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禁忌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道教禁忌

一.“戊不朝真”

1含義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這叫「明戊」。《抱樸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念皇經和拜靜鬥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醜日)重千斤」。

如果這些時間內作宗教活動,便叫做犯忌,犯忌竟會遭天遣。因此道士於六戊日不上殿燒香誦經,亦不建齋設醮,以免犯忌。

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宮觀於“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須懸掛“戊”牌,以告示道眾。

2爭議

「戊不朝真「之說雖然古籍載,也是現代專家學者普遍的說法,但實際上在現實中,很多道教派並不遵循此規定,比如在在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根據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壇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隨後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並在天師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卻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燒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職之士,固不待疏。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這些學者的說法,非是要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須遵從「戊不朝真」之說,那便荒謬了。

3甲骨文考證

據甲骨文,皇帝字形乃是天干合文。

壬稱皇,戊稱帝

丁+壬=皇。壬稱皇,丁為皇后。

癸+戊=帝。戊稱帝,癸為帝后。由於戊是帝,為避免觸犯帝威,六戊不朝真。以表示對帝的尊敬。

 

二.“道不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門中一個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師父逝世時叩拜外,對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緣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輕死、悅生惡死;二是免遭陰穢之氣。

 

三.“三不起”

道教還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聲而起。

吃齋,即用齋,也就是吃飯或用餐。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吃飯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士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過齋堂亦是道教宮觀的儀範之一。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人吃飯有很大的區別。如: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昔時,北京白雲觀齋堂門旁有幅對聯:“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由此可知,道士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所以,他人不得打擾,吃齋者也不得起身。

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招畝猓諜X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道士以道為事。靜坐修煉內丹是道士的頭等大事。道教徒修煉的目的是期望得道成仙,進入神仙極樂之境。所以,靜坐時應排除幹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四.“三不言”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五.  三不問:

一不問壽,二不問俗事,三不問家常籍貫。因修道之理想追求之一為長生不逝,南宮升仙,且道人悟道修真,德行修為,道行高低本與俗齡大小無關,故道不言壽。道人以道為事,忌言行無端,扯是非俗事,拉家常籍貫。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兩大教派。在飲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道士在非齋日可飲酒茹葷。但據聞,歷史上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烏魚、鴻雁和狗肉。蓋牛忠、烏魚孝、雁貞、狗義之故。

道教戒律中一些禁止做的事,從廣義上講也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葷)。另外,玄門持戒威儀(出入威儀、事師威儀、視聽威儀、語言威儀、盥櫛威儀、飲食威儀、聽法威儀、出行威儀、起立威儀、坐臥威儀、作務威儀、沐浴威儀)也都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事師威儀”中規定:“師禮拜,不得與師同拜;師前不得受人禮拜;燈月下,不得履踐師影。”若違反,則是犯忌。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文化“戊不朝真”的道教禁忌

何為“戊日”?

戊日是道教的一個術語,也是道觀諸多講究之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仙道的禁忌;通俗稱之為“戊日”或是“逢戊”。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稱“六戊”,也叫“明戊”。

念皇經和拜靜鬥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醜日)重千斤”。

“戊不朝真”的道教禁忌

唐宋後,戊日的禁忌開始進入宗教之中。道教凡是戊日皆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

《抱朴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

《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這裡就是說,如果法師,道士等,在戊日的時候燒香進表,那就罪加一等,從重處罰。所以現在的寺廟宮觀到了這一天都不燒香,不動法器。一般不知道的群眾在這一天去廟裡上香,也是不鳴磬。

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宮觀於“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須懸掛“戊”牌,以告示道眾。此日名曰:“鬼哭日”。在民間,戊日不能動土,不能以糞便不淨之物污穢地面,以免衝犯土煞。

“戊不朝真”起源於漢武帝傳說

典籍有記載的最早應該是源自漢武帝時期了,據《九天神霄戊口禁忌》記載,當年漢武帝好道求仙,在元豐元年七月望日這一天,感應到西王母降臨了。於是漢武帝就問:現在天下多事啊,什麼蝗災,水災,旱災的搞的民不聊生啊,這是為什麼呢?

