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信仰之於當代修道者的幾點啟示(二)

真武信仰之於當代修道者的幾點啟示()

 1.「真信、切願」是務道的前提

 據道經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次變化之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淨樂國,乃王之子,父母為其取名為“太玄”,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喜歡道術,且不統王位、一心向道,發誓要輔助玉帝,誓斷天下妖魔,日夜於王宮中發此誓願,父王不能禁制。

太玄十四歲那年,淨樂國國泰民安,舉國歡慶上元節,

太玄在侍從陪伴下也出宮觀賞花燈,在街上看到世間百態,尤其是那些達官貴人,其縱情聲色的醜態,讓太玄頓覺紅塵萬丈。然而,世人皆醉,仍怡然自得其中。太玄目睹這一切後,便生了出世念頭,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中,一心修煉成仙。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登天。

 以上真武大帝成道的修行軌跡告訴世人:欲得成真的務道之士,必須要以真信、切願為修道的前提,否則將一事無成。所謂“真信”,就要像真武一樣,堅定不移的相信道祖、仙道乃至三洞四輔十二科目道典,所言不虛。修行路上,就要按經典所言而行,嚴持戒律,如法修為才行;所謂“切願”,就是說:當今務道之士,若真有修道之心,就要以真武大帝為榜樣,看破紅塵,發大誓願,並按願而力行,不發空願,這樣才是一名道祖的好弟子,世人「行為示範」的好榜樣。務道之人如不能按「三聯」、「五戒」及相應戒條嚴於律己,身、口、意諸方面流於俗眾,這本身就是對道祖、仙真及三洞四輔經典不信,對因果的不信,而入道時所發誓願不能兌現,也成空願。不畏因果打大妄語,如此務道,如何能真正步入玄門?

更不要說得道、證道了。經:古往今來,學道之人多如牛毛,而成就者卻少若犀角,原因就在於此。

真武信仰之於當代修道者的幾點啟示

 2.真武成道本以煉心為基,並貫穿內丹修練之始終

 玄門中人皆知,道家內丹修煉的第一個程序是“築基”,築基為內丹修煉有為法的準備階段。因為,大凡入道修練者,大都因七情六欲的干擾,身體元精元氣均已損耗,身體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患有一定程度的疾病。身體欠康,則無法修真,因此在築基之前,先要進行「清地平基」之法。所謂「清地平基」就是清理身體上的疾患,疏通經絡,以保持身體健康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有此基礎即可正式進入「築基煉己」階段。前者「築基」為建構、修築人身之基本精華物質,此為修練內丹的基礎。要求達到精固、炁足、神凝三項基本要求才合法度。之後“煉己”,煉己是修真的關鍵所在,極為重要。上陽子曰:「金丹之道,先須煉己,使神全氣盛也。七情不動,五賊不亂,六根大定,精難動搖,方可從事丹道之事」。

 我們說,煉己與築基是相輔相成的,是修真的先決條件。已的意思就是靜中的真性,動中的真意,也就是元神。元神在元氣、元精這三元之中,是總的綱領。古雲:「未煉還丹先煉性,未脩大藥且修心」。如不明白這一至理,則修練難以進入佳境。

 煉己,說穿了,就是指煉心,其重要關竅,就是實現明心見性。煉性的初功就在於寂滅一切的情緣,掃除一切雜念。以清淨一念代替萬念就是方法之一,由此而全面展開煉己的修持。正如《天仙正理》所雲:「煉己者,所謂苦行之事曰煉,熟行其當行之事曰煉,禁絕其不當為之事曰煉,精進勵志而求必成曰煉,割絕貪愛而不留餘愛曰煉,禁舊習而全不染俗習曰煉」。 煉己的目標,要達到能對境忘情,對境無心,識神無偏無塵,元神活躍方合乎標準。還丹容易,煉己最難,其難就在於對境忘情。識神對一切外境如死灰一般,才能採藥。所以去色欲、絕恩愛、輕財務、慎德行這四項是煉己的重點所在。然而煉己過程實質就是煉心過程,這在道書《煉心訣要》中闡述的很清楚,書中云:「煉心之法,或於動處煉之,或於靜處煉之,或於有事中煉之,或於無事中煉之,或於念頭起處煉之,或於念頭來起處煉之,或煉其有聞有見之心,或煉其無聞無見之心,或煉其痴迷之心,或煉其知解之心,止煉至意無其意,心無其心,且無心可證時,則自可清虛澄澈,如如常寂,慧性常空,而得頓超直入聖真境界矣」。

 綜上可見,玄門內丹築基修煉,實為人煉心使之身心合道的過程,至此,我們再反觀一下真武修道的初機修煉。道典《玄帝實錄》中載:玄武入武當山紫霄岩修道:「綿綿若存(即鎮護元氣,使之歸於祖氣、綿綿長存之意),虛心實腹(即去除私心雜念而刳心,以蓄養精炁,抱元順一之意),和光同塵(即指修道者世出世間,要不露鋒芒,消除紛擾,含斂光耀,混同世俗之意)……潛心玄一,默會萬真……」以上道典中記載的真武當年修真實踐,完全是《道德經》修道成真的正法路子,所揭示的真武築基等修為,亦全以煉心為基,可以說,煉心貫穿其內丹修煉成真的始終。

 針對玄門修練內丹的四個程序的要旨,《煉心訣要》又進行精闢的歸納、總結,書中云:「唯欲得此元精元氣元神,須以真心為用。真心者,人欲未發,識念未起前之本來心也。藥物,藥物即自元氣於元精中出……常談週天,週天即自氣脈中流行,常談出神入化,出神入化為有脫胎一事。以上諸境,此心不能得「虛極靜篤」境界,便一切無由生起。登真之徹始徹終法門也。

 對於道家「煉丹」與「煉心」間的關係,《唱道真言》中:「煉丹而不煉心,猶鞭馬使馳而羈其足,何能使達也。煉心為成仙一半功夫,心靈則神清,神清則氣凝,氣凝則精固。 ,烹調之術,此其餘事。情慾纏繞,則築基雖固,必後傾;藥材雖具,必多缺;爐殘鼎敗,龍戰虎哮,日蝕月晦,坎虛離實;此時欲講配合,則陰陽不和;不明交濟,則水火不睦;欲升而反降,欲降而反升;三屍害之,六賊擾之一,一杯之水,難救車薪之火。達虛極仙果,必修內丹修練之法。而修內丹之法,由始至終必先以煉心為本。成就仙道,唯此而矣。現在許多務道者將二者割裂開來,似此,可謂當前修道一大弊病。這也是真武帝君修道成仙軌跡給我們的一大啟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信仰之於當代修道者的幾點啟示

武信仰之於當代修道者的幾點啟示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自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張道陵,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道教以它的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歷代文人墨客,都對它如醉如痴。可以說,道教是人們修、齊、治、平,治國安邦,尋求對應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良策及趨吉避兇的秘藏;是地地道道的中華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依的靈魂的精神家園。也許正基於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在道教眾多的神仙譜系中,真武大帝更是北方廣大道教信眾中尤受尊崇的一位尊神。其全稱為“真武蕩魔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千百年來,真武信仰在全國影響極大,現就真武信仰之於當代務道者的幾點啟示,不吝拙識,試談如下:

 一、真武成道的修行軌跡,給玄門務道者的幾點啟示

 真武成道緣於道家仙術,而魏晉及之前時期的神仙道教則以外丹—還丹金液為仙道之極。認為服用金丹大藥即可成仙登天。但因丹砂、石藥多有毒性,故南北朝以後逐漸重視古已有之的存思、守一、服氣吐納、養性煉氣諸術,從而道教修為,由外丹追求而向內修引伸發展。此後,內丹之名始而有之。至五代之後,內丹學大興,道教修仙理論開始專主內丹。

