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是老子設壇傳道講學的地方。始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經過歷代的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老君台的下面,有一根白色的方柱,方柱四面分別用日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刻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方柱的創意來自梅川太郎,一個七十年前侵華日軍的炮手。該碑立於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特立此謝罪和平碑。

梅川太郎為什麼要立這個方柱?七十年前在這裡發生了什麼?1938年的農曆五月,豫東大地已經進入了初夏。初四這天上午9點多鐘,侵華日軍從安徽毫州向西進軍,行至到鹿邑縣城東邊的營子寨村時,日軍不了解城裡的守備情況,就在離城牆三華里的地方停了下來。瞭望鹿邑縣城,發現有兩個高大的建築。左邊的是縣城城牆的東南角樓——奎星樓,右邊的是供奉著太上老君的老君台。日軍指揮官誤以為它們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事,就命令架起迫擊炮,先攻擊這兩個高大的目標。梅川太郎受命發炮,第一炮擊中了左側的那個奎星樓,就這一發炮彈就把整個奎星樓炸得粉碎,巨響之後是日軍一陣歡呼聲。梅川太郎開始掉轉炮口,對準右側那個更為高大的建築,一炮打了出去,沒有聽到爆炸聲,兩炮打了出去,還是沒有動靜,一連打了十二發,一顆都沒有爆炸。進軍中國以來,梅川太郎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現象,身邊的日軍個個感到納悶。這時,指揮官氣急敗壞,一腳把梅川太郎踹倒在地,自己操起炮筒,對著老君台又發射了第十三發炮彈。炮彈發射出去後,大家都支愣著耳朵傾聽來自遠方的那一聲巨響。結果又是出乎他們的意料,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指揮官驚呆了,整個隊伍驚呆了!個個嚇得呆若木雞。老君台大殿東牆、東偏殿後牆和柏樹上共中炮彈十二發,有一發打在了老君台的西側。其中有兩發炮彈穿透大殿山牆,一發卡在了大殿內西邊的梁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龕上。當時大殿後邊還有兩間小殿,是老君煉丹房,房內存放了滿滿一屋子的黑色炸藥,這些炮彈如果有一發爆炸,引起炸藥爆炸,其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軍的同類炮彈在縣城的其它地方很有威力,如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南城門的城樓,都遭到了日軍徹底摧毀,唯有老君台巋然不動,不為所傷。此時日軍見射向老君台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甚為驚奇,回過神後看到老君台上沒有任何反應,就誤以為守衛這個抗戰工事的國軍部隊聞風喪膽,已經望風而逃了,於是就集結部隊,向鹿邑縣城進發,並徑直朝老君台撲去。當這隊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著〝太上老君〞,整個日軍隊伍嘩然,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梅川太郎更是張大了嘴巴,一句話也說不來。繼而全體日軍便不約而同,齊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門前,磕頭作揖,並口中念念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台開炮〞的罪行,並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日軍炮擊鹿邑老君台,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遠近皆知,人皆稱奇。在日軍成立維持會和日偽縣政府期間,日軍派了一個班的兵力在老君台駐守護衛,這段時間裡,鹿邑人可以參觀、可以叩拜。

日軍侵華時炮擊老君台〝十三發炮彈〞未響,絕非空穴來風,亦非神話傳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來到中國後,特意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觀光遊覽〞。這位日本老人及其隨從人員來到〝老君台〞之後,他便在隨從人員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頂,虔誠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詞,拜了又拜。

接下來,這位日本老人公開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當年用迫擊炮轟擊老君台的炮手,極其誠懇地向陪同他們的中方人員再三道歉,並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隨行人員一五一十地講述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此後的幾年時間,梅川太郎成為了鹿邑縣的常客,時不時來為老子上幾柱香,叩幾個頭。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後一次來到鹿邑,和他的戰友把從日本空運來的白色方柱日式和平碑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並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祈禱中日永無戰爭,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據說立碑謝罪回國後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說起這段故事,還有一個插曲,就是梅川太郎打了十二發炮彈,他的指揮官打了一發炮彈,一共是十三發。可是在日軍成立的維持會人員撿炮彈的時候只發現了十二發,參與這個工作的鹿邑人羅永年記得十分清楚,當看到梅川太郎在回憶錄里寫到是十三發時,羅永年感到很蹊蹺,那一發炮彈到底哪去了?謎底終於在2002年被揭開,由於數日陰雨連綿,〝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屬的古建築施工隊應邀對〝老君台〞進行修繕。他們在清理廢墟的時候,從裡面又發現了一顆銹跡斑斑的炮彈,原來這枚炮彈鑽進了台體的泥土裡,一藏就是六十多年。由於腐蝕嚴重,不便保管,便移交給縣武裝部引爆了,誰也沒有想到,一枚七十年前的炮彈,爆炸威力依然強勁,至今仍留有引爆這枚炸彈的錄像資料。這一發現,正應了梅川太郎所說的〝十三發〞之數。據《鹿邑縣誌》記載,當年守城官兵的彈藥庫就設在老君台上,如果十三發炮彈有一發爆炸,觸發了彈藥庫,整個鹿邑東城就會被夷為平地、變成焦土,老百姓死傷就會十分慘重。

,在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台的啞彈。

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該碑立於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華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當年日軍向老君台打13發炮彈均沒有爆炸。為向鹿邑人民表示懺悔,祝願全人類和平,特立此碑。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之道,為而不爭。〞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認為戰爭是〝天下無道〞的現象。但是老子並不反對一切戰爭。他說:〝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就是說: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正所謂〝仁者無敵〞。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祖庭河南鹿邑太清宮曾受歷朝皇帝賜名

鹿邑縣是河南省「直管縣之一。鹿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皖交界處。鹿邑縣北靠柘城縣與商丘市睢陽區,西接淮陽縣,南望鄲城縣,東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鹿邑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鹿邑成為連接中原經濟區皖江經濟帶長三角的樞紐!

