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科儀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玉皇十七光科儀

玉皇十七光科儀

玉免迎春添新象

人逢泰世日日好

玉光會法訊通啟

玉皇十七慈光燈儀,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用於祈福求願。行道者依次在玉皇天尊神座前點燃寶燈,供奉十七慈光,禮拜讚頌,念誦《高上玉皇心印經》,並啟告發願,祈求玉皇天尊賜福,「有求斯應,無願不從」。懺文所謂十七慈光,指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舍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皈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等。

十七慈光,洞明三界~十七慈光燈杯

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中說:「玉皇證道之時,放出了十七種的光明,照耀三界十方一切處,超越天地間一切的光,受慈光照耀之後的眾生,得離開苦難而享安樂。此十七光便是: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捨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皈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

這就是所謂「玉皇十七光」。

去年的玉光會沒有對外開放,好多線上好友看到紛紛反應,或者家裡沒有辦法拜天公,可不可以去道場拜。為此,我們今年開放大家報名,並將法會延長為三天。

十七慈光燈主:每燈限一戶安奉:燃燈五日,每戶香花燈果供養,法會結束後可以將沉香環、茶葉與專屬「玉光燈杯」請回,並致贈「玉皇紀念酒」一瓶。

祈願供燈:每人可供一燈或無數燈。法會結束一樣可以把專屬「玉光燈杯」請回。

供天齋席:為讓每家每戶都能上祝玉皇萬壽,此供天齋席以戶為單位,每戶上呈道教「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之十供養,迴向齋供善信,一年平安,最上福緣。法會結束除鮮果壽桃、鮮花代為捐出,其餘會寄送與各位善信。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2446454_3642913169100198_1653462780375364191_n132915194_3642918105766371_2169597928317009386_n

北帝派道法淨天地神咒

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 玄帝伏魔法籙

淨天地神咒出自出於唐代或北宋上清北帝派經典《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經中以天尊與妙行真人的對話,道出北酆鬼魔王出行人間,枉殺生民。使得大限未終而橫折的陰魄積聚不散,託結在幽途,這些茫茫的冤魂甚至盤結上衝天界。而酆都 羅山絕頂之上虛無北界,有北帝靈君統領北方無鞅大力魔王、天丁力士、陰景飛雷電吏,甚有威力,非北帝不可攝伏六天魔魅。

132953832_3711879942166038_8266740643363733918_n

若人誦北帝神咒,無求不克者,諸魔 鬼退散,即生神氣,專志堅固,無諸滯礙,所求合道。而持北帝神咒除了可掃除魔鬼、瘟疫、血光穢氣氛氳皆以外,還可以祛除心魔、外備百神,心竅開爽,常獲歡 喜願念和合等感效。 北帝曰:誦吾神咒,行吾此道,守護科禁,吾當與北方三十洞天君、天蓬大將軍、十極八景大神、飛天猛獸隱蔽不離生人,圍繞侍衛,令一切愛念無所滯礙。誦 此咒或七遍或至四十九遍、一百二十遍訖,即啄齒鳴天鼓、擊天磬各三十六通,又更誦此後咒三遍或七遍,即行寢臥無妨,名淨天地咒。所居穢惡,常念解穢闢屍咒:

洞中玄虛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靈寶符命 普告九天 乾羅怛那 洞罡太玄

斬妖縛邪 殺鬼萬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誦一遍 卻鬼延年 按行五嶽 八海知聞

魔王束手 侍衛我軒 凶穢消散 道氣長存 急急如律令。

132839342_3642917742433074_3188409317164627355_n

宋以後編集的道書《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所載的淨天地咒,比起《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記載的淨天 地咒多出許多字,應可視為北帝派道法在時代流傳過程中的衍生。道法在歷史上由簡便向繁複不斷地演變著,不同的時代,都會往道法中留下那個時代特有的烙記。 宋代是道教法術體系一個根本性的轉捩點。唐宋代以前的上層道教法術多以護養形神為主,而宋代以後由於吸收、援用了梵咒,道教自身的法術系統開始對強大的神 通——雷法產生了瘋狂傾斜。各個道派大量的神咒都被穿插進梵音密咒,似乎缺少了就不能顯出該咒功能效應之神祕強大,也似乎成了該時代各道派中的一個共識。

《太上三洞神咒》在淨天地咒開頭便增加了「唵敕吽吒」的雷音梵咒,從此可窺見一斑。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兩句並未見於《伏魔神咒妙經》中,可能是爲了更好地闡述該神咒用處而加編的目錄或提綱。「洞中玄虛」亦有寫作「洞中虛玄」。後有大淨天地神咒出,則為「洞中虛玄生一炁,晃朗太玄攝萬神」,是在原咒基礎上增加三字作為解釋。 「

八方威神,使我自然。」中的八方大力威神是指:

東方威神,青氣元君。楊方大將,木德之精。九萬兵馬,

青龍將軍。青旗為號,徧繞東方。 誅滅青瘟之氣,馘戮腐木之精。

南方威神,赤氣元君。汪想大將,火德之神。三萬兵馬,

火龍將軍。赤旗為號,褊繞南方。 掃蕩赤瘟之氣,殄滅炎火之精。

 西方威神,白氣元君。周良大將,金德之神。七萬兵馬,白龍將軍。白旗為號,徧繞西方。 驅除白瘟之氣,沉斷死金之精。

北方威神,氣氣元君。張罡大將,水德之神。五萬兵馬,

黑龍將軍。黑旗為號,徧繞北方。 斬斷黑殟之氣,焚燒溷池之精。

東北方威神,青黑氣元君。袁易大將軍,青黑旗為號。

青黑眾神兵,徧繞東北方。 誅減青黑鬼之精。

東南方威神,青赤氣元君。高光大將軍,青赤旗為號,

青赤惡神兵。遍遠東南方。 誅滅赤青鬼妖精。

 西南方威神,白赤氣元君。蕭常大將軍,白赤旗為號,

白赤諸神兵。徧繞西南方。 誅滅白赤氣鬼妖之精。

西北方威神,白黑氣元君。何當大將軍,白黑旗為號。

132144903_3642914632433385_3594113688940806226_n

遍繞西北方。 誅滅白黑氣鬼妖之精。 八方威神乃是遍佈天上天下能夠蕩散凶妖,能夠疾捉疾縛,斬馘不祥。 「靈寶符命,普告九天」,靈寶符命,《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則見「靈寶符命品」,所錄的 符圖實是拆經為符,基本皆是以《度人經》中二字、四字為一符。 「幹羅怛那,洞罡太玄」,有些經中記作「幹羅答那」。此處解釋有二類三種。一則是神靈的名稱,理由是在《蕩穢朝科》中破五方厭穢時,焚 香奉請「幹羅怛那,洞罡太玄使者,斬妖縛邪神吏」。但不採取這樣的解釋, 洞罡,罡通綱。《元洞玉曆》稱劫運初開時,只有大梵之氣即道炁瀰漫於上下,有「元綱流演,三十二天」。元綱,即元始的星綱,為諸天的綱紀,雖有其體實無其形,洞達無礙,故稱洞綱(罡)。太玄,太通大,玄通元,有本源的意思。

最極致的本源,所以可理解為道體。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第二神咒品》中「大光明圓滿大神咒」有五山神咒,分別為東山神咒、南山神咒、中山神咒、西山神咒、北山 神咒,皆為召龍制水的祕文。

133112948_3642914052433443_52311723211907571_n

元始玉文,《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注》認為是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又名《太上洞玄靈寶五篇真文赤書》,乃元始天尊 所說,出於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錄,祕於九天靈都之宮,是五篇符咒文字。而《道法會元卷九十四·雷霆歘火張使者祕法》中載「中山神咒,‘嚤呢叻赫勅噓 嗚’,誦為神咒,書為元始玉文」,則排除了上述兩者的可能。在《太上三洞神咒中》版則演變成「中山神咒,太乙玄真。合象威靈,玄明獨運。呼風震雲,冒黎 我社,使有雷霆,蕩除三界,無道神明。盧殺利亨,虛剎炎輝」;「元始玉文,日月同行。五氣交騰,車輪淼淼。速破妖氛,肅清八極。天朗氣清,星斗交輝。雷霆 震威。誅戮兇惡。電掣雷轟攝。唵吽吒唎,不得留停」。 「持誦一遍,卻鬼延年」。卻鬼延年,又有作「卻病延 年」。早期天師道認為,人之所以得種種疾病,是各種不同的鬼魅所致,以禁咒殺鬼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認為將導致各種疾病的元兇制伏祛除,壽命自然康寧。凶邪鬼魅制伏,萬民自然得度。但後人認為道教不應言殺,所以前者「殺鬼萬千」被改為度人萬千,「卻鬼延年」改為卻病延年,實質意義還是一樣的。 「按行五嶽,八海知聞」,一般認為五嶽則是指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但《道法會元卷二零五·太上混沌赤文女青詔書天律》 中載,「諸稱泰山、東嶽是二所。不想今多稱泰山、東嶽為一局。」又載「經雲,在天為五帝,在地為五嶽。正義曰,此正指言五方帝。按今嶽帝,皇宋方進帝號, 恐非古五帝。」按路真官儀,天心正法舊儀,五嶽皆是以公侯自宋朝加封帝號之後,法官相承。但文中卻無清楚表述五嶽名稱。故只能夠以「古已有文,當俟高識 之士詳考」留下懸念。八海按陶弘景《水仙賦》雲:森漫八海,泓汨九河。指的四方四隅之海。五嶽八海指遍佈水陸,無所不存,無所不在。 「魔王束首,侍衛我軒」。《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靈寶本章中載,即是東方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天擔力。《玉清隱書》雲,五帝大魔王領官屬與天同生,惱亂學人,不欲成道,但又自矜與諸天上帝齊其聖功後,因龍漢開圖,乃服元始之化。故步虛頌雲,魔王敬受事,故能朝諸天。由是而言,若修學之士堅持素志,功積行著,則魔王敬奉。反其道而為之,就可以懾服魔障。 「凶穢消散,道炁長存」。原清代《道藏輯要》將「道炁長存」作「道德全成」,使得有後人誤以為原句為「道德全成」。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 四有入室修誦淨天地咒則要求:「微吸四方真炁,略吹遍身,即想天地清淨,再存嬰兒,變我身為元命真人。冠裳簡履,如元辰本命納音服色。存想既定,然後凝神 就座。次存自身,威儀整肅,心禮十方,自東為始,每方心拜一拜訖。東向平座,默唸開經玄蘊咒」。宋元之際道書《太極祭煉內法卷中》認為「吾何以動天地, 吾何以動鬼神」,皆是「一念之密運,與至化以潛通者,皆不出於吾心」。「立至誠為本。至誠者,無毫髮雜念,念極純之一心也。」也就是說,一切法術都離不 開人心的造化。一切法術的靈驗與否,都是在於精神是否高度集中。因此在「微吸四方真炁,略吹遍身」以後,專注精神存想天地清淨,自己的精神清靜就可以感應 到外在的環境——天地亦得清淨。這是道教法術理論中要求修行者身心是否與天地、大道契合,來判斷法術實施效果的天人感應思想表現,是對應感巫術的進一步升 華。屬於北帝派道法的淨天地神咒在《度人經》、《上清靈寶大法》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都能夠找到相應與相關的說明及解釋,可以推斷上清北帝派與靈 寶派之間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留待日後進一步的研究。 此咒作為北帝神祕之法,若世人經常能夠持行,可以制御諸惡、添福益算,並且可以延年度厄、禳災卻禍,救護生人,無有枉死橫死等等。此咒更是男女長幼皆可奉行。應用之時,唸咒掐訣如上一遍,對著不潔之物一揮即可。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真武朝科儀軌

