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修行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誠念玉皇上帝聖號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道教徒口裡誠念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聖號

心裡想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身禮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心口身三業都恭敬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早晚誦課禮拜為主,其他時間要求的是心口不間斷,

誠念聖號,念念相續這樣就好了

在道法的功德當中,最簡單、最殊勝的,就是誠念玉皇天尊聖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尊、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實際領導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一個人就算不認識字,不能誦其他的經、咒,也沒有時間跟體力去朝山、拜懺,但他只要誠念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聖號就可以了。

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大家都做得到。

尤其是這種功德,超越誦經、拜懺、參禪、悟道的功德。

如果時常持念玉皇聖號,不只生生世世的業障能夠化解,也可以使我們徹徹底底離開三界六道的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成道。

到那個時候,就能夠顯化十方世界,包括生生世世以來的祖先、親人、冤親債主,或其他任何眾生,我們都有能力跟愛心去超度他們。

指引眾生正確的信仰

拱手就是道教跟儒家的拜禮,雙手合十是佛教跟民間信仰,

如果您認為您是道教徒,那就請您改拱手拜神明吧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素養壽:道教與素食的關係

道經云:齋食(即素食)者,潔淨身心,滌除邪穢。聖人以此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師亦云:心不持齋,神性若不能改,則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則元神不歸,元神不歸,真性必不能見矣。道教是一個重生、樂生的宗教,認為世間之物皆由天地精氣所化,如同人類一樣,它們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婪,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殘殺了它們的軀體,從而造下了無邊的孽障,壞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則是對戒殺的具體表現。如勿食蛇獸等肉,食則令人折算壽,神氣不安,慎勿殺生。仙道記十敗,七為勿食一切肉。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類所應有的習俗,如要養生,要須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先、祈禱神靈、婚禮,宴請客人、為求生計等不可殺生。他對於飲食宜忌又說: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慘不忍,可以延年;為殺勿食,家殺勿食,可以延年;聞殺勿食,見殺勿食,可以延年。

一、以素養壽

眾所周知,食素從經濟價​​值上來看比較便宜。因為我們每天所需要的營養是直接從植物或者間接從動物中獲取的,如果是直接從植物中獲取營養成分,則比較便宜;如果間接從動物中獲取營養成分,則花費相對要高出很多。例如,我們在獲取蛋白質的時候,可以直接從豆類中得到,比起從動物身上獲取蛋白質的價錢就便宜多了。有人就問了,人體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鐵幾乎只存在於肉類食品之中,如果不吃肉類食品,那又怎樣才能解決缺鐵的問題呢?其實這也很簡單,素食上照樣含有豐富的鐵元素。通過食用菠菜或者豆漿就可以補充鐵的缺乏了。其次,還可以通過科學的結晶服用維他命一樣可以補充。

素食完全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並能預防疾病。《營養聖經》指出:人類所食用的穀類食物,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基本能滿足能量的需求。從人體所需的三大營養物質來看,穀類供應的碳水化合物是肉類不能代替的,至於脂防及蛋白質這二種營養物質的最佳來源仍是植物類,如脂肪的最佳食物為橄欖油,向日葵子等,蛋白質的最佳食物為大豆等,並說食肉者生病的機會是素食者的兩倍。據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十次國際癌症學會上,所宣讀的學術性調查報告論文中指出:以食素為主者,患食道癌、肺癌、膀胱癌的發病率,比一般人低60%。患胃癌的發病率低34%。患大腸癌的發病率低40%。患乳腺癌的低33%。患子宮癌的低65%。由此可見,素食對減少幾種癌症的發病率,具有相當的益處。

據研究證明:長期食用複合碳水化合物的人,如大米、玉米為主。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一般較低,故冠心病發病率也較低,另外,長期食用蔬菜對人體有很大好處,因為蔬菜中含有人類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它能促進人體腸蠕動,可防便秘,增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從中醫觀點來看,蔬菜有健脾開胃之功,可助脾消化,促進機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蔬菜還有疏通血脈的作用,所以對於動脈硬化、高血壓患者尤其適宜,也是現代防癌的佳品。故蔬食弊足以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後為生哉?從生理結構上來看,人類與肉食動物不同,因為肉食動物長有鋒利的牙齒用來撕咬肉食,而我們的牙齒不適合,原因在於人的腸子比較長,大約有8-10米。肉類食品與蔬菜類食品相比較,前者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更長,而且停留時已在腸道中的細菌的作用下開始腐爛,由此而生成一些致癌物質。另外,肉類食品的大眾化烹調方法通常是油炸和熏烤,這樣過多地攝入動物脂肪的生病率比素食者高出幾倍。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去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災害在短短幾月侵襲到我國的廣東、北京並波及內地26個省市和香港與台灣地區,其毒性之大、傳染性之強,在人類史上很少見。其原因是因為人類過多地食用了帶有類似病菌的野生動物肝臟等肉類食品導致的。不久前羽化升天的武當山玄門派第24代弟子李誠玉道長在飲食上以淡食蔬菜為主,她認為飲食莫嫌滋味淡,淡中滋味長,淡食會使人胸清心明,神旺體健,最終享壽118歲,是建國以來第一位坐化而逝的道人。

事實證明,經常食素的人對身體是百益而無一害的。道教注重養生,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由自己決定,通過食素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二、食素與信仰

我曾經結識過一位比較虔誠的居士,因為她篤信道教,所以對道教的三皈五戒是牢記於心,實踐於行。有一次,她就問了我一個食素與信仰關係的問題。她家是雙職工家庭,孩子的姥姥做飯,因為她們每天工作時間比較長,下班又很晚,回來飯也做好了,假使她要吃素的話,就要麻煩姥姥每天多炒幾個素菜,作為學道的人,應該讓大家生歡喜心,卻又麻煩了老人家。如果不讓姥姥炒素菜,她做菜總會放些肉,那樣又有傷慈悲心了,這不就矛盾了嗎?而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才對呢?

其實,我們沒有這個必要把食素與學道聯繫起來,特別是在家居士,就更沒有這個必要了。要知道我們道教是提倡素食,是因為我們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即: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葷酒使人亂性,殺戮使人心發狂,從而斷了善的根本。《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斷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然而,道教也分很多派別,雖說其教義迥然不同,但是信仰是一致的。如道教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葷的,但是他們所吃的是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

我們非常倡導素食,因為它是向善的開端,但是我們不勉強每位在家居士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都必須食素。如果說非要把吃素與信仰扯上關係,那我們寧願缺少一個學道的人也不願接受脫離大眾群體的人。一個虔誠的居士是不會在乎這一點的。家裡做什麼菜,你就吃什麼,不要提出過份的要求想吃點什麼,不吃什麼,然後慢慢地告訴家人,希望不要買活的動物回來宰殺,這樣逐漸地通過自我的影響,給家人培養了慈悲心;在吃的時候,不要以貪心去吃這餐飯,沒有貪心,你是以無記心去吃的,你的慈悲心才不致於受到傷害。如果說生貪婪之心,這就是惡業了。等到家里人都認同你了,他們都知道你現在學道了,更愛他們,更關心他們了,你的言行他們都願接愛,你怎麼做他們也會怎麼做,那時你就有影響力了,你再和他們商量,可不可以吃素或者可不可以初一、十五吃素?慢慢地,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吧!

現在有些人抱著僥倖的心理來吃素,他們認為做了一點不起眼的壞事,心裡又徬徨,於是每天吃吃素,在別人眼裡看來多有慈悲之心,神靈就應該賜福降祥與他們。但是他們不曾想過有些人外表在吃素卻心如毒蠍,陰險無比,神靈又怎麼會賜福呢?吃素只是一種外表,最重要的是心正。俗語說:心正不怕影子斜,閻王都拿你不得。有些人是誠心誠意地奉神吃素,但是在他們看來,食葷者是魔,是在造孽,於是萌生了鄙視、嫉妒的心態,從而犯下了道教的三毒貪、嗔、痴,生了嫉妒心,種下了無邊的苦海。我們不是為吃素而吃素,信仰也不是為吃素而存在。學道是一種教化,它是通過神靈的德行、經典的寓意來將眾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沒有用,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信仰是對某種宗教的信任,吃素只是信仰上的一種行徑,吃素培養了慈悲心,泯滅了殺戮,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學道之根本也。

道經說: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我們通過食素給自己帶來了健康的體魄,同時又培養了功德無量的慈悲之心。

道教與素食

道教是一個提倡素食的宗教。全真派規定素食,正一派則在齋期或法會期間素食。

道經云:“齋食(即素食)者,潔淨身心,滌除邪穢。”“聖人以此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師亦云:“心不持齋,神性若不能改,則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則元神不歸,元神不歸,真性必不能見矣。”道教是一個重生、樂生的宗教,認為世間之物皆由天地精氣所化,如同人類一樣,它們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婪,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殘殺了它們的軀體,從而造下了無邊的孽障,壞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則是對戒殺的具體表現。如“勿食蛇獸等肉,食則令人折算壽,神氣不安,慎勿殺生”。“仙道記十敗,七為勿食一切肉。”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指出:“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慘不忍,可以延年;為殺勿食,家殺勿食,可以延年;聞殺勿食,見殺勿食,可以延年。”

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即: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葷酒使人亂性,殺戮使人心發狂,從而斷了善的根本。《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斷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然而,道教也分很多派別,雖說其教義迥然不同,但是信仰是一致的。如道教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葷的,但是他們所吃的是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

許多道教大師通過修持證明,經常食素的人對身體是百益而無一害的。道教注重養生,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由自己決定,通過食素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學道是一種教化,它是通過神靈的德行、經典的寓意來將眾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沒有用,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信仰是對某種宗教的信任,吃素是信仰上的一種行徑,吃素培養了慈悲 心,泯滅了殺戮,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學道之根本也。 道經說: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我們通過食素給自己帶來了健康的體魄,同時又培養了功德無量的慈悲之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齋醮科儀的整理者:張萬福宗師

·一、整編齋醮科儀的道教大背景

唐代長安道士張萬福,是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張萬福,生卒年不詳,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張萬福曾居長安清都觀,故後世科書稱之為張清都,又曾居長安太清觀,參與編撰唐代《道藏》,所撰科書或題“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或題“京三洞弟子清都觀張萬福”。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計有《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三洞眾誡文》、《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誡法籙擇日曆》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等。張萬福還曾修撰《黃籙儀》、《靈寶五煉生屍齋》等科儀。南宋蔣叔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題為“大唐清都三洞法師張萬福補正”。張萬福的科儀思想對後世影響甚著,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太上黃籙齋儀》,南宋蔣叔與編撰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其齋儀釋文多處引用張萬福齋儀的論述,用以辨析齋法源流,說明張萬福編撰黃籙儀及其科儀思想,在道門中有相當影響。

李唐建國之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成為國教。唐代製度,凡三元日和皇帝誕生日,道觀要舉行金籙大齋、明真齋,以祈禱帝王長壽,國家康泰。隨著唐代道教的興盛和齋醮活動的盛行,陸修靜所製訂的齋醮科儀,在實踐中已暴露出種種問題,需要道門中人整理改進。

張萬福曾遊歷江淮吳蜀,所至之處,目睹法師傳度經戒法籙甚為輕率,齋戒守靜亦不盡心遵行。更為嚴重的是,競有男女同壇祭禮,或師弟不相對齋,或師弟各自遊行,或數師同壇,或不書表章,不分契券。齋醮活動中的種種混亂和不良風氣,蔓延滋長,令有識之士情所不忍。

江淮吳蜀是道教發源興盛之地,長安、洛陽之供奉道士多來自這些地方,他們沾染家鄉齋醮鄙俗,施行於帝都齋壇,有損道教聲譽。對此治理整頓,已是刻不容緩!當時長安是道教文化中心,是高道薈萃之地。張萬福時五十餘歲,入道修持亦四十餘載,身為長安太清觀高道大德,顯然是道學淵博之士。加之參加編撰《道藏》,熟悉道教典籍,故擔當起整理齋醮科儀之重任。

二、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貢獻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籙、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

道教三洞諸經,說戒頗多。張萬福強調:學道求真,莫不先持齋戒,若不持戒,則道不可得。為此,他編撰《三洞眾戒文》,收錄《始起心入道三歸戒文》、《弟子奉師科戒文》、《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三戒文》 、《五戒文》、《八戒文》、《三訣文》、《八敗文》、《三要文》、《十三禁文》、《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等。規定始起心入道者受《三歸戒》;在俗男女受《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受《初真戒》;正一弟子受《七十二​​戒》等,要求法師隨法傳授。張萬福說:戒有多種,大小異門,但歸根結底都是引人入正道,悟解此真諦,終持一戒,即戒於心,這才是奉戒最要緊的。

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張萬福仍強調學道持戒的重要。他說:凡初入道門,皆須持戒。欲防非止惡,進善登仙,各種修行中,持戒最為重要。若修道者為六情所染,五欲沉迷,內濁亂心,外昏穢境,馳逐名利,耽滯聲色,只有持戒,才能斬斷慾念,戒制六情,止惡修善,返歸真境。故學道當以戒律為先,若有法而無戒,猶欲涉海而無舟楫,猶有口而無舌,是無從學道成仙的。

針對經戒法籙傳授的輕率風氣,張萬福制定了經戒法籙傳授程序:凡人初入道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籙,制妖保神;次受“五千文”(即《道德經》),詮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文》(洞神),漸登下乘,緣粗入妙;次受靈寶(洞玄),進升中乘,轉神入慧;次授洞真,煉景歸元。

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所舉的經戒法籙,有《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智慧觀身三百大戒》、《正一法籙》、《道德經》、《洞神經》、《靈寶赤書玉篇真文》、《靈寶五符》、《五嶽真形圖》​​、《三皇內文》、《三天正法》等。道教傳授經戒法籙,有法信盟誓契券,但江淮吳蜀地區的經戒法籙傳授,或不投辭誓,或抱素盡空,或師為出法信,十分混亂。故張萬福重新規定傳授經籙時應備之法信物品及盟誓契券,並對盟誓契券的品種和旨意也作了規定和說明。

而《太上洞玄靈寶三洞經戒法籙擇日曆》,則是說明道士受經戒法籙,應預擇吉日良辰,以為受道之期。張萬福根據道書記載,編撰出傳授各種經戒法籙選擇吉日之歷表,共有九節。規定傳授經戒,均須“三盟”、“六證”。

《三洞法服科戒文》,是張萬福對道教服飾制度的解說。道教法服有冠、裙、帔三要件。“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嶽之形;帔法陰陽,有生成之德。總謂法服,名曰出家。”[1]法服依道士經戒的高下而有區別,道士出家修行,即須易俗衣而著法服。道士應常備法服,整飾形容,沐浴冠帶,朝奉天真,教化一切,保持服飾威儀。道士身著法服,應遵四十六條科戒,即有關法服穿、脫、制、置的四十六條規定。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是張萬福整理制定的專醮儀式。張萬福認為:醮,是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醮壇以設於名山洞府為佳,其次選幽閑靜寂之地。器物座具,時果芳饌,必在豐新,道法清虛,特忌骯穢。

張萬福修訂的醮儀舉行程式是:(1)設壇座位;(2)潔壇解穢;(3)入戶祝;(4)發爐;(5 )出靈官;(6)請官啟事;(7)送神真;(8)敕小吏神;(9)納官;(10)复爐;(11)送神頌;(12)出戶祝;(13)醮後諸忌。

張萬福還撰有《五等朝儀》一卷,《太上洞元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一卷,《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等。張萬福上承陸修靜,後啟杜光庭,是唐中期撰修科教的一代宗師。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修真持戒為先

維護道人公眾形象持戒自淨是當務之急

若道人皆能遵守道門戒條,實是道門之幸,道人之幸

戒,是一個人拿著器械,做防御之狀。有警戒、戒備的意思。現在我們很多道友談到戒律,就會想到王常月祖師的三壇大戒。在大多數人的印像中,全真派是受戒的,正一派是受籙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學道皆須守戒

《雲笈七簽》引《正一法文》雲:“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從前未受戒者,受籙之後,依次受之,誦習通利,恆存思行持,憶不謬忘,則不犯科。”足見在北宋之前,受籙的道士也是要受戒的。

那麼戒律起一個什麼作用呢?