鹿邑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鹿邑縣,縣名沿用至今。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均誕生在這裡。

道教成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鹿邑縣又成了道教祖庭,太清宮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

今河南省直管縣鹿邑縣,便是老子故里,被稱為「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道家之源,李姓之根!」

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李耳)就誕生在這裡! 201111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報中國文聯審批、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備案,命名河南省鹿邑縣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並建立「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相傳老子得道升仙,騎青牛西去,賜鳴鹿結草銜穗,降於故里,贈於百姓,祝願這裡沃野千里,五穀豐登,人畜繁盛,永無饑荒。今天,城東遊園群鹿雕像便是鹿邑的象徵!這也是鹿邑縣古稱"""鳴鹿""真源""仙源"的由來

老子故里鹿邑

西周末期,老子誕生在當時還被稱為厲國的苦鄉曲仁里。

東漢末年,漢獻帝封曹操為武平候,食邑於此,至今,鹿邑縣武平城仍保有曹操封地古城!

武平候封地遺址

李唐開國後,封老子為李氏之祖,並且每位皇帝都會來老子故里拜祭。唐高宗於公元666年下詔改縣名為真源,寓意為真理(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武則天登基後,尊老子的母親為先天太后,並下詔改真源為仙源,意為老子乃得道成仙之人(太上老君),那麼他的誕生地便成為仙之源地!

老子誕生地

老子故里,原國家總理李鵬題。

隋文帝楊堅開國後,因為曹操封地武平縣內「麋鹿甚多,常聞鹿鳴」而改名為鹿邑縣,沿用至今。

鹿邑縣太清宮鎮便是老子誕生的地方曲仁里。漢恆地劉志派中常侍官霸來此地創建老子廟,後唐高宗李顯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黃帝」,改廟名為「玄元廟」,並增建「紫極宮」「太清樓」。


鹿邑太清宮

後武則天在漢李母廟的基礎上擴建「洞霄宮」。唐玄宗尊老子為「大聖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地」,改廟名為太清宮,並加以擴建,且李隆基親為《道德經》做注,所刻碑文至今尚存,並常設500軍士駐守太清宮!至此太清宮達到鼎盛,前宮祭老子,稱太清宮,後宮祭李母,稱洞霄宮,兩宮隔一河,河稱「金水」,河上有橋,橋稱「會仙」。

老子文化廣場

鹿邑縣城內有明道宮,相傳系老子得到升仙之處,至今保有老子升仙台,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後宋真宗追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黃帝」,故又名「老君台」!台前石階共32層,加上殿前一階,恰好33層,寓意老子升33重天之說!


老子升仙台

老子升仙台,當地人習慣稱為「老君台」,相傳是老子得道升仙之地

193861日,侵華日軍率炮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13發炮彈,卻無一爆炸,眾日軍皆目瞪口呆,皆以為老子顯靈。


啞彈

未爆炸的炮彈

後當時的領軍梅川太郎等人於1997年在此立和平碑,表達懺悔!願世界和平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朝代交替,明道宮和太清宮均避免不了被戰亂所毀,唐朝最輝煌時奉其為家廟,建築風格類似長安宮,占地八傾72畝,周圍40里,殿宇樓閣600餘間,然而如今十不存一,還是歷朝歷代重建修葺的結果。若老子的思想也能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如唐宋一般重視,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遺蹟,而是氣勢磅礴、恢宏壯觀的全景了!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損失!

太清宮復原圖

儘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和信徒,懷著對老子的敬仰,來鹿邑拜謁老子,同時,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李氏子弟來此尋根拜祖,如果你也姓李,當值得來此一瞻李祖的風采!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節日重陽節。同時,也是摩利支天菩薩的聖誕紀念日。

摩利支天,又作摩利支提婆、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思是指陽焰威光、也就是積光天焰的意思。在佛教中,她是一位能夠自我隱形,同時為眾生除滅障難,施予利益的女神!尊稱她為摩利支天菩薩、大摩里支菩薩。

根據《摩利支天經》的記載,“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害,無人欺誑,無人能縛,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罰,不畏怨家,能得其便。”有摩利支天咒傳世。

摩利支天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在日天之前行走,日天不能見她,而她則能見到日天。由於她能隱形,所以形踪無人能知。

對於摩利支天,無人能捉,無人能害,無人能加欺誑、束縛,修持此法之人亦復如是。依佛經說,修習摩利支天法或誦習《摩利支天經》的人,也能得到摩利支天不可思議能力的加持,不為冤家所害.