王母娘娘就說:這不能怪我們神仙啊,這是民眾自己造的災,在一年四季裡面,有六個戊日是禁忌的日子,大家都要休息,民眾在這一天動土耕地的,就是犯了陰陽禁忌了,天道自然降下災禍,於是就有了缺水乾旱,百穀不收,自然民眾要遭受飢餓了。

漢武帝一聽,明白了,就又問:既然這個戊日的禁忌這麼厲害,那怎麼避免和攘解呢,我來教給大家,讓大家都不再犯。

王母娘娘說:戊日的禁忌最厲害,根本沒有辦法攘解,而且不光是蝗災,水災,旱災之類的災禍。四季裡不同的犯禁,有不同的災禍,你們可要小心。戊日這一天不可澆灌肥糞,也就是施肥,因為會觸穢地靈。春天犯六戊,那這個人就會壽命變短,子嗣變少。如果動土,那就犯了帝星。夏天犯六戊,那這個人就會眼目失明,飛災橫禍不斷,動土,就犯了主府星辰,那自然不會保佑人了。秋天犯六戊,那麼這個人就會遭瘟癟時病,動土,就犯了五嶽四讀。冬天犯六戊,這個人就會有很多官非口舌,還會耗散財物,如果動土,就犯了后稷皇社。如果大家都能敬畏天地,不去觸犯戊日禁忌,那自然是時和歲檢,衣食自然。

說完這些,王母娘娘邊飛走了。於是乎從漢朝開始,在我們漢民族中就有這樣一個禁忌產生了,就是在遇到戊日的時候不動土,不干活,大家都放假休息。現在看起來這是一個很科學的民俗,讓早在2000年前的先民就知道勞逸結合了。

習誦道教經典有什麼禁忌

見經典如見聖真。凡翻閱經典之前,先沐手叩齒,平神靜氣,恭敬不二第一。

凡玄門經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氣凝結而成,來之不易,故要用黃布、紅布層層包裹。所陳之處,必有鋪墊。開卷之前,雙手捧經,平舉齊眉,後揭開包裹,左手開經。翻閱頁碼,不得用手,一般須製作經簽:將竹片削成約半公分寬、十公分長,尾端可以雕花,墜以簡單飾物。若無經簽,可以用線香或殿堂中的其他潔淨物代替。凡經典上的文字,不得用經簽尖、小拇指、中指指點。遇到不認識的字需要求教時,用經簽尾、大拇指、食指或無名指指點。

凡經書,不得塗改、書寫。或經書錯字,或口傳秘旨,或神靈諱字,或運氣存意,或種種用法,均是心記。心記不能又恐遺忘時,另備潔紙,把經文頁碼、文字抄謄一遍,再添修改。熟記之後,焚化筆記。凡寫有經文的書捲紙張,均不得任意丟棄,應在僻靜、無人的地點焚化。更忌心性放蕩,折損、破壞經書。

經典不得放於床頭、座椅、腿部等不潔、不尊之處。

習悅經典,忌“涼經”。

遇《早晚課》出壇時,誦至“欲求無上道,大眾稱天尊”(這是《早課》;《晚課》為“欲免輪迴苦,大眾稱天尊”),用紅布或經布(若均無,取黃表紙亦可;此處,因經未誦完,故不合經書)遮蔽經文。而後站立起來,稱三次天尊後出壇。或做完《天地》《祝將》,或轉完天尊後回壇,稱三次天尊。复跪下,再揭去經布,繼續誦《中堂贊》至功課經完。

學習經典,一般選擇乾淨、僻靜處,在黃紙上用繁體漢字毛筆書“學習經典,諸神迴避”八字,貼於牆上。誦習經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讀錯一字,傷及十類萬靈,背負無窮罪孽。一般,私下偷習熟悉,法器習練無錯,方可在殿內公開諷演。若不慎讀錯,及時悔改。

