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全真教早晚功課神秘面紗

日常功課分早晚壇功課

全真道士的日常功課分早壇功課和晚壇功課,主要內容是誦經念咒。早晚功課制度,是道教叢林制度建立後才出現的。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又《功課經序》中云: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因此作為修持方式之一,日常功課是全真道士的日常必修課。按照清規,凡出家住觀者每日必須上殿誦念早晚壇功課經,所以也叫玄門功課。道教早晚誦經念咒的主要目的有四個方面:其一,經是修持之徑路、入道之門牆;其二,住叢林之規範、絕斷塵緣;其三,弘道闡教、消災解厄;其四,祈求國泰民安,普度眾生。

經教祖師傳授秘篆給世人

早課誦經念咒的內容主要包含4部經書,分別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攘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前三部經都有具體的說經者,分別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即我們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被稱為「三寶君」,貴為最高之神。他們分別為經教之祖師,各把天上之道經秘篆傳授給世人。「三寶君」傳三洞真經,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

早晚功課主修三大經

簡單地講,《清靜經》為性功;《護命經》為命功;《度厄經》為消除一切災厄和心身性命雙修護道的法門,《心印妙經》,是金丹大道。也有人認為,《清靜經》是性功,《心印妙經》是命功。但依照筆者個人的淺見,對於修為層次在一個高度之上的人,是並不分辨性功命功金丹大道之說的,他有的只是清靜無為、長生久視的逍遙人生。

《清靜經》獨具代表

以《清靜經》為例,太上老君西遊龜台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由仙人傳三國時期葛玄祖師,由他所錄,篇幅雖短,僅僅400個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放在早課眾經之首。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無極生有極;「大道無情,運行日月」:無為無不為。這三句話概括了清靜無為的大道本原,無中生有,無為無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道就是講的這個無有無不有、無化無不化、無生無不生、生生化化之理。

全真道士要誦讀祖師寶誥

在功課經里,除了上述4部經典外,全真道士還要誦讀祖師寶誥。這反映出道的一個演變過程,也可以從每一位祖師寶浩里看出祖師修真悟道經歷的積功累德的從善思想和作為。對每天誦經念咒做玄門功課的道士來說,我們的內修之道,同樣需要廣積善緣,受到道教社會倫理觀的規範,積善以立仙基。紫陽真人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等親冤,始合神仙本願。」葛洪祖師在《抱朴子內篇·對俗》中講道:「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總而言之,勸善成仙是修持清靜無為大道的不二法門。

道和德是根本信仰和行動準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玄門弟子聆聽太上教誨,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既要修道,更要積德,應該發揚道教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太上老子教導我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而就今天來說,道教徒的濟世利人要與時代相結合,例如道教要積極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教徒要發揮自身優勢,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為「敬老恤孤、扶危濟困」的目標盡綿薄之力。對於這些方面,我們從每天做的玄門功課中就可以逐漸加深認識。

道教入門必備功課學習——經韻的認識

什麼叫經韻,大家都知道道教有經文,了解更多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早晚課,經韻的一個日常化的作用就是用於早晚課上,經是文字,那麼韻就是音律,道教在誦經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很多的打擊樂器。

經韻就是一種道教音樂的形式,每一種韻就代表了一種不一樣的唱腔,同樣經韻也是道教入門必須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

誦經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單純的念字,前面有負責樂器和負責引經的人,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在發展的過程了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經韻,比如澄清韻、廣成韻、十方韻、大讚韻、步虛韻等等。

因為經韻的發音和音律不同,不利於道教十方叢林的道友討論和交流,於是在建立十方叢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通用於十方叢林道觀,被大家都接受和了解的經韻——十方韻。《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十方韻的正規範本。

所以如果大家去別的道觀發現和自己曾經呆過的道觀經韻不一樣,還有基本道觀都是方言,不要去自己無法儘快學會的方言體系當道士或者體驗道觀生活,語言不通是很難受的,經韻這個入門都不會也是無法進行下一步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皈依道經師三寶,生命的安止之處

多年以前,西方的一位學者,準備翻譯一部分道經為英文。他發現所有的經典在最後都有「皈依道,皈依經,

皈依師」,他坦言對「皈依」(皈:音「歸」)略感困惑,於是他問我「皈依」的含義。我跟他說「皈依」二

字大概可以譯成Devotion,就是「熱愛」和「獻身」: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三寶的意思。皈依有時候寫成「歸

依」,道教講究「至心歸命」就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身、神(心)、命交給三寶,將生命的法緣資糧託付於

天尊、祖師,即為皈依。皈含有「回歸」之意,就是要我們迴轉到你我的「本來」。不論你我,都是從大道中

而來,因被酒色財氣等外因蠱惑,遂而出現了貪嗔痴迷,真實的「道性」被蒙蔽。所以,在經歷快樂的背後註

定了要承受痛苦,享受成功之時已經埋下失敗的隱患。當人處於迷失的十字路口時,你需要一雙指回家的大

手,那就是道、經、師三寶。依有「依賴」的含義。我們尚在襁褓時,就已經學會了依賴父母,稍大些就開始

依賴老師、朋友和領導。他們是我們人生的伴侶、成長的益友,可是這種「依賴」猶如人在湍急的水中,抓住

一截短木,過了一會又抓住另一塊短木。雖然抱著木頭不易淹死,但很難安全到達彼岸。乘風破浪的大船就在

眼前,為什麼不登船?這艘指回家鄉又能乘風破浪的大船,即是無比尊貴的「道、經、師」三寶:道尊號「太

上無極大道」,是我們所見所聞的一切的創造者,是宇宙最初的原動力。你、我不能創造我們自己,這是大道

生化的偉大功勞。這就註定了你我的身體中蘊藏了無窮玄妙的「道性」,學道、修道、悟道和成道,就是激發

潛藏的道性。經就是「三十六部真經」,是學道、修的圖文載體。雖然,道教最高深絕妙的智慧都無法用文字

描繪,但是經文依然是初學者的入門最佳選擇。經文能消弭世間的災厄,誦經聲能治療人心的隱疾。經文的力

量如水,上善亦若水,不僅洗濯得人心靈台瑩徹,還讓心裡的善芽茁壯成長,由此激發潛藏的「道性」。也就藉

由有形的文字脫換入無形的成就,這也就是經文傳世的原因。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是我們學道的引領者,

是天尊和祖師在人間的直接代理人。因為,對於愚鈍的我們,很難自己激發潛藏的「道性」,需要明師加以引

導。明師,是對道教的經、教、戒、法有深入領悟和實踐的人,可以作為榜樣和舵手,幫助你我出離當下的疾

病、苦難,最終將身心裡的「道性」開啟,讓我們證道成真、與道合真。三寶的這艘大船,將承載我們找回迷

失的真我,回到我們本來的家。無愧是我們最值得敬仰、信任和依賴的良師益友。當那位西方學者聽完這個解

釋後,同意把「皈依」譯為Devotion這個含有「獻身」之意的單詞,並在後面附上Regression(回歸、復原)

作為輔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皈依的不是師父,是大道!

道教的拜師是很神聖的,因此,拜師之後,便將稱呼由「師傅」改為「師父」,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恩同再生,因此,作為弟子,千萬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亦不必賢於弟子。」在道門之中,因出身不盡相同,背景亦有差異,因此,弟子未必不如師父,而師父也未必非得比弟子強。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幾乎每個師父都希望自己的的弟子超越自己,並將道門發揚光大。

在道門之中,有的師父收比自己年長者為徒者,實屬正常。玄門之中,弟子所拜的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玄門者,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概如此。按照常理,將弟子渡入玄門之後,作為師父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弟子自己修行。因而,若師父還能經常抽時間管著你,說明你已得到師父器重,應該感到慶幸。

作為弟子,拜師之後應該尊重並供養師父,這是道門規矩,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所奉行的孝道,孝親是孝,孝師父是孝,一般情況下,對雙親及師父應該同等對待。這方面做得好的人,一般能得祖師爺庇佑而仕途順遂。對師父敬孝,除了時常探望之外,進行一些必要的財物供養也是天經地義的,不過盡力即可,不必強求。當然,有些師父對此不作要求,而作為弟子應該主動供養。

除此以外,作為入門弟子,即使自己修行並未長進,或並未得到師父親傳秘術,也不該對師父有任何抱怨。道門之中,良莠不齊,對修行的理解也不相同,所以,時常出現一些弟子與師父即其他師兄弟意見不同的情況,更有人因一些小的分歧而慢慢與師父即師兄弟疏遠而慢慢淡出者,這也正常。其實修行無所謂對錯,更無是非之別,全在各人體悟。因此,一切隨緣,不必強為。

我曾見過一些因拜師志願未遂而轉頭他派的道友,從修行的角度看,都是緣分問題。道術可以通過師父口傳心授,修行則需要靠自己,師父及師兄弟僅能從旁提點,然後共同切磋修正。入道修行就需要寬宏大量,慢慢放下執念和偏見,然後漸漸學會包容、接納分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修為。我曾見過有些師徒之間分歧較大而斷絕師徒關係者,作為修行人應該引以為戒。入道修行,師父是引路人,而真正的修為需要靠自己精進提升。