摩利支天的形像也有多種,既有《末利支提婆華鬘經》所說的天女形,或坐或立於蓮花上,左手在胸前持天扇,右手下垂。

也有《大摩里支菩薩經》所說的三面形象,每面三目,有六隻手臂或八隻手臂,騎乘於野豬上,或坐在七頭野豬拖拉的車上;左方各手執無憂樹、罥索、弓弦,右方各手執金剛杵、針、箭與金剛斧。此外,還有其他多種形像。

於佛菩薩聖誕日持戒、放生、誦經、禮佛、持咒、念佛可得佛菩薩加持,獲福無量。

不空三藏譯《摩利支天經念誦法》雲:

南無釋迦牟尼佛!(十聲)

南無摩利支天菩薩!(十聲)

我弟子(某甲)歸命三寶摩利支天菩薩!願護我身,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能捉縛加害我,無人能欺誑責罰我,無人能債我財物,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即說最上心真言曰:唵。摩利支。娑嚩賀(或百聲或千聲)

王難中護我,賊難中護我,失道曠野中護我,水火刀兵中護我,鬼神毒藥難中護我,惡獸毒蟲難中護我,一切怨家惡人難中護我,佛實語護我,法實語護我,僧實語護我,天實語護我,仙實語護我,一切處一切時願常護我。弟子(某甲)娑縛賀。

誦時,想(觀想)菩薩作天女形,瓔珞莊嚴坐蓮花上,左手執天扇,右手垂掌向外,作與願勢。若欲見天真身,求勝願者,誦滿十萬遍。

佛言:此天常行日月前,日月所不能見。我因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難。

注:以上提到的災難都能救護,但是要誠心誠意,不能摻假。如果是謀求私利,為升官發財之類低級願望,那就免了,也不可能幫你實現,除非是發大心利益眾生。而且修此法,一般是為自己修解脫法做鋪墊,如果不結合解脫法門修行,只能防災免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您是否感覺自己情緒壓抑、消化不良?經常失眠多夢?是否經常腰膝酸軟,乏力困倦?您知道怎麼簡單應對嗎?其實呀,道醫從人體經絡角度分析,我們的身體內藏著“三扇門”。守住這三扇門,可以解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某些健康困擾哦!

第一門:睡眠之門—神門”

 

神門穴是人體自帶的安眠藥,專治壓力大導致的失眠,現代人因為各種壓力導致失眠、焦慮、白天總想睡但晚上又睡不著,就可以按摩神門來解決。

神門穴,位於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有鎮靜安神、舒緩神經的作用,多用於心慌、心悸和失眠的治療。

方法:大拇指輕柔輕按,力度由輕到重,每次3分鐘即可。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

 

 

第二門:脾胃肝膽之門—期門”

 

期門穴是人體自帶的舒肝理氣丸,專治愛生悶氣、消化不良,都說胃不和則寢不安,說明胃不舒服,人的睡眠就不踏實,質量不高,休息不好。解決這個問題,就在期門穴。

期門穴,在第6肋間隙中,有健脾疏肝、理氣活血的作用。它一方面疏解肝氣,對於愛生悶氣的人有緩解情緒抑鬱的作用,它同時還能緩解因為肝氣不疏導致的胃氣不降,因此還能調理消化不良。

方法:坐位或仰臥,中指指腹按在期門穴上,用力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宜,順時針方向揉按23分鐘。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

第三門:補腎之門—命門”

 

命門是人體自帶的腎氣丸,專治陽虛、怕冷,命門穴,在腰部正中,與肚臍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這個穴位有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固腎氣、延緩衰老、疏通督脈的作用。

 

方法:沿命門穴上20厘米處,左右兩手用掌心沿著脊柱兩側膀胱經下行,直到命門穴再用手掌推擦命門穴,以感覺微微溫熱發脹為宜,此法可夫妻互相按摩。每晚臨睡前按摩1次。每天堅持睡前10分鐘,胃的問題解決了,睡眠的問題解決了,腎虛、陽虛的問題也解決了,身體健康了,家庭也更加和諧幸福了。

生等邇時打坐習靜升降之法,還未到恰好處。

夫升降雖是粗功,卻亦有法,升之太上,必不免神炁多散,降之太下,又不免昏沈欲睡。

若不知升久必降,降極必升,在上不免火起病生,在下不免火逼走洩,其為患有不可勝言者。

如一呼一吸,亦有個升降在內,始而以意降入丹田,繼而以意由尾閭上至泥丸,再由泥丸而降至土釜之中,此一呼一吸之升降;然而三百六十週天,運用河車之法,亦無不准諸此。

始也金沈水府,陷而不起,不得不用武火以逼之,至逼之升,又不可太為用意,其必輕輕舉,微微運;若有意,若無意,即孟子所謂勿忘勿助是也。

到得神炁上升,斯時也,眼空世界,量並乾坤,此即春夏發揚,生育萬物者是也,到此境地,不可再為升提,升提則神炁散漫而無歸,勢不至耗盡而不已。

故道家有降下之法,降即藏也,所謂藏心於淵,合炁於漠,將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盡入於玄玄一竅之中,此即秋冬退藏歸根復命者是。

如此藏之久久,或睡或醒不拘,總要知得“睡炁不睡心”,方能不昏沉放縱。

孔子所謂寢不尸者,是世人每解孔子“寢不屍”,但以為捐足縮首,不似死屍之象,其實非也。世人一睡如死,每喚不醒。

至人睡體不睡神,其炁息不粗,其心神常覺,如無聲響則已,一有聲響,無不昭昭靈靈,此即吾道之睡法。

生等於睡時亦能到此境地否?如未到此,不須別處尋討者個消息,但將爾平日有急事時,一想此時雖睡,此心不能放下,故一觸便覺,如此一悟,自知睡體不睡神之法矣。

總之只是打起精神、提撕喚醒,不令一念稍寬即是,然此不過為爾等未能具得一番驚覺者,設一個法子,其實心造其微,則又不必拘拘於此也。

至藏此心於冥漠之中,虛無之窟,久之自有一陽來復之機。若是無歸宿,則亦安能有陽生之候,即或有之,亦是幻象,非真陽生也。

又云藏之深深,方能達之亹亹,生等此時真陽未充,不必專責乎陽炁之生,必須先從事此靜養,迨至精盈氣盛,而後真陽發生,其勢有不可遏者,否則無秋冬之藏,又安能為春夏之發耶。