•真武朝科

說文 北方壬癸水玄天上帝同 尊神鎮千古威靈遍乾坤 步虛

 聖德流下土星旗盪妖氛 劍光照日月萬載永沾恩

舉天尊金闕化身天尊

 真武玄天上帝同當年修真悟正宗

淨樂宮中辭父母武當山上去修行

插梅騎榔仙踪在鐵杵磨針尚有踪

四十二年功行滿五龍捧聖上天宮

香供養金闕化身天尊 說文臣聞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心戚戚

作善降祥忽焉在前瞻之在上茲當朝必假香傳

恭惟赫赫威靈護國裕民凜凜尊嚴道法無窮 威鎮北極伏魔而靖世道成南岩法旆於生靈 伏被清泉披紺發以寧真五龍捧聖升天永鎮於

武當無誠不格有感皆通恭祝真香虔誠舉天尊金闕化身天尊 提科

武當山上榔梅開玄天上帝親手栽

四十二年功果滿五龍捧聖上天台

稽首皈依道道在渺冥中恍惚開祖教混沌理難窮 願燒道寶香道寶香生生生生常供養 香供養大羅道寶天尊

說文臣聞天道昭彰惟不言而善應人心翼翼 諒有道以能通茲當朝奏必假傳香 恭惟默而守柔而用靈光直射於太虛 視無形聽無聲呼吸潛伏於帝座 無誠不格有感皆通恭炷真香虔誠供養 舉天尊金闕化身天尊 提科 金爐信香結珠煙瑞氣浮空遍大千三島神仙臨法會十州諸真降人間 稽首皈依經經文喚八方五千四十八鳳篆與龍章 願燒經寶香經寶香生生生生常供養 香供養大羅經寶天尊

 說文臣聞上帝好生許下民之懇禱乾坤高厚 容眾生之皈依茲當朝奏必假香傳 恭惟道鎮玄天號令分五雷之像 星纏北斗威靈秉三界之尊 妙法隱顯於無邊神功永垂於靡盡 應虛危之列曜實黑帝之英靈神功長養 願有不息之慈悲恭 祝真香虔誠上啟

舉天尊:金闕化身天尊 提科 今辰啟建法筵開,迎請高真降駕來。 雲擁旗幢離御座,風吹仙旆下瑤階。 稽首皈依師,師恩莫能量,化胡為佛教苦海作慈航, 願燒師寶香,師寶香生生,生生常供養。 香供養:大羅師寶天尊

 說文:臣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大音希聲, 叩之則應。茲當朝奏,必假香傳。恭惟, 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蕩魔濟苦天尊。 德旆民物之權衡,茲應無恩之不被,武衝舉, 道妙卓冠於諸天;玉闕巍峨,聖範獨於玄武。 丁大道昌隆之期,司天司化度之柄。 恭祝真香,虔誠上啟,普同供養 佑聖慈鑑,傳香有偈,寶號稱揚 舉天尊:香云達信天尊 提科 三柱真香達玉京,九重誠 進九重誠 閶闔門開鶴駕下,鸞歌鳳舞到壇庭。 祝香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 咒:真靈下盼,仙旆林軒,令臣關告,迳達九天。 千劫良因,九天運會,黃道蕩蕩,正法興隆, 今日大吉,咸仰玄功,太初太易,無象無形, 莫知重濁,熟辨輕清,吾於混沌,分其昏明, 天得以健,地得以寧,民得以養,物得以萌, 神得以靈,邪得以正,三才之內,萬類咸亨, 大道既散,仁義乃興,臣等皈命,與道合真。 提綱:恭對瑤壇,請職稱位。 稱職:臣系太上,道德教下,清淨正一,不二法門,南昌煉度,上宰北極,伏魔真人,便宜行,凡未午朝,上表科事,臣*** 羽鶴臨壇,請法弟子,誠隍誠恐,稽首頓首。 聖班:爐焚真香,虔誠上啟,虛無自然, 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昊天至尊。 玉皇上帝,白玉京中,四禦四皇上帝, 十方太上,諸天上帝,祖師萬法教主, 紫皇玄天,仁威上帝,演法歷身, 終劫濟苦天尊,混元宅身,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變化妙身,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勤修煉身,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變化妙身, 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靈應顯身,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妙相觀身,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聖父淨樂國王,明真大帝,聖母善聖皇后, 瓊闕上仙,聖師玉清祖姆,紫虛元君,

北極豐乾大帝,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再運真香,虔誠上啟, 北極武曲,應化真君, 北極虛危,二聖真君,旋波提莫,玄天二女,

天闕太玄,巨蛇火精,命陰將軍,地軸太玄, 蒼龜水精,育陽將軍,水火二將,惠濟真人, 左右金吾屯衛,二大將軍,高大明曜,

都統大將軍,壬癸五氣,統兵 助法大將軍, 六丁六甲,五雷神將,掌卯進圭,擎冠捧匣, 周公桃花,執纛捧劍,靈官神兵,天罡河魁,

擁前遏後,掌籍掌算,一切神祗,恭望靈聰, 俯垂恩光。 再運真香,虔誠上啟, 糾功錄過典者, 賞善罰惡靈官,同修得道,五百靈官,

巡山黑虎,劉趙二大元帥,巨虯獅子, 毒龍猛獸,前後導從,左右侍衛,引路先鋒, 烏鴉使者,剪伐魔精,諸靈官眾,三天扶教,

高明大帝,七曲宏仁,梓童帝君,王馬殷溫, 四大元帥,雷霆法部,官將吏兵,玄冥贊化, 功曹符使,城隍社令,山神土地,裡域等神,

天下名山洞府,古今得道仙真,是日雲空過往, 糾察真宰,琳庭兵馬,助道神員,廟宇香火, 一切威靈,悉仗真香,普同供養。

說文:臣聞,太初太易,無象無名,一氣分形, 化百靈而昭列。五文開啟,普萬匯以生成。 垂象於天,祥咎於地,仰憑上聖之恩庥,

願宥多生之罪障。凡在光中,一切獲慶, 具有真武慶賀疏文,恭對敷宣。(宣文表) 向伸疏文,宣白雲週,就於壇前,用憑火花。

念誥: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 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 右桓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 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志心皈命禮。經壇土地,……(剎板,起小開門) 說文:伏以,望天罡吸取正氣,赴鬥閣建立瑤壇,

持太清百煉之劍,洗銀河萬派之泉, 行天條禁戒之律,掌都天法治之權, 默運則三山鼎沸,呼吸則雷電風生, 發言則鬼哭神愁。

令下則兵隨運轉, 將隨令行,唵吽吽, 混元宗壇,本壇都爐焚香,下令宣召,乾坎艮震巽 離坤兌,八卦大神。上請天德君、地德君、日精、

月華君,天罡大神,奎光星君。奉請,各各執斧 仗劍,擲火流金,降真氣於水中,放祥光 於壇內, 光明赫奕,從九鳳破穢而來,隊仗振響,

自五云 浮空而至。禳災而無災不滅,祈福而無福不臻; 上帝敕令,萬神恭聽,速淨厭穢,掃蕩妖氛, 壇有盪穢牒文,謹當宣讀(宣盪穢牒)

向申牒文,宣白雲週,就於壇前,用憑火化, 志心皈命禮。經壇土地,神之最靈,升天達地,、、、、、、 說文:以今上表之際,

闡事之初,切慮壇場內外, 人物往來,穢濁之氣,難以降格高真, 先令臣請出百煉之劍,太上五龍神咒, 神水灑淨瑤壇,然後依科,

敷揚妙道。 夫水者,禀五龍之真氣,合九鳳之光華, 故能潔濁以揚清,無可解穢而滌垢。 一灑天無氛穢,二灑地無妖塵,三灑壇場內外,

悉令清淨,壇有咒水靈章,眾當持誦。 眾唱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 祛病延年,八海知聞,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兇穢消散,

道氣長存。 灑淨 清靜之水,日月華蓋,中藏北斗, 內隱三台。神水一灑,厭穢速開, 淨水灑過,禍去福來。 說文:道香一炷,誠叩十方,

金闕門下, 發鼓三通。雷霆宣號令,星斗喚文章, 一聲霹靂響,官軍赴道場,唵吽吽, 混元宗壇,本壇諸爐焚香,下令宣召,

值日受事功曹,火速出班,祗領關文,通傳表奏, 具有護表關文,謹當宣讀。(宣護表關) 向申關文,宣白雲週。神虎官將,

諒能承受 伏祈大帥,仗三尺太阿之劍,斬滅邪妖; 躡九靈飛步之罡,遊行三界,將吏擁旌幢於左右, 官軍執斧鉞於前後。

令臣登金門,步玉堂, 執持二尺斬罡風、除顥氣,則為而功,叱吒風雷, 飛騰霄漢,一時天開黃道。 提綱:表文未進,

黃道先開;金童玉女,捧過函來。 眾唱:五色之煙,薰表上天;五色之氣,薰表達禦。錯字改正,落字上添;龍刀寶劍,

表鎮威;下官故氣,不得幹。一如誥命,風火驛傳。 說文:天皇號令,急如火星,十方三界, 頃刻遙聞,今有開天符命,

謹當告下。 眾唱:所有開天符命,謹當告下:太上開天符命, 右符告下,混元錫慶,集福延生宗壇。 本壇以今恭遵,道旨頒發,開天符命。

仰符中使者,帥將天丁。齎捧表文, 以時上達天庭。罡風九醜,灝氣群凶, 午酉等神妄生遏截者,戮於道左以明,天憲施行。 黃中策氣,

馘滅邪踪。罡風九醜,灝氣群凶。 開天符命三天迳衝;當遏表文,速送羅酆。 流金火鈴照徹寰中龍虎騎吏直奏雲宮

普天同慶飛騰太宮一如誥命風火驛傳 提綱:舉步朝金闕,飛身謁玉京; 天外琳瑯響,齊舉步虛聲。

眾唱:旋步雲罡上,天風灑而吹;飄舉凌鬥炳, 炳復一聲機;獅子含丹獸,麒麟踏翠枝; 飛行周八已,機觀發春機;

寶座臨金殿, 霞光照玉軒;萬聖朝帝所,飛瀉躡雲端; 一如誥命,風火驛傳。 大讚讚北方,真武神,入武當悟道修真;

不遇真師下山林,見老母鐵杵磨針 四十二年功行滿,斬美女插劍飛升; 五龍捧聖上天庭,敕封保佑聖真君;

皂旗展動鬼神驚,普天下掃蕩妖氛 庚申甲子降來臨,為眾生賜福延生。 說文:伏以,金爐常焚,香煙篆就平安字;

玉盞不息,燈焰結成富貴華。是乃臣等, 登上寶殿,拜進真武祖師慶賀疏文一函。 仰煩值日受事功曹,齎捧表文,

上詣天乙真慶宮 呈進。伏願,疏文上達,恩命下頒,仰憑道力, 為上良因,志心稱念:飛雲捧送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常識之道教道場和禮儀文化

在道教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下面分六個部分加以介紹:

「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後為齋戒、潔凈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莊誠。道收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後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視修齋,並制定了一整套齋法。

按照它的規模和作可以分為:

(一)內齋(極道):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等(見《洞神經》)

(二)外齋(濟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三元齋(見《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玉篆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篆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

現在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觀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節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並發展了醮的祭祀一面,藉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謂「醮法」,指齋醮法事的程式、禮儀等規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會有相應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龍醮、正一傳度醮、羅天大醮等等。齋法與醮法本不一樣,後來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後,「齋醮」合稱,流傳至今,成為道教科儀的代名詞。

「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的一定法規。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與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於太平醮之類的法事。

