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壬寅年6月28日雷聲普化天尊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示現日

農曆八月初五日,雷聲普化天尊的聖誕

志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列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宏大願,以智慧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普化天尊是神霄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的化身。掌握雷霆,居九天應元府,手執金光如意,坐九鳳丹霞寶座,或騎火麒麟。每月初六日與旬中辛日,巡遊三界,察眾生善惡功過,驅妖除魔。天尊曾於元始天尊前發清淨願,願于未來世,一切眾生,若稱天尊名者,鬼妖喪膽,萬神護佑,一切不順化為微塵,一切願望皆得滿足,若人求道希仙、求長生延命,或命運坎坷,或遭口舌官司一切不順,或驅邪治病,或安鎮土煞,或求解除冤孽、超度亡魂,或求保護行藏,出入平安,平時皆可持誦“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聖號,妖邪遠避,神欽鬼敬,消災免難,轉運獲福。

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天尊執掌五雷,是眾生之父,萬靈之師,掌握生殺大權,專門懲處惡人。《歷代神仙通鑒》上說:“(黃帝)封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所居神宵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即入雷澤而為神者也。力牧敕為雷師皓翁。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

《玉樞寶經》中載天尊嘗于大羅元始天尊前以清靜心發廣大願。天尊說:“若未來世有諸眾生,得聞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一聲,或五七聲,或千百聲,吾即化形十方,運心三界,使稱名者咸得如意”。

【十字天經】——天經符文,焚香靜坐,冥心默念“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一聲,或五七聲,或千百聲,天尊即化形十方,運心三界,使稱名者,咸得如意。

學道之士、奉教之民,如果能夠持念天尊聖號,功德無邊。比如行夜路,恐鬼魂、山精之類干犯自己,持念天尊聖號,可保雷神擁護,邪魅不侵。若於雷雨之天,雷霆震怒之事,能夠持念天尊聖號者,可得天尊雷威之加持,免去雷霆打擊之患。若遇患難、或見他人患難者,至心持念天尊聖號,可除厄難,悉皆消滅。有無量無邊之功德。

根據《明史》紀載,雷聲普化天尊「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示現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夫風雲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壇複有秋報,則此祭亦當罷免」。#兩者的示現顯化之日貧道是以奉持的玉樞經為主。

明。《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記載每月初六日為玉樞會

近幾年來發源於。清代。江南地區民俗信仰活動「雷齋月」忽然的活躍流行了起來,衍生成,各地方宮壇紛紛推廣,並奉持雷齋,闡揚雷聲普化天尊信仰。

#還有一說此雷齋月為南方清微雷法傳承衍生而來。

雖然道藏並未記載雷齋月相關資料,但這對於(雷齋月)中認識普化天尊信仰,保持正面的態度。

但以玉樞經修持方面,貧道是以經典為主。故本道觀只有,每月初六、旬中辛日(雷齋日)齋戒沐浴,修誦雷經。

宗教信仰正信正念,明知事理,闡揚天尊聖教,不管何種方式,只要不離玉樞經中教義,天尊自然慈悲庇護。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在越南的流傳及啟示

發源於中土的道教,雖然主要流傳於我國境內,但在歷史上也曾影響到周邊國家民族,如日本、高麗等地,這已為教內外所熟知。

而同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越南,也曾吸收道教信仰與文化,但由於地處東南亞,較少受到關注。而其在越南的傳播及最終的沉沒,也有許多引發今人思考之處。

越南河內的真武觀

在秦漢至唐代的長時期內,越南地方大多受中國統治,期間有內地百姓向南移民,也把道教信仰帶到越南地區。

東漢順帝時,祖天師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了五斗米道教團,未幾,史料中就出現了道教流入越南地區的記載,建安六年(201年),張津受命為交州刺史,此人“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巾,鼓琴燒香,讀道書,雲可以助化。”

其中所謂“絳帕頭巾”,乃是早期天師道的重要標誌,而“讀道書”、“燒香”等則直接表明了他的道教信仰,“雲可以助化”更說明此人還在當地積極推動道教傳播,以期達到化民成俗的效果。

漢末中原戰火紛飛,而偏遠的交州卻較為安寧,不少中原人士前往避難,如《三國志·士燮傳》有載,繼張津任交州太守的士燮,“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

《牟子理惑論》也提到:“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可知不少道教人士南來,並將道教修煉之術帶入當地,還受到追捧。

如被陶弘景載入《真誥》的天師道世家之名士許靖,就曾遊歷交州,並受到當時交州太守士燮的敬重厚待。葛洪的《神仙傳》則記載了當時有異人董奉也往還於交州一代,曾用藥丸救活中毒身亡的太守士燮。

此後曾任交州刺史的陶璜、杜慧度等人,都出身尊奉道教的望族,他們結交異人,憑藉自身的地位聲望,推動了道教在當地的傳播。

東漢末名醫董奉醫治好了交州的諸多要人,從而推動了道教在越南的傳播一些名道也來到交州一帶傳道。如東吳虞翻,通易經醫術,因得罪孫權而被流放交州,在此十餘年,“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葛洪也曾多次到達當地。

據陳國符先生考證,葛洪二十多歲時就曾遊歷各地,達到廣州、交州一帶,甚至到達越南南部地區。後受到舉薦入朝為官,他卻以年老為辭,請求擔任勾漏令,該地在今越南寧平省安慶縣與南定省豐盈縣交界附近,因聽聞當地盛產丹砂,“導仙服食之藥、長生所保之石,實無求不有”。

雖然因為廣州刺史鄧岳的挽留而並沒有到任,但據今人的研究,他在越南一帶的遊歷確是真事,因為《太清金液神丹經》及《抱朴子》中記載了東南亞一帶的許多信息。

而元興元年著名的孫恩起義失敗之後,其妹夫盧循繼續率領起義軍征戰於東南一帶,也曾到達交州等地,並有名李脫者帶領當地道教信徒相應。

有學者認為此人乃係當時的“李家道”之流。雖然起義最終失敗,但此事說明當地已經有了不少信徒,道教已經傳播開來。

李唐王朝奉道教為國教,道教也因此在其統治範圍內大為盛行

到隋唐時期,道教趨於成熟,也更多的流向南方。咸通年間,有擅長仙道法術的高駢,擔任靜海節度使,鎮守安南地區。此人信奉仙道,並施行法術。在任時重用道士,熱衷於齋醮科儀、朝拜鬼神、燒煉金丹。

唐王朝以道教為國教,多位帝王曾多次下詔在全國各地修建宮觀、廣度道士。當時隸屬中原的越南,也因敕令而修建了不少道觀,現在可考的尚有數十處。唐德宗年間,有安南人姜公輔,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進入朝廷中樞,曾任宰相之職,後自請為道士。

唐末中原戰亂,越南地區趁機獲得了自主,該地區道教的發展也隨之更多受到越南政權和國情的影響。在越南立國之初的丁(968980)、黎朝(9801009),道教受到統治者的支持。

丁先皇(924979)作為越南開國之主,就對道教崇奉有加,他曾經朝拜寧平省的天尊洞,在其間重塑神像,供奉玄天上帝。又模仿中國的宗教管理模式,在越南政府中設立道官系統,立有“道錄、威儀、都官”等職務,並敕封高道。黎朝的君主們也繼承了這些做法。