要之升降之道,觀諸一年春夏秋冬與天一晝一夜即悟其微矣。

須知一息有升降,一周天亦有升降,在爾等善學者自己審定其中消息,或當升,或當降,不差毫釐,斯無火熱水寒之患矣。

及到歸藏時候,則有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和合五行,攢簇四象之景。苟未到其間,則上離下坎,左肝右肺,各不相謀。

生等打坐則外之炁不調,內之炁不靜,上之炁不降,下之炁不升,所謂坎離不交者是,丹田兩邊之炁,又如兩扇交開,一撞而來,又復一撞而去,所謂龍虎不交者是。

生等務將外之炁與內之炁會成一團,上下左右攢做一處,此即是三花聚頂,五炁歸元,斯時離中真精與坎中元炁,中間用一點真息以媒妁之,是即三家合一,渾成一團太和,如此方算煉丹。若一有不齊,即不成。

有如夫婦交媾,將一身四體五官百骸之神炁,無不聚積於丹田,由是而生男育女,胎能無一不具;若一有不到,即有所缺,如缺耳缺鼻獨足獨手者,皆由父母媾精時有一處不聚者也。

生等欲修煉大丹,變出百千萬億化身,其必先聚精會神,將一身元炁盡包羅於玄玄一竅之中,自然不求丹而丹自結矣。

尤要知得:道有一定,法無一定。猶之士農工商,各務一業,皆可以養身保家,不必區區於一定也。

惟天理良心,是吾人生生之本,固有之良,無論何人皆少不得,若不求諸內而責諸外,務要為農者同乎士,為士者同乎商,則又萬難齊矣。

生等既明得者個消息,則視三教聖人設法,各有不同,要皆歸於一道,否則執此為是,斥彼為非,未有不互相排擠,而刺刺不休也。

果能如此見明,即一切旁門小術亦無惡於志也。

但爾等破漏之軀,不得不從事於修命、造命之學,以先固其精神,然後方有大智慧以燭道、大精神以任道、大力量以扶道,以下學上達之基,須自家明明確確,會得其真,方能不受他人之惑。

如今人心日壞,世俗日非,皆由大道不明,以至斯極也。

若欲挽回世道,救正人心,非將大道明明道破,直直說出,萬不能將澆漓之世界,變而成淳厚之風俗焉。

但仙佛垂書盡多,究其指出本源、抉破性命之旨者寥寥無幾,此豈諸仙眾聖之不務本而逐末哉?

良由斯世斯人痼蔽日深,沉溺日久,即語之以下學,猶覺不能親切有味,何況最上上乘之道哉!

惟生等能明三教同源、內外合一之旨,故為師奉命前來,大洩天機,以為天下告焉。

此下手之功,不過了命之學,未可遽語於了性之功,然要知吾道性命雙修,雖曰修命,性在其中矣!若修命無性,則所謂先天一味大藥,又從何而有哉?

吾門弟子盡多,然能明得性源,又能知道命蒂,必從踏實下手,而不落於頑空者,惟生等差足語此。

外此但知修命不解修性,亦有但知修性不解修命,此皆落於一邊,其於中道何有哉?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儒家倫理為精神核心的親緣社會,倫理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傳統社會的組織和運行均是在傳統倫理關係的範疇中得以開展。傳統的中國人其生活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做一名有德性的人,其次才會進一步考慮去從事何種行業,建立何種功業。倫理關係是傳統社會人際關係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顯著的紐帶。那麼做為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思想教義中必然也帶有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倫理的色彩。道教中倫理思想非常的豐富而多元,比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倫理思想,更具有自發性和深刻性,值得當代諸位好道之士去體會和把握。

道教中人和神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首先,道教的倫理思想其最重要的理論作用,在於道教倫理構建出道教徒在宗教生活中處理人神關係的基本尺度。我們知道,任何宗教都是通過對神的尊奉和崇拜而獲得超越的,那麼人神之間的基本關係是每個宗教都要向教眾清楚說明的,人神關係的倫理價值是整個宗教倫理的基礎。道教是一門以強調得道成仙的本土性宗教,雖然也強調神仙在人的修煉和生活過程中的影響,但是更強調人自我主觀努力的結果,人通過學道而得以成仙,人和仙的區別於鴻溝並不像西方宗教那麼巨大。但是如何處理人神關係,成為了比之西方宗教更加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西方宗教中,尤其是基督教中,人與神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人無法觸碰和接近神,那麼人神關係就很簡單,人只需要默默地作為神的子民,無限的信仰和尊奉神就可以了,但是在道教的教義中,人神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每一個道教徒都是一位潛在的神,道經常有這樣的說法:“神仙可學,長生可得” 。那麼道教中人神之間的關係就要比西方宗教更加的微妙。