道門弟子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有文化不高者,有才高八斗者,有性格怪異者,也有寬容隨和者,總之,只要進入道門修行,成為三清弟子,都需要放下很多,將自己歸零,然後清凈身心,學會順其自然,不與人爭。很多時候,矛盾分歧多起於爭辯,學術性、修行性的爭辯往往可以促進對道的理解和體悟,但若是因為某些利益方面的你爭我奪則有違太上道祖垂訓,是極為不妥的。

入道弟子之中,有才高者,特別是受教育較多且在師父及眾師兄弟之中鶴立雞群者,較容易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這些是俗世之中常見的現象。不過,在俗世之中,此類態度尚且為眾人所不齒,道門之中則更應該杜絕。自恃己能、飛揚跋扈通常是無德之表現,所以,入道修行之後,應該虛懷若谷、韜光養晦,這樣不僅不會埋沒自身才華,反而能增進自身德行修養,然後威望自來。

若自知技不如人者也不必自卑。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道的目的是磨去身上的菱角,然後和光同塵,所以,從修行的角度看,大家都一樣,只要精進些,志心向道,持守正念,不走邪門歪道,何愁道業不成?其實很多時候,修行不是獲得多少高深的道學,而是將自己身上的芒刺修掉,效法諸神的慈悲去普度有緣。過多的己見往往容易讓自己墮入魔道,然後要回來就難了。

總而言之,皈依道教,師父只是迷途中的引路人,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今生今世未必能修成正果,但入了道門,就意味著已經踏上回家的路,只要虔誠修行,必定能有收穫。以上所言未完待續,僅是本人淺見而已。福生無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什麼是居士證?

居士證,就是「居家修行之士」的證件,一般由本地道協或開放宮觀核發辦理。

居士證,只是自己作為在家修行人的憑證,持證人沒有進行皈依拜師儀式,沒有師父,沒有傳統的師承法派,沒有道名。

居士可以參加合法的道教活動。

皈依.jpg

​​​什麼是皈依證?

皈依證,是經過了「拜師、皈依」儀式的「居家修行之士」的憑證,持證人一般被稱呼為:皈依弟子(居士)。

皈依證跟普通居士證的區別是:皈依證是由國家備案的教職人員(道士)發給徒弟的師承憑證。

持證人經過了正式的「拜師、皈依」儀式後,有了師父、師父起的道名,有了傳統的師承法派。

皈依弟子(居士),可以參加合法的道教活動。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什麼是道士證?

道士證,也叫:教職人員證,是由參加了正一派傳度或全真派冠巾活動後的道教神職人員,再經國家宗教部門和中國道教協會認定、備案後,核發的「教職人員證」。

教職人員可以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合理、合法的參加、舉行道教活動。

道教的三證:居士證、皈依證、道士證

如何學道!不是發個皈依證拜個師父就算學道了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只認形式,以為發個皈依證拜個師父就算皈依了,實際這是錯誤的。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人本身就在道中,但又為什麼要皈依呢?首先,我們要理解皈依的意思。皈是指回到家中,心有所歸,而依是指子女依靠母親,投入母親的懷抱。所以,我們的皈依,是心靈的皈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

現代的人類追求物質需求,但是精神上都面臨著痛苦,對愛情渴望,對事業迷茫,人生壓力都很大,這就是對物慾追求過剩後,所帶來的痛苦。人們心靈得不到解脫,精神得不到信仰,心靈沒有歸依之處,如在茫茫大海上,只知道抱塊木頭,急忙上岸,但是抱來抱去,最後落得一場空。

而我們皈依後,大道就會為我們指明方向,使我們在海上不會迷失自我。所以聰明的修道人,是求心靈的皈依,不是象當今一些人,只知道為學法、為混名而去辦皈依證。

皈依三寶後,心裡就會對生老病死,人生的諸多痛苦去求得解決辦法,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修煉自己,使自己獲得心靈的寧靜。

皈依道教的人,不要受年齡、經濟、地域、民族的限制,無論你是修全真還是修正一派,都應明白皈依的真意,腳踏實地去修行、修證自我。

皈依,是修道的開始。而皈依的目的不是在於你是不是取得道士資格,能不能出家去道觀里混,也不是在於你是某大師的弟子,身份就比誰高。

皈依的目的,我個人看法:不是為追求財富,不能為名利,不能為解脫病痛之苦,而是求得心靈的解脫。學最上乘發大願渡人渡己,為救渡眾生為皈依。如大家真心發願,想皈依道門,只要能做到持守九戒即可,發心稱念皈依三寶。

道教弟子在讀早晚課里都會念到三皈依就是皈依道經師三寶。

皈依道:當願眾生 常侍天尊 永脫輪迴 名曰道寶

皈依經:當願眾生 生生世世 得聞正法 名曰經寶

皈依師:當願眾生 學最上乘 不落邪見 名曰師寶

誠心念,即可稱之為道門弟子。而不在於一紙之憑。

三皈依之首就是皈依道,我們通常說的入道,就是指此。

道是大智慧、大清靜、大慈悲。我們皈於道,就要抱著道心去修行自己,所以要常侍天尊,永脫輪迴,脫離輪迴之苦就是解脫之道,所以皈於道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體。

皈依經也就是要皈依法。這裡的法不是指法術,而是指行道悟道之法。經書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鏡子。我們心中滿布灰塵,我們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後用經法來照亮內心、啟迪內心。使自心道心顯示,能悟道成真。所以經可以說就是我們修道成道的橋樑,是依憑。

我們再談師寶。師有很多種,象我們太上老君,正一派天師,是我們共同的老師,當今一些高道大德也是我們的老師。還有度師。學道最好先拜一位度師,也就是小師。師父跟我說過,父母給你的是肉身,而師父給你的是法身慧身。師要有道有德,是你所依止的榜樣,學習的楷模,也是修煉的指路人。學道是有師承的,拜師首先要看這位老師是否人品端正,道德高深。

我們不要以為拜個師就算皈依了,拜師只是形式,最重要是尊師敬師,這裡面的細則,以後再講。說起來小,但做起來多,很多人只以為拜師就完事了,卻連伺奉師父都做不到。

皈依後,就不能再去信仰一些無道之神、一些鬼,不能再去學些邪法邪術害人,傷及任何眾生。

皈依師就要向師認真學習,不能誹謗,恭敬每位修道之人,我們皈依之後,是以身心命來供養皈依三寶。既然是道人就要做符合道人的事,說符合道人身份的話,不能再以俗人的做法來比較。我們對每一部道經都要恭敬取放,把自己的師父及其他道長、法師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師長尊敬,對自己身邊的道友要以身示範,帶動他人信道奉道行道。

邱祖云:病就叫他病,死就叫他死,至死一著,枹道而亡,歷代祖師都是以自己的身命來皈依道。所以叫皈身皈神皈命。

那麼,談到這,有人問:「我們皈依道有何好處呢?」

好處是說不盡的,首先皈依三寶後成為一個道人,就該發大願之心度人,所以經文里有句話:「一入大乘路,不計年劫多。」 度人無量天尊,我們實際也都是這天尊之中的,不能為自己學個法、為發財,這可以使我們遠離惡業,會得到護法雷將的擁護,身心得到安樂。

皈依後要守戒,無論是九戒還是五戒,都是戒之於心。守戒就會清靜自己,使自己身心得到清正,慾望減少,而煩惱也就隨之少了。皈依後能滅惡業,消除災禍病難。

皈依後跟師傅學習,能修煉自己,使自己福慧增長,成為真正的道人。

皈依後要發出世之心,再完成自己的社會家庭責任後,就該修出世之法,避免世俗的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所以,我們皈依是大福報之人才做的,那些只為求一身道袍、一張皈依證書的人皈依,相反是得不到這種福報的。

拜師是學道入門的關鍵。在網上很多年輕人受到小說,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幻想拜個「神仙」,「大師」為師。甚至很幼稚的看到某些人發出一些隻言片語或是搞些玄幻莫測的言論,功法就認定是大師,重慶李一據說有三萬弟子,我想這其中就不乏此類人。還有的是看到輩分高就去拜,而對拜師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根本不了解。

實際上拜師是道教傳承的固有傳統,他跟曲藝界的拜師還是有不同的,說相聲,唱二人轉拜師等於師父給個飯碗,而在道教里拜師是道門經法傳遞,慧命相傳的關鍵。

不僅僅是飯碗那麼簡單。師徒之間如父子,又不同於父子。師在道教里有廣義跟狹義的含義。廣義上所有道門耆碩前輩都是師長,諸大天尊及各位祖師也是師,在道門傳承里真正拜師還要有經籍度三師,有的還約定要有登籙,證盟,保舉等師。狹義的師父是指皈依學道修法的根本師父。

道門的傳承在道教是以「道」為本,師父教授下一代知識道法稱為「傳」,弟子以皈依「道"為本,接受師父的教導稱為「承」。師「傳」徒「承」故稱為「傳承」。拜師求的傳承必須要求得正統道教門派及明師的傳承。說到「正統」何為正統?依奉道教戒律修行,不斷傳承法脈,才視之為正統。

現在社會上打著「正統」旗號的太多了。說自己是正統,嫡傳的人更多,但是究竟是否是呢?這就需要時間來檢驗。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太少了。所謂的正統要依宗而立,常看見某某自稱為什麼門派什麼法脈多少代弟子。

那好請問你能說出你歷代祖師的名諱嗎?能說出你歷代祖師傳承的依據嗎?甚至是一些打著民間秘傳門派的也故作神秘,但是我也質疑這些秘傳的門派,既然說自己是「秘傳」那為何又大肆宣傳自己,廣而告之呢?

