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道藏經典 (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經名:玄都律文。撰人不詳,約出鈴南北朝末。據《三洞珠囊》等書引述,原本應有二十品以上。《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二十五卷。現僅殘存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經名: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謹按虛皇天尊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獨拔常倫,若慎終如始,精至修鍊,當福及七租,慶流一門。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亦必由此始。開度之時,宜受初真之戒,其戒有十,爾當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按傳曰:仙經萬卷,忠孝為先。蓋致身事君,勤勞王事,所以荅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師如事父母,所以荅教誨之恩也。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乃報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敬信神明,所以荅造化之恩也。併前三事,謂之四恩。至於祝國延禧,除妖卻害,化民為善,禆王化之所未及,乃出家之忠也。生則誘其親,以惜福向道;死則為之,遷神福鄉。其處己,則離諸恩愛,息諸塵緣,專精一心,勤於學道。道功既就,則雖億劫種親,皆得超度,上可以報四重之恩,下可以濟三途之苦,廼出家之孝也。至於不仁者,欺心妄作,越禮非為;不信者,虛誕自矜,華辭惑眾。要當知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悖於理,至一體皆愛。然則一語欺心,非忠也;一事悖禮,非孝也。故忠孝為諸戒之首,百行之源,學者之先務也。若能依上遵守而行,則可以盡節君親,推誠萬物矣。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夫陰賊潛謀者,是暗中使人為非,教唆詞訟之謂也。令人入於陷阱憲網之中而自得快樂,害物利己之念,迨不可勝言。若或返照迴光,化人為善,則廣陰德,普濟群生,斯廼入道之第一義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蓋不殺生者,所以存仁愛也。夫禽獸旁生,性命同稟,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飲食之念,愛僧喜懼,何異於人。能懷惻隱之心,不忍殺戮而食,以證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或心雖仁民愛物,而跡廼混俗眾中,有所未便,則不起意殺、不下手殺、不眼見殺三淨,是則飲食隨緣,又何殺生之有?且聖賢於肉食,固未常必其有無,而仁愛之及物,亦何常間乎彼此,如網解三面,跡遠庖廚,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德惠之普,人蟲草木,一視同仁。後之不肉食者,果能然乎?又當知人生衣食之豐儉,皆因前世修積之淺深,今日分應所受,廼能節之,則當來之福益厚,莫可量也。果能如是,則慈惠以及昆蟲,豈虛言哉。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炁,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蓋不淫邪者,所以戒亂倫也。夫有家者,特為繼後承先而設,故憑媒議通書娉,明白婚娶。又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男女之別,則夫婦之道,禮所當然,實不犯他人之色,又何淫之有?娼妓之徒,名曰下賤,正以其苟合,亂人倫也。若親此輩,是與等矣。然前代仙師亦有遊戲妓門者,蓋或以試鍊道心,令見境不動,或從化導有緣,令背塵合覺。後之凡夫,或引以證己,實乃左道濫遊,真妄不同,仙凡異致。端人正士,自善主張,未必溺於其所惑也。其出家超俗者,皆因宿有善慶,所以獨拔常倫,果能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經曰:仙人道士,非有靈質,積精養炁,以成真者,此也。然或初基,未明志節,早宜修省,以勗將來,毋負善因,復墮塵網,當守真操,使毋缺犯,則福德日新,道功可就矣。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夫不敗人成功者,蓋聞人有一善,則贊和之,聞有諸惡,必當掩之,使之成功,不至喪德。又不離人骨肉者,或見有親族不和,父子、夫妻、兄弟、師友,因矛盾而至參商者,當以道勸勉,使之雍和,令不離間,則人倫不廢,道義兩全,實聲真之要路也。學道之士,宜各體知。

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蓋誠為入道之門。語者,心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之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有是處。但遇賢良而讒毀之,則露才揚己,自伐功能,皆非正士之所宜有,必當稱人之美善,庶幾成己之功動,此固學者之深戒也。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過差,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夫不飲酒者,所以戒亂性也。蓋酒本以行禮,浹洽和氣,古人主賓百拜,終日而不至醉,示有節也。後人嗜慾無厭,縱飲謀醉,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或以致病,或以搆禍,罔覺其非,儻隨平日酒量深淺,減節飲之,不使過量,又何亂性之有?且食肉違禁者,如牛之有功,犬之有義,鴈之有序,鯉鱔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則可以調和氣性,感格真靈,專務清虛而道業日新,玄功時著矣。凡所學者,宜自慎焉。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食求無厭之慾,亦有積而不散,致招殃禍者。然吾黨之士,先須識破幻假,以惠恤貧窮,節儉謹守,隨緣度日,勿苦責求常,使心地虛閑,物欲消遣,久則自然與道合真矣。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夫初心出家,未能獨立,須仗叢林,或結道伴,遞相扶持,不至偏頗。然友分三等,有雲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恠友。凡有志節、鍊心地、究罪福、絕塵情,逍遙方外,同志相求,遂與為友,此等謂之雲朋霞友,以其心與雲霞相似,塵事礙他不住故也。又有習學經書,高談闊論,此等謂之良朋知友,以其不鍊心,亦不能作惡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習經典,不顧罪福,出語乖訛,作事狂橫,觸著一毫,便起爭鬭,誇強逞俊,恃力恃勝,欺壓良善,相率成黨,此等謂之狂朋恠友。此三等人身謝之後,各有安置去處,隨其功業,各得受報。其雲朋霞友,昇入無形,遊宴玉京,或為神仙,或為天官;其良朋知友,塵心未盡,不出人倫;其狂朋恠友,受了十分供養,全無功德,填還口債,或墮酆都,或墮旁生,輪迴苦惱,若到如斯,悔之何及。如上三友,宜審擇焉。學者思之,各尋長便,當慕勝己,棲集清虛,不負父母遣子出家之心,不孤聖朝開教度人之意,所宜體悉,庶獲成方功。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按古雲:端謹嚴重,不富即貴;輕浮薄劣,不夭即貧。而輕忽語言,脅肩諂笑,曲學阿世,小人之歸,實非正士之所宜有。況持重寡辭,動容中式,乃進道之要,誠達者之所當為。若能恪守力行,何患乎高尚之不至歟?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始天尊說真武本傳妙經

仰啟玄天大聖者。北方壬癸至靈神。金闕真靈應化身。無上將軍號真武。威容赫奕太陰君。列宿虛危分秀氣。雙晴摯電伏群魔。萬騎如雲威九地。紫袍金帶佩神鋒。蒼龜巨蛇捧聖足。六丁玉女左右隨。八殺將軍前後衛。消災降福不思議。歸命一心今奉禮。

爾時

元始天尊。於龍漢元年七月十五日。於八景天宮上元之殿。安祥五雲之座。與三十六天帝。十極真人。無量飛天大神。金童玉女。侍衛左右。一時會同。鼓動法音。天樂自響。大眾欣然咸聽。天尊說無上至真妙法。是時上元天宮東北方。大震七聲。天門忽開。下觀世界。乃有黑毒血光。穢雜之無。幽幽冥冥。從人間東北方。直上衝天。盤結不散。大眾咸驚。默然不敢議問。時會中有一真人。名曰妙行。威德兼備。諸天尊仰。越班而出。執簡長跪。上白天尊曰。況此境清靜。太陽道境。何得有此黑毒之氣。盤結而上。是何異因。惟願。天尊至聖為眾宣說。絕其疑慮。 天尊告曰。汝等妙行。能為眾生發問是由。汝當復座。靜然安神。吾當為說。 天尊曰。下元生人。皆稟清靜氤氳。真一之行悉備。三萬六千神無。扶衛其身。今已陰陽數盡。劫運將終。魔鬼流行。信從邪道。不省本源。諂求餘福。昏迷沉亂。不忠不孝。不義不仁。好樂邪神。禱祭魔法。今為六天魔。枉所傷害。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末盡天年。橫被傷殺。本非死期。魂無可托。鬼毒流盛。死魂不散。怨怒上衝。盤結惡氣。汝當省知。於是妙行真人與諸大眾。聞是說已。心大驚怖。欲請天尊威光。暫降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生人。拔濟幽魂。去離邪橫。大眾懷疑。未敢。天尊告曰。不勞吾威神。此去北方。自有大神將。號曰真武。部眾勇猛。極能降伏邪道。收斬妖魔。真人上白天尊曰。不審此位神將。生居天界。修何道德。為於神將。天尊告曰。昔有淨樂國王與善勝皇后。夢吞日光。覺而有娠。懷胎十四箇月。於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建辰初三日午時。誕生於王宮。生而神靈。長而勇猛。不統王位。唯務修行。輔助 玉帝。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日月於王宮中。發此誓願。父母不能禁制。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中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登天。玉帝聞其勇猛。敕鎮北方。統攝真武之位。以斷天下妖邪。真人上白天尊曰。如何得此神將。入於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群生。免遭橫死。日有所益。伏願。 大慈天尊。遂其所請。天尊乃敕右侍玉童。馳詔真符一道。逕往北方。召其真武神將。其神蒙召。部領神眾。逕往天尊前長跪。臣已奉玉帝敕命。位鎮北方。今日何緣得睹慈顏。特蒙符召。 天尊告曰。吾於上元宮中。大會說法。忽下方黑毒怨無。衝上天界。大眾咸驚。汝宜往彼。收斷妖魔。拔濟魂爽。真武神將敬奉天尊教敕。乃披髮跣足。踏騰蛇八卦神龜。部領三十萬神將。六丁六甲。五雷神兵。巨虯獅子。毒龍猛獸。前後遵從。齊到下方。七日之中。天下妖魔。一時收斷。人鬼分離。冤魂解散。生人安泰。國土清平。真武神將。與諸部眾。還歸上元宮中。朝見天尊曰。昨奉教命。往下方收斬妖魔。仗慈尊力。乃於七日之內。天下邪魔並皆清蕩。 天尊曰。善哉。汝等諸神。得無勞乎。於是真武神將。乃交乾布斗。魁罡激指。上佐天關。而作咒曰。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攝萬靈。無幽不察。無願不成。劫終劫始。翦伐魔精。救護群品。家國咸寧。數終末甲。妖氣流行。上帝有敕。吾固降靈。闡揚正法。蕩邪辟兵。化育黎兆。協贊中興。敢有小鬼。欲來現形。吾目一視。五嶽摧傾。急急如律令。

奉禮咒曰。

太初太易。無象無形。莫知重濁。孰辨輕清。吾於混沌。分其昏明。天得以健。地得以寧。民得以養。物得以萌。邪得以正。神得以靈。三才之內。萬類咸亨。太朴既散。仁義乃興。禮樂既作。姦邪斯行。六義或失。四民有爭。上不寬恕。下不忠貞。或魔或鬼。或妖或精。恣橫荼毒。干擾生民。全家疾患。累歲官刑。財物耗散。骨肉伶仃。性命枉逝。災禍相縈。穢雜之無。上達天庭。天尊有命。令與安平。有妖皆翦。無鬼不烹。瘟疫之吏。束首伏膺。鬼精滅爽。邪魔摧傾。吾帝有十萬力士。五千萬兵。天上天下。從吾帝者升。拒吾帝者滅。奉吾帝者生。惡吾帝者辱。敬吾帝者榮。禮吾帝者壽。非吾帝者薨。吾帝有此令。人鬼咸聽。急急如律令。

又咒曰。

北方玄天。杳杳神君。億千變化。玄武靈真。騰天倒地。驅雷奔雲。隊仗千萬。掃蕩妖氛。雷公侍從。玉女將軍。鬼神降伏。龍虎潛奔。威鎮五嶽。萬靈咸遵。鳴鐘擊鼓。遊行乾坤。收捕逆鬼。破碎魔軍。除邪輔正。道無常存。急急如律令。天尊告真武曰。自今後。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下人間。受人之醮祭。察人之善惡。修學功過。年命長短。可依吾教。供養轉經。眾真來降。魔精消伏。斷滅不祥。過去超生。九幽息對。見存獲慶。天下和平。爾時。妙行真人與諸天帝。無量飛天神王。真仙大眾。聞說。莫不歡喜踴躍。一時作禮。讚歎功德。我等今日。蒙大法利益。請於人世。救護眾生。今得免三災患難。各各受持。稽首奉行。真武神將。再奉天尊敕。永鎮北方。奉辭而退。

至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游弈使。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撰人不詳,約出於宋元。
元始天尊說召請四聖消災之法。

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啟請呪

仰啟北方四元帥,束縛羣魔大聖尊。

披頭仗劍偉形容,百萬天兵常擁護。

天蓬天猷除兇惡,翊聖真武賜吉祥。

臣今伏願降靈壇,一切災厄自消散。

至心皈命禮,六龍陛左,九虎關中,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纔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羣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劈尸千里,斬鬼五形,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保寧身命、北極天蓬八十一軍大元帥、護國消魔真君、證果法雲普覆天尊。

至心皈命禮,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憫凡庸迷謬以喪真,仰聖相大光而作序,讚演諸天之隱韻,述敷大梵之仙章,俯憐崇奉之誠,大賜護持之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滋育身命、北極天猷大元帥、普化天帝、證果沖和應善天尊。

至心皈命禮,帝閫功成,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慾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斬,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析祐、延祥滌厄、護持身命、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儲慶保德真君、證果遊行三界天尊。

至心皈命禮,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羣品而掌羣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安和身命、北極佑聖真武大元帥、玄天元聖仁威上帝、金闕化身、證果終劫濟苦天尊。

至心皈命禮,始青天之最上天,清都闕之真妙闕,承五色光明之洞照,一會罕逢,聽九天延祥之玄機,四真可仗,喜遇金方之皇老,重啟塵世之業因,幸元尊垂示以符文,對眾聖重付以祕呪,開大地祈祥之便路,彰大玄有感之赫靈,何災不滅,何福不臻,依願而行,依誠而應,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靈羣會上,滌厄品中,十方上聖諸天帝君、三官五帝、日月諸星、北斗南辰、真人神仙、至真大聖、九天丈人、天曹列聖、生日本命、運限星辰、四聖部中靈童力士、神王猛將、北方兵從、法籙威神、嶽漬主宰、祀典神祇、經筵鑒證,一切真靈,伏願愚忱上達,聖駕俯臨,滅灾錄善,而所啟所從,馘毒衛生物作威作福,願與諸含生一心皈命禮。

開經玄蘊呪

天地真元象,人間道德尊。天文書八角,悟者釋邪根。懃意通丹闕,虔心達紫清。祥煙森八極,瑞靄布仙京。渺渺三乘理,明明一性存。今思最上法,願得出迷津。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玉都之闕,靈臺之上,放五色光明,色色俱異,洞照內外,皆使朗徹。大會十方諸天,日月星宿,三官四聖,北斗南辰,真人神仙,至真大神,四維上下,嶽瀆主宰,無鞅數眾,說無為妙道,金光射日,紫靄盈身,法雨遍施,靈風普扇,金童執節,玉女捧香,鸞鳳交嗚,妃后奏樂,座前土木百精皆聽思議。是時座下有一天君,號曰西方白帝七炁天君,執簡長跪,上白天尊曰:臣觀世間人處牢籠,種種不同,或有衣之錦繡,食之珍羞,金殿玉堂,雕梁峻宇,或有朝丐暮覓,服露殘軀,神廟依棲,竄身無地,或有雖生人道,傴僂瘡癩,人皆憎嫌,寒餓困窮,盲聾喑啞,手攣腳跛,身不具足,或為下賤,笞撻苦楚,萬種千辛,無門可告,或有恃上逼下,以強凌弱,未審此因緣何若是?小臣未曉,伏願天顏不捨,大開妙義,以明未悟,以解無知。

天尊言:善哉,白帝發問斯由,復坐存真,吾為汝說。夫人者,誕育塵寰,戴天履地,自幼至老,自壯及衰,喜名利之華,樂生生之厚,馳逞不息,豈顧危亡,陷溺賢良,任為三業起造,六根竟生,六根既與九結為禍,是故有身即有累,有累即有業,有業即有報,既知有報,全在修持,生諸省悟。且眾生之果,貧窮下賤,宿業相成,富貴榮華,前生所積,善惡昭昭二徑,羣迷任向一途,善者當有善報,惡者乃處惡根,過去今生,如斯是理。

天君再問:人生或有疾病困篤年命,灾衰邪鬼來侵,妖魔作害,以何善利可以驅除?

答曰:世人不知己身如風如燭,幻化浮生,念念因循,豈可久長,爭財競寶,利己損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妬,故使妖魔作害,無可依投,致得橫傷,枉遭諸苦,吾家自有四將,當為至誠密念其文,無所不應。

天君日:四將是何,惟願慈尊明書其跡。

天尊曰:北方自有天蓬、天猷、翊聖、真武,統領天兵,驅遣將吏,如有急難,可以注念,自降神威,隨念而至,靈光赫赫,殺氣巍巍,魔鬼潜形,精邪伏匿,一切災殃,盡皆消滅。爾時,天尊慜念眾生,即說通天祈祐延祥滌厄四聖神呪。

天蓬呪曰

天蓬天蓬,九玄殺童。五丁都司,高刁北翁。七政八靈,太上皓兇。長顱巨獸,手把帝鐘。素梟三神,嚴駕夔龍。威劍神王,斬邪滅蹤。紫氣乘天,丹霞赫衝。吞魔食鬼,橫身飲風。蒼舌綠齒,四目老翁。天丁力士,威南禦凶。天騶激戾,威北銜鋒。三十萬兵,衛我九重。劈尸千里,祛卻不祥。敢有小鬼,欲來見狀。钁天大斧,斬鬼五形。炎帝烈血,北斗然骨。四明破骸,天猷滅類。神刀一下,萬鬼自潰。急急如律令!

天猷呪曰

天猷天猷,位列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靉靉,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酆都。蒼禽獅子,巨海蛟虬。三十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蕩無憂。無知小鬼,敢有遲留。吾目一視,永作泉囚。急急如律令!