神仙一方面是道教徒修煉過程需要崇拜和祭祀的宗教偶像,一個方面又是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的方法和經書又是神仙傳授,可以說眾位仙真在一定意義上又是道教徒修煉活動的引路人和指導者,還有一個方面,神仙是道教徒努力修行獲得的最終結果,是修煉過程中的目標。既然在道教思想中神人關係有以上三層含義,那麼構建神人關係的倫理思想就要比其他宗教更加豐富的多。所以我們在學習和閱讀道教經典中就會發現,做為道教倫理的基礎——人神倫理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在體現道教倫理的道教戒律和具體的宗教實踐中,道教徒不僅要尊奉仙真,還要從內心中發願努力修煉自身而得飛升上界,更是還有崇奉神真傳承下來的道教經典而不違背其教誨。可見,道教的人神關係依舊是依靠倫理價值的規範而得以確認的。道教的倫理規范成為了教眾處理自我和所崇奉仙真之間關係的直接參照物。

道教要入世就必須把道教倫理融入社會中

其次,道教倫理是保證道教徒在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生活,是道教徒處理與他人,與師長,與家人的關係的基本規則。通過學習道教史我們了解到,伴隨著道教的不斷發展,最遲到六朝時代,道教從秘密傳授的小圈子中走出來,演變成為了入世的社會化宗教。道教的社會化最主要的體現是更加強調道教徒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從而使得道教徒真正能夠融入到社會家庭生活中,而不是被社會家庭生活所排斥。一直以來圍繞宗教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即一個真正的信仰者應當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下,佛道教都強調信仰應當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而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倫理社會。那麼道教想要獲得社會化,道教徒想要入世,那麼就必須在道教倫理方面也融入到社會倫理之中,承認社會已經存在的社會倫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更為嚴格和高尚的宗教倫理。可以說道教也是這樣做的。在六朝時代,道教經典中有關戒律的內容越來越多。大量新的戒律出現來保障道教徒在社會生活中過上有德性的生活。比如在新出的《靈寶智慧十戒》中,強調“一者不殺,當念眾生。二者不淫,犯人婦女。三者不盜,取非義財。四者不欺,善惡反論。五者不醉,常思淨行。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從以上的十戒中我們看到,道教戒律將世俗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要求納入其中,“殺、淫、盜、欺”等犯罪行為被明確禁止。而幫助他人,和睦宗親等社會倫理要求也被道教戒律所提倡。

道教徒不可以沒有一個獨立堅定的修道心性

再次,道教倫理是保證道教徒修煉得道的心性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流傳下來的修煉術法均是強調對個人智慧、個人心性的培養。在道教傳統修煉思想中,一個道教徒可以沒有豐厚的家財,沒有廣博的知識,沒有豐富的人脈,但是不可以沒有一個獨立堅定的修道心性。沒有堅定的修道志向,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勤奮的修道,人是不可能得道成仙的。這樣的心性不是人天生所具有,需要修道者在具體的事事物物上去磨練。“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求道者潛藏於山林之間,而不為外物所累,這樣安靜無憂的環境並不會對人的心性有什麼樣的磨礪。只有修道者投入在具體的紛亂的社會關係中,在復雜的生活際遇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與志向,才能夠使得自己的心性有所提升。因為道教的修煉並不是一種個人的秘密隱修,而是更強調修道者對整個家國天下也承有責任。道教做為一個強調自度度人的入世宗教,強調道眾在修度自身的過程中兼顧修度他人。想要修度他人,推己及人,那麼沒有良好崇高的品行是不可能達成的。而歷史上著名的高道也均是憑藉著自身的道德魅力,才能夠感召民眾,教化他人。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外來價值觀進入,傳統的道教倫理思想面臨著教內教外多方面的挑戰。如何重提道教倫理,堅守道教價值底線,是每位向道者在新的時代大潮之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種道教禮儀,教你看懂道家儀範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被視為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範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於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儀即是儀式。

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的形式規範道士行為的一種儀範,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制定了一套禮儀,以後歷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一)吃住禮儀

在過去,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範。道士吃飯要依儀範進齋堂吃飯,名「過堂」。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能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臘月二十五「接駕」後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事排班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堂內。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於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每人面前兩隻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若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劃圈,行堂根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

食畢,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事團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靈位牌,監院、高功、經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現在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二)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保持良好道儀風範,不得混同於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臥,不得在臥室內葷酒、神侃。

道眾宿舍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內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範,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三)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道服、白襪、布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製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凈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製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

(四)科齋禮儀

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複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製品)、菜(青菜、乾菜)、饅頭(麵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復回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左手中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莊嚴從事。

道士出家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複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弟子給師父頂禮,學生給先生頂禮。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製,戊日時宮觀要關門休息。

(五)出入禮儀

不得無故進入其他宮觀及僧院,也不得無故去俗人家。有事去俗人家,辦完事即返回,不得久留。遠近出入不應失禮。同事或失禮不可諷笑。

(六)言語禮儀

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高聲言語,也不應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家務。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疑詢道當禮拜致敬。如問家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及一切旁門小術。道教稱以上這些為「凈口」。

七)迎接禮儀

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八)起立禮儀

站立時不得偏任一足,不得倚桌靠壁。侍奉師長時不得對面立,不得高處立,不得遠立。立於師後不得靠師座椅。見師長起立,見賓客起立時,除誦經或作務時外,均應隨即起立。侍奉師長時,師命坐方坐,師有問當起立應答。禮云:「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九)坐臥禮儀