凡經師念經、高功做法事,須秉誠單一,默佑諸方。

殿堂之內,不得喧嘩。神明面前,不得言語不潔。

凡印刷、誦經錯誤者,或印刷邪術、擾亂正法、勸善為惡、非佛非道的書籍,無功有殃。地獄內,設有專科,凡誦讀不專者,或不慎誦讀錯誤者,或印經錯誤者,或師長教經錯誤者,亡過之後,先在地獄補習經典,讀對、改過為止。而後,才交由十殿閻王(若是冠過巾的道士,則交由三官大帝)審查。所以,讀經時,應謙虛謹慎、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生一絲懈怠。

經者,口口相傳,秘法均不在字面。習閱經典,先拜明師,這叫“過經”。未“過”之經,不得修持。經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若師父不“過”,改日復進,以誠心打動。

玄門必誦的經典為《早壇功課經》(含《常清淨經》、《護命妙經》、《度厄真經》、《心印妙經》)、《晚壇功課經》(含《救苦妙經》、《生天得道真經》《解冤拔罪妙經》)、《三官經》、《玄靈北斗經》(合稱“四品經”);常誦經典還有《度人經》、《雷經》、《玉樞經》、《青玄濟煉鐵罐施食全集》、《皇經》等。常行科儀有四十幾種,在此不提。凡全真弟子,須素食、不食酒葷。若是居士讀經,或善信跪經,須在前一日起齋戒沐浴。女人經期不進殿堂。各經念誦,另有時辰禁忌,在此不提。

若是道士讀《皇經》,則另有嚴格禁忌,在此不提。

玄門經典中,《皇經》最為尊貴,其禁忌最為複雜。

凡善信在道觀遇到道士,或寺院遇到僧人,或其他善人誦經,若能陪同跪誦,專誠用神,獲福無量,罪業蠲除。遇殿堂誦經,不得湊身觀望、翻拉經書等。凡六道中有生靈讀經,必有丁甲護持。凡一人誦經,附木精靈、路過蟻蟲、蜎飛禽畜,均霑利益;若遇有慧根者,聞經悟性,可以直接拔離六道。誦經中,遇諸天尊聖號,須敲單磬,善信當聞磬叩拜。誦經之時,專一不二,存神運氣,山崩地裂,也當不驚不慌,呼吸均勻,如若平常。誦經畢,方可起立查看。自古全真教有“三不起”,經堂念經是其一(另外兩條是:寰堂打坐不起,齋堂用齋不起。“三不起”的涵義是:全真教道士在行以上三件事的時候,即使天子王侯來訪,也可不立即禮拜;而天子王侯亦不怪罪;行功完畢後,再行見面禮)。

若念經一半身體遇急症或其他緊急事項,可以三拜後,脫去懺服,離開經單;事畢後,返回搭衣,三拜後繼續誦經;若是重疾病,可以由其他道士代替,完成誦經,並代為叩首禮謝神靈。

若遇高功法師行跪拜,眾善信應隨同叩拜。高功俯首面禮天尊時,眾善信亦當俯首,心懷誠恐,或懺悔,或祈福家屬。高功默諱或表白宣表時,須全壇肅靜,不得有雜音,嚴禁任何拍照、閃光。

另:文字是聖人所造;遇被人拋棄的、寫有文字的紙片,撿起火化或埋於土下。不得裸晾於三光下、任憑風雨。

不得踐踏凡人書寫的書信灰燼,此對他人不敬;不得踐踏殿堂內的表疏(關文、符等也在此列)灰燼,此對神靈不敬,有大罪孽。凡科儀結尾,若是在殿內焚化的表疏,殿主須及時雙手護送灰燼捧入焚化爐或送入香爐,不得使灰燼隨風飄散,以免造人畜誤踐踏。

道教風俗與文化:鬼月風俗及禁忌

現在已經進入農曆七月,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但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民間認為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鬼月冤魂厲鬼遊蕩夜晚野外陰氣重

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為了讓陰陽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民間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後一天都要進行拜祭。

望眾鬼早日脫離地獄之苦不再騷擾人間活人

人們認為,為這些鬼魂舉行“普渡”禮,一方面可以使他們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們不再騷擾世間活人。所以每年七月除了行“普渡”禮外,還在路旁多燒些冥紙,以廣結冥福。