道教的拜師收徒需要師父先引導弟子入門,煉其心,觀其行。看是否是可造之材,能否有成就。擇黃道吉日,通過上表,傳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寶,師徒傳承儀式才完成。再授其道法,科儀,經綸,術數等學。無論神霄,清微各宗派基本如此,只不過略有差異不同而已。再看看現在網上可以隨便認個師父,上線就打個招呼,下線根本不知道師父在何處?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傳承"

弟子拜師後要受戒,在祖師前對師父和自己承諾,約束自己,開始真正的修行跟學習。並要按侍師的禮儀來供養,尊奉師父,與師父心心相印。

還有一些人自稱拜某某菩薩,或是太上老君為師,說自己看見某某神仙或菩薩降臨收他為徒,他在神前磕過頭,領了多少天兵天將。如果按這樣理解,那我們也都在在神前天天禮拜做功課。我們領的天兵也應該不少吧?

道門三寶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在道門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師,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的發願。在道門傳承里是要依據經法相傳的,靈寶,清微,神霄都各有經典傳世。

而自己說看見神仙菩薩多虛妄無憑,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外道附體所得的治病感應的能力而不是依據先賢祖師們留下的經論來作為修行的依據跟證明,產生不了智慧,慈悲之心不去度眾生是證不了道的,對神像磕多少頭都沒用,說自己有多少天兵那些更是無稽之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民間有的法壇門派傳承以發誓孤貧等來約束弟子,傳承多比較混亂,同一門中也各有山頭,這些人所知有限,自裝神秘,一些基礎的東西弄的玄乎起玄,所行之術,千其百怪。社會難於普遍接受,淪落社會邊緣。此非道教,而是旁門。

真正的道教皈依是叫人獲得無上天人福報,出轉輪迴的,怎麼會讓人孤貧夭呢?至於民間某些門派的過功,過執也是靠師父給予,不是依靠自己修行得來。所以這跟道門的傳承也不是一回事。

還有許多人雖然拜師但是心態根本沒有擺對,認為一切都靠師父,依賴師父,如果師父沒達到自己意願就馬上認為這位師父不行。轉投其他師父。也有的拜師前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拜師後應該的責任跟義務。

拜師後,也不知道怎麼樣繼續深造,不按師父教導的去修行,自己主觀上怎麼想就隨自己去做,就自以為是。有的人拜師後也不知道如何追隨老師學習,只象鴨子一樣等著師父填餵。而不知道從師父的言行中去了解跟師父怎麼學習?有的人拜師後還是內心迷茫,根本沒有認識到師父的重要性,一年裡能跟師父打個電話就不錯了。

還有的人拜師後在這個社會生活工作中學道的信心逐漸退卻,有的覺得在師父身上得不到什麼,甚至又轉拜他人為師,轉投它門,或者乾脆放棄的也大有人在。

也有一些人對拜師只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甚至,僅僅把它當作成功的途徑,找位出名的大師皈依下領一張《入室弟子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為炫耀的資本。更有甚者甚至把它當做牟利的一個手段,成名的一個台階。所以那句話說「名師易得,明師難求」是值得玩味的。

當我們拜師時,我們是否考察過自身拜師的動機,是否內心正確的生起信心,隨師父走入玄門之內?是否經歷了選擇對比,是否考察過師父的人品及所學?

自己是否真正認識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為弘揚道教而決定拜師?是否了解能接受自己拜的這個老師的人品,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當師父的肯定也不可能就都是完人。

所以內心裡不要把什麼都想的太美好,幼稚的結果是自己受傷。還有最主要的是自己能否從師父身上能學習到真正的內涵,學習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成為改善自己品質,心性,修煉,生命境界的唯一榜樣?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個道友在拜師之前必須深入思考並付諸生活實踐的。

對於當前有些人打著一些旗號收徒,這些與我無關,小道我也不想介入這些是是非非中,我只是想說既然收徒就要擔負起師父的責任跟義務,當徒弟的有當徒弟的責任跟義務,當師父的也更有許多責任跟義務,都說師父傳道,解惑,授業。

我覺得這只是一方面,徒弟的品行,生活,事業作為師父都有責任去引導。有些師父也是滿足自己虛榮心,更有一些小孩子打著收鬼捉妖的名義在網上吹噓自己。生活中很多江湖行走的大師們也是走到哪裡就收到哪裡,對於徒弟根本沒有起到教育的責任。

說了以上這些,我這裡可不是針對誰,請某些人不要對號入座,我也不想打什麼口水仗。說到這裡我也該說自己了。我自己門下已經有數十人在跟我學習道教的相關知識,就拿這些人來說有的人確實是心無旁騖的一直跟隨我學習,雖然進程緩慢,但是一路行來,學到什麼了我想他們每人心中是有數的。我現在是當師父但是我也是徒弟,尊師重道者是傳承的根本。希望在學習道教,弘揚道教的路上,我們都沒走偏!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經書是如何分類的?

道教的經文典籍浩如煙海,古時稱「一切道經」或「道藏」,藏是寶藏的意思。據道經記載,道教經書收之於靈寶天宮,共計一萬八千多卷,各類經教因時代背景不同、眾生根性不同,隨其劫數,應運而生,流傳下土。經文若不應在世間繼續流傳,上界高真則假借戰亂兵火等原因將經文收回天宮。此後,歷朝歷代帝王都敕命編修過《道藏》,直到明朝萬曆年間,道藏經文經過重新整修,訂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五千四百八十餘卷經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說的經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靈寶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輔為輔助三洞的經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輔又稱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祖師傳記及宮觀志書;

讚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

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道教的經書種類

1三洞四輔經書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系統。

《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系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說經,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太上道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太上老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四輔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籤》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祖師傳記及宮觀志書;

讚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

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2~著名道經列舉

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及《度人經》、《黃庭經》、《南華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等為道教主要經典,其中以《道德經》為思想之中心,為必修之寶典。

天寶元年(742年)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

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逕。

​​閔一得:《參同契》、《悟真篇》足以圓命,《唱道真言》足以圓性,《大洞玉經》足以化凡,《三尼醫世》足以證果

懺的意思就是改掉以前的罪業罪過,如愚迷、憍誑、嫉妬⋯⋯等罪,統統都要改,以後再也不生出來,這叫作懺。

悔的意思就是將來所犯的過錯罪過,從今天開始,以後所有的惡業,如愚迷、憍誑、嫉妬⋯⋯等罪,我現在已經覺悟明白了,永遠要把它斷除,再也不生出來,我也不會再做錯事,這叫作悔。所以合稱就叫懺悔。

凡夫眾生因為愚痴,做錯事了,只知道改其以前的過錯,他不知道徹底改過自新,以後不能再犯。就因為他不懂得悔改的道理,以前所造作的罪過罪業沒有消滅,後面的罪過又造作又生出來。前面的罪業未消滅,後面的過錯⋯⋯又生出來,越造越多,怎麼能叫懺悔呢?

無相懺悔的真實意思,是要去觀照它的本體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所以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空罪滅兩相忘,是者名為真懺悔。心的本體是空性,罪的本體也是空性,既然都是空性,也就是遇到外在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又會因外在因緣消失而分散,所以說緣起是無自性,不是單獨一種因素就能存在,故說緣起性空。因此心和罪都是在緣起性空的範疇裡,真的要把心和罪相找出來,是找不到的!所以才說是無相懺悔。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師入道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

對於如何與道教結緣

如何拜師入道,很多人有很多看法,無非從幾個環節來概括這個問題:理由、目的、過程、選擇、相處、矛盾、傳承, 說到這裡,一些朋友可能會說:「我拜師可沒有什麼目的,我無欲無求的啊。」咳咳,無欲無求不是你最大的目的麼?

無欲無求不就是最大的一個慾望嗎?那我們就開始一邊講故事一邊談這些問題,有故事才能吸引人嘛,我們就開始引人入勝的說教吧。

咱們先說拜師入道吧。

現在網絡發達了,高人大師輩出,我還見過打著元始天尊弟子的旗號收徒的。如果想拜師入道,我覺得應該先明白一些問題,所謂距離產生美,可能你對道教的印象非常好,感覺高人輩出,每個道士都看著那麼可愛,信道教的就不可能騙你,你拜的師父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你要學什麼法術拜了師父就可以學了,想學東西拜好多師父,好多師父都寵著,入了道就可以整天瀟洒不用幹活到處當大師了,入了道就可以整天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了,入了道整天住在山裡別人都恭敬多麼舒服了,入了道當神仙了。

這些真的不太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人就有壞人,在選擇師父的時候,你不可能指望就拜個十全十美的人做師父,你要拜的師父也是人,肯定有缺點的,如果你能找到十全十美的人做師父,那麼要麼是騙子,要麼是騙子,要麼是騙子。

師父更大程度上,是你的朋友是你修行路上的指導者,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只有一個師父,但是,你師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可能就你一個徒弟。你要找的師父如果你發現十全十美,全是優點,只能告訴你,他的缺點你肯定沒發現;當然,發現了他的缺點,你要學會辯證的關係去看,究竟能不能容忍他的缺點,究竟能不能允許他的缺點,如同我收的徒弟一樣,都知道我毛病很多,我也樂意他們知道我的毛病,因為我首先是人,我願意做真實的自我,也願意我徒弟做真實的自我;入道修行是尋找真正自我的一種方式,是在信仰的呵護下尋求自我的方式。