閱讀經典,不得箕踞,當焚香正襟危坐。不得當聖像坐。修煉坐功時,當依師傳授按時靜坐,不得失次,夜中宜多坐少臥。不得同婦人坐,不得同女冠同坐。如女冠來問道,開示畢即遣歸,不得久留坐。坐時不得橫肱,不得豎膝。臥宜側體屈足,醒則舒。不得與師同房臥,或同房不得同榻臥。師未臥不得先臥。已臥不得言語。不得脫小衣臥,不得於非處臥。大暑不得伏地臥,不得飽飯便臥。不得置火枕邊,不得攜穢器從法堂過。晨起先左足下地。臨臥時咒曰:當願眾生,以迷入覺,一旦豁然。下床時咒曰:化惡反善,上書三光,使我長生,乘景駕雲。

(十)沐浴禮儀

道教對沐浴的禮儀比較複雜。這裡簡述其中主要的幾點。

不應與俗人同浴,入浴堂不得與別人共語。沐浴微咒曰:天地開朗,四大為常,玄水解穢,辟除不祥,雙童守護,七靈安房,雲津煉濯,萬氣混康,內外利貞,保茲黃裳。

(十一)盥櫛禮儀

漱吐水應當慢慢引下。不應高聲嘔吐唾涕。不應把髒水潑濺到別人衣服上。不得在法堂中神像前刺齒唾涕。

(十二)供養禮儀

敬禮神像儀式,如: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於供養的範疇。因道教敬神禮儀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先從神像塑造談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拜斗科儀

武當山採用兩種拜斗方式,有平安“拜斗”及“朝真禮斗“兩儀。其內容一致。平安拜斗,隨時都可以設壇,是以禳除天災人禍以及疾病災難,保佑信眾個人或家庭健康平安,流年順利為核心,朝真禮斗,一般逢某神仙聖誕,才可設立,武當山大多在九月九為慶祝玄天上帝成道之日,舉辦大型法會,設大齋醮,以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為主體。斗壇設在外,氣勢龐大,內容豐富,斗壇分為三層,寬20*20,高1。5米,整個紅氈鋪地,靈幡照頂。壇場四面,設有“二十八宿燈、八卦燈、二十四氣燈、十方燈及五方符、三十六天符、二十八宿符、三清四禦符等等。內放有:米、尺、秤、剪、鏡、劍、五色線。其作用是:劍——即護身,開拓人生之命運,退除災厄,亦是生命變化的主宰。——代表宇宙(天圓地方,以圓型代表天)。米——代表萬里(宇宙佈滿萬星)。尺——代表青龍(屬木位東方)。秤——代表白虎(屬金位西方)。剪——代表朱雀(屬火位南方)。鏡——代表玄武(屬水位北方)。以這些合體代表,天之四靈,內更有五穀,象徵五子登科。

拜斗更為重要的是:斗燈。

平安拜斗:以觀燈為準,燈點燃後,是否如初,等斗完告畢,然後可定論其效果。斗,是星名。有南斗、北斗、東斗、西斗、中斗的區別。南斗註生;北斗落死;東斗注紀算;西斗註記名;中斗總監萬靈;南斗陶魂;北斗鑄魄。人的生死壽夭由南斗六司和北斗七政所掌據。拜斗就是通過禮拜主管人的生死壽夭的北斗或南斗以祈求上生延壽,健康平安。平安拜鬥,主要以《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為準則。“本命之日,修齋設醮,啟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升疏懇願,虔誠獻禮,種種香花,時新五果,隨世威儀,清淨壇宇,法天象地。或於觀宇,或在家庭,隨力建功,請功法事,功德深重,不可具陳。

 拜斗,就是禮拜自己的本命元辰
北斗經云:「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君之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君,常垂蔭祐,主持人命,使保天年,凡俗無知,終身不悟夫本命真君,每歲六度,降在人間,降日為本命限期」在中國道教思想上認為,每個人生命的長短與禍福皆由天上的星斗所主宰,人在天上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星辰,稱為「本命星」,這顆星星與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牽引,星辰明亮與否主宰著人生的起伏與生命的存亡,「斗」這樣的一個容器代表著生命的來源,宛若無邊的宇宙,我們的生命來自於斗府,而死後的靈魂亦歸於斗府,由這樣的崇拜衍生出「禮斗」這樣的信仰,藉由「斗」這個具體的崇拜,希望祈求災厄退散,福星照臨。「祈安禮斗」希望藉由自身的懺悔與禮拜經懺,稱頌天尊宏名寶號的方式,達到「禳災」、「祈福」、「延生」的願望。
禮斗就是禮拜自己的本命元辰星君,望其降下宏恩消災延壽。

 

拜斗的龍虎五行之衛
拜斗是道教常行的禳災保泰之法,
對於拜斗的意義及斗座的佈置,

亦百家爭鳴論述頗多。
但末學第一次拿到市售定型化的木雕斗座時,卻傻住了.....
尺◎剪◎鏡◎劍◎秤 全亂了套..
龍虎●日月●南北斗●五行生旺
全兜不起來。
初入道的赤子,陷入五里霧中;
心想,前輩們要如何拜這個斗呢?
蓋道法自然,道教拜斗威儀不離自然運作之理。
斗之龍邊 :
為東,為【日】,為【南斗】為《青龍之木》
斗之虎邊 :
為西,為【月】,為【北斗】為《白虎之金》
故以斗座正面為準,
其"左手龍邊"起始依次為...
【尺】~ 長木,震巽之木,為《青龍》。
【剪】~ 狀燕之尾,離火,為《朱雀》。
【米】~ 星宿之境,莊稼,坤 土,眾多之象。為《中宮土》
【劍】~ 斬邪之劍,乾兌之金,為《白虎》。
【秤】~衡量之制,坎水,為《玄武》。
中間由 後 至 前 分別為 :
【斗簽及華蓋】~
書明斗光主照之神聖 及
斗首姓名,生辰,住址。
斗簽之龍邊畫《南斗》置《日扇》
斗簽之虎邊畫《北斗》置《月扇》
【火焰明鏡】與斗燈相應,使星垣光輝,命宮光彩。
【斗燈】連結本命元辰之光,使元辰光彩,解厄消災。末學建議用 "活火"燈燭為之。蓋LED或燈泡為"陰火"也。
上述佈置,方合日出東方青龍之木,而隱于西之理。
依五行相生之象由東而西分別為 :
青龍【木】尺 ●
朱雀【火】剪 ●
中央【土】米 ●
白虎【金】劍 ●
玄武【水】秤 ●
才能以聖為尊,南面而王啊 !