鬼月四天祭拜普渡風俗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日,是私宅“開地門”的日子,需要祭拜。這一天鬼門關開,諸鬼來到凡間,就當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豐盛的菜,小祭就是簡單賣點水果餅乾。不管怎麼樣,就是表達一個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日,是公共場所“開地門”的日子。商號、衙門等單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讓這個月平安度過,別出什麼靈異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即鬼節。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候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上街。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神大聚會,陰氣最盛。同樣道理,第二天,即七月十六日,公共場所祭祀。

鬼月的最後一日,即八月初一日之前一日,叫做“關地門”。這一天是眾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獄的日子。我們要善始善終,在這一天,也要祭祀,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鬼月的禁忌(民俗傳供參考)

1)晚上出門不宜呼喊名字。

2)不穿帶自己名的衣服。

3)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

4)不拍別人肩膀。

5)不吹口哨。

6)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

7)不可吃祭拜的祭品。

8)不宜玩碟仙筆仙靈異遊戲。

9)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

10)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1)忌亂冥紙或亂燒冥紙。

12)不要傷害無辜生靈。

13)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

14)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

15)走路不宜勾肩搭背。

16)晚上睡覺鞋頭不宜對床。

17)不宜在床邊掛風鈴。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的禁忌和習俗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將對一些道門禁忌略作介紹。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莊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是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乾淨,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詞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炷香為準;忌用右手捻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囓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腥;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外,一般不禁絕葷腥酒類,但求心淨而已。

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製“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台、香爐和焚化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它習俗。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意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的禁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和尊重的事情。所謂“禁忌”,即指犯忌諱的話和行為。道教有哪些主要禁忌呢?

“道不言壽”

有人初進道觀,見到鶴髮童顏的老道長,帶有敬意地問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多少?”然而老道長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道”又為什麼“不言壽”呢?這是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石是悅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也。

信仰道教的人有多種,住宮觀修道者名“道士”,隱居山林修道者稱“隱士”,居家修道者為“居士”。他們都是道教徒。在與他們交談中,切莫詢問其生辰和年齡,以免犯忌。

“戊不朝真”

道教規定,逢陰曆天干為“戊”之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能焚香、朝神、誦經,也不能鳴鐘鼓、做齋醮。

按《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載:“昔日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曰:'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來? '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饑謹。'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災?'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禳解。不惟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則令人自失明,飛災橫禍相侵,動土,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令人遭瘟蝗時病,動土則犯五嶽四瀆;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土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時和歲稔,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

《抱朴子》雲:“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獨道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 《女青天律》稱:“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宮觀於“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須懸掛“戊”牌,以告示道眾。

“道不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門中一個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師父逝世時叩拜外,對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究其緣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輕死、悅生惡死;二是免遭陰穢之氣。

道教“三不起”

即道教徒吃齋、誦經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聲而起。

吃齋,即用齋,也就是吃飯或用餐。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吃飯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飯人”。由此可見當人用餐時,他人是不應去打擾的。道士齋堂用齋,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道眾齋堂吃飯,名曰“過齋堂”。過齋堂亦是道教宮觀的儀範之一。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人吃飯有很大的區別。如:道士每飯必先供養,為思:十方供養,來之不易,無功享用,惟恐罪過。故每飯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養。是為結“三緣”之舉。昔時,北京白雲觀齋堂門旁有幅對聯:“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由此可知,道士吃齋過程中亦有修心之舉。所以,他人不得打擾,吃齋者也不得起身。

誦經,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中規定:“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頭接耳。務在端肅,念念無違……。”因此,他人不得打擾道士誦經,誦經者亦不能起身離開經案。

靜坐,即道士修煉靜功。

道士以道為事。靜坐修煉內丹是道士的頭等大事。道教徒修煉的目的是期望得道成仙,進入神仙極樂之境。所以,靜坐時應排除乾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道教儀範》中還載有《日忌》:“早不言夢寐,午不言殺伐,晚不言鬼神。”這“三不言”是每個道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犯忌。“一日之計在於晨”,對當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爭圓滿完成,不能成為夢想。因此,早不言夢也。中午為陽之極,言殺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殺也。夜晚陰氣重,言鬼神必招禍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兩大教派。在飲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道士在非齋日可飲酒茹葷。但據聞,歷史上天師世家還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烏魚、鴻雁和狗肉。蓋牛忠、烏魚孝、雁貞、狗義之故。