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

宮觀道眾每逢朔、望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

齋醮祈禱,古即有之。早在東漢以前,就有「齋戒」、「醮」、「壇」等的說法,這在《禮記》、《易經》、《高唐賦》、《史記》等書文中均有記載,說明道教齋醮科儀源於中國古代的祈禱儀式。

東漢時期,道教誕生之前,漢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詔給楚王英,命其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道教誕生後,漢桓帝又親祠老子於濯龍,文廚為壇,飾淳金扣器,設華蓋之座,用郊天樂(見《後漢書》)。可見此時的齋醮祈禱不僅有了壇和供器,而且有了音樂——郊天樂。

東漢時,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禱和稱謝等儀式;五斗米道亦有「塗炭齋」、「指(或作旨)教齋」翟猾儀,祈禱者「黃土塗面,反縛懸頭」,儀式簡單。

另外,五斗米道還有為病人請祈的「三官手書」,具體做法是:「書病人姓字,銳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見《三國志·張魯傳》)此種科儀雖然十分簡樸,但已具備了齋醮科儀中表章的雛形。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張道陵創教之初,因傳授《天宮章本》中的某些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於是,其事大行」。《天宮章本》可謂最早的科:醮書。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是道教科儀的開創階段,所以科儀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簡單,但不可否認的是,齋醮科儀產生了。

東晉、南北朝時,齋醮科儀經上清派、靈寶派道士推演,逐漸形成整套的儀範和程式。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上清法壇」,用「九老仙都君」印。東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葛洪族孫葛巢甫撰著《靈寶經》30餘卷,至南朝陸修靜再加增修,大行於世,在閤皂山建立「靈寶玄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元始萬神」銅印。
北魏時期,道士寇謙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師道,提倡禮度,改誦經「直誦」為「音誦」,從此齋醮誦經有了音樂的內容。寇謙之著《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籙圖·真經》,使科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繼寇謙之後,南朝劉宋靈寶派道士陸修靜亦改革南方天師道,他在撰寫三洞經典的基礎上,修整了齋醮科儀。他曾撰著齋醮科儀百餘卷,有關靈寶六齋、九齋、十二齋等不同齋儀及《升玄步虛章》翟猾醮樂章多種。

經寇謙之和陸修靜整編修訂以後,齋醮科儀逐漸定型並走向完善。到隋朝時,基本上停滯不前,但仍受重視。

齋醮科儀歷經唐、宋、元各代,隨著道教的發展而盛行。

唐玄宗於開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二所,每年依道法齋醮。此間他還「於道場內親教道士步虛聲韻」,並詔道士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羅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齋醮科儀的集大成看,他搜集、整理、編纂、刪定了南北朝以來的各種科儀。在此基礎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閱篆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道門科範大全集》等科醮書多種,影響十分深遠。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宮中設醮,史不絕書:

真宗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禮院詳定天慶道場醮儀,頒諸州。

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頒金篆靈寶道場儀範於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際,京中宮觀、大邑名山(如龍虎山、悶皂山、茅山等)均有設醮者。不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處機、王處一,太一道蕭志沖、蕭居壽等,亦皆先後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齋醮遂為各派所習。

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科儀仍流傳於民間。此階段出租了許多民間宗教,流傳十分廣泛,許多齋醮科儀被民間宗教所吸收。同時有許多大型的齋醮科儀因無力承辦而失傳,小型的齋醮科儀因進一步簡化而更適合一般群眾的需要;故一直流傳至今。

清代龍虎山上清官提點婁近垣,整編齋醮科儀12卷,輯集成《黃籙科儀》,成為近現代科儀的典範。

舉行一項齋醮科儀,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涌經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人(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道教稱酸壇執事)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醮壇。建醮必先設壇,稱為「醮壇」,又稱「法壇」。「壇」則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築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據《道書授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壇,後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今於屋下,從簡也。」說明古代醮壇,原為露天,後改在殿內。

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築有若於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都壇」,其餘的壇,叫做「分壇」。如19939月,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的「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分設都壇、皇壇、度人壇、三官壇、報恩壇、救苦壇、濟幽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

全真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戒壇,稱為「玄都律壇」。正一派醮壇,稱為「萬法宗壇」,用天師之印,為「陽平治都功」印,沿襲至今。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即醮壇執事。據《金篆大齋補職說成儀》,執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擔任者必須「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具瞻」;在儀式中要「躡景飛晨,承顏宣德,惠周三界,禮越眾官」。

監齋:位僅次於高功。其職守,一為「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朝綱」;二為「周密察非,從容授簡,有嚴有翼,毋濫毋墮」。即主管科儀典法,為高功的副手。

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三法師」。擔任者必須「洞輔該通,法度明練,贊唱儀鉅,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贊導引,亦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職,正一派稱為「三法師」,全真派僅稱「高功」,無「法師」之稱。但三者在齋醮科儀中各有明確職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其它執事,亦各有其職:

侍經:負責陳列、布置和收藏經卷的道士,為誦經作好定音、調音和儀表的準備工作。

侍香:負責清潔香爐和香案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焚香不斷。

侍燈:負責整理和清潔點燈用具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燈燭輝照不致中斷。

知磬和知鍾:負責擊磬和擊鐘的道士。磬鐘之聲直接規定了誦唱經文和儀式進行的節奏。

此外,據《太清玉冊》拳四,醮壇執事還有:

鍊師:「其職也,內外貞白,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惻隱。致坎離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煉質升真,超凡人聖。」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范,端臨幾度,密邇道前。音傳金玉之聲,問答琳琅之韻,必敬必戒,以謝以祈。」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務在老誠之士,方嚴中正之規。」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升壇隸事,先須嚴潔之功;通真達靈,必假監臨之力。事須處恪,好令差遲。」

清道:「其職也,肅清雲路,蕩滌塵氛。」

知爐:「其職也,玄教威儀,仙班領袖。」

詞懺:「其職也,吟詠洞章,歌揚玄范。」

表白:「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道教醮壇之上,講究一定規矩,謂之威儀。因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規,目的是「戒其惰慢,檢其愆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所列凡三十五條,可見醮壇之上,紀律嚴明。

醮壇上有必要的設置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爐、燭台、花瓶、香筒等。

供養:如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觀祖師以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如朝簡(圭簡)、如意、玉冊、玉印、寶劍(法劍)、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將之牌)、天蓬尺(法尺,為桃木長尺)、鎮壇木等;一類為各種打擊樂器,如鐃、鐺、鑔、鈴、鼓、鍾、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寶蓋,並有執杆,以為手持。幡則無蓋,多為懸掛之用。

符簡:即黃表紙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凈壇用水。

手爐:即有柄之香爐,以為手執。

在醮壇科儀中,有其獨特運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訣罡步,香贊禮表等方法和內在的存想運諱、叩齒集神等修功。現擇要而述之:

咒:指通於神靈的用語。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結尾。持咒可以請神、驅邪、保命、護身等。

訣: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盤結捏掐而成的形狀叫做訣,其過程叫做掐訣。掐訣可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訣法,如靈官訣、斗姆訣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傳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壇場上,假方丈之地,以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罡有多種,如三寶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燈:指醮壇上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最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後來被包含在別的儀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徹地獄、拔度亡靈,故人逝後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以期達到「超出良難」。

禮拜:道教醮壇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俗稱「叩頭」、「作揖」,無論是道士,還是信眾,在道教官觀內外,面對神像,都要禮拜,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學禮拜,稱之為「過叩頭關」。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禮、遵作和心禮。

誦經:道教醮壇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儀式元,指誦念經文。初習儀式必先學誦經。誦時有一人獨誦,亦有眾人合誦;有一經誦一遍,亦有一經誦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種,主要有心誦、形誦、神誦、心祝、密祝、微祝等。通過誦經最終達到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對蛔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

步虛:指醮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相傳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又名「步虛聲」。依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步虛聲吟唱起來樂章優美,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大詩人杜甫贊曰:「此曲本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度聞。」

存想:一名「存思」,簡稱「存」。要求閉合雙眼或微閉,存想內觀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動狀態等,以期達到集中思想,去除雜念,進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即失去意義。存想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雲霧等)、景物(氣、炎火)、人體(五臟、丹田)及神真(身內神、身外神)等,多為師徒秘密傳授。

叩齒:即上齒與下齒相叩,以集神驅邪。一般分為鳴天鼓(左叩)、擊天磬(右叩)、鳴法鼓(當門齒上四千四共八齡相叩)。左叩以擊幼天門而應神羔,右叩凡制伏驅降用之,鳴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見《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進表:指道士將表文(青詞表章)上奏天庭的儀式,又稱「上表」。其程式為啟壇、請聖、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對道教最高神呈進稱為「上大表」,一般神則稱為「上疏」。最後將表文焚化,稱為「化表」,以期送達天庭,祭告上蒼,眾聖光臨壇場,賜福延齡,先靈受度。

鍊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煉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煉亡者靈魂;度指修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見《上清靈寶大法·水火鍊度品》)。

施食:道教科儀的一項儀式元,也叫「斛食」或「賑濟」,俗稱「焰口」,即設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並無施食,但在南朝劉宋時已有雛形,唐朝時就有了相當的影響和規模。宋元之際,以米飯盛於斛內施食,稱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宮觀還保存著這一做法。施食時要用「祭煉」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脫離鬼道。

散花:醮壇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通過想像中的神仙鑾駕,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故以散花作為頌讚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並非實地拋散鮮花,而是誦唱,因此又有多種的散花詞,多為五言、七言、詞曲等。

解冤釋結: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怨懟,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連牽飛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

化壇捲簾:化壇指將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捲簾如同人間君王臨朝聽政,捲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這種儀式多以化符、唱贊、存想等完成,經韻中有「倒捲簾」。

啟師謝師:即禮三師。三師指度師、籍師和經師。凡大型道場,皆設有祖師壇。開壇之初,高功恭對師壇,啟奏三師,請賜保佑,謂之啟師。下壇時,必要禮謝三師,以志不忘師恩,謂之謝師。

以上各種儀式元,便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齋醮場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8 Sat 2017 18:41
  • 置頂 拜契

拜契,
過去農業社會時物資缺乏、各種生活環境衛生不佳、醫學常識不發達有小孩,常有夭折情形
所以父母通常都會帶小孩拜契

希望藉由認神明為契父契母,保佑小孩能夠平安順利成長,幫替孩子度過各種關煞
即便現在各種科技醫療常識發達,但這個儀式仍不斷的流傳,是信仰也是傳承
照片為今天庄裡的庄民帶著女兒為外孫女來舉行拜契儀式
今天他們先是帶著素果牲禮金紙上香參拜後,再來擲筊請示玄天上帝,是否願意收外孫女為契子,經阿嬤誠心的向玄天上帝請求後擲筊,筊下去沒有遲疑的給了聖杯,玄天上帝允准後,最後再包個爐丹裝香火袋,這個在庄裡傳承2、300年的儀式就完成了⋯⋯⋯
拜契有些人會準備很多東西以及疏文,其實拜契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沒有怎樣做才是對的,重點是對神的那顆誠心,以及對兒女那般用心,如此便能天人合一,萬事吉昌
祝福所有前來拜契的小朋友
聰明伶俐、平安ㄠˊ大漢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末年,神霄派道書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中,始有煉度法的記載在南宋時期的幾部道教齋儀的大型著作中,大量的關於煉度儀的記錄和論述.煉度儀之所以在五代以後形成,並且在南宋時期得以廣泛流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一、社會環境因素,反映了北宋時期豪富兼併土地,導致許多農民陷入無地、無房、無食、無衣赤貧狀態的社會現實。正是由於社會帶給民眾的深重苦難,人們急切需要解除災難,拯拔亡靈。道教徒本著濟世度人的思想,滿足了人們對於死後能夠受度成仙,永離苦海的追求.