凡事離奇必有問題,吹噓的越厲害的高人,神通越高的高人,越沒有毛病的人,越要仔細衡量,很多人網絡上拜師,這點更要明確,師承關係不是胡編亂造一個門派就出來的,號稱隱世門派歷史上根本無傳承的,百分百是假的,很多門派都是杜撰的,

自己不了解的時候多百度下,打著各個旗號收徒弟的人,最好了解下,所謂的道觀或者法脈有沒有,如果有的話,怎麼聯繫到當地的負責部門,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朋友,被騙著拜師,說是重陽宮的,結果根本沒有這個人,我多次告訴他,他還不相信被騙了。更有甚者,打著任法融會長師兄或者徒弟的名義,卻連龍門百字譜都不知道,我還親眼見過當著蘭州白雲觀大當家的面,說是蘭州白雲觀的二當家,可惜大當家根本不認識他。

所以,拜師,先了解真實的人,查實信息後再拜師,還有,是人就有缺點,別想著你找的師父沒缺點,以後要跟你師父相處相識一輩子的,師徒之間肯定要磨合的,十個老道九個怪,決定拜師前,先考慮清楚。

還有就是拜師條件,可能每個師父都有自己的標準,在我看來,俗家弟子只要向善,只要願意信仰道教,都可以入道修行,沒有什麼做了壞事不能入道,做屠夫不能入道的說法,我不認可。

是人就有缺點,哪能一輩子不做點錯事不辦點虧心事啊,錯了不怕,怕的是不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只要拜師入道之後,我們壞事少做點,好事多做點,在信仰的約束下能夠不斷前行來完善自己,就足夠了。

信仰不在於把你變成一個聖人,而在於能不能約束你不斷彌補你的缺點,入道之後,也不是一瞬間把你變的完美,而是不斷提醒你,讓你不斷前行的同時,讓自己活的更舒坦點。所以我說我的收徒條件是向善向道就好,不在乎你的身份你的位置你的窮富你的名聲你的地位。

道教有很多規則,這些規則是不斷提醒我們規範自己的,如同提倡食素一樣,整天食素把真善美掛在嘴上,不做一件好事也不必妄談信仰了;整天吃肉喝酒,不斷去幫助人讓更多人明智明心,力所能及的行善,不食素照樣是他人敬仰。道教重的不僅僅是規則,而是規則背後反映出來的本質,是不斷約束我們完善自我的規範。

如今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我們也要適應發展,更多的重在弘道,重在把道教的教理教義傳播出去,全真正一包括一些民間信仰,都是尊崇道的思想,我們要學會辯證的學習,去認可這些,去接納這些,接納其他宗教的朋友,而不是因為信仰道教就排斥其他事物,全真法脈就排斥正一,我們的民族在一段時間內喪失了文化的根基。

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我們這代人,是重塑信仰的最好機會,再過幾十年,我們的下一代與傳統文化割裂開了後,信仰的塑造會更簡單,這些事情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的。總不能到最後,基督教的聖物在教堂里顯示上帝的榮光,我們道教的聖物永遠在博物館裡供人觀賞吧,信仰不是觀賞出來的,也不是博物館裡就能體現出來的,雖然說同樣物品,但是物品的價值需要人來賦予,需要人來詮釋。

當然拜師的途徑有很多,網上可以尋找自己認可的人拜師,當然更要問清楚了解清楚為人;可以到道觀里多幫著做些義務工,慢慢熟悉了拜師;可以讓一些道友引薦你認可的道長做師父,只要你去尋找,應該都能尋找到入道的契機。

拜師也沒那麼可怕,只是給你一個約束一個信仰,叛師才可怕,那我們就談談:是師父不是師傅,拜師一輩子只有一次,拜先生、拜老師、拜師傅可以多次,拜師是承繼的一個傳統,是法脈的延續,哪怕再過幾百年幾千年,只要道教還在,你就在這個傳承體系上;師承關係上,最忌諱的是叛出師門,叛徒二字的原意就是叛出師門的徒弟,如果你沒有認同這個道教,沒有從內心認可,可以先拜先生與師傅,而不是師父。

有得必有失,一旦拜師,你會得到整個團體的認可,你會收穫很多師兄弟和道友的信任與情感,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更多人跟你前行,你的所作所為,甚至有些師父有很嚴格的規則,很不通情理的規則,必須要遵守的,你的行為必須被約束在信仰之下,必須能夠明智明心的思考,必須能夠為更多人考慮。

要學會容納其他人的缺點,要學會包容;一旦判出師門,不是那一瞬間的事情,而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不認可,這個叛徒的身份永遠無法抹除,同時,道門之中,不會有道友接納叛徒,除非打算兩個不同師承關係下,永遠不再往來,道門的規矩,說著很鬆,其實也很嚴格,拜師之前,最好想清楚,那些所謂的儒道佛均有師承的人,九成九的是騙子。拜師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考慮,叛師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承受。

接下來我們就放鬆下,講個故事再繼續: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觀,觀里有個老道士,老道士準備收徒弟,來了幾十個人拜師,都說自己入道心切,然後老道長說:「那今天晚上你們住下吧,明天再說。」同時,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根木頭,讓他們晚上抱著睡。當天晚上,這些人入睡後,就有絕色美女來跟他們調情誘惑他們交合。第二天早上,老道長召集他們問:「你認為你們通過考驗了麼?」絕大部分人面有愧色,因為他們的木頭上,染滿了他們的體內精元,只有一個人木頭上沒有被沾染。別的人紛紛讚揚他的向道之心的堅定,他說:「我家境富貴,什麼樣的絕色女子沒見過,這點無法動我的心。」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不在於說你要入道就要去流連花叢,而是說紅塵才能煉心,沒見過沒看過,經受不了太多誘惑,更會迷失我們本來的目的。談錢財如糞土、美色如浮雲、黃金不動心的人,要麼就是有過過去的人,要麼是壓根沒人拿錢財與美色來誘惑過的人。絕大多數情況下,經歷過方能淡然處之,沒經歷過,只能是空口妄言。

就如同有個在邊境駐紮很久的戰士說:

「在邊境,除了公的就是公的,連母豬都沒見過一個,到了山外,看誰都是美女!」欲修道先做人,不要妄言自己的心志,而是體悟內心,從自己自我經歷中感悟修行,從自己的經歷中,尋求經驗來完善自己,很多時候不是你抵制的了誘惑,而是你還沒遇到能夠打動你的誘惑,修行必須不偏不倚,必須衡量自己的內心,不能偏激,不能迷信。

那我們就說入道的那些事情吧:

入道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當然,也有迷迷糊糊就拜師的,雖然現在有很多萌小和尚萌老道士,但是呢,誰一出生就是和尚道士呢?絕大部分人,入道都有個理由,我們羅列一下,看看其中有沒有你:好奇、尋仙神通、逃避、失戀、失業、宅男宅女、破產、家庭變故、精神空虛、胸有大痣、社會上混不下去了、看小說看多了、想當神仙、太有錢了、想利用這個賺錢、渴望歸宿、認同文化、追逐信仰、退休之後出家的以及一切沒有羅列出來的理由,咳咳,可能就有人說了,梁興揚啊你安的什麼心,與道教結緣是我的最大願望,你這樣羅列一批這麼爛的理由,諷刺道教是不是,你到底想怎麼樣?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切都有緣法

入道門可能路徑有很多種,這種種路徑,沒有高下之分,從宗教來說,容納的很多人,接觸的人也各有不同,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宗教是包容的心接納各色人等,無論佛教與道教,無論基督與伊斯蘭,宗教也是個社會,有好人,有壞人,有傻子,有聰明人,不是和尚都是壞和尚,不是道士都是好道士,不能因為宗教而區分人的好壞,這麼多理由,無非是冥冥中的人生給我們人生路途的一個推進,到最後無論選擇什麼信仰,都能夠更適合自己,當然,我們主要談道緣,現在回歸道教這塊。

因為好奇結緣、渴望歸宿、認同文化、追逐信仰的:對道教好奇,好奇道士的生活,好奇道士的服飾,好奇道士之間怎麼稱呼,好奇怎麼有道士這種奇葩的存在等等好奇,在這個好奇的指引下,不斷深入,可能會了解道教的美好,可能會發現道教的糟粕,第一時間發現美好的可能就留下了,第一時間發現糟粕的可能就離開了,畢竟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只是如果想真正認識道教哪怕其他宗教,最好化時間多了解下,不是你認為的黑暗就是黑暗,不是你認為的光明就是光明,明智的心來選擇。

因為尋仙結緣、看小說看多了、胸有大痣的:神仙信仰在入道門的時候,給很多人指引,正面的大家都知道嘛,這裡我們談的是一些誤入歧途的,尋覓神仙的足跡,甚至開始是懷疑神仙的存在,無神論的思考有神論的作為在中國不少見,還有就是我要尋仙學法術,學了法術賺大錢,社會上太難混了,學了法術可以炫耀,我要長生不老,我王八之氣一震到處高人就傳我法術,我是他們的真傳弟子。

法術神通這些,當你想得到的時候,你想過你失去什麼沒有?總希望自己一朝之間法力無邊、預知未來、驅邪治病,受萬人所敬仰,卻沒有想到得失,所謂得失,有得必有失。想要多大的得到,必然有多大的失去。法門不同,傳承不同,對徒弟的要求也不同,不能否定法的存在,但是你總不能認為你就是那萬中無一的奇葩,成仙之路為你單獨開啟,別人都是你的陪襯,你就是註定成仙的人,其實這種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很多人沿著這條路走入道門,在這條路上,可能有所得有所失,既然接觸了道教的美好,就不斷前行吧。

因為家庭變故、逃避、失戀、失業、社會上混不下去了、精神空虛、破產、宅男宅女、退休之後出家的:在社會上受到了打擊,混不下去了,想來想去,當個道士多好啊,規矩又不是太嚴,還能喝點酒吃點肉,整天想雲遊就雲遊,住在道觀,山清水秀還沒污染,還不用幹活,逍遙的很,我當道士去吧。咳咳,你覺得道觀就該養活這些人麼?