戒律是用來防護自己內心的正念的。因為人難免會有惡念,造下許多惡業。所以受戒就是要以戒律來約束自己,不犯這些錯誤,然後才可以談求仙。《妙林二十七戒》雲:“一切眾生,貪著有為,欣生惡死,意雖求生,由造死業,不持戒行,假使長壽,猶如老樹,有何殊別?若持戒行,死補天官,昇仙自在。”我們修道人,是為了求仙得道。目標是求仙,但是做的事情卻與此目標違背,好比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所謂“意雖求生,由造死業”,終究難成仙道。所以天尊說:“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

五戒、八戒都出自道教

有些道友認為傳戒、受戒是學了佛教的,其實不然。就以簡單的五戒、八戒來說吧。

五戒是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應的是五行。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地有五行,以攝群生;人有五臟,以攝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

說起八戒,我們會想到《西遊記》裡的豬八戒。

而八戒最早是陸修靜先生製定的,分別是不得殺生以自活、

不得淫欲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不得妄語以為能、

不得醉酒以恣意、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

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妓。

持戒是追求精神的超越

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裡面指出:“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古長存。”我曾經認為王常月祖師的話不對,認為道教是貴生的,追求的是形骸的長存。王常月祖師的觀點受佛教影響過多。

然而這種觀點,也是很早就有的。《雲笈七簽》引《老君說一百八十戒》雲:“天下萬民,無有長存。人生有死,物成有敗。日出則沒,月滿則缺。從古至今,誰能長存者?唯道德可久耳。”據敘文知道,《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是老君傳給於吉的,時間應該在三國時期。老君傳授此一百八十戒的目的是為了整頓道風,約束祭酒的。在這裡,老君就說了天下萬民,沒有長存的,都會死。唯有道德是長久的。

有些富貴人,笑話別人貧窮,那麼就會有貧窮之報。聰明的人,笑話別人愚蠢,那麼轉世的時候,就會變得愚蠢。在世的時候,身體健康,笑話別人疾病,來世就會疾病纏身。怎麼辦呢?如果沒有大法,實在難以解脫。《大戒上品》雲:“夫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師保朋友,皆先世所念,願為因緣,輾轉相生,莫不有對者哉!故曰倚伏難窮矣!唯學仙道士,當兼忘因緣,絕滅生死,同歸乎玄,以入妙門。”唯有持戒之人,善護真宗,不生惡念,不做壞事,才能免去惡報,而得善果。乃至不起塵念,不染凡俗,才能漸入仙宗,超脫凡塵,而得長生。

古仙認為,學道不持戒,譬如夜行而無燭火。所以不論在家、出家的修道人,應該受戒、持戒。

以經為主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就算有上師傳承認證及帶天命要有得到高僧及道家老靜門暗中傳承與認證也要好好修行,一切只是緣起緣滅(以下給適合因緣的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丁酉年農曆1115日臺灣寶島首次全真龍門律宗傳戒法會,

萊仙島寶島臺灣全真律宗道脈首次傳戒

寶島臺灣全真道脈首次傳戒有嶗山太清宮方丈

李宗賢大律師親自來台主壇傳戒

全真科儀泰斗任宗權證盟

本道觀盧圓熹道長為傳戒登籙師和提科師

開啟台灣全真龍門宗律脈的傳承,

未來台灣全真將正式邁入以戒為師的新方向

更期許未來台灣道教有嶄新的開始!

戒壇:

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壇。稱為"玄都律壇〃。

授戒由傳戒律師和八位大師共同完成。

傳戒律師:又稱〃傳戒本師〃、〃律師〃。

由傳戒叢林的方 丈擔任,負責為戒子講說戒律、傳授戒法。

律師的選拔非常嚴格,必須受滿三壇大戒,接過"方丈法〃

 入道者互勉~以戒為師、持戒奉行、 虛懷若谷、 謙卑自持、上善若水

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八大心法

1大其心容,難容之事

2同其心悲,待救之衆

3潛其心觀,微妙之理

4寬其心聽,難忍之言

5入其心測,變法之局

6平其心論,不平之道

7安其心應,無常之變

8發其心度,受苦之人。

修行是要找回自己的根與靈性。

上師傳徒以道; 中師授徒以藝; 下師以名利相與,

上徒尊其師,重其道,以師言為圭臬,以師行為明鑑,嚴以律己,歷練身心;

中徒或信或疑,或勤於修習或怠惰好逸,終究難得真傳;

下徒以師為靠山、為蓋傘,勤於攀附,在各取所需。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只能指路。能不能走下去,能走多遠,全在弟子自己。在走的過程中,師父會做個拐杖、做盞明燈,與弟子相伴。成為師徒,需要緣份。人世匆匆,人海茫茫,若得遇明者為師,乃三生之幸;若得遇聖者為師,則為萬世之緣、萬世之幸!若已遂願,就不要辜負了那盞引航的明燈。若仍在苦尋,千萬不要錯過了,也許就在你身邊的那份緣。尊師重道遲證道果。

願眾生不忘初心早得明師,謹做上徒。

福生無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誠念玉皇天尊聖號功德無量劫難不侵

白玉蟾祖師云:“大凡教人課誦,不如《靈寶度人經》玉皇天尊號為愈也。”《靈寶度人經》,也成為《度人經》,是靈寶的大經,一切法術的根源。按照天師授籙的規定,是需要受一定的籙品才可以誦《度人經》的。並且其中有許多梵音隱文,誦持也有法訣忌諱,非得師傳,不宜輕誦。

所以圓熹認為還是持念玉皇聖號比較好。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

弘揚推廣持唸天尊聖號方便法訣法源地

任何人可虔誠存想天尊聖像,

時時修習持唸天尊聖號(歡迎您加入)

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本為妙樂國王子後入山修道

關於玉皇大帝,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閩南一帶也稱為“天公”,道教認為玉皇大帝是“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玉皇大帝本是妙樂國王子,生而神靈,長而慈善。後舍皇位入山修道,行藥治病,助國救人。先證大覺金仙,又經萬劫修持,乃證玉皇之果位。高虛清明天主讚歎玉皇曰:“金闕玄穹主,高上玉皇尊。妙相冠諸天,慈光燭三界。真聖妙道師,天人依仗師。大乘垂法語,真一指迷途。功德若虛空,讚揚無窮盡。”

統理三界萬神功德無量

玉皇天尊居白玉京中,黃金闕內,大光明殿上。統理三界,召制萬神。高虛清明天主雲:“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體也。是無量功德之身,是清淨自然之身,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威靈恢廓,名聲週徧,無幽不開,神奇堂堂,難可稱焉。是帝非有為功德之所熏修,而帝昔雖下生人間,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淨,未嘗不在金闕,分身變化,應現隨方,利濟羣生,超升道岸,普垂教法,開悟後人,依按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壯嚴,是故光明常充諸天,神智妙達,莫可度量。是身光明,皆具妙號,所謂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捨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歸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玉皇大帝普放光明,照燭三界,慈心普度,教化人天。

念天尊聖號證十二種妙道真身

人能至心持念玉皇天尊聖號,便能感通玉皇,持念之人,可證十二種妙道真身。曰:“得證功德身,一切有情,被其蔭故;得證神通身一切吉祥咸臻集故;得證清淨身是諸惡業不能侵故;得證威德身天魔外道不能攝故;得證無等身上帝遙唱萬神敬故;得證堅固身惡劫大難不能損故;得證道藏身口出語言鬼神仰故;得證慈悲身六道眾生賴其善故;得證大道身出入所在無怖畏故;得證良醫身善行妙法安樂人故;得證光明身常為帝光所攝受故;得證自在身天宮妙境神能遊故。”

玉皇聖號

持念天尊聖號享三十種功德

又持念玉皇聖號,有以下三十種功德。

“一者諸仙贊重,二者先亡生天,三者宿殃解脫,

四者所往通達,五者無盜賊事,六者所求遂心,

七者除水火戹,八者橫事濳消,九者夜夢吉祥,

十者疾病不臨,十一者智慧聰明,十二者人見歡喜,

十三者衣食豐盛,十四者子孫榮貴,十五者六親見喜,

十六者門族和睦,十七者除三惡報,十八者轉女成男,

十九者形容端嚴,二十者為國大臣,二十一者生為帝王,

二十二者鬼神欽仰,二十三者得宿命通,二十四者諸神護念,二十五者九族受蔭,二十六者處世長年,二十七者有情賴善,二十八者魔王保迎,二十九者決超三界,三十者白日上升。”

信士如何持念玉皇聖號

所以白玉蟾祖師也說,教人課誦,以持念玉皇聖號為佳。

那麼我們持念玉皇聖號,應該怎樣念呢?道人拜懺一般是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有時候也念“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有時候也念“玉皇赦罪大天尊”。在家信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者是怎樣順口一些,也可以念“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聖號。

老君爺座下仙長 石永田宗師傳授弟子盧圓熹

修習持唸天尊聖號,這種念誦天尊聖號的法訣,

即為道教修持的方便法門,理應大力宏揚,

以度化民眾。它簡潔精微,潛心持誦修真,

自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臺灣 太清蓬萊龍門傳道宗(全真龍門道脈永續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盧圓熹校編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島臺灣全真道傳戒

萊仙島首次傳戒

全真龍門派傳戒略說

自丘長春祖師訂立傳戒儀範始,全真傳戒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清康熙年間,王常月祖師在北京白雲觀多次開壇,廣度弟子。就全國來說,自1947年成都二仙庵傳戒以來,由於戰亂等各種歷史原因,全真道中斷傳戒曾已近五十年。直至198911月至12月,才在全真祖庭北京白雲觀舉行了傳戒受戒儀典,這是解放後首次傳戒。

傳戒是全真十方叢林宮觀德高望重的律師、方丈,向已受“冠巾”的出家道士傳授三壇大戒(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受戒弟子可來自三山五嶽,不拘地區,亦不拘老少。出家修道者志在超生死,道有真傳,法有秘授,只傳給有德的善人。

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羽士的宗教儀軌,是全真道受戒的前提

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羽士的宗教儀軌。出家道人,在道觀考驗三年合格者,准予拜師“冠巾”。欲正玄規、消除罪愆、通明結三緣者方

可奏請冠巾,也就是說出家學道之人,冠巾的作用:一是合於玄門的清規;二是通過冠巾科儀,祖師道力消除自己以往所犯的罪愆;三是解除各種無明的障礙。

據《冠巾科儀序》有:長春祖師,成道之後,遍歷天下,闡揚道範,演禮開壇,設叢林七十二座,傳道指訣,垂訓文千又餘言,無非使後學盡大乘之境,悉脫輪迴之苦,又恐出家無考,紊亂玄規,更增罪孽,故留簪冠科儀一書,俾初皈玄門之人即能知禮知警,知奧知戒。其中,冠巾之後,修行有功,功德圓滿。

冠巾之後,天曹掛號,名標上界。三官保舉,日後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實保奏。上誌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諸神迎護。中誌之士,苦行圓滿,鬼卒都來叩接。度師親為誦經禮懺,罪過消除,可穿戴太上巾袍。有誌之人,出家之後,不能飛升,亦不至墮落輪迴,不枉度脫一番之苦。奏升疏文,上達三官大帝,牒移太乙靈官部下,即當擁護,黑夜入山,險逢盜賊,亦得解脫。

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羽士的宗教儀軌,是全真道受戒的前提。那麼,道教的傳戒和方丈有什麼關係?什麼的人才能在道教尊為“方丈”?

方丈是接過“律師傳法”的高道,有“開壇傳戒”的職責

“方丈”原為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海外三神山之一,即方丈、蓬萊、

瀛洲是也。道教十方叢林、名山宮觀,多為聖真成道之福地,因此“方丈”一詞,自然就成為叢林對最高領袖的尊稱。方丈具有開壇傳戒、普度弟子的職責。因此對方丈的任選非常嚴格,道士必須受過三壇大戒者,多以道高德重的長者擔任。

《三乘集要》和《律壇執事行為榜》說,“方丈”是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闡揚大道,以德化人,無功不積,無善不為,天人共仰,一切咸欽,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趙道堅祖師是全真龍門第一代律師,趙傳張德純祖師,張傳陳通微祖師,陳傳周玄樸祖師,周傳張靜定祖師、沈靜圓祖師,於是龍門律宗遂分張、沈二支流衍,張傳趙真嵩祖師,趙傳王常月祖師,王又傳伍守陽祖師。其時,玄門多不知全真有三壇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革新叢林管理模式,遂一改舊制,公開傳授。順治十三年,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康熙二年,又率徒南下,立壇授戒。

按傳統,道教十方叢林方有傳戒特權,非叢林道觀要傳戒,必須按道教儀軌晉升為全真十方叢林,掛鐘板號令後,方可傳戒。道教戒律為天尊所說,故授受時也要依據科儀演戒,與齋醮相配合。

戒律是載人的舟楫,是“仙道綱領”

道教在傳統齋戒的基礎上形成宗教戒律儀範。在創立早期就有《老君想爾戒》和《老君說百八十戒》等道教戒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了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三百觀身大戒、千二百戒等。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明《道藏》洞真、洞玄、洞神部的戒律類。

《全真說戒威儀品科》有:“一切眾生以愚癡,故以貪著……說《初真十戒》以為降心之法;次說《中極大戒》漸歸自然,行持具足;密說《天仙大戒》以證虛無,諸人欲受戒時,先須清靜發大誓願,住詣師門,行道禮念,正是宿緣,慶會得遇良因,浩劫難遇也。

道教十分重視戒律修持。道士不受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受戒更是無緣登真,可以看出戒律是“仙道綱領”。戒律如同載人的舟楫,能幫助修道者達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訣的真傳,且名不得入“登真籙”。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並持戒。

“法統”是全真律宗傳承宗譜,是戒子接法續派的依據

“法統”,即《太上律脈源流宗譜》,乃全真律宗傳承宗譜,教內則尊稱為“法統”,記載了歷代傳戒律師的歷履、籍貫、傳戒的次數及地點等。在古代“法統”有很多支脈,並且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如白雲觀稱為“白雲堂”、二仙庵稱為“碧洞堂”、長春觀稱為“來成堂”、八仙宮稱為“終南堂”等。

凡全真傳戒必請“法統”,並且設有供奉“法統”的祖堂,設香案正

位供奉,以備啟請。這是全真派開壇傳戒時,請到歷代“大律師”臨壇的象徵,更是本壇戒子接法續派的依據,具有無上師寶的神聖性。如此,方能純正本壇戒子的虔誠信仰,才能起到開壇傳戒之本意。如果沒有請到“法統”臨壇的宮觀,按道教儀軌,則不能開壇“傳戒”。

衣缽是律師向戒子授受的戒衣戒缽,為傳承太上法脈的重要憑證

千真授受,憑戒律以為基;諸祖相承,指三衣以為憑。衣缽是律師向戒子授受的戒衣戒缽,為傳承太上法脈的重要憑證。三衣一缽,祖祖相傳,宿有善根,可能信受。 《三衣格》有:領受初真戒,身著初真信衣,計二百四十條,三台十褶,雲帶二拽,淨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靜經》、《大通經》、《洞古經》,得真人戒果。受中極淨戒,身著輕塵淨衣,或用淺藍單佈為之,或用純棉為之,亦三台雲帶,淨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受天仙大戒,身著天仙霞衣,領用直開,袖不合縫,霞帶雲邊,五嶽真形冠,著五云輕履,行持具足,得天仙戒果。

清初,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祖師撰《初真戒律》規定“凡初入太上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依次須受三皈依戒,太上老君積功歸根五戒,虛皇天尊初真十戒,受此三戒,方能在受中級三百大戒。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

《中極大戒》,全稱《中極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又稱“智慧觀身戒”、“保仙靈文”等,是玉清元始天尊傳授的戒律。此戒分上、中、下三品,即上元84條、中元36條、下元180條,三品大戒總計三百條,《中極三百大戒經》。全真教規定,不受此戒者,不得做證盟、監戒二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

《天仙大戒》,全稱《三壇圓滿天仙大戒》。柳守元祖師稱天仙大戒是無上妙門,飛身寶筏。全真教規定,不受天仙大戒者,不得為傳教本師。受天仙大戒者稱妙道師。道教舉行傳戒大典,舊時多選定於三元佳節。

什麼是皈依?

關於皈依(道、經、師)三寶的意義,早有祖師言之。如清代被譽為道教全真龍門派“中興之祖”的王常月祖師於《龍門心法》第一講《皈依三寶》中說:“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輪迴邪道,顛倒沉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此三皈依,乃昔之聖賢渡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門。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

皈依就是皈從依靠:

第一皈依無上道寶”即皈依“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

第二皈依無上經寶”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

第三皈依無上師寶”即皈依“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

怎麼皈依?

填寫申請皈依,選定師父,經同意後,填寫皈依表文,按道教儀範舉行皈依儀式。

皈依道教有什麼要求?

皈依入道人不受地域,工作,性別,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限制。皈依未必要出家,在家同樣可以皈依入道,簡稱居士。

信奉道教,敬重道教,愛好道教,或從事道教養生修煉,道學研究和道教工作等方面的人都可以。

皈依道教的人應該以嚴格的要求來給眾人作出榜樣,自炎黃立國,太上賜教,均崇道尚德。繼五千年一貫之優秀文化,承宗祖先哲智慧和心血,傳中華民族之本土信仰,處上為君本,安下為民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謹尊師訓,遵守道規,仁慈,儉樸,不偷盜,不搶劫,不霸道,修善積德,勤持奉獻,心胸開闊,團結協作,努力維護和光大道教。

皈依道教有什麼用處?

