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真教基本概述及教義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中國道教的重要派別,於金代由王重陽于山東寧海所創。

元代,張紫陽一系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

全真教太祖——老子全真派,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終代表著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該宗嗣太上老君遺教,秉東華帝君演教,承正陽帝君鍾離權和純陽帝君呂洞賓二祖傳教,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為宗旨,摒棄了前代迷信的色彩從更高的地方向老莊回歸,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雖提倡「三教合一」但從未敢離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元朝前期,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以74歲的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乃至所有宗教事務,為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尹志平、李志長相繼掌教,全真道進入鼎盛期,道門興旺,宮觀遍地。

元朝統一全國後,全真道南下傳教並與金丹南宗交流丹道。兩派有著共同的內丹理論淵源

全真教開派祖師——王重陽帝君,南宗祖師陳致虛提出的「五祖七真」傳承系統得到共識。元惠宗時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併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元代,將併入全真教的張伯端一系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致虛)稱南宗,將王重陽所傳則稱為北宗。當宋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

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併,共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傳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為後世道教的主要宗派。後來全真道內部又衍化出眾多支派,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最為昌盛。

王重陽羽化登真後,由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等陸續接任掌教。王處一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會見成吉思汗,大得推崇。贈給金虎牌、

全真主教真君——邱祖璽書,請他主持天下道教以及所有出家人的教務。邱真人回燕京後駐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開壇說戒,弟子四處立觀度人,弘道傳教,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當時全真道宮觀遍布北方各省區,「雖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國統一。此後,原同源異流而分傳於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併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大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研究,南宗最終併入全真道。合併後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蓋過江南正一道而統領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對全真道支持較少,在此情勢下,統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鍾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重陽的重陽派以及張三丰開創的武當派等。其中的全真武當派則得到了明朝以永樂皇帝為代表的大加推崇。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代

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北京白雲觀中後期,多數在明後。

全真道至元代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崇奉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的推動下,全真道發展至鼎盛。

明末清初的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方丈大律師王常月祖師,提出了「戒行精嚴」的修道思想,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一度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成績斐然,有閔一得、劉一明、李西月、柳華陽等學者。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因王常月的闡揚,一度「中興」,而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

全真教始終代表著道教正宗。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就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當今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

注另外兩個全真教祖庭: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呂祖);陝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

 

教義介紹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在煉養上祖述黃老,繼承了還黃帝、老子、尹喜、文子、列子、莊子、屈原、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的思想,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符籙、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宣傳口號。修行智慧則以祖經《道德經》、《四子真經》、《文始真經》、《陰符經》、《清凈經》為主;修行方術以華夏內丹為主,兼修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

道教四大門派,大致只有兩大。從修行方式上來說道教主要分為二個派別--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鍊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另外還有二者兼備的妙真道,妙真道源於方仙道,黃老道,是最久遠的宗派,是所有流派基本思想的創建者,是道教的活化石。道教的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6個大派:正一道:下面又分有靈寶派,正一派、凈明派、茅山上清派等等。正一為符籙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嵛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繼承了丹鼎派。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凈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

王重陽仙遊後,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更因隨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壯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而關於《老子化胡經》的兩次釋道辯論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時,才重新正常發展。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國道教協會所設在的位於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實行出家制度(歷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里,不單只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親宋抗金。但原來歷史中的全真教由於地處當時金國的國境,所以在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掌門之時,都承認金國的政權;王處一更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直到宋、蒙合滅金國,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與他會面,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

王重陽七位弟子分別創立七個全真支派:

馬鈺(丹陽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

譚處端(長真子),南無派

劉處玄(長生子),隨山派

丘處機(長春子),龍門派

王處一(玉陽子),嵛山派

郝大通(廣寧子),華山派

孫不二(清靜散人),清靜派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