旁邊,側身注視著他,好像正在傾聽他講述著什麼。老子比孔子年長十九歲,當年孔子曾數度問禮於老子,向他請教學問。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周敬王二年(前518),孔子正準備編寫《春秋》,在魯昭公的支持下,他與門人南宮敬叔一起來到東周都城洛邑,問禮於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今洛陽市瀍河邊,有座「老子祠」,大門西壁上嵌有石碑一方,上刻「瀍東寺老子故宅」,傳說當年孔子與老子就是在這裡切磋學問的。那時,孔子剛過而立之年,風華正茂,才思橫溢,而老子則已過知天命之年,正在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任上,掌管著周王朝的圖書典籍,知識淵博,精通禮樂。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回到魯國,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網,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其猶龍耶?」意思是說,老子的學問實在是太深奧莫測了,就好像龍一樣,一會兒在雲中,一會兒又在水中,來無影去無蹤啊!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為了讓人們永遠記著它,老子故里人在問禮廣場北面的一汪湖水邊特意修建了一條「猶龍堤」。那是一條環湖而建的青石堤,走在上面,心中默念著孔子的話,腳下好像真的有一條龍在遊動,恍恍惚惚,若騰雲駕霧一般。湖水中央,有一座「升仙橋」,橋東是「紫凝池」,傳說老子曾在這裡講學修煉,祥瑞紫氣從此在這個地方氤氳不散。古人有詩曰:「崇台拾級上,臨眺屬新秋;紫氣凝清觀,丹霞隔絳樓。風來雙檜冷,水涌半城浮。悟徹常無妙,當前即十洲。」橋西水面清澈明凈,好像一面鏡子,因名「清溪池」,古人亦有詩曰:「登臨平望倚雲堆,下俯清溪似鏡開。鸛井當檐迎絳節,虹橋飛絮落蒼苔。鍾聽雁鶩三更夢,道悟松風萬劫灰。華表當年傳往跡,青牛何事不重來。」站在升仙橋上,腳下石拱若游龍出水,左右兩泓碧水映照著藍天白雲,池樹倒影在粼粼波光里婆娑弄姿,矯捷的小鳥剪翅掠過水麵,留下一串含義雋永的鳴啾,不知陶醉了多少遊人。過猶龍堤再往前走,便是明道宮。它原名「紫極宮」,亦名「太清壇」,為老子及其後世道家講授道學之所。在這一片建築群中,有依老子《道德經》精義而建的觀復亭、迎禧殿、尚德亭、崇道亭、騰雲閣等,一字排列在長長的神道上,從一端向前望去,幽深莫測,杳不知盡頭在何處。神道兩旁,樓台亭榭聯袂,曲徑迴廊溝通,一步一景,撲朔迷離。台上祥雲氤氳,「半空紫氣下青雲」;台下湖水瀠繞,「一片綠波飛白鷺」。晨鐘暮鼓響處,墨客騷人詩賦酬和;香菸裊裊升起,善男信女誦經朝聖,好一個洞天福地所在! 遙想當年老子在此修身養性、誦經傳道的情景,不由使人頓時產生洗去世間紅塵,走進超凡脫俗的道德境界。

繼續前行,不遠處便是高高聳立的老君台了。台下路旁,有一座後人依拓片摹勒而成的「老子造像碑」。斑駁的碑面上,山巒連綿,瑞雲繚繞,老子懷抱如意,騎著青牛,正款款通過函谷關。應該說,我對於函谷關並不陌生。記得小時候過年貼春聯,村裡的私塾先生為許多家寫下「紫氣東來」的門額。我不懂是什麼意思,就去問他,他給我批講說,這是大吉大利的徵兆,典故出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之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函谷關這個名字。自此,這座雄關就巍峨在我童稚的心田裡。由於工作需要足跡遍及中原大地,無論是豫南、豫北,還是豫東、豫西,許多家的門楣上都寫有「紫氣東來」四個大字。中原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農家蓋起了小樓房,門楣也比以前氣派了,有些家庭還把「紫氣東來」燒制在瓷片上,鑲嵌在門上方。每當我在中原農村看到「紫氣東來」幾個大字,就想起函谷關。我第一次見到函谷關。它位於靈寶城北二十里處的王垛村。當天,我們遊覽了關城遺址、望氣台、太初宮、函關古道等處。後來,我又多次陪朋友到河南,每一次憑弔,都會使我受到道教文化的薰陶。古函谷關關城始建於周,秦漢時已達鼎盛,為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其關樓位於函谷口,坐西面東,正對弘農澗河,背依衡嶺,南傍秦嶺,北瀕黃河,在冷兵器時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隘。登上修葺一新的城樓,函谷勝跡盡收眼底,「山川函谷路,塵土遊子顏;蕭條去國意,秋風生故函」,讓人止不住頓生歷史與人生的滄桑之慨。南瞻望氣台之霧繚繞,不是紫氣,疑是紫氣,仿佛把人引進老子騎青牛過關的歷史一瞬。關內的太初宮,為老子著經處,同鹿邑的太清宮一起,被稱為「天下聖宮」。據清順治年間《重修太初宮》碑文載,當年,關令尹喜望東方有紫氣,知有異人通過,整日恭候,果見老子駕青牛薄畚自東而來,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經》五千言以傳於世。先天一氣渾成者,名為「太初」,後人因宅而觀曰「太初觀」。唐開元年間,玄元降丹鳳樓,告曰:「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於古函谷關尹喜台旁求得之,尚有天篆,文曰:『千載天寶靈符』。」唐玄宗因授開元年號為「天寶」,賜「太初觀」為「天寶觀」。宋崇寧年間,有甘霖降真武殿後,皇上乃敕修殿宇行廊,改為「太初宮」。有宋以降,太初宮歷遭兵火,損壞嚴重,輝煌的殿宇、林立的碑碣、參天的古柏,幾近蕩然。現宮內新塑有栩栩如生的老子一氣化「三清」塑像,旁有關令尹喜和牛童徐甲陪享。今遊人在宮內瞻拜老子,無不對關令尹喜肅然起敬。試想,若不是關令尹喜慧眼獨具,像放無數個出關人一樣讓老子過關,老子最終死在關外的扶風,葬在槐里,《道德經》今安在? 道教今安在? 當年,老子看到周王朝無可復興,就騎著青牛出函谷關去隱居,是關令尹喜「迎邀留居」,「強為我著書」,才有了五千言《道德經》傳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才有了道教一派。由此而知,函谷關令尹喜功莫大焉! 功莫善焉!