在越南真武信仰一度十分流行

此後建立的李朝,其太祖李公蘊(9741028),是福建人的後裔,知風水之學,並據此將首都簽到大羅城(即今河內),又修建真武觀(此觀今存河內西北部),並派人北上中國祭祀后土皇地祇。

又於1011年(李朝順天二年)在都城修建太清宮,此宮後長期作為越南道教舉行盛大活動的場所。數年後,李太祖又“度京師千餘人為僧道”,還向宋真宗啟請《道藏》經典,宋朝從其所請。

此後李朝的太宗、聖宗、仁宗、神宗、英宗、高宗等都有好道之舉。

太宗曾將禦衣賜予助其登基的道士陳慧隆,聖宗常行齋醮祈禱,並到多處宮觀祈雨。仁宗則不僅修建多處道觀,常行齋醮法事,還與道教人士談玄論道,切磋學問。

神宗更下詔免除道士的勞役,並督造殿堂、金銀神像,多次巡幸宮觀,舉行齋醮。英宗也曾臨幸道觀,舉辦道場科儀,像道教尊神祈雨等。

高宗則更進一步把道教(與佛教)納入科舉之列,道士可以通過科考入仕。李朝這種將三教列為科考內容的做法,是其與中國科舉制度的重大差異之一。

撫今追昔,有一些經驗教訓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道教自進入越南地區,一方面始終停留在依賴技術生存的層面上,如齋醮科儀、風水玄學等,這些道術或曰方術,只能用於解決某些具體問題,卻不能解決精神世界的問題。

另一方面輸入了一些神靈崇拜,但在多神信仰的氛圍中,對神靈的崇拜與鬼神迷信沒有區別,不過是在迷信的萬神殿又多了幾個人偶。

這兩方面都不能帶入一套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產生信念上的認同,從而委身信仰。這就使得其社會基礎極為薄弱。

進而,由於道教的輸入大體停留於神靈、民俗、道術的層面,自身無法建立團結穩固的教團,在下層無法組織起信徒群體,在上層則高度依賴於政權。

官方支持則熱鬧一時,官方打擊則毫無自保之力,只能任其宰割(道教流入高麗,最終歸於消泯,也有同樣的緣故)。這是值得今天引以為鑑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皇懺》是一部怎樣的經典?

《皇懺》,全稱《玉皇宥罪錫福寶懺》。道教傳統認為經常誦念這部經典能起到除罪減過、解冤釋愆的作用。因而,《皇懺》在道教徒的生活、儀軌等事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 “皇”者,指玉皇大帝;“宥”(yòu)者,指寬容、饒恕、原諒之意;“懺”者,指懺悔以往之過咎也。

我們為什麼要懺悔?懺悔能改變什麼? 《皇懺》經中這樣說:“蓋本過尤之寡,從生入死,端由踐履之乖。性一縱,則積甚丘山;心一悔,則釋如冰雪。故本行(指該經)經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緣之了明。敢不萌於悔心?敢不收其縱性?”

這一段話想要說明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當中可謂口業、身業、心業眾多,過咎頻而行為多乖,故須“投誠懇切,望聖矜憐,十惡五逆,隨跪拜以消除。三業六途,遂稱揚而洗滌。”

誦此真經,必按聖訓,先念玉皇寶誥(即彌羅誥):“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髮光明。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qióng)高上帝。”

然後再跪拜依次誦念,志心朝禮,發諸願力:“願無起疑惑,願無起貪嗔。願無起淫欲,願無起嫉妒。願無起殺害,願無起凡情。願無起凡思,願無起昏垢。願無起聲色,願無起是非。”

“願無起憎愛,願無起分別。願無起高慢,願無起執著。願凝神澄慮,願萬神調伏。願心若太虛,願內外貞白。願身得清靜,願超度諸難。願得睹慈顏,願咸蒙護度。願普聞妙法,願親奉供養。”

“願永無輪迴,願惡根斷絕。願玄都記名,願諸念不生。願萬緣頓息,願舍諸妄想。願受持是經,願無所不容。願無所不納,願外邪不亂。願真宗不失,願靈根不敗。”

“願不墮凡流,願不入俗網。願萬魔不攻,願得聞正法。……願善護真宗,孝養父母;願恭敬三寶,竭忠於君;願不殺不盜,不淫不妒;願不嗔不恨,不驕不詐。”

誦經之前,需齋戒沐浴。登臨寶殿,需清靜身心。玉皇聖前,虔恭發願。口持寶號,心依聖訓。發懺悔心,生憐憫意。退淫欲之念,證進道之志。

通過誠心發願,可以除罪減過,解冤釋愆。經力可感“上及九玄七祖,普同六道三途,蠢蠢群生,茫茫下土”,均可“悉仗玉皇之德,同消廣劫之愆”。

《皇懺》,乃玉皇之帝訓,先聖之真言。如能常誦此經,或信徒家中供奉,必獲吉宅康寧、仕事順遂。此正如經中所言:“粗知習誦,罪福兩途。罪既除,則福必蒙賜。災祥二理,災既消,則祥必可儲。惟除罪於前,及消災於後諒蒙慈憫,俯徇懇求,敢伸禮拜之誠,庶沐簡禳之降。露香懇請,望帝仁慈······百祥來介,後裔繁昌。世躋仁壽之鄉,長享綿延之福。”

最後,誦此大贊懺悔之韻:

酬天地,蓋載恩,蒙日月照臨身形。

中華水土萬萬春,報父母養育深恩。

四大深恩實難報,登寶殿諷演仙經。

焚香禮拜眾高真,求懺悔罪滅福生。

誦經,就是誦唸經文,是道教齋醮中最普遍常見的一種儀式。一個道教徒在入道後初習儀式時就要學習誦經。《道門通教必用集》稱 :「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其意乃通過誦念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所以,誦經是一種最基本的修持法門。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箴言

由十四個冷僻字組成的這麼一幅儼若天書的聯語,曾使多少游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為憾。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幅楹聯從字形、讀音、字義諸方面,作了註解和說明。這個註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這十四個字都是按照道教經義,依六書構字中的會意之法,創造出來的而具有特定含義的字。比如〔身寶〕字,讀作「玉」。因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其珍貴如玉,因之,以〔身寶〕取形,以「玉」取聲,賦予這個字的具體意義。再如〔身丹〕,即「爐」字。道教認為人身的陰陽交會,可以修煉內丹。所以〔身丹〕字的意義就是:人的本身就是寶貴的煉丹爐。

二、字義的引申及比喻。如〔天水井〕字讀「益」,這個字以「天」、「水」、「井」三部分組成,指人雜念俱消、形神歸一的極靜狀態下,上齶會產生一種津液,因其從上齶而下,比喻為天井之水,又因為這是道家在修煉養真功夫上取得的初步成效,所以引申以「益」字取聲取義。

三、注意體現道家修煉功夫方面的條理和次序。如上聯:〔身寶〕〔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萬〕〔自家水〕,是指:內煉、築基、得藥三個方面及次序過程。而下聯〔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夭水井〕〔在人內〕〔九真〕則指:外行修德、以至見效丹成的次序與過程。以上略舉幾例,說明在註釋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和依據。

這幅聯語刻在古樓觀說經台老子祠大門內《道德經》碑石之側。上聯右上角標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個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餘辭書都無從查考。但根據道士相傅,上聯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藥」,下聯讀作「正道行修益壽丹」,是道家關於養生修煉的聯語。茲按照字的構造,結合道家修養丹法,試作探討釋義如下:

〔身寶〕讀音:玉〔yu〕:玉字是珍貴之意。家有珍貝為寶,天有日、月、星三光為寶,人有精、氣、神三品為寶。相傳老君對修煉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會意身內有寶,珍貴如玉。常人因凡情縈擾,恣情縱慾,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中說「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為人生由於有分外貪求,造成煩惱妄想,不覺輕失珍寶,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寶,恬淡世情,積精累氣,以求長生。

〔身丹〕讀音:爐〔LU〕:爐是冶煉的器具。道家的養生煉丹有兩種:採外藥(草、木、山石、銀、砂),安爐立鼎,以柴薪燒煉者為外丹,而此字是指煉內丹而言。從字的構成應理解為:以人身固有的精、氣、神,經過陰陽交會的作用,就可以煉就養生的真丹。道家《丹經˙悟真篇》臂肪托吹饋趕勸亞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煉丹的鼎器,也有煉丹的元素。 〔身丹〕字反映了道家關於修養的基本方法。

〔丙火〕讀音:燒(SHAO):按張道忠註釋:一、內、火。一者,坎也,為水也;內者是身內有水、有火也。不燒柴薪,用自己身內水火,自燒煉去頑礦,要其靖正,丹砂燒煉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藥,便得長生不老之術也。這個解釋,與道家修煉丹法經義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時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節到,寒冷至極,在天干為壬癸,在地支為亥子,在卦為坎,在四方為正北。按老君太極圖意,陰極生陽,故曰「冬至一陽生」。四時運行,陰極生陽。水者萬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陰極生陽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時,寢寐靜極,真氣沖動,腎水沸騰,豈不是天一生水麼?火者在時令為夏,在四方為正南,在卦為離,在天干為丙丁,在地支為己午,在三光為日,在人身則為心神。故修煉家在天一生水,真氣沖動時,必須立即用心意招攝使其不致洩漏。道家《丹經》提到:火逼金行者,實即心火下降,腎水上騰,陰陽交會成為燒煉之意。

〔木石土〕讀音:煉(LIAN):此字由「木」「石」「土」組成。按道家陰陽五行的說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係金屬,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經》中說:「木為火之元神,金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質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腎、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變化,只有土屬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說「土能生萬物」。道家《丹經》又稱土為「土釜」、「媒聘」、「黃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來招攝人身內的水火,使之歸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元神、元精)。只有經過這樣的提煉,真氣才能正常運轉。

〔心命〕讀音:延(YAN):延字由「心」、「命」兩字組成。它含有延長壽命的意思。道家認為只有性(心)命雙修才能延年益壽。所以《丹經》中說:「只知修性不知命,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養心神。寧心靜慮,使萬念俱空,心曠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煉精氣,慎房事、戒淫欲,求得精滿氣足。又因為人的心神和精氣有緊密的聯繫,如果心神不寧,精氣必然耗損,損之又損,壽命定會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靜神心,固守精氣,這才是延長壽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導的養生之道。

〔千萬〕讀音:年(NIAN)字義:此字是由「千」、「萬」兩字組成。隱含依法修煉能夠達到長壽無極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賦》有「九竊通鬱,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sui」之句。 《宋書˙樂志三》雲:「今日樂相樂,延年萬sui期」。 《莊子˙在宥》載,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講養生之道時說:「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嘗衰」。 「千萬」意喻長久,人如能依照老君養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養,就能身強體健,延長壽命。

〔自家水〕讀音:藥(YAO)字義: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這個〔自家水〕就是內丹的元素。道家經典《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自、家、水者,即人體內之精液,為三品上藥之源泉,故道家《丹經˙悟真篇》中又說:「人人本有長生藥,只是迷途枉自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 〔自家水〕(藥)人不分賢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欲過度,以致「藥」源枯竭,多疾壽夭。因此,修煉家把清心寡欲、築基、煉精,作為養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讀音:正(ZHENG)字義:張道忠注:「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併止為正,主者註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為仙之本也」。張道忠的這個解釋,意義還比較隱晦。按此字的組成及含義,與上聯的〔身寶〕字相對仗。上聯的〔身寶〕字是明示人知身內有精、氣、神三寶,固守勿失,下聯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純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與德、內與外對仗意義。 「青」,在五行為木,木為青色,在四季為春,在四方為東,屬萬物生氣一方。又春為一sui之首,草木應春而生,枝??青蔥,隱含人循道養生,就能生機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見,〔正青〕字體現了修煉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義。

〔人道寸〕:讀音:道(DAO)字義:此字由「人」、「道」、「寸」組成。 「人」指人體。 「道」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 「寸」是小的長度單位,喻「寸心」、「方寸」,即個人的心。整個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離常理,寸步不違天道。上聯的〔身寶〕字喻陰陽交會之理,而〔人道寸〕字則是教人修煉時要順乎人身陰陽之道,使人常處於無邪思、無妄為的清靜狀態。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響,心神躁動,胡思妄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為,氣血循環不軌,陰陽失去調和,心神離鏨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靜心神,革除邪思妄為,循道而行,返樸歸真。

〔人法心〕讀音:行(XING)字義:此字由「人」、「法」、「心」組成。 「人」還是指人體。 「法」是師法的意思。 「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靜經》雲:「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來是清靜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慾牽繞,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寧心澄慮,取法自然清靜之意。修養家把此意稱之為還「本來面目」。又《陰符經》雲:「心生於物,死於物」。 《定觀經》雲:「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為一」。 《大洞經》雲:「靜之為性,心在其中矣,動之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 《道德經》第十九章云:「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上講的都是絕去私慾,養我常靜常清之心。

〔至成〕讀音:修(XIU)字義:此字由「至」、「成」兩字合成。 「至」是達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個字喻有堅持不懈的意思和決心。以上各字已說明人身精、氣、神的珍貴,陰陽交會的至理,心、腎,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誠心修煉,就一定能夠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其意就是收視返聽,經百日即可見修煉之效。

〔天水井〕讀音:益(YI)字義:此字由「水」「天」「井」組成。張道忠注:「〔夭水井〕者添也,滿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長滿不缺為〔夭水井〕也。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無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虛其心,實其腹,便是長生之根本也」。此解釋基本符合老君修煉之法。所謂「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虛極靜篤時,陰陽交會,心平氣和,只覺口內上齶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潤百骸。故《道德經》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呂洞賓《百字碑》中說:「白雲潮頂上,甘露灑須彌」。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在人內〕讀音:壽(SHOU)字義:此字由「在」「人」「內」三字組成。 「人」指道家的所謂真身(修養家稱內產嬰兒)。 「內」是指人身內的精、氣、神就凝成一種結晶物。故道教《丹經˙參同契》說金丹長成以後的形態是「類如雞子,黑白相扶,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因它類若雞子,所以便叫丹,又因為它長成以後,和嬰兒一樣,所以又叫做「嬰兒」。但這時的丹在人身內,還沒有成熟,似婦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內」,即〔在人內〕字。如果人身內成就此丹,便可長壽在望。