道教戒律中一些禁止做的事,從廣義上講也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葷)。另外,玄門持戒威儀(出入威儀、事師威儀、視聽威儀、語言威儀、盥櫛威儀、飲食威儀、聽法威儀、出行威儀、起立威儀、坐臥威儀、作務威儀、沐浴威儀)也都屬於道教禁忌的範疇。如“事師威儀”中規定:“師禮拜,不得與師同拜;師前不得受人禮拜;燈月下,不得履踐師影。”若違反,則是犯忌。總而言之,道教的禁忌很多,在此難以一一介紹。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有戊不朝真)的說法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很奇怪道教從漢代文明中滋生出來,和民俗是一脈相連的,但是現在很多道士一說民俗根本不屑一顧,其實是忘本之事。 固然有些陋俗不當取,但道教里也有早就沒用的東西了,所以需要仔細分辨。

道士陰陽先生一般傳安龍奠土,謝土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叫做土忌,或者土禁,在漢代叫做不起土功(功)。 這種禁忌來源很早,商周時代就有了。我們是農耕文明,五穀豐登的前提是天氣和暢,地氣充盈。所以對於天地的研究方向別有不同。土禁就是這個時間內禁止動土翻地打地基。因為大地要休息,恢復生機。古代祭地講究很多。后土,土主等等皆不同。而往往和五穀相關,所以才有社稷這個詞。社者,土主也。

周秦之際,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社有仲春仲秋兩次祭祀。裡面內容繁多,而且形式也一直在變化,不多展開了。而最重要的就是祭土。或者稱謝土。這天就是土地休息,恢復生機,土性容五行而有消化滋養之力。所以每隔一陣子,按照一定的節律就要修養,不能勞作索求無度。而且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或者第六個戊日,大家就要祭祀它以氣補之,就和祭灶類似。前面答過題的朋友只怕馬上會明白哈。

我們是氣論,天地人一氣往來呼吸,是有節律的,這種節律往往就是節氣和節日的來源。種地要養地,恢復地的運載生髮的能力。這種是五行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每個環節都重要哈。

最晚在秦漢的時候。戊己兩天都是要忌諱的,這是田律裡面寫著的。後來到了漢朝,發現只有戊日貌似不能動土。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漸漸就成了社日,即謝土的日子。現在大規模祭土謝土可能很少了,但有的地方依然保留謝土儀式。而大家只要不在社日動土就可以了。

這種叫做定歷,它的出現優缺點並重。當我們為了方便和進步,開始計算推測的時候,我們漸漸把直觀觀測能力忽略了。最後就乾脆都是算。但是實際上這是個有浮動的日子。我們現在的社戲,各地春社,全是由此衍生而來。很多地方春社改成了提早的很,又是別的緣故了。而第五個戊日左右,地氣再吞吐之間恢復了生機,燕子知氣,社日不銜泥作窩是真的。抱朴子之言不虛也。因為這個恢復過程中土地的氣是亂的。動土會有些不適合的情況。所以才有這樣的諺語。舉個例子,就是你正在吃法叫你上竄下跳,必然消化不良,七葷八素的。脾胃後天之本啦。

後來實際上這個社日是有變化的,定歷很難每次都準確描繪它,有的時候會在立春第六戊日發生。所以才會在有的地方逐漸演變成乾脆戊日大家都歇了吧。。這種實際上對於地氣修復是有好處的。所以延續下來了。

原來定祭土社日是靠占卜,其實占卜和測算原來在一起的,占算啦。但是後來就都規定好了,但實際上,總還有最合適的日子,比如今年恰恰不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最適合謝土。而是第六個。大家可以想想為啥?而且今年春寒大家都經歷過了。所以也能琢磨過來為啥吧,

