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聖像

真武造神文化典範

 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
 中國的神與仙大多居無定所,都是流浪神,玉皇大帝的天宮只是他們的臨時棲息地。只有真武,在地界擁有一座名山——武當山,真武的成名與武當山密不可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祗在道教,我們在追尋文化之根的旅途中,不能不談道教大神真武。武當道教在崇奉的眾多神靈中,最高天神“三清”,最高天帝“四禦”都排在不顯眼的位置,而在顯赫位置上供奉的卻是玄天真武上帝。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由此,成為中華文化中造神運動的一個典型範式。
  由“玄武”而“真武”
  早在殷代前後,中國古代天文學就形成“四象”、“二十八宿”之說,它把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南中天恒星分為二十八群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天象,把四方各分佈的七星,想像為一種動物,至春秋戰國又配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把東方的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想像為一條龍,稱為“蒼龍”,亦名“青龍”;把南方的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想像為一隻鳥,稱為“朱雀”,或稱“赤鳥”;把西方的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想像為一匹虎,稱“白虎”;把北方的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想像為龜蛇相纏狀,稱為“玄武”。根據五行學說,“玄武”代表北方的靈獸,形像是黑色的龜與蛇(或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玄武”一詞在中國元典中,源於屈原的《楚辭》,《楚辭·遠遊》稱:“時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這是“玄武”一詞最早的由來。王逸注:“呼太陽神,使承衛也。”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身有鱗甲,故曰武。”《後漢書·王梁傳》:“ 《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由於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和動物崇拜,產生了動物神玄武。玄武在古代被廣泛應用,在古時軍中有玄武旗,用以標誌位於北方或後面的軍陣。《吳子·治兵》:“三軍進止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稱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玄武開始進入道教系列,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作為北方的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朱雀則成了上天玄女。
  到了宋代,玄武身價倍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為避宋代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不停地為真武加官進爵,追賜封號,使真武越傳越神。
  由靜樂太子到道教大神
  “玄武”本是一個天象符號,東漢末期道教誕生以後,道教開始了打造“玄武”的造神運動,完成了玄武由星宿天象變為動物神、由動物神轉化為人物神、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神格神到人格神、由人(靜樂太子)到神(道教大神)的轉化。道教為他編出了一通非同尋常的神蹟,形成玄武降生為靜樂國太子,不統王位,修煉得道飛升成仙的故事。
  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混洞赤文》《紫光經》《降筆實錄》《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四遊記》之《北遊記》)等神的傳說與道的經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傳奇真武有著浪漫奇異色彩的生平檔案。
  真武神乃先天始氣、太極別體。上三皇古代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到黃帝時,變為太陽的精靈,脫胎於靜樂國王善勝皇后。靜樂國境,是真帝父母的居住地,又是海外仙國,在西域國之西,星分奎婁二宿之下,善勝皇后夢中吞下太陽,懷孕十四個月,於皇帝紫雲元年三月初三,從左肋生下靜樂太子,降生之時,瑞雲覆國,天花散漫,異香芬然,身寶光焰。整個王國,土地都變成了金玉,何等繁華富足高貴!
  真武乃宇宙精華孕育之子,自然生而神靈。所以聰以致遠,明能察微。年僅七歲,就經書一覽,悉皆默會;仰觀俯察,靡所不通;而他卻潛心念道,志契太虛;願事上帝,普福兆民。雖長而勇猛,但不統王位,惟務修行,誓斬天下妖魔,救護群品,日夜於王宮發此誓願。國王母后不能阻止他的志向追求,十五歲時他便辭父母找到幽谷勝地,內煉元真。他對道的追求與專一,感動了玉清聖祖紫元君,親自傳授給他無極上道,後入主武當太和為真武大帝。
  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真武升天后,元始天尊在玉宸殿大會諸天帝,稱真武“有保天佑地化育之功”。命玉皇親行典儀,封玄武為太玄元帥、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員三天大都督、領元和遷校府職、判玄都右勝府公事等。賜以通天十二旒冠,玄袞上施臼月山龍物象,玄玉寶圭,紅舄玄履,瓊旌寶節,九龍玉輦等,尊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由道教天神到武當山神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不願繼承靜樂國王位,潛心悟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煉。在絕壁的岩洞裡,太子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明初,朱棣為燕王,後南下奪權,稱有真武大帝保佑,助奪帝位。朱棣繼位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北京城建真武廟外,又於永樂十年,命隆平侯張信督率三十萬軍民夫匠大建武當山,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於極盛。《真武經》開篇第一句是“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以忠君為特徵的武當真武就堂而皇之地從民間進入皇室。
  明清修建的武當山古建築群就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主題。因為真武出生地為靜樂國,在均州城外建有靜樂宮;五龍、紫霄、南岩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迴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
  武當山聞名的五百靈官像也是因為靜樂國王思念太子,令大臣領五百眾至山探望,入山學道而成仙。真武在武當山修道的一個典型情節是“鐵杵磨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激勵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真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後人根據這些故事,建成了磨針井、老姆祠、回心庵、復真觀等廟宇,並設像崇祀。四十二年後,到黃帝五十七年九月初九,真武大帝由五龍的捧擁飛升上天。留下了梳妝台、飛升台、試心石等一處處動人的神話和美麗的勝境。
  八百里武當山包裝、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以四種“玄武”來寓示真武大帝的存在:以漢江為蛇,以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九宮八觀組成八百里玄武陣;以天柱峰為天造天龜,以古神道為蛇組成龜蛇玄武圖;以眾多的建築小品龜蛇合體組成玄武像;以宗教與哲學的龜蛇理念形成玄武觀,使武當山成為一個真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道教聖地,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真武的形像也由最初的龜蛇變成了人,真武神像一般為身材魁梧,容貌慈祥,披髮跣足、或披甲、或戴冕冠,著十二章紋帝服,威嚴端坐,龜蛇置其旁;或仗劍、履龜蛇,作視察三界狀等,這都是根據道書記載的真武形象而塑的。有資料說,他的原型是新朝皇帝王莽;也有資料說,武當山上的真武像就是明成祖朱棣,不管是誰,真武在人們心目中有四種形像是不可動搖的。道教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真武神聖誕節,九月初九為真武飛升日,舉行隆重醮儀慶賀。
  真武作為北方之神、水神、生殖之神、司命之神,集四大神命於一身,管生主死,主宰生殺大權。對於追求生殖繁衍、陰陽交感和長生不老、福壽康寧的人類來說,都有非凡的吸引力。
  真武大帝連接天、地、人,縱貫洪荒與當代,溝通民間與皇室,聯繫宗教與世俗,以實實在在的地點,奇妙而浪漫的故事情節,系列化的形象設計,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形象最完整、影響最久遠的道教神,是道教文化精彩而經典的華章。其間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神格精神,是一份珍貴的以中華創世文化為源頭的浪漫主義的民族文化遺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考察的文化現象。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