 據《玄帝實錄》稱:「十五歲,靜樂王子離宮,尋訪幽谷,遂感紫元君授無極上道」。玄武入武當山紫霄岩修道,“渺渺劫仞、綿綿若存、虛心實腹、和光同塵、鑿開造化、樸散胚渾”,“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顯然,靜樂國王子即真武修道的方法不是靠服食金丹大藥,而是透過「苦行修煉,潛虛玄一(即潛心抱元炁而守一真大道)。默會萬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最終才登上天界的。所以,真武修仙學道的方法,是依照老子《道德經》抱元守一、和光同塵、虛心實腹等教義而行的。葛真人《抱朴子》中有「守玄一」法,謂想像其物,精思而固守,以得其真一也。亦為道家內丹修練之術。 《唱道真言:「夫道之要,不過一虛,虛含萬象」。 《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注》卷六解釋何謂“真人”,:“精心苦行,絕世所欲,不興妄想,以氣煉神,以神煉形,形神俱妙,體入自然,斂萬法歸於一身,散一身而化萬景,不滯有無,永絕生滅,是名真人」。這裡所講的「真人」是修練內功的成功者。真武神作為天神,有苦行修練的經歷,因此煉成內丹而登天界,並因此而為道教內丹派所崇奉。即使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真武大帝這一以內丹修煉而得道成真的修道實踐,對今天務道者來說,也有無盡的啟發與教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的烏鴉

武當山的烏鴉崇拜,一種被遺忘的吉祥鳥!

游至武當山的讀者會發現,于南岩宮處,有一景點叫做烏鴉嶺。不知其詳的讀者,往往會因對烏鴉忌諱,心中生疑:何以此處以烏鴉為名,豈不生諱?要說清這段掌故,要從一段傳說說起。

武當山一直流傳有“玄武修道,烏鴉指引”的傳說,說的是真武大帝來此處修行,半路迷途,幸有烏鴉指引,後真武得道,封烏鴉為神鳥。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真武原為淨樂國太子,其母善勝皇后食紅仙果感孕,懷胎十四月生下真武。真武不肯繼承太子位,卻一心向道,四處拜師求道。十五歲來到武當山,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二年的修行。修行過程是苦悶的,真武經受了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考驗。

一次,真武內心苦悶,心想苦修多年卻未能成仙,便想放棄,徑直往山下走去。忽聞路邊有烏鴉鳴叫省,突然眼前出現一婦人正在磨杵,開口詢問,婦人答曰:“日復一日,鐵杵成針”。真武開悟,便回山修行。不知那婦人為紫元君所演化,而指引的烏鴉也變成後人口中的神鳥。

從此,烏鴉便成為武當山的神鳥,別人供奉。而南岩宮旁也因常聚烏鴉,被稱為烏鴉嶺。

今人對烏鴉的印象多為不好,覺得不吉利。其實早在古代,烏鴉的鳴聲用於鳥占占斷時,實為吉祥的預兆。

《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複()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約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中引《尚書傳》:“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穀之種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諸大夫皆喜。”

鳥占,一般以鳥的飛行方向、鳴聲、隱沒來占斷,烏鴉作為鳥類中體大色黑,易辨認,得到巫者的重視,常被當做祥瑞。

生活裡,烏鴉顯貴的說法,自古便有。《詩經•小雅•正月》:“哀我人斯,於何從祿?瞻烏爰止,於誰之屋?”毛傳:“富人之屋,烏所集也。”烏落富人之屋,即烏知誰家富,是吉兆。

可見烏鴉在無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生活中,都顯出一番吉祥之意。除此之外,成語“烏鴉反哺”的故事也讓烏鴉稱為古代孝德的體現。

然而現實裡,烏鴉遍身的黑色給人的肅殺感,尤其在大戰之後戰場上大片烏鴉場景不免讓人寒栗。相比之下,喜鵲從名稱上而言,自帶喜字,其報喜之意又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著民俗的變遷,烏鴉報喜逐漸被喜鵲報喜替代,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忌諱的對象,而早期吉祥的寓意更是被人遺忘。

中國神話傳說中,太陽裡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後羿射日故事裡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便是金烏的化身。所以在古代,太陽又稱作“金烏”。

古代對金烏的解釋,通常有三:日馭、日精、禽役。日馭之說,意為太陽的座駕。日精,亦稱陽精、陽烏。東漢許慎《說文》所載:“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清人段玉裁解釋為:“蓋象中有烏”。下圖中可見篆文中,日的寫法裡有飛鳥的形象。

禽役之說,是指西王母所役禽鳥。《漢書 司馬相如傳》:“低徊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出現的“九陽,金烏二足”,與十日傳說、三足金烏有所不同,眾說紛紜,並無定論。九陽的說法,應從古人對九的崇拜說起。九,包含著原始的宇宙觀、哲學觀。九,天數之極。《呂氏春秋》中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山有九塞,澤有九藪”。

在原始的陰陽觀裡,九為陽數之極。《楚辭•遠遊》:“朝濯發於湯穀兮,夕晞餘身兮九陽。”王逸注:“九陽,謂天地之涯。” 無論是九陽還是十日,並不相悖,都是上古先民對太陽的崇拜,體現出先民的宇宙觀與價值觀。

從古人對烏鴉的喜好,三足烏的崇拜,再到今人對其避諱不已,體現出了民俗的演變過程。作為早期先民的風俗習慣,尤其是九陽等體現出的原始宇宙觀、哲學觀,對現今的我們處理天、地、人的關係時,有著很多指導意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初入道門的居家信士,該如何奉道修行?

很多信眾對如何在家修持都比較疑惑,畢竟有各種各樣的瑣事,不能像廟裡的道長一樣,每天都沉浸在濃濃的道教氛圍裡。其實,在家修持,從本質上講和住廟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今天就來說說,對於在家的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

簡單來說,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居家信士要注意養生,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居家養生,首先就是要妥善安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合理的飲食習慣。早上起床之後,打一套太極拳,舒展筋骨,活絡氣血。中午可以適當的午休。晚飯儘量少吃,尤其是老年人。

晚上最好是在十一點之前休息,臨睡之前,可以適當的靜坐養神,這樣有利解除一天的疲勞,提升睡眠品質。

初一、十五,最好吃齋。如果能夠吃素,也很有利於養生與積福。

居家信士在家裡也可以虔誠供奉神明,如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玄天上帝、媽祖、呂祖、關公、土地公等。

居家信士由於家庭和工作的原因,不能像住廟道士那樣,有系統的修行。那麼要如何去做呢?