二、內修之術因素,煉度科儀作為一種對高功法師有著甚高內修要求的儀式而產生於宋代,與唐末以後內煉方術的盛行,特別是內丹理論思想的成熟,也有極大的關係。晚唐以來,內丹開始盛行,繼劉知古、張果、葉法善之後,呂洞賓、施肩吾、崔希范、彭曉等一大批內丹家活躍于社會,傳法授徒。宋代陳摶、張伯端更是把內丹術推向成熟.正是因為內丹術的繁榮和影響,道教科儀中對行法之士的內煉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煉度科儀之煉,就是要求高功法師以真水和真火交煉亡魂,當然需要行儀者自己有極高的內修煉養功夫,所謂以我身中之陰陽造化,混合天地陰陽之造化,為淪于幽冥者,復其一初之陰陽造化也高功法師運一己之神炁,合二象之生津,煉度枯骸,行神俱妙,才是煉度科儀的本意.

可見煉度就是煉自己造化,以度幽魂,如果未能煉神,則不能度鬼.倘若行祭煉者,精神不全,德行未備,又不得造化之妙,則一次祭之一次來,十次祭之十次來,只不過施與亡魂飲食,而不能度之超升.煉度科儀對高功法師的如此要求,正是建立在內煉方術高度成熟的基礎上。有此基礎,道教才會提出以人代神而煉度亡魂的思想,才會產生這種通過高功內煉而度化鬼魂形神的科儀.

三、煉度科儀在思想上,直接繼承了古代道教的濟度思想,早在東晉末年出現的度人經就有死魂受煉,仙化成人之說,說明道教自古就有度脫幽魂于沉淪、使其早升仙界的思想.

四、道教科儀在其本身發展過程中,雖然得到歷代高道的補充和潤飾,特別是經過科教三師的整理和編定,已堪稱成熟和完美。但仍有美中不足,就是缺乏普度性的科儀,這種能夠廣度各類幽靈的煉度儀,在北宋時期產生,並在南宋取得迅速的發展. 

煉度儀發展到南宋末年,已呈法出多門之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儀略·卷中說:世之祭煉,一一自稱其法為仙公的派,符咒作用,各各不同,江湖汗漫,宗派多門,非可以千百數.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皇盛會約九月 吃穿方面有講究

 [導讀]九皇會也作“九皇齋”,此俗相傳源自中國古代的“九皇”。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九月各道院立壇禮鬥,名曰九皇會。”

舊時成都在農曆九月,除了傳統的郊遊、登高、賞菊之外,還有一些隆重的盛會,如唐宋以來在玉局觀舉行的藥市,清以來盛行的菊花燈會、九皇會等。其中的九皇會也尤具特色。


                                                                九皇會

九皇會也作“九皇齋”,此俗相傳源自中國古代的“九皇”。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九月各道院立壇禮鬥,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鬥母誕辰,獻供候戲,燃燈祭拜者甚勝。”

“九皇會”原為古代道家的一種祭祀活動,“九皇”指北斗星,包括鬥杓七星和輔弼二星。宋以後,或稱紫微,勾陳和鬥杓七星,皆為鬥姥所生,號稱九皇;“鬥姥”又稱鬥母、九皇姐姐,為北斗九星之母,其誕辰為九月初九,九月設壇齋戒紀念“鬥母誕辰”。又傳明朝淪亡後,明朝遺民為紀念明代先皇,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重陽節期間,身穿白衣白褲,以食齋拜佛為名,祭祀明朝九代皇帝,穿白衣表示“帶孝”。在九皇會期間,人們念“太陽經”、“太陰經”,太陽是“日”,太陰是“月”,日、月合而為“明”,故此沿襲。後流傳于民間,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清代,九皇會廣泛流行於四川各地。從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辦九皇會。要禁屠宰,吃素食,即使婚娶者,也只能辦素席。街上飲食店,皆插上黃色三角紙旗,旗上正書:“九皇素食”四字。

過去,成都市的九皇會尤為隆重。相傳九皇會是由江西人帶入成都的,但也得到了各省會館和老百姓的認同。從八月二十九日起,城鄉飯館、食店都要打掃清潔,門前懸掛特製的“九皇勝會”的橫簾、黃紙方燈、黃紙對聯或黃紙彩帳,店堂菜牌均用黃色,一律賣素食。自九月初一起,各會館皆請僧道作會念經,舉行祀會儀式,迎請九皇尊駕,而江西會館最為隆重,並招請戲班唱十天大戲。普通百姓不分省籍,每家每戶皆插“九皇旗”,神龕特立“九皇”牌位,置香花燈燭,供奉素食祭品,朝夕禮拜。從初一起,屠戶停止宰牲,百姓皆須齋戒茹素。從初一齋戒,直到初九。逢初三、初六、初九,請道士巡街念“過街經”。初九日,向列於夜間圓壇掃祭、燃香送神。送走九皇后,然後開齋。戒葷九日,對於講究吃食的成都人來說也極其難得。有的戒葷前一日,即舉家大烹一頓肉食,謂曰“封齋”。至初九日,有的人家已急不可待,午前就開始購買雞鴨魚肉烹煮,一待日落,即忙忙焚香送神,舉家開懷大烹。正如清代《竹枝詞》雲:“門額恭迎聖駕題,九皇齋吃自江西。重陽後是開齋日,特特烹魚又殺雞。”即描述了當時熱鬧非凡的勝會場面。

九皇會

九皇會亦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潮劇班社的祭祀活動,有食九皇齋者。每年舊曆九月初一至初九這九天戲班必一律齋戒吃素,戲班優伶皆散發披素衣,梨園公所設祭壇,祭祀九皇神和鬥姥天尊。祭祀時用一個谷鬥裝滿米,中插一根小木柱,柱上置9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一盞豆油燈,日夜不息,焚香,供花果,演戲酬神。北京戲曲行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舉行奉祀九皇神的活動,謂之“九皇會”,戲班全體人員吃素,戒葷腥,叫“食九皇齋 ”。清代,浙江杭州民間流行一種保佑地方平安的信仰組織,叫“九皇鬥壇”,城裡城外,山上山下,共有鬥壇三百餘處,每年夏曆九月初一至初十,每晚都要拜懺至四、五更;初六、初七為朝天上表,全城遍發招貼,並招兒童過關。在九皇鬥壇祭祀日期.杭城居民有一半要吃素食,俗稱吃“九皇素”。廣東省汕頭蓮華鎮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十日是盛安樓古寨“九王齋”傳統民俗活動期,其間初六日“大齋期”最為隆重,這天必設壇擺桌祭拜“佛祖”,男女老少都要戒葷素食,謂之“食齋”。辛亥革命以後,破除舊俗,民間的九皇祭祀活動逐漸消失。

九皇在華夏大地是一尊普通神,但在東南亞華人中卻影響甚大。“九皇齋節”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華人社會重要的盛會。參加活動的信徒,在九皇齋的九天九夜裡,都改吃素食,停止娛樂活動,主要佛寺舉行各種慶祝儀式。街上商鋪擺滿各種齋物貢品和食品,上面插一根黃旗,或貼滿寫有清齋字樣的黃紙幅,善眾脫下豔麗的服裝,穿上潔淨的白衣白褲,誠心齋沐,到佛廟進香,禮拜九皇佛祖,以祈求闔家平安,吉祥如意,諸事順利。慶祝儀式到最後一夜達到高潮,儀式從午夜開始,一直通宵達旦。數以萬計穿上白衣白褲白鞋的善男信女沿街抬神遊行,一路上炮竹聲震耳欲聾。普吉島是泰國最大的島嶼,島上的居民多是福建人和葡萄牙人的後裔。相傳1828年,一位福建工人從江西省請來九皇香火南來泰國普吉島,被注入佛教色彩,“九皇”成了“佛”。之後又傳到馬來亞、新加坡各地,僅馬來半島一地,就有主祀或副祀九皇的鬥姥宮達四十餘座。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普吉島都要舉行盛大的“九皇齋節”,慶祝“九皇大帝”聖誕。在海外華人社會影響很大,已成為島內的獨特一景,使這裡一躍成為東南亞最富盛名的休閒度假區,每年吸引來自東南亞各國及臺灣、香港地區的信徒們來島上朝拜。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一些地區的民俗活動也逐漸恢復。2005年10月8日至10月10日,成都市青羊宮內舉行了盛大的“太上玄靈九皇大醮”,即“九皇會”,歷時三天,結束日向參會者施食。2005年10月3日10月11日,河北省承德市城隍廟舉辦了第一屆“北斗九皇會”,吸引了許多道教信眾和遊客。2005年5月廣東省汕頭蓮華鎮將盛安樓古建築重新包裝,在其寨後山坡地新辟了占地百畝的果林生態景區,配套建設了登高區、原始區、品嘗區、傳統農具區、種植區、耕田區、燒烤區以及制紙作坊、蘆薈圃、烽火臺、捕魚區、李時珍百草園、踩水車等景點,遊人至此,既可以感受百年古寨風情,飽覽山村田園風光,領略農家生活情趣,又可以欣賞“九王齋”民俗活動,還可以在不同季節進園採摘和品嘗各種時鮮水果,開發建成“盛安百草園”生態旅遊風景區,為傳統民俗活動注入新的活力。(編輯:陶然)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皇法會

  道教宮觀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例行舉辦為期九天的九皇法會。法會期間,宮觀都將舉行禮鬥贊星、誦經禮懺、祝壽、上表文、上鬥筒、放生、施食利幽等法事。

道教宮觀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例行舉辦為期九天的九皇法會。法會期間,宮觀都將舉行禮鬥贊星、誦經禮懺、祝壽、上表文、上鬥筒、放生、施食利幽等法事;通過如法如儀的禮拜誦經朝聖壇儀,表達道教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的濟世理想,同時為關心和支持本山本觀道教事業發展的信眾居士、香客遊人進行“轉運泰達,添福延壽、家庭和睦、消災免難”的懇禱祈願;同時也讓更多的善緣朋友走近並瞭解道教的“貴生重德、敬奉神明、講求天人感應,強調修身養性、正己化人”的教義思想,領略中國傳統道教文化,隨喜參與法會活動。歡迎善信遊人觀禮瞻仰、敬香燃燭,沾露道恩,隨緣樂助,與道結緣,獲福無量。


九皇法會

道教的科儀簡介

齋醮科儀,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與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幽事有攝召亡魂,沐浴渡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


齋醮科儀

舉辦齋會是道教禮儀、贊韻、法式、燈儀等道教文化內容的大融合和整體展示。其中基本禮儀有:稽首、三跪九叩、三啟三禮、撚香等禮拜儀範;贊韻中常用吟唱的有步虛韻、開壇符、大贊、吊掛等五十多首不同曲目,樂曲悠揚動聽,令人心神怡悅;法式常用的有:開壇、取水、蕩穢、祀灶、請聖、揚幡、宣榜、回向、送聖、上大表;攝召,安靈,度橋,沐浴,破獄、破湖、朝真、煉度等科儀。

這些法式都由壇場中的高功來主持,如發符一項, 亦稱“申文”,就是先通過高功法師變神召將,將所行法事的緣由、內容及要求發出公文,通過溫元帥、值日功曹、符使傳遞等神,通報三界帝闕,遍詣諸真神司,以求降駕垂恩,證盟修符。整個過程一般由發奏、啟師、變神、召將、通疏、送符、回向等幾項內容組成。