宅男宅女整天不出門,就幻想當道士逍遙自在美女帥哥就直接來找你。到道觀我就要逃避社會我就不努力我就愛睡懶覺。你退休後,家裡人不養活你,你就到道觀一住,把你供養著,把你當爺看待。有這些方法沒錯,但是不能功利性的來看待這個問題,總想投機,總想逃避,總想讓道教為你承擔這些,你如果要做這些,那麼你就要考慮,你為道教做了什麼,你功利性的看待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會得到同樣的對待。不止一個人跟我談,我退休後就來你們這裡出家吧,你們這裡環境真好,你們一個月發多少錢啊等等。

我見過其他的出家理由還有很多,包括不願意學習要出家的、不願意幹活兒要出家的,沒見過聽過說的,殺人放火躲到寺廟道觀深山裡的,等等,可能你還有其他理由,不過這些理由,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你真正信仰道教麼,道教雖然無所不包,你抱著這樣那樣的目的進入道教,只是如果沒有明確的信仰,在哪裡都是虛度一生,哪怕再道教也是。

理由:

入道修行總有理由的,無論以什麼理由,從自己的內心思考,是否願意與道教結緣,向善便可入道,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找理由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

目的:

明確自己的目的,哪怕你要成仙你要產生,衡量好自己的內心,你可以欺騙別人,但是不要欺騙你自己,入道之後,最好也別欺騙祖師爺,道教的圈子相對於其他圈子來說,算是比較單純的了,最起碼黑暗是你能看的見的黑暗。

過程:

尋覓的過程可能簡單可能曲折,慢慢感悟慢慢前行,不急於一時,不偏心偏聽,不迷信,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被騙,我可以保證我不騙你,但是我不能保證其他任何人不騙你,越厲害的高人越要注意。

選擇:

選擇誰做師父,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皈依了,你必須認可這個制度,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大的集體的事情,並且你要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甚至你需要讓步,哪怕你拜師選擇的師父錯了,你也接納這個師徒關係,拜師一輩子只有一次,如同父母一樣,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

相處:

修道先做人,拜師之後,必須學會與師父師兄弟還有其他關係的人相處,相處很簡單也很難,你需要包容退讓甚至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但是我建議遵從一個原則,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哪怕在師父的管教下,也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真正明智的思考,不盲從,不偏執,如果你都不包容你的師父師兄弟,那還指望別人包容你什麼呢?

矛盾:

相處之中肯定有矛盾,矛盾應該化解在小處,更好的弘道,可能會有衝突,但是師兄弟之間不要抱著太多成見,還是那句話,做錯事情不可怕,怕的是不承擔責任,你的師兄弟犯錯了,你沒監督,你沒提點他,你也有錯,你在一個集體中,必須為更多人考慮。

傳承:傳承下去的是道,在一個信仰約束下,共同行善的路,這個傳承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用你的一生來完成的事情,甚至你的後輩需要幾百年來完成的事情,不能局限在現在的幾年,而是目光長遠,放在信仰的角度來考慮,重塑我們的民族靈魂,讓更多人找到信仰,把道德底線堅守住,需要我們每個人來努力,傳承不是一個人的工作,是很多人很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道講今生佛求來世,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如果我們在坎坷中,那麼我們就讓我們自己走的舒坦點,如果我們在輝煌中,就讓我們綻放更璀璨的光芒吧。不要把希望寄託來世,這輩子都活的迷迷糊糊,別指望下輩子你就聰明伶俐。

道教拜師後就是道士嗎?

道教中拜師又是如何?道教拜師第一個師父,也就是領你入道門的師父所以在道教度師是只能有一個的那學師就可以有好幾位了。那麼你若想拜帥,一般就要找到一位修道之士,然後登門拜動,表明來意。若是有機緣者一般會被收入門下的,那如何拜師呢(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也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在以前徒弟是要給師父養老送終的,但是現在社會條件好了好多性質也變了但是老尊重師父是不能變的。

那拜師之後就是道士了嗎?要如何才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道者呢?在現實學活中好多人找到一個道士拜了師了自己回家後就牛氣來了,我現在是道士了無所不能了,有的人甚至連家裡的有些親戚或者長輩過世了讓他們上香跪拜他會來一句我現在是道士是不能跪他的,他受不起的這樣的事情小道在現實中也是真有遇見過的。一個學道之士眼中沒有長輩他還如何真正的去修道呢。

在者你拜了師並不是代表你就是道士了,其實現在的你只可以說是道門的一個居士並非是道長。一般在道教中皈依師父後會跟著師父學習一些道門中的東西等到一定時間後師父帶著你去傳度後有了度碟後才可以說一個小道士了,但是也不能目空一切道士也是人不是神。

傳度後我們也要認真學習啊拜訪高道大德學習更多的道教學識來充實自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道長。

所以大家找拜師前一定要去了解道教的文化,正確自己真想拜師後在去尋找合適的道長為師。千萬不能說拜了師就是道士就能無所不能還是要靠後期自己努力學習才能真的才為一名道者。

好了。最後祝大家入道有份,進道無魔。慈悲 福生無量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皇會期家觀投誠拜斗,是九皇誕還是另有深意

在道教,有很多有名的「神仙會」,比如「真武會」、「藥王會」、「雷祖會」、「南斗會」、「九皇會」等。其中,九皇會的信仰相對普遍,無論是宮觀還是家庭,人人都有投誠拜斗的習慣。道教的北斗信仰中,除了北斗七元君外,還有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等。

隨著各種媒體的宣傳,北斗九皇信仰已經形成了各種版本,有的將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與北斗七元君尊為九皇大帝,有的將左輔右弼和北斗七元君尊為九皇大帝。那麼,究竟誰是九皇大帝?九皇會真的是他們的聖誕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從《正統道藏》中看看是怎麼回事?

北斗九皇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先天神後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斗姆天尊一團神炁,三次超脫,為生聖嗣九真,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輔、天沖、天芮、天蓬,是為九子,皇號九皇。諸子洎壯冠乃各修,圓地功行俱滿,白晝沖天受得三清貴職。九皇群季分治九州,稱居方氏,仁風灝盪,普惠群生。九皇升舉,子母同居。北斗九皇在道教尊文「中天大聖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等,居垣下北斗九皇宮。北斗七元君在道教尊為「中天大聖北斗七元延生星君」,居垣下北斗旋璣宮。與東斗延生益祿天尊、西斗特玄體道天尊、中斗中靈無極天尊、南斗陽明普度天尊合稱「五方五宿五斗星君」、「中天五斗高上玄元扶危救苦延生保命天尊」等,居垣下五極星宮。其中,北斗九皇名號、宮闕、掌管介紹如下:

據《先天神後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北斗九皇星君名號,掌延生注死之籍,司福善禍淫之權。天子諸侯,公卿士庶,一切生命,均屬斗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遭老病,種種苦趣,但能悔罪消愆,誠心禮斗,誦此大道經訓,燃點九皇神燈,照護命宮,自然轉禍為福,化祿為祥,所有效驗,不可具述。那麼,北斗七元君主要司掌什麼呢?

北斗七星君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凈身心,焚香誦經,叩拜本命所屬星君,廣陳供養,自可消除罪業,福壽臻身,遠離諸禍。

為何九月初一至初九拜斗?

據《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載,若人至九月九日夜半子時,自身合家清齋行道,清潔素裳冠履,百和名香砂素表章,奏拜三三之次,各隨願所陳披宣,北斗七元君在七元宮中端目視之,天宮金闕門下,有左右年值月值日值時值天一真官、天官值事,獲時與此人合奏何事,披露何言,疾速判斷善惡,定其分數,生人增加壽算,福祿自然,子子孫孫,代代相承,亡者生天,出離苦趣,受生善道。九皇誕期間,朝拜九皇的時辰和九皇的形象如下表:

在拜斗期間,若求名利,隨其高下,若雪冤讎,送冥府泰山府判,送速報司對照,天地無私,若有一王朝斗蓋之,一國四方寧靜,八表來朝,五穀成熟,果木茂盛,萬民無爭,乾坤佑之,星辰恭敬,若有清靜道心朝斗蓋之,坊境無諸魔難,此人虔誠積功,朝拜一二三年、二九之年,九玄七祖超生善國,見存獲福。若有不信吾法者,頭破七分,絕其命根。

如何看到七元金仙的聖儀?