〔九真〕讀音:丹(DAN)字義:此字由「九」、「真」組成。 「九」喻煉功長久,「真」是真實之意。此字古字彙中雖無從考據,但含義並不怪異,如泡製中藥就有「九蒸九曬」之說。這和修煉家所說修煉功成時,「九轉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經》中說「三千功滿」。所謂「三千」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這裡的「九」不能理解為絕對的九次或九年,確切地說,「九」就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修煉。比如煉金,次數愈多,純度愈高。 「煉丹」也必須是久修久煉,真丹才能煉就。

前面我們對聯語的十四個字分別作了闡釋,現在再把十四個字分為上下兩聯,總括起來說說全聯所包含的意義。人們知道,道家的養生修煉,是為了清心寡欲,凝神靜慮,保持血氣調和,從而達到防病祛病,使生命延長到應有極度、避免夭壽的目的。道家把養生修煉叫「煉丹」。丹有內外之分。簡言之,內丹就是自身的修煉,外丹就是經過提煉的藥物,服之可以保健。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煉。用科學的語言說,自身的修煉是延年益壽的內因,是根據;服用保健藥物是延年益壽的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故道家把自身的修煉放在養生的第一位。

這幅聯語概括了道家養生進行自身修煉的基本內容。

上聯:「玉爐燒煉延年藥」,意思就是「延年藥」這個對人來說最寶貴的東西,不須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煉爐,可以燒煉出來。意義既深刻,又易懂,一語道破了道家修煉的奧秘。

下聯:「正道行修益壽丹」。 「益壽丹」與上聯的「延年藥」意思基本相同。 「道」是方法,也可作「規律」解。 「正」是區別詞,與「邪」對立。 「正道」就是正常的或固有的規律。 「行修」含有下苦功夫修煉的意思。這一聯的意義,就是按正常的方法下苦功夫修煉,就能煉就益壽的真丹來。

這裡還須指出,上聯的「燒煉」、下聯的「行修」是這幅聯語的關鍵所在,必須理解其重要意義。養生的道理縱有千條萬條,但煉功深淺程度全在自己,因之取得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農曆六月十三日,山聖母萬壽千秋

黎山老母故事:

黎山老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亦稱無極老母。傳說驪山老母居於驪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聖像。

傳說中驪山老母橫跨多個時代,具有極為強大的法力,並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如齊宣王的妻子鐘無艷(戰國時代)、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唐代)、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宋代)、祝英台(東晉時期)、千年白蛇白素貞(宋代)等,都為驪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人物簡介:

驪山老母

《路史》雲:“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長安志》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 《漢書·律曆志》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騰蛇),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 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驪山乃老母煉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 種皮膚頑症,故曰神湯,亦是老母之聖德也。

驪山老母不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漢族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農曆正月二十日漢族民間製作麵餅是為紀念老母煉石補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驪山老母廟會,歷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眾數万人上山朝拜、祭祀這位功德無量的遠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相傳樊梨花、白素貞都曾師從於此人。

門下弟子:

據《神明聖紀》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道法高強。不僅具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法,更配有誅仙劍、打神鞭、混天棋盤、分身雲符及乾坤圈等各種寶物。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 將嫁與大唐將軍薛丁山協助征西。」並語前世因緣:“汝二人為玉皇上帝駕前之金童玉女,某日天界蟠桃大會上,因動思凡之心,於嘻鬧之間,金童不慎擊壞瓊瑤,而玉女也將水晶瓶打碎,玉皇上帝盛怒之下,便將予以處罰。斯時,南極仙翁趨前禀告,金童玉女尚有夙緣未了,建議將二人貶下凡間,結為夫婦以了前緣”。

樊梨花兵至寒江關時,其遵從師命開關降唐,並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而《白蛇傳》中的白娘子也相傳曾師從於梨山老母。白素貞是四川青城山下修練千年的白蛇,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女主人公,也稱白娘子、白蛇。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杭州有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在西湖與美麗女子白娘子及其使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邂逅相遇,同舟避雨,遂結為夫妻。

在歷代傳說裡,梨山老母都是以慈祥的老奶面目出現。關於她的傳說真是神出鬼沒:

  1、戰國時期:鐘無艷是她的弟子~

2、唐朝:她在唐僧師徒的取經路上,夥同觀音、文殊、普賢幾位菩薩弄了個莫家莊出來,自己扮寡婦媽媽,其餘則化作三個美貌小姑娘,把豬八戒迷得七葷八素,把唐長老調戲得面紅耳赤。然後還在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心的時候,跑去他面前磨繡花針,等著李白問她“你磨什麼呀?”她就說,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然後李白大受啟發,從此刻苦用功,成了一代詩仙。

  3、太宗貞觀年間,她還收了西涼國寒江關守將的女兒樊梨花做徒弟,教她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術。然後叫她下山去找個如此這般的老公,還得讓他過三道難關之後才以身相許.

  4、宋代:她又收了穆桂英做徒弟.結果這個徒弟命不大好,成了寡婦,還得帶領一群老寡婦小寡婦去打金兵.還有一說白素貞白娘子也是她的弟子。

  5、清代:居然有刻本小說講祝英台殉情之後,被梨山老母救了起來,還教了一身法術,當了女劍仙什麼的。

相關傳說

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像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華池中,湧出白玉龜台、神獬寶座,斗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斗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2]

《集仙錄》所載: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絕代,嘗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遊此遇之,驚其艷,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懲,乃罷。自此之後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2]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八引《集仙錄》略謂: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

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飢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於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只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後,絕粒。後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2]

另一說,殷周之間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親附於週,為諸侯所推服,唐宋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在通俗小說或戲曲中,驪山老母也稱“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 .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開光

道教請聖開光諸事宜

今之世人,請聖者多。一非慕道,二非尊佛。或急功近利以求財,或心浮氣躁以謀福,皆失其本。

又不知禁忌,邋遢供奉,往往無功有禍。要請神諸真,先須知道為何而請?

請聖

神本無形,佛亦無相。聖人隨方,仙真隱跡。所以鑄造神像、日夜禱告者,是以尊崇之至,以為仰慕;並及督促、警示,使自性不致墮落、隨流;或叩拜時便於存想之用。天地設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以供修真;修混元宗壇、萬法宗壇供祈祝禱告。又有十方叢林、叢林、子孫叢林和無數子孫廟供人瞻禮叩拜、方便修行。或有新修觀宇尚無供奉,或有道士云遊不在廟宇,或有居士在家長年修持,都可請聖。

請聖,非請其身,是請其神。欲請其神,先請其身。或用泥塑,或用陶器,或用石膏,鑄造其身。求寬眉垂耳、惟妙惟肖、慈祥和睦,法器、坐騎等此處不談,均按經書塑造。居士、信眾家中供奉的小神像,一般廟宇、商店都可請到,也略去不談。無論家庭、廟宇請造神像,均須擇黃道吉日。廟觀造像,開工、竣工、工間均有嚴格工序、儀式,不同於其他。下文只談鑄造或請像完畢後。

神像造好,則再選黃道吉日,進行裝藏。裝藏畢,選吉日良辰待開光。一般,裝藏在開光的前一日進行。開光與裝藏不宜相隔日期太久。裝藏畢,無論大小神像,用紅布(新被面、綢緞亦可)包裹其身;或只遮蓋頭、肩部。