燈儀

道教燈儀中以燈作為主要禮法用具。由於燈和光明聯結在一起,因此,燈儀就具有“照耀諸天,續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獄,上映無極福堂”的功能,以燈儀錶現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義思想內容。通過燈儀實現“破毀鐵圖羅酆幽陰”,萬神護送幽魂,“徑詣人天,隨品受化,更生福鄉”的功能;以燈儀錶現道教徒擺脫苦難的願望和要求。明正續《道藏》收有各種燈儀經本達十九種,目前常用的有《玉皇十七慈光燈儀》、《南斗延壽燈儀》、《三官燈儀》、《北斗燈儀》、《本命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

道教的九皇信仰

九皇信仰原本是北斗信仰,“北斗九皇大道君”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據道教《鬥姆本命延生心經》記載,元始天尊之陰氣化生鬥姆,鬥姆的梵氣又化生了九皇——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和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兩星,稱為九皇大帝,為先天之大神。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鬥姆的地點都稱為“鬥姆殿”或“鬥姆宮”等,但是,卻不常以“九皇大帝”為正式廟稱。


道教的九皇信仰

道教的九皇信仰

在中國古代很重視北斗星君的作用。《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就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佈,以及人間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

其後的緯書更對此作了發揮,《河圖帝覽嬉》曰:“鬥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中一星,主壽夭。”“鬥主歲時豐歉。”《尚書緯》說: “七星在人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當昆侖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為七政。”

道書《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雲:“北斗司生司殺,養物濟人之都會也。凡諸有情之人,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道書記載,根據人的出生時辰,人們的生命被分屬於七個星君所掌管,“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巨門元星君,醜亥生人屬之;祿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屬之;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武曲紀星君,己未生人屬之,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各人根據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自認北極本命所屬星君,隨心禱祝,善無不應,災罪消除。

九皇齋日

歷史上,道教的九皇會深受民眾信仰,流行於全國各地。其信仰活動已融入風俗之中。清代四川各地辦會期間,民間要禁屠宰,吃素食,即使婚娶者,也只能辦素席。街上飲食店,皆插上黃色三角紙旗,旗上正書:“九皇素食”四字。舊時的成都從八月二十九日起,城鄉飯館食店都要打掃清潔,門前懸掛特製的“九皇勝會”橫簾、黃紙方燈、黃紙對聯或彩帳,店堂菜牌均用黃色,一律賣素食。


經書

自九月初一起,各會館皆請僧道作會念經,舉行祀會儀式,迎請九皇尊駕,江西會館也會請戲班唱十天大戲。普通百姓不分省籍,每家每戶皆插“九皇旗”,神龕供立“九皇”牌位,置香花燈間諜,供奉素食祭品,朝夕禮拜。屠戶停止宰牲,百姓皆須齋戒茹素。從初一齋戒直到初九。逢初三、初六、初九,請道士巡街念“過街經”。初九日,向例於夜間圓壇掃祭、燃香送神。清代《竹枝詞》雲:“門額恭迎聖駕題,九皇齋吃自江西;重陽後是開齋日,特特烹魚又殺雞。”即描述了當時熱鬧非凡的勝會場面。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齋醮科儀的由來、演變和發展

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儀式,也是道士所從事的主要宗教活動。齋醮的內容有清潔身心,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訣、叩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音樂,燈燭和禹步等儀範程序。齋醮的目的是使人與神靈溝通,祈禱神仙保佑,賜福消災解厄。

中國道教豐富的齋醮儀式,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齋醮,能表達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神聖醮壇那虔誠的誦經,默默地禱告,祈求上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冤魂超升,萬罪冰消,永脫沉淪。如果你到道教宮觀去,就會看到道士穿著道服在殿神壇前誦經禮懺,虔誠的信徒們隨著跪拜,祈願吉祥平安,追思祖先,這就是道教活動的儀式。

齋醮具有悠久的歷史,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 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曰齋,以表示莊敬,齋的形式有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等。但這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齋戒,屬“祭祀之齋”,莊子在“祭祀之齋”外,提出“心齋”之說,認為真正的齋,應經內心修煉,才能臻於妙道。莊子的“心齋”之說,遂為道教所沿用。《雲笈七簽·齋戒敘》引用了莊子的“心齋”之說:“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為;三者心齋,謂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可見“心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脫俗。

, 是古代一種禱神的祭祀,文獻中有“修齋設醮”之語,齋是祭祀儀式前的潔誠行為,醮是祭祀儀式活動本身,這是二者的區別。在隋唐道教的祭祀儀式也稱為齋。《唐六典》列舉道教之齋有七種:金錄大齋、黃錄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塗炭齋、自然齋。這些齋都是祭祀儀式,金錄大齋就需舉行四十九天法會。

晉代齋、醮就已有合二為一,成為道教祭祀儀式的特有名稱,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是祭祀儀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等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在道教齋醮科儀經書中,正式將齋醮並稱。

齋醮科儀的修訂

1,陸修靜(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健人物,最主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製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有《金錄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好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2,張萬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有《傳授三洞經戒法錄略說》、《三洞眾誡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錄立成儀》等。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錄、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張萬福認為:,是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

3,杜光庭(850--933年),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論,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影響最為深遠。主要有《金錄齋》、《黃錄齋》、《明真齋》、《神咒齋》、《拜表儀》等。

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太平經》卷四十三說入道之人,“當養置茅室中,使其齋戒”。太平道法師持九節杖為符祝,率道眾跪拜首過,向天神祈禱,稱謝。這都是道教早期較原始的齋醮活動。

張陵天師在巴蜀創建五斗米道時,亦設置靜室,作為道眾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

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唐代齋醮

唐高祖(李淵),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登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禳災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齋醮活動頗為重視。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錄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地,鎮安社稷。

 

唐玄宗尊祟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錄齋會,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道現42座,洛陽有道觀12座,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

 

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贊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贊、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

 

宋代齋醮

 

宋代皇室齋醮活動的盛行,與道士張守真“降神”事件頗有關係。據載,宋太祖趙匡胤病,召張守真入宮,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錄醮,令張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欽薦奉敕撰《翊聖保德真君傳》,稱翊聖保德真君降世,教張守真結壇之法,使為宋王齋醮祈福。所傳九種結壇法,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三壇為國家設。其上稱順天興國壇,3600星位,為普天大醮;其中稱延祚保生壇,2400星位,為周天大醮;其下稱祈穀福時壇,1200星位,為羅天大醮。

 

中三壇為臣寮設。其上稱黃錄延壽壇,640星位;其中黃錄臻慶壇,490星位;其下稱黃錄去邪壇,360星位。

 

下三壇為士庶設。其上稱續命壇,240星位;其中稱集福壇,120星位;其下稱卻災壇,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時期,皇室齋醮活動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於京城乾地建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

 

宋王室還重視齋醮科儀的修訂。宋真宗令兩街道錄召集高道修齋醮科儀,由王欽若審定編成《羅天大醮儀》十卷。宗神宗命提舉中太一宮孫永監修刪潤齋醮科儀,熙寧六年1073,陳繹又奉旨編修《道場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選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贊規儀,並編成最早的齋醮音樂經韻譜《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詔以金錄靈寶道場儀範426,降天下道觀,命守令選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齋醮

 

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宗師,道法高妙,其為國主持的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處機真人進京,命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處一真人進京。王抵京時,世宗已死,繼位的章宗即命王處一設醮,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處一真人在京師十方大天長觀,為國設普天大醮七晝夜,章宗駕幸醮壇,行香祭祀,齋戒七日。並親書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中有記載。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兩召王處一在亳卅太清宮舉行普天大醮,王處一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七大弟子中最著神異者,而普天大醮是齋醮儀式中壇位最高、規模最大者。

 

元代長春宮全真宗師,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師,多奉敕為國舉行大型醮祭儀式。丘處機真人弟子李志常,兩奉朝命在長春宮建普天大醮、金錄大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詔長春宮設羅天大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晝夜醮儀。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等,領天下道士千餘人,在長春宮建週天大醮七晝夜,薦科宣儀,禮於上真。

 

明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禮部定擬齋醮科儀格式,於洪武七年(1374年)頒行《大明御製玄教立成齋醮儀》。明代正一道貴盛,張天師受到明諸帝的重視,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從洪武至永樂年間,43代天師張宇初為國建玉錄大齋、薦揚玉錄大齋、延禧大齋、傳延禧法錄、禱雨等。第44代天師張宇清建金錄大齋、祈謝金錄大齋、玉錄大齋、祈謝大齋、普度醮、保安醮、金錄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等,據《皇明恩命世錄》、《漢天師世家》等書記載統計,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

 

永樂十七年(1419年),張宇清天師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四處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記錄。次年所建的玉錄大齋,也有1800羽士的規模。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齋醮供器與法器

 

醮壇香案供器,以供奉神靈,有香爐、蠟台、花瓶、香筒、果盤、凈盂等。

 

凈盂: 是盛聖水的容器,又稱水盂,醮壇上,高功左手執凈盂,右手執小柳枝,遍灑醮壇,以示凈場。

 

供養: 有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道教認為供養物當用五行,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德。即:

 

, 用銅鐵造成錠,貼金箔代替。

 

, 即香,用香刻成假山供養。

 

, 即凈水,用凈盂盛之。

 

, 即燈,是醮壇必不可少之物。

 

, 取黃土鑄成方塊,八方刻八卦供之。

 

: 祭祀焚香,由來己久,早在西周時期,即有祭祀焚香之俗,週人以香氣降神,遂為道教繼承。道教齋醮用香有講究,醮壇焚百和香、降真香等,認為是祀天帝之靈香,可以上達天帝之靈所。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圭簡(又稱朝簡、朝板)以像牙製作,一般木製油漆塗飾,臨壇法師手執圭簡以傳神靈。

 

如意一般為玉、木、骨雕制。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彩形或靈芝形,中央一點呈圓形,此三點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徵一心尊三寶(道、經、師)。

 

法印是道教上奏天庭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印多用於驅魔辟邪,醮壇上使用的青詞、章文、符錄、疏表、榜文等,多要蓋法印,以像徵神靈;道士受錄,也要蓋法印作為憑信。法印,也稱三寶印(道、經、師),多為方形,大小不等。有木質,石質,青銅,玉刻等。

 

法劍又稱寶劍,七星劍。道教認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宣稱醮壇上高功法劍具有無比神力。

 

法尺一般用桃木製作,為道教齋醮法壇所用,以驅邪逐鬼,祓除不祥。

 

令牌又稱五雷號令牌,源於古代軍隊的虎符。令牌用雷擊棗木製作最佳,正面刻“五雷號令”背面刻“總召萬靈”兩側刻二十八宿,令牌上圓下方,象徵天地,醮用於召集神將。

 

樂器有笙、管、笛、簫、二胡、琵琶、阮、古箏、三弦等樂器伴奏,根據宮觀條件而定。

 

步罡踏鬥

 

步罡踏鬥是齋醮時禮拜星斗,上香拜表。“罡”是指天罡,“鬥”指北斗。它是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舖設罡單,罡單上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星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徵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身穿法衣,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

 

掐訣叩齒

 

掐訣是道教行法中的掌指動作,高功法師右手持法器,左手掐訣,是將左手四指各節代表四維、八方、十二辰,並定出代表八卦、七星、九宮、三台、二十八宿的部位,法師用姆指掐某處,即代表某訣。步罡踏鬥要與掐訣配合。

 

叩齒即上下兩齒相叩,以集神驅邪。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說:“叩齒之法,左為天鐘,伐鬼靈也;右為天磬,集百神也;中為天鼓,朝真聖也”。法師東向,叩齒三十二通,象徵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凡制伏驅降妖魔鬼怪,即用鳴天鐘,擊玉磬之法。門齒上下相叩,叫鳴法鼓,法鼓可內正神氣,外滅魔靈。叩齒以八為節,上下三叩,為三八二十四氣,可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此法。上下三叩齒成二十四通,即稱為鳴法鼓。道教醮儀開始時,都有鳴法鼓二十四通,即是三叩門齒,以朝上帝。叩齒與掐訣常配合使用。