黑殺呪曰

北方黑帝,太微六甲。五帝靈君,光華日月。威震乾坤,走符攝籙。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鐘。頭戴崑崙,行遠天下。搜捉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敢有張鱗,鎮星縛手,北斗收魂。三台七星,持劍斬身。罪不重考,殃及子孫。邪精魍魎,耳不得聞。聞吾呪者,頭破腦裂,碎如微塵。急急如律令!

真武神呪

乾元有將,頂戴三台。披髮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形。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作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江河淮濟,五嶽之神。城隍社令,拱聽吾命。指揮綱紀,敢有攝停。上帝有勑,救護羣生。敢有小鬼,捉縛來呈。急急如律令!

天尊再言曰:眾生處於三毒十惡之世,常被諸魍魎精魅、惡鬼邪神、毒蟲猛獸、刀兵水火、杻械牢獄、疾病苦痛,一一纏染,不能自安,吾先曾出妙法,普度眾生,以符圖神呪付諸法學,及三天大魔王分布人間,救護一切,令得自然。凡夫破齋犯戒,違天負地,不識因緣,不知善惡,不親聖教,不近仙宗,漸入邪風,隨諸煩惱,明明造惡密密,故為恣縱身心,損傷物命,天道不遠,如鑑如水,一一無差,是故毒風惡氣,六天魔鬼,遍滿人間,流行殺伐,中害死傷,日夜萬計,不可稱量。吾遣諸天十極神王下降人間,廣行救度,拯濟眾生,令得清吉,人豈知之。今後世人若能投承大道,篤敬真宗,謝過祈恩,禳灾益筭,無門可解,或新蓋宅宇,動土興工,犯觸禁方,當於中庭燃燈七盞,備時新五菓,燒種種名香,至心望北念經,朱書四聖靈符,貼於舍內四隅,自獲禎祥,四天帝王四聖元帥來下扶護。此之妙典,所禳者伏,所求者應,所陳者達,所啟者從。

四聖真君應號真符

第一北極天蓬大元帥,延祥滌厄,保寧身命。

第二北極天猷副元帥,延祥滌厄,滋育身命。

第三翊聖儲慶保德真君,延祥滌厄,護持身命。

第四北極佑聖真武帝君,延祥滌厄,安和身命。

天尊曰:此四聖名號經呪,其功甚大。若遇年灾月厄,當面北焚香,存神靜慮,至心禮念,皆得消散。

或遇身多疾病,服藥不痊,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清肅。

或遇蝗蟲作害,旱澇為灾,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平寧。

或遇災厄相纏,不能解釋,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清吉。

或為邪精為怪,侵害損傷,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驅除。

或遇宅宇不寧,財物耗散,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康寧。

或遇身遭牢獄,酷受苦刑,亦當面北,存神靜慮,至心禮念,自然天仙兵馬,四聖將軍保護其身。

此經乃吾家隱祕之文,上帝幽玄之典,若遇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靜身心,或為父母,或為兄弟,或為己身,或為骨肉,或自禮念,或請正一道士,或三或五或七,以至四十九員,當於聖前至心轉誦,亦有靈童力士、神王猛將、北方兵從,依願而行,依誠而應。

爾時,天尊即說四聖都呪曰:

北方有將,上帝靈尊。披頭仗劍,主管四維。天上地下,咸使聞知。

刀劍如雨,器仗光輝。逢魔即殺,見善令歸。若遇凶災,至心轉持。

飛戈擲火,上徹紫微。身命之宮,有厄相隨。急難為吉,日月並齊。

今時即念,得獲悲慈。三五將軍,保護吾身。金光靄靄,霹靂轟轟。

逆吾者死,避之者生。內外家眷,得保清寧。天罡魁星,三十萬兵。

毒龍猛獸,巨海金精。貪狼巨門,祿存文曲。武曲廉貞。左輔右弼,

斬邪破軍。真光速到,萬鬼濳形。急攝急攝,不得久停。合門昌吉,

昇入無形。

急急如太上混元皇帝律令!

黃紙朱書四聖都符,佩帶則無不應驗。

道言:四聖元帥永鎮玉帝殿下,統攝三界妖邪,每歲常乃降於人間,察人善功,賜人昌吉,保持帝祚,覆廕羣迷,斷絕惡根,增延禄壽。若世人精專,嚴潔禮念,若一遍,保鍊形骸,誦之二遍,得獲清寧,誦之三遍,內外安和,誦之四遍,神兵自護,誦之五遍,魔鬼遠潛,誦之六遍,身絕病苦,誦之七遍,得見真光,誦之百遍,三界保舉,誦之千遍,永睹禧祥,誦之萬遍,身處仙宮,與道合同。斯文為修行之徑路,作進道之梯航,內能保煉其真,外可屏除其業,靜中觀靜,玄中又玄。於是諸天仙聖得聞妙義,得獲真篇,踴躍歡欣,喜不可計。天君進前作禮,上謝天尊而獻頌曰:

至道尊元,包育諸天。本寧本靜,乃聖乃仙。抱黃回紫,出青入玄。天尊悲慈,開演真篇。妙理希夷,上坤下乾。匪彫匪斲,弗黨弗偏。體而用之,身登大千。元罡萬化,播運機權。無為無礙,處乎湛然。今獲靈文,上聖親言。若悟之者,浩劫綿綿。壽齡遐遠,福祿長堅。得處清靜,永向道前。

天尊告諸天仙曰:我等誓願流傳此經,若人誠心堅懃,即使灾消福降,永得仙真護持,子孫不絕,世世生生睹天尊前諸聖說經已竟,受得妙法,迴車乘鶴,鳳輦雲軿,拜謝天尊,奉辭而退。

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完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

  1. 爾時,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玉清天中,與十方諸天帝君,會於玉虛九光之殿郁蕭彌羅之館紫極曲密之房,閱太幽碧瑤之笈,考洞微明晨之書,交頭接耳,細議重玄,諸多陪臣,左右踧踖[cù jí]

天尊宴坐朗誦洞章,諸天帝君長吟步虛,彩女仙姝散花旋繞,復相引領,遊戲翠宮。群仙導前,先節後鉞,龍旂[qí]鸞轄,飄颻太空,並集於玉梵七寶層台。

時有雷師皓翁,於仙眾中越班出,面天尊前,頫[fǔ][xìn]作禮,勃變長跪,上白

天尊言:天尊大慈,天尊大聖,為群生父,為萬靈師。今者諸天咸此良覿[dí],適見

天尊閱寶笈,考瓊書於中祕賾[zé],不可縷計。唯有玉霄一府所統三十六天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總司五雷天臨三界者也。天尊至皇,心親庶政,此等小兆,以何因緣得以趨服,願告欲聞。

天尊言:雷師皓翁,爾等仙卿,儲勛夙世,累行昨生,故得玉府登庸,瓊宮簡錄。今玆勛行,視夙昨多,爾其悉力,雷司委心火部。日復日,歲復歲,勛崇行著,性霽[jì]神融,克證高真,即階妙道。惟是雷部鬼神,晝勞夕役,動有捶楚,大則考戮屑雲雕雪,無有已時,檄[xí]龍命鴉,此息彼作,彼所因故爾其耳焉。雷師皓前及諸天諸仙,聳耳而默。

天尊所坐九鳳丹霞之宸[yǐ],手舉金光明之如意,琅風清微,綺雲郁麗,天尊寂然良久。

天尊言:吾昔於千五百劫,以先心縫此道,遂位上真,意釀此功,遂權大化。嘗於大羅元始天尊前,以清浄心發廣大願,願於未來世,一切眾生,天龍鬼神,一稱吾名,悉使超渙。如所否者,吾當以身身之。爾等洗心,為爾宣說。

天尊言:爾諸天人,欲聞至道。至道深窈,不在其他。爾既欲聞,無聞者是無聞,有見即是真道,開見亦泯,惟爾而已。爾尚非有,何況於道,不聞而聞,何道可談?

天尊言: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夫如是則可與忘形,可與忘我,可與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智全,能知止則泰定安。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天尊言:吾今於世,何以利生?為諸天人演此妙寶。得悟之者,俾[bǐ][jī]仙阼。學道之士,信有氣數。夫風土不同,則稟受自異,故謂之氣。智愚不同,則清濁自異,故謂之數。數系乎命,氣擊乎天,氣數所囿,天命所梏,不得真道。愚可以智,濁可以清,惟命俾之。愚昏昏,濁冥冥,亦風土稟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機,使人不知,則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則亦曰自然。自然之妙,雖妙於知,而所以妙,則自乎不知。然於道則未始,有,以愚之濁之。諸天聞已,四眾咸悅。

天尊言:吾今所說,即是玉樞寶經。若未來世,有諸眾生,得聞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一聲,或五七聲,或千百聲,吾即化形十方,運心三界,使稱名者,鹹得如意。十方三界,諸天諸地,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飛走蠢動,若有知若無知,天龍鬼神,聞諸眾生一稱吾名,如有不順者,馘[guó]首刳[kū]心,化為微塵。

天尊言:吾是九天貞明大聖,每月初六及旬中辛日,監觀萬天,浮游三界。若或有人慾學道,欲希仙,欲逭[huàn]九玄,欲釋三災,當命正一道士,或自同親友於樓觀、於家庭,於里社,釂[jiào]水饋花,課誦此經,或一過,三五過,乃至數十百過,即得神清氣爽,心廣體胖[pán]。凡所希求,悉應其感。

天尊言:身中九靈,何不召之?一曰天生,二日無英,三曰玄珠,四日正中,五日子丹,六曰回回,七日丹元,八日太淵,九曰靈童,召之則吉。身中三精,何不呼之,一曰台光,二日爽靈,三日幽精,呼之則慶。五心煩懣[mèn],六脈搶攘,四肢失寧,百節告急,宜誦此經。

天尊言:若或有人五行奇蹇,九曜嶔[qīn][xī],年逢刑沖,運值尅戰,孤辰寡宿,羊刃劍鋒,劫煞亡神,鬼門鉤絞,祿遭破敗,馬落空亡,動用凶危,行藏坎壈[lǎn],即誦此經。上請天官解天厄,地官解地厄,水官解水厄,五帝解五方厄,四聖解四時厄,南辰解本命厄,北斗解一切厄。

天尊言:沈痾伏枕,痼疾壓身,積時弗廖,求醫罔效,五神無主,四大不收。或是五帝三官之前,泰山五道之前,日月星辰之前,山林草木之前,靈壇古蹟之前,城隍社廟之前,里巷井灶之前,寺觀塔樓之前,或地府三十六獄冥官七十二司有諸冤枉,致此牽纏。或盟詛呪誓之所招,或債垜[duò]負償之所致。三世結釁,累劫興仇,埒[liè]其咎尤,厙[shè]其執對,皆當首謝,即誦此經

天尊言:天官符,地官符。年月日時,各有官符。方隅向背,各有官符。大則官符,小則口舌,是有赤口白舌之神以主之。凡諸動作興舉,出入起居,不知避忌。如遇官符口舌,則使人擊聒[guō]。曉夜煎炒。多招唇吻。面是背非,動致口牙。盟神詛佛,始於謗讟[dú],終於詬詆。由是獄訟生焉,刑憲存焉。若欲脫之,即誦此經,遂得口舌港消,官符永息。

天尊言:土皇九壘,其司千二百神,土侯土伯,土公土母,土子土孫,土家眷屬。若太歲,若將軍,若鶴神,若太白,若九良,若劍鋒,若雌雄,若金神,若火血,若身黃,若撞命,若三煞,若七煞,若黃旛[fān]豹尾,若飛廉刀碪[zhēn],如是等土家神煞。若人興修卜築,一或犯之,即致病患,以迄喪亡。纔[cái]誦此經,則萬神皆起,天無忌,地無忌,陰陽無忌,百無禁忌。

天尊言:世人夫婦,其於婚合,或犯咸池,或犯天狗,三刑六害,隔角交加,孤陰寡陽,天羅地網,艱於嗣息,多是孤獨。若欲求男,即誦此經,當有九天監生大神,招神攝風,遂生賢子。於其生產之時,太乙在門,司命在庭。或有冤愆[qiān],或有鬼魅,或有禁忌,或有凶厄,致令難產。請誦此經,即得九天衛房,聖母默與抱送,故能臨盆有慶,坐草無虞。凡有嬰孩,在於襁褓,為梅檀神王座下一十五種鬼,加諸惱害,因多驚癇[xián],宜誦此經。

天尊言:若人居止,烏鼠送妖,蛇蟲嫁孽,拋磚擲瓦,驚雞弄狗,邀求祭祀,以至影脅夢逼,及於奸盜。而敢據其所居,以為巢穴,遂使生人被惑。庭戶不清,夜嘯於梁,晝瞰其室,牛馬犬豕[shǐ]亦遭瘟疫。禍連骨肉,災及孳生,淫祠妖社,黨庇神奸,弔客頻仍,喪車疊出。若誦此經,即使鬼精滅爽,人物咸寧。

天尊言:九天雷公將軍,五方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莫賺判官,發號施令,疾如風火。有廟可伐,有壇可擊,有妖可除,有祟可遣。季世末法,多諸巫覡[xí],邪法流行,陰肆魘禱。是故上清乃有天延禁鬼錄奸之庭,帝由束妖考邪之房。能誦此經,其應如響。

天尊言:天瘟地瘟,二十五瘟。天蠱地蠱,二十四蠱。天瘵[zhài]地瘵,三十六瘵。能誦此經,即使瘟疸清浄,蠱毒消除,勞瘵平復。亦有其由,或者先亡復連,或者伏屍故氣,或者冢訟墓注,或者死魂染惹,或者屍氣感招。凡此鬼神,或悲思,或恚[huì]恨,牽連執證,並緣注射乘隙伺間,乃得其便。故此經者,上通三天,下徹九泉,可以追薦魂爽,超度祖玄,太上遣素車白馬大將軍以監之。

天尊言:若或有人治裝遠行,賊盜騁奸,五兵加害。陸行則虎狼魈[xiāo]蟻磨其牙,水行則蛟龍電黿[yuán]張其頤。或灘瀨有幽枉之魂,或風濤有劫數之會。前亡後化,捉生代死,能於此經歸命投誠,故得水陸平康,行藏協吉。

天尊言:亢陽為虐,雨澤愆[qiān]期,稽顙[sǎng]此經,應時甘澍[shù]。積陰為厲,雨水浸淫,稽顙此經,應時朗霽。祝融扇禍,飛火民居,赤鼠游城,驚熱黎庶,此經可以禳[ráng]之。海若失經,魚鱉妄行,洪水稽天,民生墊溺,此經可以止之。

天尊言:世人慾兔三災九橫之厄,即於靜夜稽首北辰。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其星並纏,形如雙目,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名天階。若人見之,生前無刑囚之憂,身後不淪沒之苦。斗中復有尊帝,二星大如車輪,若人見之,留形住世,長生神仙。歸命此經,投心北極,即有冥感。斗為天樞,中有天罡,在內則為廉貞,在外則為破軍。雷城十二門,並隨天罡之所指。罡星指丑,其身在未,所指者吉,所在者凶,余位皆然。若人見之,壽可千歲。

天尊言:世衰道微,人無德行。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友兄弟,不誠夫婦,不義朋友,不畏天地,不懼神明,不禮三光,不重五穀,身三口四,大秤小斗,殺生害命,人百己千,奸私邪淫,妖巫叛逆。從微至著,三官鼓筆,太乙移文,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斬神誅魂,使之顛倒。人所鄙殘人所嫌害,人所怨惡,以至勘形震屍,使之崩裂。驅其卷水,役其驅車,月核旬校,復有考掠。一聞此經,其罪即滅。若或有人為雷所嗔,其屍不舉,水火不受,即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作是念言,萬神稽首,咸聽吾命。

天尊言:此經功德,不可思議。往昔劫中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所曾宣說。至士授經,皆當剸[zhuān]金置幣,盟天以傳。雷師皓翁,長跪拜興,重白

天尊言:是經在處,當令土地司命,隨所守護,雷部按臨,以時稽審。若人家有此經,至誠安奉,即得祥煙滿庭,慶雲蔭軒,禍亂不萌,吉福來萃,於其亡段,不經地獄。所以者何?死即往生,生歸善道,承天尊力,有此靈通。出入起居,佩帶此經,衆人所欽,鬼神所畏。遇諸險難,一心稱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悉得解脫。於是,雷師皓翁對天尊前,而說偈曰:

無上玉清王,統天三十六。 九天普化君,化形十方界。

披髮騎麒麟,赤腳躡層冰。 手把九天炁,嘯風鞭雷霆。

能以智慧力,攝伏諸魔精。 濟度長夜魂,利益於衆生。

如彼銀河水,千眼千月輪。 誓於未來世,永揚天尊教。

時雷師皓翁說是偈己。

天尊言:此經傳世,世人未知。吾今所治九天應元府,府有九天雷門使者,以紏[tǒu]錄典者、廉訪與者佐之。復有四司:一曰掠剩司,二曰積逮司,三曰幽枉司,四曰報應司,各有大夫以掌其事。吾之所理,卿師使相,咸贊元化。

天尊說是經畢,玉梵七寶層台天花繽紛,瓊香繚繞。十方諸天帝君,咸稱善哉。天龍鬼神,雷部官衆,三界萬靈,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俺吽咤唎薩啵囉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經書是如何分類的?