回憶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我循著青石台階向老君台攀登。據史書記載,這裡是傳說中老子得道成仙的地方,原為「升仙台」,也稱「拜仙台」,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才稱作老君台。全台為圓柱形,上立垛口女牆,頗似一座古代的城堡。將宮殿、祭祀設施建在夯土台上,是我國早期建築的一個特點。秦代,我國就有了頗具規模的高台建築,漢代達到極盛時期。老君台沿襲了我國早期高台建築的形式和規模,繼承了我國傳統建築的思想與理念,至今已成為研究我國建築史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實物。

我氣喘吁吁地登上象徵著老子飛天升仙的三十三級台階,來到台上一處清靜的廟院,見森森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硬山出廈,琉璃覆頂,莊嚴古樸,金碧輝煌。

這便是玄元殿,因唐高宗李治曾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故名。「玄」為「深」「奧」之意;「元」為「始」「初」之意。「玄」「元」合在一起,意為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是從這裡孕育產生並發揚光大的。玄元殿牆上,鑲嵌著兩方碑刻,其一曰「猶龍遺蹟」,取之於孔子「吾見老子,其猶龍耶」句;其二曰「道德真源」,顧名思義,是說這裡為道教的源頭。明清時期,在玄元殿兩側建起了配殿,擴大了廟院的規模。

在左配殿南山牆外,立著一根鐵柱,它就是上文提到的老子趕山時甩到這裡的那半截「趕山鞭」。玄元殿兩側,鐫刻著一副楹聯,上聯為「修道悟德生一生二生萬物」,取《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句。這是老子著名的萬物生成論,闡述的是道生成萬物的過程: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它產生了世界,而世界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結合之後產生沖合之氣,謂之「三」,「陰」「陽」「沖合之氣」這三個方面又產生了萬物。下聯為:「明志清心法天法地法自然」,取《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是說人的生存要依賴土地,土地是天的意志形成的,天的行為是為道的意志所制約的,而道的意志又是遵守自然規律的。殿內正中供奉著老子紫銅像,高若真人,左手持如意,右手撫竹簡,鶴髮童顏,目光炯炯,一派古代大學問家形容,令人肅正仰觀,頓生無限敬意。銅像兩側,有青石碑刻對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傳為宋代道教代表人物陳摶所書,字體蒼勁奇秀,遒勁洒脫。大殿後原有老子的煉丹房,內有八卦煉丹爐,傳說老子曾在此煉過仙丹。玄元殿前後,十幾株千年樹齡的古柏虬枝參天,濃蔭覆地,氤氳出一片虛無縹緲的境界。我站在柏樹下,任清風拂面,紫氣盈身,感到有一種神聖與莊嚴,隨之萌生無盡的遐想。是啊,老君台飽經風侵雨蝕,至今仍巋然屹立在老子故里的大地上,撐起道教文化的旗幟,使之在人類文化的歷史中永久飄揚。兩千多年來,老子思想超越時空,不僅影響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對世界文化,特別是東方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由此我也想到,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人們該是何等幸福,他們世世代代遺傳著老子的智慧,傳承著老子的思想,發揚著老子的精神,使老子創立的《道德經》文化光照千古,澤被後世。這是老子故里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真祖庭煙霞洞與神清觀

煙霞洞景區松柞掩映,遍布文物古蹟,是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的全真派發祥地。煙霞洞為一天然石洞,洞高三米,深七米,每當傍晚晚霞掩映,洞口霞光四射;陰霾天氣,煙霧繚繞洞口,恍如仙境,故名煙霞洞,為王重陽和全真七子創立道教北方代表派系—全真派之地.

據《元史》記載:金大定七年(公元1168),咸陽道士王重陽自終南山東下至崑嵛山,修真於煙霞洞,在寧海(牟平)、文登、福山、萊州等地講道闡玄,並收馬鈺、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人為開山弟子,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道教全真教派,亦稱全真道(《寧海州志》)。全真教成立後,全真七子各自成立一派在全國各地宣傳全真教,受到朝廷重視,百姓擁護。

1187年至1189年,金皇世宗三次詔請王處一、丘處機,「遣使乘傳,迎至輦下」。1197年,金章宗賜王處一紫號「體玄大師」。元太祖更是派使者邀請丘處機共討治國大志和養生之道,丘處機說,「要養生需清心寡欲,要治國需敬天愛民」,並進言「要止殺」,元太祖大悟,稱丘處機為「丘神仙」,賜虎璽牌書,掌管天下道教,這不僅使全真教達到歷史最鼎盛時期,也為傳播漢族文化、緩和當時的階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貞元元年(1153)本縣人劉吉(丘處機曾將劉吉稱為「東牟彭城先生」)在煙霞洞首創茅庵,劉處玄任全真教掌教期間至崑嵛山將茅庵命名全道庵,丘處機極地請額為神清觀,1255年神清觀主持將廟產、道人名單及丘真人手書上表元朝廷,要求升「觀」為「宮」,元廷按照程序正式批覆神清觀為神清宮。

金泰和年間及元、明兩代曾相繼增修,直到民國初年,香火仍盛。明洪武六年(1374)重修時,兵部郎中劉崧曾有撰文,大意是說「過去金大定年間,道教祖師王重陽東來,講道闡玄,後長春真人丘處機乞請皇帝將此地命名為神清觀」。1258年的《重修神清宮記》更是介紹了當地官民為重修神清宮出錢出力的壯景。

1269年,丘處機等七位祖師被封為真人,時稱「北七真人」,從此,全真道七真人正式封立,並蜚聲全國,全真道也蔚成大教,遂奉煙霞洞、神清觀為祖庭(《馬兒年哈魯罕大王令旨》碑中提到「大崑嵛山東祖庭煙霞洞神清宮」[西祖庭為重陽宮]),這裡也成為道教宗奉活動的重要場所。由於金、元、宋皇帝極為器重,全真道迅速發展到西北、華北各地,當時的「全真聖地」可與佛教的五台山、普陀山、落伽山,道教南宗的龍虎山相媲美。

煙霞洞,位於山東煙臺牟平崑嵛山西北隅煙霞山際。此洞原為自然造化所成,後人工略加雕鑿,洞口向南,上方鐫「煙霞」二字。洞室橢圓,高三米,長七米,洞右壁刻「煙霞洞」三大字,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金大定7年(1167),陝西道士王重陽自終南山南下,來膠東講道於煙霞洞中,收馬鈺、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在此潛心修煉,號稱「北七真人」,以此為中心,在寧海(牟平)、文登、萊州等地傳道,創立了道教中的一個新的宗派――全真派。煙霞洞即成為創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處機最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國師,尊為「神仙」,成為統領全國道教的一代宗師,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國盛行。