一:安心立命,有所依靠,不致迷惑。

二:師父指導,加深理解,方便修持。

三: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四:獲得神靈保佑,趨吉避凶,逢凶化吉。使自己及家人常保平安喜樂。

五:識心見性獨全其真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內修”真功”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萊仙島首次寶島臺灣全真道傳戒

全真龍門律宗「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的內容:

 三堂大戒,又稱三壇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組成對全真教派的傳授戒法。據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的《缽鑒》稱,三壇大戒源自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邱處機按照佛教的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的三戒制度,制訂了全真教派的傳授戒法。不過只是單傳秘授。王常月主持北京白雲觀時,改變了邱處機的做法,創立戒壇,公開傳授,自順治十三年(1656)起,廣收弟子,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一時全真龍門派之聲威大振當時受戒道士需經過一百天的戒期,因此,三堂大戒又稱「百日圓滿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 - 戒律組成

三堂大戒是全真道授受傳承之根本戒律。亦稱三壇大戒。

由“初真戒”、“中極戒”與“天仙大戒”三部分組成。由於受戒道士須經一百天戒期,故又稱“百日圓滿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 - 發展

《道藏輯要》收錄戒律全文。

 全真道創立之初,並無繁複戒條。傳授戒法,始於邱處機。他訂立傳戒儀範,迄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據全真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缽鑒》載稱,邱處機采摭道教傳統戒律,乃仿佛教沙彌、比丘、菩薩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惟單傳秘授,不得廣行。邱處機門下趙道堅為龍門第一代律師,趙傳張德純,張傳陳通微,陳傳周玄樸,周傳張靜定、沈靜圓,於是龍門律宗遂分張、沈二支流衍,張傳趙真嵩,趙傳王常月,王常月又傳伍守陽。其時,玄門多不知全真有三壇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創全真叢林,遂一改舊制,公開傳授。順治十三年( 1656 ),“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 康熙二年( 1669 ),又率徒南下,立壇授戒。當時在全真道中,龍門派的社會影響遠超其他各派。

 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師、視聽、言語、盥櫛,飲食、聽法、出行、起立、坐臥、作務、沐浴等“威儀”十三種、二百條,從各方面對受戒者加以約束。得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只有得稱妙行師者,才可進而受中極戒。

 中極戒本托稱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極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戒文凡三百條,故通稱“太上老君中極三百大戒”。

 據《初真戒律》規定,習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極戒。

 中極三百大戒中有將近百條與“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同,餘二百戒亦與上述威儀等多有雷同之處。從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種種規定。有些規戒屬於一般社會公德的範圍,且多與儒家倫理綱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師長、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輕慢老人、不得持人長短更相嫌恨、不得聞人惡事猜疑百端、不得面譽世人陰毀善人、不得恃威勢以淩世人,等等。也有些規戒似與佛教戒律相通。如不得殺害一切眾生物命、不得飲酒、不得綺語兩舌不信、不得惡口罵詈、不得窺視婦女稍生淫念,等等。當然,更多的規戒則是從道教教義出發規定的道德尺度和價值標準。如不得傲慢三寶輕忽天尊、不得信外道雜術邪見以及當忍人所不能忍、當斷人所不能斷、當學人所不能學、當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來,勸人奉受,念戒不念惡,廣度一切,自感神真,吉無不利,保汝成真。” 得受中極戒者 稱妙德師,並可為證盟大師(指授經懺、教典、威儀、規範,調禦戒子身心,制譴七情六欲)和監戒大師(監察入戒者,不許犯戒違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輕重,以戒尺責罰懺悔)。

 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壇圓滿大戒略說》。道教認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無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靈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證,則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凡有性靈,莫不成真。而要成真,當遵初真、中極戒律,謹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則心地光明,德充道極,無戒可說,無律可持。如是“戒無不戒,不戒乃戒,戒無所戒,乃為真戒”。 又認為,三界諸法,皆從道生,若欲求道,當修觀慧諸 法。如運身行法、離口過法、除惡想法、拔逮根法、絕聲色法、儉愛欲法、放玩習法、洗垢穢法、無昏惑法、不淫想法、不追懷法、無猶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業、精進、飾身、遣情、普心十類,合計二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無量智慧,增無量善因,滅無量業障,消無量煩惱,延無量壽算,長無量福田,” 位證天仙。是為“不 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傳教本師乃太上繼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師。不受天仙戒者不得傳戒。

 1989 11 12 12 2 (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 一月五日 ),全真道在北京白雲觀 重開戒壇。 白雲觀方丈主壇,設證盟、監戒,保舉、演禮、糾儀、提科、登籙、引請八 大師協理戒壇事項。傳戒受戒,目的在益善止惡,歸真舍妄。 據《中國道教協會關於全 真道傳戒的規定》,律條以《初真戒》為基礎,參照《中極戒》《天仙大戒》為備存戒 條。 沿用過去的戒條,以不與國家憲法相抵觸為原則。 全真各派統一傳戒,統一律條。 受戒弟子須本人自願和宮觀推薦。 字輩仍按照原派譜系。 受戒者必須住廟出家三年,愛 國愛教,信仰虔誠,蓄發大領,威儀整潔,能誦《早晚功課經》。 此次授戒,全國各地 名山宮觀舉薦受戒道士七十五人,其中有乾道也有坤道。 戒期中進行了迎師禮、演禮、 考偈,審戒、誦皇經、禮 斗懺,討論戒條、傳授衣缽、發放戒牒、普表謝神、鐵罐施食道場等儀式。中間穿插以講授《道德經》《太上感應篇》《邱祖垂訓文》等

授戒期為28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叩拜禮儀,你都知道多少?

進入道教廟觀後 怎麼樣正確叩拜施禮 如圖

道教有「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等,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號。

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僅保留「無量」,也就是說將原稱號簡化為「無量天尊」,那麼還是原意嗎?很顯然,如依文尋意,「無量天尊」當解為「無窮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話嗎?有這樣簡稱的嗎?其實,用此語者稍加審辨,便不難明白:「無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稱之為天尊?
在道教中真正的道士見面或者見到信士,不是說福生無量天尊,而是說慈悲呢?

也有人問為什麼是說慈悲,那慈悲意思是什麼?慈是教人心要慈善有愛心,教人為善之意。

悲的意思是憐憫,是讓人有同情心憐憫心對待他人。

還有「慈」就是給人天天歡樂。「悲」是拔出他人心裡的痛苦。所以我們作為人,一定要有慈悲心,丟掉了慈悲心就丟掉了一切,人生的幸福都沒有了。因此,要天天給人歡樂,學會撥出他人心中的痛苦。

還有就是道士見面都說慈悲,其實不關只是說過別人聽的,同時更是說給自己聽的,時時提醒自己要慈悲,不忘道心。「各人遇見如有不當之處多多海涵」慈悲。

所以以後大家要是遇見了某位道長或者道友道爺的,給道長們作個揖,說聲道長慈悲。而不是說無生無量天量。福生無量天尊戲台上出現的比較多。

福生無量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逢萊仙島寶島臺灣全真道脈首次傳戒

寶島臺灣全真道脈首次傳戒有嶗山太清宮李宗賢大律師親自來台傳戒,

全真科儀泰斗任宗權

開啟台灣全真龍門宗律脈的傳承,盧圓熹

未來台灣全真將正式邁入以戒為師的新方向

更期許未來台灣道教有嶄新的開始!

戒壇:

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壇。稱為"玄都律壇〃。授戒由傳戒律師和八位大師共同完成。傳戒律師:又稱〃傳戒本師〃、〃律師〃。由傳戒叢林的方 丈擔任,負責為戒子講說戒律、傳授戒法。律師的選拔非常嚴格,必須受滿三壇大戒,接過"方丈法〃

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八大心法1大其心容,難容之事

2同其心悲,待救之衆

3潛其心觀,微妙之理

4寬其心聽,難忍之言

5入其心測,變法之局

6平其心論,不平之道

7安其心應,無常之變

8發其心度,受苦之人。修行是要找回自己的根與靈性。

 道以德立本;以孝為先;以仁處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基礎常識

道教基礎常識

1、問:什麼是道教?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我國特有的本土宗教。

2、問: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答:據道經記載:道教起於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時。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於其間,化名為盤古;經過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極),輕清上浮、重濁下凝而開天闢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雙眼化為日月、毫毛化為星辰、肌肉化為豐沃的土壤,骨骼化為堅硬的岩石、呼吸之氣化為風雲、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為雷電,身中的血脈化為江河湖泊、頭髮化為草木……由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生成、人倫興遠。至此,老君返於天宮,以太虛為體,太微為宅。而後老君數次化身,歷經八十一化。軒轅黃帝時,化身為廣成子,授予黃帝養生之道;春秋時化身為老子,傳下《道德真經》,教關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脈興矣。

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即東漢順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時,老君降於蜀都,授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經》,於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天師道教。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於東華帝君王玄甫;漢代,東華帝君授道於正陽祖師鍾離權;至唐代,正陽祖師授道於純陽祖師呂洞賓。時至北宋末年,鍾呂二仙降於甘河橋上,授予重陽祖師以至道。重陽祖師匯四海宗風於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煉,傳道于山東,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於後世,教法大興。

第一是道法傳承

所謂道法傳承、主要就是師承問題、道門有句話、要想成神仙、除非遇神仙、自己還要是修仙的材料才行、大道都是神仙傳神仙。道法同樣也是一個道理、要想學好道法、必須要遇見真正有道法傳承、真正懂道法的師父、這個傳承、就是各門派祖師爺傳下來的道法的一整套體系的東西、不是單一的、而是整體的一套體系、科儀、法事、經咒、各種道場等、而且每個門派以及師承傳的都不一樣、正一道也有很多門派之分、但是無論是哪個門派、必須要有個傳承、總之一句話、就是要遇到真正會這個道法的師父、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的東西可以教你。現在很多做高功的、都沒有遇見真正會道法的師父、都是東拼西湊學來的、學來的東西很凌亂、很不完整、裡面的秘訣秘法秘咒以及運用、配合、一樣都不會、沒有真正完善的傳承體系、也沒有遇到真正的道法師父、所以做的法事很不靈驗、裝神弄鬼而已。

第二是丹道修行

除了有傳承體系以及真正的師承之外、主要還需要有修行、這個修行就是內丹性命修行、也就是大道、這是必須要修持的。

修行:修心踐行。所學自用,積功累德。能感通天道,召役神將的是我們自身的修行,以及所行的善行功德。並非只是用錢買賣的一張紙 ,就是神職人員

道法要想靈驗、必須要修煉、修煉就是道、道為體、法為用。道以法而顯、法以道而靈。道法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自古以來很多正一道高道、他們都是修煉高手、丹道大師。比如張道陵天師、許旌陽天師、葛玄天師、薩守堅天師。以及三十代虛靖天師等、他們都是修煉高人、丹道高人、都是修煉成道之人。大家可以看看神霄派祖師《王侍宸先生家話》以及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裡面都是講修煉為主的。

如果沒有高深的修煉以及性命丹道造詣、要想道法靈驗、可以說是空談和妄想、也是不可能不現實的。道教南宗的白玉蟾祖師、也是道法高深之人、但是白祖師一生都是以丹道修煉為主、境界高深、所以道法之靈驗對於其人來說只是翻手覆手之遊戲而已、大家必須要理解。

第三是誠心功德

至於誠心功德、是怎麼講?因為做法事道場、無論陰陽兩種道場、都是為信眾消災祈福或者為亡者超度薦拔。需要消災的、就要誠心誠意祈禱為人消災祈福、需要超度的、也要誠心誠意祈禱亡魂超度。必須要做到至誠之道、至誠之道、可以感恪天地神靈、不管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需要一個誠心和虔誠、諸葛亮祖師也說、神為信己者靈。

所以既然替人家做事、就必須要誠心誠意的去做。要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馬,這樣是有罪的、是要得罪鬼神的、拿了信眾的錢財替人消不了災、是要死得很慘的。誠心為什麼要和功德聯繫在一起說、因為誠心去做法事、替信眾消災祈福、是有功的、而且也是自身道德慈悲的體現。

所以真正能夠誠心之人都是有大德之人、有德行之人也自然能夠誠心格物。故而為居士信眾做道場法事、必須要能夠一心一意的去做、是開不得半點玩笑的、要是做不到、那就不要做。若是只想著把錢弄到手、不考慮其它的因果報應、那結局自然是不好的、所以很多做法事的人、要是做不好或者道德修行不夠的、最終都比普通之人還要死得難看、因為這是拿鬼神在開玩笑、得罪人都是小事、得罪鬼神就是自討苦吃。正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自作孽不可活、誰也救不了你。

所以從古到今很多江湖術士以及大仙神漢或者道門法師、要是自身道德修行不好的、看看他們的結局下場自然就一目了然。

綜上所述這三點之中,最重要的還是修行、修真、修道、這是重中之重。

欲覓師者,需之以四,察其師真偽:

一、其師是否真具傳承。傳承脈絡真假,是否我道門正統而非旁門巫術。祖師、宗師、祖庭皆確切其人其事。人間三師傳承清晰,且確實有嗣法傳承之資格。

二、其師是否真具法籙。其法籙是否真切實在而非信口而成。

三、其師是否嚴守戒律。若行不守戒律,輕狂之士,如何可信?

四、其師是否真具學識。道經玄典是否熟讀理解,言說是否清源正流,而非雜摻旁門。投拜不具學識者門下,枉費光陰而已。

隨著時間的進步,道教也開始逐步發展了皈依證制度,辦理皈依證後,稱此通過皈依儀式確立道教信仰的信徒為信士,信士是對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積善,建諸功德,吃齋誦經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稱,並非以鑽研道教教 義和修習道法為職業的道教神職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備修習道法資格的,是有所區別的

坊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現在網絡及現實中有很多此類專攻術士或對道教經典有少許了解的業餘學者,假稱(道士),假借傳授道法之名,混攪視聽,蠱惑人心,收斂錢財,其行為是屬於違法的,不但損害了對道教教 義不了解的信眾的利益,加深了對道教的誤解,更直接性的破壞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規戒律。

也有少數人員拿著道教皈依證冒充(道士)身份,坑瞢拐騙,欺瞞大眾,其行為同樣是屬於違法的,道教皈依證只是確立宗教信仰,對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層信眾的憑證,並非以道為職的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全真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凈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為道教祖庭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頒發,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編號,在道教協會皆可諮詢,辨別真偽)。

由於現代電腦網絡信息化的發達,很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由於痴迷網絡,很少接觸現實社會,加上影視,小說和網絡對道教誇張化的描述和演藝,以及本身缺乏對道教的了解,導致很多人對道教 產生了很深的誤解,認為通過道教修行就可以飛天入地,斬妖除魔,開天眼見鬼神等一系列被現代傳媒錯誤信息影響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追求,甚至有一些人因為感情或事業問題,就在網絡或現實中尋求道教法術的解決方式,而被網絡上或現實中的的不法之徒假借傳授道法之名而利用,不但在個人利益上受到了損失,更在精神上受到了嚴重創傷,對道教反而加深了誤解,更而進一步對道教產生了排斥,甚至敵對.

網絡上很多人談及自己佛道雙修,有的是信仰佛教,修習道教或者信仰道教,修習佛教,此類人對自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堅定,自身的人生觀念都處在十字路口和矛盾之中,你又怎麼能去信任他的言論和跟隨他的腳步呢?不但可能會被誤導,更可能會對宗教信仰教 義產生偏激的思想。

網絡上和現實中很多人都想拜師學道,自古以來師父收徒弟,都需觀察求道者品德操守,不論時代變遷,此是不變的規則。尤其道教,拜師收徒,規矩嚴明,派別之間更有專門的拜師科儀法事,不但要雙方建立誓約,師父授於徒弟信物為憑證,更需上表文送達天庭,祈請天地眾神為證,《全真清規》首列《指蒙規式》,稱「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尋問名師,然後投禮。既然出家,聽從師訓,長必成人。」對師父而言,在此期間除了教導清規戒律,還必須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至於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父親自傳於弟子。歷史上有「法不傳六耳」之說,足見拜師對於道法傳承的重大意義。如若有師不看人品,不顧門風,隨意收徒,傳授道法,此師自身品德就有問題,不遵祖訓,不守道規,你與此人學習人生大道,又怎麼會有好的結果呢?