道教的經文典籍浩如煙海,古時稱「一切道經」或「道藏」,藏是寶藏的意思。據道經記載,道教經書收之於靈寶天宮,共計一萬八千多卷,各類經教因時代背景不同、眾生根性不同,隨其劫數,應運而生,流傳下土。經文若不應在世間繼續流傳,上界高真則假借戰亂兵火等原因將經文收回天宮。此後,歷朝歷代帝王都敕命編修過《道藏》,直到明朝萬曆年間,道藏經文經過重新整修,訂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五千四百八十餘卷經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說的經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靈寶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輔為輔助三洞的經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輔又稱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祖師傳記及宮觀志書;

讚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

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道教的經書種類

1三洞四輔經書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系統。

《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系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說經,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太上道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太上老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四輔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籤》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祖師傳記及宮觀志書;

讚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

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2~著名道經列舉

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及《度人經》、《黃庭經》、《南華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等為道教主要經典,其中以《道德經》為思想之中心,為必修之寶典。

天寶元年(742年)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

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內而修己,則《虛皇四十九章經》《洞古》《大通》《生天》《清靜》諸經最為捷要,外而濟世度幽,則《黃帝陰符經》《玉樞》《北斗》《消災》《救苦》《五廚》《生神》諸經、《玉樞》《朝天》《九幽》諸懺,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逕。

​​閔一得:《參同契》、《悟真篇》足以圓命,《唱道真言》足以圓性,《大洞玉經》足以化凡,《三尼醫世》足以證果

懺的意思就是改掉以前的罪業罪過,如愚迷、憍誑、嫉妬⋯⋯等罪,統統都要改,以後再也不生出來,這叫作懺。

悔的意思就是將來所犯的過錯罪過,從今天開始,以後所有的惡業,如愚迷、憍誑、嫉妬⋯⋯等罪,我現在已經覺悟明白了,永遠要把它斷除,再也不生出來,我也不會再做錯事,這叫作悔。所以合稱就叫懺悔。

凡夫眾生因為愚痴,做錯事了,只知道改其以前的過錯,他不知道徹底改過自新,以後不能再犯。就因為他不懂得悔改的道理,以前所造作的罪過罪業沒有消滅,後面的罪過又造作又生出來。前面的罪業未消滅,後面的過錯⋯⋯又生出來,越造越多,怎麼能叫懺悔呢?

無相懺悔的真實意思,是要去觀照它的本體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所以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空罪滅兩相忘,是者名為真懺悔。心的本體是空性,罪的本體也是空性,既然都是空性,也就是遇到外在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又會因外在因緣消失而分散,所以說緣起是無自性,不是單獨一種因素就能存在,故說緣起性空。因此心和罪都是在緣起性空的範疇裡,真的要把心和罪相找出來,是找不到的!所以才說是無相懺悔。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門日誦早晚壇功課經

太上玄門功課經序

竊以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牆,諷經誦咒乃修仙之徑路。得入道之門可以復元始之性,獲修仙之路,得以曉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叢林焚香火,三千日裡勤功,十二時中無怠,朝夕朝禮聖容,當輸自己之誠,殷勤祝厘國祚,必獲升仙之慶。且夫功課者何為者也?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咒之為咒乃古仙之妙法。誦之誠者則經明,行之篤者則法驗,經明則道契於內,法驗則術彰於外,經明法驗而兩全,內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叢林者之規範,升仙者之梯磴。非叢林無以陶熔大眾之德性,非梯磴何以希求出世之真仙?若肯誠心修道,二六時中刻刻提斯,時時檢點,在世端能出世居,居塵自可離塵回。出是非之門,直達無為之路,逍遙宇宙,出入虛無,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立一塵,妙用直超三際。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誠,出世上三途之苦,履長生之道路,脫苦海之迷津。既無前愆之可懺,亦無後過之可悔,無前愆之可懺者,意誠也,無後過之可悔者,心正也,心正則無惡業,意誠那有災殃,無惡業則立到天堂,無災殃則出離地獄,功高宇宙,德契虛皇,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而不應,有感以皆通。課誦諸品仙經及群真寶誥,故凈口凈心凈身而有咒,安天安地安神而有章,皆有次序,更無躐等。雖是隨堂之功課,實為祝 國祚之大猷,朝夕誦念,晝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是為序。

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淡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先念步虛,後誦咒章。

經前諸韻贊

澄清韻

琳琅振響,十方肅清,河海靜默,山嶽吞煙。萬靈振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無妖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舉天尊

大羅三寶天尊(三稱)

靈音到處,滅罪消愆

寶號宣時,扶危救難

將當有開壇,演教之偈

仰勞道眾,隨聲應和

弔掛

上壇齊舉步虛聲,祝國迎祥竭寸誠。當日陳情金闕內,今日香靄玉爐焚。皇圖鞏固山河壯,帝道遐昌日月明。萬民瞻仰堯舜日,歲稔豐登樂太平。

香供養常清常靜天尊。

真心清靜道為宗,譬彼中天寶月同。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上藥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匪虧盈。能知混合迴風道,金鼎黃芽日日生。

提綱

一炷真香本自然,黃庭爐內起祥煙。空中結就浮雲篆,上祝當今壽萬年。

小啟請韻

道場眾等,人各恭敬,恭對道前,誦經如法。

提綱

群仙朝上帝,元始降洪恩,大眾登寶殿,諷誦太上經

凈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煉液,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身形。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岳瀆真官,土地祗靈。左社右稷,不得妄驚。回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壇(家)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穢炁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度人(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病延年;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首,侍衛我軒;凶穢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忘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律令。

玄蘊咒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昭昭其有,冥冥其無。沉疴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稽首皈依眾妙道,至心恭敬二玄真。今運一心心所議,粗識此經經所因。空色色空無有性,有無無有色空均。慧風出自天尊力,掃除心界不遺塵。唯願神光常擁護,證盟今日守心人。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

爾時,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與無極聖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清靜六根,斷諸邪障,我即為汝,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隨所擁護。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爾時,天尊在禪黎國土,與大道真仙,萬萬大千神。諸天尊及諸天龍鬼神盡來集會,受吾約束。世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災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羅地網之厄、命窮算盡之厄、疾病纏綿之厄、落水波濤之厄、虎狼阮蛇之厄、水火盜賊、刀兵生產之厄、山林樹木社稷之厄、土石橋樑之厄、毒藥咒詛之厄。惟願今對玉皇天尊、大道真聖懺悔,解禳、度脫身中災厄。一一解散,勿為留難。敕諸天神王,並降聖力道力,承斯經力恩力,衛護弟子。受持念誦此經以後,解禳陽九百六之災,三衰八難、九橫五苦之厄。如求如願,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願遂心。於是眾等,聞說此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炁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炁,炁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炁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玉清寶誥志心皈命禮

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郁羅蕭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凈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斗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寶誥志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太清寶誥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彌羅寶誥志心皈命禮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髮光明。寂寂浩無宗,玄范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天皇寶誥志心皈命禮。

紫微宸極,勾陳天宮。九光寶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權衡,廣推大德。統御星辰之纏次,毋失常經。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星主寶誥志心皈命禮。

大羅天闕 ,紫微星宮。 尊居北極之高, 位正中天之上。 佛號金輪熾盛,道稱玉斗玄尊。璇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宿約四時, 行黃道紫垣, 萬象宗師。 諸天統御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萬星教主,無極元皇,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后土寶誥志心皈命禮

九華玉闕,七寶皇房。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於柔順利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瀆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南極寶誥志心皈命禮。

高上神宵府,凝神煥照宮。會元始祖炁以分真, 應妙道虛無而開化 。位乎九霄之上,統理諸天。總乎十極之中,宰制萬化。宣金符而垂光濟苦, 施惠澤而覆育兆民。 恩溥乾元 ,仁敷浩劫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

北五祖寶誥志心皈命禮

大道開先,玄元闡化。教垂今古,諡號東華。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飛劍貨藥。警化無方,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訣。霞裾上陟,南北統宗,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慈悲濟苦,全真祖師。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重陽全真開化極輔帝君,五祖闡道天尊。

南五祖寶誥志心皈命禮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九皇降跡於天台,一脈浚通於劉祖。采瓊花之仙異,著悟道之丹書。道付杏林,不日還元之編集。法通雞足,丹髄復命之書成。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刀圭入口,神化無方。施雷雨於掌中,更生民於世外。德彰南海,獲瓊玉之英標,道遍遐荒。飫法言之靈妙,龍虎羅浮之跡,武夷玉隆之書,過化多方。真文備著,為群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誓願宏深,慈悲仁聖祖師。悟真紫陽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賢真人,泥丸翠虛真人。瓊琯紫清真人,五祖藏道天尊。

七真寶誥志心皈命禮

道先一炁,世顯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靜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慈悲救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雷祖寶誥(普化寶誥)志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風。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知表吟偈

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欲求無上道,大眾轉天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中堂贊

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應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災懺罪,請福延生。功圓行滿,大道證盟。

邱祖懺悔文

經功浩力不思意,回向十方諸聖眾。願見真心求懺悔,河沙罪障悉消除。

懺悔眾等,自從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風地水以成形,戀香味色聲而觸法。念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慾。逆辱父母,悖負君師。不敬天地神祗,呵風罵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報對升沉。輪迴展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認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今而既獲人身,叨親正教,豈非千生慶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蕩,畢竟迷失本來,一墮冥途,化為異類。

是故思沉淪苦,發清凈心皈奉聖真,特求懺悔,丐憐愚昧。原赦罪愆,解釋報冤,蠲消魔障,所覬命逢昌運,名注丹台。際遇真師,親聞至道,精修妙行,增長善芽,盡節玄門,怡神真境。他日運應滅度,自性不致昏迷。徑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還證上乘之道。承侍虛皇。

尚願國安民豐時和歲稔,願真風丕闡道化興行,願兇惡化賢邪魔歸正,願兵刑罔措囹圄空閒,願沉滯升遷冤讎和釋,願參玄學者悟道成真,願歷劫種親俱皆超度,願歷世師友同證真常,願所有眷緣增崇福慧,願所傷物命早生入天,願絕食酒葷不相殺害,願持身端正不履邪淫,願悉破慳貪悉除險峻,願言無狂妄行貴真誠,願弱已饒人潛忍仇怒,願慈心下炁恭敬一切,願不墮邊夷不隨邪見,願結交仙友棲集清虛,願智慧開明神通恢廓,願廣行方便普濟群生,願永斷執迷咸歸至道,塵劫有盡我願無窮(三重)。

端望,帝真曲垂濟度,皈命禮謝。無上虛皇至真三寶。

一者一人有慶,二者二景齊明,三者三農樂業,四者四序和平,五者五祠鞏固,六者六合澄清,七者七星臨照,八者八節安寧,九者九泉開泰,十者十類生成,十一者福留善信,十二者大道興行。一切神光普照,一切眾聖留恩,一切有情賴善,一切正果成真。普天均樂,四海同春。 聞經悟道,罪滅福生(三重)。

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皇王壽天齊,大道慈悲,萬化樂雍熙。

向來禮念諸功德,全賴慈悲為主盟,仰瞻仙仗隱空玄,法部真靈常擁護。

仰啟咒

仰啟神威豁落將,都天糾察大靈官。火車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執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顯威靈。綠靴風帶護身形,雙目火睛耀天地。頃刻三天朝上帝,須臾九地救生靈。銀牙鳳嘴將三千,虎首貔貅兵百萬。走火行風前後衛,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禱雨濟世問,附體圓光通事意。治病驅邪如電閃,收瘟攝毒伏群魔。飛騰雲霧遍虛空,號令雷霆轟霹靂。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弟子啟請望來臨,大賜雷威加擁護。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土地咒

經壇土地,神之最靈,升天達地,出幽入冥,為吾關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書上清。向來誦經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存平安,賜福消災,同賴善功。證無上道,一切信禮,志心稱念。常清常靜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三皈依志心皈命禮。

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大皈依

四恩三宥。同歸大藏靈文。八難九幽。俱入元始性海。願以此功德。莊嚴無極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師資與父母。法界同宗親。見存增福壽。過去早超升。見前清靜眾。各用皈命禮。

志心皈命禮

太上(道、經、師)寶。十方諸天。九十九億。九萬九千。十方國土。曆劫度人。清靜真一。不二法門。本師教主。十方常住(道、經、師)(寶珠說法元始、玉宸道君靈寶、混元皇帝道德)天尊。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全真龍門

步虛韻

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 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

太上度人無量天尊。

弔掛

種種無名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五苦門。

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聖智圓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

香供養太乙救苦天尊

提綱

一柱真香烈火焚,金童玉女上遙聞。

此香徑達青華府,奏啟尋聲救苦尊。

小啟請

道場眾等,人各恭敬。

正對道前,誦經如法。

提綱

天尊妙難量,人天度眾生。

存亡皆利濟,諷誦太上經。

開經偈(玄蘊咒)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諸品真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

爾時,救苦天尊,遍滿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我本太無中,拔領無邊際,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初發玄元始,以通祥感機,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諸魔精,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雲覆黃老,是名三寶君,還將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諸妙神,善見救苦時,天上混無分,天炁歸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別體。本在空洞中,空洞跡非跡,遍體皆虛空。第一委炁立,第二順炁生,第三成萬法,第四生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無邊際,妙哉大洞經。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聲救罪人,罪人實可哀,我今說妙經,念誦無休息,歸身不暫停,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超度三界難,逕上元始天,於是飛天神王,無鞅數眾,瞻仰尊顏 而作頌曰,天尊說經教,接引於浮生,勤修學無為,悟真道自成,不迷亦不荒,無我亦無名,朗誦罪福句,萬遍心垢清。

爾時,飛天神王,及諸天仙眾,說是誦畢,稽首天尊,奉辭而退。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為諸天仙眾,說此生天得道真經。告諸仙曰,吾今為汝,略啟身心,明宣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為,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內相不出,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盪,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凈光明,虛白朗耀,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乃節飲食,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爾時,諸天仙眾,上白天尊言,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聞如是,大乘經典,我等緣茲幸會,廣及一切,道果圓明,而說偈曰:

杳杳冥冥清靜道,昏昏默默太虛空。體性湛然無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爾時,太上道君,與諸聖眾,在八騫林下,七寶台中,羅列威儀,敷陳道要,怡神默坐,於玉京山,放七寶光明,照福堂地獄,見福堂之內,男女善人,快樂無為,逍遙自在,復見諸地獄之中,餓鬼窮魂,以日繼夜,受種種苦惱。悉無人形。五體壞爛,飢餐猛火,渴飲熔銅,足履刀山,身負鐵杖,遍體流血,悲號徹天,是時,會中有一真人,名曰廣信,從座而起,稽首前進,上白道君曰,不審此輩窮魂,生有何咎,而受茲苦。

道君曰,受諸罪者,在世之時,不敬三光,欺負神理,十惡五逆,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毀傷物命,殺害眾生,福盡壽終,當受斯苦,是時,廣信真人,心生哀憫,欲其濟拔,幸望妙力威光,許令開度,伏蒙道君,垂賜金言,廣設法要,為諸眾生,演說是經,名曰解冤拔罪,流布於世,利益存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專志,入靜持齋,焚香行道,六時轉念是經,吾當隨願,保佑其人,使宿世冤讎,乘福超度,幽魂苦爽,各獲超升,真人廣信,歡喜再拜,爾見縷勝因,而作頌曰:

偉哉大道君,常普無量功,舟楫生死海,濟度超羅酆,罪對不復遇,福報與冥通,用神安可測,贊之焉能窮,是時廣信真人,與諸聖眾,聞法將畢,各各稽首皈依,信受奉行。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斗姥寶誥至心皈命禮。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爍處,日月潛輝。寶杵旋時,鬼神失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

三官寶誥至心皈命禮

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普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應感天尊。

玄天寶誥志心皈命禮。

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 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呂祖寶誥至心皈命禮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敷;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鶴樓頭留聖跡,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像于丹崖,顯仙蹤於玄洞,闡法門之香火,為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邱祖寶誥志心皈命禮

隱顯莫測。抱道無窮。腹養黃芽。鼎飛白雪。體靜潛而藏天地。心寂默而轉乾坤。妙奪陰陽。玄超無極。授金丹之至訣。普度後人。演嗣系之傳衍。玄裔萬世。全真教主。浩德恩師。大悲大願。大惠大仁。祖師長春妙道開玄宏道真人。廣援普度天尊。

薩祖寶誥至心皈命禮

派流西蜀,跡顯龍興。施財合藥濟群生,積行累功修至道。授鐵師之教旨,掌玉府之雷書。身披百衲伏魔衣,手執五明降鬼扇。代天宣化,咒棗書符。運風雷於咫尺之間,剪妖魔於斗罡之下。道參太極,位列仙班。松筠野鶴任縱橫,遐邇孤雲常自在。方方闡教,為萬法之宗師,處處開壇,作後人之模範。都天宗主,一元無上薩翁真君,玄風永振天尊。

靈官寶誥志心皈命禮

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太乙雷神應化天尊。

救苦寶誥志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真環拱內。百億瑞光中,玉清靈寶尊,應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千甘露門。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渡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

知表吟偈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欲免輪迴苦,大眾轉天尊。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

中堂贊

青華妙嚴,慈相億千。身居長樂,金座金蓮。慧光無礙,照諸幽泉。甘露流潤,遍灑空玄。朽骸枯骨,鹹得光鮮。拔度沉溺,不滯寒淵。

上請天官解天厄,地官解地厄,水官解水厄。五帝解五方厄,四聖解四時厄,南辰解本命厄,北斗解一切厄。

於是七元君,大聖善通靈。濟度諸厄難,超出苦眾生。若有急告者,持誦保安平。盡憑生百福,咸契於五行。三魂得安健,邪魅不能停。五方降真炁,萬福自來駢。長生超八難,皆由奉七星。生生身自在,世世保神清。善似光中影,應如谷里聲。三元神共護,萬聖眼同明。無災亦無障。永保道心寧。

報恩寶誥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

十二願

一願風調雨順,二願五穀豐登。三願皇王萬壽,四願國土清平。五願民安物阜,六願福壽康寧。七願災消禍散,八願水火無侵。九願聰明智慧,十願學道成真。十一願諸神擁護,十二願亡者超升。一切飛禽走獸,一切螻蟻蛇蟲,一切冤家債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寒林,聞經聽法,早得超升。(三遍)

小贊

青華教主,太乙慈尊,玉清應化顯金身,大千甘露門,接引群生,永出愛河津(重)。願滅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心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益,十洲三島任逍遙,回向四府眾龍神,禮謝道經師三寶,向來誦經福無邊,風調雨順民安樂,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誦經保平安,消災增福壽。

土地咒

經壇土地,神之最靈,升天達地,出幽入冥,為吾關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書上清。向來誦經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賜福消災,同賴善功。證無上道,一切信禮,志心稱念。太乙救苦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三皈依志心皈命禮。

無上道寶當願眾生,超脫一切,住最上乘。無上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太上授首,成大仙道。

虔誠修行1.實有天堂地獄,因果不虛。2.經誥之力不思議,斎醮不虛。3.切勿忘勤加修行,修行不虛。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玄門功課眾經之首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台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確否,待考。

《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脫。為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奉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道教徒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 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聖咸不出於此矣。”②《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自靜,澄其心而身之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經文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經文翻譯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天與地之間,看起來,好像就是空的,本來就沒什麼形體可言;可是天與地間,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植物,與無生命的沙土、石頭,及許許多多的物體。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天與地的運轉,本來就沒有什麼感情存在可言;雖然沒有什麼感情的存在,但是天與地之間,卻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們不斷的運轉。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天與地的空間,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來就沒什麼名字可以去稱呼它;可是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它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使它們的生命能夠繼續成長。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的確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連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樣去稱呼它,那麼乾脆勉強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道」吧!〕夫道者。〔這個「道」的確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廣闊了,為什麼呢?