 

存想通神

 

存想, 也稱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天隱子》釋“存想”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也是指閉目靜思身中諸神之存在和顯現的修煉法術。法師通過存想,可使心誠意專,遙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塵為神界,化己身為神靈本體。以存想之法溝通神人,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力。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的目的就不能達到,齋醮也就失去意義。

 

1,化壇存想: 齋醮必須建壇,壇場可以欄界定,並設神像、靈幡及諸法器,但此佈置仍是外在的、凡間的,而通過法師的存想,卻可使凡間之壇變為神靈之境。此存想過程,道教科儀稱為“化壇”,即將凡境化成仙境。

 

2,醮儀存想: 齋醮法事開始,在啟堂、入戶、上香後,臨壇法師又有一存想儀節。道教齋醮道場法事,有早、午、晚三朝科儀,早朝三清,午朝玉皇,晚朝青玄。

 

3,上章存想: 在道教的上章禮儀中,章表上達天庭,也靠存想來完成。上章存想,實際是將人間宮廷大臣上章奏表儀式加以神學化,從而構想出上章於天廷之太上的科儀。在齋醮儀式中,法師每存想一神,都要誦念咒訣。

 

道教的存想,是對神仙世界的又一種追求形式。它的宗教意義是:經法師的存想,醮壇化為神仙境界的三清聖境,成為真實的神聖凈壇,法師的步、訣、念、唱,也是與神靈的真實交通。

 

齋醮法壇神符

 

, 又稱雲篆,玉牒金書,天書,龍章,鳳文等。道教是以符錄見長的宗教,醮壇佈置離不開符。符錄之源,出於先秦巫術。早在黃帝時期,古代先民就已有立壇、求神、授符等巫咒風俗。至漢代,符錄己十分盛行。道教興起之初,便沿用巫祝符術,為人治病解卮。

 

《道法會元》卷六十七談符的功能及書符訣竅說:符是陰陽贅合之物,只有天下至誠者,方能使用,若誠心不至,符自然不靈。因此,書符要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總之,書符者引氣存神,傾“精”,“神”於筆端,如此書成的道符,方有役使鬼神之靈力,符之所降,無所不通,無所不度,這就是書符的訣竅。說:

 

畫符不知竅, 反惹鬼神笑。

 

畫符若知竅, 驚得鬼神叫。

 

在各種齋醮法事中,有不同焚化符文,禱告神靈,如煉度科儀,在法事進行中,高功先後要告解冤符、破地獄符、十傷符。

 

齋醮常用文檢

 

, 寫有迎祥集福信眾名字和生辰,或亡人名字,生辰及其陽眷,以及今日所行法事名稱,以供行儀時宣讀。

 

, 一般告貼壇場外,有告諭信眾,開列誦經品目,科儀程序,法師職稱等。

 

, 有玉皇表、呂祖表、三清表、救苦表、斗姥表等。

 

, 有功德牒、盪穢牒、普召牒、幽冥牒等。

 

, 有十王疏、供天疏、回謝疏等。

 

, 有十傷符、二十四獄符、開天符等。

醮壇執事

 

參加齋醮法事的道士,通稱為醮壇執事,根據所司職責,又有特定稱謂:

 

高功: 俗稱為掌壇師,是醮壇諸經師的首領。能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登壇朝禮,經典玄律,科范威儀,都由高功提理。高功須熟悉經典科儀且會做功、念功、唱功、奏功。

 

都講: 又叫右闡道,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須才智精明,在科儀中主管唱贊導引。主司提韻,宣關,領白和叫香。因都講在科儀中常手執龍旗,並居高功東側(青龍方),故又俗稱為龍班,龍單,通常由一至二人擔任。

 

監齋: 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主管科儀典法,糾正壇職,振肅威儀,監督齋醮如法如儀進行。

 

提科: 是壇場提音接詠的法師,須聲音洪亮,熟悉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

 

表白: 負責壇場上宣念文函,對白,和韻,要求上申天庭,虔誠恭敬,清音雅詠,字句清晰。須熟悉經典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表白在科儀中常手執虎旗,居於高功西側(白虎方),故俗稱為虎班,虎單。

 

此外還有演奏道樂和經師多名。高功、都講、監齋、侍經、侍香、侍燈、稱為六職,一般醮壇,最少也得有此六職演禮。《黃錄齋品》記載的臨壇眾官為高功法師一人,同法四人,即監齋、直事、侍香、侍燈。《無上秘要》卷四十八《靈寶齋宿啟儀品》記載的眾官有七職,即高功大法師、都講法師、監齋、侍經、侍香、侍燈、侍座。

 

殿堂陳設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個,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盒,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倏狀。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左邊設大木魚一個。

 

殿內懸掛之幢、幡、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隻掛一幢,或一幡,以免威儀不整肅。

 

敬香叩拜

 

敬香, 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熟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

 

叩拜, 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道教服裝

 

大褂: 袖寬一尺四寸,長隨身。

 

道袍: 或稱“得羅”(得讀“朵”音),袖寬一尺八寸,長隨身。以上統用蘭色布料,蘭以像天色與東方生氣。

 

戒衣: 袖寬二尺四寸,長隨身,黃色黑邊。

 

法衣: 也稱“天仙洞衣”。是做道場“齋醮”活動,“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

 

花衣: 經師上殿穿的繡花,有的地方稱“班衣”。

 

經衣: 平常早晚功課上殿經師所穿,紅色黑邊,也有黃色。

 

道士所戴帽稱“巾”,有九種: 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戴的“冠子”有: 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 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 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戴); 五老冠(連瓣形,中繡五老像,做度亡高功所戴)。

 

白襪:白色象徵本來面目,表示一塵不染。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斗姆秘傳先天雷晶法

南宗千古秘傳先天雷晶法,收載於《道法會元》。主法: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梵炁法主斗姆紫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斗姆亦稱為雷祖大帝,因此部屬下有一大批雷神

師派:祖師青華帝君李亞,即李鐵捌。祖師雷霆啟教火師汪守真,祖師金闕侍宸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文卿,宗師高明君洞明白玉蟾。後傳顛嵩道者云中散仙金志達、學仙童子方舟道者陳仲濟、寅窻玉隆先生趙子寅、鐵心道人閔子文,其時已入元朝。

將班:欻火律令大神炎帝天君鄧燮,雷霆都督鐵筆注律大神青帝天君辛利,先天一炁飛捷報應使者陽穀神君張珏,這三位就是雷霆三帥。雷霆傳音捷疾使者嘯命風雷神君張雲,雷霆發號都督使者太乙鐵甲神君張亞。陽雷五大蠻雷使者:馬鬱林,郭元京,方仲高,鄧拱辰,田元宗。陰雷五大蠻雷使者:蔣剛輪,畢機,華​​文通,雷壓,陳石。雷公江赫衝,雷母秀文英,風伯方道彰,雨師陳華夫,雲吏郭士秀。

巡遊圖中斗姆位置畫面中央,畫面分為五層。最上一層共十位神靈,領頭者為雷霆飛捷使者張元伯,身後依次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及北斗七星。第二層共四位神靈,第一位為九天運令雷王欻火陽神鄧天君,其後位置中央者,一為左輔星君,一為右弼星君;在左輔星君側面,上為陀羅,下為擎羊。第三層為斗姆。斗姆聖相顯現三目三頭,八臂。正面為天母形,口啟微笑,面容平和慈善。右面為鬼相,黛黑色,大怒顰目;左面為豬相,黛黑色,亦作怒顰目,嘴兩邊微露獠牙。斗姆首上寶髻,頭戴花冠,內著長襦裙,披天青雲錦法服,外罩半臂,胸部密飾瓔珞,周身披帛飄拂,項後有圓光。八臂所持法器,左上手擎日,右上手擎月;左中手執弓,右中手執箭;左下手持法繩,右下手持寶杵;胸部雙手平舉於前,結斗姆印。雙蹆成跏跌坐,盤坐於蓮台上,置於四輪車上。車廂前有七隻豬挽轅牽引,這是北斗七星的化身。第四層左側為玉梵尊天嘍羅王,右側為妙梵尊天伽嘍王。此二神,即陰陽二雷。第五層左側為掌令雷王辛天君,右側為九天行令雷王飛捷傳奏張使者。

法師修煉先天雷晶法,入室靜坐,息心定炁,物我兩忘,念頭不掛一絲,萬神自註於體。混混沌沌,寂無遺響,我身亦無,湛然不動,促炁歸玄關之中,凝然無想,心與太虛為一。但見金光發現於目前,舌拄上齶,咬定牙關,猛著精神,弩目直視東南巽戶,存想北辰光輝在前,光射吾目。次見金字,於斗口成金光一團,似初升紅日之狀。

卻念天母心咒,存想變神,自己化為天母。咒畢,以祖炁金光,以意念虛書天母諱,於前金字上,混合結成天母本相。想飛捷傳奏張使者自太極化形,禀北斗廉貞炁而出,如金烏飛入斗口天母前。法師急用雙雷局,以一字吽音,感動祖炁,驅使飛捷傳奏張使者,歷後天玄竅,入腎海鞭龍。存斗口使者,亦下海鞭龍。此處之龍,是指腎氣。腎氣勃發,直上心宮,與心氣交合混煉,坎離相交,水火既濟,雷法有成。

次念一炁雷章咒曰:唵唎吽唵唎吽唎吽唵唵唎唵唵唎吽吽。雷音虎聲,密念逼炁,喊起使者,復入祖宮,外使者亦復入斗口。咒畢,法師急以虩字,雙局提起,歷膽入金井,度十二門,即用?字,玉鎖匙撥動,取出金丹使者,直上崑崙,迸出三界,混合外使者。急念召咒:唵藍淨法界吽吽發發啵吒波伽嗎成咭唎霹靂金光攝。左局引至壇前,即以祖炁呼,書天母諱轄之。使者一見,則留戀壇前。卻飛天皇伽耶霹靂攝(子午鬥),罩住。隨念誓咒:吾知汝名,吾知汝姓。吾為汝兄,汝為吾弟。汝若不至,罵汝九祖。吾負汝弟,永墮幽冥。吾叫汝名天下知。雷中夜叉,雲中烏鴉,雷鬼雷鬼,速至速至。吾奉雷祖大帝律令。咒畢,存想元帥拱立俟命,任意行持。其雷性最烈,不能停久,召至即遣,毋致虛文。雷神往來,欻如雷電故也。役咒:唵嘛哩嗟芒娑訶。使者張珏,奉天母敕。咒畢,喝疾,卻到,下令一聲,存使者雷轟電掣而去。

除靜坐法之外,尚有太陽煉法。當太陽初出之時,法師面對太陽,密念三淨咒。咒畢,存想日前摩利支天母本相,前有金光一團,與日相混,內有金烏,似飛不飛。即念天母心咒,存自己為天母。雙手雷局,運用祖炁,逼炁,念唵訶娑茫唴哩嘛,一炁七遍。又以天母諱,喊出金光,直上雷城十二門,急用?提出,與外金烏混合,共為一團金光。如此分明訖。卻念唵嘛哩嗟芒娑訶。咒畢,收氣一吸歸於祖宮,雙雷局按下,如金光霹靂之聲,覺自己遍身皆金光燦爛,然後作禮而退。如斯運煉,七日之內,可見日中金烏。其要運煉,妙在冬至日始為之。常煉最佳。切忌夏日,煉則傷人。