1可以持誦祖師經典;如《道德經》、《清靜經》、《玄門早晚功課》等;持念天尊聖號;如“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

2持誦祖師經典、持念天尊聖號,可以獲得祖師的護持,積累福德。和家人相處,一定要和睦慈愛,清靜真一,共同修行,締造幸福。

3選擇時間去道觀裡朝禮聖真。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的時候,可以選擇時間去道觀裡朝禮聖真。

朝禮之前的晚上,要齋戒沐浴,清潔身心,持齋吃素。入觀之前,要注意著裝,不能穿得太暴露。

女居士不要穿短裙、短褲。

男居士不能打赤膊,穿拖鞋。

在大殿裡禁止抽煙,也不能對著神像拍照,去朝禮時可攜帶供品供奉,結三界福緣。敬香禮神後,要抱拳稽首,行三拜九叩禮。道教宮觀裡供奉的神明,稱為天尊、祖師。如果有道長敲磬的時候,叩拜完畢後,給道長抱拳行禮,以表謝意。

去宮觀裡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掃清潔,印經塑像等功德,虔心護持祖師道場。見到道長,抱拳行禮時,稱念“慈悲”。有的居士希望對道教有更為深入的瞭解學習,想要跟道長請教的,抱拳行禮後,不論男女修道人,都稱“師父”或“道長”。相談的時候,要言行有禮。道教有三不問,一不問年齡;二不問籍貫;三不問俗事、是非。

居士之間,要互相尊重和包容,稱呼對方為師兄,沒有大小分別。可以互相交流修行心得,有難處時要盡心合力幫助。不可閑論是是非非,破壞修為。逢犯太歲或需祈福超度的時候,可以去宮觀裡,經由道觀內的高功經師舉行道場來祈告神明賜福化解。

奉道居士,還可以擇機緣去朝拜仙山洞府、祖師道場等。洞天福地,名山仙府,靈氣彙聚,神仙護持。虔誠朝拜可獲神仙加持,廣結仙緣。

居家修行適合誦習哪些經書呢?對於初學者來說,習誦經典學《太上感應篇》、《玄門早晚功課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選擇這兩部經典呢?

首先,這兩部經典是道門最常見的,它基本涵蓋了道教基本教義思想。其次,對於大多數善信來說,居家修行沒有師父指點,往往會陷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困境。例如:我們讀《清靜經》就會遇到,經文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道教也說,修道在於修心,唯有心靜才能得入道門。

雖然從經文中知道:心靜,要遣除欲望。但是知道歸知道,我們居家修行沒有師父提點,根本無從下手。如果去尋找師父,又不太現實,因為好的師父難找,對初入道門的人來說,無法辨別師父的好與壞,假如遇到騙子就得不償失了。那該怎麼辦呢?道門祖師說:“道教經典是通向成道的路徑。”所以,就要在經典中去尋找。然而,《太上感應篇》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因為在經文中,它已指出了方法,我們照做就行了。

居家修行該如何習誦經書,分三點來講:

1、在習誦經典前,應該齋戒沐浴,嚴整衣冠、在一個清靜的房間然後朗誦,切忌不要被人打擾;誦經一定要虔誠,這樣才能直達心田,心口如一,就能字字有神,這樣能保養我們的元氣達到平和,不僅能增生智慧,還能與天地結緣。《玄門早課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2、對道經要反復持誦,這樣就可以達到妙理自明的習誦經書的目的,對後學來說,在通讀全經掃除文字障礙以後,學經的秘訣就在於反復持誦,在反復的過程中,不斷領悟經文的含義,並按它的意思腳踏實地去修證、踐行。

3、除了以上的兩部經典,另外,我們要抽出時間看一些道門高道對經典的注解,例如:《呂祖道德經注》、《黃元吉道德經注》、《李道純道德經注》、《太上感應篇新注》等。我們看這些注經著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經義,使我們少走彎路。

居家修行,不必像住廟道長一樣樂誦或敲法器,只誦讀經文就可以了,需要注意:誦讀的速度不要過快,需要句句清晰,字字分明。如果誦讀得很快,在誦完後可能連自己在誦什麼也不知道,更不用談從中領悟出什麼了。

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全真龍門道脈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武當朝聖  寶島會香 臺灣聯絡處

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盧圓熹 道長 預約專線電話 : (04) 22656052

北極玄元宮    統一編號   80045757

LINE ID  : luyuansi0422656052 微信 ID : luyuanxi1218

匯款資訊ATM銀行代碼:625

帳號:62509-01-002487-0

戶名:北極玄元宮

電話:(04)22656052

LINE ID:luyuansi0422656052

請先加入盧圓熹道長LINE,匯款完成後,私訊盧圓熹道長LINE,告知1.姓名、2.電話、3.現居地址、4.身分證的出生年月日、5.匯款帳號末5碼,以確認報名成功

#全真龍門道脈 盧圓熹 道長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祖庭

#老子故里,傳承道家之源  #石永田宗師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入道皈真 招收第二十代(明字)輩弟子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入道皈真誓願書

古法如今世上傳,倫理道德人遵守,

嘆觀今日社會論,道德良心在何方,

莫言今世無報應,日落西山應兒孫,

天理見証是非道,事非莫生平安心,

    我叫0 0,男,出生0 000 0日,家住臺灣省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五號之一1。因我信仰道教每天都沉浸在濃濃的道教氛圍裡。它孕育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科學、醫學、軍事、政治、養生等諸多方面知識,其所以我決心入道出家,學習它、研究它、傳承它、發揚它,祈願這輩子能圓滿道業,為道教事業做出畢生貢獻。

現立誓願如下:

   ①入道後,必須信仰虔誠,聽從師父教誨,遵守道門規戒:

     ②入道後不得陰賊潛謀,殺害眾生,敗人成功;

    ③拜師後,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不能輕忽言笑。舉動非真,若有犯規違戒,雷火劈身。

          0  00    出生0  00   月0 0  

新徒將誓願宣畢,本師上前拈香稟曰:「三清高真、玉皇大帝、玄門五祖七真、道觀歷代祖師在上,今有新入道弟子俗名0  0。於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 星期六 冬至日在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入道,本師賜法名00

河南鹿邑太清宮延傳臺灣第二十代(字)輩弟子,默佑新進弟子0 0  0修道道成,修果果滿……。

由弟子三跪九叩謝恩,再給引禮師、保舉師、大眾依次禮畢,恩師盧圓熹接說:請大眾退下,

師給新進弟子點道。

點道一般是祖傳密咒,不予公開。主要是點人身三大關竅穴位而已,但功法口訣也不同於一般經文,沒有文字,世世代代都是口口相傳。

武當同脈臺疆衍派

道教入道皈真(皈依)儀式

道教弟子有多少階?

 道教弟子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大範圍。 「信士」是指沒有特別的宗教認定儀式的人。

 居士」是指經過道教「皈依」儀式,拜受度師,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的正式道教弟子,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

 道士」指在經歷「皈依」儀式以後,再經受「傳度」(正一)或「冠巾」(全真)儀式,發放度牒及取得道士證的道教神職人員。

 坊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在我們看來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

 法師」是指需要經歷「皈依、傳度」成為「道士」以後,修持了一段時間,再拜高級別「法師」(正一是高籙位,全真是高戒位)習學科儀奧秘,在法事中擔任主要領導角色的「道士」。

皈依」道教,你是「真信道」還是「假修行」?

 「皈依」,是真「皈依」還是走形式,是貪圖祖師保佑,還是至誠信道,有著根本上的區別。信什麼,少說也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要先深入了解其中義理精髓,不可盲目莽撞行事。多看書,多思考是必然的。

 「皈依」的「居士」要求不如道士嚴格,但是最起碼的道理要明白,信仰真實而不是迷信,這點是一般無二的。

 第一「敬天」。天代表生養我們的大環境,我們從此來,自然要尊重大環境。所以要敬天。

 第二「法祖」。道教重根本,我們的祖宗是我們的根本,所以要尊重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師長。這是為人根本。

 第三“躬行”。人最怕驕傲,輕則再無寸進,重則步履邪徑。所以進廟磕頭,不是有所求,而是給你一個反省身心的機會。

 神明祖先在上,不是為了叫世人叩拜收點香火,而是讓你知道,大道漫漫無窮無盡,前路有先人,後生路尚遠,豈可自矜自大。如此方能虛其心實其腹,增益其所不能。所以這點既是修行根本,也是為人的根本。

欲脫輪迴之苦,必須皈依大道!