有清有濁。

〔因為這個「道」;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清淨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污濁。

有動有靜。

〔有時候,有些地方就活動著;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靜悄悄的。

天清地濁。

〔像天空是一片清淨的,大地就顯得一片混濁。

天動地靜。

〔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

男清女濁。

〔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

男動女靜。

〔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陰濁之氣是下降的。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萬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體之末端;萬物的思想與行為如果流於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萬物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清者濁之源。

〔清淨是污濁的源頭,如水源在上游是清淨的,在下游就顯得污濁。

動者靜之基。

〔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一切的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這就表示出——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可是學道的根本,每個人都忽視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比如說,人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的,可是都被後天的識神給擾亂了。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慾望牽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遣除這些貪念的慾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夠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這樣的話,六種「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接觸的慾望,自然不會帶來干擾,三種「貪妄心,愚癡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這就是這個人的心性,還沒有澄清的關係,所以尚有一些慾望還沒遣除。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慾望,達到清淨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就是瞭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這三種「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的話,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毫無一物了。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能夠這樣的話,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話;〕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著,連假相都不執著了,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慾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能夠達到貪念的慾望,完全不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達到真靜的工夫了。

真常應物。

〔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真常得性。

〔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也就是已經得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

常應常靜。

〔能夠達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

常清靜矣。

〔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既然邁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稱的「得道」這個名詞。〕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可是雖然稱為「得道」,實在是沒有得到什麼。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但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所以才舉個「得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詞。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我(老子)講到這裡,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所以,吾(太上道祖)說: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說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說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所以,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來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

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然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了;〕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然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會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會犯下錯誤的行為; 〕

便遭濁辱。

〔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污辱自己的靈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靈性;〕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

永失真道。

〔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清靜經》全名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註解此經,宣稱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這一說法並不可靠。從內容文字看,此經當出於唐代。經文短小,不足400字。觀其旨要,乃承襲隋唐玄學之餘緒,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

令人不再煩惱的「太上清靜經」

《清靜經》全名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於《正統道藏》洞神部。被視為道教在心性修練上的法寶。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

《清靜經》約四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闡明「道有清、濁、動、靜」。

接著說明:經文中載述三個層次的心法,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欲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靜的“常清靜”。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常念清靜經有助於內觀心性,遣除心念,修心悟道,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

人們煩惱是因為心不靜經文宣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於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內觀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一空。

遣除心念

了悟身心並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有形之物為空幻,而且這種空幻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於道,常清常靜。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並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心性修養同類經文推薦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等。這些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受到金丹派南宗和北方全真道的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後,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注。全真道規定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修奉《北斗經》

持誦自己本命所屬星君尊號

最簡便易行的就是持誦自己本命所屬星君尊號。七元真君的聖號,若非道心深重、宿世都有善緣的人都不可得聞。所在身心清淨即可持誦,虔誠之至則可感召本命星君,星君則會以其大悲大願的威神救度持誦之人,這功德力不可估量,善功圓滿之時,更是妙不可言。

誠心正念朗誦《北斗經》

所處清淨,誠心正念地朗誦《北斗經》亦具有不可思議功德。持誦北斗真文可遠離災厄,福壽臻身,保命延年,得到身心境界的昇華。志在修道的人亦可由此經得道逍遙,證聖成真,出離生死,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沒有一定的福緣和苦修是不行的。

特殊之日持誦真經隨心祈禱

若在特殊的日子,如本命生辰(身中萬神聚會),北斗下日(北斗真君下降人間考察善惡),能夠懺悔己過並持誦真經的人皆得延生注福,隨心祈禱更是善無不應。如果有條件,能夠舉行齋醮,嚴制壇場,依儀行道,其功德不可思議,生生世世都不會違背大道賦予我們的真性。如果條件有限,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能夠面朝北方,斟水獻花供奉北斗星君,哪怕只是冥心持誦真經、本命星君聖號、向北斗真君祈禱,都能得到北斗真君神恩垂慈,獲福無量。此外,能在家​​中清淨之處好好收藏一本《北斗經》也具有很大的功德,若能供奉則更妙。

避忌明戊以及暗戊

值得一提的是,念誦《北斗經》需要避忌明戊以及暗戊。北斗咒最後七元諱常人也不應該念出來。

以上所述為經中所言一般信士以及向道之人修奉朝禮真的方法。而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北斗經》也有一套秘傳修法傳承至今,經法籙罡等十分完備,即老君所謂“更有深妙,不可盡述”之訣;當然,這是道內師徒之間秘傳的,不是抱著幾本書就能學會的,就像抱著《道藏》練雷法的人是雷不出個所以然的。

太上老君北斗真訣《北斗經》的由來

太上老君坐觀眾生

在太清境上太極宮裡,玉殿巍峨,瓊樓森聳,金碧璀璨,霞光流輝,聖德巍巍的太上老君端坐其中。老君隨方應化,分身遍滿天下,常以大悲大願之心觀察三界眾生。老君觀見眾生飄沉生死輪迴,生在人道的,有的富貴,有的貧賤,還有很多人常生煩惱、造了各種罪愆而墮於地獄。

普濟眾生修奉北斗

看著眾生浮沉苦海,老君心生憐憫,在公元155年正月七日這一天,分身下降凡間,來到了成都府,頓時間天地肅清,萬神擁護,地神從地底湧出一座玉局寶座恭迎老君聖駕。於是,老君升座玉局,為祖天師宣說《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訣》,讓天師廣宣要法,普濟眾生,讓世人知道北斗玄妙,知道人的性命都是仰賴大道而生,修奉北斗乃延生正途。老君說經將畢,龍鶴天仙前來恭迎老君返回太極宮中,玉局座又沉入地底,而其故跡就在今天的成都市北。

而《北斗本命延生經訣》亦流傳至今,造福眾生。老君慈悲,傳下北斗真訣,正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如果誦經後出現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可以先不誦了呢?

誦經的目的就是福慧雙修,誦經就是為了積累功德。由於以前沒有功德,因此沒有冤親債主討債,現在有點功德了,冤親債主就來了。可以說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為果報現前業就消掉了,如果果報不現前最終會成為我們解脫的阻礙。

由於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誦經後出現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僅不對生生世世以來所造惡業認賬,還埋怨是誦經造成的。好比一個不務正業、窮困潦倒滿負債務的人忽然醒悟,感覺應該掙點錢,不要靠別人救濟。於是就做點工作掙點錢。由於掙了一點錢了,於是以前所欠過債的人都找來了,要他還錢。

聰明人會知道債主索債是以前自己所欠,和自己參加誦經沒有關係,應該認賬,並繼續誦經。而愚癡的人則會認為,債主討債是由於自己誦經工作帶來的,從而放棄工作。

看到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業力現前是自己前世所造業因,和誦經沒有關係。退一步講,就算有關係,也是因為誦經有功德了,應該繼續讀誦,繼續迴向給冤親債主。這樣精進不懈地用功,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業海乾枯,得大解脫。所以千萬不要在誦經之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放棄自己的發心!

抄經功德無量但是這些事項一定要注意!

抄經有很多好處,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還能培養我們的定力。一個人能夠集中精神之後,就比較不容易為外界所動搖,而且也能斷除種種雜念,以達到一心不亂之境。“一心不亂”就是一種定力工作我們知道:念佛可以一心不亂,其實抄經一樣可以抄到一心不亂。抄經的功德利益與註意事項,當我們在抄經的時候,以下幾點忌諱要切記:

一定要沐手

寫經是一次心靈蕩滌的過,而我們的雙手是觸及萬物之表,因此,抄寫心經一定要手心潔淨,一定要沐手,以表對經書法寶的恭敬。

忌字跡雜亂

寫經是將崇高的經文一字一字地抄寫下來,所以先決條件是字體要寫工整,最好是以正楷書寫。

忌錯字

抄經不是打手稿,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信筆揮毫,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字字準確,千萬不要寫錯字,或有脫漏、重覆的情形。

忌精神分散

寫經,要心無旁騖,這正是寫經的最重要目標。大家在寫經時要集中精神,不要像有些人在寫經時戴耳機,甚至有些人邊寫經邊講話,還有邊吃東西的,這些都不是很好的,所以我們要能夠集中精神。佛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能夠專心,好好去做一件事情,我們就能夠把這件事情完成。

忌應付

在抄寫以前要以最虔誠、恭敬的心來抄寫,並且最好先讀誦過一遍。既來之則安之,禪宗說要活在當下,來到這裡就用最虔誠、恭敬的心好好的來抄寫。

要迴向

抄經要迴向,也就是分享,我們要將寫經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具正知見,乃至究竟成佛。不論修什麼功德,甚至念佛、禪修、出坡作務、抄經我們記得每次做完之後一定要迴向。抄經如此,不要自己獨享,而要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

忌半途而廢

抄經是一種修行方式,因此最重要的是在於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以培養自己長期的精進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中元普度圓滿   祈願  太乙慈尊慈光接引    沉魂滯魄  往生天 

經名:黃籙五苦輪燈儀。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威儀類。

 

黃籙五苦輪燈儀

 

法事如式 啟白

 

伏以原夫妙本先天,圓方定位。聚輕清而為乾蓋,凝重濁而作坤輿。大矣崑崙之墟,而為地輪之轂。群仙輻輳,環海周流。顯厚載之元功,建廣生之大德。復有三十六地,九壘重陰,浩蕩頑空,風輪水際。實長冥之暗域,乃永夜之昏衢。鎖滯魄於幽牢,閉亡魂於黑獄。重重考掠,日日無停。楚毒備經,何由超度。罪積而輪迴五道,愆深而責役三塗。若非大道之洪恩,難濟幽沉之苦趣。是以元皇設教,太上垂科。啟法輪薦福之場,演明燈破暗之式。遷神五道,照燭九幽。廓昏翳於重陰,散祥光於陽界。普令幽爽,咸遂往生。速超清淨之鄉,徑達無為之界。今某人依盟真玉匱,點迴耀輪燈,奉為超度亡過某人形魂及諸苦爽。承此惠光,出離苦趣,六根清淨,萬罪蕩除。洎乎九祖七玄,四生六道,盡超幽暗,俱入光明。法眾歸依,無極大道。

 

舉尋聲救苦天尊

 

第一輪迴之道,名色累苦心門。恣情縱慾,婬色蕩心。謝世之後,受刀山地獄之苦。今齋官某人然點神燈,追悼亡過某人,下資六道,同證生方。伏願九清鑒映,三景回光,俯垂慈惠之仁,下濟刀山之苦。

 

悲夫刀山地獄苦,峨峨雪刃聳寒空。

 

牛頭驅逐使登攀,骨肉紛紛隨刃落。

 

良由色累勞心苦,足履刀山被刑傷。

 

仰賴慈悲救苦尊,願大威神摧鋒刃。

 

和不可思議功德。

 

第二輪迴之道,名為愛累苦神門。愛染諸慾,喪亂神魂。身謝之後,受劍林地獄之苦。今某人然點神燈,追悼亡過某人形魂,下及六道,同證生方。伏願大羅真宰,浩劫元尊,大捨慈悲,廣垂開度。謹懺刀林地獄之苦。

 

稽首大羅天中主,玉京金闕元始尊。

 

威光普照劍林中,雪刃霜鋒悉斷壞。

 

辛酸苦楚得停息,骨肉筋傷復完全。

 

輪燈引照出幽關,速遂超昇極樂界。

 

和不可思議功德。

 

第三輪迴之道,名為貪累苦形門。貪名徇利,氣耗形衰。身謝之後,受銅柱地獄之苦。今齋官某人然點神燈,追悼亡過某人形魂,上生天界,下及六道,同證生方。伏願玉虛至聖,金闕高尊,普降洪恩,下遷幽爽。謹懺銅柱地獄之難。

 

仰啟高虛萬天聖,願垂洪造拯幽途。

 

滂流惠澤灑焦勞,銅柱炎焰咸消滅。

 

受苦眾生皆解脫,從前冤對總停休。

 

燈光迴照出幽關,開度亡魂生天界。

 

和不可思議功德。

 

第四輪迴之道,名為華競苦精門。貪競榮華,神勞氣散。命謝之後,受鑊湯地獄之苦。今齋官某人然點神燈,追悼亡過某人,上生天界,下資六道,同證生方。伏願無為真宰,自然至尊,拯拔幽途,垂光下照。謹懺鑊湯地獄之難。

 

憫嘆幽塗地獄苦,洋湯沸鑊浪波流。

 

窮魂苦爽被煎熬,骨肉肢膏悉糜爛。

 

惟願無為聖尊主,廣開大宥赦諸愆。

 

輪燈迴耀照重泉,得遂逍遙生快樂。

 

和不可思議功德。

 

第五輪迴之道,名為身累苦魂門。處身世務,寵辱常驚,心役縈纏,魂神受苦。命奄泉扃之後,受漣汲溟波之苦。今齋官某人然點神燈,追悼亡過某人形魂,上生天界。伏願上上高真、皇皇大帝,願大威德,拔度沉淪。謹懺漣汲溟波之難。

 

歸命三清三界上,慈悲應感救苦尊。

 

願迴龍駕降酆山,拔度三塗五苦難。

 

所有寒波穢濁浪,變作澄清甘露漿。

 

此夜追修憑道力,燈光普照破重泉。

 

和不可思議功德。

 

舉轉輪聖王天尊

 

諷經 宣疏 念善回向

 

伏聞天尊聖力,救拔諸眾生;元始靈文,能消一切罪。向來然點三塗五苦迴耀輪燈,諷誦真經,化貢錢馬,無盡良因。奉為齋官某人延奉冥司,仰祈恩命,超度亡過某人形魂,上生天界,下資孤爽,同證生方。伏願燈燈相照,獄獄停閑,早登天上之天,不墮地中之地,仰憑道力,為上良緣,念:太乙救苦天尊,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黃籙五苦輪燈儀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宋元。託元始天尊為靜明月光童子說拔度酆都地獄亡靈,使飲食甘露,斷絕煩惱之法。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西那玉國香林園中、七寶蓮華座上,與天中神仙說無上真道,令入大乘,生解脫門,離於空見。後與天地神仙說五行運化見應功德小乘妙道,盡十方空界,令入道域。又言有鬼中仙,夫鬼中仙者,昔於人中行三千陰功,死經太陰,不入惡趣,變化作用,與鬼神等,功德力及乃成鬼仙。今為說九化鍊陰生屍章,令生陽輝,上昇九天。又說十方九地之下,三塗地獄,善惡報應,因緣福果,無不該備。是時法會中,有一童子,名曰靜明月光,從座而起,稽首仰面,讚歎華麗稀有大慈,廣為天人說諸法相,各令解脫,小臣今日得面聖顏,臣有所疑,上聞玄造,願開金口,廣布慈雲。適見天尊說三塗五苦地獄冤罪,無有休息,今見世間眾生興十惡心,迷五毒行,無邊無量,其業無盡,惡道盈溢,業火熾盛,聞諸眾生死入長夜,廣被業牽,飢渴苦辛,煩燥悶絕,縱遇清冰,悉變猛焰,其諸苦惱,道意可量,如是三塗,須憑功德,若蒙玄化,永荷洪恩。伏願天尊雲何救拔。爾時天尊興方便意,開利益門,宣玉匱科,傳靈寶旨,何#1月光童子。

 

天尊曰:若有三界十方無量世界眾生,死入惡道受業對者,當須見在為其亡過處,取土一杯於淨器中,用香華飲食散覆其上,法事竟,然念#2開業道甘露通真呪,曰:

 

功德金色光,暉暉開闇幽。華池流真香,蓮蓋隨雲浮。千靈重元和,常居十二樓。急宣靈寶旨,自在天堂遊。

 

天尊言:此神呪若地獄亡者聞之,自然快樂,飲食甘露,生回向心,絕煩惱業,再令法會眾念浄酆都破地獄昇天神呪:

 

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剛山。靈寶無量光,洞照炎池煩。七祖諸幽魂,身隨香雲繙。定慧青蓮華,上生神永安。

 