廟宇神像的裝藏內容物較多,一般有五色糧、香灰、鏡子、硃砂、辰砂、十二藥精(或二十四藥精​​)、雄黃、白芨、五色線、老皇曆、經書、錢幣、金銀、瑪瑙、玉器、藏符、金光符、本神誥等。家中請的小神像,一般裝雄黃、猩紅、硃砂、辰砂、香灰、十二藥經、藏符等。裝畢,封口(廟宇大神像一般藏口留在神像背後,最後用泥封口;商店小神像一般藏口留在神像底端,翻過即可)。封口,或用泥,或用蠟,或用符。裝藏,須道教高功或大法師完成。封口時,請五炁入內,封口有咒。

也有在開光法會舉行當時,先裝藏後開光的;也有廟宇在裝藏時舉行《裝藏科儀》,以示現大眾的。普通道士、居士或非出家人,均不得給神靈裝藏、開光,須是高功才可。

現今之人,或是隨波逐流,或是攀高比財,或是急名近利,或是求官求學,也選吉日,也拿紅布包裹,將神像抱在懷裡,匆匆忙忙,請回家中,而後手忙腳亂,尚不知如何安放,如何供奉。或有香火供奉,但不知積德者。或有本月供奉,來月就看收入有無增長、疾病有無痊癒者,若無,將神靈棄之不管。或有不知供奉,涼神於書架,若擺設品。或有放於家電附近、床頭廚房者。凡此種種,請神有何意?無福招災。神之為神,必能應感十方,心不誠,意不專,求名求利,不行一善,反言神不顯應。此種之人,不知因何請神而請神,不知神為何物而奉神,神豈能降佑?

積德善行者,無奉祀不進廟而神靈自然佑護其人其家一生;行口不善,與人爭利,雖日日焚香,而必有災禍。否則,其神非神,而為魔。魔者,得某人利則庇佑某人;神明者,先糾察善惡,而後以此公平賞罰。故現今之世請神而反招災者愈多,非神不靈,乃是神靈。不知禁忌,不懂緣由,財色迷心,酒肉濁氣,惡口妄心,不知修身,不知存德而請神請佛者,必無福有災。

有善人求神為平安者,有弱者求神為康健者,有慈心者求神以保佑他人者,天必佑之;有請神為求官而便於搜刮民膏者,有貪污作惡而希求不被揭發者,有不信因果而求利而不行一善者,天必懲之。

天網恢恢,天道朗朗,因果循環,其因在人。天者,只是依人所行所思,定時施行賞罰而已。所謂定時,三元五臘、四時八節、太歲鬥期、甲子庚申。三尸在身,丁甲在天。六道四生,三界十方,一切有情有性,豈能逃脫?而還有土地、功曹、山岳、河神、城隍、靈官、三官大帝、雲空過往各路神靈。

自種因,自得果,生生世世不得脫。大道朗然,天道無晦。希求眾生多修正道,不滋迷信。下文談開光。

開光

開光和裝藏一樣,須知其義。神像開光的涵義是使本神入位,享受妙供,常聽人間疾苦,解厄降福。玉器、配飾等開光的涵義是使帶靈性的物品受沾法力,而後能護佑主人。汽車、手機、文具等無須開光。現今之人,或求平安,或求吉利,或求考試成績而不惜財力,胡亂開光。須知平安在於遵守規則,吉利在於自己誠信不欺妄,考試成績在於自己平日刻苦用功。更有廟院,進行手機號碼開光、彩票開光,甚至給人開光。

這些,不僅齋主無益,連出家人也要遭殃。這不是給百姓謀福,是在禍害和誤導百姓。

地獄門前僧道多,願同修切莫忘本求利。慎之慎之。

更有不懂道法,或自身不戒葷腥,而矇騙世人,為人開光的修道人。慎之,再慎之。禍福自負。

大神像開光 先由高功算好吉時及喜神方位,設立壇場,擺放牌位。主人提前準備好臉盆、毛巾、梳子、鏡子、針、五色線、長的紅毛線(約二十米,根據實際殿堂大小加長或縮短)、毛筆、硃砂、辰砂、猩紅、白酒、白芨、黃表紙等(具體按高功列出的清單),這些物品,均須是沒有用過的新品。幾位神靈,就準備幾份,神靈之間不得混用。主人須前一日沐浴,新衣抱住大鏡子,將紅毛線的一頭置於大鏡子中心,由殿內慢慢走出。高功在神颱上放線。到殿外後,主人將日光通過大鏡子折射到神像面部,而後,從天目開始,依次照耀左眉、右眉、左目、右目、鼻子、嘴巴、鬍鬚、下巴、左耳、右耳、左手、右手、左足、右足等,均按高功指示行動。高功依次點天目、書諱、秘咒。開光畢,高功問:“開光以後,神無不應。試問天下光明否?”

眾人回答:“天下光明,神光普照。”

小神像開光 即以上過程的簡略化,一般由高功一人完成。默誦《八大咒》、《心印經》、本神經或本神誥等即可,點五官、手足等,書金光篆。也可以在舉行其他祈福迎祥道場中附帶完成開光,一般程序為請令、默諱,請五炁,再依次用硃砂筆點開五官、手足等。也可以在誦《早課》中完成,一般在念至誥章處,由高功請令、書符,點神像,畢,以黃表紙書諱和金光篆。硃砂中,亦可加入雄雞血,但取血時不可傷及雄雞元氣或性命。

配飾、玉器開光 只默誦金光咒即可,或加以誥章,末,書篆。也可在祁祥道場或《早課》中由高功附帶開光,高功請炁入配飾中,加以金光篆。玉器、金銀、神仙畫像、尊重之物都可以開光,生活日用品(家電、手機、鉛筆)、活物(人、寵物、花卉)、入口物(煙、藥物、水)、非物質(如手機號碼,彩票號碼)均不得開光。

廟院的神像開光後,即可接受五供養(香、花、燈、水、果)。家庭請的神像,則須用紅布包住面部,將神靈面向外,捧回家中神位上。沿路嚴禁交談、口語,或進入污穢場合。神位應提前準備好,廚房、臥室、衛生間、家電附近等不得供設神位。須找僻靜、幽雅處,面南(如不能,則面北)設立神位。神位底部一般距地板不得少於一米六(即神像面部不得低於一般成人的視平線)。香爐提前準備好香灰(可在附近廟宇事先請些香灰裝好),填約四分之三,以便插香。神像請回後,底座鋪黃布或黃表紙,神像座於其上。擺正後,揭去頭部遮蓋的紅布,擺淨水、鮮果、鮮花、紅蠟燭等,以乾淨毛巾輕輕擦拭神像雙眉、雙目、鼻、口、雙耳等,以示迎接(條件許可的話,亦可鳴放鞭炮),然後上香。供品擺設的要求和禁忌,以及上香、叩拜的要求和涵義在此不談。以後,除六戊日外,每日卯酉兩次(或卯酉午三次)上香,每月朔旦望旦、三元八節、四始五臘、祖師聖誕日、家人本命日、甲子日、庚申日加供饅頭、麵條等。

配飾品等小吉祥物開光後直接佩戴即可。其他玉器、金蟾、貔貅等擺設室內的靈物開光後,直接安放在吉方即可。靈物安放另有各自禁忌,在此不談。

請神之要,一在心誠,二在畢恭畢敬,三在平時積德積福。平時不積,用時方去求神,神亦莫能助。修聖求真,須是一生一世的事,貴在點滴,貴在持之以恆。人若能不殺一切有情生靈,心口意不妄不偽,不以非禮取物,不食葷腥菸酒,不賭博,不淫祀,常能孝敬六親、遵守國法地規,愛老愛幼,助人為樂,坦蕩正直,磊落無私,自有天地護持。天地既能護持,萬神敢不護佑?自有土地、城隍、三官、六丁六甲、破邪金剛、金童玉女、飛天神王真武祖師玄天上帝救苦天尊日夜護佑其左右。反之,神不為神;神像,只是家庭中的一個泥巴或陶瓷擺設。福不至,而禍自來。故云,善者招福,惡者招災。雖日夜拼命膜拜,口中念神,而心中無神,身亦不行善。此,非請神者,只是一個迷信愚夫而已。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帝聖父母,淨樂國的皇帝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

“孝”有三種境界,你知道嗎?