修道以修心修德為基礎,假如連心都不修,又不積德行善,道是不可能修成。自古神仙先聖,哪個不是積德行善,諷誦經典,受持戒律之輩?若連人都做不好,談何以誠感天,以心應聖?另,自古道法口傳心授,玄真感格而傳,必先修其本,然後德遇真師,效心盟天而傳!!哪裡來的什麼函授?假如出錢就可以學道修仙,那不是神仙遍地?所以對於一些人好道求法之輩,應先明道根,修心修德,若人道不修,自然神真不降,仙必無期!!自古道法多秘而不傳,假如得遇真法,若不修己,談何以內應外,神真所感格而授?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心正法派

道派簡介:此派系由天師道演化而來,以傳天心正法而得名。天心正法派是源自天師道的一個道教派別,該派徒眾多隸屬於正一道,強調內外兼修。該派因傳天心正法而得名,最早在兩宋之間的路時中等人提倡。所謂天心正法,其實也是雷法的一種。

上清天心正法,北宋鄧有功編。《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三卷,不題撰人。今《正統道藏》本七卷,收入洞玄部方法類。編首載鄧有功序。謂北宋淳化五年(994)饒洞天掘地得天心正法一部,五傳至鄧有功,重加刪定而成此書。前二卷載請服三光正炁法、治病行符法、煉化大變神法、步罡行持法、遠罩法、近罩法、總真大咒法。大旨為施用符咒以招神役鬼,驅邪治病之法術。後五卷載符籙咒訣數十種,其中「正法三符」(天罡符、黑煞符、三光符)為天心正法之三種主要符籙。其餘符咒多出自天師道、上清派道書,乃當時道士為人驅邪勘祟,治病救度之法術。

正法:正當的法則。淮南子:「立正法,塞邪隧。」道教以正驅邪的法術。

鄧有功(1210年-1279年),字子大,號月巢,人稱月巢先生,南宋江西南豐人,自幼習儒,後為天心正法祖師爺饒洞天之五傳弟子。鄧有功校對核本,改正錯謬之處,進而有《上清骨髓靈文鬼律》三卷與《上清天心正法》七卷問世,乃為道藏經典收錄了一些重要的靈文、書符與道教法術等道教精華。

天心派為北宋饒洞天所創。他遠託張陵,近依譚紫霄,傳天心正法於世。故被稱為“天心初祖”。據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曰:“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焉。”《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序亦云:“夫天心法者,自太上降鶴鳴山授天師,指東北極之書,闢斥邪魔,救民是務。昔之流傳天心正法,止有三符,一乃天罡大聖符,二曰黑煞符,三名三光符。”此實表明該派源自天師道,而以天師三符為重,再經譚、饒推衍成書開宗。

譚紫霄(823-973)為唐末五代時高道,號金門羽客。福建泉州人。先後受到閩主王審知及南唐烈祖、後主的寵遇,其禮可比蜀之杜光庭。據《南唐列傳》所言,閩王時天師陳守元嘗鋤地得木札數十貯銅盎中,“皆張道陵符籙,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盡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核鬼魅,治產病,多效。”由此可見天心正法始肇於譚氏,故宋元之言此法者,“皆祖於紫霄。”

以「天心正法」而著名的道士史不絕書:道士王太初以「天心正法」治鬼妖而聞名於世;朝散侍郎路時中也以用「天心正法」驅邪而聞名,民間把他叫做「路真官」;雷守聲行「天心正法」名聞朝廷,皇帝把他召入宮內為後妃治病立愈,賜號「洞元法師」。宋元時名道士雷時中修築了一座壇,傳授「天心正法」,弟子有數千人,分為東南和西蜀二派,可見當時天心派是一個大行於世的道派。「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極為主神,所傳的各種符符法簡略,因而廣為流傳。

饒洞天於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在華蓋山掘地得“金板玉篆天心祕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識訣目玉格行用之由,復遇神人指令,師於譚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紫霄又令往見泰山天齊仁聖帝,得盡其妙。又奏請助以陰兵大士,作天心初祖,號正法功臣。”此説頗多玄虛成分,因譚氏早已逝世,不過也透露了饒洞天與譚紫霄在道脈上的淵源關係。饒洞天後以其法傳朱仲素,朱氏傳遊道首,道首傳鄒賁,鄒賁傳符天信,天信傳鄧有功。有功為北宋末年人,他據師傳祕訣,“重刪天心正法”,編成《上清天心正法》。並整理北帝道法,編《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傳世。他以江西崇仁華蓋山為天心派祖庭,有弟子數百人。

此外,北宋宣和年間,道士路時中自謂得張陵弟子趙升指點,於茅山頂得石函帛書;又稱紹興戊寅(1158)天君降臨靖中,親授“七品格言”,時中與弟子翟汝文親聞筆記。其後將其所得編成《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傳世,促使天心道法興旺當時。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讚譽説:“路真官再編天心法,則用世法以定之者尤眾。路君高才博達之士,撰傳度科文,又於其法十卷之首,各作一敍,極為精確,超越古今。”與他同時,精通天心正法者尚有王太初、雷守聲、任道元、歐陽文彬、王法師、陳桷、陳御史、趙子舉等,其中不少人本為官吏士民,可見該派在南宋時傳播頗廣。

入元,天心派最著名者是雷時中(1221-1295)。雷字可權,號默庵,祖籍江西,遷居武漢金牛鎮,自號雙橋老人。據稱因精研道學,感路真官降授“混元六天如意道法”;後又感辛天君立案,“付卿開闡雷霆之教,普濟眾生”。於是設壇宣教,專以《度人經》為主,道業大盛,有弟子數千人,分為東南、西蜀兩派。“首度盧、李二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發揚混元道化之妙。”此係盛行元初,融合天心、神霄二派道法,自稱“混元”,可目為天心派混元宗。明清以來,天心派的活動已很少見,似已合流於正一。

兩宋之際,道教的齋醮科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科儀變化我們可以稱之為“齋醮之變”。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齋醮科儀在北宋的變化主要是醮祭代替齋法成為科儀活動的主流,而南宋則鮮明的體現在各種符咒法術與齋醮科儀的相互混雜。

天心正法作為兩宋之際新出的符籙派,其產生以及發展都與“齋醮之變”的整體趨勢緊密相連。作為興盛一時的新符籙派,天心正法的法術系統以“驅邪輔正”為最高的行法宗旨,其法術類型涉及普羅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通過這些驅邪儀式的深入民間,天心正法法師完成了其作為“儀式專家”的角色扮演,在民間社會的信仰世界中佔據着特殊的地位。然而,天心正法的法術系統不僅包括以“驅邪輔正”為宗旨的驅邪之術、考召諸法,而且還包括以超拔九祖、濟陰救幽為歸旨的黃籙齋法。而在傳世的經典中,天心正法的黃籙齋法則集中體現在路時中一系的玉堂齋法上。

天心正法的玉堂齋法,可以説是天心正法路時中一系行黃籙齋法的儀式總集,是路時中對傳統靈寶齋法的繼承與發展。

天心正法派不僅對傳統的符法咒術有所革新,更將自身的符咒法術融入齋醮科儀之中,深深的影響了傳統的靈寶齋法。新符籙派對齋醮科儀的創新,遭到了靈寶派中以維護經典與“古科”為己任者的批判。對於受籙與行法的關係,以恪守古法、維護經典為己任的靈寶派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道教的齋醮儀式歷來是靈寶派之所長,按照傳統的“三洞”學説,要行靈寶齋法必須受洞玄靈寶中盟籙,否則即為“不法”即為“僭妄”,即為“越階行事”,即所謂“靈寶為中乘之極品,正一而下諸法不得跨越靈寶”。然而,作為有着自身嚴密道法系統的教派,路時中“玉堂大法”的齋醮儀式以傳統的靈寶齋法為本,兼及正一、上清齋法,建立起了一套“玉堂大法”的儀式規範。

玉堂齋法綜合靈寶與正一的儀式傳統在“破獄”科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路時中指出,行“破獄”科儀有兩種方法,即三洞法師用策杖破獄,正一法師持劍破獄。雖然路時中稱“玉堂大法”為漢天師之嫡傳,其玉堂大法卻不拘泥於天師道法。天師正一之法本受盟威籙,破獄只可用劍,而路時中“玉堂大法”在受中盟大洞籙的前提下,卻可以用策杖破獄。在這裏,路氏顯然綜合了靈寶、正一的道法傳統。

玉堂齋法往往強調儀式的濟度功能,而濟度儀式中又往往強調以內煉為行法之基礎,即所謂“內丹外符”。“內丹外符”或謂之“內修外法”,即將內煉神氣與外施符咒術結合為一。玉堂齋法的“內丹外符”傾向突出的表現在“分燈”、“破獄”、以及“三光鍊度”儀式上。

天心正法以日、月、星即“三光”作為其信仰的核心,並將之作為法力的來源,正法三符是其整個法術體系的基礎。在天心正法的法術體系中,繼承了上清派的存思術並發展之,藉助高奔日月、升斗奔辰、正法三符、玉堂齋法將對三光的推崇落實到了具體的道法層面。高奔日月、升斗奔辰乃屬“內修”,正法三符、玉堂齋法乃屬“外法”,天心正法開啟了宋元新符籙派“內丹外符”或曰“內修外法”之道。天心正法的三光之説、正法三符、內修外法的出現,對後世諸多道派的煉養思想與符咒法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斷絕傳屍復連、解咒詛等,並先取本人狀詞,稱為某人所患某疾,本家曾於某年月日某人因此疾亡,或後來又因此疾亡幾人,須一一具亡過姓名,或曾作甚功德追薦未退,即當飛奏上天及申東嶽,乞移牒地府,給假差人,押赴某處昇天台露跡顯現,聽受經法。當建黃籙道場幾晝夜,沐浴化衣,設食受戒焚龍,童子傳太上救苦真符,拜奏章表,立名追薦。

天心正法這種先建齋設醮以度鬼祟,再行殺伐的做法是道教法術的一大轉變。這一轉變對後世道派影響深遠。《太上天壇玉格》指出:“諸行法官凡治鬼祟,許為解釋,使人鬼分別,不得輒以私滅形徒流。”又曰“如遇冤對,當與解釋,為之鍊度或誦經之類。”隨着天心正法派、神霄派、淨明派、清微派等新符籙派對傳統靈寶齋法的繼承與改造,以及鍊度等度亡儀式的興盛,道教界不再以殺伐為單一的手段來處置鬼祟,而轉變為先建齋設醮、誦經追薦亡魂,再行殺伐。這可以説是傳統道教鬼神觀的重大變化。當然,道教鬼神觀念的這一變化需要在對宋元

兩宋時期,道教的齋醮法術出現了新的轉變。道教法術日益呈現出“內修外法”或曰“內丹外符”的傾向;道教驅邪法術與度亡科儀的結合也越發緊密;齋醮法術因地域而異,因派而異的多元化格局日趨顯著。兩宋之際,道教新符籙派大興。這一時期,天心正法、神霄雷法、清微雷法、混元法、淨明法等新道法紛紛出世,諸派道法相互融攝,在改變六朝隋唐舊有的道教齋醮法術傳統的同時,也共同塑造着兩宋道教的新局面。

天心派最為重視符籙、法印,其中尤以三光符為至寶。所謂“三光”,在天即為日月星,在人則為精氣神。真師內修三光以成道,外運三光以為符。“蓋三光之妙,天得之而長久,人從之而登真。故布三光之氣,可以救世人疾病;發三光之法力,可役鬼神;宣三光之威德,可絕妖怪靈響;降三光之慧照,可以開幽冥,三光之法雖簡,行之在我,自無窮已。”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開全真教早晚功課神秘面紗

日常功課分早晚壇功課

全真道士的日常功課分早壇功課和晚壇功課,主要內容是誦經念咒。早晚功課制度,是道教叢林制度建立後才出現的。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又《功課經序》中云: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因此作為修持方式之一,日常功課是全真道士的日常必修課。按照清規,凡出家住觀者每日必須上殿誦念早晚壇功課經,所以也叫玄門功課。道教早晚誦經念咒的主要目的有四個方面:其一,經是修持之徑路、入道之門牆;其二,住叢林之規範、絕斷塵緣;其三,弘道闡教、消災解厄;其四,祈求國泰民安,普度眾生。

經教祖師傳授秘篆給世人

早課誦經念咒的內容主要包含4部經書,分別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攘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前三部經都有具體的說經者,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即我們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被稱為「三寶君」,貴為最高之神。他們分別為經教之祖師,各把天上之道經秘篆傳授給世人。「三寶君」傳三洞真經,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

早晚功課主修三大經

簡單地講,《清靜經》為性功;《護命經》為命功;《度厄經》為消除一切災厄和心身性命雙修護道的法門,《心印妙經》,是金丹大道。也有人認為,《清靜經》是性功,《心印妙經》是命功。但依照筆者個人的淺見,對於修為層次在一個高度之上的人,是並不分辨性功命功金丹大道之說的,他有的只是清靜無為、長生久視的逍遙人生。

《清靜經》獨具代表

以《清靜經》為例,太上老君西遊龜台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由仙人傳三國時期葛玄祖師,由他所錄,篇幅雖短,僅僅400個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放在早課眾經之首。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無極生有極;「大道無情,運行日月」:無為無不為。這三句話概括了清靜無為的大道本原,無中生有,無為無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道就是講的這個無有無不有、無化無不化、無生無不生、生生化化之理。

全真道士要誦讀祖師寶誥

在功課經里,除了上述4部經典外,全真道士還要誦讀祖師寶誥。這反映出道的一個演變過程,也可以從每一位祖師寶浩里看出祖師修真悟道經歷的積功累德的從善思想和作為。對每天誦經念咒做玄門功課的道士來說,我們的內修之道,同樣需要廣積善緣,受到道教社會倫理觀的規範,積善以立仙基。紫陽真人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等親冤,始合神仙本願。」葛洪祖師在《抱朴子內篇·對俗》中講道:「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總而言之,勸善成仙是修持清靜無為大道的不二法門。

道和德是根本信仰和行動準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門弟子聆聽太上教誨,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既要修道,更要積德,應該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太上老子教導我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而就今天來說,道教徒的濟世利人要與時代相結合,例如道教要積極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教徒要發揮自身優勢,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為「敬老恤孤、扶危濟困」的目標盡綿薄之力。對於這些方面,我們從每天做的玄門功課中就可以逐漸加深認識。

道教入門必備功課學習——經韻的認識

什麼叫經韻,大家都知道道教有經文,了解更多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早晚課,經韻的一個日常化的作用就是用於早晚課上,經是文字,那麼韻就是音律,道教在誦經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很多的打擊樂器。

經韻就是一種道教音樂的形式,每一種韻就代表了一種不一樣的唱腔,同樣經韻也是道教入門必須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

誦經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單純的念字,前面有負責樂器和負責引經的人,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在發展的過程了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經韻,比如澄清韻、廣成韻、十方韻、大讚韻、步虛韻等等。

因為經韻的發音和音律不同,不利於道教十方叢林的道友討論和交流,於是在建立十方叢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通用於十方叢林道觀,被大家都接受和了解的經韻——十方韻。《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十方韻的正規範本。

所以如果大家去別的道觀發現和自己曾經呆過的道觀經韻不一樣,還有基本道觀都是方言,不要去自己無法儘快學會的方言體系當道士或者體驗道觀生活,語言不通是很難受的,經韻這個入門都不會也是無法進行下一步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皈依道經師三寶,生命的安止之處

多年以前,西方的一位學者,準備翻譯一部分道經為英文。他發現所有的經典在最後都有「皈依道,皈依經,

皈依師」,他坦言對「皈依」(皈:音「歸」)略感困惑,於是他問我「皈依」的含義。我跟他說「皈依」二

字大概可以譯成Devotion,就是「熱愛」和「獻身」: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三寶的意思。皈依有時候寫成「歸

依」,道教講究「至心歸命」就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身、神(心)、命交給三寶,將生命的法緣資糧託付於

天尊、祖師,即為皈依。皈含有「回歸」之意,就是要我們迴轉到你我的「本來」。不論你我,都是從大道中

而來,因被酒色財氣等外因蠱惑,遂而出現了貪嗔痴迷,真實的「道性」被蒙蔽。所以,在經歷快樂的背後註

定了要承受痛苦,享受成功之時已經埋下失敗的隱患。當人處於迷失的十字路口時,你需要一雙指回家的大

手,那就是道、經、師三寶。依有「依賴」的含義。我們尚在襁褓時,就已經學會了依賴父母,稍大些就開始

依賴老師、朋友和領導。他們是我們人生的伴侶、成長的益友,可是這種「依賴」猶如人在湍急的水中,抓住

一截短木,過了一會又抓住另一塊短木。雖然抱著木頭不易淹死,但很難安全到達彼岸。乘風破浪的大船就在

眼前,為什麼不登船?這艘指回家鄉又能乘風破浪的大船,即是無比尊貴的「道、經、師」三寶:道尊號「太

上無極大道」,是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的創造者,是宇宙最初的原動力。你、我不能創造我們自己,這是大道

生化的偉大功勞。這就註定了你我的身體中蘊藏了無窮玄妙的「道性」,學道、修道、悟道和成道,就是激發

潛藏的道性。經就是「三十六部真經」,是學道、修的圖文載體。雖然,道教最高深絕妙的智慧都無法用文字

描繪,但是經文依然是初學者的入門最佳選擇。經文能消弭世間的災厄,誦經聲能治療人心的隱疾。經文的力

量如水,上善亦若水,不僅洗濯得人心靈台瑩徹,還讓心裡的善芽茁壯成長,由此激發潛藏的「道性」。也就藉

由有形的文字脫換入無形的成就,這也就是經文傳世的原因。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是我們學道的引領者,

是天尊和祖師在人間的直接代理人。因為,對於愚鈍的我們,很難自己激發潛藏的「道性」,需要明師加以引

導。明師,是對道教的經、教、戒、法有深入領悟和實踐的人,可以作為榜樣和舵手,幫助你我出離當下的疾

病、苦難,最終將身心裡的「道性」開啟,讓我們證道成真、與道合真。三寶的這艘大船,將承載我們找回迷

失的真我,回到我們本來的家。無愧是我們最值得敬仰、信任和依賴的良師益友。當那位西方學者聽完這個解

釋後,同意把「皈依」譯為Devotion這個含有「獻身」之意的單詞,並在後面附上Regression(回歸、復原)

作為輔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皈依的不是師父,是大道!