1

山東的山挺多的。在半島部分,南邊以嶗山為主,比較高。而北邊是最高峰位於煙臺牟平的崑嵛山等一系列小山系,它們都不算高,嚴格說就是比較高的丘陵。

在崑嵛山的西北麓,據說有許多的葡萄酒莊園。不過很遺憾,我們是從東南方向過來的,沒有見到幾個葡萄園,但櫻桃園、蘋果園和梨園卻連綿不斷。這裡絕對是水果天堂。

2

煙霞洞是全真派的發源地。全真派,是道教的重要流派。它初創於南宋末年,創始人是王重陽。王重陽,其實是號重陽子。他名叫王喆(嚞),是陝西咸陽人。從歷史上來看,他是金國人,曾經參加過金國的武舉。他出生於公元1112年,史載47歲(1159年)那年開始悟道修行,並修活死人墓為修行之地。53歲(1165年)那年,王重陽離開終南山東遊,最終來到崑嵛山。在這裡,他收了七位重要的徒弟,就是全真七子。而他們修道的地點,就是煙霞洞。

煙霞洞在離山頂不遠的位置,在山頂背向大海的一面。從山腳的神清觀後,沿石梯慢慢向上,走上不到半小時就到了。

據說此洞是王真人所開。現在看,規模其實並不大。幾個人在洞裡盤腿一坐,並不會覺得寬敞。現在的煙霞洞已經用水泥全面加固了,還砌起一個台子,供奉了師徒八人的塑像。一點都看不出八百多年前重陽七子求道的痕跡了。

 

3

去煙霞洞的石階修的很整齊,寬度有二米左右。路邊綠樹成林。各種甲蟲、肉蟲、蘑菇,隨處可見。蘑菇個頭很大,大多數五彩斑斕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毒。偶爾能看到美麗的大蝴蝶閃過,讓人後悔沒有專業的相機和技術,留不下她們的倩影。

半山腰,還有一位唐四仙姑修真的遺蹟。看來,這裡很有修道修仙的傳統,全真七子出自崑嵛山,是有淵源和基礎的。

全真七子,大約看金庸武俠的人都耳熟能詳,分別是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孫不二(清靜散人)。他們都是崑嵛山周邊人士。馬鈺、孫不二、譚處端、郝大通、王處一,本身就是牟平(古稱寧海)人,家就在山下。而劉處玄是東萊人,丘處機是棲霞人,也都相隔不遠。

 

4

離煙霞洞不遠的山腳,建有一個道觀,就是神清觀。它雖然晚於煙霞洞,但也是丘處機在世的時候修成,並由丘真人命名,也是年代久遠了。由於全真教派的就是在這裡形成並得名,所以這裡被稱為「全真祖庭」,和北京白雲觀、武漢長春觀、山西永樂宮等,都是全真派的重要宮觀叢林。

神清觀已經有超過800年的歷史,不過近代損毀非常嚴重。目前看到的建築,基本上是10年前重修的。但在觀中,還是能夠看到許多甚至早至元代的石刻石雕,儘管已經蝕毀嚴重,仍默默講述著歷史的滄桑。

5

來到神清觀,要先走一個宏偉的大階梯,才能進入山門。繼續拾級而上,則是主殿,主殿面南背北,分作三部分。正殿是三清殿,供奉的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是道教的三位尊神,俗稱「一氣化三清」,都是老子的化身。東西配殿,一個是五祖殿,供奉著全真教北方五祖,另一個是七真殿,供奉著全真七子。

所謂五祖,分別是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鍾離權,俗稱漢鍾離,和呂洞賓一起,都是八仙成員,是道家傳承的重要人物,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劉海蟾,俗稱的劉海戲金蟾,就從他而來,是財神之一。王玄甫不太為大眾所知。他俗稱東華帝君,是漢代人,漢鍾離的老師,被尊為全真派的始祖。他也是在崑嵛山修行,不過是在南邊一點,現在稱為聖經山的地方。

五祖,是全真派成為道家重要派別之前的重要人物。七真,大幅度擴大了全真派的社會影響力。而真正讓全真派成為官方扶持的教派的,是第五代掌教丘處機,他被成吉思汗指派掌管天下道教,開創了全真教派輝煌的歷史。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故里紀念老子誕辰2588周年,鹿邑民間舉行祭拜大典!

2017年312日早上650分,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鹿邑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開幕式在太清宮老子文化廣場隆重舉行。

老子故里鹿邑縣太清宮老子文化廣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老子故里太清宮太極殿-紀念老子誕辰2588周年拜典

前來老子故里太清宮拜謁老子的遊人香客

2017年農曆215日,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誕辰,來自海內外的李氏宗親代表、鹿邑城鎮居民代表、道教信眾代表等社會各界代表2000餘人懷著對先賢的崇仰與緬懷之情聚集在鹿邑縣太清宮一起參加了這場祭拜活動。

 

此次公祭活動還吸引了海內外數萬名遊客齊聚明道宮、太清宮等地祭拜先賢老子。為期一個月的「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河南省豫劇團、商丘豫劇團、太康道情、內黃青年墜劇團、商水劇團、鹿邑縣豫劇團選送的16場河南省非遺(傳統戲曲)展演以及民俗表演、技藝與傳承鹿邑非遺展演、戲迷大賽等相關活動活動為前來拜謁聖賢老子的香客、遊客奉上一場文化盛宴。

老子故里紀念老子誕辰2588周年 萬人齊聚鹿邑拜謁先賢

312日上午,紀念老子誕辰2588周年祭拜大典在老子故里鹿邑舉行。此次老子誕辰祭拜儀式與老子廟會同時開幕,吸引了數萬名來自海內外的香客、李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朝拜祈福。 

鐘鼓齊鳴,絲弦悠揚,312日上午650分,祭拜大典在禮炮聲中開始。

在老子故里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前,三牲五穀陳列,鮮花雅樂備至。社會各界人士先後向老子敬獻了花籃,並上香、祭酒。來自海內外的李氏宗親代表及鹿邑城鎮居民代表、道教信眾代表2000多人,向老子聖像行三鞠躬禮,以示對先賢的感懷和追憶。

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孫的先祖,據《李氏祖脈源流》記載李淵、李世民認老子為先祖。在每年的老子生日期間,來自海內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李氏尋根訪問團來到鹿邑尋根祭祖。

此次老子誕辰祭拜儀式與老子廟會同時開幕,吸引了數萬名來自海內外的香客、李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朝拜祈福。鹿邑街頭人山人海,太清宮內蜂擁的香客們將每一座香台圍得水泄不通,爭相拜謁心中的「太上老君」 

據悉,本次老子廟會將於312日至411日舉行,為期一個月。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民俗娛樂活動目不暇接、引人入勝。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系列文化活動、非遺項目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大道同源」文化藝術系列活動、老子文化大講堂、第二屆燈光節等主題活動,將在老子廟會期間一一上演,精彩紛呈,彰顯「中國老子文化之鄉」風采。