爾時,天尊說此法竟,天地中神仙龍鬼等,與靜明月光童子及人天等眾,一時生無量慧,發無為心,入大乘門,成無上道,前進稽首,發言:善哉善哉,臣今請問為諸亡過眾生,蒙轉聖道,各得解脫,三塗空閉,九幽罷對。在會大眾,欣喜稱讚,理莫能及,作禮而退,信奉真道。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竟

 

1何,疑當作付。

2然念,疑當作眾念。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

經名: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宋元。託元始天尊為太一救苦天尊等仙真說,拔度酆都北陰血湖地獄眾生罪魂之法。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上

爾時,元始天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寶宮、御劫仞臺中騫木林下,陞七寶妙座,與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諸君丈人、諸天帝君、十方無極飛天神王、三界五帝大魔王,三界群仙一時同至,皆駕八景鸞輿,五色瓊輦,麟馭羽騎,鳳葆龍旅,遊空飛步,吟詠洞章,朝贊天尊,總校圖錄,拔度生死。時有諸天帝君、王妃、玉女、妙香天女等眾,嚴整衣冠,從容雅步,燒香散華作禮,端拱侍立,歌詠仙章。

 

是時,元始天尊、玉皇尊帝,放無量九色祥光,遍照遐邇,於諸光中化現百千萬億。三清上帝、玉皇天帝俱坐九龍百寶千葉瑞蓮妙座,復於光中化現無量百千萬億。妙行真人列班上侍至尊,復以祥光下照十方無極世界,上至圓羅,下及風泉,鐵圍內外,瑩然朗徹,俱同九色瑠璃水晶之光,三界一視,俱在目前。

 

是時,慈悲救苦諸大真人,乘斯祥光,上詣天闕,燒香散華,端簡長跪,上白天尊言:賤臣忝列仙真,職惟濟度,忽見東北方乃有鬱勃黑毒之氣,上衝天宮,盤結不散,其氣腥惡臭穢,大眾驚異。惟願天尊示以未聞,得悟罪根因緣所起,施大法藥,醫救沉淪,震大法音,開迪愚昧,注大法雨,灌沐身心,布大法雲,覆蔭群品,然大法炬,照燭幽昏,開大法門,級引萬類。如蒙慈愍,仰荷玄恩。

 

是時,天尊撫幾高抗,空碧鍊真,凝神遐想,哀愍眾生,廣啟慈悲法門,敕命東極長樂世界大慈仁者、太一尋聲救苦天尊,開三元祕藏丹簡瓊樓,出示大行梵炁三元金書,救度真文,遷拔之格,告命青玄救生拔死靈官、符吏億萬萬眾,下往幽途,尋聲救拔受度魂儀上生天堂。

 

是時,天尊又曰:三洞眾經,萬天寶梵結空為篆,聚炁成文,彌綸空洞之中,羅絡虛玄之表,具有成典,亙越古今。夫萬物吾生,萬靈吾化,良由下界眾生,本身自昧,遭苦遭厄,吾須救之,重為眾生顯說因緣,從劫捨身受身,受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慈不敬,不讓不謙,傲忽正真,輕慢大道,訾毀經典,誹謗善良,害物傷生,貪婪無厭,七情六慾,三業十纏,營造罪根,結諸惡業,自作自受,猶響應聲。終劫說之,亦難窮盡。略舉其要:夫人之稟生,同資一氣,及乎誕育,命係三元,壽夭吉兇,富貴貧賤,種種罪福,善德生死,各逐宿命根元,悉有報應,隨其業力,永不差移。凡有下界眾生男子女人,在世之時,或遭王法,橫惡所加,兵刑刎戮,牢獄枷鎖,癰疽癤毒,膿血淋漓,人所棄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憂惱自煎,無由解脫,罪業愈重,復墮血湖,永無出期,以為果報,皆由眾生妄想貪著,不識正真,執繫是非,積諸罪業,任心運意,何莫非愆,不睹慈光,無由曉悟。況之降衷,稟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得生男子,驚天駭地,貴亦難勝,只緣貪婪愛慾,迷失本真,一念既差,降生女質,五濁形漏,匹配夫妻,陰陽結聚,以為胎孕,冤家債主,互相償報。是故生產有諸厄難,或月水流行,洗浣汙衣,或育男女,血汙地神,汙水傾注溪河池井,世人不知不覺汲水飲食,供獻神明,冒觸三光。或誤服毒藥,損子墮胎,或男女數多,故行溺死,冤仇報對,魔鬼相攻。或致子死腹中,母亡產後,或母子俱亡,至傷性命。或遭刑戮,兵解難逃。或疾染惡鬼,橫傷非命,死入酆都血湖地獄,備受諸苦,由積血以成湖,認幻緣而有獄。汝以弘願欲救斯苦,吾為演說真一不二法門,濟度厄難。

 

三洞大法諸天救拔梵炁隱語:

 

觀覺鬱繿,太明紫靈。九神度魂,開闢玉真。阿奕煒煒,飛天流音。

 

輪景帝常,都靈頤臻。豁落大有,慶雲啟靈。七耀輝魔,恬懀敷榮。

 

虛無上首,天紀彌宸。四籲育象,濯曜騰精。煥赫洞陽,浮景玉堂。

 

七靈謠歌,世元紫堂。羅英散景,耀明玉房。八景總獸,韶炁攝精。

 

九都騫鬱,飛生上靈。宿羅靜境,馥育空輪。灌沃黃華,霐運玄明。

 

神宜開廓,延宛昇庭。大猷浮景,真定化元。蜓宛素眇,玉樑澄煙。

 

蕭峙結隅,景羅七纏。秀盤玉府,流輝九玄。寂然虛邈,飛華拂鮄。

 

晨濫錄籍,太漠由延。阿丘九度,六龍儛轅。蓊靄浮羅,紫精馥淵。

 

溟涬太育,九機化乾。覆形厚德,元河淪精。育英明陀,景晨眇雲。

 

大仞總監,秀樂禁天。紫虛陀立,劫量交前。碧霞損梵,眇眇遊元。

 

六變運量,馘絕惡愆。恢冠玄漠,萬度成仙。

 

是時,諸天大聖、妙行真人、三界十方無鞅真宰,雲集元始座下,聞聽法音,開悟正性,各各作禮信受奉行。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上竟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中

爾時,元始天尊懸坐空浮五色獅子之座,玉童玉女,萬億天真,羅列侍衛。而告妙行諸仙真人曰:東北方壬癸之地,有大荒溟渤,海水腥穢,無邊莫測,中有大山,上參碧落,下入風泉,名曰北陰酆都羅山。週迴萬裏,是陰氣之主,九地樞機焉。分列諸獄,考罰世人罪惡,及飛禽走獸、胎卵濕化、鱗甲羽毛、動植飛濳,咸皆隸焉。中有一獄,在北陰大海之底,名曰血湖,硤石大小鐵圍,無間溟泠,地獄又分四子獄:曰血池、血盆、血山、血海。四獄相通,有神主之號,曰血湖大神,在於無極水底,水流其上,臭氣衝天。凡世間產死血屍女人,皆是宿世母子仇讎,冤家纏害,乃至今生一一還報,寂寂於冥夜之中,號號於黑暗之下,渾身血汙,臭穢觸天,金槌鐵杖,亂考無數,飢餐猛火,渴飲血池,萬死萬生,不捨晝夜,常居黑暗,不睹光明,雖遇符簡善功,罪過小減,不能出離,雖得出離,化生異類,子須有神力,不能救拔。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昔在劫初,發弘誓願,化身如恆河沙數,物隨聲應,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汝是吾之炁,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或居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汝等可舉聲唱太一之名,使仙官齊詠,自然應化現身。於是諸仙真人齊聲稱詠太一救苦天尊之名,想見天尊乘五色祥雲、九頭獅子,放百寶瑞光,浮空而至元始會下,稽首作禮,遵稟受戒。

 

於是,元始天尊曰:吾觀慾界眾生女人,造種種罪業,身墮血湖受苦沉淪,動經億劫,永無出期。吾今開琅函寶藏,出金籙赦文,卿可齎往下方,宣告三界十方、三官九署、十二河源、九幽血湖地獄,赦拔罪魂,得辭長夜,睹見光明。於是太一救苦天尊,大慈大悲普濟普度,時有慈悲救苦真人、大慈大惠真人、太一八十一神、天丁力士、青玄功曹、黃線童子、玉女神王,擁從法駕。天尊放百億瑞光,左手擎瑠璃寶瓶,右手執空青羽枝,乘九頭獅子金蓮翠葉之座,乘空而去,敕韶九鳳破穢大神、洗浣大神、無義斷恩大神、正精火目大神、震雷鼓目大神、全形復體大神、解冤釋對大神,清蕩血湖,破除厭穢,告下元始符命,元皇曲赦救度產死罪魂,時刻昇遷。是時酆都北帝及諸鬼官、牛頭獄卒、威斂神王、三界大魔、九億鬼王、血湖大神,咸遵勅命,赦拔罪魂,九幽黑簿,一時焚燼,血湖清蕩,化為寶池,金槌鐵杖,變成蓮華,飲血食穢,化為甘露。一切罪魂,須悟本真,乘光超度,皆得生天,地獄冥官,皆發善念,同乘惠力,證道成真。而獻頌曰:

 

稽首虛無無上道,慈悲救苦大慈尊。

 

神光百億照中昏,遍覆慈雲濡法雨。

 

硤石溟泠無間獄,血湖血海血池盆。

 

玉籙大赦諸罪魂,解脫沉淪萬劫苦。

 

鍊形度命失陵府,悟道登真眾妙門。

 

巍巍功德難思議,永為眾生作慈父。

 

是時,慈悲救苦諸大真人,依稟聖言,宣通命令,開明長夜,救拔幽途,凡沐慈恩,同超極樂。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中竟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下

爾時,元始天尊告諸大聖妙行真人同#1:下界眾生,五濁色身,不識因緣罪福,貪著淫慾,或為女身,生育男女,橫遭厄難,或生異疾,夭喪天年,展轉輪迴,不自知覺。告諸眾生,能發善心,恭敬三寶,不殺不害,不嫉不妬,不淫不盜,不貪不慾,不憎不女自,奉戒冥心,能持是經功德,即有十天善神、護法神王、九天衛房聖母、監生大神、與無量天真大聖,俱來衛護。

 

天尊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負陰抱陽,恍恍惚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物,其名不去,萬物歸之終不為大,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矣。眾等聞說是經,各各會道觀心,怡神默悟。是時太一救苦天尊、諸天上帝、慈悲救苦諸大真人,承元始之威光,頒宣三元符命,普告北陰世界,九幽長夜,無間溟泠,硤石血湖諸大地獄之中,救領眾生,咸得超渡。

 

天尊復告眾真曰:吾今演說,即是《靈寶昇玄濟度血湖真經》,昔祕紫微上宮三天奧藏,盟真有禁,四萬劫一傳,今當劫運告終,大法宜形,斯可下傳人間,流通轉誦,其有男女若能如法修行,利益人天,獲福無量。於是重宣三元祕梵天寶靈書:

 

一炁成真,二儀運虛。五靈續絕,七曜扶衰。旋綱躡空,飛步雲宮。胚胎有始,億劫無終。金城孕質,玉洞凝神。真氣內養,以成真人。上入太虛,下通幽泉。雲宮寳室,中有真魂。出入福鄉,周旋生門。咀嚼靈芝,灌漱金泉。甘露川流,懸澍丹田。紫霞朝映,三炁凝煙。瓊室化仙,安座金蓮。真儀掩日,塵劫為年。

 

爾時,天尊重告諸仙真人曰:人生幾何,易生易滅,如彼石火,不得長久,如彼浮漚,豈能堅固。生老病死,日夜相侵,變滅不常,須臾散壞,宜爾忘乎目,則光溢無極,泯乎耳,則心識常淵,兩機俱忘,淳淳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無倫,我之所維,與天地共為長久。於是諸仙眾等聞天尊演說度人津樑,功德不可思議,各各稽首禮謝,信受奉行。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卷下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

經名: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撰人不詳,內載十殿閻王名號,約出於宋元。託元始天尊說拔度酆都地獄亡魂之事。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

 

爾時,元始天尊演此《滅罪真經》,告於天靈地祇,修齋功德無量,召諸天龍地神、酆都主者、六宮掾吏、四明公十殿冥官、五嶽府君、九州城隍、司命司録、五道大神,來詣天尊前集會禮拜,於是稽首莊嚴而受約束。天尊曰:當來果報,凡有眾生,並是大魔王管攝,十惡五逆,繫閉牢獄,日夜受苦,無緣度脫。若修十會,功德業鏡受記,酆都大帝歡喜,放赦罪人,如是七七修齋,明作牒狀奏獻上,六曹善惡童子抄記玉曆,當生快樂之處,如修十會功德,無量如海,廣建道場,以報父母深恩,悉獲超升淨境。

 

爾時,天尊說斯十會齋功十王名號,留傳世間,開示愚蒙:

 

一七、秦廣大王太素妙廣真君,

 

二七、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

 

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靜真君,

 

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

 

五七、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

 

六七、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

 

七七、泰山大王等觀明理真君,

 

百日、平等大王無上正度真君,

 

小祥、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

 

大祥、轉輪大王五化威德真君。

 

天尊告曰:眾生父母眷屬,當隨地獄死亡之後,建修功德善會,死魂託生上天,不墮惡道,流傳國界,依教修行,拔度亡魂,不經地獄。如修道教,功德無量,隨罪輕重,各受果報,或造廣惡,不修片善,命沒之後,勒入二十四獄,依法考罪:

 

第一曰監天地獄,第二曰平天地獄,

 

第三曰九天地獄,第四曰律令地獄,

 

第五曰清泠地獄,第六曰無量地獄,

 

第七曰太真地獄,第八曰三六地獄,

 

第九曰天乙地獄,第十曰黑劫地獄,

 

第十一女青地獄,第十二拷掠地獄,

 

第十三刀山地獄,第十四劍樹地獄,

 

第十五銅柱地獄,第十六勒林地獄,

 

第十七火山地獄,第十八爐炭地獄,

 

第十九銅汁地獄,第二十鋸地獄,

 

二十一石硤地獄,二十二寒冰地獄,

 

二十三河伯地獄,二十四熱火地獄。

 

天尊言曰:世間人民命沒之後,男女為修功德,請道迎真,廣置香華旛像,轉經救苦,行道設齋,方得魂神不經十苦八難地獄之中,超離苦海,不滯迷途,自然解悟,次第超沖,兔歷苦趣。一心歸向,信受奉行。

 

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唐初。係隋唐孝道派經書。現存兩種文本:一、《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二、《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今以前件為底本,徒件為參校本。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

 

  道言:左右中真結形之始,分於元始無上大道應化之氣,孕靈瓊胎,九萬大劫,幽閑寥寂。九萬劫後,法當應世,結形理氣,出於瓊胎。出胎之時,九天雷震,九地開裂。舉步之初,登天寶華,身出金光,猶如初日。二晨挾照,晶彩朗耀,眸有斗心,星前日象#1。緑髮駢齒,紫氣連霄。所在之處,七素之雲,晨夕蔭蓋,隱龍負蓮#2以為牀座。天燈天燭,照明雲路,天樂天梵,萬音齊鼓。龍鳳撫節,謠歌太平。邕邕和雅,非可名目#3。甘泉甘井,飲之愈疾,形如金玉,無有衰老。無為和化,經九萬劫。

 

  爾時 ,三真化作嬰童,託附真母,已#4漸長大,隨世成立。無上大道元始天尊,授此三真號曰至孝真王。治化中國,傍攝四夷,有生之類,咸來受事,教其慈孝,敬天順地,守一寶形,憐憫萬物。三千三#5百年後,又更改新,所謂淘汰滓穢,水火冶鍊。是時三真孝王,一治日中,二治月中,三治斗中。上持三晨,晶曜幽夜,玄治三氣,冥適空有。應變焂忽,不待呼召,如形出影。不由憶想。雖處上界,道適下土。無上無下,無邊無際。隨方設教,拔#6諸異類。與其同好,心無疑悮。孝心高遠,神力無比,迴天轉地,制御陰陽。賒促運度,驅役千靈,感動祥瑞,無翼而飛。瞬息九萬,屈伸之頃,已周萬天,皆由至孝。慈順二親,憐愍一切,動植之類。孝道慈悲,好生惡殺。食肉飲酒,非孝道也。男女穢慢,非孝道也。胎產屍敗,非孝道也。毀傷流血,非孝道也。偷劫竊盜,非孝道也。好習不善,講論惡事,非孝道也。樂處穢賤,內外流汙。心形疏懶,不修生道。信心不篤,輕浮彼好#7,隨事放逐,守一不專,心氣離散,生老病死,種種煩惱。死入地獄,窮劫受苦,永無出期,無善因緣#8,失吾孝道,得種種苦。下世男女,修吾孝道,與道同德。既同德已,與道同光,既同光已,與道同真。既同真已,與道同身。既同身已,與道同神。既同神已,與道同變。既同變已,與道同壽。既同壽已,與道同有。既同有已,與道同無。既同無已,無處不無。無處不無,亦無處不有。無處不有,寂寥虛豁。無處不無,隨心應變。#9或為帝王,或為忠臣,或為賢人,或為孝子,或為道士,或為國師,或棲寒林,清齋苦行,誦經念道,立功立德。或為良將,不戰而勝。或積穀帛,濟惠飢寒。或作明師,除諸疾疫,種種利益,一切生有。或下#10燈燭,照明積夜。或促萬劫,以為一劫。或延一劫,以為百劫。或一毫端,而勝大地。或一毛孔,盛九大河,及以四海,不撓物性,不覺不知。或引十方世界,勝一針鋒,來對目前。有生之類,皆見三真光氣法身,種種說法,各得悟解。奉吾孝道,能入不可思義處,能為不可思議事。失吾孝道,救苦不暇,生死相續,不可思議。奉吾孝道,得無畏果。第一離生死怖畏,得不生死果#11。第二離暗障怖畏,得光明果,晝明神光,夜照天燈,久則身光,無晝無夜。第三離飢寒怖畏,得天厨天衣果。第四離衆試怖畏,一切魔王,及諸猛獸,皆來受事,而為侍衛。第五離有形怖畏,得入無形果。入無形果者,非滅非生,而無形相#12。即此凡身,得成道身,身同光氣,昇入無形,同於虛空,是故謂之得無形果。高下自任,聚散隨心,有無在意,不待身心而所為也。孝治天下,不勞法令。孝治其身,志性堅正。孝治百病,天為醫之。孝治萬物,衆毒不害。孝治山川,草木不枯。孝營生業,田蠶萬倍。孝至於天,風雨以時。孝至於地,萬類安靜,神芝靈木,處處呈瑞。孝至禽獸,龍麟鸞鳳,翔集境內。孝至淵澤,河侯獻珠,魚龍踴躍,靜息波浪。但孝二親,元元大恩。天地萬靈,晨夕侍衛。行道守一,自然得道。孝道至大,與無並生,治於三光,照曜幽夜,有生之類,侍賴無窮。