 道教三寶,分別為「道、經、師」三寶。據《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說,三清勝境,化生三寶君,一為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寶);二為靈寶君靈寶天尊(經寶);三為神寶君道德天尊(師寶),三寶天尊分別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

 龍門心法皈依三寶第二》中說: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沈淪邪道,顛倒昏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福氣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

第一皈依無上道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第二皈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第三皈依無上師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三樂又稱三皈依戒,第一皈依太上無極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三十六部尊經,永不改信邪道典籍。第三皈依玄中大法真師,永不皈依外道邪師。

 皈依道經師三寶之後,則有三十六部護教神王隨身保護,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動。常人名籍,錄於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於六道。

 皈依三寶,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規戒。要脫輪迴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藉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迴,因此,必須遵守Method戒。

皈依後該如何進一步修行?

皈依後,都會結緣到一本《早晚功課經》和一本皈依證。拿到《早晚課》和《皈依證》的信眾難免疑惑:懷著對道教信仰的熱情來皈依,皈依後如何繼續深入地學習道教文化,並進一步地修持呢?

如同學生踏入一個新的學校拿到新的教科書,我們就從皈依信士手中的皈依證和《早晚課》講起。

 1 什麼是皈依?

 第一皈依無上道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

 第二皈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第三皈依無上師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皈依三寶」是對「三寶」至誠的 Hand投、信賴和矢志不渝。皈依道教,是聖賢度人入道的方便法門,可謂第一步上升之路,是成神仙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門。

 皈依證只作為個人信仰的證明,不做為宗教教職人員證明,更不作為「風水、算命、看事」等活動的從業資格證。辦理皈依不取法號法名、不推薦師父。

 2 九戒

 皈依證上印有信士應遵守的「九戒」:

一者克勤,忠於國家,是念真戒;

二者敬讓,孝養父母,是初真戒;

三者不殺,慈救眾生,是持真戒;

四者不淫,正身處物,是守真戒;

五者不盜,推義損己,是保真戒;

六者不協,兇怒凌人,是修真戒;

七者不詐,諂賊害善,是成真戒;

八者不驕,傲忽至真,是得真戒;

九者不二,奉道專一,是登真戒。

 非戒律約束不可驅除邪氣,非戒律不可清靜法身,戒律不可煉養道德。持戒,應時時將戒律放在心間,每逢遇事便以戒律標準處理,以戒律標準行事。

最重要的是要日日行持,只做個幾天,只是做了無用功。,就是遵守不變。

 道門早晚持誦功課經,是修行入道之門徑。所以道門修行,須以焚修祀事為先,每日焚香誦經,朝真禮聖,當體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學道之志。

 誦經對道士來講,通常早、晚各一次,宮觀內會有固定的時間安排。在家修持信士不必去思考什麼時間誦經更有效等具有功利性質的問題,應該是讓自己沉靜下來,去做誦持功夫。

 諸位信士從皈依這天開始,就要改心易行,持齋戒過,誦經持戒,唯行善事。能這樣做的人,天官愛護,司命益算,盡其本壽,不遭枉橫。至其壽盡,得道登真,衣食自然,安樂無窮。這便是皈依後提升自己的入門之路,望諸位同修勉勵修持,以期對大道有更進一步的領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極玄天上帝

孝道格言

世說格言義廣深  蓄含五教醒人心

片言隻句宜珍守  希作修身座右箴

  孝者治世之經,立身之本。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孝為眾德之本、大道之基。

  孝為培育道德之搖籃,推行政治之利器。

  孝順為齊家之本。

  小孝是孝親;大孝是孝國。

  聖人以孝治天下。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忠臣出於孝悌之門。

  親恩深如大海、高似泰山。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

  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奉而親不怠。

  人能以待兒女之心待父母,乃是真孝子。

  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

  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悌之子,可為家寶。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事死而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

  人子養親,必不可吝惜錢財。

  不辱其身,不羞其親。

  父母之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父母有過,諫如不逆。

  人只想念父母的大恩,孝心即現。

  為人子者,能時時博得父母歡心,亦是報答劬勞之一法。

  守身,即是孝親。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僕,情委婉如小兒。

  孝子事親,不可有沉靜態、莊嚴態、枯淡態、豪雄態、勞倦態、疾病態、愁苦態、怒怨態。

  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怨心。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底,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事親之顏色詞氣、必須和婉,不得失之嚴直,媳婦事翁姑亦然。

  生事盡力,死事盡思。

椎牛而祭,不如雞豚逮親存也。

  孝子,不順情以危親。

  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

  人之行,莫大於孝。

  為子無他:孝其不忍陷親不義處便是孝;為父無他:慈其不肯聽子為惡處便是慈。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孝父母不在乎他,惟以誠順為本:友兄弟不在乎他,惟以和敬為本。

  「孝順」就是對父母的教訓要接受,對父母的心意要體貼,對父母的健康要留意,對父母的事業要協助。

  善奉養者不必珍饈也,善供服者不必錦繡也,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孝之至也。

  逢食思親,過節思親,饑寒思親,疾病思親,安樂思親,憂患思親,嫁娶思親,誕日思親,出身思親,養兒思親。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不二祖師Changchun-Temple-Master-and-disciples-painting-0316_(孙不二)

全真孫不二祖師

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道士,被師父“分梨”點化,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黃帝問道廣成子標誌著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道教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並且是在原始的鬼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隨著東漢張道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道教迎來了蓬勃的發展,並且還產生了諸多的派別,全真派就是重要的一個支派。

全真派又叫全真道,是北宋時期王重陽祖師所創,王重陽祖師在山東傳道,並且把自己所居住的庵命名為全真堂,凡是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全真”二字。後來王重陽祖師招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孫不二、郝大通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這七位道長後來分別又各自發展了門派。全真七子中,孫不二祖師是唯一的一位女道士,經過師父王重陽祖師的點化最終證道成真。

孫不二,名富春,法名不二,號清靜散人,山東寧海人。北宋宣和元年的一月五日這一天,在甯海貴族孫忠翊的家中,孫不二祖師呱呱墜地,正所謂不凡之人必天生異象,相傳她母親夢到有七隻仙鶴在涼亭跳舞,其中一隻飛入其母親懷中,後來感覺有身孕生下了她。仙鶴被道教認為是仙界的接引使者,這個傳說也說明了孫不二祖師與道教的不解之緣。身為大家閨秀的孫不二祖師自小就天資聰穎,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在當地也是遠近聞名。

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眼到了出嫁的年齡,孫不二祖師被父親孫忠翊安排嫁給了同是名門望族的馬鈺。婚後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並且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庭珍、庭瑞、庭珪。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全真祖師王重陽來到山東甯海傳道時,遇到了孫不二祖師的丈夫馬鈺祖師,王重陽祖師觀其對道學非常感興趣,便決定度化他入道修行。

王重陽祖師在立教之初就規定:“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全真教認為世俗的七情五欲是修行路上的障礙,只有除掉它們才能證道成真,孫不二祖師與馬鈺祖師的夫妻情愛是無法全身心投入修行中去的,因此王重陽祖師決定利用“分梨”為喻點化他們。

王重陽祖師在全真庵堂閉關修行,第一天賜給馬鈺祖師一枚梨子食用;第十一日將梨子一分為二,分別讓孫不二祖師與馬鈺祖師夫妻共同食用,之後每十天就賜梨子一次,所分的份數也在增加,到了王重陽祖師閉關修行的第一百天,變成了分梨十份,賜給夫妻二人,這樣一共是五十五之數,根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的記載:“芋者,遇也。梨者,離也。立遇則離分之義。又分者,損之又損也。五十有五者,天地奇偶之數也。欲使離其親戚、裡,以至無所不離耳。”王重陽祖師分梨十化的目的也是在勸說馬鈺祖師與妻子孫不二祖師分離,馬鈺祖師隨即決定跟隨王重陽祖師修道。