據了解,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為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台、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唐朝時達到鼎盛,後因歷史原因,曾一度中斷。「近年來,我們藉助省直管政策和體制機制優勢,統籌推進『文化立縣』戰略,秉持『老子立產、老子立文、老子立事、老子立城』發展理念,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市場要資金,全力打造全國老子文化高地。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台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成道宮

西安市有個戶縣,古名:鄠(hu)縣。今已撤縣設區,名曰:鄠邑區。「

鄠邑」二字說來歷史久遠,距今將近2800年。「鄠邑」脫胎於「扈(hu)邑」,「扈邑」兩字則更為古老,距今將近4100年。

扈邑在遠古時代,是大禹兒子有扈氏的封國。都城在如今甘亭鎮郭村、韓村一帶,《元和郡縣誌》載:「故戶縣城,在今縣城北二里許,夏之扈國也。」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以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大禹死後,大禹的兒子夏後氏的夏啟改「禪讓制」為「家天下」,建立夏朝。有扈氏不服氣,為了王位繼承權,與夏後氏大戰於今天的甘河、甘峪口一帶。此事《史記•夏本紀》有詳細記載:「啟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這便是「扈邑」的由來。

夏朝滅亡,到了商朝時期,這裡又變成了北伯侯崇侯虎的」崇國」,西伯候姬昌剿滅崇侯虎,從西岐遷都於此,建立「豐邑」。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改「扈

邑」為「鄠邑」。

秦孝公時期設置「鄠縣」。1964年為了簡化生僻字,「鄠縣」改為「戶縣」,2016年底,批覆戶縣撤縣設區,設縣達2366年的戶縣最終變成「鄠邑區」。

鄠邑區下面有個祖庵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縣城以西。祖庵鎮一直歸周至縣管轄,1958年的時候才劃歸當時的戶縣管轄。原先去周至縣的時候,出戶縣縣城路兩側有十幾米高的兩排柏樹,直通祖庵鎮,也算是一道風景。

成道宮的所在,竟然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農家小院,院牆上是兩扇閉合著的大鐵門,穿過小院走到裡邊,有個小小的山門,不知何故門楣書寫「重陽成道宮」三個字。

成道宮始建於金朝,興盛於元朝。明清以後,由於道教衰落,成道宮的大部分建築損毀。如今,成道宮的建築有玉皇殿、重陽殿、藥王殿、活死人墓碑等建築。

金大定元年王重陽擇在祖庵鎮東北3里之南時村,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自曰「活死人墓」。

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用長竹竿試探,但沒有碰到低,不知確切深度,為了保護起見,沒有繼續挖掘,用原有蓋於墓道上方的青條石板蓋住,原樣封存。

要說「祖庵」,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全鎮教主王重陽」。「祖庵」之地宋金時期名叫「劉蔣村」,後商貿繁榮改名為「雙溪鎮」。王重陽在此地創立全真教,被尊為全真祖師,去世後其弟子馬鈺、丘處機於此重修建重陽祖師茅庵(重陽宮)隨稱之祖庵。雙溪鎮亦因之改稱祖庵鎮,迄今已有800餘年。

祖庵鎮的東北有一個成道宮村,最早名曰「南時村」,村子不大,6個村名小組,1000餘人。早在北宋以前,有時姓人家在此南北兩地居住成村,故稱「南時村」和「北時村」,今「北時村」已經轉音為「北市村」。據《周至縣誌》載:「北市村又名「金湯堡」,取自「固若金湯」之意,隸屬周至縣;民國滅,城牆城門殆滅,遂易名易主,今隸屬戶縣管轄。」

咸陽就是一個出神仙的地方,現在天下馳名的「茅山道士」開山鼻祖「三茅祖師」就是漢朝時期咸陽南關的「茅家三兄弟」。

到了金大定元年,也就是南宋紹興三十年(當時關中已經是金國的地盤了),今天咸陽市秦都區雙照鎮大魏村的青年王中孚來到了「南時村」,在村中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內設「王害風靈位」,自曰「活死人墓」。

王中孚獨居穴中,苦修苦煉了三年成道,道號:重陽子。大定三年王重陽填堵了「活死人墓」,遷居到劉蔣村(祖庵鎮)結茅庵修道。大定七年,赴山東傳教,收徒「全真七子」,創建全真教。

大定十年,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病逝于于返鄉途中,兩年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將王重陽遺體帶回關中,葬於劉蔣庵(今重陽宮)。

南宋端平二年全鎮教徒在重陽祖師生前活死人墓處修建寺觀,以作紀念。南宋淳祐十二年取王重陽在此修身成道之意,稱此觀為「成道宮」。

元朝時期,王重陽高徒丘處機遠走大漠覲見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總管天下道門。全真教大興,成道宮香火旺盛,盛名遠播,「南時村」村名也逐步被「成道宮」宮名所取代,沿用至今。

王重陽「掘地為穴、積土成冢」的活死人墓原貌早已不在,手書的「活死人墓」手跡也不見蹤影。《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均遭破壞。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尊聖賢老子李耳為祖,相傳為東漢末年張道陵所創,唐朝時期上升為國教。道教宗派眾多,以南北二派為尊,其中北方全真派占主導地位,南方正一派占主導地位。

但是王重陽當今顯赫的名聲,並非來源於道教「北五祖」的身份。而是來源於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在華人世界裡,提起「射鵰三部曲」影視作品,那可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

在《射鵰英雄傳》中王重陽在終南山創立全真教,是「老頑童」周伯通的師兄、「全真七子」的師父,為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 ,《九陰真經》神鬼莫測,武功造詣登峰造極,華山論劍稱「天下第一」。

在《神鵰俠侶》中王重陽與林朝英打賭認輸,將古墓讓出,林朝英創建古墓派。楊過和小龍女,絕代雙驕,留下「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的武林傳奇。

成道宮的原建築及《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等均遭破壞。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殘存《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

終南山下重陽宮是王重陽建立全真教的地方,被稱為全真祖庭,位於西安市戶縣祖庵鎮,從重陽宮出來,相隔4里地就是重陽祖師得道成仙的成道宮。

成道宮位於戶縣祖庵鎮成道宮村,宋朝稱南時村,據說王重陽抗金失敗後,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書云:王害瘋靈位三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悟得道,弟子建宮室,名曰:成道宮。

成道宮的所在,竟然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農家小院,院牆上是兩扇閉合著的大鐵門,穿過小院走到裡邊,有個小小的山門,不知何故門楣書寫「重陽宮」三個字。

成道宮始建於金朝,興盛於元朝。明清以後,由於道教衰落,成道宮的大部分建築損毀。如今,成道宮的建築有玉皇殿、重陽殿、藥王殿、活死人墓碑等建築。

金大定元年王重陽擇在祖庵鎮東北3里之南時村,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自曰「活死人墓」。

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用長竹竿試探,但沒有碰到低,不知確切深度,為了保護起見,沒有繼續挖掘,用原有蓋於墓道上方的青條石板蓋住,原樣封存。

現在成道宮一棵銀杏樹下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活死人墓」四個大字,石碑的下面,就是王重陽修行的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解放前傳說有龍姓女子在墓中居住,後不知蹤影。解放後曾經開過墓道,裡面確有地下室,用竹竿探不到底,為了保護古墓,又用石板蓋上了。

重陽真人在甘河橋遇呂洞賓、漢鍾離點化成仙,只是一個神奇的傳說罷了。但活死人墓中悟道心得:「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如若細細品來,煩躁不安的心是否有絲絲的平和與清涼!