斗姆傳有書符口訣,曰:“入室書符合太微,坎離交姤自心知。先天一炁誰能識,嘯命風雷達者稀。”凡書符,先凝神靜定,安紙於桌案,穩放磨墨。暝目內視心宮,精氣交姤,陰陽和合,天人合一,無我無彼,混然一炁,如混沌未判之初。存想紙上金光朗然,似使者在其中,有飛走之勢。運自己金光,照耀金室,卻咬定牙關,逼一身之炁充滿,生機一動,開目一視,金光洞盪,眼光落紙,隨炁一筆,則是太極,如重千鈞,目光一攝,則我之使者成立。依法書成,發揮先天大道之妙,自己元神之靈。隨筆掃就,意動神隨,光發將現,駕之以雷車,給之以號竅,加之以九字靈章,封之以玉帝親機,則操縱在我,不假咒訣為之。只一筆渾全,便見天地之心。

右念天皇咒,一炁成符。咒曰:天皇大帝,南極至尊。炎火之祖,勾陳之精。紅頭黑面,人首蛇身。口吐黑氣,盤繞崑崙。總持萬化,節制雷神。上部九天,日月星辰。中管五嶽,城隍威靈。下通河海,十二泉扃。北酆九壘,水陸陽冥。神拒者滅,鬼拒者傾。命令到處,無敢不遵。敢有不順,霹靂一聲。頭破腦裂,化為微塵。急急如天皇伽耶霹靂攝。咒畢,入黃字於方圓圈內,作用,運身中雷竅激剝,出筆東方震宮之上。

舉凡祛雷、祈禱、殺伐、禳星、避難、釋冤憎、救死亡,無施不可,務在專心致意,依法奏告,有求必應。蓋天母誓願救苦護生,凡行持,入靜室,焚香,凝神斂念,專心精誠,無一雜念,依式親書心章一道,不令人見。書畢,安置壇上供養。入夕二更時分,層台望北斗,上層列燈香水,下層水一盆。法師三淨,持心咒,燃上層鬥燈。存空中金光一團,燦然在斗口。即存光中有一天宮,瑤光玉書之扁曰:一炁梵天宮。宮內有天母在焉。外有一宮,門扁曰:遊極應靈宮。在梵天宮之左。宮內復有九宮,中則尊帝二星居之,九宮九皇所居。各有官曹,出立門下,金光朗煥。如此分明,即對梵天宮,禮念天母聖號。

志心朝禮,一炁梵天,三光聖母。駕游日月二宮前,敕賜雷霆大法主。威光赫奕,妙相圓明。接引群生,超離諸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北陰乾元聖母日月登明慶華紫光聖德天后救苦護生摩利支天大聖。如上禮念,不計遍數,存對聖駕儼然,威光烜赫,火焰飛騰。致敬啟雲:恭惟大聖大慈,超生死事不干之地;至靈至聖,乃鬼神窺不破之機。稱讚無窮,皈依莫盡。惟願神通加護力,千災萬罪悉消除。有求隨感度群生,早契真常明本性。臣僭屈聖君,自知多戾,​​下情上達,敢進瞽言,急告心章,謹當化奏。以章於香爐中焚,默召使者,存使者自天母前飛下,至祝所。齋章奏,存使者接章,上天母前投進,使者拱立聽候旨。兆面奏,祝雲:寶章化奏,意已盡於再三;璇極垂光,顏不違於咫尺。即當面奏,竚俟感通。

法師起身,投水符,步鬥罡、三台,坐中台上。結跏趺坐,兩手相叉,掐玉文,舌拄上齶,攪華池水滿,嚥下丹田,五氣圍繞玉室,靈光轉旋不已,結作嬰兒居中,形體具足。存身在青黃紅三色雲內,震動八門,衝破泥丸,而出珠懸於頂,嬰兒自珠口中出,乘金光一道為雲,直至梵天宮門下。使者見兆至,出迎,引兆直至天母前。心三拜,長跪奏雲:臣以凡愚,叨行大法,蒙師口授。凡有禱祈,謹遵元誓,拜進心章,急告宸慈,希求報應。臣今據述心章意。除已飛章上奏外,臣今躬詣道前,口奏前因,祈頒恩命,差降法中使者張珏,副帥張雲張亞,統領雷霆一府二院三司官將,五方雷部威神,一合下赴行壇

法師修法已成,自可役使鬼神,掌握雷霆。時當祈雨,禳除旱災,建壇召將,奏章發檄,立限某日時報應。臨限登壇召雷,焚符檄催並。次入密室,端中大坐,握固,平定身心,調息聚炁,斂念凝神,覺吾身充塞天地,兩腎中一炁,氤氳而起。地炁上騰,天炁下降,盤結如雲霧,閉塞宇宙。待身中汗出,口中津滿,卻以虩音提起,念一秤金咒,如前法擊搏如雷聲,運動霹靂,喧轟駍馺而出。想風雲慶會,彌滿六合,雷雨大作。如未臨限,及臨限未應,必須再作。要報應方止。候風生雲合,雷動雨降,徐徐出定,入壇號召,焚符下令,如意行持。所謂踏翻斗柄天昏黑,倒瀉黃河水逆流。

天人感應,證驗先應於體內。法師造化機要,意守會陰,候機而動,引真氣沿督脈直上,運尾閭下九節,冲起九道黑炁,過三關,上夾脊,至泥丸,復下三田,沿任脈而下,如此任督運轉,盤遶八十一次。運得頂門如火熱。卻引下華池,引液入玄關之中。即閉息片餉。存黑炁包裹一點真明至精,想一身皆陰,黑炁充滿。就運黑炁,混合五行之炁,皆為黑雲,內有風雷鼓舞。五臟皆為黑炁,自腎宮衝上心宮,與心赤炁交姤,如日月交激之狀,恍然成一黑炮墜下,激起海水,濤波洶湧,雷電交轟,驚起海中千龍萬虯。五行正炁化為五雷,鞭役海中諸龍,乘黑炁為雲,從雙關升泥丸宮出。存諸雷神龍雨部眾,鼓舞風霆黑炁為雲,充滿天地,彌滿六合,雷電交作,霖雨如傾。即出祖炁金光,照耀三界,光中恍有火師汪真君,怒容仗劍,在圓光中號令,策役雷神,行風布雲,轟雷降雨。使者為首,承令統領諸司內外九宮二垣雷官,交掣四面,黑雲蓊鬱,風雲雷電,擁從主帥,行雲降雨。此訣須要定心,運用得真,覺自身如冰冷,即陰昇陽降,黑炁混混,充塞天地。如此既了。然後下座,催告師帥,立俟報應。

另有動雷一法,亦甚靈驗。萬法千門,功歸一揆。要知天地之機關,不離乎人之所為。叱叱風雨,馘杜妖魔,用無不應,乃神將之為我,我之為神將。終身行之,何必他求。所謂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是雷霆之要道。若不斡運陰陽,轉天樞,跡地機,不知玄關之要,則所運非行用之根蒂也。輕空則有風無雨,熱燥則無風有雨,氣奔喘而急則有雷,心驚懾而耳嗚則霹靂殺伐。凡動雷之法,須要道中玄妙,陰陽相生,五行相尅而為雷,運至中宮,刻應聚會,混成一炁,卻以虩字提起,?字放出,口為風雨,耳為雷,鼻為雲,目為電,交轟打入符中,駍馺二字,作聲入符,霹靂震動,風雷大作。其於煞伐,則役天上之罡星,運身中之殺炁,筭人間之虎,射雷霆之震,發矣。臨上壇,未能應口,但凝神駍馺作,湧至舌端,嚼教百雜碎,望空噀去,五事至矣。仍以金書金字,擊往巽方,則號令相應。至秘至玄,萬金不度,得者珍之。切宜暇日勤而行之,久久純熟,自然通神。一旦行持,立彰昭報。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常用指法
五行指
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木指,掐左手第二指第二節下部。火指,掐左手第三指第三節左邊。土指,掐左手第四指第三節。金指,掐右手第四指第三節。水指,掐左手第三指第一節下。
七星本指
代表北斗七星的指文的總稱。第一魁星文,在左手第二指第二節上。第二,魎星文,在左手第二指第一節上。第三{左為鬼,右為字去三點水}星文,在左手第三指第一節。第四{左為鬼,右為行}星文,在左手第三指第二節。第五{{左為鬼,右為畢}星文,在左手第四指第二節,。第六{左為鬼,右為字去土旁}星文,在左手第五指第二節。第七星文,在左手第五指第三節。應用廣泛,在掐北斗指剔斗時都掐其中全部或部分指文。
五雷指
對於五雷的內涵,各道派解釋不一,其指亦有不同。如神霄派所傳。五雷指天雷、神雷、龍雷、水雷、妖雷,其指為:天雷指:兩手掐寅,五指俱藏於甲。神雷指: 二指三指弓,大指掐定子,四指五指壓定大指。斗雷指: 大斗指是也。龍雷指:二指三指四指弓,大指弓,掐定亥,五指掐定大指藏甲。水雷指:二指弓,大指掐醜,三指四指五指押定大指。妖雷指:二三四指弓,大指掐定並不見甲。是名社令雷也。”((高上神霄玉清紫書大法》卷一一)
雷指
創于雷法,後在道法科儀中普遍使用。有左雷右霆的差別。即左手雷局代表雷(相對于霆稱為陽雷),其指目為左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子文(四指根),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握緊。右手雷局代表霆(又稱陰雷)指目為右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亥文(五指根),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以其象徵雷、霆,在雷法中為基本的指目。凡召雷、收邪以及一般符咒中都不可或缺。以其五指掐合於掌上,外形如拳,故掐法稱握雷局。
五嶽三塗指
在念五嶽三塗咒及繪五嶽三塗符時作為配合。靈寶法中煉度時經常使用。凡八節。先以左手掐卯文(二指底部算起一、二節之間),稱磨針,次掐中指上節,稱;次掐四指中節,稱紅杏;次掐中指近掌紋,稱墨黑”; 次掐中指中節,稱靈寶”; 次掐卯文,叫做都功成功角鎮;次掐辰文(二指二、三節之間),稱興生獨來可韓聚魂公都眾攝。所稱咒中名目,自磨針靈寶為五方玉女名。
伏魔印
以大指壓中指掐子文,四指壓倒大指,二、五指伸直。在行天蓬伏魔法召合及遣送時使用。
紫微印
又稱伏邪印、局邪印、獄印。變神為北極紫微大帝時使用。左手小指橫過四指背與大指相勾,掐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紋,二指四指伸直。此印代表北極大帝,故掐時常存想自己化身為北帝指揮鬼神。將此印置於肋下,則用以指揮強邪惡神降伏惡鬼。又此印又有若於變格;如掐於四指第二節稱天罡印,掐第一節名斗印,掐第二節外則為真武印。蓋北斗居北極下,天罡屬斗,真武為北帝屬將。
都天大法主印
天蓬伏魔大法中變神為都天大法主時所掐。大指外四指並掐掌心橫紋,大指掐寅文(第二指根部)
上清指
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代表上清尊神。
玉清指
又名玉帝指、天師指.左手大指掐中指中節中文。代表最高尊神元始天尊,或玉帝等。
太清指
左手大指掐中指下節。代表太清境尊神。
北帝指
代表北極大帝降臨。左手二、三指並掐大指中關節。在化身為北帝指揮三界鬼神伐廟、破廟時用之。
天師指
代表天師降臨。左手大指掐二指第一節。
日君指
代表太陽