道教的拜師是很神聖的,因此,拜師之後,便將稱呼由「師傅」改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恩同再生,因此,作為弟子,千萬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亦不必賢於弟子。」在道門之中,因出身不盡相同,背景亦有差異,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師父,而師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強。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幾乎每個師父都希望自己的的弟子超越自己,並將道門發揚光大。

在道門之中,有的師父收比自己年長者為徒者,實屬正常。玄門之中,弟子所拜的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者,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概如此。按照常理,將弟子渡入玄門之後,作為師父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弟子自己修行。因而,若師父還能經常抽時間管著你,說明你已得到師父器重,應該感到慶幸。

作為弟子,拜師之後應該尊重並供養師父,這是道門規矩,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所奉行的孝道,孝親是孝,孝師父是孝,一般情況下,對雙親及師父應該同等對待。這方面做得好的人,一般能得祖師爺庇佑而仕途順遂。對師父敬孝,除了時常探望之外,進行一些必要的財物供養也是天經地義的,不過盡力即可,不必強求。當然,有些師父對此不作要求,而作為弟子應該主動供養。

除此以外,作為入門弟子,即使自己修行並未長進,或並未得到師父親傳秘術,也不該對師父有任何抱怨。道門之中,良莠不齊,對修行的理解也不相同,所以,時常出現一些弟子與師父即其他師兄弟意見不同的情況,更有人因一些小的分歧而慢慢與師父即師兄弟疏遠而慢慢淡出者,這也正常。其實修行無所謂對錯,更無是非之別,全在各人體悟。因此,一切隨緣,不必強為。

我曾見過一些因拜師志願未遂而轉頭他派的道友,從修行的角度看,都是緣分問題。道術可以通過師父口傳心授,修行則需要靠自己,師父及師兄弟僅能從旁提點,然後共同切磋修正。入道修行就需要寬宏大量,慢慢放下執念和偏見,然後漸漸學會包容、接納分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修為。我曾見過有些師徒之間分歧較大而斷絕師徒關係者,作為修行人應該引以為戒。入道修行,師父是引路人,而真正的修為需要靠自己精進提升。

道門弟子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有文化不高者,有才高八斗者,有性格怪異者,也有寬容隨和者,總之,只要進入道門修行,成為三清弟子,都需要放下很多,將自己歸零,然後清凈身心,學會順其自然,不與人爭。很多時候,矛盾分歧多起於爭辯,學術性、修行性的爭辯往往可以促進對道的理解和體悟,但若是因為某些利益方面的你爭我奪則有違太上道祖垂訓,是極為不妥的。

入道弟子之中,有才高者,特別是受教育較多且在師父及眾師兄弟之中鶴立雞群者,較容易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這些是俗世之中常見的現象。不過,在俗世之中,此類態度尚且為眾人所不齒,道門之中則更應該杜絕。自恃己能、飛揚跋扈通常是無德之表現,所以,入道修行之後,應該虛懷若谷、韜光養晦,這樣不僅不會埋沒自身才華,反而能增進自身德行修養,然後威望自來。

若自知技不如人者也不必自卑。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道的目的是磨去身上的菱角,然後和光同塵,所以,從修行的角度看,大家都一樣,只要精進些,志心向道,持守正念,不走邪門歪道,何愁道業不成?其實很多時候,修行不是獲得多少高深的道學,而是將自己身上的芒刺修掉,效法諸神的慈悲去普度有緣。過多的己見往往容易讓自己墮入魔道,然後要回來就難了。

總而言之,皈依道教,師父只是迷途中的引路人,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今生今世未必能修成正果,但入了道門,就意味著已經踏上回家的路,只要虔誠修行,必定能有收穫。以上所言未完待續,僅是本人淺見而已。福生無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什麼是居士證?

居士證,就是「居家修行之士」的證件,一般由本地道協或開放宮觀核發辦理。

居士證,只是自己作為在家修行人的憑證,持證人沒有進行皈依拜師儀式,沒有師父,沒有傳統的師承法派,沒有道名。

居士可以參加合法的道教活動。

皈依.jpg

​​​什麼是皈依證?

皈依證,是經過了「拜師、皈依」儀式的「居家修行之士」的憑證,持證人一般被稱呼為:皈依弟子(居士)。

皈依證跟普通居士證的區別是:皈依證是由國家備案的教職人員(道士)發給徒弟的師承憑證。

持證人經過了正式的「拜師、皈依」儀式後,有了師父、師父起的道名,有了傳統的師承法派。

皈依弟子(居士),可以參加合法的道教活動。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什麼是道士證?

道士證,也叫:教職人員證,是由參加了正一派傳度或全真派冠巾活動後的道教神職人員,再經國家宗教部門和中國道教協會認定、備案後,核發的「教職人員證」。

教職人員可以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合理、合法的參加、舉行道教活動。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如何學道!不是發個皈依證拜個師父就算學道了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只認形式,以為發個皈依證拜個師父就算皈依了,實際這是錯誤的。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人本身就在道中,但又為什麼要皈依呢?首先,我們要理解皈依的意思。皈是指回到家中,心有所歸,而依是指子女依靠母親,投入母親的懷抱。所以,我們的皈依,是心靈的皈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

現代的人類追求物質需求,但是精神上都面臨著痛苦,對愛情渴望,對事業迷茫,人生壓力都很大,這就是對物慾追求過剩後,所帶來的痛苦。人們心靈得不到解脫,精神得不到信仰,心靈沒有歸依之處,如在茫茫大海上,只知道抱塊木頭,急忙上岸,但是抱來抱去,最後落得一場空。

而我們皈依後,大道就會為我們指明方向,使我們在海上不會迷失自我。所以聰明的修道人,是求心靈的皈依,不是象當今一些人,只知道為學法、為混名而去辦皈依證。

皈依三寶後,心裡就會對生老病死,人生的諸多痛苦去求得解決辦法,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修煉自己,使自己獲得心靈的寧靜。

皈依道教的人,不要受年齡、經濟、地域、民族的限制,無論你是修全真還是修正一派,都應明白皈依的真意,腳踏實地去修行、修證自我。

皈依,是修道的開始。而皈依的目的不是在於你是不是取得道士資格,能不能出家去道觀里混,也不是在於你是某大師的弟子,身份就比誰高。

皈依的目的,我個人看法:不是為追求財富,不能為名利,不能為解脫病痛之苦,而是求得心靈的解脫。學最上乘發大願渡人渡己,為救渡眾生為皈依。如大家真心發願,想皈依道門,只要能做到持守九戒即可,發心稱念皈依三寶。

道教弟子在讀早晚課里都會念到三皈依就是皈依道經師三寶。

皈依道:當願眾生 常侍天尊 永脫輪迴 名曰道寶

皈依經:當願眾生 生生世世 得聞正法 名曰經寶

皈依師:當願眾生 學最上乘 不落邪見 名曰師寶

誠心念,即可稱之為道門弟子。而不在於一紙之憑。

三皈依之首就是皈依道,我們通常說的入道,就是指此。

道是大智慧、大清靜、大慈悲。我們皈於道,就要抱著道心去修行自己,所以要常侍天尊,永脫輪迴,脫離輪迴之苦就是解脫之道,所以皈於道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體。

皈依經也就是要皈依法。這裡的法不是指法術,而是指行道悟道之法。經書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鏡子。我們心中滿布灰塵,我們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後用經法來照亮內心、啟迪內心。使自心道心顯示,能悟道成真。所以經可以說就是我們修道成道的橋樑,是依憑。

我們再談師寶。師有很多種,象我們太上老君,正一派天師,是我們共同的老師,當今一些高道大德也是我們的老師。還有度師。學道最好先拜一位度師,也就是小師。師父跟我說過,父母給你的是肉身,而師父給你的是法身慧身。師要有道有德,是你所依止的榜樣,學習的楷模,也是修煉的指路人。學道是有師承的,拜師首先要看這位老師是否人品端正,道德高深。

我們不要以為拜個師就算皈依了,拜師只是形式,最重要是尊師敬師,這裡面的細則,以後再講。說起來小,但做起來多,很多人只以為拜師就完事了,卻連伺奉師父都做不到。

皈依後,就不能再去信仰一些無道之神、一些鬼,不能再去學些邪法邪術害人,傷及任何眾生。

皈依師就要向師認真學習,不能誹謗,恭敬每位修道之人,我們皈依之後,是以身心命來供養皈依三寶。既然是道人就要做符合道人的事,說符合道人身份的話,不能再以俗人的做法來比較。我們對每一部道經都要恭敬取放,把自己的師父及其他道長、法師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師長尊敬,對自己身邊的道友要以身示範,帶動他人信道奉道行道。

邱祖云:病就叫他病,死就叫他死,至死一著,枹道而亡,歷代祖師都是以自己的身命來皈依道。所以叫皈身皈神皈命。

那麼,談到這,有人問:「我們皈依道有何好處呢?」

好處是說不盡的,首先皈依三寶後成為一個道人,就該發大願之心度人,所以經文里有句話:「一入大乘路,不計年劫多。」 度人無量天尊,我們實際也都是這天尊之中的,不能為自己學個法、為發財,這可以使我們遠離惡業,會得到護法雷將的擁護,身心得到安樂。

皈依後要守戒,無論是九戒還是五戒,都是戒之於心。守戒就會清靜自己,使自己身心得到清正,慾望減少,而煩惱也就隨之少了。皈依後能滅惡業,消除災禍病難。

皈依後跟師傅學習,能修煉自己,使自己福慧增長,成為真正的道人。

皈依後要發出世之心,再完成自己的社會家庭責任後,就該修出世之法,避免世俗的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所以,我們皈依是大福報之人才做的,那些只為求一身道袍、一張皈依證書的人皈依,相反是得不到這種福報的。

拜師是學道入門的關鍵。在網上很多年輕人受到小說,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幻想拜個「神仙」,「大師」為師。甚至很幼稚的看到某些人發出一些隻言片語或是搞些玄幻莫測的言論,功法就認定是大師,重慶李一據說有三萬弟子,我想這其中就不乏此類人。還有的是看到輩分高就去拜,而對拜師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根本不了解。

實際上拜師是道教傳承的固有傳統,他跟曲藝界的拜師還是有不同的,說相聲,唱二人轉拜師等於師父給個飯碗,而在道教里拜師是道門經法傳遞,慧命相傳的關鍵。

不僅僅是飯碗那麼簡單。師徒之間如父子,又不同於父子。師在道教里有廣義跟狹義的含義。廣義上所有道門耆碩前輩都是師長,諸大天尊及各位祖師也是師,在道門傳承里真正拜師還要有經籍度三師,有的還約定要有登籙,證盟,保舉等師。狹義的師父是指皈依學道修法的根本師父。

道門的傳承在道教是以「道」為本,師父教授下一代知識道法稱為「傳」,弟子以皈依「道"為本,接受師父的教導稱為「承」。師「傳」徒「承」故稱為「傳承」。拜師求的傳承必須要求得正統道教門派及明師的傳承。說到「正統」何為正統?依奉道教戒律修行,不斷傳承法脈,才視之為正統。

現在社會上打著「正統」旗號的太多了。說自己是正統,嫡傳的人更多,但是究竟是否是呢?這就需要時間來檢驗。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太少了。所謂的正統要依宗而立,常看見某某自稱為什麼門派什麼法脈多少代弟子。

那好請問你能說出你歷代祖師的名諱嗎?能說出你歷代祖師傳承的依據嗎?甚至是一些打著民間秘傳門派的也故作神秘,但是我也質疑這些秘傳的門派,既然說自己是「秘傳」那為何又大肆宣傳自己,廣而告之呢?

道教的拜師收徒需要師父先引導弟子入門,煉其心,觀其行。看是否是可造之材,能否有成就。擇黃道吉日,通過上表,傳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寶,師徒傳承儀式才完成。再授其道法,科儀,經綸,術數等學。無論神霄,清微各宗派基本如此,只不過略有差異不同而已。再看看現在網上可以隨便認個師父,上線就打個招呼,下線根本不知道師父在何處?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傳承"

弟子拜師後要受戒,在祖師前對師父和自己承諾,約束自己,開始真正的修行跟學習。並要按侍師的禮儀來供養,尊奉師父,與師父心心相印。

還有一些人自稱拜某某菩薩,或是太上老君為師,說自己看見某某神仙或菩薩降臨收他為徒,他在神前磕過頭,領了多少天兵天將。如果按這樣理解,那我們也都在在神前天天禮拜做功課。我們領的天兵也應該不少吧?

道門三寶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在道門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師,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的發願。在道門傳承里是要依據經法相傳的,靈寶,清微,神霄都各有經典傳世。

而自己說看見神仙菩薩多虛妄無憑,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外道附體所得的治病感應的能力而不是依據先賢祖師們留下的經論來作為修行的依據跟證明,產生不了智慧,慈悲之心不去度眾生是證不了道的,對神像磕多少頭都沒用,說自己有多少天兵那些更是無稽之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民間有的法壇門派傳承以發誓孤貧等來約束弟子,傳承多比較混亂,同一門中也各有山頭,這些人所知有限,自裝神秘,一些基礎的東西弄的玄乎起玄,所行之術,千其百怪。社會難於普遍接受,淪落社會邊緣。此非道教,而是旁門。

真正的道教皈依是叫人獲得無上天人福報,出轉輪迴的,怎麼會讓人孤貧夭呢?至於民間某些門派的過功,過執也是靠師父給予,不是依靠自己修行得來。所以這跟道門的傳承也不是一回事。

還有許多人雖然拜師但是心態根本沒有擺對,認為一切都靠師父,依賴師父,如果師父沒達到自己意願就馬上認為這位師父不行。轉投其他師父。也有的拜師前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拜師後應該的責任跟義務。

拜師後,也不知道怎麼樣繼續深造,不按師父教導的去修行,自己主觀上怎麼想就隨自己去做,就自以為是。有的人拜師後也不知道如何追隨老師學習,只象鴨子一樣等著師父填餵。而不知道從師父的言行中去了解跟師父怎麼學習?有的人拜師後還是內心迷茫,根本沒有認識到師父的重要性,一年裡能跟師父打個電話就不錯了。

還有的人拜師後在這個社會生活工作中學道的信心逐漸退卻,有的覺得在師父身上得不到什麼,甚至又轉拜他人為師,轉投它門,或者乾脆放棄的也大有人在。

也有一些人對拜師只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甚至,僅僅把它當作成功的途徑,找位出名的大師皈依下領一張《入室弟子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為炫耀的資本。更有甚者甚至把它當做牟利的一個手段,成名的一個台階。所以那句話說「名師易得,明師難求」是值得玩味的。

當我們拜師時,我們是否考察過自身拜師的動機,是否內心正確的生起信心,隨師父走入玄門之內?是否經歷了選擇對比,是否考察過師父的人品及所學?

自己是否真正認識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為弘揚道教而決定拜師?是否了解能接受自己拜的這個老師的人品,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當師父的肯定也不可能就都是完人。

所以內心裡不要把什麼都想的太美好,幼稚的結果是自己受傷。還有最主要的是自己能否從師父身上能學習到真正的內涵,學習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成為改善自己品質,心性,修煉,生命境界的唯一榜樣?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個道友在拜師之前必須深入思考並付諸生活實踐的。

對於當前有些人打著一些旗號收徒,這些與我無關,小道我也不想介入這些是是非非中,我只是想說既然收徒就要擔負起師父的責任跟義務,當徒弟的有當徒弟的責任跟義務,當師父的也更有許多責任跟義務,都說師父傳道,解惑,授業。

我覺得這只是一方面,徒弟的品行,生活,事業作為師父都有責任去引導。有些師父也是滿足自己虛榮心,更有一些小孩子打著收鬼捉妖的名義在網上吹噓自己。生活中很多江湖行走的大師們也是走到哪裡就收到哪裡,對於徒弟根本沒有起到教育的責任。

說了以上這些,我這裡可不是針對誰,請某些人不要對號入座,我也不想打什麼口水仗。說到這裡我也該說自己了。我自己門下已經有數十人在跟我學習道教的相關知識,就拿這些人來說有的人確實是心無旁騖的一直跟隨我學習,雖然進程緩慢,但是一路行來,學到什麼了我想他們每人心中是有數的。我現在是當師父但是我也是徒弟,尊師重道者是傳承的根本。希望在學習道教,弘揚道教的路上,我們都沒走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師入道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

對於如何與道教結緣

如何拜師入道,很多人有很多看法,無非從幾個環節來概括這個問題:理由、目的、過程、選擇、相處、矛盾、傳承, 說到這裡,一些朋友可能會說:「我拜師可沒有什麼目的,我無欲無求的啊。」咳咳,無欲無求不是你最大的目的麼?