戶縣遇仙橋:全真教中神通王重陽遇仙之地

王重陽,號重陽子。全真道創始人,有弟子號稱「全真七子"活死人墓在今西安市戶縣祖庵鎮以北偏東約二公里處的成道宮村。只是與《神鵰俠侶》書中所寫略有出入。書中寫重陽宮在終南山上,活死人墓在重陽宮山後。實則今戶縣重陽宮在今終南山下,離終南山有8里之遙,活死人墓在重陽宮東北6里處。解放前墓中有瘋女龍碧霞常住。

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修煉成道後,於金大定三年,填了墓坑,遷居劉蔣村(今戶縣祖庵鎮)結茅庵傳道始,經大定十一年重陽弟子馬丹陽、邱處機等祖庵弘道,重陽宮到承安二年呂道安、畢知常興建祖庵,朝庭敕名「靈虛觀」,是為全真道最早的一處正規道觀。後改靈虛觀為重陽萬壽宮,簡稱重陽宮

戶縣甘河鎮遇仙橋為宋、金時期在甘河上所建三孔石拱橋。相傳王重陽48歲那年,時任甘河鎮酒監的王重陽,在甘河橋巧遇呂洞賓、漢鍾離二仙,經二仙點化,而離家修道,創立全真教,終成正果。後人將此橋命名為遇仙橋。此橋遺存至今,橋樑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橋洞之間有石雕龍頭。

金正隆四年王重陽48歲,傳說這一年6月,他在甘河鎮的甘河橋上,遇二仙點化,從此出家入道。王重陽遇仙得道的遇仙橋(甘河橋),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淤泥埋沒後,近日重見天日。

甘河重陽遇仙橋其建築方法是採用了先修此橋楦然後沿橋楦砌築成橋洞和橋體,在橋體中適當位置嵌鑲著龍頭浮雕和圓雕,石料間未用白灰等建築材料,而是採用了把石料磨光後,架砌在一起的辦法築成的,雖經周戶震感十分強烈,震毀建築物十分嚴重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華縣8級地震和民國十九年(1920年)寧夏海源8.5級地震,而甘河重陽遇仙橋卻安然無恙,七百多年過去了,橋體既未變形,又未走樣,仍保持著原來的風貌。

甘河重陽遇仙橋為三孔,東西兩個小孔為實洞,橋面比兩側路面略高,橋面橋底均用長方石條鋪砌,橋體堅固完好。相傳,修重陽遇仙橋時,把重陽殺牛刀和接血盆深埋在中洞底石板下。若以橋體中心東西為一介面,南北兩面對稱,若以中洞中心南北為一介面,東西兩面對稱。 甘河重陽遇仙橋橋體南北兩邊各有四條圓雕龍頭,從洞側橋體中伸出,北面東邊第一個龍頭的龍鬚上雕有浮雕王八一隻,緊緊咬住龍鬚,甘河人民戲稱鱉咬龍鬍子。

王重陽「掘地為穴、積土成冢」的活死人墓原貌早已不在,手書的「活死人墓」手跡也不見蹤影。《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均遭破壞。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真教三大祖庭,西安一座、北京一座、山西一座

西安重陽宮,是為全真教開山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雖也號稱「祖庭」,其實不過是王重陽弟子所建。

全真教祖師王重陽於金初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創立。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對中國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武術有很大的影響,是金代興起的北方三個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別。

全真教有三大祖庭

西安重陽宮

重陽宮,又稱為重陽萬壽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祖庵鎮。是我國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多有藝術化描述。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自焚其居,東行至山東寧海,得丘處機、劉處玄、譚長真、馬鈺諸弟子,創全真道教。王重陽卒後,弟子護送其遺骨葬於舊居。馬鈺(丹陽)襲掌全真教,於其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額。嗣後,王重陽弟子王處一上奏,請於其址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改名重陽宮。元世祖時乃更名重陽萬壽宮。重陽宮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響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

重陽宮,是全真道祖庭,又稱為重陽萬壽宮、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盛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戶縣)祖庵鎮,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各類建築共占地1.0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29.2平方米,紀念塔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附設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

重陽宮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重陽宮從而成為全真教祖庭。

 

重陽宮七真殿殿後的祖庵碑林大有來頭,大殿內保存了不下50通各朝碑刻,碑石中優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記載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和修煉要旨等,而碑文很多都是由趙孟(兆頁)、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書。而這些人都是全真教中的知名人物,金代及明清碑石也保存不少,並且大多數為螭首龜跌碑,這樣更說明了這裡石刻的等級之高。

重陽宮碑銘比較詳盡地反映了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發展起落軌跡和狀況,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與金、元社會政治發展的緊密關係,所記載的全真教修煉方法,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從些來看,這裡絕對是值得每個愛好中國文化的人們來看看的好地方。

元代時,重陽宮殿堂建築共計約5048間,全真道徒往往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明清以後,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明代以後,重陽宮開始衰落,規模逐漸縮小。現存的靈官殿、七真殿均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規模遠非元代可比。

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餘通(),大多數為螭首龜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經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一級文物的12通,二級10通,三級4通。這些碑石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等。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歷史類、書法名碑類、八思巴文類、內丹功法類四種。另有7通元代聖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

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

山西永樂宮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樂宮原來是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初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製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永樂宮的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製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北京白雲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白雲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據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觀。觀內至今還有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據說就是唐代的遺物。金正隆五年 (1160),天長觀遭火災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三月竣工。金世宗賜名曰「十方天長觀」。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又不幸罹於火災,僅餘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國勢不振,遷都於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處機 (號長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東歸燕京,賜居於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淒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樓台又煥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七月,邱處機仙逝於長春觀。次年,長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長春觀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元末,連年爭戰,長春觀原有殿宇日漸衰圮。明初,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雲觀之規模。

白雲觀的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布局緊湊。 中路以山門外的照壁為起點,依次有照壁、牌樓、華表、山門、窩風橋、靈官殿、鐘鼓樓、三官殿、財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藥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全真道教龍門派第七代傳戒律師王常月,三次公開傳戒,開創了全真龍門振興局面。