天丁指
代表天丁力士。簡單的一種,僅左手大指掐中指根。複雜的一種,左手以第四指越過中指背掐二指、二指掐於大指根、大指掐五指根、五指勾住大指;唯獨中指伸直。勾取天丁力士時使用。為斬鬼收邪一類法事中常用指目。
丁甲指
左手大指壓中指掐于乾文(第四指根部關節縫上),四指壓大指。在句丁甲時使用。丁甲,指六丁、六甲,道教所設想並經常驅使的神將。
都監指
代表統領鬼兵的兵馬都監。左手大指壓住二指三指掐乾文(四指根部關節線),四指五指壓大指。在行法收邪時存想統領兵馬時使用。
變神指
左手小指越過四指背使中指勾定小指,大指掐中指中節,二指伸直;左手持指以胸伸至面前,在變神時使用。
局邪指
左手小指從四指背越過中指勾定小指並掐掌心橫紋上,大指壓中指並曲轉大指頭壓二指。在禁閉邪鬼妖精時使用。
勾功曹指
左手大指掐二指中節,作勾向面前勢。用作勿勾功曹聽候法旨。在運用中依所勾功曹職司差異,有若干種變格。
收瘟指
大指壓二指三指,掐乾、亥二位(四指五指根部)。進入瘟病之家行法指揮行病使者時用
追鬼指
左手二、三指屈曲,大指掐四指中關節線。用於立獄收邪。另大指稍移上至四指上節,用於收遊魂。此指在行法收聚鬼賊時掐,使用頗廣。
發兵指
左手大指壓三指,掐四指甲下。凡行法捕邪發兵馬時使用。
枷鬼指
表示給鬼戴上枷鎖。有兩種。簡單的一種,左手大指掐小指根。複雜的一種以二指、三指相叉;四指、五指相叉,中心開穴;大指掐寅文(第二指根部關節線)。凡考召法中常用,意為枷鬼使之畏伏。
禁鬼指
左手大指掐四指第一節。入瘟疫病家以氣、咒禁鬼時使用。
殺鬼指
左手大指先掐寅文(二指根部),然後從辰文(二指一、二節之間)挑出。在斬殺鬼魅的科儀中使用。
驅病指
右手大指掐二指根。為人行法治病進入病家時使用,意在驅除致病邪,不使傳染自己。
殂鬼刀支目
殂,突然失去知覺;殂鬼,指使鬼立時悶絕。在左手第四指第三節。雲掐之鬼立自死。在驅鬼、殺鬼一類法事中使用。
勘鬼指
右手大指掐中指甲下。在勘查致病邪鬼時,問病人所見怪異狂邪情況時使用。
巡邏指
代表巡邏十方三界。左手掐寅文(食指根部),然後周曆卯、辰、巳等文,回環至於醜文(中指根部),共掐十二宮。祭煉施斛一類科儀中,請神吏巡行各處召亡靈時使用。
劍指
代表持劍斬殺妖邪或劃破障礙。右手大指掐酉文(小指二、三節之間),無名指屈於大指下,食指、中指併攏伸直。使用廣泛,行符敕水中往往都少不了。
金橋指
代表升天金橋。兩手各以大指搭住小指,其餘三指豎直;然後左前右後迭起。凡煉度、破幽一類科儀中、法師引導亡靈超出幽冥、往登仙界時使用。
玉皇指
代表玉帝。掐中指中節右側。凡朝玉皇時使用。
斗印
亦稱斗指。代表北斗,小指從四指人藏於三、四指下,大指屈曲掐定三、四指,只第二指伸直。應用廣泛,凡步罡、書符及用印經常掐此指。
真君指
先掐斗印,再移大指掐四指中紋。在天官附體時使用。
本師印指
又稱變神指。《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九《精思篇》:左手小指從四指後人中指根,四指曲掐掌心,用中指勾定小指,用大指掐中指中節彈了,大指卻掐第二指根,此乃本師印指。
白鶴指
象徵仙鶴。《道法會元》卷二三二:以無名指壓住中指,又以第二指壓住無名指,即白鶴指。大拇指與第五小指皆下垂,如鶴兩足。
神虎提魂印
左右兩手小指與二指相交叉,大指掐中文(中間關節紋)。在煉度、破幽一類科儀中,立神虎堂追攝幽靈時召役神將使用。
天羅地網指
布天羅地網時用。各道派不盡相同。天蓬法中所傳為:以左手三、四、五指勾定左手三、四、五指,右手大指掐在左手大指甲下,左右手二指張開。念咒後,以二指相合,指向認為鬼魅所在的方向。代表結成羅地網、撒網、收網的過程。
天罡印
又名天關印、山字印。用於步罡、吸天罡氣書符咒水等場合。作法:先以小指從四指裏面插入中指背,以二指勾定小指頭,四指曲在小指背上,直伸中指,以大指掐煞文為印(見《道法會元》卷七七)
於午斗指
以其自子文始,最後掐定于午文,其輪掐的七個點連起有如斗形,故名。《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五:左手大指掐四指根子文,次過中指根醜文,移上中指中文,次過四指中文,移上四指上文,次過中指上文,直上中指尖掐午文。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064DSC01791DSC01811DSC01841DSC01957DSC01975DSC01997DSC02004DSC02027DSC02052  

中古道教「步虛」儀的起源與古靈寶經分類論考

內容摘要:

東晉末年的「古靈寶經」《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章》,是一部近數十年來備受國際道教學界關注的經典①。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為該經所闡述的靈寶「步虛」儀式,對中古以來道教齋醮儀式的演變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在各種道教科儀中被普遍使用②;二是「步虛詞」作為中古以來道教文學一種極其重要的文體形式,而該經則提供了「步虛詞」一種最早的形態③;三是圍繞該經在敦煌本《靈寶經目》中歸屬問題的討論。根據敦煌文書P.2861和P.2256宋文明《靈寶經義疏》,陸修靜(406-477)在其《靈寶經目》中,將古靈寶經劃分為「元始舊經」和「新經」兩類。

東晉末年的「古靈寶經」《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章》,是一部近數十年來備受國際道教學界關注的經典①。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為該經所闡述的靈寶「步虛」儀式,對中古以來道教齋醮儀式的演變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在各種道教科儀中被普遍使用②;二是「步虛詞」作為中古以來道教文學一種極其重要的文體形式,而該經則提供了「步虛詞」一種最早的形態③;三是圍繞該經在敦煌本《靈寶經目》中歸屬問題的討論。根據敦煌文書P.2861和P.2256宋文明《靈寶經義疏》,陸修靜(406-477)在其《靈寶經目》中,將古靈寶經劃分為「元始舊經」和「新經」兩類。1982年,道教學者小林正美先生提出敦煌本《靈寶經目》已經被陸修靜作過重大改動,認為應該根據古靈寶經各自所最尊崇的經典和最主要的神靈,以及是否有「三洞經書」的觀念,將古靈寶經重新劃分為由「葛氏道派」所創作的「元始系」和由「天師道」所創作的「仙公系」兩種靈寶經④。由於《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章》在古靈寶經分類問題的討論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學術界對其歸屬至今形成了三種主要看法:一是按照敦煌本《靈寶經目》現有的「元始舊經」和「新經」的分類,認為該經屬於「元始舊經」;二是依照「元始系」和「仙公系」的劃分標準,將其劃歸「仙公系」,或稱「仙公新經」⑤;三是認為該經原屬「元始舊經」,然而其最初卻僅有開頭的序言和「洞玄步虛吟十首」。至於該經其他絕大部分內容則都屬於「仙公新經」,是後人根據較後出世的「仙公新經」撰寫並補充進來的⑥。

有關古靈寶經的分類,關係到對古靈寶經文本解讀和基本教義思想的準確把握,而不同的分類法亦將使中古道教史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我們認為,從靈寶「步虛」儀的起源來看,《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章》最核心的教義思想與「元始舊經」完全一致,因此應屬於一批最早問世的「元始舊經」之一。而該經相關內容又對較後出世的「新經」產生了深刻影響。正因為如此,敦煌本《靈寶經目》現有的「元始舊經」和「新經」的分類,保持的就是古靈寶經問世之初的面貌,陸修靜對此並未作任何修改。而「元始舊經」和「新經」亦均屬於「葛氏道派」在前後不同時期所創作。我們還認為除了關注古靈寶經之間某些個體差異之外,還應該更加重視古靈寶經在根本教義思想上的統一性和連貫性。

神仙一族的主打歌,詩歌中的另類:步虛詞

不少詩人和他們的詩歌,全都是受道家思想影響,因此才表現得想像奇特,浪漫揮灑,不過,在詩歌中,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詩歌,它們和道家思想的關係就更為密切了,準確地說,它們就是用來宣傳道教的,這種詩歌類型,被人們稱之為「步虛詞」。

 

步虛詞也叫步虛歌或者是步虛聲,一看這名字「步虛」,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一定是用來宣傳道教的,因為,道教所崇尚的,就是飛升步虛啊。這步虛詞由來已久,《樂府解題》中就曾經有記載說:「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據說,這是專門供道士在醮壇上諷誦詞章而採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它的旋律曲調十分優美,而且有一種飄飄渺渺的感覺,使得聽者宛如感受到了眾仙飄渺步行在虛空之中一般,故此得名叫做「步虛聲」。

關於步虛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是陳思王曹植有一次在山中遊玩,突然聽見了空中傳來朗誦經文的聲音,聲音相當清遠嘹亮,有解音者便將其記錄了下來,說這是神仙的聲音。於是,眾道士便爭相模仿,作「步虛聲」。只可惜,當時的步虛聲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已經不得而知了,後來,各地的道士在舉行各種道教儀式的時候,都用舒緩而悠揚的聲音來伴奏。

 

根據步虛聲樂曲所填寫的詞,便被人們稱為「步虛詞」,一般來說,這都是道觀中道士所唱的,步虛詞的內容,大都是讚頌道教中的人物,說的是輕舉飛升之事,具有想像力,又極其浪漫,令人浮想聯翩。

文人開始創作步虛詞,早在漢魏六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庾信就曾經創作過步虛詞。到了唐朝的時候,道教受到了重視,唐明皇還曾經親自教導道士唱《步虛詞》呢。很多著名的詩人也都曾經寫過步虛詞,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為蕭鍊師寫過步虛詞。「欲上瀛州臨別時,贈君十首步虛詞。天仙若愛應相問,可道江州司馬詩。」

除了他以外,還有很多人曾經寫過步虛詞,比如陳羽的「漢武清齋讀鼎書,內官扶上畫雲車。壇上月明宮殿閉,仰看星斗禮空虛」;顧況的「回步游三洞,清心禮七真。飛符超羽翼,禁火醮星辰」;劉禹錫的「華表千年鶴一歸,凝丹為頂雪為衣。星星仙語人聽盡,卻向五雲翻翅飛」等等。就連皎然這樣的佛學大師,也曾經湊趣兒,寫過步虛詞,「日華煉魂魄,皎皎無垢氛。謂我有仙骨,且令餌氤氳」,由此可見,這步虛詞在唐朝的影響力之大。

 

當然,文化的交流都是雙向的,文人墨客受道家思想影響,創作了大量與道教有關的詩歌,而修道之人呢,他們也對詩歌很感興趣,有些道士,也曾經寫出過頗為不俗的詩歌,當然,他們的詩歌之中,也是充滿了道家思想的。比如許宣平的《庵壁題詩》就是其中之一,詩云:「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清朝飲碧泉。樵人歌壟上,谷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許宣平是唐朝時候的一個道士,據說,他曾經在城陽山的南塢修行,人們不見他吃東西,可是他卻依然能夠健步如飛若奔馬,看上去像是一個四十幾歲的人。他的這首《庵壁題詩》,反映了一種澄心靜慮的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於山林之美的嚮往。據說,他經常擔著柴到城裡賣,喝得醉醺醺地回去,嘴裡時常吟誦道:「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頗有一種隱遁山林,逍遙至樂的感覺。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華詩歌也是源遠流長,這兩者結合在了一起,便充滿了特殊的韻味,有多少詩人,在山林間嘯傲,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下,寫下了動人的詩篇,流傳千古。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