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徹悟「借假修真」是修道成真的前提。
身為道家,得道成仙是修練的終極目標。 「仙」是人透過一定修習方式所成就而達致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樣態,然而,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長生不死”,此為諸家所共識,殆無疑。問題在於「長生不死」之內涵實質是什麼?對此則存有很大分歧意見,所言不一。但歸納起來,主要歧見不外乎有四點:①肉體長生不死;②陽神長生不死;③性靈和子長生不死;④真性長生不死。
王常月祖師的主張是“真性長生不死”,當然,這也是全真道的傳統教義,王常月祖師針對這個問題,他說:“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子萬劫還存。之境,老聃也有飛升之日,高超大赤之天。 道存既是人存,法在即同身在。形,千百世無損的無相之相。關於「法身」的說法,全真初祖王重陽早已提出並應用了。他在《立教十五論》中曾言道:「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要知道,修行到最高果位乃是非色身的真常法身。所以,他嚴厲駁斥了道門執著肉身修行的諸多法門;絕念忘情,烹鉛煉汞,存思觀想,提氣運精,誦經禮拜,炮製丹藥,陰陽採取,砂火抽添等等,都是旁門外道。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印證效驗》中雲:「道本至虛,體本至無,故為無極,若功失所歸,而以現得為得,便是旁門外道。所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體者,都是下乘小徑” ,這些苦相修行,遠失道體。 「種種昧欲自性,為幻修行,俱是旁門」(載於《碧苑壇經·參悟玄機》)
在如何看待人的「色身」問題上,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密行修真》中闡述道:「人之色身,修也要死,不修也要死,縱活得千年,終歸於土。色身有盡,法身常存,道門所謂「修道即修身」者,修的是虛靈明覺之法身,而非變幻無常之色身。 「色身有壽命,法身有慧命」。色身壽命有限,由天不由已;法身慧命無窮,由我不由天,道門歷來主張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所言之命即指“慧命”而非“壽命”。依此,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保命延生》中提出保命延生之修道心法,他說:「我所說的保命延生之心法,卻非執著形骸,單言精氣,叫你們保那後天的壽命,延這現在之浮生也。乃是萬劫不壞真性,亙古長存之法身……若指皮囊,養起來,亦多活幾年,不過死得遲些罷了,總非真道。本性無有動變,萬物都有終窮,而我本性無有終窮。者此也。這段文字充分錶明了「全真成仙」的修道思想,王常月特別強調:「這一節,皆是萬不得已而透出心言。」可見這段話是他所珍重的,不肯輕易外洩的心底修道心法真言。
修道即在於修法身,色身又是無常終歸幻滅的,然而色身在這修道的過程中依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常月在環顧人的一生後雲:「生下來原是空拳,死去了仍赤手,色身入土,名利歸空,善惡兩途,分別受報」。 (載於《碧苑壇經·密行修真》)有限的人生,色身雖是終歸入土,然而其一生言行作為的善惡功過,卻深深影響法身未來受報的前途,因此色身修練乃根本重要之事。王常月祖師特別強調人生修身之大義,為此在《碧苑壇經·昄依三寶》中云:「此身乃父精母血,交媾成形,情性容顏肢體,俱從胞胎長就,一團污穢。嘗,最非長久善良之物。則地獄可到。
(載於《碧苑壇經·昄依三寶》)
我們知道,修道解脫生死之法,本是法身中事,說到究竟處,其與色身本無關,然而法身即在色身之中,所以藉此色身屏棄惡過,多行善功,以利於法身。這就是「借假修真」之義:藉色身此一寓所,修我之天命法身。關於這個問題,清·嘉慶年間,山西高道劉一明在《修真辨難》中云:「道成之後,身外有身,是雲真身,又雲陽神。陽神乃金剛不壞之真身。道至陽神出現,回視幻身如一堆糞土,何足戀之! 賢者暫存幻身者,不過為修真身耳。但在你真身未成之際,仍需要幻身,此謂借假修真是也。此時我們但需切記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清淨身心》中的一句話:「勿為色身圖安樂,只期真性返真常」。
