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士與道號原來是這麼來的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真人、神仙、羽流、羽衣、紫陽、方士、冠子、先生、希夷、煙客、三元客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布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侶更多了一分瀟洒的氣質。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教」這個詞在中國古籍中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們都將自己所講的思想學說稱之為「道」,如關於治理天下的叫「治國之道」,關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叫「修身之道」。道士之間互稱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同樣適用,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道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道士中那些出類拔萃、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這些尊稱,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贈的,也算是難得的殊榮。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

道士作為一種宗教角色,是隨著道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便沒有道士的存在;離開道教發展的歷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著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初步形成於上古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年)時期,正式建立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歷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