 

  爾時,靈童稽首,敢問天尊:下世世人#13,多有不幸,早喪二親,孝心何申?於是天尊答曰;敬天順地,朝禮三光,如孝父母,無有異也。成道益速,所願從心。又順地者,順於王氣。朝禮五嶽大小便利。不忤太歲,順於四時。修日新道,期於八節。請生謝罪,內外芳潔。披心露膽,心香自熏,洗滌荒穢,精而復精,猶嫌不精,真而彌真,猶嫌不真,不真為真,求吾真道。邪魅應之,卒至退敗。生入邪道,魂魄被熱,顛狂惑亂,自製一法,敗黷道要,以求利用。贓滿罪積,生身被考,種種苦惱,死入地獄,遍遭湯炭,永無出期。縱得出世,生墮六畜,不如意中。或生下賤,盲聾瘖瘂,手足不具,永不見道,永不聞法,為諸人畜之所擯役。#14 飢寒困苦,性命危脆。一失大道,長淪惡趣,不可思議。

 

  道言:有德之人,孝心高遠,道合天地,故天不能殺,道不可滅,故地不能埋。如理瓊霜,終成金寶#15,不可毀壞。上天入地,無所滯礙。往昔有人,不識大道,貪生畏死,晨夕正念,朝禮枯樹,以求不死,積四十年。大道愍之,勤苦不懈,救#16其道氣,如是枯樹,一旦榮華,此人歡喜,彌加精進,採服其華,身遂得道。修道之士,取於不懈。積功累德,心行日新。神燈神香,神光神通,是道之信。其志#17不已,道來降之,教其真要,定不虛也。

 

  道言:下世邪俗,睹道幽驗,因以求用。規他施財,入己私費。為邪所中,終不得道。慳貪不捨,失慈悲道,無孝順心。為利奉道,益其詐偽。詐偽之罪,天地不赦。學道之士,莫與共處。應須訶責,舉其過咎。擯出治罪,勿許詐悔。更次道流,收其贓賄,以給貧病,不得穢財,以營神功。

 

  道言:孝治堂宇,粧嚴精舍,無令穿敗。流俗士女,卑賤熏臭,瘡疣垢穢,酒色喪產,食啖魚肉,茹葷辛者,永絕彼往,勿相親近,勿履齋厨。

 

  道言:復有十惡,五逆不孝,陰賊誹謗,毀訾破敗善道。嫉妬傲慢,貪婬嗜酒,好啖魚肉,田獵捕殺,偷盜劫賊,遵奉邪道,心無慈孝,志不平等,捨貧親富,喜好嘲調,情愛戰鬪,習蓄器仗,無忍辱心,利己傷物,孝道所忌,人畜所畏,不合聞道。應須遠避,勿相親近。

 

  無上大道說此教戒,為下世明王孝治天下,為諸孝子報父母恩。軌則家國,使天下太平,八表歸一。咸遵至孝,有得之者,晨夕誦持,不揀男女,無論貴賤,皆令習誦,以答二親元元大恩。說此經時,天現神燈,處處明朗。天鐘天磬,天歌#18天樂,空中自鼓。天香天華,隨風流轉。家國人人,供養是經,思其義趣,奉行其事,傍勸木聞。有用之者,應精紙筆,疏潔澡沐,焚香抄寫,百卷千卷,流通供養,香燈不絕,心無懈倦,必得成道,不可思議。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元始天尊為上智仙人講述父母寄胎養育恩重,勸人為父母建齋消灾,超度亡靈。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元始天尊在西那玉國七寶城中,琉璃宮內,與諸天仙如常說法。無鞅數眾,周匝圍繞。爾時眾中有一仙人,名曰上智,作禮前進而白天尊:臣從昔劫以來,屢聞正道,惟報父母恩重,未睹因緣,願聽妙音,為眾演說,欲使來世有所稟修。

 

  天尊答曰:汝當靜念在心,我為汝說。天下人民,皆因父母寄胎,誕育而得生身,受炁在胎,其苦無量,懷胎十月,迅速不停,受孕滿時,肢脈俱解。其中非一因以喪身,幼小嬰孩,提携養育,洗浣穢濁,不憚艱辛,寧損己身,欲兒寧處。父母恩重,難報難量。若或有人能為父母多修齋供,廣造真經,讀誦受持,教人遵奉,當知是人及於父母,承此果報,即得長生,給養自然,心靈快樂。或薦亡沒,七七修齋,轉誦靈文,以資魂識,不歷塗毒,便得生天,身詣玉京,神遊金闕。或因父母疾病纏綿,建立道場,修崇道法,其病即愈,平復如常。或因父母險厄囚繫,惡鬼害身,蟲獸為妖,夢寐驚恐,但能恭潔念道修齋,退殄灾殃,消除魘魅,當以降生之日,默念至親生我之恩,精勤齋戒,廣修眾善,以報劬勞。如是等人修持如上,免墮幽塗,生於正覺。汝當遵奉,宣布教化,持此經典,罔令謗讟,生不信想,獲罪無量。爾時上智及諸天眾既聞是語,歡喜踴躍,言我等眾若遇是人,皆當擁護,得受快樂,瞻仰無已。而說頌曰:

 

  大慈無上尊,眾生真父母。能說報恩經,聞者皆開悟。有人精受持,不久登仙路。略讚一毫端,稽首天尊去。

 

 

 

太上真一報父母恩重經竟

 

 

玄天上帝報恩經

        勸人宜行大孝報答雙親文

恭請

玄天上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稱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娠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生身父母。早得超昇。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大天尊。

開經偈

迥迥元明不夜光。還原返本露真常。恩深四海誰能報。皈依報恩大教主。

玄天上帝報恩經

妙緣無修。妙行無積。從修有修。修緣證妙。從積有積。積行通妙。妙本從無

修積自有。廣演妙緣。顯言勸修。烜赫妙行。示相有積。妙緣妙行。既通修積

若世眾生。一念一動。言行俱在。迷惑本來。毀無失有。如人父母。誕生男女

始相不見。託相為有。有中有相。相化萬狀。艱難苦惱。憂慮悲戚。悉從相起

我既託相。日惱父母。令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

緣我相故。令我父母。始相沉埋。父母男女。輪轉無已。是此有相。同歸苦惱

我從今日。從我相中。悉滅貪嗔。悉破險峻。持念平等。用報始相。使我始相

大得快樂。無諸苦惱。世世生生。託相念真。不致衰朽。然後滅除始相

令無相著。將此無著。同滅始相。我相始相。悉歸無著。相既無著。不見不有

不起不為。無礙無障。無閉無塞。自然去累。不墮苦海。普願飲信。日持奉行

 

玄天上報恩經終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拔罪妙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之際。託元始天尊為酆都北帝及諸仙真說九真妙戒金籙寶符,拔度眾生罪魂出離地獄。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參校本:敦煌S.957號寫本。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拔罪妙經#1

 

爾時,元始天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宮中,御三炁之華寶雲玉座,騫林之下,與諸大聖、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九皇上真,飛天大聖,妙行真人、四司五帝、天龍神鬼#2,無鞅數眾,一時同會劫仞寶臺。十方來眾皆駕五色瓊輪,八景琅輿,玄靈翠節,飛雲#3素蓋,麟駕羽軒#4,龍旂鳳葆,獅子白鶴,嘯歌邕邕,燒香散花,遊空飛步,誦詠洞章,朝讚天尊,總校圖籙,拔度諸苦。時三元上宮光明照耀,洞朗太空,靈都紫微,輝映十方,下及無極境界,長夜九幽地獄之中,善惡命根,光中煥然,一切玄司,無不照耀,一一天宮皆見。元始天尊與諸大眾敷弘至妙,開化人天,標記善功,注名黃籙,金格玉簡,陳列三清,一一地獄之中皆見。十方救苦天尊入於九幽,拔度諸苦,敕命北帝三官九府,百二十曹、五帝考官「、察命童子、司命司録、司功司殺#5、土皇九壘,及四明公賓友僚屬、五嶽掾吏、執罰神兵、巨天力士、天騶甲卒,牛頭獄吏,威劍神王、三界大魔,九億鬼王,皆集九幽地獄之中,同稟教戒。

 

爾時,酆都北帝及諸鬼官,咸皆震悚,各作是念:我等積罪,身為鬼官,統御冥司,常居黑暗,動經億劫,不見光明,今日何緣,忽感上聖威光朗耀,普照重昏,欲有啟問,懷疑未敢。爾時,普掠獄中,有諸罪人,名入黑簿,牛頭獄卒驅上刀山,皆悉身首#6爛壞,五體零落,其中獨有一人,循山上下,逐樹高低,履鋒踐刃,無一傷損,所有刃戟,變成蓮花。爾時,北帝心大驚怖,稽首禮謝,上白天尊:弟子先緣不幸,身任冥司,自處酆都,已經億載,屢見罪人受諸苦惱,亦見東方風雷之獄,常有黑風,震雷霹靂,飛戈飄戟,衝突罪人,分散肢體,穿穴五臟,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南方火翳之獄,有諸罪人,吞火食炭,為火所燒,頭面焦燎,頭戴火山,皮膚骨肉,節節生火,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西方金剛之獄,有諸罪人,金鎚鐵杖,亂拷無數,肢體爛壞,筋骨零落,鐵叉#7穿腹,金鎚塞心,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北方冥泠#8之獄,有諸罪人,沈沒丘寒之池,冰戟霜刃,衝斷筋骨,百毒之汁,以灌其上,五體零落,心腹破壞,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中央普掠之獄,有諸罪人,身被拷掠,痛毒難忍,斷筋流血,悶絕擲地,於是獄卒方以鐵叉叉刺,令諸罪人各各巡上刀山劍樹,八達交風,吹樹低昂,足履刀山,掛身劍鍔,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東南方銅柱之獄,有諸罪人,身上銅柱,大火猛焰,令諸罪人手抱足登,表裏焦爛,腹背膿潰,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西南方屠割之獄,有諸罪人,身被倒懸,刀劍割體,四肢筋脈,皮膚五臟,皆有刀刃割切其中,罪人血流滿地,非可堪忍,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西北方火車之獄,有諸罪人,五車裂體,四肢分散,或身處火車,東西南北#9一一車輪,皆有刀刃隨輪運轉,割切罪人,加諸猛火,燒炙焦爛,萬劫受苦,不捨晝夜。又見東北方鑊湯之獄,有諸罪人,身被鐵叉,叉入鑊湯,五體煮潰,四肢潰爛,膿血臭穢,不可堪忍,萬劫受苦,不捨晝夜。未審今此罪人,以何因緣,循上刀山劍樹,了無傷損,刀戟鋒刃,變成蓮花,相好端嚴,獨步無畏,眾苦所加,莫能害者?忽感上聖迴駕,天真降集,一切震懼,莫能所知#10。惟願天尊大慈大悲,普濟普度,令諸九幽受苦眾生,拔除眾罪,自識宿命,捨惡從善,得出九幽,身處光明,輪轉福報#12,長得解脫,永離三塗。

 

爾時,九幽地獄眾生,聞是北帝廣為啟請,心生悔過,願求拔罪,舉聲悲叫,響振梵天。於是#13十方救苦天尊大悲觀心,普及一切,度身威光,假六通慧,令諸罪人閉目靜思。俄頃之間,自識宿命,各各明了生存之日造諸惡業。或手弒君父,不孝二親,或誹謗大道,背真就偽,或殘傷兄弟,謀反師尊,或六親通同,淫犯骨肉,或為劫賊,殺害人命,或屠割眾生,自饒一身,或以彊淩弱,以貴虐賤,或浮好三寶,執心不專,或輕慢法師,穢賤靈文,或心懷陰賊,安忍嫉姤,或惡口兩舌,鬥亂善人,或殺生淫四祀,躶露三光,或心生,或口語,或自作,或教他,積劫以來,所有諸罪,一時頓憶,各各明了,倍增悲惱,願求解脫。

 

天尊普告四眾:汝等諦聽,此諸罪人,曠劫已來,不信經教,惟罪是修,惡惡相牽,過滿罪定,遂使名書惡簿,身沒九幽,淪滯三塗,未應懈脫,賴於其中有此一人,生存之時,曾立九幽大齋,受持金籙白簡九真妙戒,標名金格,列字玉清,德重功高,感通上界,我以神力隨念救護,今當普宣禁戒,絕諸惡根,咸使汝等一時解脫。爾時,北帝聞是說已,心大歡喜,不勝踴躍,瞻仰尊顏,而作頌曰:

 

善哉元始尊,眾生慈父母。傾光紫微宮,曲映九幽戶。峨峨丘寒庭,迴照廓冰浦。炎炎烈火燄,霈然灑法雨。圓通大哀智,常善濟眾苦。拔度長夜魂,今得稽首禮。

 

爾時,北帝說是頌已,諸天大眾同聲稱善,鈞天伎樂,萬種互作,幢蓋香花,廕覆一切。於是元始天尊復告四眾:汝等諦聽,靜念在心,吾當為汝顯說九真妙戒,金籙白簡,受持功德,拔難濟苦,神力難思,眾靈稽首,伏受教命。天尊告曰:

 

一者克勤,忠於君主;二者敬讓,孝養父母;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兇怒凌人;七者不詐,謟賊害善;八者不憍,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

 

元始符命金籙白簡救苦真符。告下十方無極世界、三官九府、百二十曹、五帝考官、九幽地獄,巨天力士、執領神兵、司録司命、司功司殺、牛頭獄卒、三界大魔,拔度亡過某靈魂出離地獄,永辭長夜,睹見光明,萬罪蕩除,冤仇和釋,承此九真妙戒拔度功德,上生天堂,一如告命,風火驛傳。

 

太歲年某月某朔某日齋壇告下。

 

元始符命金籙白簡長生靈符。告下南方丹天世界、朱陵火府、南昌上宮長生大君、韓君司馬、司命司録、延壽益筭度厄尊神、迴骸起死監生大神,超度亡過某靈魂上登朱宮流火之庭,玉眸煉質,黃華蕩形,書名紫冊,受化更生,承此金籙度命功德,時刻昇遷,一如告命,風火驛傳。

 

太歲年某月某朔某日,齋壇告下。

 

汝等若能受持金籙白簡九真妙戒長生靈符,救苦真符,當消九幽大罪,標名九宮,察命童子,護戒威神,五帝直符,六宮掾吏,自當隨逐簡文,覆護受戒弟子。天尊又曰:若有國土兵災不息,疫毒流行,是其國主後妃太子王公及以#兆庶,亦當修設九幽大齋,各各受持九真妙戒金籙寶符,兵災靜息,妖惡自屏,天人稱悅,忻國太平。若在山林曠野,為虎狼猛獸之所奔突,便當寧心存思金簡靈符、察命童子、受戒法師、護法神王,猛獸自退,終不害己。若入大海遭遇惡風,亦當存念,風浪靜息,得達於岸。若在軍陣白刃之中,亦當存念,兵仗伏匿,不有害傷。若在牢獄枷鎖之中,亦當存念,冤枉自伸,必得解脫。若為邪精鬼賊眾苦所纏,亦當存念,鬼魅消滅,自然瘥愈。若人命過應入九幽,名書黑簿,夫妻男女門人同學,當為亡人立九幽大齋,書名白簡,為受九真妙戒,燒除黑簿,彼諸罪人,應時解脫,魂昇九天,因緣輪轉,得為九宮真人。天尊又曰:金籙妙戒長生靈符,威禁至重,若能如法修行,其福無量。若復有人起心誹謗,生輕慢想,當知此人積惡萬劫,罪障深重,名書惡簿,身沒鬼官,命過之後,必當淪陷九幽地獄,備受諸若,綿綿長夜,不可解脫。設復有人初雖信受,後起慢心,察命童子奏上三官,削除金簡,注名死録,或在見世身受惡病,蟲癩廱疽,人所棄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憂惱自煎,無由解脫,或復長被橫惡所加,或犯王法,或犯刀兵,或犯虎狼,或犯水火,或犯惡人口舌呪詛,室家不和,門族起爭,冤家牽引,一失真道,長淪惡趣。是故汝等依科遵奉,勿生異念,宣告男女,咸使聞知。是時北帝及諸四眾九幽罪人,聞是說已,心開悟解,各生善念,眾苦消釋,身心泰然,皆發道意,性不退轉。是時九幽黑簿,一時焚燼,火山息燄,冰池靜波,吞火食炭,化為甘露,金鎚鐵杖,變成蓮化。飛空步虛而作頌曰:

 

稽首無上道,歸心元始尊。至真妙應主,開化飛玄門。妙戒怡五靈,金書警萬神。察命定籙籍,靈符度苦魂。乘雲朝玉帝,齊契玄中人。

 