3.承師修以「戒定慧」莫囿「身相」徒耕耘
作為構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釋、儒三教文化而言,其為學的核心與精髓為何?打開道書《煉心決要》其開篇就告訴我們:「心學為道、儒、釋三家之所特重,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所謂人心道心,實只一心而已。 ;逆欲循理,向內守中,便為道心。氣,攝心入道……三家亦無不可以此為修持之軌範也」。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三教修持都要從修心開始。那麼,做為道門從「修道以成仙」角度看,是從著相修行著手,還是應從心性煉化上入手,《煉心決要》告訴我們:「仙學與聖學功夫,最上乘最簡單最快之坦途,是在教人從心法門入手,從心地法門練達,從心地法門圓成……煉心兩字,乃入聖成仙一貫之學,苟非坐破蒲團,磨穿膝蓋,豈能不起思為,一無染著,洞見本來面目。壁銅牆,故得此關破,打得此壁穿,所謂圓陀陀,赤灑灑,黍珠一粒,陽神三寸,自在玄宮,週通法界矣」。由此可見,在道家修持手段上,諸如坐破蒲團,磨穿膝蓋等「著相」而磨煉肉體的有為修持方式,是解決不了人們心性昇華,得道成仙目地的。只有在務道者心性上解決問題,從煉心入手「無為」而修,才能最終攻破關,鑿穿壁,不求而得圓陀陀,赤灑灑,黍珠一粒的周通法界妙果。王常月祖師在當時特定境況下,為挽回玄門道風頹敗局勢,毅然提出了破除「著相」修行的方法,提出以無相煉心為要,按照戒定慧修持體系,逐層次修行的改革措施,此舉,應該說是全真教史上的一大進步。
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心法真言》中雲:「識透浮生不實,幻境無常,要免輪迴,早修至道」。因此,指出了要從世法中修出世法,即從百姓日用修無為之法,這樣才能認清何謂真法。針對此,常月祖師指出了執著肉體修行的種種法門皆是虛妄,他說:「或以絕念忘情,為出世之法,便去打坐三年五載,坐破了多少蒲團,幾曾些兒念絕,半刻情忘,乃二五還歸十也。思觀想,默朝上帝於三天。呼神召將,佩符篆以號真人;或以提氣開關,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製丹藥而救病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採取;或鼎器中橐龠呼吸,以神運真鉛延生接命;或鼎爐砂火抽添,以煉芧根,立功布施;或以身體衰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於有福;或以因緣淺薄,行難行之行而撤手於懸崖。 。
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王常月祖師認為,當此修行亂象紛呈之際,就應該依照戒定慧的修為法則來進行。其體現在《碧苑壇經·定慧等持》篇中,並對在修煉中何為戒定慧做出了說明,他說:「初真是個戒字,中極是個定字,天仙戒是個慧字」。並說「當初天尊慈憫眾生,設此戒定慧,降伏身心意的功夫,就是出世超凡金丹妙寶也」。特別強調了中極戒的作用,他論述道:「大眾,凡要受中極戒者,把第一戒至一百戒,是淨身的大神咒,把這神咒謹慎行持,必要此身浮躁盡除,變為澄靜,輕狂悉去,改換穩重。亦須調適養成個恭而有禮的相貌,名喚外莊嚴」。
「第一百戒至第二百戒,是淨心的大神咒。把這神咒精思合道,必要精參密語,念念歸真,頭頭合道。字字不放鬆,參了又參,悟了又悟,遠觀其物,近取諸身,將狂亂邪僻之心,勒除殆盡;真心泰定;然後,自第二百戒至第三百戒是淨意的大神咒,絲毫不可走漏。 其中消息之機,往來之理,秘藏玄都之府,希夷微妙,不可思議。 ,可以神悟,不可言傳,至上至尊無為妙道盡之矣」。這樣,他就把中極戒和皈依真三寶「身、心、意」連結起來,從而達到定慧互相生髮,以至於達到修真的目地。
4.何以「修道成真」之我見