《禮記·祭義》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區分了“孝”的三個等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是儒家所極為推崇的一種德性。儒學重視家庭倫理,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最為基礎和根本的一種,“孝”就是對親子關係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孔子曾經在很多場合談論過什麼是“孝”,譬如“無違”、“色難”等,但這些說法還不能夠讓人對什麼是“孝”有明確的認識。孔子特別說過,所謂“孝”,絕不只是能夠以飲食供養父母而已,犬馬都尚且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儒家心目中的“孝”是否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尺度和標準呢?

《禮記·祭義》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區分了“孝”的三個等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是,最高等的孝是使雙親受人尊敬,其次一等的孝是不使雙親聲名受辱,最低級的孝是只能贍養雙親。乍看之下,這幾句話平淡無奇,於是,曾子的弟子公明儀馬上問道:“先生您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孝吧?”出人意料的是,曾子竟然回答:“這是哪裡的話啊!君子所謂的孝,指的是在父母還沒有說出口前就能夠預先揣度到他們的心意並去實現,假如父母有不合於正道的心意將要產生,也要提前覺察到這種傾向,並用正道匡諫父母。我不過是能夠贍養父母罷了,哪裡能夠稱得上是孝呢!”由此可知,“尊親”和“弗辱”並不像字面上看來的這麼簡單,而是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曾子隨即對“尊親”和“弗辱”的內涵做了進一步揭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骨肉,我們用這樣的骨肉在世間生活,怎麼敢不謹慎?生活起居不莊重,是不孝,事奉國君不盡心,是不孝,任官辦事不嚴肅認真,是不孝,對朋友不守信用,是不孝,上戰場殺敵不勇敢,是不孝。以上五方面不能做到,災難就會降及雙親,怎麼敢不謹慎啊!君子所稱為孝的,是一國之人都羨慕他的父母道:'有這樣的孩子真幸福啊!'這才是真正的孝。”

經過曾子的解釋,“孝”實際上就從簡單的事奉父母,變成了對自己全方位的德性要求。父母所在乎、關心的無非是子女,子女品行優秀、平安健康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子女如果只是做到了能贍養父母衣食住行,而自己的人生卻過得潦倒不堪,父母必然會感到心安,憂慮不已。因此,真正孝的子女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只屬於個人,不可任由自己的性子肆意揮霍處置,也不會讓自己輕易身處險境,否則就是對父母和自己的不負責任。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俠客叫聶政,受韓國大夫嚴仲子之託,請他刺殺仇家,但嚴仲子五次三番登門拜訪,聶政都不肯答應他的請求,原因是他家中還有老母親尚在,不可以自己的生命許給他人。直到聶政母親去世後,他才答應了嚴仲子之託,完成了刺殺,但也付出了生命。俠客本來是最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但是由於存著孝子之心,他也絕不會輕易委身他人。

不僅如此,子女還要能夠時刻能夠體察父母的心情和他們的所思所望,盡量做到一切行事都不讓父母有所憂慮和擔心,這不是說對父母的心意都要百依百順,而是要能夠分辨出父母哪些心意是正當的,哪些是錯誤的。父母不是聖人,他們也可能犯錯,在這種時候,子女如果一味順遂父母心意,最終使得父母做下錯事,便是使父母名聲蒙羞,歸根結底也是不孝。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人會將孝看成是百善之先,因為一個真正做到了孝的人,必然是一個修德自持、敬慎恭謹且明辨是非之人。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童玉女”傳說故事是怎麼來的?

真武大帝神像旁不僅有龜蛇二將外,通常還有金童玉女二位侍者,他們有著怎樣的來歷和傳說故事呢?

金童玉女大量出現在宋元以來的大量戲劇中成為神仙戲的重要角色。宋元時,即有南戲《金童玉女》傳奇。元代賈仲明《金童玉女》雜劇。影響很廣的神話戲《張生煮海》中書生第羽與龍女瓊蓮最終成婚,他二人也被說成是上界金童玉女下凡。後被東華仙人接歸位。

金童玉女為周公與桃花女的說法,也源於元明戲曲和小說。

桃花女故事在民間流傳久遠,元代已有《桃花女破法嫁周公》雜劇。

戲的情節是:算命人周公開業30年,從無錯差,百算百準。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算定好兒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橫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限禳解之法,嫠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周公退卦錢,說他卦不靈,周公大驚失色。周公又給彭祖算卦,斷定他必死,彭祖遇桃花女,桃花女亦教分禳解之法,彭祖便貪污祭拜北斗星,得以延長壽命,彭祖見周公,周公知其原因,忌妒桃花女破卦法術,請彭宜為媒,娶桃花女為妻。

桃花女進門後,周公費盡心機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的巫術所破。一次他想害死桃花女,反而險些害死分的親生女兒。其後,周公仍設計害死桃花,桃花巫術高明,恰厄運落在周公家中,幸虧玉帝恩賜,周公一家死而得生。其後真武大帝出場,說明周公與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轉世,世緣已滿,應復歸天位。

桃花女的神話故事,也被收入小說中。《西遊記》寫孫悟空斗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時,反銀角大王裝在寶葫蘆裡,口是不斷禱念桃花女仙訣。在明末小說《七曜不妖傳》中及清代《桃花女陰陽鬥傳》,小說博採世代里巷傳說,突出了桃花女“人之死生大數”,捨命抗爭的形象,在神魔小說是別具一格,還有的書,敘述了桃花民周公同真武的瓜葛。真武玄天大帝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昏迷過去,把戒刀棄了。後戒刀修煉成一個陽體,刀鞘煉成一個陰體,數百年後,西王母詔刀上天,管理桃花,即成桃花仙子。戒刀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後私自下凡,投胎商朝周姓諸侯,名周乾,後襲父職,人稱周公。此時桃園仙子奉玉帝命下凡,做了任太公的女兒,叫桃花女。書中詳述二人法事,最後被真武玄天上帝收為周、桃二元帥。此故事屬離奇的神話傳說,但卻反映了華夏的古代燦爛文化。

道教中金童玉女鬥法的故事

據《真武本傳妙經》說,金童、玉女是真武大帝的侍童小神,金童、玉女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的善惡功過。日久,金童不免為人間的男婚女嫁和天倫之樂所惑,偶爾間,竟用言語挑逗玉女,被真武帝察覺,把二人貶入人間。金童下凡做了洛陽街頭的一名卜卦老漢,由於他的前身是為真武帝捧冊、“南斗註生、北斗注死”,對人間的生死病老情況瞭如指掌,因而,為人占卜三十年,十分靈驗,從沒出過差錯,被人們稱作周公。玉女下凡投身於任氏家,名桃花,由於她不是主犯,而她在人間受苦不多,只是一位貧家小戶之女。