據《先天神後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北斗之迴旋,端望七元之返復。其體坤中干,其性柔中剛。道闡妙中妙,氣稟陽中陽。秦末之年,顯化西漢,現身說法,面服高皇。若有祈福善人,欲睹七元金仙大聖之儀者,必先掃除塵念,清凈心源,恭身俯首,冥目靜觀。天樂浮空之際,自現金容,自露金身,有若麻姑神像,有若上元夫人。女子英雄之氣,慈悲普救眾生。但得七元君,陟降於中庭,諸邪皆鷁退,百福似駢臻。」

 

在誦持斗經時,當虔誠稽首,冥心設像。焚香虔奉香花、燈、水果供養,長齋跪。或三或五,乃至千百萬遍,即可使罪愆冰煥,厄難解脫。誦經禁忌,恐世人無知觸而犯之。八忌五宜勤而行之奉禮不輟心,與斗府群真所和。內外貞然則災障不干。具體如下:

誦經「八忌」:

1、按女青天律誦經禮斗、不焚檀香。

2、百花可獻、唯忌月季。

3、戊日禁忌不可誦,戊戌、戊申、戊午、戊辰、戊寅、戊子之日不可誦經。

4、汲取清凈之水,井水山泉可供養,江湖之水忌酌獻。

5、時新瓜果。一忌石榴供玄天,二忌李子獻太上,三忌黑棗上真前,石榴檳榔三屍之。果酒也使人昏沉,修真奉斗之士不可食之.

6、齋戒忌葷腥,五葷(韭、薤、蒜、蕓薹、胡荽)三厭(雁、狗、烏龜)。永戒斷烏鱧、牛、狗,不可食亦忌蔥蒜芫韭氣味腥。

7、孕婦、僧尼莫可觀,孝衣、雞犬忌臨壇,女子月事亦不宜奉香誦經。

8、墳地、產房、停柩處,故炁瀦留之所亦不宜誦經禮斗。

誦經「五勤」:

1、瞻仰斗府列幕群真,見星光即三跪九叩。

2、宜結社禮斗,廣布福田。遠離花場酒債。

3、宜長齋,齋素、齋耳亦齋心,收視反聽鬼神欽。

4、宜戒。受戒易,守戒難。殺盜淫妄不可親,兩舌綺語莫沾近。

5、需恭敬不可玩泄輕談斗經,亦宜高處潔凈之所供養。

朝真拜斗究竟有什麼妙用?

據《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記載,北斗元君逐季逐月下降之日,統領諸天列仙及四目老翁、十二時辰四直使者,同到下方,檢點王臣州縣官僚士庶、僧尼道俗,及諸山林社廟鬼神、河伯水官、天地山川、江河淮濟、木樹精靈、山岩石穴、橋樑古木,年深成精,作諸魍魎怪魅,及諸般蛟蜃,食生人血,害生人命,及人住宅冢墳,並修方起造,坐宮作向,有犯天星地宿,並一切人民心行一切善念。大道之意,行於平等,救護貧苦,給濟衣食,一切病患,給以湯藥,推問當界神王社令、住宅土地、司命灶君、七十二禁忌之神,住宅人口,善男信女,老幼尊卑,童奴童婢,或外人寄居,發心朝元,恭敬吾斗之法,其人當受衣食無窮,壽命延長,不見刀兵惡事,及一切患苦,賜增一萬一千八百功德,常得善星擁護,其住宅當界一切龍神,亦受三萬二千功德,八萬八千祿位,超出鬼趣,得生上界天邑天宮,受人天快樂,轉於星官真君之位。凡修方注祿,坐宮作向,大獲安寧,隨心所應,天神護佑。

合家眷愛,齊心信受,沐浴身心,虔誠朝元,便得天曹注福,地府落名,南斗注生,元辰共護,天地水府三官大帝,三府群真同舉,具奏北極大帝積功等數,奏上三天,北府斗樞當差四目老翕,領下三千六百案局,具錄進奏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帝,吾親奏受平等注生真君之位,共治下界生民,除諸惡毒之氣,見存眷愛,萬靈護佑,子子孫孫,除災降福,真實不虛。或有生民不行善道,秤尺升斗不平,心行暗毒,廣造惡業,謀害善良,百靈落籍,減除福祿壽命,善籍注罪,送入地獄,永失人身,流浪生死,難遇超生,若出入中,六根不具足,及受諸苦惱,精神暗昧,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或受囚獄困苦連綿之危難。

據《先天神後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七元九皇是斗姆元君先天一炁相接而生。「敬七元者,能使人卻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禮七元高真,復禮九皇大聖,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發生,掬而飲之,返老還童,金光罩體。再於九皇位前,一周供養,九載行持,功成行滿,跨鶴升空。禮斗善報,有如是者。」

北斗七元君什麼時候下降?

北斗七元君每年逐季逐月下降,巡轉分野,國郡州縣鎮場管界王神、社廟住宅龍神司命,較量一切善惡,四目老翁檢點城隍土主里域靈祇,及九州社令、十洲社官、司命錄籍諸神,逐月逐時抄錄人間善惡,具奏天曹,禍福無私。

正月廿五、廿六,二月初三、初七,三月廿三、廿六,此三月系春季,行天雷天火燒之,五瘟時氣病之死絕,若學道求真,心無二行,當注福延命。

四月十七、廿七,五月初五、十三、二十,六月初四、初八,此系夏季,分龍行雨,隨行抄錄善惡輕重,積善者十倍全收,積惡者減克四分。

七月初四、廿四,八月十一、十九、廿七,九月初三、十八,此系秋季,收掠人間五穀,分數善惡等分,注簿抄攢,增減禍福,分毫無私。

十月初十、廿六,十一月初一、初九、十七、廿五,臘月二十,此系冬季,檢校四天下人民善惡陰隱,而又臘月三十夜半子時,舊年太歲交換新年太歲點對方位,三煞十二禁忌。

若有志心,不拘高下貴賤,陰間鬼神道、畜生道、或地獄道,或女人慾轉男子身,或在床枕久病,或被惡人道路劫掠,或被冤人執賴,或被官災橫禍,或被鄰里謀執,或被獄囚日久,無門得放,或遭五瘟行病,或被巫師咒詛,或兄弟不和,或夫妻不順,或為名利牽纏,或無男女,或在惡道之中、不仁之所,或被蛟蜃之難,或修方有悞年月日時,坐宮作向有犯凶星惡煞,或行兵入陣一切不明之事,至斗真下降之日,清齋志誠,焚香朝拜,面向北方,一心恭敬,分申情款,吾管案分仙曹靈官,度量善惡等分輕重,除災降福,如業力重者,陰罪降之,恐墜人身,若善力高者,吾當注一萬五千八百善利,道業清靜,功德完成,吾斗府真仙部眾面奏昊天金闕玉皇上帝,乞降勑旨符命頒行,天蓬大聖主帥真武佑聖,帥將及四目老翁神通眷屬部眾,各化法身三十六丈,無時奉勑救護生民,不敢違令。吾說此經,開濟存亡兩道,令死者冤者各遂超升,令生者善者同增福壽,若學仙道,早得仙名,此是誦經朝元禮斗大感應者也。

北斗總誥

志心皈命禮。

北斗九辰,中天大聖。

魏魏紫極之星宮,

爍爍照臨於下土。

為上天之喉舌,

定人世之災祥。

千求千應,萬願萬從。

善男信女若皈依,

我以萬身能變化。

身身俱萬舌,永贊洪名母。

浩劫莫能窮,仁哉掌護佑。

妙法無盡功德海,

神光永為盲者明。

照耀古今,輝煌內外。

陶鎔大法器,普成無量真。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北斗九皇九真,上道尊帝星君。

九皇解厄天尊。

志心稱念九皇解厄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本文主要依據《太上玄靈北斗延生真經》、《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先天神後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北斗九皇隱諱經》、《洞淵集》等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中有一個神仙叫“無量祖師”真武帝嗎

無量祖師”是民間對真武大帝的新稱號,清代以前的文獻尚並沒有出現過,清代真武信仰在民間社會的勃興,塑造了許多真武修真的本地化傳說,更將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加入其中。

地域性的真武信仰,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就是真武獲得了一個嶄新的名號:無量祖師。

“無量祖師”不見道經記載

“無量祖師”的稱謂,並不見載於《道藏》和道教界,而是清代以來民間社會對真武大帝的新稱謂,而這個新名號也逐漸為道教界所接受。

關於“無量祖師”名號的由來,學術界並沒有進行過深入的考證。據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稱,真武大帝亦稱無量祖師,“無量”的稱號,大約是參照佛教“無量壽佛”的稱號而藉用的。馬書田的《中國民間諸神》也持此說,認為“無量祖師”是指真武祖師的法力無邊,而《玄天上帝啟聖錄》中稱:“自斯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濟物度人,無邊無量,洞天福地,無不顯靈,感應事蹟,簡丹難窮。”因此,無量祖師的稱號可能源於經中“無邊無量”一詞。