本壇禮斗法會已圓滿。。各燈主斗燈光亮,元辰光彩。。祝福各燈主,在新的一年合家平安,事事順利,事業大展,財源廣進,萬事吉祥。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導航廟址-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號之
三民路與復興路交叉口 加油站隔壁 老爺大廈斜對面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盧老師                 電話:(04)22656052  0986830126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8 Sat 2017 18:41
  • 置頂 拜契

拜契,
過去農業社會時物資缺乏、各種生活環境衛生不佳、醫學常識不發達有小孩,常有夭折情形
所以父母通常都會帶小孩拜契

希望藉由認神明為契父契母,保佑小孩能夠平安順利成長,幫替孩子度過各種關煞
即便現在各種科技醫療常識發達,但這個儀式仍不斷的流傳,是信仰也是傳承
照片為今天庄裡的庄民帶著女兒為外孫女來舉行拜契儀式
今天他們先是帶著素果牲禮金紙上香參拜後,再來擲筊請示玄天上帝,是否願意收外孫女為契子,經阿嬤誠心的向玄天上帝請求後擲筊,筊下去沒有遲疑的給了聖杯,玄天上帝允准後,最後再包個爐丹裝香火袋,這個在庄裡傳承2、300年的儀式就完成了⋯⋯⋯
拜契有些人會準備很多東西以及疏文,其實拜契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沒有怎樣做才是對的,重點是對神的那顆誠心,以及對兒女那般用心,如此便能天人合一,萬事吉昌
祝福所有前來拜契的小朋友
聰明伶俐、平安ㄠˊ大漢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南鹿邑太清宮

太清宮:現存明清時期遺址
該遺址現存有明、清或民國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其余建築均為2004年後重建。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年),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后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蹟·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明道宮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台、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台:傳說中的老子昇仙處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故初名“昇仙台”“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記者看到,在老君台上還放置著4發砲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砲擊,共打13發砲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砲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砲擊。這些砲彈是當年日軍砲擊老君台的啞彈。
 
九龍井
老子故里有兩大獨特景觀,流星園和九龍井。據《正統道藏·猶龍傳》和多種典籍記載,老子誕生時,“洵水”上空出現千古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
《七真祖師列仙傳》描述甚詳,言四大真人劉長生、王玉陽、譚長真和郝太古尋到太上老子降生處,“見有九井並環著一座八角亭,亭邊有株李樹,相傳太上生於李樹下;四人步入亭內,亭中間有座石碑記著降生之事。”在敘述了太上出生時“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浴處遂成九井”之後特別強調:“其地神異載於經史,歷有考證,非無據也。”
上世紀90年代,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考古人員果然在村內尋找到九口井。
鄭店行政村村支部書記馬平生說,考古人員找井時,他一直陪伴著。根據村里老人回憶,很快找到8口井。當時,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沒在牆下。最後一口井,詢問多人,一位80多歲的老人才回憶出來,井在塘下面。天旱時,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
渦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劉書平說,1992年將塘內的水抽乾,泥清理出來後,井就出來了。井邊是用陶製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層。井底清理出數十片春秋時期的紅陶片。考古人員確定,該井是春秋時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現代修理過,5口宋代曾重新修築。
史料記載,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為石刻蟠龍井圈。九井之間,用曲橋相連,井浮水中。並另有一座小亭,亭內立一塊大型石碑,記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龍井的來歷。
如今,因資金有限,當地只在最古老的春秋瓦圈井上建以六角井亭,亭上書有“華夏第一井”字樣。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井立在水塘邊,水塘仍然存在。井旁邊有村民居住,他們將此作為休閒場所。
九龍井環列於流星園內,為老子出生地。如今,渦陽不僅勘查出流星園舊址,還出土了“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
聖母墓:老子母親的墳地
如今,在渦陽縣太清宮東邊、鄭店村東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墳的聖母墓。每到清明時節,當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給家人帶來福音。記者看到,該墓有兩米高,墓邊有幾棵柏樹。根據渦陽縣太清宮第三期建設規劃,這裡將根據歷史記載,建造聖母殿。
在當地民間,至今流傳著聖母為何懷孕的故事。有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叫白蓮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裡賞月,只見一道流星劃過,流星飛落在白蓮子麵前的一棵李子樹上。
白蓮子藉著月光摘下,正欲嘗之,剛放到嘴邊的李子“咕嚕”一聲滑到肚子裡去了。隨即白蓮子懷胎八十一載。八十一年過去了,這年農曆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左肋跳將出來,這嬰兒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歲。
老子出生後,見母親傷勢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煉丹救母,並在河灘裡採來苔乾做藥引子為母和藥治病,母親的病慢慢好起來。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氾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母親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將那口大煉丹鍋移座在“洵水”之上,頓時河水被鎖在鍋中,變得溫順起來,不再漫堤。為感謝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老子寫《道德經》時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示紀念。
尹喜墓:見證老子弟子的虔誠
出天靜宮向東行約兩公里,有一處尹喜墓,俗稱尹子孤堆,為渦陽縣所獨有。當地人說,尹喜墓以前佔地1000平方米,高約9米,宛如小丘。傳說尹喜為報答老子教誨之恩,囑其後人將其遺骸移葬於尊師故里。
渦陽縣原文化局局長劉光蓉介紹說,解放初期,有個地方乾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不請示就帶領群眾扒尹喜墓,想使用墓磚頭。此事被上級知道後,立即將其行為叫停。此事件影響很大,稱為典故,曾經入選新華詞典,“曹林扒墓”成為詞條。
1992年,渦陽縣文管所對墓進行了清理。墓為磚石結構,有大型漢代方磚鋪地,並存有巨石墓門兩扇,每扇高170厘米,寬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獸頭舖首浮雕。由於早期多次被盜,墓誌銘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紹說,以前該墓面積很大,墓門上有小孔。從小孔內觀看,內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階,像一個四合院。如今,由於耕地原因,孤堆已經不見,現場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點。此地已經被用來種植莊稼,在地裡還能尋到一些破碎的漢磚,上面有菱形花紋。
老子這位“中國的偉大哲人、世界的思想巨人”介紹出來的,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的《史記》或曰《太史公書》。然而,據說造成老子生地爭議的也是這部《史記》。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道士的教職及稱謂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一、道教徒的範圍