金童偶爾時為人占卜,也有不准確的,那就是玉女故意在跟他鬥法。一日,金童閒坐無事,便為其傭人彭祖算起卦來,連算三次,才無奈地告訴彭祖說:“你後天午時必死,你不用再來做工了,還是回去準備後事吧。”,彭祖回家,一路傷心欲絕地哭泣,恰巧遇到玉女,玉女告訴他,回家趕快祭拜真武大帝。彭祖依照玉女傳授的祭星神之法去做了,三天之後,平安無事,他又去到金童家做事,金童大驚,為他重新占卜,發現他竟增加了三十年壽命。金童心裡明白,這是玉女在搗鬼。

金童與玉女鬥法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元、明、清諸朝,不斷有劇本、小說和唱本流傳,其內容各不相同,但影響很大,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據說金童玉女每逢三、七日替真武帝記錄三界中的功過善惡。真武大帝的誕辰日為農曆三月初三日。明清時代本廟即供奉為主神,一直沿續至今,代代傳承,萬年香火。

關於金童 玉女還有另外一種傳說

觀音座下的那對男女竟然不是金童玉女相信很多人都以為觀音娘娘旁邊的兩位協侍是金童玉女,其實這是錯誤的,金童、玉女是真武大帝的侍童小神,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的相信很多人都以為觀音娘娘旁邊的兩位協侍是金童玉女,其實這是錯誤的,金童、玉女是真武大帝的侍童小神,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的善惡功過。觀音座下的那對協侍其實是善財童子和龍王的女兒。

還在三界(天界魔界人界)時期,天界有一對金童玉女,金童聰明正直,玉女美麗善良。那時的玉皇大帝喜歡冰天雪地的潔白和寧靜,於是人間到處都是冰天雪地,人界生活苦不堪言。

天界神仙在自己的誕辰日可以下凡,農曆正月十五日是金童誕辰日,這一天金童下凡到人界,幫助人們融化冰雪,拓荒播種新一年的希望。

玉皇大帝看到人間大部分地方冰雪消融了,潔白和寧靜正在被破壞後十分震怒,令天兵於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冰雪融化,大地復甦時到人間放火,要把人間燒光。

美麗善良的玉女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趁農曆閏十月二十九日玉女自己的誕辰日下凡,把天帝要火燒人間的消息告訴了金童和百姓。百姓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惶惶不可終日。

金童和玉女商量出個法子:"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每戶人家都掛起紅燈籠,放爆竹。這樣一來,天界就會以為人界已經起了大火,自己燒起來了"。人們認為是個好辦法,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照計行亊,搞得人界紅紅火火,爆竹聲聲。到了晚上,玉皇大帝往下一看,發覺人界一片紅光,還真以為人界由於破壞了冰雪,自己燃燒起來了,便停止了委命天兵放火。於是人們保住了生命和新一年的希望。

金童和玉女從此便留在了人界至今,按著各自誕辰輪迴。

後來金童在人界不同時代還做過人們的領袖(伏羲、堯帝、混元皇帝、西子帝君、門神戶尉、佑聖真君、正一靖應真君等),玉女相應做了金童的帝後、愛妻(女媧、散宜氏、朱仙姑等等)幫助金童一起造褔人界。

人們為了懷念金童和玉女,從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紅燈籠、放爆竹來紀念。

2014甲午年10月此次赴台的除了六百年歷史的玄天上帝神像外,還有護法神金童、玉女及執旗、捧劍等四尊神像。金童、玉女也稱玉童、玉女。是武當山金殿玄天上帝神像身旁的從神,元代五龍宮正殿內曾置此二神,武當山其他各大宮觀正殿內均有設置。金童儒雅莊肅,恭謹安詳作捧冊狀;玉女嫻雅俊逸,冠纓系頷為端寶樣。道教中凡是天上的神仙,身邊都有得道的童男童女伺服著,而且一律稱為金童、玉女。其職司在於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二神位階不大,但職司不小,因而受到道教界及民間的重視。民間常稱其為周公、桃花,元代雜劇家王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劇結束時,有真武大帝出場說明周公、桃花是金童玉女轉世的情節,流傳甚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祖心經》

呂祖曰:

天生萬物 惟人最靈 匪人能靈 實心是靈 心為主宰 一身之君 役使百骸 區處群情

物無其物 形無其形 稟受於天 良知良能 氣拘欲蔽 日失其真 此心即失 此身亦傾

欲善其身 先治其心 治心如何 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 治不孝心 以長長心 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 治不忠心 以誠恪心 治不信心 以恭敬心 治無理心 以循理心 治無意心

以清介心 治無廉心 以自愛心 治無恥心 以積德心 治為惡心 以利濟心 治殘賊心

以匡扶心 治傾陷心 以仁慈心 治暴戾心 以謙遜心 治傲慢心 以損抑心 治盈滿心

以儉約心 治驕奢心 以勤慎心 治怠忽心 以坦夷心 治危險心 以忠厚心 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 治忿恚心 以寬洪心 治偏窄心 以傷身心 治沈湎心 以妻女心 治姦淫心

以果報心 治謀奪心 以禍患心 治鬥狠心 以正教心 治異端心 以至信心 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 治無恆心 以始終心 治反覆心 以施與心 治慳吝心 以自然心 治勉強心

以安分心 治非望心 以順受心 治怨尤心 以推誠心 治猜忌心 以鎮定心 治搖惑心

以中正心 治偏袒心 以大體心 治細務心 嗟乎人心 不治不純 如比亂絲 不理不清

如彼古鏡 不磨不明 如彼劣馬、不勒不馴 我故說經、欲治人心 人心得治 天地清寧。

偈曰:一切惟心心最危。範天圍地發光輝。天心即在人心見。人合天心天弗違。

呂祖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附錄》

呂喦(喦或作岩、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回道人。

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河中府永樂縣人。

宋徽宗宣和元年封 「妙道真君」

元朝封「純陽演政警化真君」,後加封「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

呂祖曰:「人若能忠於國,孝友於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濟物,以陰騭格天,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於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

又曰:「能識人者為神,能自識者為仙。所謂神仙已得道,於人善惡已知。善者不見我,如見我也,惡者見我無益。」

呂祖偉大精神在於:

不私大道,不誤後人。

度盡世人,方肯上升!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玉清內相 金闕選仙 化身為三教之師 掌法判五雷之令

黃梁夢覺 忘世上之功名 寶劍光輝 掃人間之妖怪

四生六道 有感必敷 三界十方 無求不應 黃鶴樓頭留聖蹟 玉清殿內煉丹砂

存芝像於丹崖 顯仙踪於玄洞 闡法門之香火 為後嗣之梯航

大聖大慈 大仁大孝 開山啟教 靈應祖師 天雷上相 靈寶真人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興行妙道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武信仰源流說

