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儒家倫理為精神核心的親緣社會,倫理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傳統社會的組織和運行均是在傳統倫理關係的範疇中得以開展。傳統的中國人其生活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做一名有德性的人,其次才會進一步考慮去從事何種行業,建立何種功業。倫理關係是傳統社會人際關係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顯著的紐帶。那麼做為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思想教義中必然也帶有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倫理的色彩。道教中倫理思想非常的豐富而多元,比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倫理思想,更具有自發性和深刻性,值得當代諸位好道之士去體會和把握。

道教中人和神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首先,道教的倫理思想其最重要的理論作用,在於道教倫理構建出道教徒在宗教生活中處理人神關係的基本尺度。我們知道,任何宗教都是通過對神的尊奉和崇拜而獲得超越的,那麼人神之間的基本關係是每個宗教都要向教眾清楚說明的,人神關係的倫理價值是整個宗教倫理的基礎。道教是一門以強調得道成仙的本土性宗教,雖然也強調神仙在人的修煉和生活過程中的影響,但是更強調人自我主觀努力的結果,人通過學道而得以成仙,人和仙的區別於鴻溝並不像西方宗教那麼巨大。但是如何處理人神關係,成為了比之西方宗教更加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西方宗教中,尤其是基督教中,人與神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人無法觸碰和接近神,那麼人神關係就很簡單,人只需要默默地作為神的子民,無限的信仰和尊奉神就可以了,但是在道教的教義中,人神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每一個道教徒都是一位潛在的神,道經常有這樣的說法:“神仙可學,長生可得” 。那麼道教中人神之間的關係就要比西方宗教更加的微妙。

神仙一方面是道教徒修煉過程需要崇拜和祭祀的宗教偶像,一個方面又是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的方法和經書又是神仙傳授,可以說眾位仙真在一定意義上又是道教徒修煉活動的引路人和指導者,還有一個方面,神仙是道教徒努力修行獲得的最終結果,是修煉過程中的目標。既然在道教思想中神人關係有以上三層含義,那麼構建神人關係的倫理思想就要比其他宗教更加豐富的多。所以我們在學習和閱讀道教經典中就會發現,做為道教倫理的基礎——人神倫理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在體現道教倫理的道教戒律和具體的宗教實踐中,道教徒不僅要尊奉仙真,還要從內心中發願努力修煉自身而得飛升上界,更是還有崇奉神真傳承下來的道教經典而不違背其教誨。可見,道教的人神關係依舊是依靠倫理價值的規範而得以確認的。道教的倫理規范成為了教眾處理自我和所崇奉仙真之間關係的直接參照物。

道教要入世就必須把道教倫理融入社會中

其次,道教倫理是保證道教徒在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生活,是道教徒處理與他人,與師長,與家人的關係的基本規則。通過學習道教史我們了解到,伴隨著道教的不斷發展,最遲到六朝時代,道教從秘密傳授的小圈子中走出來,演變成為了入世的社會化宗教。道教的社會化最主要的體現是更加強調道教徒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從而使得道教徒真正能夠融入到社會家庭生活中,而不是被社會家庭生活所排斥。一直以來圍繞宗教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即一個真正的信仰者應當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下,佛道教都強調信仰應當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而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倫理社會。那麼道教想要獲得社會化,道教徒想要入世,那麼就必須在道教倫理方面也融入到社會倫理之中,承認社會已經存在的社會倫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更為嚴格和高尚的宗教倫理。可以說道教也是這樣做的。在六朝時代,道教經典中有關戒律的內容越來越多。大量新的戒律出現來保障道教徒在社會生活中過上有德性的生活。比如在新出的《靈寶智慧十戒》中,強調“一者不殺,當念眾生。二者不淫,犯人婦女。三者不盜,取非義財。四者不欺,善惡反論。五者不醉,常思淨行。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十者一切未得道,我不有望”。從以上的十戒中我們看到,道教戒律將世俗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要求納入其中,“殺、淫、盜、欺”等犯罪行為被明確禁止。而幫助他人,和睦宗親等社會倫理要求也被道教戒律所提倡。

道教徒不可以沒有一個獨立堅定的修道心性

再次,道教倫理是保證道教徒修煉得道的心性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流傳下來的修煉術法均是強調對個人智慧、個人心性的培養。在道教傳統修煉思想中,一個道教徒可以沒有豐厚的家財,沒有廣博的知識,沒有豐富的人脈,但是不可以沒有一個獨立堅定的修道心性。沒有堅定的修道志向,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勤奮的修道,人是不可能得道成仙的。這樣的心性不是人天生所具有,需要修道者在具體的事事物物上去磨練。“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求道者潛藏於山林之間,而不為外物所累,這樣安靜無憂的環境並不會對人的心性有什麼樣的磨礪。只有修道者投入在具體的紛亂的社會關係中,在復雜的生活際遇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與志向,才能夠使得自己的心性有所提升。因為道教的修煉並不是一種個人的秘密隱修,而是更強調修道者對整個家國天下也承有責任。道教做為一個強調自度度人的入世宗教,強調道眾在修度自身的過程中兼顧修度他人。想要修度他人,推己及人,那麼沒有良好崇高的品行是不可能達成的。而歷史上著名的高道也均是憑藉著自身的道德魅力,才能夠感召民眾,教化他人。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外來價值觀進入,傳統的道教倫理思想面臨著教內教外多方面的挑戰。如何重提道教倫理,堅守道教價值底線,是每位向道者在新的時代大潮之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