但這和道教的六戊禁忌並不完全一樣。一來時間源流不同。 二來,從根本上論兩者是反映天地兩氣修整的意思。也就是有道友說的閉藏。 三來,道教主要是和上下溝通是乘氣而行,恰恰是天地開合的時間。

此為天門地戶。前一陣子給個小道友講,戊辰戊戌是天門地戶閉合的時間,他給記成了一個是天門一個是地戶,這不能說錯,但不是戊禁的問題。這兩天是天門地戶都閉合,所以你硬要燒香誦經朝覲,基本是要受到「起床氣」或者說人家在消化調整,你非去折騰人家,打攪天地修復生機的罪名很重,所以才有禁忌,道經寫的就是這種犯禁之後的後果的神道設教版。而三元八節本命都是特殊的,就相當於有更重要的氣的往來,另有講究唄,那麼常規的問題暫時忽略。
那六戊日除了不要交通其餘的都可以做,練拳打坐,讀書寫字,都可以的。只要別搖鈴動鍾頌聖念經焚香等等的交通行為就好了。原來還有專門戊日修行的辦法。也是很有名的。叫做取六戊氣。

而道教的戊禁與土禁有重疊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戊辰戊戌肯定是要禁的。這個和天象有關。但有些事六戊也要禁,那些犯了的道人,少說也是脾胃受損。有些事不用看就知道的。其實有句俗語,家有孕婦莫動土,就是家中中氣若是擾動,有一定幾率影響到孕婦中氣,胎氣不准啦。但現在農家漸漸少了。醫療也發達多了,這種現象少了很多。但道理總要明白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儀範·戊日》的戊日禁忌之說

「戊不朝真」之說,由來已久。首次看到戊日禁忌,是在學習閔智亭老道長所著《道教儀範·戊日》一節。其文如下:

戊日禁忌

據《九天神霄戊日禁忌》云:「昔漢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曰: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至。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饑饉。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災。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攘解,不惟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則令人眼目失明,飛災橫禍相侵,動土,則犯主府星辰。秋犯六戊,則令人遭瘟疫時病,動土,則犯五嶽四瀆。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后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成禁忌,即得時和歲檢,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以上出自《女青天津》。」

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醮,關申天曹者,喪體滅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宥之門。若人非接法籙者,罪又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並無解釋之幾可不慎之。

數年以來,末學一直秉承閔爺之訓誡,死守戊禁,不敢越雷池一步。每逢戊日,便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燒香,不動法器,不誦經,甚至連經書都不敢打開翻一下。相信不少同道也與我一樣,一聽戊日來臨,噤若寒蟬,甚至連一句天尊寶號也不敢稱念。時間久了,不免疑惑,今天后學便與諸位道友一同來將戊日根由,一探究竟。

探究戊禁之說淵源

戊禁之說,最早是禁止動土耕種。如《九天神霄戊日禁忌》所載西王母之言。《彭祖百忌》亦曰:「戊不受田,田主不祥。」後來演化為戊辰、戊戌二日禁止受籙的法官和道士上章拜表。《道門定製卷之一·釋太清銜上真並戊戌戊辰》載:「按《玄都律》、《赤松子章歷》,並《戒律鈔》、《登真隱訣》諸處所載云:戊戌戊辰,其日太上丈人詣太上老君對校天下男女,應生者注玉曆。應死者注死籍。天師還天曹,校揀留簿錄,分別善惡。此日閉天門,塞地戶,外事一斷,不得關啟。若遇吉日,得上言功章。蓋大慶之日,為吏兵神將,普遷功賞。不得別奏余章,違者考病百日。又云:其日或遇三元、三會、八節、本命,亦於上章不忌,謂此日正許人懺謝。」因此二日太上老君與太上丈人校對天下男女罪福,應生者注玉曆,應死者注死籍,為罪過者度著右契。天師回到天曹協助工作,此日關閉天門、嚴塞地戶,外事一律不得接受。

同書《玄都律所載章忌》:亦云:「戊辰、戊戌日,不可上章。戌為天門、辰為地戶。戌將狗,辰將龍,遇戊中宮土神。其日太上諸君丈人對校天下男女生死善惡,龍游五嶽,狗行河梁,中黃大神備守天門。犯者,大神攝人魂魄。若戊辰、戊戌:卒有災殺欲祈告者,但正心端坐,思過悔責,上天懸知,當為寬停,侯吉日,上章表,無不如願。」

