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教有戊不朝真)的說法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很奇怪道教從漢代文明中滋生出來,和民俗是一脈相連的,但是現在很多道士一說民俗根本不屑一顧,其實是忘本之事。 固然有些陋俗不當取,但道教里也有早就沒用的東西了,所以需要仔細分辨。

道士陰陽先生一般傳安龍奠土,謝土的時候都會講到,這個叫做土忌,或者土禁,在漢代叫做不起土功(功)。 這種禁忌來源很早,商周時代就有了。我們是農耕文明,五穀豐登的前提是天氣和暢,地氣充盈。所以對於天地的研究方向別有不同。土禁就是這個時間內禁止動土翻地打地基。因為大地要休息,恢復生機。古代祭地講究很多。后土,土主等等皆不同。而往往和五穀相關,所以才有社稷這個詞。社者,土主也。

周秦之際,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社有仲春仲秋兩次祭祀。裡面內容繁多,而且形式也一直在變化,不多展開了。而最重要的就是祭土。或者稱謝土。這天就是土地休息,恢復生機,土性容五行而有消化滋養之力。所以每隔一陣子,按照一定的節律就要修養,不能勞作索求無度。而且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或者第六個戊日,大家就要祭祀它以氣補之,就和祭灶類似。前面答過題的朋友只怕馬上會明白哈。

我們是氣論,天地人一氣往來呼吸,是有節律的,這種節律往往就是節氣和節日的來源。種地要養地,恢復地的運載生髮的能力。這種是五行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每個環節都重要哈。

最晚在秦漢的時候。戊己兩天都是要忌諱的,這是田律裡面寫著的。後來到了漢朝,發現只有戊日貌似不能動土。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漸漸就成了社日,即謝土的日子。現在大規模祭土謝土可能很少了,但有的地方依然保留謝土儀式。而大家只要不在社日動土就可以了。

這種叫做定歷,它的出現優缺點並重。當我們為了方便和進步,開始計算推測的時候,我們漸漸把直觀觀測能力忽略了。最後就乾脆都是算。但是實際上這是個有浮動的日子。我們現在的社戲,各地春社,全是由此衍生而來。很多地方春社改成了提早的很,又是別的緣故了。而第五個戊日左右,地氣再吞吐之間恢復了生機,燕子知氣,社日不銜泥作窩是真的。抱朴子之言不虛也。因為這個恢復過程中土地的氣是亂的。動土會有些不適合的情況。所以才有這樣的諺語。舉個例子,就是你正在吃法叫你上竄下跳,必然消化不良,七葷八素的。脾胃後天之本啦。

後來實際上這個社日是有變化的,定歷很難每次都準確描繪它,有的時候會在立春第六戊日發生。所以才會在有的地方逐漸演變成乾脆戊日大家都歇了吧。。這種實際上對於地氣修復是有好處的。所以延續下來了。

原來定祭土社日是靠占卜,其實占卜和測算原來在一起的,占算啦。但是後來就都規定好了,但實際上,總還有最合適的日子,比如今年恰恰不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最適合謝土。而是第六個。大家可以想想為啥?而且今年春寒大家都經歷過了。所以也能琢磨過來為啥吧,

但這和道教的六戊禁忌並不完全一樣。一來時間源流不同。 二來,從根本上論兩者是反映天地兩氣修整的意思。也就是有道友說的閉藏。 三來,道教主要是和上下溝通是乘氣而行,恰恰是天地開合的時間。

此為天門地戶。前一陣子給個小道友講,戊辰戊戌是天門地戶閉合的時間,他給記成了一個是天門一個是地戶,這不能說錯,但不是戊禁的問題。這兩天是天門地戶都閉合,所以你硬要燒香誦經朝覲,基本是要受到「起床氣」或者說人家在消化調整,你非去折騰人家,打攪天地修復生機的罪名很重,所以才有禁忌,道經寫的就是這種犯禁之後的後果的神道設教版。而三元八節本命都是特殊的,就相當於有更重要的氣的往來,另有講究唄,那麼常規的問題暫時忽略。
那六戊日除了不要交通其餘的都可以做,練拳打坐,讀書寫字,都可以的。只要別搖鈴動鍾頌聖念經焚香等等的交通行為就好了。原來還有專門戊日修行的辦法。也是很有名的。叫做取六戊氣。

而道教的戊禁與土禁有重疊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戊辰戊戌肯定是要禁的。這個和天象有關。但有些事六戊也要禁,那些犯了的道人,少說也是脾胃受損。有些事不用看就知道的。其實有句俗語,家有孕婦莫動土,就是家中中氣若是擾動,有一定幾率影響到孕婦中氣,胎氣不准啦。但現在農家漸漸少了。醫療也發達多了,這種現象少了很多。但道理總要明白的。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