度化了馬鈺祖師,王重陽又打算度化孫不二祖師,於是作詩一首贈予她:“在家只是二婆呼,出得家緣沒火爐。若會修行成鍛煉,教人永永喚仙姑。”王重陽祖師的苦口婆心終於打動了孫不二祖師,她也決定拋卻塵緣,入道修行,期望可以得道升仙、遠赴蓬萊仙島

孫不二祖師跟隨師父在各地修行佈道,後來在甯海城南煙霞山的煙霞洞中閉關修煉,這裡洞天福地是一個修行的絕佳之地,同時山中有飛禽猛獸,也是磨練意志的一個好地方。王重陽祖師授予孫不二祖師天符雲篆秘訣,之後她又在洛陽鳳仙姑洞修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十二月二十九日,孫不二祖師告訴弟子,自己將要遠赴蓬萊仙島了,沐浴更衣之後羽化飛升。孫不二祖師坐化之時香風瑞氣整日不散。

據說當時丈夫馬鈺祖師還在甯海修道,仰頭看見孫不二真人乘彩雲飛過。孫真人低頭對馬鈺祖師說:“我先到蓬萊仙島去了。”馬鈺祖師聽了後高興得跳起舞來。

孫不二祖師繼承了王重陽祖師的內丹思想,並且重視女丹的修煉,創立全真道清淨派,成為一代宗師,這對後世的道教丹道修行有很大貢獻。元世祖至和六年賜封其為“清靜淵真順德真人”。

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全真龍門道脈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武當朝聖  寶島會香 臺灣聯絡處

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盧圓熹 道長 預約專線電話 : (04) 22656052

北極玄元宮    統一編號   80045757

LINE ID  : luyuansi0422656052 微信 ID : luyuanxi1218

匯款資訊ATM銀行代碼:625

帳號:62509-01-002487-0

戶名:北極玄元宮

電話:(04)22656052

LINE ID:luyuansi0422656052

請先加入盧圓熹道長LINE,匯款完成後,私訊盧圓熹道長LINE,告知1.姓名、2.電話、3.現居地址、4.身分證的出生年月日、5.匯款帳號末5碼,以確認報名成功

#全真龍門道脈 盧圓熹 道長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祖庭

#老子故里,傳承道家之源  #石永田宗師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入道皈真 招收第二十代(明字)輩弟子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元水官人天樂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聖誕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聖誕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聖誕

農曆十月十五,恭賀

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聖誕

下元聖日~虔備微禮恭獻壽

恭請 三官大帝降來臨

三官出巡。考校天下。

求賜福。唯天官能之。心善必賜。

望赦罪。乃地官行之。心正必赦。

願解厄。是水官管之。心仁必解。

三元攷校。昇華陞仙。

納三元之精炁,化無量之神,固體而昇華。

晉五行之順流,化無窮之炁,脫胎而陞仙。

【慶華上元】

 上元天官賜福。慶華昇平無災。

【慶讚中元】

 中元地官赦罪。 慶讚自律行孝。

【慶安下元】

 下元水官解厄。 慶安叩謝思恩。

三元三界覃恩。萬靈眾生得佑。

每年﹐逢「三元之期」﹐【三官大帝】必出巡天下﹐以便「考校」三界眾靈。

「考校」之後﹐有功之靈便得以「賜福」﹐「赦罪」並「解厄」。

無功之靈﹐自得多加自律並等待下一個「元」期﹐好得以受【三官大帝】之「覃恩」。

於「下元聖期」之際﹐在此與各方同道好友分享,

但願「三界眾生」皆能得以【三官大帝】之「覃恩」

祈願:萬福自來。千罪不侵。百厄離身。

甲辰龍年。下元聖節。朝禮水官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是往昔元始天尊在太虛之極,吸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吸取清虛七氣,又在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一併吸入口中,與三焦處混合凝結。九九八十一天之後,在元始天尊體內結成靈胎聖體。在上元正月十五日_,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在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又吐出兩個嬰孩,元始天尊封號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住在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諸天神王上聖高真及三羅萬象天君;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住在九土無極世界洞空清虛之宮,總主五番帝君並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住在金靈 長樂宮,總主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三官大帝餘氣應化人間,便為堯、舜、禹三位明君,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巡遊三界,考校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品匯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若眾生常禮念醮祭三官大帝可以賜福、赦罪、解厄,功德無-量。

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三官寶誥》:至心皈命禮

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溥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

下元水官寶誥  至心皈命禮

暘穀洞元。青靈宮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萬眾。掌管江河水帝萬靈之事。水災大會。劫數之期。正一法王。掌長夜死魂鬼神之籍。無為教主。錄眾生功過罪福之由。上解天災。度業滿之靈。下濟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俱泰。力濟無窮。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穀帝君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之源

太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經

全真龍門道脈 盧圓熹 道長

序  昔周之末,赧王之時,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

老君至瑯琊,授道與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為真人,又傳《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後帛君篤病,從干君授道護病,病得除差,遂復得道,拜為真人。今瑯琊有木蘭樹,干、帛二君所治處也。幽王時,老君教胡,還當入漢中,過瑯琊,干君得見老君。

老君謂干君曰;「吾前授汝,助人救命,憂念萬民,拜署男女祭酒,廣化愚人,分布萊子,使上感天心,下動地衹,當令王者歡心。而自頃以來,吾遙從千萬億里觀之,諸男女祭酒,託老君尊位,貪財好色,擅己自用,更相是非,各謂我心正,言彼非真,利於供養,欲人奉己,僧惡同道,妒賢嫉才,驕恣自大,禁止百姓,當來從我。我道最正,彼非真也,皆不當爾,故來相語。」

干吉稽首再拜,伏地叩頭百下,唯唯告曰:「

太上從今日已去,不知當何由去諸男女祭酒之重罪,令祭酒輩生活,既蒙道祐,可得昇仙,壽終之後,不入九地下牢之苦,非但祭酒,復其萬民。萬民無知法則,祭酒之罪,臣之過咎,實在於己也。唯願太上赦既往之失,署臣修將來之善耳。臣干吉死罪死罪。」

老君曰:「可正安意定坐。吾恐大道澆季,萬民喪命,一二祭酒死入九幽之下,不足痛也。吾但念萬民痛耳!汝當善聽,記錄心中,當為後世作法則,劫諸男女祭酒,令改往行,從今之善。」

老君曰:「人生雖有壽萬年者,若不持戒律,與老樹朽石何異?寧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補天官,尸解昇仙。世人死有重罪,無益魂神,魂神受罪耳!祭酒明奉行之。乃日:諸祭酒,各明聽,天下萬民,無有長存。人生有死,物成有敗,日出則沒,月滿則缺,從古至今,誰能長存者?唯道德可久耳!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時亦善,諸賢亦善,師甲亦善,弟子亦善,萬神備具,吏兵皆到。今吾以諸賢故,念萬民之命,故受王甲禁戒重律。」

老君曰:「人生雖有壽萬年,不持戒律,與瓦石何異?寧一旦持戒,終身為道德之人而死,不犯惡而生。持戒而死,滅度練形,上備天官,尸解昇仙。世人不持戒律,死有重罪,無益魂神。善男善女,明奉行之。」

太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經》,係為【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之「重要」【戒律紀錄】,更是各方【皈依弟子    籙生道者】們,【入道皈真   奏職授籙】後,皆得「明瞭」之【基本功課】。