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技罪妙經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名:太上泰清拔罪昇天寶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威儀類。

 

太上泰清拔罪昇天寶懺

 

爾時,元始天尊於始青天中,座碧玉寶蓮劫仞之臺,與無鞅音養聖眾,說凝寂含元微妙之法,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有緣無綠,悉皆得度。爾時,光明照見北方酆都羅山諸大地獄,一切群生受諸罪苦。始見鑊湯地獄,牛頭獄卒,驅無量罪人,入於鑊中、其湯沸涌,入則糜潰,經其一劫,呼其姓名,是男是女,應聲而出,肢體復完,形狀如初。又被獄卒驅入一獄,名曰鐵床,上有鐵銏所諫切,下有大火,無量罪人悉皆而上,須臾之間,骨肉焦爛,又經一劫,復為獄吏呼其姓名,是男是女,應聲而起,肢體復完,形亦如初。又被獄卒驅入一獄,名曰火城,周匝圍繞,悉是鐵垣,上有鐵網,猛煙毒燄,炎熾其間,銅狗鐵蛇,口吐大火,忽聞其門,火燄流迸,罪人悉入,門亦復閉,一切罪人,骨肉焦爛,隨燄上下,飛踴觸網,聲振天地,過於雷霆,又經一劫,獄門又啟,獄吏呼之,完而復出。又被獄卒驅入一獄,名曰鋸解,將此罪人,鐵板夾之,一一鋸解,血流成河,自頂至足,解之為二,又經一劫,獄吏呼之,復合為一。又被獄卒驅於碓下,剉斬萬段,及以鐵叉,叉入磨內,皆成血泥,又經一劫,獄吏呼之,完具如初。又被獄卒驅入一獄,名曰刀山劍樹之獄,有一大山,崔鬼嵯峨,皆是刀尖,上有大樹,枝葉根榦,悉是劍刃,罪人入者,刃鋒刺足,劍刃割身,皮膚異處,流血成河,如斯受苦,又經一劫,復為獄吏,呼其姓名,一一復完。又被獄卒驅之而行。於其眾中,有一罪人,在世之日曾看道典,稍知宿命、因緣、果報,睹此光明,心中默念:我等受苦,皆因前世造諸惡業,招此苦報。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冥冥長夜,應無此光,必是元始天尊放大光明,拔度於我。遂謂眾曰:爾等生世惡業深重,不知道典,不識正真,信邪倒見,欺罔幽明,故受此苦,無由出離。爾等幸會,獲瞻此光,可隨吾念元始天尊聖號,懇切至誠,願離此苦。一切罪人聞是說已、瞻禮光明,應聲齊念。冥官獄吏不能禁止,牛頭獄卒變成善人。須臾之間,無量罪人,枷鎖自解,乘光明而去,皆生人道。

 

太上曰:眾生造罪,死入北酆,鬼考罪魂,冤對難抵。鐵城猛燄,車裂鑊湯,炮炙刀山,毒蛇碓音對磑音外,寒冰凜冽、劍樹嵯峨,聞者悲酸,那堪自受。冥冥長夜,似蟻循環,常居地獄,若不悟其苦因,預修懺滌,則罪垢日深,當罹此苦。萬劫千生,何由解脫。汝等自當一心懇禱,歸依上真,願當來世不墮此中,常聞道典,得悟道法,獲睹慈光,頓蒙超度,稽首虔誠,歸命信禮,太清普慈護世諸尊聖號:

 

歸命信禮太清仙境天尊,

 

歸命信禮解冤釋縛天尊,

 

歸命信禮福聚裝嚴天尊,

 

歸命信禮妙樂無為天尊,

 

歸命信禮隱顯無礙天尊,

 

歸命信禮真遊自在天尊,

 

歸命信禮太明圓極天尊,

 

歸命信禮智炬赫奕天尊,

 

歸命信禮太極無量天尊,

 

歸命信禮開天啟德天尊,

 

歸命信禮皇極遐裔天尊,

 

歸命信禮顯示丕圖天尊,

 

歸命信禮圓鑒洞照天尊,

 

歸命信禮恢弘寶胃天尊,

 

歸命信禮持璇景會天尊,

 

歸命信禮鈞和布福天尊,

 

歸命信禮超度無極天尊,

 

歸命信禮紫虛太曜天尊,

 

歸命信禮崇仁惠化天尊,

 

歸命信禮虛凝太寂天尊,

 

歸命信禮大慈大惠真人,

 

歸命信禮拔苦度厄真人。

 

弟子某式憑真誥,虔禮上真,懇禱至誠,一心懺悔。原夫湛湛一真,陵谷遷而不易;茫茫二曜,塵劫壞以難停。人生幻影之中,孰免沉淪之苦。嗟乎世人,徇末忘本,逐物縱情。戀釜之蟻,壤壤貪生;撲燄之蛾,悠悠赴死。是則本乎愛慾,無愛慾而無苦輪;造諸罪愆,有罪愆而有地獄。造罪業者,莫不由玆,三業六根,背真取妄,妄識顛倒,終始愚迷,流浪生死,漂沈苦趣,是以目視妖艷之色,耳聽優笑之聲,口習不經之書,居近惡邪之黨,遊恣畋獵之樂,唐突上真,輕誣聖典,侮慢君師,不敬尊親,貪取他財,心無厭足,殺害有情,全無惻隱,事無依據,有昧自心,便於己身,不思他苦,曲取人物,不念他艱,動靜有為,殊虧軌則,恣縱三業,殺生偷盜,穢亂邪淫,怪貪嗔患,愚癡狠妬,妄語綺言,兩舌惡罵,如是等罪,當墮地獄。今對聖前,誠心發露,已作之罪,不敢覆藏,未來惡業,更不敢作。歸命信禮,普慈護世諸尊聖號:

 

歸命信禮崇真溥覆天尊,

 

歸命信禮遐臻妙德天尊,

 

歸命信禮善功藹世天尊,

 

歸命信禮德無量天尊,

 

歸命信禮善化導天尊,

 

歸命信禮普光曜天尊,

 

歸命信禮拔世苦天尊,

 

歸命信禮消罪障天尊,

 

歸命信禮福濟圓滿天尊,

 

歸命信禮光接萬有天尊,

 

歸命信禮愛物天尊,

 

歸命信禮救世天尊,

 

歸命信禮體含萬像天尊,

 

歸命信禮包括覆載天尊,

 

歸命信禮開明息苦天尊,

 

歸命信禮舒光拔難天尊,

 

歸命信禮太虛無極天尊,

 

歸命信禮毓元養皓天尊,

 

歸命信禮除災蠲忿天尊,

 

歸命信禮應號賜福天尊,

 

歸命信禮博施恩惠天尊,

 

歸命信禮源功自化天尊,

 

歸命信禮大慈大惠真人,

 

歸命信禮拔苦度厄真人。

 

弟子某式憑真誥,虔禮上真,懇禱至誠,一心懺悔。蓋夫熒熒不滅,縱之可以焚大麓;涓涓不止,壅之可以浮巨舟。凡夫造罪,源乎一心,若不絕源,終難制止。相近之性,習以為常,日造一二,遂積萬千。始於方寸之情迷,至此罙天之罪業,謂天可罔,謂人可欺。善惡之懲,以為虛誕。日就月將,鬼簿潛錄,惡貫罪盈,人怨神怒。天曹之善記削名,地獄之罪籍添字。人間造罪,陰不赦原,萬劫千生,滿猶受報。或墮餓鬼,或為畜生,饑渴焦勞,鞭撻楚痛,不遇上真聖力拯拔,永淹此苦,終無解脫,雖有勝因,竟何懺悔。弟子某幸生人世,值此聖因,獲安覆載之間,得沐亭育之德,競競自居,日慎無懈,尚恐居近惡鄰,遊習惡行,耳聞目視,心念身為,不自省知,暗成罪釁,既昧蠲除之法,難迯墜墮之殃。是以今對道前,特伸懺悔。伏願往愆宿垢,一禮而蕩滌無遺;聖號玉書,一誦而塵勞頓盡。福自天錫,善假人為,身位清虛,闡閾怡泰。見存者,壽筠長茂,福祿日增;亡逝者,神識不迷,逍遙雲路。削罪名於黑簿,注善字於丹臺。一念所祈,萬靈咸祐。某無任志誠懇禱之至。

 

太上泰清拔罪昇天寶懺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
  經名: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原不題撰人。據卷末敘文,乃金朝皇統二年山西汾州天寧萬壽觀道童杜長春撰。經文假託元始天尊為通玄真人說救度眾生,消災證道之事。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解釋幽牢救苦拔罪洞章第一

  爾時元始天尊在玉清境上玄都山中,登九色碧霞寶座,鳴金響玉,普集聖眾,五老上帝、十極高真、九天主宰、三界元君、十方得道眾真,無量天人,齊同法會。是時有一真人名通玄,從眾中越班而出,執簡長跪,稽首天尊:臣聞下世欲界眾生,不窮正教,各起邪心,竟生貪好、貪高、貪貴、貪榮、貪富、貪財、貪寶、貪業、貪冤、貪傷、貪害、貪愛、貪嗔、貪戀、貪心,欺吝憎嫌,奸詐巧佞,諂曲邪妄,虛偽囂浮,凶頑妬毒,十惡五逆。憑心所棄,棄貧、棄賤、棄修、棄善、棄慈、棄愍、棄性、棄命、棄本、棄真。多貪多棄,無時休息。所為人天難固,鬼道易歸,不睹明耀,落墮陰關,萬劫沉淪,無有出離。忽於眾中貪生懼死者,或以吞霞絕粒,吐故納新,屈伸導引,望達長生之路,及至臨年,以遭輪劫,不免亡身,不繫仙籍,將過命終,以歸地府。如此等人,是何異因,不成道果,伏願天尊為眾演說。

  天尊曰:此等眾生,只求利於己身眷屬,不念濟物救於眾人,志不守於一法,心不除於十事。通玄真人稽首再拜:何為十事?

  天尊告曰:一曰不敬天地,忠於國主。二曰不孝父母,祭祀先祖。三曰心懷諂曲,妄起憎妬。四曰淫亂敗亡,終身不固。五曰塵情不絕,妄思榮辱。六曰損人安己,虐貧趨富。七曰殺害生命,屠割痛苦。八曰吞啖葷腥,飲食酒肉。九曰輕師慢法,心生嫉毒。十日誑惑至真,指投迷路。緣此十事,不離身心,三業自種,十噁心生,向正法中,盡生分別,所以不得長生之路,脫死之門,失於陽道,落向幽關。

  通玄真人曰:臣聞幽關長夜之府,在於鬼地深淵,羅酆所主,中有魔王,六洞神君,十二小洞,三官九府,百二十曹,一十八獄,二十四獄,三十六獄,八十一獄,百二十獄,如此大獄,山高三十六萬里,山根入水三十六萬里,向於其下考對罪魂,風雷霹靂,飛戈飄戟,火翳千重,鐵圍萬仞,金槌鐵杖,冰鋒霜刃,銅柱鐵輪,毒蛇猛獸,刀山劍樹,冰池火車,鑊湯碓搗,磑磨黑暗,鋸解犁耕,萬般受苦,無時暫停,永劫幽冥,不捨晝夜,苦痛之聲,衝震天地,不可忍聞,此一境罪魂無有解釋,仰望天尊特垂哀愍之心,普為救拔。

  天尊曰:幽冥之間,先亡後喪,一境罪人,在於陽道時,死生不避,勞力用心,自迷自執,自頑自愚,自枷自杻,自羅自網,自纏自繳,自係自縛,自殘自害,自損自壞,自意自行,積孽甚多,數不可窮。死當諸獄,罪刑苦痛,此非地獄所招,皆是眾生自作自受。

  通玄真人曰:唯願天尊大慈大悲,威光暫放,下徹羅山,赦諸罪魂,出離幽暗,得證人天,歸崇大道,得見仙風。又緣在地眾生,運劫消磨,水旱災荒,兵戈盜賊,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六道輪迴,無有休息,伏願天尊普施慈惠,廣度沉淪,出離苦趣,睹見光明。

  天尊曰:吾有玉闕金文,秘於玄都上館,下凡不聞,可以上消天災,中證一身,下禳鬼禍,斷絕統牽,長生久視,脫離長夜,超騰陽天,吾當為汝開釋明通道矣。

  有無動靜陰陽化生洞章第二

  有無動靜,化生根源,陰陽混合,恍惚為門,神為化本,氣是生因,

  剛柔順逆,內外浮沉,含英構精,故乃化生。混沌自然,浩劫圓靈,

  含霄灌氣,火像開明,動極成災,靜極成泉,陽噓陰吹,有無合元,

  四時長育,二氣斡旋,春木孕火,為夏紅炎,秋金育水,為冬清泉,

  上下相應,复化生源,五運肇闢,離合根元。陽胞陰胎,守固以神,

  神為化本,氣是生因,神為心本,心以意從,萬神寂靈,真氣彌盈,

  千原成一,共守玉瑛,陰魄洪化,陽魂秉生,九變十合,金闕翬聯,

  水為太一,形若含蓮,化生大神,玉好精延,太空九氣,中有玉淵,

  湛境納象,星斗內躔,赤明開圖,用周自然,箕回鬥歷,真氣上元,

  八景冥合,杳入玄泉,玄為神母,陰​​使陽官,有無長育,動靜洪纖,

  以否調泰,以地合天,左付於右,後極於先,至道之機,太空無關,

  真一等空,化生之鮮,化極而變,變極而玄,玄中真皇,同一太和,

  萬氣齊焉,白雲之門,有氣如泉,養育混源,大量玄玄。

  三華始分保胎護命洞章第三

  天地未生,元氣肇始,九十億劫,三氣混淪,九十大劫,三華始分,五老補胎,三元育魂,道用神化,自然成真,太溟分分,大道隱存,倏忽應化,是生精神,神為物靈,混沌斯成,內外相合,二象淳停,以白付赤,陰陽合併,以赤付黑,胞胎乃凝,中有太虛,耀明三清,神空峨峨,元氣照明,內有靈童,出玄入青,紫胞解帶,瑩然真形,仙玄脫胎,產育神英,威儀同化,杳杳冥冥,冥中之精,至真之神,有神能光,有神能明,有神能立,有神能生,有神能榮,有神能清,建於人物,三華妙庭,紫閣朱官,胎光爽靈,潛伏瓊根,細微泰宁,中有保胎,叔火之君,中有變嬰,和菟之神,中有司男,伯華之君,中有云房,在庭之真,男呼孟非,女呼子宜,元胎煉就,百福來綏,保粹成真,無念元為。

  天地生成二儀離合洞章第四

  太始初生,真中杳冥,無物化就,紫雲來迎,圓化歸真,黃人降靈,元老持符,三界開明,天清地寧,純陽以生,威神以靈,萬物以成,範氣左騫,彌光右盈,天垂彩耀,地踴玉瑛,乾坤靜默,洞慧洞清,景耀現明,赤甲陽旌,參尾警前,育魂利真,飛吸張奏,樂道為儔,九天八極,大劫交週,建植元命,分佈九丘,太初極於陽九,太素極於陰六,為變志真,布化無憂,左嘯黃童,右迎地神,陽健陰輝,元精化一,二儀升降,和合自然,四時順德,造育忘愆,百靈協化,萬物咸昌,風俗淳厚,尊崇洞章,五行運泰,其體真常,能冥能光,能存能亡,知而行此,驅陰用陽,外榮恢範,內守天玄,內外忘機,符合真詮,元皇太極,妙道微玄,帝熙持鑰,啟闢天門,金真朗鬱,流響雲鸞,玉音攝​​氣,靈風聚煙,紫芝育秀,結化胎仙。

  五行備足生靈壽域洞章第五

  天地始分,大道要妙,三才運用,五行靈蘊,週天氣者,六期為之大成,終地紀者,五歲為之小成,五行滋茂,瑞氣平正,人無夭傷,得全天年,所為吉昌,正宮正徵為太一,少宮少徵為太素,五行平正,則陰陽無克,陽法順施,則長生不死,元化馥郁,則生死出入,羽化成仙,默合道體,五星之晶,感降真形,運氣備足,至道騰升,五氣之運,補缺平騰,續紀延年,運極化源,知生之機,得道之本,五行昌泰,數極於九,九化為一,一化為九,滋而成一,無過不及,金木相生,水火既濟,一氣充盈,慧性生源,合和四象,九載登真,出幽入寂,化育生成,五氣安鎮,永保昇平,高天澄清,大地安榮,心向至真,咸獲登瀛,存亡受慶,十回度人,太清寥廓,妙範氤氳,同一彌光,照玄深根,神一浮景,太華生音,三玄降伏,有炁有像,瑞相生祥,陰复陽明,太素正一,開度生圖,高上耀榮,普授天恩,碧簡鳳篆,丹策龍書,巍巍玄京,靄靄雲車,太微妙境,真聖之居。