綜以上述,可見,道門傳統修練皆講究性命雙修、形神兼養,亦重視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脫殼升天的修行程序。依此傳統「在肉體上用功夫」可以說是必要的,它是修道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系列環節。然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或今後我們玄門承嗣者,在履行上述修行程序時的指導思想、觀念的認知是否能正確。要知道,真武成道的修持軌跡,本以煉心為基。是說,真武大帝自築基始,就以煉心,煉性為主旨:守玄一、循二儀、捨三心、離四相、五賊不入,六根緊閉、七情不亂、八風不動。在此基礎上真信、切願,在明師指點下,按真訣修持,並以此煉心功夫貫穿於內丹修行各個程序的始終,因而最終才能在煉神還虛的基礎上,達到煉虛成道、脫殼升天。即便如此,真武大帝也是歷經四十二年才得以得道成真。在這過程中往往如有一個修行的環節、步驟有誤,就會導致這一整個修煉功虧一簣。使修道的化煉心性全過程,由此而轉變為肉體上的妄用功夫了。因此,古人常說,修行是“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就是指此而言。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因此王常月祖師才提出:全真道修行要樹立“全真見性”,“借假修真”的修持理念。指出:修道要以(無相)煉心貫穿自己修心煉性的全過程,不要在(執著四相)肉體上妄下功夫。他說:「在肉體上用功夫,若不能返還道體,而至復見虛靈明覺自性之境界,那麼就是著相修行,遠離正道而偏入旁門」。
在王常月修道思想中,肉體修練不過是回歸自性(道家謂諸法各有不生不滅之性,是曰自性)、彰顯法身之筌。肉身修練所以成就法身、復見自性,只有工具性價值而非終極目的。因此,“不在肉體上用功夫”,只是一句衷心的警語而矣,它隨時在提醒修者,不要把手段當目的,失本逐末,忘卻終極價值之所在。
玄門修道除有上述功夫次第分明,一關一關循序修煉的「漸法」外,還有徑修煉神還虛之功夫。其修練下手處:即由最上一層煉神還虛起手,直透三關。頓超仙域,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法」。頓法修練追求頓超直入冥契虛無大道,自然也就「不在肉體上用功夫」。而「在肉體上用功夫」就是王常月所斥責的「著相修行」旁門,不是修道正途。
漸法是依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各關,一關一關循序而修;頓法之修持則超越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三關,直修上關煉神還虛,不在肉體下功夫。故依頓法而言,修道即修心。頓法直修還虛之功,以求虛心契道之境。虛心之功全賴於清心寡欲之日損,於此可言其為漸修。然契道則是豁然貫通之立頓。 「頓修」意思有二:①直修上關以兼修下兩關謂之頓。 ②契道是指當下體悟道的渾淪一體亦謂之頓。就前一義言,在修練中,亦需經歷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竅開關通之過程。這根本上亦屬漸修。此頓只是指其直接修練最上一關,然亦有漸進之歷程。道在言前意外本自渾淪一體,契道只能頓入而不能漸修。然而頓契大道亦無法憑空而降,漸修即是為頓契大道而做的準備功夫,勤行不懈,一旦豁然貫道,自然水到渠成,頓契大道。所以必要的功夫還是要做的,尤其是煉心,因頓法直修煉神還虛,已不再肉體上用功夫(有相修)之故,純粹為性功(無相修)煅煉。
虛雲老和尚禪修42年,是在別人為他斟茶時,不小心燙了他的手,是水杯掉地時的一聲脆裂響聲,使其心性豁然開朗,一時頓悟自性。可見,心性錘鍊的修持功夫,直至明心見性(或頓悟自性)之間的距離,不在時日的長短,只在你是否全憑心意用功夫,是否修到了功德圓滿之際。若真正做到諸法三輪體空的無相修持,那麼頓悟自性,只在剎那之際。對此,有位當代大德,他頓悟自性的偈頌是這樣的:「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捨卻,頓悟入道須臾間……若能離相無相行,包你大智滿三千」如此修真秘要,吾輩可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