戒曰

第一戒者,不得多畜僕妾。

第二戒者,不得婬他婦女。

第三戒者,不得盜竊人物。

第四戒者,不得殺傷一切。

第五戒者,不得妄取人一錢已上物。

第六戒者,不得妄燒敗一錢已上物。

第七戒者,不得以食物擲火中。

第八戒者,不得畜猜羊。

第九戒者,不得邪求一切人物。

第十戒者,不得食大蒜及五辛。

第十一戒者,不得作草書與人。

第十二戒者,不得多以書相聞。

第十三戒者,不得以藥落去子。

第十四戒者,不得燒野田山林。

第十五戒者,不得以金銀器食。

第十六戒者,不得求知軍國事及占吉凶。

第十七戒者,不得妄與兵賊為親。

第十八戒者,不得妄伐樹木。

第十九戒者,不得妄摘草花。

第二十戒者,不得數見天子官人,妄與為親。

第二十一戒者,不得輕慢弟子,邪寵以亂真。

第二十二戒者,不得貪惜財物。

第二十三戒者,不得妄言綺語,隔戾嫉妒。

第二十四戒者,不得飲酒食肉。

第二十五戒者,不得積財物,侮蔑孤貧。

第二十六戒者,不得獨食。

第二十七戒者,不得販賣奴婢。

第二十八戒者,不得知人婚姻事。

第二十九戒者,不得持人長短,更相嫌恨。

第三十戒者,不得自習伎樂。

第三十一戒者,不得言人惡事,猜疑百端。

第三十二戒者,不得言人陰私。

第三十三戒者,不得說人父母本末善惡。

第三十四戒者,不得面譽人,屏處論人惡。

第三十五戒者,不得以穢污之物調戲人。

第三十六戒者,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

第三十七戒者,不得獨與宗族私親。

第三十八戒者,不得輕疏他人之尊。

第三十九戒者,不得自殺。

第四十戒者,不得勸人殺。

第四十一戒者,不得別離他人家口。

第四十二戒者,不得因恨殺人。

第四十三戒者,不得投書讀人。

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自用。

第四十五戒者,不得自貴。

第四十六戒者,不得自驕。

第四十七戒者,不得妄鑿地毀山川。

第四十八戒者,不得惡言罵詈。

第四十九戒者,不得以足蹋六畜。

第五十戒者,不得揜人目。

第五十一戒者,不得厭治病。

第五十二戒者,不得希望人物。

第五十三戒者,不得竭水澤。

第五十四戒者,不得評論師。

第五十五戒者,不得裸形露浴。

第五十六戒者,不得輕慢經教。

第五十七戒者,不得慢老人。

第五十八戒者,不得觀六畜交陰陽。

第五十九戒者,不得調戲。

第六十戒者,不得恃威勢凌人。

第六十一戒者,不得阿黨所親。

第六十二戒者,不得帶刀仗。若在軍中,不從此律。

第六十三戒者,不得門戶別離居。

第六十四戒者,不得起瞋恚。

第六十五戒者,不得罵人作奴婢。

第六十六戒者,不得立小便。

第六十七戒者,不得黥奴婢面。

第六十八戒者,不得咒人命死敗。

第六十九戒者,不得快人死敗。

第七十戒者,不得亂縱行遊。

第七十一戒者,不得張目視人。

第七十二戒者,不得吐舌向人。

第七十三戒者,不得橫求人物。

第七十四戒者,不得強乞擾亂百姓。

第七十五戒者,不得為世俗人賦斂。

第七十六戒者,不得為世俗人作禮頭主。

第七十七戒者,不得為人圖山,立塚宅起屋。

第七十八戒者,不得干知星文,卜相天時。

第七十九戒者,不得漁獵傷殺眾生。

第八十戒者,不得婬秩,別離夫妻。

第八十一戒者,不得視弟子偏頗。視弟子當如其子。

第八十二戒者,不得奪人暝中火。

第八十三戒者,不得馳騁世俗,吊問死喪。宜密哀邱之。

第八十四戒者,不得與俗人共相群黨,更相嘲毀。

第八十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言是己德。

第八十六戒者,不得擇好室舍,好床臥息。

第八十七戒者,不得訾毀人物以為惡。

第八十八戒者,不得自舉己物以為好。

第八十九戒者,不得驚怚令恐怖。

第九十戒者,不得擇人飲食為好惡。

第九十一戒者,不得為人往來惡言。

第九十二戒者,不得以縣官中傷人。

第九十三戒者,不得預人間論議曲直事。

第九十四戒者,不得強取人物以恩惠。

第九十五戒者,不得冬天發掘地蟄藏。

第九十六戒者,不得輕行妄遊,日月馳騁。

第九十七戒者,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

第九十八戒者,不得籠罩烏獸。

第九十九戒者,不得穿人家壁,闚看人家內婦女。

第一百戒者,不得以穢污之物投井中。

第一百一戒者,不得塞池井。

第一百二戒者,不得欺罔老小。

第一百三戒者,不得妄發讀人書。

第一百四戒者,不得誘枉良人為奴婢。

第一百五戒者,不得積聚財寶,以招凶禍。

第一百六戒者,不得貪戀居家。

第一百七戒者,不得藏埋器物。

第一百八戒者,不得破壞見錢。

第一百九戒者,不得在平地然火。

第一百一十戒者,不得施槍棘著道中。

第一百十一戒者,不得多言弄口舌。

第一百十二戒者,不得將書字之物,自投埋於廁前。

第一百十三戒者,不得向他鬼神禮拜。

第一百十四戒者,不得畜世俗占事八神圖,亦不得習。

第一百十五戒者,不得與兵人為侣。

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

第一百十七戒者,不得與寡婦親。

第一百十八戒者,不得祠祀鬼神以求僥倖。

第一百十九戒者,不得為人多作忌諱。

第一百二十戒者,不得自多忌諱。

第一百二十一戒者,不得妄輕入江海中浴。

第一百二十二戒者,不得妄假舉人物以為禮賂。

第一百二十三戒者,不得為人保賃券契,賣田宅奴婢之事。

第一百二十四戒者,不得與淫泆之家相往來。

第一百二十五戒者,不得錄毒藥著器中。

第一百二十六戒者,不得高厲聲每含笑。

第一百二十七戒者,不得為人作詞訟,和人官事。

第一百二十八戒者,不得趣求密謀之書讀之。

第一百二十九戒者,不得妄鞭打六畜。

第一百三十戒者,不得無故走馬馳車。

第一百三十一戒者,不得以手團食殘噙眾肴。

第一百三十二戒者,不得驚烏獸。

第一百三十三戒者,不得評論人家食飲善惡。

第一百三十四戒者,不得妄開決陂湖。

第一百三十五戒者,不得自衒治病。病家自來請求,乃可往之。

第一百三十六戒者,不得獨行。行與人俱。

第一百三十七戒者,不得為人謀合私利。

第一百三十八戒者,不得廣求寶物。

第一百三十九戒者,不得帶女人入山,皆應別岐異室。

第一百四十戒者,不得叛本逐末。

第一百四十一戒者,當隨可供養,勿多難。

第一百四十二戒者,當念清儉法,慕清賢鹿食牛飲。

第一百四十三戒者,當慎所投止。先行視之,勿所驚觸。

第一百四十四戒者,當迥向正一,勿得習俗事。

第一百四十五戒者,當有大意秉志,不得雜犯負違三尊教命。

第一百四十六戒者,當勤避嫌疑,勿以父母狎恩事君。

第一百四十七戒者,當勤求長生,晝夜勿倦。

第一百四十八戒者,當勤避惡難,勿貪祿苟榮。

第一百四十九戒者,當勤服氣斷穀,為不死道。

第一百五十戒者,當勤避兇人,勿棄背朋友。

第一百五十一戒者,每飲食從一邊起,勿勤咤言美惡。

第一百五十二戒者,每燒香,當為萬姓請願,令天下太平,勿但為己。

第一百五十三戒者,每人呼汝為祭酒,汝顧畏人,勿自輕躁,為百姓所笑。

第一百五十四戒者,每得萬人食,常咒願令主人得福,一切飽滿。

第一百五十五戒者,無事不得多聚會眾,飲食狼籍。

第一百五十六戒者,無事不得妄多受人禮敬。

第一百五十七戒者,入國必先問賢人善士,當親依之。

第一百五十八戒者,入他國必先問其所禁忌。

第一百五十九戒者,入人家必先問人家尊老名諱。

第一百六十戒者,至人家不得希望萬姓主人飲食。

第一百六十一戒者,女人不得與男子同行。

第一百六十二戒者,男不得與女人冥室中共語。

第一百六十三戒者,男女衣不得過畜三通。

第一百六十四戒者,男女不得共坐食飲,交手授受。

第一百六十五戒者,天有災變,水旱不調,勿得患厭。

第一百六十六戒者,世人惡多善少,勿悒悒道自護法。

第一百六十七戒者,人有罵汝,汝但服勿應答。

第一百六十八戒者,人侵謗汝,汝但當自修啟大道,勿憂怖以損精神。

第一百六十九戒者,人惡向汝,汝重以善往。善之禳惡,猶水澆火。

第一百七十戒者,人有持物與甲,而乙不得有恨人不與己。