 一、 引言

 玄武大帝,中國道教大神之一,又稱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元天上帝、北帝、北極玄天上帝、北帝真武帝君、蕩魔天尊、黑帝、玄帝、上帝等,是在我國民間擁有眾多信眾的著名神明。時至今日,從晉北的恆山山麓(湖北武當山),到南國珠江三角洲廣闊的土地上,依然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供奉“玄武大帝”的大小廟宇,不少廟宇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在海外,玄武大帝仍盛享香火。如美國的舊金山有一座道觀,是香港青松觀的分院,殿內也供奉著真武,經常參與觀內活動的有100餘人,宗教節日前來燒香敬神者達數百人。 [1]

二、 什麼是玄武

   四象、二十八宿的觀念起源於先秦。 《易•繫辭上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古人把黃道劃分為四個部分(四象),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象又各分為七宿,湊成二十八宿。根據陳久金先生的考證,四象起源於古華夏族的動物圖騰崇拜。 [2]其中前面蒼龍、白虎、朱雀三種動物是明確的,至於玄武是什麼,有人認為是龜,有人認為是蛇,更普遍的認為是龜蛇合體;其次為什麼玄武命名為“玄武”,歷來也多有歧見。

 “玄武”一詞較早出現於《楚辭》中屈原的《遠遊》:“時暖[日逮][日黨]莽兮,召玄武而奔屬。”又《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對於這一詞古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朱熹《群譚採餘》曰:“玄武,即是烏龜之異名。龜水族也,水屬北,其色黑,

故曰玄;龜有甲能捍禦,故曰武。其實只即烏龜一物耳,北方七宿如龜形,其下有滕蛇星,蛇水族也,藉此以喻身中水火相交,遂繪如龜蛇蟠虯之狀,世俗不知其故,乃以玄武如龜蛇二物”。唐代孔穎達也曰:“玄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也”。宋朝高似孫的《諱略》說:“龜,水族也,水屬北其色黑,故曰玄;龜有甲,能禦侮,故曰武”。即是說“玄武”是龜。《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有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玄,龜也;武,蛇也。 ”《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神之名。 ”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即是說“玄武”是龜蛇合體。《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之所生,……鎮北方,主風雨。 ”即是說“玄武”是水神。

   筆者認為,“玄武”二字中。 “玄”的意義是可以確定的。依《說文解字》的解釋,玄即黑有赤色。玄對應蒼、白、朱,無疑也應是顏色。則前面朱熹等的解釋是有偏頗的。

其次是“武”字。這個問題很關鍵也很棘手。武從戈從止,原義歷來解釋少有差異,但與武力、暴力有關是確定的。這樣也很難在字義上跟動物聯繫起來。這期間是怎樣的一種演變,乃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有人認為“武”是由“冥”字音轉變化而來。近代學者丁惟汾在其《俚語證古》[3]中說:

  鎮武 玄冥也 .握蛇履龜之神像,謂之鎮武爺爺。鎮為玄[古文讀薰]之疊韻音轉。武[古讀沒]為冥之雙聲音轉。 《山海經•海外西經》:北方強禺,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郭雲:強禺字玄冥。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傳》:水正曰玄冥。又云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修及熙為玄冥。按玄冥為北方黑帝,故今鎮武廟多設城鎮之北方。

  這裡握蛇履龜的神像就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由四象之玄武衍化而來。鎮武二字源自朝廷的封號“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詳見下文)。所以鎮武應是玄武封號的簡稱。另依此封號,玄武大帝也被廣泛的稱為“真武”。

至於關於“武為冥的音轉”的解說,則被後人引用,作為“玄武”即北方水神“玄冥”的依據。如何新認為“武”的古音讀“莫”,在上古音系中與“冥”相通,二字音近,“武”為“冥”的通假字。 [4]陳久金先生也同意了這種觀點,即“玄武”為“玄冥”。

   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仍有可商榷的地方。在《楚辭•遠遊》中,先言“召玄武而奔屬”,又言“軼迅風於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歷玄冥以邪徑兮,乘間維以反顧。”在同一篇章中同時提及“玄武”和“玄冥”,證明在屈原之時代,兩者是有區別的。可見在屈原那裡“玄武”自“玄武”,“玄冥”自“玄冥”,絕不是同一的。

   “玄武”之異於“玄冥”還有一條重要的旁證,就是《淮南子•天文訓》所提到的,而被很多人斷章取義的一段文字:

   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這里和屈原賦所表達的觀念是一致的,玄冥是輔佐顓頊之神,而對應的靈獸是玄武。玄冥是具有一定人格的神,玄武是神獸,雖有很大的關係,但不能混同。

   “武”既然非“冥”之音轉,玄冥也非玄武,那麼武之為動物應該如何解釋。我想仍然要從語音的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玄武之武有其實體,但應是有聲無字,即“武”乃是藉用字。武字被借用而成他義在先秦典籍中可以找到旁證,如《禮記•玉藻》:“居冠屬武”,又“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這裡的武通[巾無],乃是系冠之帶,玄武是指黑色的系冠之帶。 [5]此外,先秦典籍中,“武”在“履帝武敏歆”[6]訓為足跡;在“下武惟週,世有哲王”中訓為繼。 [7]這些與武之原義相去甚遠,都是藉字的結果。又武可訓為半步,當是“步”的音轉。 “武”還可以藉用為“舞”。

   所以從前面幾個音轉的例子,“武”或許是讀若“武”的動物。如果硬是要找一個“武”的正名,未免膠柱鼓瑟。

三、 玄武的實體及其性質

   玄武這種動物普遍被認為是龜蛇合體,而先秦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卻普遍見諸於西漢以來的典籍之中。 《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於殼中兮,滕蛇蜿而自糾。”李善注云:“龜與蛇交曰玄武。”

   玄武為龜蛇合體的形象又見於出土文物。 1971年在河南省唐河縣針織廠發現的漢畫像石墓中出土了一塊女媧玄武畫像石,其中描繪如下:女媧人首蛇驅,蛇尾彎曲下垂,雙手各持一樂器;女媧下部刻一龜蛇交體的玄武。 [8]

  那麼龜蛇又如何能合體呢?這裡前人的研究已經很多,但筆者在這裡認為還是可以再作一些更深入的探討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龜是從它[蛇的初文]的,並解釋說:

  “龜,天地之性,廣肩無雄。魚鱉之類以它[]為雄。”

又《博物誌》亦言:

   “大要龜鼉之類無雄,以蛇通氣則孕。”

   這種觀念也應該傳自先秦。玄武或者說龜蛇被當作圖騰而受到崇拜,這在先秦的典籍多有述及。龜蛇的崇拜首先與上古人民的生活習性有關,也是一種祖靈崇拜、生殖崇拜。陳久金先生有精闢的論述。這裡要補充的是,玄武崇拜的生殖意義應該源於人們的觀念,即認為玄武是一雌一雄且交合。前文所述的女媧蛇尾纏繞一龜畫像上又有明顯的體現。

   不過玄武崇拜演化的結果,主要成為代表“北方”的一種神異符號。這與玄武崇拜起源的方位有關。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

   凡北山之首,自單狐之山至於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又云:

   凡北次二山,……其神皆蛇身人面。

凡北次三山……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

   所以,蛇[玄武]被認為是北方之神獸的觀念是很久的,且久已深入人心。所以在戰國形成的四象觀念中,將北方的星宿組合附會於北方的神獸,恐怕不只是因為形似,而重要的是一種符號觀念的廣布。所以後來玄武作為一種動物被人淡化了,而更重要的符號意義是北方或北方之神,以至後來發展為玄武大帝這種著名的道教人格神。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