王常月這樣講述《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真教第五位掌教龍門派師祖——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略傳(1)

長春真人

邱處機(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縣濱都里(今山東省棲霞市)人。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正月十九日,祖輩業農,世稱善門。「母孫氏早亡,父娶繼室怙恃之。」[1]由於家境貧寒,未嘗讀書,但天資聰穎,氣宇不凡。十九歲時,丘處機「悟世空華,知身夢幻,擬學神仙脫輪迴之苦趣,復常樂之妙源,遂拋家產,割愛情,循居崑嵛山石門峪,依道者以修真。」[2]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九月,聽聞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他便自崑嵛山來到寧海全真庵,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其訓名處機,號長春子。當時其雖不通文墨,但為了邀勵他學習,王重陽仍令其執掌文翰。此後,丘處機便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各地傳教。邱處機為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而聞名。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邱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邱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1227(元太祖二十二年),病逝於天長觀,終年80歲。元世祖時,追封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年十九出家寧海崑嵛山,(今牟平東面)。師王重陽,和其它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邱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邱處機在王重陽去世後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

一、求道修道

邱處機,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嚮往修煉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1148年)農曆正月初九日生於山東登州棲霞。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1169(金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遊,途中病逝於汴梁城,彌留之際囑咐說:「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邱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11681170年間,邱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1170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逝世後,邱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和劉處玄到陝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將王重陽遷葬終南山。1174(金大定十四年)8月,邱處機隱居皤溪(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部)潛修7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6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潛心於養生學和道學的研究,並廣交當地文人學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二、生平事跡

1188(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邱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官庵,並主持了「萬春節」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誡。名聲大振。1191(金明昌二年)秋,邱處機回歸故里修建濱都宮(賜號太虛觀)作為傳道之所。

1203年劉處玄逝世,邱處機成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邱處機掌教時間長達二十四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在12031219年間,他在山東蓬萊、芝陽、掖縣、北海和膠西等地傳教;1214年,山東發生楊安兒起義,金朝駙馬都尉仆散朝恩請邱處機協助招撫亂民,憑藉邱處機的聲望,登州和萊州等地很快恢復平靜;又12161219年間,南宋和金朝政府屢次詔請邱處機赴朝,但他都沒有前往。

金興定三年(1219),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聽隨行的中原人介紹邱處機法術超人,遣使相召。1220年秋,邱處機率弟子從山東萊州動身,經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嶺,東北行至呼倫貝爾,再沿怯綠連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經別十八里、昌八里(今薪疆昌吉)、阿力麻里,塔刺思河、塞藍。(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霍闡沒輦(錫爾河)、撒馬爾罕、碣石(今烏茲別克斯坦沙赫里·沙勃茲),越阿姆河而南,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與成吉思汗會見。進言「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被尊稱「神仙」。每每進言:「要長生,須清心寡欲;要一統天下,須敬天愛民。」此講深得成吉思汗讚賞,口封「神仙」。在邱處機的影響下成吉思汗曾令「止殺」。1224(元太祖十九年),邱處機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同年,邱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餘。並通過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邱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寺廟改道觀、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計其數。1227(元太祖二十二年),邱處機病逝於天長觀,終年80歲。元世祖時,追封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著有《溪集》、《鳴道集》等。徒弟李志常著《長春真人西遊記》,記其西行經過。

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興起於金大定年間的山東半島。在王重陽尤其是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與孫不二等「全真七子」的不懈弘揚下,全真道逐漸由山東走向陝西、河南、河北等地,成為金末元初中國北方影響最大的道教宗派。十三世紀二十年代初,作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審時度勢,在南宋、金與蒙元之間做出明智選擇,不顧七十三歲高齡,長途跋涉幾萬里,歷時四年多,面見一代梟雄成吉思汗於雪山之陽,並憑藉其高深的道行與真誠的態度,取得成吉思汗的信重,從而使全真道走向全國,成為與正一併立的中國兩大道教宗派之一。雖然全真道的創始人是王重陽,但使全真道真正興旺發達的卻是丘處機。可以這樣說,沒有王重陽就不會有全真道,但若沒有丘處機,也就不會有全真道的興旺發達。

三、道教思想

雖然全真道為「道教中之改革派」,但它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源淵於唐末五代產生的鐘呂丹道派。鍾呂丹道派的創立者是鍾離權與呂洞賓,他們一改傳統道教以符籙與外丹為主的宗教形式,創立了內丹學派。內丹學雖然借用了外丹的一些術語,但卻表達了與外丹完全不同的涵義。內丹學主張以人自身具有的元精、元氣、元神三寶為藥物,以丹田為鼎爐,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過程,達到靈魂出殼、長生成仙的超越目標。它與外丹依賴外在丹藥來獲取肉體長生不同,而是通過對人自身內在先天精、氣、神的修煉來達到靈魂的超越,從而避免了傳統道教的諸多弊端。鍾呂丹道派的內丹思想,被宋神宗時期的張伯端所繼承,創立了內丹南宗。後來,王重陽在陝西接受了鍾呂丹道派的內丹思想,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全真道,後來被稱之為內丹北宗。

王重陽的內丹心法源於甘河與醴泉的兩次遇仙,他自己曾言:「終南一遇,醴邑相逢,兩次凡心蒙滌。便話修持,重談調攝,莫使暗魔偷適。養氣全神寂,稟逍遙自在,閒閒遊歷。」雖然他沒有明確地說他在甘河和醴泉遇到的兩位仙人就是呂洞賓,但他卻曾明確地把呂洞賓作為自己的老師,他有詞云:「正陽的祖,又純陽師父,修持深奧。更有真尊唯是叔,海蟾同居三島。弟子重陽,侍尊玄妙,手內擎芝草。」又云:「漢正陽兮為的祖,唐純陽兮做師父。燕國海蟾兮是叔主,終南重陽兮弟子聚。」通過這兩首詞可以看出,王重陽明確把鍾離權視為師祖,把呂洞賓視為師父,而把劉海蟾視為師叔。不僅王重陽這樣認為,而且全真七子也明確地把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與王重陽奉為全真五祖,為了與內丹南宗的南五祖相區別,後來稱之為「北五祖」。馬鈺言:「純陽的祖,又重陽、師父通明玄奧。更有真仙和師叔,同共居蓬萊島。」王處一亦言:「我師弘道立全真,始遇純陽得秘文。」雖然現在沒有確切的史料來證明王重陽的內丹心法得自呂洞賓的親傳,但至少可以肯定其源於鍾呂丹道派。