第一百七十一戒者,人為己聲譽勿喜,為己毀辱亦不得嘖。

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人為己殺烏獸魚等,皆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三戒者,見殺不食。

第一百七十四戒者,見羶不食。

第一百七十五戒者,不知所從來,可食不可思美。

第一百七十六戒者,能斷眾生六畜之肉為第一,不然則犯戒。

第一百七十七戒者,能食菜最佳,而不可向王者。

第一百七十八戒者,能崇賢、重聖、習賢,吾當度汝,汝遇真仙。

第一百七十九戒者,行無居家,可投便止,宿樹木巖石間,諷誦百八十戒,神自營衛汝,三重兵、賊、鬼、虎,不敢近汝。

第一百八十戒者,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來,勸人奉受,念戒不念惡,廣度一切,吾拜神真,神真成汝。

  右長存要律百八十戒

老君告弟子曰:往昔諸賢仙聖,皆從百八十戒得道;道無形,從師得成。道不可度,師不可輕。弟子稽首,再拜受命矣。

臺灣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全真龍門道脈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武當朝聖  寶島會香 臺灣聯絡處

臺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 5號之1

盧圓熹 道長 預約專線電話 : (04) 22656052

北極玄元宮    統一編號   80045757

LINE ID  : luyuansi0422656052 微信 ID : luyuanxi1218

匯款資訊ATM銀行代碼:625

帳號:62509-01-002487-0

戶名:北極玄元宮

電話:(04)22656052

LINE ID:luyuansi0422656052

請先加入盧圓熹道長LINE,匯款完成後,私訊盧圓熹道長LINE,告知1.姓名、2.電話、3.現居地址、4.身分證的出生年月日、5.匯款帳號末5碼,以確認報名成功

#全真龍門道脈 盧圓熹 道長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祖庭

#老子故里,傳承道家之源  #石永田宗師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     #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入道皈真 招收第二十代(明字)輩弟子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靈官

都天糾察大靈官

王靈官,諱善,全稱“先天首將赤心護道三五火車王天君威靈顯化天尊”。又稱火車靈官王元帥、雷霆都天豁落三五火車糾罰靈官鐵面雷公、翊輔玄太乙天君、先天三五火車鐵面雷公、王靈官等。民間信仰之一,道教的第一護法神。來到道教宮觀,第一個大殿中,鎮守道觀山的靈官神一般都是這位王靈官。進入道教的宮觀,山門內的第一座殿往往為靈官殿,殿中供奉著一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持風火輪,右舉鋼鞭,形象極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懼的神仙,這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將王靈官。在農歷六月二十三日聖誕

王靈官面對山門,額上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察看善惡。因此道教徒到宮觀,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民間流傳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靈官”的俗語,以表達對這位道教護法神靈的崇敬。“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王靈官作為護法神,性情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又糾罰天上人間之事,除邪祛惡。

王靈官在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攝毒。靈官是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法,王靈官是五百靈官之首,稱號為“都天大靈官”

王靈官因為什麼才被焚廟?

誤傳王靈官吃孩童?手執的是玉斧?

叫糾察靈官?還有三百口家人?

關於王靈官被薩祖焚廟的誤傳版本有多個,但不外乎是童男童女祭祀、血食、驅趕薩祖這幾個。

首先來看小說家言的,據明代鄧志謨薩寫的神魔小說《薩真人得道咒棗記》里王靈官生前是個惡人,死後又是惡神。有一年臨到祭賽之期,忽然言語說道:“你眾福戶,我有功於汝一方,蒙玉帝敕旨,著令我血食茲土。每年只是吃豬、吃羊、吃雞、吃鵝,味不見佳。今年祭賽,須把那童男童女我吃。”這裡王靈官不滿足於吃血食,還妄想吃孩童,妥妥的惡神。

元刻志怪小說《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後集言:“王善為湘陰縣邪神,用童男童女生祀,薩真人焚其廟。”這也是活人祭祀的版本,但這裡沒說是鄉人自發的還是王靈官要求的。

民間人士所寫的明代完本《三教搜神大全》卷二,書中稱薩真人路過王靈官的廟,見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處廟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該焚其廟!”說畢,雷火穿空,立焚此廟,人莫能救。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又說王靈官曾經焚燒一江怪古廟,忽怪風大作。適值薩真人托藥瘟以來,遂作法反風而滅妖,境界以安。玉皇大帝封怹為豁落王元帥,賜金印,掌監察之職。

三教搜神大全》卷二說因有人用孩童祭王靈官,所以薩祖燒了怹的廟。卷四又畫風突變,變成了王靈官燒了江怪的廟,薩祖在傍邊助力。

以上若王靈官為城隍廟神,真有吃人之事,難道眾神不知?還會讓當城隍?早犯天律當斬了,都不用薩祖出手。就算是上神命令薩祖去,也應該是“除掉”而不是“焚廟”,更沒有機會上奏玉帝訴狀,因為後來王靈官上訴玉帝,說其無罪而遭災,因此玉帝賜予靈官玉斧,相隨薩真人,若有干犯天條,可以便宜行事。若王靈官真有孩童祭祀之事,又怎有可能上訴玉帝呢?因此這種說法不準確誤傳

難道靈官不知天律?要知法犯法?據《女青天律》:“諸正神妄受民間咒詛,以致病於人者,處斬。損一人者,滅形。

諸正神非八節妄受民間財物一文以上者,處死。

諸正神受勸命血食一方,只得守護境土,妄興一毫禍及於人民者,針決充替。放邪神娌鬼克害其境土方隅之民,徒八年。同作情意放者,加一等。受其財物者,處死。

諸正神不得勑命而往民間行禍,處死。

諸正神雖不為生民之害,而變形作怪,弄影喚人者,針次,流九千里。因而驚人者,分形。”

明代朱國禎的筆記《湧幢小品》卷十九《薩法官》條說:“建陽縣橫山王廟非常靈驗,每年鄉人祭祀,必須用童男童女,否則疫病就會流行。宋紹興年間,薩守堅真人到福建建陽,一天晚上,橫山王托夢給朱文公說:“廟里已被蟒蛇佔據已久,每年的祭祀,實際是它享用了,現在薩法官想懲罰我而重譴之,希望先生能幫我說句話救救我。”文公在夢中問:“法官在哪裡?”回答說:“現住在關王廟施藥。”第二天去廟里,果然有一個道士,問怹的姓名,回答說薩某。文公詳細地說了這件事。薩祖說:“先生說情了嗎!”姑且免於追究。等到回來,橫山王廟已經化為灰燼了,只有一塊大圓石鎮在其中,現在人們稱之為飛來石。