道教徒狹義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職業人員。廣義上包括五種人士:道士、隱士、居士、學士、信士。道教徒中的宗教職業人員現在泛稱「道士」或「道人」,不過多用於書面語。言談中多稱「道長」,尊稱「仙長」、「道爺」、「師傅」等。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二、一般道教徒的稱謂

道教相信通過修煉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稱道士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為木製黃冠(一雲道教衣冠與黃帝之時相同),因而又稱「黃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則稱「女冠」(偶爾也稱「女黃冠」)。現在一般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

道士初入道觀,稱為「道童」。道童先須在廟內出力苦行,培養功行,又稱「行行」。冠巾拜師之後,方可成為正式道士。現代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稱。全真派道士擅長齋醮者,尊稱「法師」。正一道士散居民間從事齋醮活動者,稱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台灣道教基本上全屬正一派,其中從事度生一類喪葬儀典者稱為「烏頭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稱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對於隱居修煉的道士,尊稱「大隱」或「高隱」。歷史上著名的高道,過去的皇帝多封贈以「先生」、「真人」或「天師」之號。「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東漢時稱傳道者為天師,張道陵創立正式道教稱為天師,其後代子孫世襲「張天師」稱號。道教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為「宗師」或「大師」。

 

三、對道士還有幾種稱呼:

(一)法師:是對教內精通教義教理、能為人師者的道士的尊稱;道士中學法精進、能主持齋儀的人,亦稱為法師。

(二)鍊師: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稱之為鍊師。

(三)嗣師、宗師、律師、大師:全真派中,沒有受戒的稱為嗣師;已受戒的稱為宗師;曾擔任方丈的,稱為律師;職司戒壇的,稱為大師。



)天師:這是正一派道士對天師道創教人張道陵及其後代世襲教主的尊稱。

(五)方丈:這是對道教十方叢林道觀主持人的稱謂,其所居靜室亦稱方丈。

(六)監院:道觀內,對僅次於方丈的全觀事務總管者的稱謂。

(七)住持:道教廟觀內維持道法和總持事務的道士,都可以稱為住持。據《道門十規》上說,「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剛方正直,言行端莊,學問明博,足為叢林之師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八)知客:道觀中負責接待外方道眾和賓客者稱謂。

 

道士之間互稱「道友」,亦稱「同道」或「同參」,尊稱「道兄」或「師兄」,無論乾道、坤道都如此稱呼。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道侶」或「煙霞侶」。 非專職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過三皈五戒者稱為「居士」,未受過皈依的信教者稱為「信士」。
道士入道之後,沿用原來的姓氏,表示繼承中華民族古老傳統,不背親,不絕倫,不忘祖宗。

入道之後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個字由宗派字譜上取,第二個字由師父按照教義來取,組合起來就構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號,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問訊道士姓氏稱「仙姓」,問訊名字稱「上下」,問訊宗派稱「仙派」。道士居所,稱為「丹房」或「丹室」。

道士壽終,稱「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尋師訪道,稱為「參訪」,現在各地道教團體之間的訪問團,也稱「參訪團」。道士外出遨遊,稱為「雲遊」。到其它道觀留住,稱為「掛單」。在某所道觀入道的道士,稱為這所道觀的「法眷」。


四、叢林執事

道教叢林,有著一整套系統的管理體制,道士在叢林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執事,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叢林的正常秩序。叢林各執事稱謂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叢林的最高領導者。亦稱「住持」。

監院:俗稱「當家」。道教叢林主持一切事務者。

監院之下,設有「三都五主十八頭」。即: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莊頭、庫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圊頭、槽頭、凈頭。

其它還有高功、提科及表白,連同都管、都講、都廚,靜主、堂主、殿主、經主、化主,庫頭、總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監修、公務、迎賓、主翰、書記、典造、帳房等,又稱道教十方叢林「二十四位大執事」。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