雖然王重陽繼承了鍾呂的丹道思想,但全真道的內丹思想不僅與同樣是源於鍾呂丹道派的內丹南宗不同,而且就是與《鍾呂傳道集》與《靈寶畢法》中所反映出來的鐘呂內丹思想,也有很大的差別。同樣,全真七子雖然都是王重陽的弟子,但他們各自的思想並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後來全真七子才各自立派但在全真七子中,對全真道內丹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丘處機。丘處機幾乎對成仙理念、性命理論、三教關係與內功外行等全真道思想的各個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其所創立的全真道龍門派,後來也成為七真所創各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支。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南鹿邑太清宮
道家祖庭法脈傳承 2016 4 27 圓熹撰
恩師 石永田道長,四海道人
生於一九三二壬申年農曆九月初七日生於河南省鹿邑縣
中國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八代弟子,永字輩高道
河南省道家祖庭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宮石永田仙長,是老君爺座下童子,
幼年九歲出家,童貞入道,宿具善根,在七十餘年的修真生涯中致力于大道踐行,
謹遵道祖真經為人處世,按太上聖諭修正言行。以不言之教彰顯道行德行,
用為人師表言行影響徒子徒孫典範。
作為道祖老子誕生地,道家祖庭鹿邑太清宮、升仙台道場的終生守護者,
恩師石永田道長四十餘年如一日,以堅苦卓絕道心,堅守祖庭道場、抱道、守道、修道、弘道,
令人讚仰 !

恩師石永田道長他的修持與風範、道行、德行遠播內外,近十年間,來自海外馬來西亞、台灣等地不同國家的眾多弟子前來拜他為師,僅臺灣各地宮廟道觀主持就有三十多人,跨越海峽不畏千里路途,前來投拜他為師,並在台灣創建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為開闢海峽兩岸道教文化交流渠道、提升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太清宮知名度建立了不朽功勳 。
道脈傳承九百秋 重陽悟道全真修

邱祖龍門立法脈 傳於今世與君修

法脈傳承明晰 道教科儀嚴謹

九百年的時光 橫穿越貫古今

王重陽祖師立教全真 丘處機祖師道衍龍門

趙道聖祖師開宗立派 王常月祖師登壇說戒

龍門道脈興盛傳萬代 胡教仙師爺道法真傳

石永田恩師傳道授業 盧圓熹師承道脈法嗣

今秉承師門教誨,以此作為交流平台

與諸位大德共同修行,尋覓真正自我。

太清蓬萊傳道宗擔任招集聯絡人 盧圓熹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台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中國全真龍門正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盧圓熹謹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老君」與「老子」和「道德經」的淵源

太上老君的人間形態:在中國信仰里,由歷史名人而蛻化成的神明,最負盛名的要算這位太上老君了。單憑他的名頭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證明:太上老君是中國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級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人間形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莊學派的開創人,被奉之為道教的鼻祖。自然,歷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太上老君是得道後的神。

太上老君的地位:由老子演變而來的太上老君地位雖然不及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太上老君下凡授教: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於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極太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

道德經的由來: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裡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西出函關佛事拜,東來魯國聖人參。

老子心中的「道」:《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河南 鹿邑太清宮分靈來台老君爺聖像— 在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道觀恭奉。

太上道祖(老君爺)泥胎神像

臺灣台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盧圓熹道長親臨乞取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香灰入神胎,由河南省周口市豫東雕塑大師張城鎮,依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樣貌神態雕塑,河南鹿邑太清宮監製。歷經五年完成,今2017年恭請護送太上老君神像正式分靈臺灣台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恭奉。

道脈延傳 紫氣東來 弘揚道德真源 福佑眾生

歡迎各地宮廟 信眾 蒞臨參香 福生無量

 

老子故里太上老君傳臺寶印— 在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為老子誕生之地,縣城東北角的明道宮為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這兩個景區從2004年開始建造,今年捆綁在一起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景區。

2004年鹿邑縣成立老子文化開發辦公室,專門研究如何發展老子文化事業。鹿邑縣採取招商引資辦法,興建景區。具體做法是,開發商可以在政策允許下在縣城內進行房地產開發,但前提是投入資金建設老子景區。今年,鹿邑縣特地成立老子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屬於正科級事業單位。

對於老子文化旅遊開發,鹿邑縣的下一步打算是,籌建一座500畝土地建設老子文化博覽園,包括老子圖書館、紀念館、道教名勝燈。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後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誌·古迹·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明道宮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台、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台:傳說中的老子升仙處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記者看到,在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61(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台的啞彈。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該碑立於19979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有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導航廟址-     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 1 (04)22656052      0986830126

謁誠歡迎 信眾大德蒞臨 指導聯誼 交流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是老子設壇傳道講學的地方。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老君台的下面,有一根白色的方柱,方柱四面分別用日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刻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方柱的創意來自梅川太郎,一個七十年前侵華日軍的炮手。該碑立於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特立此謝罪和平碑。

梅川太郎為什麼要立這個方柱?七十年前在這裡發生了什麼?1938年的農曆五月,豫東大地已經進入了初夏。初四這天上午9點多鐘,侵華日軍從安徽毫州向西進軍,行至到鹿邑縣城東邊的營子寨村時,日軍不了解城裡的守備情況,就在離城牆三華里的地方停了下來。瞭望鹿邑縣城,發現有兩個高大的建築。左邊的是縣城城牆的東南角樓——奎星樓,右邊的是供奉著太上老君的老君台。日軍指揮官誤以為它們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事,就命令架起迫擊炮,先攻擊這兩個高大的目標。梅川太郎受命發炮,第一炮擊中了左側的那個奎星樓,就這一發炮彈就把整個奎星樓炸得粉碎,巨響之後是日軍一陣歡呼聲。梅川太郎開始掉轉炮口,對準右側那個更為高大的建築,一炮打了出去,沒有聽到爆炸聲,兩炮打了出去,還是沒有動靜,一連打了十二發,一顆都沒有爆炸。進軍中國以來,梅川太郎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現象,身邊的日軍個個感到納悶。這時,指揮官氣急敗壞,一腳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對著老君台又發射了第十三發炮彈。炮彈發射出去後,大家都支愣著耳朵傾聽來自遠方的那一聲巨響。結果又是出乎他們的意料,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指揮官驚呆了,整個隊伍驚呆了!個個嚇得呆若木雞。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十二發,有一發打在了老君台的西側。其中有兩發炮彈穿透大殿山牆,一發卡在了大殿內西邊的梁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龕上。當時大殿後邊還有兩間小殿,是老君煉丹房,房內存放了滿滿一屋子的黑色炸藥,這些炮彈如果有一發爆炸,引起炸藥爆炸,其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軍的同類炮彈在縣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南城門的城樓,都遭到了日軍徹底摧毀,唯有老君台巋然不動,不為所傷。此時日軍見射向老君台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甚為驚奇,回過神後看到老君台上沒有任何反應,就誤以為守衛這個抗戰工事的國軍部隊聞風喪膽,已經望風而逃了,於是就集結部隊,向鹿邑縣城進發,並徑直朝老君台撲去。當這隊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著〝太上老君〞,整個日軍隊伍嘩然,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張大了嘴巴,一句話也說不來。繼而全體日軍便不約而同,齊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門前,磕頭作揖,並口中念念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台開炮〞的罪行,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日軍炮擊鹿邑老君台,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遠近皆知,人皆稱奇。在日軍成立維持會和日偽縣政府期間,日軍派了一個班的兵力在老君台駐守護衛,這段時間裡,鹿邑人可以參觀、可以叩拜。