無欲無求不就是最大的一個慾望嗎?那我們就開始一邊講故事一邊談這些問題,有故事才能吸引人嘛,我們就開始引人入勝的說教吧。

咱們先說拜師入道吧。

現在網絡發達了,高人大師輩出,我還見過打著元始天尊弟子的旗號收徒的。如果想拜師入道,我覺得應該先明白一些問題,所謂距離產生美,可能你對道教的印象非常好,感覺高人輩出,每個道士都看著那麼可愛,信道教的就不可能騙你,你拜的師父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你要學什麼法術拜了師父就可以學了,想學東西拜好多師父,好多師父都寵著,入了道就可以整天瀟洒不用幹活到處當大師了,入了道就可以整天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了,入了道整天住在山裡別人都恭敬多麼舒服了,入了道當神仙了。

這些真的不太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人就有壞人,在選擇師父的時候,你不可能指望就拜個十全十美的人做師父,你要拜的師父也是人,肯定有缺點的,如果你能找到十全十美的人做師父,那麼要麼是騙子,要麼是騙子,要麼是騙子。

師父更大程度上,是你的朋友是你修行路上的指導者,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只有一個師父,但是,你師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就你一個徒弟。你要找的師父如果你發現十全十美,全是優點,只能告訴你,他的缺點你肯定沒發現;當然,發現了他的缺點,你要學會辯證的關係去看,究竟能不能容忍他的缺點,究竟能不能允許他的缺點,如同我收的徒弟一樣,都知道我毛病很多,我也樂意他們知道我的毛病,因為我首先是人,我願意做真實的自我,也願意我徒弟做真實的自我;入道修行是尋找真正自我的一種方式,是在信仰的呵護下尋求自我的方式。

凡事離奇必有問題,吹噓的越厲害的高人,神通越高的高人,越沒有毛病的人,越要仔細衡量,很多人網絡上拜師,這點更要明確,師承關係不是胡編亂造一個門派就出來的,號稱隱世門派歷史上根本無傳承的,百分百是假的,很多門派都是杜撰的,

自己不了解的時候多百度下,打著各個旗號收徒弟的人,最好了解下,所謂的道觀或者法脈有沒有,如果有的話,怎麼聯繫到當地的負責部門,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朋友,被騙著拜師,說是重陽宮的,結果根本沒有這個人,我多次告訴他,他還不相信被騙了。更有甚者,打著任法融會長師兄或者徒弟的名義,卻連龍門百字譜都不知道,我還親眼見過當著蘭州白雲觀大當家的面,說是蘭州白雲觀的二當家,可惜大當家根本不認識他。

所以,拜師,先了解真實的人,查實信息後再拜師,還有,是人就有缺點,別想著你找的師父沒缺點,以後要跟你師父相處相識一輩子的,師徒之間肯定要磨合的,十個老道九個怪,決定拜師前,先考慮清楚。

還有就是拜師條件,可能每個師父都有自己的標準,在我看來,俗家弟子只要向善,只要願意信仰道教,都可以入道修行,沒有什麼做了壞事不能入道,做屠夫不能入道的說法,我不認可。

是人就有缺點,哪能一輩子不做點錯事不辦點虧心事啊,錯了不怕,怕的是不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只要拜師入道之後,我們壞事少做點,好事多做點,在信仰的約束下能夠不斷前行來完善自己,就足夠了。

信仰不在於把你變成一個聖人,而在於能不能約束你不斷彌補你的缺點,入道之後,也不是一瞬間把你變的完美,而是不斷提醒你,讓你不斷前行的同時,讓自己活的更舒坦點。所以我說我的收徒條件是向善向道就好,不在乎你的身份你的位置你的窮富你的名聲你的地位。

道教有很多規則,這些規則是不斷提醒我們規範自己的,如同提倡食素一樣,整天食素把真善美掛在嘴上,不做一件好事也不必妄談信仰了;整天吃肉喝酒,不斷去幫助人讓更多人明智明心,力所能及的行善,不食素照樣是他人敬仰。道教重的不僅僅是規則,而是規則背後反映出來的本質,是不斷約束我們完善自我的規範。

如今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我們也要適應發展,更多的重在弘道,重在把道教的教理教義傳播出去,全真正一包括一些民間信仰,都是尊崇道的思想,我們要學會辯證的學習,去認可這些,去接納這些,接納其他宗教的朋友,而不是因為信仰道教就排斥其他事物,全真法脈就排斥正一,我們的民族在一段時間內喪失了文化的根基。

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我們這代人,是重塑信仰的最好機會,再過幾十年,我們的下一代與傳統文化割裂開了後,信仰的塑造會更簡單,這些事情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的。總不能到最後,基督教的聖物在教堂里顯示上帝的榮光,我們道教的聖物永遠在博物館裡供人觀賞吧,信仰不是觀賞出來的,也不是博物館裡就能體現出來的,雖然說同樣物品,但是物品的價值需要人來賦予,需要人來詮釋。

當然拜師的途徑有很多,網上可以尋找自己認可的人拜師,當然更要問清楚了解清楚為人;可以到道觀里多幫著做些義務工,慢慢熟悉了拜師;可以讓一些道友引薦你認可的道長做師父,只要你去尋找,應該都能尋找到入道的契機。

拜師也沒那麼可怕,只是給你一個約束一個信仰,叛師才可怕,那我們就談談:是師父不是師傅,拜師一輩子只有一次,拜先生、拜老師、拜師傅可以多次,拜師是承繼的一個傳統,是法脈的延續,哪怕再過幾百年幾千年,只要道教還在,你就在這個傳承體系上;師承關係上,最忌諱的是叛出師門,叛徒二字的原意就是叛出師門的徒弟,如果你沒有認同這個道教,沒有從內心認可,可以先拜先生與師傅,而不是師父。

有得必有失,一旦拜師,你會得到整個團體的認可,你會收穫很多師兄弟和道友的信任與情感,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更多人跟你前行,你的所作所為,甚至有些師父有很嚴格的規則,很不通情理的規則,必須要遵守的,你的行為必須被約束在信仰之下,必須能夠明智明心的思考,必須能夠為更多人考慮。

要學會容納其他人的缺點,要學會包容;一旦判出師門,不是那一瞬間的事情,而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不認可,這個叛徒的身份永遠無法抹除,同時,道門之中,不會有道友接納叛徒,除非打算兩個不同師承關係下,永遠不再往來,道門的規矩,說著很鬆,其實也很嚴格,拜師之前,最好想清楚,那些所謂的儒道佛均有師承的人,九成九的是騙子。拜師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考慮,叛師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承受。

接下來我們就放鬆下,講個故事再繼續: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觀,觀里有個老道士,老道士準備收徒弟,來了幾十個人拜師,都說自己入道心切,然後老道長說:「那今天晚上你們住下吧,明天再說。」同時,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根木頭,讓他們晚上抱著睡。當天晚上,這些人入睡後,就有絕色美女來跟他們調情誘惑他們交合。第二天早上,老道長召集他們問:「你認為你們通過考驗了麼?」絕大部分人面有愧色,因為他們的木頭上,染滿了他們的體內精元,只有一個人木頭上沒有被沾染。別的人紛紛讚揚他的向道之心的堅定,他說:「我家境富貴,什麼樣的絕色女子沒見過,這點無法動我的心。」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不在於說你要入道就要去流連花叢,而是說紅塵才能煉心,沒見過沒看過,經受不了太多誘惑,更會迷失我們本來的目的。談錢財如糞土、美色如浮雲、黃金不動心的人,要麼就是有過過去的人,要麼是壓根沒人拿錢財與美色來誘惑過的人。絕大多數情況下,經歷過方能淡然處之,沒經歷過,只能是空口妄言。

就如同有個在邊境駐紮很久的戰士說:

「在邊境,除了公的就是公的,連母豬都沒見過一個,到了山外,看誰都是美女!」欲修道先做人,不要妄言自己的心志,而是體悟內心,從自己自我經歷中感悟修行,從自己的經歷中,尋求經驗來完善自己,很多時候不是你抵制的了誘惑,而是你還沒遇到能夠打動你的誘惑,修行必須不偏不倚,必須衡量自己的內心,不能偏激,不能迷信。

那我們就說入道的那些事情吧:

入道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當然,也有迷迷糊糊就拜師的,雖然現在有很多萌小和尚萌老道士,但是呢,誰一出生就是和尚道士呢?絕大部分人,入道都有個理由,我們羅列一下,看看其中有沒有你:好奇、尋仙神通、逃避、失戀、失業、宅男宅女、破產、家庭變故、精神空虛、胸有大痣、社會上混不下去了、看小說看多了、想當神仙、太有錢了、想利用這個賺錢、渴望歸宿、認同文化、追逐信仰、退休之後出家的以及一切沒有羅列出來的理由,咳咳,可能就有人說了,梁興揚啊你安的什麼心,與道教結緣是我的最大願望,你這樣羅列一批這麼爛的理由,諷刺道教是不是,你到底想怎麼樣?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切都有緣法

入道門可能路徑有很多種,這種種路徑,沒有高下之分,從宗教來說,容納的很多人,接觸的人也各有不同,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宗教是包容的心接納各色人等,無論佛教與道教,無論基督與伊斯蘭,宗教也是個社會,有好人,有壞人,有傻子,有聰明人,不是和尚都是壞和尚,不是道士都是好道士,不能因為宗教而區分人的好壞,這麼多理由,無非是冥冥中的人生給我們人生路途的一個推進,到最後無論選擇什麼信仰,都能夠更適合自己,當然,我們主要談道緣,現在回歸道教這塊。

因為好奇結緣、渴望歸宿、認同文化、追逐信仰的:對道教好奇,好奇道士的生活,好奇道士的服飾,好奇道士之間怎麼稱呼,好奇怎麼有道士這種奇葩的存在等等好奇,在這個好奇的指引下,不斷深入,可能會了解道教的美好,可能會發現道教的糟粕,第一時間發現美好的可能就留下了,第一時間發現糟粕的可能就離開了,畢竟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只是如果想真正認識道教哪怕其他宗教,最好化時間多了解下,不是你認為的黑暗就是黑暗,不是你認為的光明就是光明,明智的心來選擇。

因為尋仙結緣、看小說看多了、胸有大痣的:神仙信仰在入道門的時候,給很多人指引,正面的大家都知道嘛,這裡我們談的是一些誤入歧途的,尋覓神仙的足跡,甚至開始是懷疑神仙的存在,無神論的思考有神論的作為在中國不少見,還有就是我要尋仙學法術,學了法術賺大錢,社會上太難混了,學了法術可以炫耀,我要長生不老,我王八之氣一震到處高人就傳我法術,我是他們的真傳弟子。

法術神通這些,當你想得到的時候,你想過你失去什麼沒有?總希望自己一朝之間法力無邊、預知未來、驅邪治病,受萬人所敬仰,卻沒有想到得失,所謂得失,有得必有失。想要多大的得到,必然有多大的失去。法門不同,傳承不同,對徒弟的要求也不同,不能否定法的存在,但是你總不能認為你就是那萬中無一的奇葩,成仙之路為你單獨開啟,別人都是你的陪襯,你就是註定成仙的人,其實這種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很多人沿著這條路走入道門,在這條路上,可能有所得有所失,既然接觸了道教的美好,就不斷前行吧。

因為家庭變故、逃避、失戀、失業、社會上混不下去了、精神空虛、破產、宅男宅女、退休之後出家的:在社會上受到了打擊,混不下去了,想來想去,當個道士多好啊,規矩又不是太嚴,還能喝點酒吃點肉,整天想雲遊就雲遊,住在道觀,山清水秀還沒污染,還不用幹活,逍遙的很,我當道士去吧。咳咳,你覺得道觀就該養活這些人麼?

宅男宅女整天不出門,就幻想當道士逍遙自在美女帥哥就直接來找你。到道觀我就要逃避社會我就不努力我就愛睡懶覺。你退休後,家裡人不養活你,你就到道觀一住,把你供養著,把你當爺看待。有這些方法沒錯,但是不能功利性的來看待這個問題,總想投機,總想逃避,總想讓道教為你承擔這些,你如果要做這些,那麼你就要考慮,你為道教做了什麼,你功利性的看待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會得到同樣的對待。不止一個人跟我談,我退休後就來你們這裡出家吧,你們這裡環境真好,你們一個月發多少錢啊等等。

我見過其他的出家理由還有很多,包括不願意學習要出家的、不願意幹活兒要出家的,沒見過聽過說的,殺人放火躲到寺廟道觀深山裡的,等等,可能你還有其他理由,不過這些理由,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你真正信仰道教麼,道教雖然無所不包,你抱著這樣那樣的目的進入道教,只是如果沒有明確的信仰,在哪裡都是虛度一生,哪怕再道教也是。

理由:

入道修行總有理由的,無論以什麼理由,從自己的內心思考,是否願意與道教結緣,向善便可入道,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找理由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

目的:

明確自己的目的,哪怕你要成仙你要產生,衡量好自己的內心,你可以欺騙別人,但是不要欺騙你自己,入道之後,最好也別欺騙祖師爺,道教的圈子相對於其他圈子來說,算是比較單純的了,最起碼黑暗是你能看的見的黑暗。

過程:

尋覓的過程可能簡單可能曲折,慢慢感悟慢慢前行,不急於一時,不偏心偏聽,不迷信,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被騙,我可以保證我不騙你,但是我不能保證其他任何人不騙你,越厲害的高人越要注意。

選擇:

選擇誰做師父,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皈依了,你必須認可這個制度,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大的集體的事情,並且你要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甚至你需要讓步,哪怕你拜師選擇的師父錯了,你也接納這個師徒關係,拜師一輩子只有一次,如同父母一樣,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

相處:

修道先做人,拜師之後,必須學會與師父師兄弟還有其他關係的人相處,相處很簡單也很難,你需要包容退讓甚至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但是我建議遵從一個原則,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哪怕在師父的管教下,也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真正明智的思考,不盲從,不偏執,如果你都不包容你的師父師兄弟,那還指望別人包容你什麼呢?

矛盾:

相處之中肯定有矛盾,矛盾應該化解在小處,更好的弘道,可能會有衝突,但是師兄弟之間不要抱著太多成見,還是那句話,做錯事情不可怕,怕的是不承擔責任,你的師兄弟犯錯了,你沒監督,你沒提點他,你也有錯,你在一個集體中,必須為更多人考慮。

傳承:傳承下去的是道,在一個信仰約束下,共同行善的路,這個傳承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用你的一生來完成的事情,甚至你的後輩需要幾百年來完成的事情,不能局限在現在的幾年,而是目光長遠,放在信仰的角度來考慮,重塑我們的民族靈魂,讓更多人找到信仰,把道德底線堅守住,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努力,傳承不是一個人的工作,是很多人很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道講今生佛求來世,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如果我們在坎坷中,那麼我們就讓我們自己走的舒坦點,如果我們在輝煌中,就讓我們綻放更璀璨的光芒吧。不要把希望寄託來世,這輩子都活的迷迷糊糊,別指望下輩子你就聰明伶俐。

道教拜師後就是道士嗎?

道教中拜師又是如何?道教拜師第一個師父,也就是領你入道門的師父所以在道教度師是只能有一個的那學師就可以有好幾位了。那麼你若想拜帥,一般就要找到一位修道之士,然後登門拜動,表明來意。若是有機緣者一般會被收入門下的,那如何拜師呢(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也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在以前徒弟是要給師父養老送終的,但是現在社會條件好了好多性質也變了但是老尊重師父是不能變的。

那拜師之後就是道士了嗎?要如何才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道者呢?在現實學活中好多人找到一個道士拜了師了自己回家後就牛氣來了,我現在是道士了無所不能了,有的人甚至連家裡的有些親戚或者長輩過世了讓他們上香跪拜他會來一句我現在是道士是不能跪他的,他受不起的這樣的事情小道在現實中也是真有遇見過的。一個學道之士眼中沒有長輩他還如何真正的去修道呢。

在者你拜了師並不是代表你就是道士了,其實現在的你只可以說是道門的一個居士並非是道長。一般在道教中皈依師父後會跟著師父學習一些道門中的東西等到一定時間後師父帶著你去傳度後有了度碟後才可以說一個小道士了,但是也不能目空一切道士也是人不是神。

傳度後我們也要認真學習啊拜訪高道大德學習更多的道教學識來充實自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道長。

所以大家找拜師前一定要去了解道教的文化,正確自己真想拜師後在去尋找合適的道長為師。千萬不能說拜了師就是道士就能無所不能還是要靠後期自己努力學習才能真的才為一名道者。

好了。最後祝大家入道有份,進道無魔。慈悲 福生無量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士稱謂——稱呼,別稱,級別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者。《老子想爾注》雲「是以帝王常當行道,然後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①

葛洪《抱朴子內篇》所謂「道士」亦具此義;偶爾使用術士一詞,則帶貶義,以別於道士。但是道士一詞的含義仍很寬泛,例如約作於魏晉間的《老君中經》以道士為煉水銀以作神丹,期得長生之人。

葛洪《神仙傳》更謂:「自伏羲至三代,顯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者,蓋得道尤精者也。」②自東晉末南北朝以後,道士一詞的意義便逐漸固定,雜見於這一時代新造的眾經之中。如舍凡出家、居住道館、誦經持戒、修齋行道,這些含義是方士一詞所沒有的。《太上太真科經》《洞真太上太霄琅書》並謂以道為事,則稱道士。

《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謂出家有三種義:

一出家,二入道,三舍凡,總此三者,名為道士。

所以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

持齋禮拜,奉誡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③。

《太霄琅書》按奉道之跡精粗不同,把道士分為在世、出世、在家、出家、游涉、幽居六種。《出家因緣經》分道士為七階:

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淳凈;

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

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幽潛默遁,仁者自安;

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落囂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下凡,救度危苦。

稍後,《三洞奉道科誡》亦按此劃分,唯無「幽逸」;並雲道士「乃方外之士也」,「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

唐道士朱法滿按道士出家年齡分為五階:

從七歲至十一名蒲車道士,

十二至十四名清信道士,

十五至十九名施惠道士,

二十至六十名弘護道士,

七十至九十名住持道士。⑥

另一種流行於隋唐(實發端於南朝梁代)的劃分法,則按所受經籙法服之高低分為正一、高玄、洞神、升玄、洞玄、洞真、大洞、三洞、居山、洞淵、北帝太玄等類道士,其中三洞道士因經初盟、中盟和大盟,遍受三洞經籙而居於最高地位。傳洞淵、北帝太玄二法者較少,故另外列類。居山道士則不一定傳受法籙,亦另列一類。這種分法見於《三洞奉道科戒》和唐道士張萬福所撰《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等書中,而為宋初道士孫夷中集《三洞修道儀》所承襲。

隋唐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男官,女稱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稍晚,