《玄都律文》雲「戊辰,戊戌日不得頌」(同閒按:頌,非是誦讀之頌,乃言章詞之意,不得頌,即不得拜進章表也)。又雲「入治上章避戊辰,戊戌」。《洞玄靈寶道學科儀》說「祭酒上章正避戊辰,戊戌」。《雲笈七籤》中也有關於朝真避戊的記載:「若其日遇值戊辰、戊戌、戊寅即不須朝真,道家忌此日辰。」 網絡上關於戊日的資料不多,其引用最多的是《九天神霄戊日禁忌》和《女青天律》。考此二部道書,其第一部《九天神霄戊日禁忌》,《正統道藏》、《續道藏》、《藏外道書》均不載。唯二仙庵刊本之《太上三官寶經》之末,附有此篇,亦不知其本出於何書。查之清代程鵬程所作《急救廣生集》之末,亦附有此篇,題名《九天神霄玉訣戊日禁忌》,較之二仙庵本,唯多「玉訣」二字,內容大同小異。蓋此篇乃藏外亡佚之道書,觀其行文,似《漢武帝內傳》,疑乃《內傳》之缺文。

其第二部《女青天律》,即《道法會元·卷二百五十一、二百五十二》所收之《太上女青天律》,又名《太上混洞赤文女青詔書天律》。但其中與閔爺《道教儀範》中所載的並不相同,其書「法官」條云:「諸法官及道士俗人,六戊日而燒香,進章上表,關申天曹者,滅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風刀萬劫不原。佩籙者加三等。」明代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赤文天律章》中引《女青天律》亦云:「法官及道士俗人,六戊日而燒香,進章上表,關申天曹者,滅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風刀萬劫不原,非佩籌者減三等。」

除以上二書之外,尚有《清規玄妙全真參訪內集·清規榜》中論及戊禁。其書云:「凡戊禁,惟除春戊寅、秋戊申,兩戊不忌,余戊皆禁。其所禁之日,凡法官道俗,有開靜燒香,上章進表,闡申天曹者,滅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風刀萬劫不原,非佩籙者減三等。赤文天律章,青女天律同。」《清規榜》中之戊禁,獨不禁春季之戊寅日、秋季之戊申日。蓋天赦日,為春戊寅,夏甲午, 秋戊申,冬甲子。《天寶曆》曰:「天赦者,赦過宥罪之辰也。天之生育,甲與戊。地之成立,子午寅申,故以甲戊配成天赦。」天赦日乃是玉皇上帝赦宥眾生罪愆之大吉良辰之日。《通書》論天赦日云:「天赦日宜祭祀、祈福、求嗣、齋醮、結婚、嫁娶、修墓、造葬,吉。」民諺云:「春逢戊寅夏甲午,秋值戊申天赦露。冬月甲子最為良,百事達之多吉助」。

戊禁誦經之說

以上三部道書,與《儀範》相校,閔爺引書中文句,自行添加了「僧」及「誦經」等字。又有不知何書所引《抱朴子》言曰:「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獨道(同閒按:有本作「儒」,不知戊禁與儒家有何關係?)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凡戊日不可作吉慶事,名曰鬼哭日。(同閒按:鬼哭日,乃是暗戊,非言六戊日。)」考之《抱朴子》惟內篇卷五《至理》:「適偶有所偏解,猶鶴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達於他事也。」白鶴在半夜的時候能感知水位,燕子在戊己日不銜泥壘窩,這些都是大自然給它們的一種感知,但它們未必能夠通曉其他的事理。又同書卷十七《登涉》云:「古言曰:吉日惟戊,有自來矣。」除此二卷言及戊日事之外,《抱朴子》內外二篇,均無戊禁之文,顯系後人杜撰。

何為「暗戊」?