日軍侵華時炮擊老君台〝十三發炮彈〞未響,絕非空穴來風,亦非神話傳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來到中國後,特意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觀光遊覽〞。這位日本老人及其隨從人員來到〝老君台〞之後,他便在隨從人員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頂,虔誠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詞,拜了又拜。

接下來,這位日本老人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當年用迫擊炮轟擊老君台的炮手,極其誠懇地向陪同他們的中方人員再三道歉,並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隨行人員一五一十地講述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此後的幾年時間,梅川太郎成為了鹿邑縣的常客,時不時來為老子上幾柱香,叩幾個頭。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和他的戰友把從日本空運來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祈禱中日永無戰爭,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據說立碑謝罪回國後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說起這段故事,還有一個插曲,就是梅川太郎打了十二發炮彈,他的指揮官打了一發炮彈,一共是十三發。可是在日軍成立的維持會人員撿炮彈的時候只發現了十二發,參與這個工作的鹿邑人羅永年記得十分清楚,當看到梅川太郎在回憶錄里寫到是十三發時,羅永年感到很蹊蹺,那一發炮彈到底哪去了?謎底終於在2002年被揭開,由於數日陰雨連綿,〝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屬的古建築施工隊應邀對〝老君台〞進行修繕。他們在清理廢墟的時候,從裡面又發現了一顆銹跡斑斑的炮彈,原來這枚炮彈鑽進了台體的泥土裡,一藏就是六十多年。由於腐蝕嚴重,不便保管,便移交給縣武裝部引爆了,誰也沒有想到,一枚七十年前的炮彈,爆炸威力依然強勁,至今仍留有引爆這枚炸彈的錄像資料。這一發現,正應了梅川太郎所說的〝十三發〞之數。據《鹿邑縣誌》記載,當年守城官兵的彈藥庫就設在老君台上,如果十三發炮彈有一發爆炸,觸發了彈藥庫,整個鹿邑東城就會被夷為平地、變成焦土,老百姓死傷就會十分慘重。

,在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台的啞彈。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該碑立於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有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特立此碑。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之道,為而不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認為戰爭是〝天下無道〞的現象。但是老子並不反對一切戰爭。他說:〝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就是說: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正所謂〝仁者無敵〞。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祖庭河南鹿邑太清宮曾受歷朝皇帝賜名

鹿邑縣是河南省「直管縣之一。鹿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皖交界處。鹿邑縣北靠柘城縣與商丘市睢陽區,西接淮陽縣,南望鄲城縣,東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鹿邑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鹿邑成為連接中原經濟區皖江經濟帶長三角的樞紐!

鹿邑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鹿邑縣,縣名沿用至今。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均誕生在這裡。

道教成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鹿邑縣又成了道教祖庭,太清宮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

今河南省直管縣鹿邑縣,便是老子故里,被稱為「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道家之源,李姓之根!」

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李耳)就誕生在這裡! 201111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報中國文聯審批、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備案,命名河南省鹿邑縣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並建立「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相傳老子得道升仙,騎青牛西去,賜鳴鹿結草銜穗,降於故里,贈於百姓,祝願這裡沃野千里,五穀豐登,人畜繁盛,永無饑荒。今天,城東遊園群鹿雕像便是鹿邑的象徵!這也是鹿邑縣古稱"""鳴鹿""真源""仙源"的由來

老子故里鹿邑

西周末期,老子誕生在當時還被稱為厲國的苦鄉曲仁里。

東漢末年,漢獻帝封曹操為武平候,食邑於此,至今,鹿邑縣武平城仍保有曹操封地古城!

武平候封地遺址

李唐開國後,封老子為李氏之祖,並且每位皇帝都會來老子故里拜祭。唐高宗於公元666年下詔改縣名為真源,寓意為真理(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武則天登基後,尊老子的母親為先天太后,並下詔改真源為仙源,意為老子乃得道成仙之人(太上老君),那麼他的誕生地便成為仙之源地!

老子誕生地

老子故里,原國家總理李鵬題。

隋文帝楊堅開國後,因為曹操封地武平縣內「麋鹿甚多,常聞鹿鳴」而改名為鹿邑縣,沿用至今。

鹿邑縣太清宮鎮便是老子誕生的地方曲仁里。漢恆地劉志派中常侍官霸來此地創建老子廟,後唐高宗李顯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黃帝」,改廟名為「玄元廟」,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


鹿邑太清宮

後武則天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洞霄宮」。唐玄宗尊老子為「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地」,改廟名為太清宮,並加以擴建,且李隆基親為《道德經》做注,所刻碑文至今尚存,並常設500軍士駐守太清宮!至此太清宮達到鼎盛,前宮祭老子,稱太清宮,後宮祭李母,稱洞霄宮,兩宮隔一河,河稱「金水」,河上有橋,橋稱「會仙」。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縣城內有明道宮,相傳系老子得到升仙之處,至今保有老子升仙台,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後宋真宗追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黃帝」,故又名「老君台」!台前石階共32層,加上殿前一階,恰好33層,寓意老子升33重天之說!


老子升仙台

老子升仙台,當地人習慣稱為「老君台」,相傳是老子得道升仙之地

193861日,侵華日軍率炮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13發炮彈,卻無一爆炸,眾日軍皆目瞪口呆,皆以為老子顯靈。


啞彈

未爆炸的炮彈

後當時的領軍梅川太郎等人於1997年在此立和平碑,表達懺悔!願世界和平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朝代交替,明道宮和太清宮均避免不了被戰亂所毀,唐朝最輝煌時奉其為家廟,建築風格類似長安宮,占地八傾72畝,周圍40里,殿宇樓閣600餘間,然而如今十不存一,還是歷朝歷代重建修葺的結果。若老子的思想也能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如唐宋一般重視,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遺蹟,而是氣勢磅礴、恢宏壯觀的全景了!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損失!

太清宮復原圖

儘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和信徒,懷著對老子的敬仰,來鹿邑拜謁老子,同時,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李氏子弟來此尋根拜祖,如果你也姓李,當值得來此一瞻李祖的風采!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