清代碑刻建築中常見“無量祖師”名號

道教經典並沒有“無量祖師”記載,然清代的不少道教碑刻和建築中,“無量祖師”的名號非常常見,確實應當引起研究的重視。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太興山岱頂玉皇洞所立的《重修上帝寶洞序》,稱山上曾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的“無量金殿”一間。陝西澄城縣馮原鎮梁家山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立《梁家山無量會朝武當碑》,敘梁家山村“無量會”朝武當山還願之後立碑記其事,其朝拜真武大帝而取名“無量會”,可見當時真武大帝在民間確有“無量”之名。

又據清康熙十四年(1675)李蕃為四川通江縣《募修雞子頂真武廟疏》所撰的碑文稱,“神號無量佛,宋真宗更為真武,封為帝,則兼釋道而成名。”作為儒生的李蕃並未深究名號的由來,大概在清初民間已經將真武大帝與無量壽佛聯繫起來了,而且還流傳真武大帝與無量佛在武當山爭奪地盤的傳說。

三教同奉真武大帝的見證

清嘉慶年間甘肅通渭縣張毓秀曾為甘肅興隆山撰《無量祖師廟記》,記載了清初郡人修建無量祖師廟供奉真武大帝招徠道流居住,嘉慶年間再次重修,“無量祖師”已經成為興隆山對真武大帝的專屬稱謂了。清代甚至在很多佛教寺廟也供奉無量祖師的神位,道光七年(1827)陝西淳化縣所立的《增修金牙山龍盤寺碑記》,稱龍盤寺舊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和無量祖師,而從宣統二年(1910)陝西佳縣所立的《重修白雲山無量祖師殿碑記》來看,則白雲山的道眾亦接受了真武大帝“無量祖師”的名號,並將其視為三教同奉真武大帝的見證。

“無量祖師”是民間對真武大帝的新稱號,清代以前的文獻尚並沒有出現過,清代真武信仰在民間社會的勃興,塑造了許多真武修真的本地化傳說,更將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元素加入其中,與無生老母、觀音菩薩等神靈一起為民間祠廟所信奉,許多地域化的真武傳說雖然流傳未廣,但真武大帝“無量祖師”的新名號卻逐漸為道教界所接受。究其由來,正本清源,則民間真武信仰之訛變,庶可以明了。

武當朝聖 兩岸會香聯繫人 。
如果大家有任何需要我服務請洽詢我與我聯繫喲! 我都會在這裡誠摯幫您們服務喔!

感恩給予我的肯定與讚美,盧圓熹 會更加努力的!💪💪💪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導航廟址-     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 之1號 (04)22656052      0986830126

謁誠歡迎 信眾大德蒞臨 指導聯誼 交流 會香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弟子的法名和法號的區別

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字輩譜系,代代相傳,法名必須是拜師後,師父賜給弟子們的。法號,又稱道號,是修道者自己根據自身特點給自己取的別號,道教中一般道號都為某某子或者是某某某道人。

法名和法號的區別

法名,即道名,是恩師根據自己的門派傳承字輩給弟子們取的的名字,保留原姓,中間的字必須是派系傳承用字,後面的字可以隨心取,一般師父們取法名,如果弟子們原來的姓加名就倆個字時,只要在姓和名中間加上派系用字就可以了,如果原來的名字是三個字的情況下,一般是去掉名字的第一個字,然後加上派系用字就可以了,也有按照徒弟們命理五行中所缺進行起法名,以此達到平衡。

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字輩譜系,代代相傳,法名必須是拜師後,師父賜給弟子們的。

俗家弟子(居士),辦理皈依證,拜師後,皈依恩師亦會賜給法名,皈依證書上會載明門派、俗名、法名等事項。

法號,又稱道號,是修道者自己根據自身特點給自己取的別號,道教中一般道號都為某某子或者是某某某道人。比如“純陽子”、重陽子、玄誠道人等。

法名:一般來說只有一個(多個派系除外),法號可以有多個。

“派”的由來和世代系統

早期道教沒有現在所說的“派”。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黃老道等學術性派別,被張道陵吸收為道教內容,後人把他的稱為教前派。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也稱做天師道。張角以《太平經》信仰創立了太平道。晉帶由帛和創立的“俗神禱”信仰稱為帛家道。以經篆傳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閣皂山靈寶道、陝西周至的樓觀道等。直到南宋、金、元時期出現的淨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與符篆派同時出現的金丹道(包括外丹與內丹派),皆不以“派”稱。把某某系統稱某某派,是元末末明初盛行的。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傳授系統,遂有了“派”的名稱和世代系統。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龍虎山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篆”,從此天師道改稱“正一教”。同時北方的全真道很盛行,但全真道重在內丹清修,與正一符篆修持有明顯區別,遂成為在同一時期的道教信仰中的兩個修持派別。凡偏重符篆修持的,如茅山上清、閣皂山靈寶,龍虎山天師道、西山明淨道,皆稱做“正一派”;凡偏重內丹清修的包括張紫陽一系的皆稱作“全真派”。

在這兩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師為開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詩體作出一百字或幾十字作為代系,如現存和使用的八十六個派名,就屬於這一類。用字代傳緒,使人可一目了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幾代傳人。除此之外,符篆派還有以“法篆”傳授的分派,如上清派、靈寶派、清微派、神霄派、東華派、天心派、北帝派、武當、淨明派等等。

現在國內常見到的道教所屬派系,屬於全真的有:邱長春龍門派、郝太古華山派、劉長生隨山派、譚長真南無派、王玉陽玉山派、龍門岔枝孫玄靜金山派,還有一些派的傳人。屬於正一的主要有茅山上清派和正一天師派。

一些主要門派的字輩譜系

龍門派的百字派系: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守,未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天師張真人正一派(天師派)(天師道)包括台灣現用其字派系: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衝漢通玄(元)韞,高宏(弘)鼎大羅,三山揚妙法(愈興振),四(福)海湧洪波。

許真君淨明宗派系:天德高無量,照明自古今,玄元聞見處,總合聖賢心。道德宏清靜,法源廣大成,東漢有章數,功果保忠禎,守本高無量,昭明自古今.含元時抱一,長合聖賢心.業复宗前哲,基興格遠程。返還修日茂,造就體但新。至理通天地,微言悟典型。精神參化育。訓誨著遺盟.達立原和厚,栽培定暢榮.啟成千百代,後世永奇英。

茅山清微派亦稱三茅派: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夫),得(德)性自(同)尊,克崇祖德,光紹真應,師寶友嗣,永仁(世)世(仁)昌,恭存依敬(以存恭敬),倫思繼本(有自必承),丹貫以丞(能思繼本),灝演精信(端拱一誠),念愛明(敏)持,載啟先覺,雲章揖業,珠進遙芝。

華山派的百字派系:至(志)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里復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養素守堅志,虛靈慧業生,希賢遵秘法,慎修保純貞,敬謹規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運,積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書盛名,圓滿光華照,雲天慶上升。

隨山派的百字派系:思道明仁德,全真性複常,景高和禮義,嗣信守忠良,裕謙賢旅泰,宗友茂惟祥,盛益希誠樸,玄元世永昌,金木萬古續,智慧保寧光,聖體通三界,廣大演自清,志虛空教化,月盈妙中黃,用功悟仙號,丹書現榮陽,行滿乾坤秀,圓融衍相逢,蓮開龍虎詔,超升崇利享。

武當三豐派字輩如下:玄元通道居端靜,白鶴乘虛向自清,師資月圓皈志禮,身中抱一管丹成,太上淵微入妙園,凌雲星朗貯壺天,功候到日方許就,始悟真言信可傳。

南無派的百字派系: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雲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靜,宏演德惟良,悟元旋光性體,一志復圓融,衝壽通旅泰,了然衍注興,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新友聖書詔,煉就寶金丹,裕謙常禮義,慈行滿乾坤,龍虎廣修理,模照永遐齡,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賢。

嵛山派的百字派系:清靜無為道,至誠有姓名,金石功知巧,通此加地仙,玄衝宗義德,茂演教宏元,中和真法永,智慧保神全,恭敬成希盛,璞福世康寧,蓮開丹書鑑,廣大復圓融,旅泰萬古續,常義現榮陽,潔淵威錦量,行滿卯惟祥,未修空妙瑞,闡言守忠良,虞悟容之回,樸極獻崶馥。

龍門岔枝金山派百字派系:玄至一無上,天元妙理生,體性浮空坐,自然是全真,常懷清靜意,合目得金丹,道高扶社稷,留名萬古傳,宏揚開大化,正法度賢宗,溫良恭儉讓,寬仁慈善容,潛心存本位,密念守規中,勤修延壽命,內息潤黃庭,安義黍珠成,凝照慧光靈,衝舉雲霄外,永與太虛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真源——訪老子故里