  神變炁化無極無窮洞章第六

  神化無窮,炁化元極,知道顯然,正一神氣,得其妙用,坎離媾合,

  陰陽和平,神不離身,真氣內榮,神不離體,長生久視,內循靈境,

  外出塵扃,氣化齊遷,遊宴玉京,神氣相守,結化成嬰,內景調泰,

  金池玉霟,神識超越,一氣同升,神乃九真,氣化九宮,元潔太素,

  同明妙本,得遇元功,為神太妙,為真太靈,得一萬氣,天清地寧,

  為道之機,為道之生,種種妙庭,真境瑛瑛,子母慶會,朝現三清,

  陽神為天,陰氣為泉,太極無色,太始藏詮,杳杳冥冥,天地湛然,

  無形無名,萬像生成,獨立太空,混合萬靈,布化無窮,生育萬有,

  把握溟蒙,坦蕩仙宮,始見春風,朗然自應,名曰至神,三界仙人,

  諸天雲峰,神化周流,皆由道存,此道秘奧,得之乃真。

  存亡混合煉炁變仙洞章第七

  煉炁變仙,最上妙道,識道亡言,太清太明,炁柔炁剛,炁方炁圓,

  炁衝炁達,炁鮮炁榮,言元華錡,口無惡聲,以氣合道,以道合真,

  百神會聚,瑞氣綿綿,五臟六腑,出有入無,玄之又玄,淒淒永永,

  氣化為神,五老侍衛,三元斡旋,滌蕩九醜,炁極通元,太真妙範,

  我炁非物,能生眾物,我炁無情,能化有情,炁為道母,炁為大神,

  動而為有,靜而為玄,萬物造化,智蠢賢愚,​​上宰下官,皆從道育,

  應時胎仙,洪造胚遙隨炁所感,炁妙相傳,若亡若存,虹京瑤池,

  日澤蕊淵,養育贊化,瑞色高懸,神遊靜境,樂道仙源。

  水火騰臨長生久視洞章第八

  道本玄奧,生而不滅,久視不衰,然而無祠,洞照三界,流通死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乃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

  論其至微,而不可欺,得其利用,溉灌天池,長育周濟,生道無遺,

  水底挑燈,倒行逆施,返老成嬰,達者獨馳,拙於攝養,智難管窺,

  氾濫淪溺,上聖垂慈,救度傾覆,與脫嶮□,善於取用,妙發玄機,

  陰日添火,五行未虧,火之彌晦,而不可損,至真之火​​,明粲經躔,

  及其電爍,光於九天,上善加佑,無黨無偏,身值劫火,火中生蓮,

  靜防躁進,豈與物喧,陽恐陰撓,有害靈詮,達茲至邃,長育齊肩,

  昧者滋惑,焚和毀安,如蛾自赴,竟不回瞻。上帝矜憫,糜爛重痊,

  萬不失一,達觀妙玄,陽時加火,長生自然,知斯二者,潛精內默,

  洞觀陽天,無生死中,真境自現,道與神合,顯應通玄,道本無為,

  道本新鮮,回骸起死,以氣能元,天光入身,永劫幽玄。

  超死脫生證凡成聖洞章第九

  妙道玄微,能兔生死,不入流浪,不居艷景,不染凡華,不歸名利,不去貪求,不起憎愛,不生妄想,不生思念,斷除死戶,能起生門,太一通靈,五行氣聚,四象齊生,黃庭大帝,真境清清,玄元真寶,灌頂充盈,浮沉上下,長保利貞,百魔束伏,群妖縮形,靜寂常寂,百神隨行,週天甲子,細審精誠,北府除記,南簡標名,左持金策,右持玉瑛,鸞鶴天仙,來往騰升,形神安靜,浩渺開明,至道永固,三魂現靈,坎離交泰,養就仙胎,證凡朝聖。

  通玄真人稽首拜謝:臣等感荷慈恩,開明諦授,眾真敬禮,國泰民豐,酆幽靜默,三界歡欣。通玄真人啟白眾聖:今日幸遇師傳第授,各生虔奉,轉誦真經,功不可窮,若有得遇玉華靈文,轉念者先當清心靜意,齋沐焚香,禮拜十方,各令三過,然後面東平座,集神定志,誦經一遍,凶禍不生,誦經十遍,萬邪歸正,誦經百遍,神鬼欽承,誦經千遍,得保長生,誦經萬遍,上超九祖,下蔭七玄,終證一身,永為天宮,在世不忘,信受奉行。

  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竟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

經名: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撰人不祥,約出於宋元。元始上帝為寶上真人說玉清紫光夫人本生故事,勸人設醮持誦《九光真經》,祈求智慧福壽。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三十六天大司命宸京保命大天帝君下傳

洪惟大道,浩浩赤明,元始開圖,化導群有,現大光明,照百千界,於玉清皇極宮中,放種種光明,所謂金藏雲光,玉藏雲光,珠藏雲光,海藏雲光,香藏雲光,花藏雲光,火藏雲光,五行之光,周徧天下,下及人寰,上則萬二千天,下則八千萬國,莫不承我元始之力,一時雲集,聽說无上至真妙道。元始上帝太極真尊撫明雲几,下觀大眾,發大梵音,如大天鼓震響十方,天上天下,一時皆謂元始上帝與我獨語,莫不歡喜,誠服聽受。元始上帝乃敷奧義,大發至真之淵淪,披迷雲之日月,其時龍音雷吼,駭聽動心。

道曰:一心玄微,廣包萬景之多,一心所受,表裹洞然,本无留礙,生死去來,如影如夢,緣何倒置,認此為真,淪沒妄波,不能出離。方說是法,時有真人,從座而起,虔恭百拜,仰瞻威容,告真尊曰:臣名寶上,諸天子中,最為第一,今有微願,望賜開弘,臣所願也。中天七星,巍巍赫奕,統御羣曜,斡旋炁運,斟酌死生,威力至重,以何因緣,殊勝第一,起自何劫,始終之化,願詳聞之。真尊歎曰:大哉,汝之問也,在昔龍漢,有一國王,其名周御,聖德无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後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遊戲後苑,至金蓮花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包,應時開發,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星,或善或惡,化導群情,於玉池中,經于七日七夜,結為光明,飛居中極,去地九千萬里,化為九大寶宮,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也。昔大願注此剛強世界七千萬劫,方還玉清,紫光夫人亦號北斗九真聖德天后,道身玄天大聖真后,應現上天南嶽,是名慶華紫光赤帝之尊。若有信心男女,能於上春日一心齋戒,肅爾神明,設九光醮,迎請紫光聖母并七元君,虔恭奉獻,縱有多劫十惡重罪,冤家苦報,如九日輪照於冰山,應時消釋,上至國王大臣,下及民庶,能奉之者,感獲景貺,福壽增延,无量天真俱來擁衛,見世圓滿,子孫昌盛,命終之後,超生大梵真天。世上之士,若能常誦《九光真經》,設九光醮,持紫光名,智慧福壽,如彼甘泉,隨汲隨發,受用无盡,此功德藏世間第一,汝當傳布,助我道風。寶上真人既聞金口所宣,與諸天眾,莫大歡躍,感謝鴻恩,各起心念,我等當供養真尊,真尊之恩,如父如母,難以報稱,於是各運神通,就玄空中散百千萬種光明,寶藏无量光明,寶香无量光明,寶雲無量光明,寶雨无量光明,天樂不皷自嗚,並合節奏,无量大寶光明宮殿旋空而下,至真尊前,而為貢獻,无鞅真聖萬口一辭,讚揚真梵,口稱偈曰:

巍巍元始尊,神通居第一。世間無與比,如日照萬天。

智慧廣方便,而能化有生。我等以萬身,身身俱萬舌。

以讚真尊道,窮劫不能盡。仁哉紫光天,善能變現身。

男形或女形,應機而接物。歸命北極母,無盡功德海。

永為盲者目,照耀於今古。功德與元始,通為內外化。

陶鎔大法器,普成无量真。

寶上真人與諸天眾說是偈畢,一切天神敬禮真尊,奉辭而退。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经典:《度人经》簡介

 

 

 

 
道教经典:《度人经》

 

赵孟頫 《度人经》

道教经典。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演说灵宝度人经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

据元道士陈观吾《度人经注解序》称:此经为元始天尊撰,以授玉晨道君;玉晨授玄一真人;玄一授天真皇人;皇人授黄帝以《度人经》上卷,授帝喾以《本章》、《玉历章》;西汉元封年间,西王母以《度人经》上卷及《本章》、《玉历章》授武帝;东汉时太上降授于吉,增灵书上篇;桓帝时老君降蜀授天师《度人》、《北斗》诸经;吴时太极真人授葛玄《度人经》,增灵书中篇;郑思远授葛洪经本,又增灵书下篇、太极真人后序,“即今之全本”。据此,《度人经》的正经当出现在先,而灵书乃是后来陆续增补。元人薛季昭于《度人经注解后序》称:葛玄感太极徐真人(来勒)所授,即有灵书下篇及太极真人后序,其后经品散落,葛洪受于郑思远之文,止于“大量玄玄也”。与陈观吾说有异。但都说明《度人经》的篇章在葛洪时已经基本定型。此经在洞玄灵宝部经书中甚为重要,唐道士薛幽栖认为:“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

《正统道藏》有《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61卷。卷一为经文,余60卷为敷衍经文而成。《高上神霄宗师授经式》谓:玉晨道君受元始天尊《度人经》后,命天真皇人并上请诸真人,总其元义,开品分系,共为60卷,以应六甲之数,秘于神霄东极华堂琼室之内。北宋政和二年(1112)之后,传到人间。加上第1卷经文,合为61卷本。其所列各经名称,与收入《正统道藏》及《道藏辑要》的61卷的名称相同,惟其编排次序略有出入。但薛季昭认为,在葛洪之后,“真真付度,灵文层出,然皆未有天真皇人之演义,前辈皆不敢强为之辞”。故谓《度人经》61卷本当系经过长时间敷衍,到宋代道教大行时,托名天真皇人以问世

著录

敦煌P2861-P2256号卷子载有宋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著录:“《无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灵寳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敦煌P2335《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卷五载《灵寳中盟经目》中著录《度人上品妙经》亦为亦卷。现存敦煌抄本《度人经》残卷共十馀种,大体亦不超出本经一卷范围。据《道藏》正一部《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载:“宋政和壬辰(1112年)之後,东华帝君始将神霄琼寳秘藏《灵寳眞经》(卽《度人经》)六十卷传世,合原一卷为六十一卷。”《宋·艺文略》著录《度人经》一卷,又著录《度人经》六十。

内容

全经由《道君前言》、《灵寳本章》、《元洞玉历》、《道君中序》、《灵书》上、中、下篇,《道君後序》、《太极眞人颂》等章节构成,为演说科仪、斋法、教诫、缘起等内容。

叙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太浮黎土向十方天尊大神演说《灵寳度人经》教。谓“说经一徧,诸天大圣同时称善,是时一国男女垄病,耳皆开聪。说经二徧,盲者目明。说经三徧,喑者能言。说经四徧,跛痾积逮,皆能起行。说经五徧,乆病痼疾,一时复形。说经六徧,白发反黑,齿落更生。说经七徧,老者反壮,少者皆强。说经八徧,妇人怀姙,鸟兽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说经九徧,地藏发泄,金玉露形。说经十徧,枯骨更生,皆起成人。”

尊崇元始天尊为至高无上之神。又敷述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以及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酆都等神鬼系统。谓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言有色欲,交接隂阳,人民胎生。欲界有六天,初下二天,果报尚粗,犹以身高为欲,次二天以执手为欲。第五天以口说为欲,第六天以眼神为欲。色界谓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卽登色界。色界总色一十八天。至无色界,至眞无情,不交隂阳,人民化生,但啖香炁,无复形质之患。此界之中,人身微妙,无复形色,或复形长数百丈而人不见,唯眞人能见之,同天人寿命。若人修至此天,唯存心识以入炁观,更能进修,卽生四种民天。又谓四种民天者,除二炁出入之外,无年寿之限,喜乐清净也。云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又有所谓“三天罗其上,大罗之上,并皆空虚,有自然五霞,其色苍黄,号曰黄天,黄天之上,其色青苍,号曰苍天,苍天之上,其处玄空,积空成青,号曰青天。”接著说明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种民天”、“三清境”的方法。谓凡人口业净,有十善功,以上生欲界之天;身业净,有三百善功,得生色界天;心业净,有六百善功,生无色界四天;炁观转妙,结习都忘,洞入自然,卽升居种民天也。在地府酆都等鬼神中,有万神之宗的五帝大魔王总领鬼兵,飞游太空,受命神公,普扫不祥。有天地水三官北酆刺奸明检鬼营。谓酆都九府之中,有九部刺奸,又有九都使者。北帝在酆都之上,命九都使者常检校三官九府之中善恶之魂等说。谓诸飞天大神时常监视人们的善恶行为,若人齐心修斋,六时行香转经,降消诸不祥。《度人经》还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仙道贵度,鬼道相连”之旨。

《度人经》卷二至六十一卷,每卷各立品目,内容据第一卷加以阐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根据隂阳、三才、五行之理论,说明宇宙生成、人物繁育及其顺德济功之道。如《玉明运度品》、《隂阳离合五行化体品》等。第二类举陈消灾、辟邪、制鬼、鎭魔之方,以尽祈禳济度之用。如《祈禳水旱品》、《斩灭五行邪怪品》等。第三类论保形养神、长生成眞之方。如《长生乆视品》、《回生起死品》等。各卷文体结构与第一卷相同,但间附眞雯寳符。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度人经》是灵宝的重要经典,我们常说“一切法皆从灵宝所出”。后世很多法术科仪,都受《度人经》的影响。

 

 

道教天字一号经书——《度人经》

 

《度人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比如《铁罐斛食》后面有一段梵音咒语,就是出自《度人经》的。还有就是我们用的宝箓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是出自《度人经》的。如“九曲河源”、如“韩司丈人”等。

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比如“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黍米之珠”、“诸天炁荡荡,我道日兴隆”。

还有一些咒语也是出自《度人经》,比如早课开头的澄清韵的词,“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召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一段,也是出自《度人经》。还有一些威灵咒和天尊宝诰,也多源自《度人经》。

那么《度人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书呢?

 

 

一、《度人经》的传授

 

《度人经》是道教“天字一号”一号的经典,明修正统道藏里,《度人经》就排在第一位,分在洞真部本文类。关于《度人经》的传承,有这样的说法。

真靖大师《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之序云:“昔在始青天中、宝珠之内,讲集灵宝之教,拯拔天人之伦。玉晨君受之,以序其首尾,秘于上馆,约四万劫一传,誓不轻泄于下世。于是龟台金母悯阳九、百六之灾,亲礼玉京,恳请流布。洎乎轩辕黄帝问道于峨媚之阴,稽首皇人,载传宝训。至吴有句曲葛玄,访道会稽郡,祈真上虞山,遇太极诰使之驾,降灵宝众经之帙,斯为上品,最先受焉。”

当时在始青天中、宝珠之内,元始天尊说法度人。玉晨道君受此灵文,就是《度人经》。玉晨道君把《度人经》秘藏在天上的琼楼秘馆之内,是不轻易传给下界之人的。后来西王母哀愍下界众生,受阳九百六之灾的伤害。于是亲自上玉京山恳请元始天尊准许将此《度人经》流布给下方修道之人。当年轩辕黄帝问道于峨眉山天真皇人,其中就有《度人经》的内容。后来句曲葛玄去会稽访道,在上虞山上,遇到了太极仙人。太极仙人传授给葛玄真人灵宝经书,其中《度人经》被列为上品。

 

 

二、《度人经》在道经中的地位

 

《度人经》在道教经典里面,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经典。

以前道士学道,并不是一入门就能学习《度人经》的,根据《正一法位》的记载,道士法位位阶分为十九级。最初级是正一箓生弟子,然后依次晋级到十九级。《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和《太上灵宝洞玄九天生神章经》列在十六级,属于灵宝中盟经箓。受了灵宝中盟经箓的道士,称为“无上洞玄法师”。

长庆二年五月敕:“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经》情愿以《黄庭经》代入者,亦听。”在唐代,道士的职业考试就要测试三部经典,《度人经》、《道德经》、《黄庭经》。可能是考虑到《度人经》比较复杂,所以唐皇特许可以以《黄庭经》代替《度人经》。

《度人经》在道教史上地位颇为崇高,对于道教的教义,乃至中国哲学也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注解《度人经》的高道较多,甚至有几个帝王也参与了。

 

三、《度人经》的主要思想

 

(1)开阔的宇宙观

 

《度人经》不仅仅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也是研究魏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度人经》出现之前,我国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大概有几种,一个是天圆地方的盖天说。一个是天圆地也圆的浑天说。但是都局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天地,直到《度人经》的出现,我们才知道了“天外有天”。《度人经》说:“三十二天,三十二帝,九天隐讳,九天隐名。”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们传统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上帝”,就是《诗经》所说的:“上帝临汝,无二尔心。”也就是“昊天上帝”,是这个天地的主宰。但是《度人经》里却有“三十二天上帝”,每一天都有一个上帝主宰之。而“三十二天”之外大罗天上,玉京山中的三清,才是万化之本。学道之人,可以超凌三界,永不轮转。

 

 

道教天字一号经书——《度人经》

 

开罗的宇宙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2)长生不老 齐同慈爱

 

《度人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元始天尊悬坐浮空五色狮子之上,讲说经法,“说经一遍,一国男女聋病,耳皆开聪。说经二遍,盲者目明。说经三遍,喑者能言。说经四遍,跛痾积逮,皆能起行。说经五遍,久病痼疾,一时复形。说经六遍,发白反黑,齿落更生。说经七遍,老者反壮,少者皆强。说经八遍,妇人怀妊,鸟兽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说经九遍,地藏发泄,金玉露形。说经十遍,枯骨更生,皆起成人。是时一国,是男是女,莫不倾心,皆受护度,咸得长生。”

这里是说通过道力之加持,人可以返老还童,无有疾病,并且永葆年轻。“是男是女,莫不倾心,皆受护度,咸得长生。”道教的长生,并不仅仅是不死,长生后面还有一个“不老”,修道之人,永远处于年轻、健康的最佳状态。这个是道教的理想。

人们处于此种状态下,不仅身体健康,人民安乐,并且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是时天人,遇值经法,普得济度,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经始出教一国,以道预有至心,宗奉礼敬,皆得度世。”天下没有杀害,没有坏人,人与人之间互相礼让,互爱互敬。能宗奉,烧香礼敬此《度人经》者,灾障不干,门户兴隆,与善有缘,神明护持。若能依诀持诵,则可以超度三界,独步玉京。经力弘深,乃至于此也。(编辑:怀霜)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