此記載為蛇妖侵佔了橫山王的廟,還要求百姓用活人祭祀,橫山王無奈怕追責,只能讓人代求薩祖,後來廟化為灰燼,妖已伏誅。但橫山王無處安身,這也是一種懲罰吧。因為據《女青天律》:“諸正神,有邪鬼神入其境土,仰捉縛,具狀送至東嶽收管,違者徒三年。”又:“諸正神不能守境土,以致鬼神為一方之災,生民具狀赴行司申論,法官遣符之類,到彼所在,而不同力追捉者,針決,流七千里。故意放令走竄者,處斬。”

列仙傳》卷八說:“王靈官是湘陰城隍廟的城隍。薩真人修得正法後,路過湘陰,投宿於城隍廟。數日後,湘陰太守夢見城隍要求自己將薩真人轟走。於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帶人來到廟中,迅速將薩真。人驅而趕之。薩真人十分氣惱,走不多遠,見有人抬著一頭豬到廟里還願,怹拿出香給人家,讓幫怹燒燒香。這些人如約辦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陣雷火,將城隍廟燒了個精光。原來薩真人惱怒之極,用法術將城隍老爺鬧得無法安身。”這裡並沒有什麼孩童祭祀,很符合道教關於王靈官的記載

明代官方《明史·禮志》稱: “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又曰:“宋徽宗時,嘗從薩守堅傳符浩。”又:“靈官受法薩守堅,薩復受法於林靈素,而林乃一詩棄道士耳。”明倪岳《青溪漫稿》卷十一有精辟之論:“薩真人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得而顯。”這裡王靈官是薩祖的徒弟,既然是道士那就很清楚清規,怎會像小說家言的妄求孩童祭祀?稱王靈官為祖師其實也是對的。

接下來看道教的典籍,據《歷代神仙通鑒》卷二十一載,“薩祖由是道法大顯。嘗寓某處城隍廟數日,太守夢見城隍告之曰:“薩先生數日寓此,令我起處不安,幸為我善遣之。”太守至廟,驅逐薩祖離去。薩祖行數十里,遇人抬著頭豬往廟酬願,薩祖拿出一些香讓那些人帶去,曰:“去酬願完畢,就放爐里焚之。”其人應要求放爐里,迅雷一聲,火焚其廟,但火不燒周圍的民居。”

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載,王靈官本是南斗星官,受玉帝敕召監督龍神行雨布澤,王靈官鞭死老龍抽其筋為龍索纏於腰間,表現勇猛故被玉帝安排到湘潭而受祭。威風遠鎮鄉里,供祭如在。薩祖因雲遊而到廟祠以雷火焚祠,王靈官神奏玉帝,得賜金鞭隨薩祖糾察其善惡十二年。於是神現河中,禮敬薩祖為師,改惡從善,願隨護侍。並起誓永矢忠心,滴血分明,誓當輔助帝君,護國安邦。

所以小說誤傳中用孩童祭祀看看就行了別當真,按道教的記載,應是王靈官的廟很靈驗,所以百姓就祭以血食,什麼雞、鴨、魚、羊、豬等等血食太盛,薩祖又在王靈官的廟里幾天了還不走。王靈官怕薩祖是有備而來,因看到廟里太多血食有傷天和,所以賴著不走想治怹的罪,這才托夢於太守驅趕薩祖,王靈官等不及了,薩祖索性就不等了,走之前焚了王靈官的廟。

王靈官手執金鞭還是玉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不看除了道教以外的書籍了,我們直接來看道教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因掬水院手,見一人鐵冠紅袍,手執玉斧立於水中,薩訶之曰:“汝乃何人,速見形?”其人立於側曰:“我王善,即某州城隍也,昨真官焚我廟,我家三百餘口無依,我實無罪,訴於上帝。帝賜玉斧,令我相隨,遇真官有犯天律,令得便宜施行後奏。”這裡是玉斧。

但在《火車王靈官真經》中是金鞭:“其神奏帝勅,賜金鞭,隨公察過,一十二年,真人道貫先天法顯,龍興西河,功滿位立,登天神於水中,部領副將出現河中,投禮師真,改惡從善,隨侍護教,對師盟天,發誓立願忠心,滴血分明,願隨護侍。”

又《道法會元》:“恭惟主將先天三五火車王元帥,神霄猛吏,玉府雄兵,手執金鞭,受命三清。降鬼祟,腰懸龍索。宣威九地救生民,綠靴風帶護身形。”

王元帥秘法》中王靈官的形象為:“南極火雷赤心忠良猛吏王元帥善。面紅紫色,黃巾紅抱金甲,虎須虎睛,綠靴風帶,左手雷局,右手執金鞭。”

以上記載金鞭的多玉斧的少,那究竟是什麼?其實金鞭的說法更為可靠,但也不能說玉斧就不是。完美解釋的話就是都有,玉帝先賜玉斧再賜金鞭,也沒必要糾結於此。

是糾察還是糾罰?

各位的早晚功課經中都有《王靈官寶誥》或《仰啓咒》等,其中大多數的都是:“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還有:“仰啓神威豁落將,都天糾察大靈官。”

《正統道藏》版:“糾罰。”《道藏輯要》版:“糾罰。”通行版:“糾察。”

根據王靈官的神職職能稱號,均是糾罰,沒有糾察。在其他處也能佐證,據《王元帥秘法》載:“急召三五火車糾罰靈官王善。”

《王靈官真經》:“對師盟天,發誓立願忠心,滴血分明,願隨護侍,誓當輔助帝君護國安邦,奏封為先天御前雷霆猛吏三五火車紏罰鐵面無私豁落雷公職任先剪除凶惡,專治不忠不孝,違背君親師友諸事。”

《王靈官真經》中【王靈官寶誥】:“志心皈命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紏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

《王靈官真經》中【仰啓咒】:“仰啓神威豁落將,都天紏罰大靈官。”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是糾罰而不是糾察,當然,有人會說他傳有明清時的法本就是糾察,《道藏》的糾罰是錯的。那你就依你的糾察好了,關於糾察是怎麼來的,有好幾本小說中倒是寫的糾察。有些人法本里的糾察怎麼來的,自己可以去找找,最終找到話本小說上那就扎心了。

王靈官有三百口家人?

其實上面也有說過,有部分話本小說里也有講,但我們就不引用這個小說了,直接引用《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因掬水院手,見一人鐵冠紅袍,手執玉斧立於水中,薩訶之曰:“汝乃何人,速見形?”其人立於側曰:“我王善,即某州城隍也,昨真官焚我廟,我家三百餘口無依,我實無罪,訴於上帝。帝賜玉斧,令我相隨,遇真官有犯天律,令得便宜施行後奏。”

王靈官畢竟是城隍,那肯定有城隍夫人等家眷,在還沒有當城隍之前,可能是個大家族。三百口的話那其實還包括那些打雜的手下、然後七大姑八大姨,那這些算起來三百多口不過分。只是沒了廟宇,又離了王靈官,家人無處安身沒有依靠只能遣散,留下自己主要的家人安頓,但現在不一樣了,從城隍降到一無所有再升官,再到現在的信仰多多,那簡直隨處安身,可能現在家人不止百口了。

願讀此文者  皆開悟見性

皆圓滿人生  願贊此文者

皆神性具足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