從太清宮折回鹿邑縣城方向約十里處,路旁有一座富麗堂皇的牌坊,這便是取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意而建的「眾妙之門」牌坊。牌坊一側有一座「問禮碑」,上面鐫刻著「孔子問禮處」五個大字。碑後是寬敞的「問禮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石雕像:兩位歷史哲人端莊地站在高台之上,老子雙目平視遠方,臉上洋溢著智慧的神采;孔子在他的旁邊,側身注視著他,好像正在傾聽他講述著什麼。老子比孔子年長十九歲,當年孔子曾數度問禮於老子,向他請教學問。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周敬王二年(前518),孔子正準備編寫《春秋》,在魯昭公的支持下,他與門人南宮敬叔一起來到東周都城洛邑,問禮於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今洛陽市瀍河邊,有座「老子祠」,大門西壁上嵌有石碑一方,上刻「瀍東寺老子故宅」,傳說當年孔子與老子就是在這裡切磋學問的。那時,孔子剛過而立之年,風華正茂,才思橫溢,而老子則已過知天命之年,正在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任上,掌管著周王朝的圖書典籍,知識淵博,精通禮樂。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回到魯國,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網,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其猶龍耶?」意思是說,老子的學問實在是太深奧莫測了,就好像龍一樣,一會兒在雲中,一會兒又在水中,來無影去無蹤啊!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為了讓人們永遠記著它,老子故里人在問禮廣場北面的一汪湖水邊特意修建了一條「猶龍堤」。那是一條環湖而建的青石堤,走在上面,心中默念著孔子的話,腳下好像真的有一條龍在遊動,恍恍惚惚,若騰雲駕霧一般。湖水中央,有一座「升仙橋」,橋東是「紫凝池」,傳說老子曾在這裡講學修煉,祥瑞紫氣從此在這個地方氤氳不散。古人有詩曰:「崇台拾級上,臨眺屬新秋;紫氣凝清觀,丹霞隔絳樓。風來雙檜冷,水涌半城浮。悟徹常無妙,當前即十洲。」橋西水面清澈明凈,好像一面鏡子,因名「清溪池」,古人亦有詩曰:「登臨平望倚雲堆,下俯清溪似鏡開。鸛井當檐迎絳節,虹橋飛絮落蒼苔。鍾聽雁鶩三更夢,道悟松風萬劫灰。華表當年傳往跡,青牛何事不重來。」站在升仙橋上,腳下石拱若游龍出水,左右兩泓碧水映照著藍天白雲,池樹倒影在粼粼波光里婆娑弄姿,矯捷的小鳥剪翅掠過水麵,留下一串含義雋永的鳴啾,不知陶醉了多少遊人。過猶龍堤再往前走,便是明道宮。它原名「紫極宮」,亦名「太清壇」,為老子及其後世道家講授道學之所。在這一片建築群中,有依老子《道德經》精義而建的觀復亭、迎禧殿、尚德亭、崇道亭、騰雲閣等,一字排列在長長的神道上,從一端向前望去,幽深莫測,杳不知盡頭在何處。神道兩旁,樓台亭榭聯袂,曲徑迴廊溝通,一步一景,撲朔迷離。台上祥雲氤氳,「半空紫氣下青雲」;台下湖水瀠繞,「一片綠波飛白鷺」。晨鐘暮鼓響處,墨客騷人詩賦酬和;香菸裊裊升起,善男信女誦經朝聖,好一個洞天福地所在! 遙想當年老子在此修身養性、誦經傳道的情景,不由使人頓時產生洗去世間紅塵,走進超凡脫俗的道德境界。

繼續前行,不遠處便是高高聳立的老君台了。台下路旁,有一座後人依拓片摹勒而成的「老子造像碑」。斑駁的碑面上,山巒連綿,瑞雲繚繞,老子懷抱如意,騎著青牛,正款款通過函谷關。應該說,我對於函谷關並不陌生。記得小時候過年貼春聯,村裡的私塾先生為許多家寫下「紫氣東來」的門額。我不懂是什麼意思,就去問他,他給我批講說,這是大吉大利的徵兆,典故出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之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函谷關這個名字。自此,這座雄關就巍峨在我童稚的心田裡。由於工作需要足跡遍及中原大地,無論是豫南、豫北,還是豫東、豫西,許多家的門楣上都寫有「紫氣東來」四個大字。中原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農家蓋起了小樓房,門楣也比以前氣派了,有些家庭還把「紫氣東來」燒制在瓷片上,鑲嵌在門上方。每當我在中原農村看到「紫氣東來」幾個大字,就想起函谷關。我第一次見到函谷關。它位於靈寶城北二十里處的王垛村。當天,我們遊覽了關城遺址、望氣台、太初宮、函關古道等處。後來,我又多次陪朋友到河南,每一次憑弔,都會使我受到道教文化的薰陶。古函谷關關城始建於周,秦漢時已達鼎盛,為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其關樓位於函谷口,坐西面東,正對弘農澗河,背依衡嶺,南傍秦嶺,北瀕黃河,在冷兵器時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隘。登上修葺一新的城樓,函谷勝跡盡收眼底,「山川函谷路,塵土遊子顏;蕭條去國意,秋風生故函」,讓人止不住頓生歷史與人生的滄桑之慨。南瞻望氣台之霧繚繞,不是紫氣,疑是紫氣,仿佛把人引進老子騎青牛過關的歷史一瞬。關內的太初宮,為老子著經處,同鹿邑的太清宮一起,被稱為「天下聖宮」。據清順治年間《重修太初宮》碑文載,當年,關令尹喜望東方有紫氣,知有異人通過,整日恭候,果見老子駕青牛薄畚自東而來,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經》五千言以傳於世。先天一氣渾成者,名為「太初」,後人因宅而觀曰「太初觀」。唐開元年間,玄元降丹鳳樓,告曰:「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於古函谷關尹喜台旁求得之,尚有天篆,文曰:『千載天寶靈符』。」唐玄宗因授開元年號為「天寶」,賜「太初觀」為「天寶觀」。宋崇寧年間,有甘霖降真武殿後,皇上乃敕修殿宇行廊,改為「太初宮」。有宋以降,太初宮歷遭兵火,損壞嚴重,輝煌的殿宇、林立的碑碣、參天的古柏,幾近蕩然。現宮內新塑有栩栩如生的老子一氣化「三清」塑像,旁有關令尹喜和牛童徐甲陪享。今遊人在宮內瞻拜老子,無不對關令尹喜肅然起敬。試想,若不是關令尹喜慧眼獨具,像放無數個出關人一樣讓老子過關,老子最終死在關外的扶風,葬在槐里,《道德經》今安在? 道教今安在? 當年,老子看到周王朝無可復興,就騎著青牛出函谷關去隱居,是關令尹喜「迎邀留居」,「強為我著書」,才有了五千言《道德經》傳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才有了道教一派。由此而知,函谷關令尹喜功莫大焉! 功莫善焉!

回憶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我循著青石台階向老君台攀登。據史書記載,這裡是傳說中老子得道成仙的地方,原為「升仙台」,也稱「拜仙台」,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才稱作老君台。全台為圓柱形,上立垛口女牆,頗似一座古代的城堡。將宮殿、祭祀設施建在夯土台上,是我國早期建築的一個特點。秦代,我國就有了頗具規模的高台建築,漢代達到極盛時期。老君台沿襲了我國早期高台建築的形式和規模,繼承了我國傳統建築的思想與理念,至今已成為研究我國建築史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實物。

我氣喘吁吁地登上象徵著老子飛天升仙的三十三級台階,來到台上一處清靜的廟院,見森森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硬山出廈,琉璃覆頂,莊嚴古樸,金碧輝煌。

這便是玄元殿,因唐高宗李治曾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故名。「玄」為「深」「奧」之意;「元」為「始」「初」之意。「玄」「元」合在一起,意為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是從這裡孕育產生並發揚光大的。玄元殿牆上,鑲嵌著兩方碑刻,其一曰「猶龍遺蹟」,取之於孔子「吾見老子,其猶龍耶」句;其二曰「道德真源」,顧名思義,是說這裡為道教的源頭。明清時期,在玄元殿兩側建起了配殿,擴大了廟院的規模。

在左配殿南山牆外,立著一根鐵柱,它就是上文提到的老子趕山時甩到這裡的那半截「趕山鞭」。玄元殿兩側,鐫刻著一副楹聯,上聯為「修道悟德生一生二生萬物」,取《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句。這是老子著名的萬物生成論,闡述的是道生成萬物的過程: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它產生了世界,而世界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結合之後產生沖合之氣,謂之「三」,「陰」「陽」「沖合之氣」這三個方面又產生了萬物。下聯為:「明志清心法天法地法自然」,取《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是說人的生存要依賴土地,土地是天的意志形成的,天的行為是為道的意志所制約的,而道的意志又是遵守自然規律的。殿內正中供奉著老子紫銅像,高若真人,左手持如意,右手撫竹簡,鶴髮童顏,目光炯炯,一派古代大學問家形容,令人肅正仰觀,頓生無限敬意。銅像兩側,有青石碑刻對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傳為宋代道教代表人物陳摶所書,字體蒼勁奇秀,遒勁洒脫。大殿後原有老子的煉丹房,內有八卦煉丹爐,傳說老子曾在此煉過仙丹。玄元殿前後,十幾株千年樹齡的古柏虬枝參天,濃蔭覆地,氤氳出一片虛無縹緲的境界。我站在柏樹下,任清風拂面,紫氣盈身,感到有一種神聖與莊嚴,隨之萌生無盡的遐想。是啊,老君台飽經風侵雨蝕,至今仍巋然屹立在老子故里的大地上,撐起道教文化的旗幟,使之在人類文化的歷史中永久飄揚。兩千多年來,老子思想超越時空,不僅影響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對世界文化,特別是東方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由此我也想到,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人們該是何等幸福,他們世世代代遺傳著老子的智慧,傳承著老子的思想,發揚著老子的精神,使老子創立的《道德經》文化光照千古,澤被後世。這是老子故里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