閔爺《道教儀範》又載,除六戊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六日「明戊」外。念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已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干斤」。

所謂「暗戊」即《玉匣記》中「神號鬼哭日」之「鬼哭」日:正月未日,二月戌日,三月辰日,四月寅日,五月午日,六月子日,七月酉日,八月申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丑日,十二月卯日。與道門所傳之「暗戊」日,「十一月卯日,十二月丑日」,正相顛倒,孰對孰錯,不得而知。 《玉匣記》云:「神號鬼哭世間稀,十個醫人九不知;縱然神仙休下藥,連忙打墓又嫌遲。」鬼哭日為舊俗中每月看病、針灸、服藥之凶日。可見「神號鬼哭日」本是醫生為病人下藥治病的禁忌,而這樣的禁忌怎麼跟「暗戊」掛上等號,又跟誦皇經和拜靜斗有什麼關係?何況《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和《太上五斗真經》中也沒有「鬼哭神號日」、「暗戊」不能誦經禮斗的說法。

戊日到底禁什麼?

《天壇玉格》云:「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隨後又說:「雷法多用戊日。」《正義》云:「雷法多用戊日,而禹步雷光印又以戊日刻之。」又如《上清雷霆火車五雷大法·祭五雷法》中,引火師汪真君之言曰:「凡祭五雷,須選六戊日,龍會之日。」又如《上清玉樞五雷真文·請兵》云:「依法召之,擇六戊日祭之。」並在天師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卻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燒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職之士,固不待疏。」《漢武帝內傳》中,亦載西王母授與武帝《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此外,《道典論》及《雲笈七籤》又載有「服六戊氣法」。

綜上所述,戊禁有以下四點:

1、戊日不得動土。因戊日屬土,為土神會日,動土不祥。太歲乃土家神煞之首,故民間有「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之諺,觀之《九天神霄玉訣戊日禁忌》可知。

2、戊日不得齋醮。戊日天門地戶閉合,陽氣不降,陰氣不升,諸神不下。故不得修齋建醮。觀之《道門定製》可知。

3、戊日不得上章。戊日天門不開,妄奏章表,中黃大神攝人魂魄,減人壽命。觀之《女青天律》可知。

4、戊日不得燒香、動法器。香乃通真達靈之法信,法器乃諸天聖真之耳目。故醮壇中焚香擊鐘磬法器以召諸神明。戊日上界諸神考校世間男女善惡罪福,下界土神安息。故神壇前不宜焚香、擊法器,驚擾神明。若在他處焚香、奏樂,非請神之用者,自不犯戊禁。同參《女青天律》可知。

戊日不得上香

除此之外,道門中流傳所謂「戊日不得誦經」及「暗戊」之說,僅見於《道教儀範》,道藏諸經,皆無此說,此說當系閔爺及一些老修行的訛傳。《早晚功課經序》云:「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也。」又云:「道者住叢林,焚香火,三千日裡勤功,十二時中無怠。」觀祖師之意,功課乃是日日之功課,斷無缺失之理。故戊日不得誦經之說,其理斷無是處。況我天尊祖師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若逢戊日眾生有難,豈有不救之理乎?故我同道,當體天尊之大願,修自己之道德。遵依經教,信受奉行。萬不可盲從無端之說,而犯因噎廢食之過也。

戊日不得誦經」是訛傳 遵依經教信受奉行

 

戊日,道教稱為「戊禁」。

戊日是道教修行當中的一個重要禁忌,稱「戊不朝真」。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也稱「六戊」。

為什麼道教要定這個禁忌呢?

據道教典籍《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說,漢武帝崇黃老之道,感動西王母降臨。漢武帝問西王母:「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至」?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饑饉。」還說,「戊禁最重,無法禳解。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動土,則犯土府星辰。動土,則犯五嶽四瀆。冬犯六戊,則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財物,動土,則犯后稷皇社。」因此修道之人為了道觀的安寧、清泰,謹遵這種傳說講究,每逢六戊日,不動土、不砍伐、不誦經、尤其不能鳴鐘鼓、響法器、不建齋設醮,以免犯忌。 遇香客燒香亦不鳴磬,往往會用一塊紅布將磬蓋起來。所以戊日的這一天,道觀顯得異常清凈。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