女道士則稱道姑。更為晚近,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

南北朝時代道士已多出家,但直到北宋,道士蓄妻室者仍多。宋人王木永說:「黃

冠之教,始於漢張陵,故皆有妻孥,雖居宮觀,而嫁娶生子,與俗人不異。奉其教而誦

經,則曰道士。」⑦宋皇朝曾嚴令禁止。至金元全真道興起後,規定道士須出家住宮觀。

「火居道士」乃指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以別於出家的全真道道士。

道士只是一般的通稱。在歷史上,或因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或因道教認為道士

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各有深淺和高低,或因擔任教職的不同,道士便有各種不同的稱謂。

擇要簡述如下:

道人 最初與方士同義。《漢書·京房傳》和《五行志》記西漢京房易法云:「道人始去,寒,湧水為災。」「道人始去茲謂傷。」諸家注皆雲「道人」即「有道術之人」

《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注引《獻帝起居法》亦記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事。王充《論衡·道虛》云:「夫文摯,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爇。」⑨此處道人即謂有仙道者。道教創立之後,道人一詞曾專門指道士,見於東漢至西晉間道書。例如《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多處提到道人,即具此義。《妙真經》云:「道人圖生,蓋不謀名。」《老君家令經》云:「道人百行當備,千善當著。」亦均指道士。南北朝時代,乃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以後,又以道人泛指道術之人,或指道士,宋元以降,常以「某某道人」為道士道號,如「林間羽客樗櫟道人」等等。文人

亦多取以為號,但以道人指道士更為常見。

黃冠黃冠一詞始見於《禮記·郊特牲》指祭時所戴之冠。早期道教徒尚黃。《後漢書·滕撫傳》載,漢順帝末年,馬勉反,「皮冠黃衣,帶玉印,稱黃帝」。AD《後漢書·皇甫嵩傳》謂張角黃巾軍「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北朝佛教徒也說,張角、張魯等始服黃衣。《南史·沈慶之傳》謂:「僧昭別號法昭,少事天師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黃巾衣褐,醮於私室。」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 也作「羽士」、「羽人」。語出《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故鄉。」AG本義為仙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史記·封禪書》記載方士欒大穿著羽衣,即象徵能升仙。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居士 此稱盛於南北朝。《老君存思圖》云:「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緇,故號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習事超倫,謂之大覺。」但後世多不用此名,一般用以指稱在家奉道的信眾,如同佛教所稱。或謂「道民」。

先生 是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注引《江表傳》稱,時有道士琅邪于吉往來於吳會,人多師事之,孫策母尊其為「於先生」。

《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注引《魏氏春秋》及《晉陽秋》皆稱嵇康尊道士孫登為「先生」。AJ《真誥·真胄世譜》稱東晉道士許邁「即先生也」,後世道書即共尊其為「許先生」。

自東晉以後,道士也可自稱先生(但須盟誓於神或經眾道士認可),並依其本命干

支所屬五嶽方位而稱「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稱「某某先生」。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以下簡稱《敷齋威儀經》)規定:「學士若能棄世累,有遠遊山水之志,宗極法輪,稱先生,常坐高座讀經,教化愚賢,開度一切學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屬東方二辰,稱東嶽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稱中嶽先生。

若復清真至德,能通玄妙義者,隨行弟子同學為稱某先生。

某人鉤深致遠,才學玄洞,志在大乘,當稱玄稱先生,或游玄先生、遠遊先生,或宣道先生、暢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載。須世有其人,學者稱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稱,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

這在道教中成為定例。南朝宋以後,稱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賜予高道的諡號,如「簡寂先生」(陸修靜)、「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遠知,原諡「升玄先生」)、「體玄先生」(潘師正)、「貞一先生」(司馬承禎);也有生前賜號,如「玄靜先生」(李含光)。宋代賜「先生」號,是表示一種殊榮,其名位高於大師。但道教內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稱道士,例如稱褚伯玉為「褚先生」,陶弘景為「陶先生」,黃知微為「養正先生」,李志方為「李先生」等。

真人 是一種尊稱或修行名位。真人一詞見於《莊子·大宗師》,指不懼水火、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異於常人者。

《史記》載方士所謂真人「陵雲氣,與天地久長」,即仙人的別稱。道教亦用此義,但用以指道行甚高的道士。如東晉南北朝道士已稱張陵為「正一真人」,許謐為「上清真人」。《敷齋威儀經》謂道士稱先生後,「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

謂之真人矣」。唐代道士也有稱真人的,如稱王遠知為「王法主真人」,孫思邈為「孫真人」,葉法善為「葉真人」。北宋神宗時曾定神仙封號,先「真人」,後「真君」。

元代則用以封道教首領和高道。「真君」品級高於「真人」一等,但通常不用於尊稱在世的道士。

天師 是個別道士的尊稱。狹義專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北魏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葉法善、薛季昌、劉處靜等等。

前期正一道又有「師君」一號,意謂首領,稱張魯、寇謙之(分別見《三國志·張魯傳》和《中嶽嵩高靈廟之碑》)。

另有「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諸號。祭酒本為古代宴飧時的主持人,三張藉以為教職。

大師道士尊稱和名位。唐宋間封建王朝為了加強對道士的控制,增強道士的榮譽感,賜予道士紫衣、師號,稱「某某大師」。如聶師道號「逍遙大師」,王棲霞號「玄博大師」,劉從善號「全素大師」,賈善翔號「崇德悟真大師」。一些被認為道品高尚、為朝廷所尊禮的個別道士,如王遠知、申仙翁、朱自英、邱處機等,則賜號「國師」。

法師 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始見於東晉末南朝宋初。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輪妙經》借太上玄一真人告葛玄說,往昔受此經,「今復被師命,為子作三度法師」。又云:「太上命太極真人徐來勒保汝為三洞大法師。」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法師」條稱:「經云:當舉高德,玄解經義。

斯人也,道德內充,威儀外備,俯仰動止,莫非法式。三界所范,鬼神所瞻,關啟祝願,通真召靈,釋疑解滯,導達群賢。」《太清五十八願文》亦云:「能養生教化,為人軌範,是法師也。」這一時期已稱張陵為「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後又按所受經籙整備為各種法師,如正一法師高玄法師、洞神法師、洞玄法師、洞真法師、大洞法師、三洞法師等。

鍊師 修煉高深的道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這反映了唐統治者推崇上清修煉法的情況,因為上清派道士偏重於個人修煉。例如,唐睿宗、玄宗皆稱司馬承禎為「司馬鍊師」。《龍鶴山成鍊師植松柏碑》謂上清派女道士成無為(丹稜人)「調形煉骨,卻粒茹芝」。《茅山志》記北宋茅山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曾與明真張鍊師(即張紹英)居積金山頂試辟穀術。後又泛稱行內丹等修煉法者,例如稱宋修絕粒之女道士陳瓊玉為「妙靖鍊師」,金元修內丹的全真道士李志源為「圓明真人李鍊師」。

鍊師與法師的主要區別在於:法師側重於傳授經籙、修齋行道,鍊師側重於修煉內外丹。

律師傳授戒律之師。早期道教戒律是與經教一併傳授,由法師兼此任,故無律師專名。自唐以後始有律師一號。後世全真道重視戒律,律師稱號頗尊。《金蓋心燈》載,全真龍門派稱其各代主要傳人為律師,如第七代王昆陽(名常月)律師,第八代伍沖虛律師等。《白雲觀志》所載歷代住持,多由律師擔任。

祖師、宗師 祖師為各道派的創始人。例如正一道稱張陵為「祖天師」,全真道稱王嚞為「重陽祖師」。宗師則為各派傳道的首領,如茅山宗尊歷代傳宗人為「第若干代宗師」,全真道、正一玄教皆稱首領為「某某大宗師」。又泛指師之師。《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三云:「師之師准祖師,祖師之師准曾祖,曾祖之師准高祖,高祖之師,一號宗師。宗師至弟子身,是為五代祖師。」住持、方丈 宮觀首領或主持人。南朝時代稱「館主」,如陸逸沖、丁景達、馮法明稱華陽館主,許靈真稱嗣真館主。

唐代以後則稱「觀主」,如黎元興稱至真觀主。又號「法主」,如孟靜素稱至德觀法主。《唐六典》卷四云:「每觀觀主一人,上座一人,監齋一人,共統眾事。」唐以後多稱觀主為住持,後世則住持亦號「方丈」。「方丈」一名較晚出,實由「上座」嬗變而來,實際上是一種榮譽職稱。全真道重視傳戒,故方丈多由律師擔任,平日不管

觀中事務,傳戒之後就退居後院。此外,還有監院、都管、知客、都講等各種名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之士入門必讀經典,張宇初天師推薦的

很多善信、居士初入玄門,不知道該讀哪些經書,殊不知早在明初的張宇初天師就在《道門十規》里的「道門經籙」講了許多關於道門的經典。

三洞經典,歷劫相傳

歷代祖師特別重視道教經書,張宇初天師在《道門十規》里就說「凡習吾道者,必根據經書,探索源流,務歸於正,勿為邪說淫辭之所汩,遂乃遞相鼓惑,深失祖風。」同時又說了道教經書的來源「道門經籙、太上三洞諸品經典,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道教的三洞經典,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道祖傳授下來的,其間「歷劫相傳」,說明經過了非常長的傳承時間,同時還經過了道教歷代師長的說明和註解。

「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度人上品」就是指《度人經》。《度人經》的全稱是《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原來是一卷,大約到宋代時被增為六十一卷。這本經的內容是說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真、妙行真人、無殃數眾說經,要求學道之人勸善度人,齋戒誦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收錄有《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卷(南齊嚴東、唐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四家註解,北宋道士陳景元集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張宇初天師注)和《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南宋道士蕭應叟撰)等。

「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

「靈寶說經」指的是靈寶天尊說的經典,「定觀」為《洞玄靈寶定觀經》,內觀就是《內觀經》。

「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就是指太上老君說的經典《道德經》,道教立教就是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內修己,外濟世,入道修真

經文分類側重不同,張宇初天師將經典的內容區分為用於「內而修己」和「濟世度幽」兩種。

所謂「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分別指的是《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太上赤文洞古真經》、《太上大通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經》、《生天經頌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

而「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徑」。則分別指的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老君說消災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太上說五廚經》、《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等。還有一部分是「懺」,包括《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懺》、《太上靈寶朝天謝罪大懺》、《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等。

另外關於內丹修煉的經書則有「所究丹經,惟《石壁記》、《龍虎經》、《參同契》、《悟真篇》、《翠虛篇》、《還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藥鏡》、《金丹四百字》,並《諸仙語錄》,皆誘人修真入聖之梯航,所宜潛心研究」。這分別指的是楚澤先生編的《太清石壁記》、魏伯陽祖師著的《周易參同契》、紫陽真人張伯端著的《悟真篇》、陳楠祖師撰的《翠虛篇》、石泰祖師撰的《還源篇》、呂洞賓祖師著的《指玄篇》、崔希范祖師撰的《崔公入藥鏡》、張伯端祖師著的《金丹四百字》,其中《大道歌》有張繼先天師和白玉蟾祖師所寫的丹詩和女丹著作《靈源大道歌》等。《諸仙語錄》則是歷代祖師的語錄。

對於齋醮科儀方面的書籍則提出「世傳《三籙內文》、《金書》、《玉鑒》、《道門定製》、《立成儀》等書,已有定規,凡行持之士,必廣參博究,務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其中 「三籙內文」應該是《太上赤文洞神三籙》(齊梁陶弘景集,唐李淳風注)、「金書」指《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玉鑒」可能指《靈寶玉鑒》,另有一種說法是「三籙內文」指古靈寶經里的《三籙簡文經》,其中《金書》、《玉鑒》二卷已經亡佚。「立成儀」則有《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唐代張萬福著)和《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宋代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撰)等。

為何誦念經仟

我們誦念經仟,既是自身修道的功課,又是為了服務社會和信徒,實現濟世度幽的目標。

既然經文是神靈所授,因此,對於經文首先要有一個態度。張宇初天師說:「從道之士,先當恭敬神明,焚修香火,積誦經誥,皈依大道」。這就是說,一個學道的人,首先要恭敬神靈,燃點香火,念誦經文,皈依大道。張宇初天師還引用經文的話,「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並說「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誠為方便中第一事也」。說明是所有學道之人修成道果的必由之路。

在列出了所有的經書之後,張宇初天師還明確了幾個觀點,為什麼要學經。「經曰: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

道門中人應當了悟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外絕塵務,內鍊形神。天長日久,必然煉己有得,度人無量。經文中很多內容都是值得道人潛心研究,直達修真入聖之境的經典。

「仙師云: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誠為方便中第一事也」。念經可以使學道的人心思收斂,經文可以規範學道的人的思想。如果天天的早晚都能念經的話,就能消除思想上的魔障,增廣自己的道緣。

如何念經?有口無心,不如不讀

張宇初天師還講到如何念經?他說:「凡持誦之士,必當齋戒身心,洗心滌慮,存神默誦,誠如對越上帝,默與心神交會。心念無二,句字真正,調聲正氣,神暢氣和」。這就是說,學道念經,一定要齋戒身心,洗心滌慮,存神默誦,就好像面對上帝一樣,默默地與天神交會。這樣,學道人的心念就不會有二意。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念得實實在在。通過調正聲氣,使念經的聲音有精神,又和諧。如果這樣念經,那麼就一定會達到與神交會的功夫。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念得實實在在。同時,念經的聲音包含著「氣」。「氣韻」就會與自然交融,使天地得到中和與平安。念經還可以教化人民,民風善良,還可以匯集福氣,消除災禍,使生死都得到恩惠。

張宇初天師也指出:「凡行持之士,必廣參博究,務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這就是要求,後世道士,一定要學習研究,一定要了解性命的根本和科儀的宗旨,累積真功,並付諸於實踐。

如果學道的人,嘴裡在念經,而心裡卻想的不一樣的東西,那麼形式上是顯得恭敬,而心裡根本不持恭敬的感情。那麼這樣的念經即使是每天念上千百卷經,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學道的人為別人念經,更加應該保持恭敬的態度,保持誠心誠意,以此來代替齋主的恭敬和誠心。這樣才不致白白接受齋主的布施和齋供。如果能保持恭敬和誠心,為齋主祈禱福氣,消除災禍,當然就會得到感應。

誦念經文不僅只是發出聲音而已,而且要「心到」。心領神會,自然能洗心滌慮,身心清凈。

張宇初天師(13591410),字子璇,別號耆山。父為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洪武十三年(1280)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領道教事。張宇初天師才華橫溢,著作甚豐。主張以虛靜為本,以文明道,志在窮性命之源,溯道之本。他不但是天師世家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明清時期道教史上出類撥萃的人物。其著作《道門十規》則成了天師道乃至於正一派一部重要的關於清規戒律和指引後世道門子弟修行的經典。張宇初天師撰寫這本《道門十規》的目的是針對當時道教弊端,制訂了十項規章,以加強對道教之管理。對於道教之淵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發展過程中之種種問題和今後應當遵守之原則,均有簡明概括之敘述,為明初道教規制之一,是整頓道教的綱領性文獻,影響深遠。

什麼叫“經”?“經”與“籙”是什麼關係?

經指經典,供道士學習之用,另外還有“懺”,即“懺文”,也是供道士學習和念誦的。道教經典懺文很多,以《道德經》、《南華真經》、《通虛至德真經》、《文始真經》、《度人經》為主要經典。懺也有很多,如《朝天寶懺》、《三官懺》、《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撥罪寶懺》等等。

經與籙的關係,經為學習的理論依據,籙為行法的憑證,籙生授相應的法籙(法職),必同時授以相應的經籙,不能通曉相應的經籙者,亦不能授予相應的法籙。故統稱“經籙派”。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門十規》的主要內容及其現代意義

我為大家講《道門十規》。我想,《道門十規》對於各位並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我們正一派道友來說。

那麼,《道門十規》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書呢?

我們認為:

《道門十規》是明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重要著作。

《道門十規》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規戒著作。

《道門十規》更是一部整頓明代道教的綱領性文件。

張宇初天師稱其所著述為《道門十規》。當然,這就是表明《道門十規》的主要內容是十個方面的規戒:這十條規戒,大致包含了當時道教徒信仰生活的各方面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張宇初天師的《道門十規》,是根據道士信仰生活的內容,針對明代道教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新的規戒。

我們就「十規」的主要內容及其現代意義作一簡要介紹:

1.《道門十規》第一規,為「道教源派」,講的是關於道教的宗派源流。

首先,張宇初天師強調道教的「源」。他說,道教是:「始自太上三代之前,則黃帝問道廣成子,即太上也」。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太上在不同的時代化生為人,降於人世。黃帝時代的廣成子就是太上的化生。周文王時的老子也是太上的化生。「其所著作道德上下經」,指的是老子的《道德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這就是道教的源。也就是說,真正的道教應該是以太上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其次,張宇初天師強調道教的「流」。所謂「流」,就是從源頭上發展和變化出來的派別。這些「流」,張宇初天師將它們區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思想家,用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道家」。另一部分是宗教家,用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道教」。在張宇初天師的心目中,道家和道教是處於同一個根源。而且,在道教中間,不管是道教哪一個宗派,也不管是什麼道法或道術,只要是不離開太上立教之本的,都是道教的組成部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那麼,張宇初天師的「道教源派」對我們有那些啟示呢?

我們認為:就是要求我們學道之人一定要知道道教的「源」和「流」。因為,對於一個初學道的人來說,接觸的只是道教的一個教派,一種道法或道術,也就是「流」,起初學到的只是道教的「末」。如果我們只知道自己的度師是誰,只是知道經懺怎麼拜,如果我們不清楚道教「源」於太上,道經源於《道德經》,那麼就會忘記道教的根本。所以,張宇初天師明確提出:道教的宗派很多,但是它們的根源是一個。因此』不論是哪個道派的學都要記住根本,學習根本,而不能迷失根本,忘記根本。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一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二規:

2.《道門十規》第二規為「道門經籙」,講的是道門的經和籙。道門的經典很多,各種經典的內容也各有側重。道門中人應該如何讀經、念經。

首先,張宇初天師說:「太上三洞諸品經典,乃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這段話說明,道教的三洞經典,都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三清傳授下來的。「歷劫相傳」,就是經過了非常長的傳承時間。「諸師闡化」,意思是神靈傳授後經過了道教歷代師長的闡述和演化。

接著,張宇初天師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道門經籙」。

一方面,從經典的作者角度來說。「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這裡的「度人上品」就是《度人經》,該經要求學道之人要勸善度人,齋戒頌經。「靈寶說經」,指的是靈寶天尊說的經典。「太上立教」,就是指太上老君說的經典,指的是《道德經》。道教立教,就是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另一方面,從經典的內容角度來說。「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發起,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蹊徑」。在這裡,張宇初天師將經典的內容區分為用於「內而修己」和」濟世度幽」兩類。

我們誦念經仟,既是自身修道的功課,又是為了服務社會和信徒,實現濟世度幽的目標。

既然經文是神靈所授,因此,對於經文首先要有一個態度。張宇初天師說:「從道之士,先當恭敬神明,焚修香火,積誦經誥,皈依大道」。這就是說,一個學道的人,首先要恭敬神靈,燃點香火,念誦經文,皈依大道。張宇初天師還引用經文的話,「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引用了師傅的話,「經以斂心,經以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誠為方便中第一事也」。說明是所有學道之人修成道果的必由之路。

張宇初天師還講到如何念經?他說:「凡持誦之士,必當齋戒身心,洗心滌慮,存神默誦,誠如對越上帝,默與心神交會。心念無二,句字真正,調聲正氣,神暢氣和」。這就是說,學道念經,一定要齋戒身心,洗心滌慮,存神默誦,就好像面對上帝一樣,默默地與天神交會。這樣,學道人的心念就不會有二意。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念得實實在在。同時,念經的聲音包含著「氣」。「氣韻」就會與自然交融,使天地得到中和與平安。。念經還可以教化人民,民風善良,還可以匯集福氣,消除災禍,使生死都得到恩惠。

接著,張宇初天師又講到「籙」,他說:「其太上諸品經籙,若祖天師所受,則盟威、都功;葛仙翁所受,則中盟、四仙;茅真君所受,則上清、大洞」。這裡所說的「籙」,就是各派道士學道層次的標誌或者證明。學道的人,根椐學道的時間長短、內容深淺,由各派授予相應的「籙」。他還說「符籙彌多,皆所以福國裕民,寧家保己」。這就是說,各種符籙的功能是一致的,使國家興旺、人民富裕、家庭祥和安寧、自身健康平安。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二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三規:

3.《道門十規》第三規,是「坐圜(音還〉守靜」,「圜」的意思是封閉而環繞起來的地方。這一條講的是關於內煉修持。

《道門十規》稱:「坐圜守靜,為入道之本,』。張宇初天師把「坐圜守靜」提到了「入道之本」的高度。這是為什麼呢?張宇初天師認為,太上創立道教的目的是為了度人,為了使人超脫人世間的煩惱,徹底地明白生死的道理。如果一個學道的人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不能徹底明白「性、命」的由來,那麼他就不是真正學道的人。針對當時有人認為正一派道士只知科儀,不重修持的觀點,張宇初天師指出,正一派道士也修「性命」,也要「坐圜守靜」。

在這裡,張宇初天師認為:道教各派都以修煉性、命作為基本內容。全真派如此、正一派也是如此。道教雖然有齋醮科儀,但是齋醮科儀也是「性、命」修煉的內容。一個道士做齋醮科儀,修煉自己,方便別人,救濟幽魂,度化信徒,如果沒有修煉「性、命」的根基,怎麼可以做到功行兩全呢?這就是說,一個正一派道士,除了齋醮科儀,也要修煉性命。這樣才能修己利人,功行全備,達到濟幽度顯的目的。

那麼,張宇初天師的「坐圜守靜」對我們有那些啟示呢?我們認為至少有三點:一是要堅持誦念經文,並將誦念經文作為自覺提高信仰、堅持信仰的一種手段。二是念經要用心念。要「心到」,就要理解經文、學習經文,還要研究經文。三是念經必須要虔誠。四是正一派舉行齋醮科儀,同樣是進行修煉。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三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四規:

4.《道門十規》第四規,是「齋法行持」,講的是關於科儀齋醮。

「齋法」,顧名思義,就是說齋醮之法,也就是道教儀式之法。張宇初天師指出,道教的齋醮科儀來自於古代祭天之儀。他說:道教科儀「自靈寶天尊受元始說經以來,為立教之本」。這就是說,道教的齋醮儀式起於靈寶派,而靈寶經典來自於靈寶天尊。靈寶天尊編定了道教科儀,以此作為立教之本。

接著,張宇初天師列舉了靈寶派的著名高道,其中有「太極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陽鄭真人(鄭隱)三師」,以及「杜(杜光庭)、葛(葛洪)、陸(陸修靜)、寧〔寧全真〉、項(項舉之)、寇〔寇謙之)」六位高道。張宇初天師認為,上述「三師」,對於靈寶派的創立作出了傑出貢獻;六位高道對於道教的科儀齋法有傑出的成就。

張宇初天師列舉這些在道教歷史上有貢獻的高道,是要說明道教儘管有許多派別,但是,「派雖不同,其源則一」。正一派、全真派的科儀齋法,不論有多少差別,他們都是從一個源頭上產生出來的。於是,張宇初天師進一步指出:「凡行持之士,必廣參博究,務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這就是要求,後世道士,一定要學習研究,一定要了解性命的根本和科儀的宗旨,累積真功,並付諸於實踐。

同時,張宇初天師還批評有些道士在科儀壇場中不遵守規戒的做法。他指出:科儀壇場必須要法像莊嚴、清靜肅穆。如果我們舉行科儀不是以誠心恭敬、清潔莊嚴為本,只是追求鐘鼓熱鬧,講究殿堂布置豪華蛘艷,又在殿壇里說話喜笑,舉動輕浮,那麼道士怎麼能夠去與三界神靈相溝通。如果這樣,不僅不能感召神明,帶來吉祥,而且反而增加自己的罪業。

那麼,張宇初天師的「齋法行持」對我們有那些啟示呢?我們認為至少有二點:一是齋法行儀,各派雖有不同,但是所有派別的科儀,就其根源而言是相同的。因此,不管是開玄旅別的科儀,我們都應該虛心學習。二是齋法行儀,必須按照道教教義和道門規範,嚴格遵守壇場規戒。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四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五規:

5.《道門十規》第五規,是「道法傳緒」,講的是道法傳承以及道門應該如何傳承道法。

關於「道法傳承」,張宇初天師指出:不論是科儀道法,或者是內修道法,道法都有一定的傳承規矩。學道的人,一定要按照傳承系統才能學到正統的道法,不然就可能走上旁門左道。特別是神霄派和清微派的道法,有許多口口相傳的秘談,如果不依據傳承就不能得到真傳。

至於如何傳承道法,張宇初天師認為:傳承道法必須要有嚴格的師承關係和嚴格的道教規戒。他說:「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也就是說,一個行持的道士,首先應該遵守道門的規戒』然後參訪名師,學習道法。

接著,張宇初天師批評當時道門中一些不正之風。一是追逐名利。指出:有些道士只是追求名聲和利益,而不參拜神明,更不認真修持。這種人雖然已經有了道法傳承,但是,這種人不過就像商人中的小販子一樣。二是誇耀虛榮。這種人認為受籙一定要高,任職一定要大。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誇耀自己。他們總是吃喝玩樂,自以為是,攻擊別人,怨天憂地,永不滿足。張宇初天師批評他們同社會上的神漢巫婆沒有兩樣。三是欺詐民眾。張宇初天師說:這種人常常過於誇耀符咒的靈驗,迷惑別人,有的甚至招搖撞騙。這種行為,實在是既有誤於祭祀和祈禱,也嚴重違反了道教的規戒。

那麼,張宇初天師的「道法傳緒」,對我們有那些啟示呢?我們認為至少有二點:一是在道法傳承中要提高識別能力,以防止傳承中譜系的混亂。二是要保持正統的道法。道教的道法是有一定的規範的。無論是清微派,或者是神霄派,其道法都是按照一定的譜系傳承下來的。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道教的道法傳承有序、傳承正統。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五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六規:

6.《道門十規》第六規,是「住持領袖」,講的是住持領袖的條件以及如何做道門領袖。

所謂「住持領袖」,顧名思義,講的就是宮觀的領袖,因為,「住持」是道教正一派宮觀的領袖專門名稱,相當於全真派的方丈。

對於「住持領袖」的要求,張宇初天師明確指出:「凡名山福地,靖廬治化,叢林宮觀,住持之士,或曱乙往返,或本山推舉,必得高年耆德,剛方正直之士,言行端莊,問學明博,足為從林之師表,福地之坂依者為之」。也就是說,不論宮觀大小,凡是擔任住持,有的出於甲乙兩地的互調,有的由本山推舉。所有擔任住持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年齡,有崇高的德行,為人正派,言行端莊,博學多能』足以成為修道之士的榜樣』又被眾多的普通道教信徒崇拜、願意皈依的人。張宇初天師說,只有這樣的人擔任領袖,才可以成為後進者的榜樣,使修道的人有了一個準則。

同時,張宇初天師還要求「住持領袖」,要有優良的道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做到四點:一點是要保持個人的清白,不效世俗;二是要保持作風的清白』艱苦樸素;三是要保持處世的清白』能上能下;四是要保持持戒的清白,嚴格遵守道教規戒。

張宇初天師心目中的「住持領袖」,應該說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我們今天的道觀管理體制是民主管理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道士都有可能成為領袖。住持領袖和普通道士的地位是平等的。當然,因為住持領袖和普通道士的地位不同,工作要求不同,所以』對住持領袖的要求自然應該更高一點,要求也更嚴格一點。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六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七規:

7.《道門十規》第七規,是「雲水參訪」,講的是出家道士為什麼要雲遊,以及如何雲水參訪。

「雲水參訪」,這一條規戒是對於出家道士說的。說到正一派道士,大家就認為是有室有家的道士。其實,歷史上的正一派也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出家道士,以四海的道觀為家,因此,出家道士都要雲水參訪。在這裡,張宇初天師明確指出,一個雲遊的道士,雲遊到-個道觀里,首先要參拜本道觀各殿的神靈,同時又要訪問各地高道和同道,尋師訪友。當然,我們今天的在家正一道士,同樣有外出參訪的機會,其目的也是為了尋師訪友。因此,我們應該同樣需要遵守一個道士在尋師訪友中應該遵守的規戒。

首先,張宇初天師指出,學道之人,要「以清靜為本」。要不斷「操修戒行,磨練身心」。拋棄人生的諸多慾望,因為,慾望是人生苦惱的根源,所以,對於學道之人來說,是要引以為戒的。

其次,張宇初天師對於「雲水參訪」者的要求是「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這就是說,雲水參訪的道士,要忍受社會上不理解的屈辱,能夠吃得起各種苦難。說話和做事都要謙虛和順,對人能夠以卑賤的地位和柔弱的態度去相處,其精神能始終保持純真單一,心中保持柔弱和謙遜』性格也切忌過分剛強。

同時,在本戒中,張宇初天師還有對「雲水參訪」內容的要求,還有對生活的要求』也有對選擇朋友的要求等等。所有這些要求』對於我們今天的正一派道士同樣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為,張宇初天師在這裡特彆強調了一個修道之人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不務名利的精神,磨練身心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個學道之人應該具備的。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七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八規。

8.《道門十規》第八規,是「立觀度人」,講的是立觀的目的是為了度人,以及如何度人。

所謂「立觀度人」,「立觀」就是建立道觀,「度人」就是度化信徒。張宇初天師說:「凡名山洞府,洞天福地,古蹟靈壇,皆古昔仙真靈跡去處,其欲香火綿遠,必以度人為先」。這就是說,道教的名山洞府』洞天福地和古蹟、神靈的壇場,這些都是過去神仙真靈的地方。這些地方要香火持久傳承』道觀就一定要以「度人」為首要的任務。

至於,度什麼樣的人,張宇初天師說的很明白,就是要度「資性淳良」之人,也就要求被度的人品質淳樸、優良,這樣才便於教海。同時,張宇初天師還明確指出,對於那些雖經度化,但仍不守道教規戒之人,要進行嚴格處理。他說:對於那些「博弈肆酒,交友姦邪」,「追逐名利,貪迷富貴」和「日墜祖宗基業」者,「輕則議罰」,「重則一遵戒條,下山除籍」。這就是說,有的道士賭錢酗酒,有的道士結交品行不良的朋友,做違法的事情。有的道士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慾望之中,他們貪圖富貴,追求享樂的繁華生活,不探究和繼承道教的清靜無為的家風,一天天將道門傳下來的家業毀滅掉。對於這樣的學道人,過錯輕微的要加以處罰,過錯嚴重的就要遵照道教戒條,驅逐下山,趕出道門。

這條規戒,張宇初天師說的十分明白』就是要如何培養道門合格的接班人問題。「立觀度人」是關係到道教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事。當然,我們今天理解張宇初天師的「立觀度人」,還應該更廣泛一些,我們不僅要度化道門中人,為道教培養更多、更好的接班人』而且還要度化社會上廣大信仰道教的人,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教化』一方面使他們更好地純真信仰,自覺地走「愛國愛教」道路,另一方面,正確引導他們積極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貢獻。因此』這條規戒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八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九規:

9.《道門十規》第九規,是「金谷田糧」,講的是道觀置辦產業的,以及如何管理道觀的產業。

在這條規戒中,張宇初天師集中闡述了道觀里經濟活動方面的戒律。所謂「金谷田糧」就是指維持宮觀道士日常伙食的經濟來源和管理。

那麼,為了維持道觀的正常活動,道教宮觀的經濟應該如何管理呢?

張宇初天師首先提出了「機構設計」問題。他說:「其常住庫堂,設職管紹出納。其各察院,宜遵常住定規」。意思是說,在宮觀內要設置兩類機構,一類是庫房,庫房裡要設立各種職務來管理錢財和物品的出納。另一類是寮院,是宮觀的管理部門。其次,張宇初天師又提出了關於「管理人員」問題,他要求:庫房等有關錢財和物品等部門由宮觀的主要領導直接管理。同時,張宇初天師還談到道觀財物管理方面的一些原則,主要有三點:一是道觀的錢財主要應該用於道觀的維修和保養;二是宮觀的經濟要為道觀和道眾的生存謀利;三是宮觀的管理必須要創造一種相互幫助、注意節約、大公無私的風氣。

儘管,當今的時代同張宇初天師的時代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張宇初天師在這裡所說到的道觀經濟管理的三個原則,對於我們今天的宮觀管理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以上,就是《道門十規》「第九規」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我們講第十規:

10.《道門十規》第十規,是「宮觀修葺」,講的是名山福地的宮觀要修葺維護,不能使其傾廢。

宮觀是道士學道、修道和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因此對於宮觀的維修和保護是道士的重要職責所在。張宇初天師說:「其各宮觀,若殿宇、法壇、齋壇、官舍、雲壇、道館、兩廡、庖、庾,所無可無」。這就是說,對於一個宮觀來說,殿堂、法堂、齋堂、官舍、雲壇、道館、兩邊的來廊、廚房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這樣建置的道觀才是功能齊全的,也是符合道教規範的。當然,現在一些小道觀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接著,張宇初天師對於維修道觀需要傲的一些準備工作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首先,要積聚一定的財力;其次,是要配備專門管理維修的人員;三是要恪守道門規戒。張宇初天師提出這三條原則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宮觀維修的質量,確保修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防止在道觀維修過程中「收受賄賂,中飽私嚢」現象的發生。

對於在道觀維修過程中出現的違規行為,張宇初天師也明確指出,應該加以處理。他說:「同處職眷,遞相覺察,聞於道司,舉行定奪」。意思是,共同工作的人員,一個一個陸續有所覺察,就要報告管理部門的機構,由道司來決定處分。正因為如此,道門需要嚴格的紀律,需要有規戒制度來約束道眾的行為。所以,張宇初天師告誡我們學道之人,一定要道心堅定、奉道行事。

通過對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的學習和認識,我們認為《道門十規》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於當前加強道教信仰建設、組織建設和道風建設更是意義重大而深遠。

為此,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恢復「正一派授籙制度」時,選編的《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集》中,就收有張宇初天師的《道門十規》。據該《經教集》的《後記》中稱,編選這部經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正一道士「從中增進對道教教義規範的覺悟,提高自身的素養」。因此』這是道教徒提高自身教義規範的覺悟的重要著作。

我們今天的道士,都肩負著道教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只有嚴格遵守規戒,整頓道風,不趨名利,扎紮實實地弘道立德,這樣才能上對得起祖師,下對得起後輩,才能真正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以上,就是我對《道門十規》主要內容的簡要介紹,希望對大家有用,謝謝!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