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農曆四月十四純陽呂祖聖誕

純陽祖師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呂洞賓仙祖在民間是一位與觀音菩薩、關聖帝君一樣婦孺皆知 、香火占盡的神仙,他們合稱中國民間的「三大神明」。

唐宋以來,呂洞賓與鐵拐李、漢鍾離、 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為「八洞神仙」。在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也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呂洞賓,原名呂岩,故鄉在河中府永樂鎮(今山西芮城縣,現芮城縣有紀念呂洞賓的呂公祠道觀-永樂宮)。他出生於世代官宦之 家,祖輩都做過隋唐官吏,呂洞賓自幼熟讀經史,有人說他曾在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中 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

後來,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 「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裡的賓客。他的道號為純陽子。他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民間傳說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鍾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去世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 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 「觀」。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除「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呂洞賓本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潛心修道的道教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卻象雪球的滾動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成為一個箭垛式的傳說人物。民間流傳的呂洞賓傳說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呂洞賓修習方術,得道成仙, 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後則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了儒家「 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

民間流傳的呂祖傳說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呂祖修習方術,得道成仙, 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後則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了儒家「 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長生於人世、樂於施捨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從呂祖傳說中可看到民間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跡。

二是不斷增加世俗化內容, 如呂祖時常出現於酒樓、茶館、飯鋪等吃吃喝喝,走後留下仙跡。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所謂「酒色財氣呂祖」,所謂「呂祖三戲白牡丹 」(考呂祖三戲白牡丹事為後世拖偽之說,此祖為宋代彥祖事也),都為人們所熟知,這些世俗生活內容,使呂祖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贏得了百姓喜愛。

三是與文人傳說相結合。呂祖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經歷,以及他飲酒、賦詩,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適應了中下層文人口味。在故事流傳過程中,附合了許多文人傳說因素,使他同時成為失意知識分子的神仙代表。呂祖傳說的這些特點是在 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多種文化現象的積澱,使得這類傳說的研究意義更為深遠

而那長生於人世、樂於施捨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從呂洞賓傳說中可看到民間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跡。二是不斷增加世俗化內容, 如呂洞賓時常出現於酒樓、茶館、飯鋪等吃吃喝喝,走後留下仙跡。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所謂「酒色財氣呂洞賓」,所謂「呂洞賓三戲白牡丹 」(考呂洞賓三戲白牡丹事為後世拖偽之說,此洞賓為宋代彥洞賓事也),都為人們所熟知,這些世俗生活內容,使呂洞賓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贏得了百姓喜愛。三是與文人傳說相結合。呂洞賓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經歷,以及他飲酒、賦詩,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適應了中下層文人口味。在故事流傳過程中,附合了許多文人傳說因素,使他同時成為失意知識分子的神仙代表。呂洞賓傳說的這些特點是在 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多種文化現象的積澱,使得這類傳說的研究意義更為深遠

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八中,記有呂祖自傳。據說呂洞賓曾自言:「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

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故事,呂仙形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正 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稱他為「呂祖」。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相傳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以志紀念。著述甚豐,如《呂祖全書》、《九真上書》、《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

呂祖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

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

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

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

四生六道,有感必孚。

三界十方,無求不應。

黃鶴樓頭留聖跡,玉清殿內煉丹砂。

存道像於岩祠,顯仙跡於雲洞。

闡法門之香火,理玄嗣之梯航。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開山啟教,靈應祖師。

天雷上相,靈寶真人。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賀尹喜真人四月初八日聖誕

「若無尹祖遇太上,何來今日《道德經》。」

尹喜真人,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巨無上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旦真君等。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大度恢傑,不修俗禮,損身濟物,不求聞達。周敬王23年(公元前497年),眼見天下將亂,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因稱「關尹子」。道教尊為「尹喜仙師」、「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等。

太上老君(道祖)雖然一生度人無數,但是傳言他卻只收有一個徒弟---玄都大法師(尹喜)。尹喜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他也是外丹道最早的嫡傳。被認為是內外丹道都悟性極高,後得傳法寶「八卦紫金爐」。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洒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關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側。《古今圖書集成》載「時人莫知老子西遊,關尹喜見紫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於是,關尹執弟子禮,向老子請教,老子亦知其奇,應其所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留傳世上,並盡傳關尹以內外修煉之法。後隨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終」。

關於太上老君和尹喜的淵源,有這樣詳細的記載: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洒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 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後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了《百子全書》之中。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尹喜仙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隱居下僚,功成上品。識道祖於函谷,辭爵位於朝廷。心悟五千之言,名著丹籍;身逃億萬之劫,意絕紅塵。妙法得聞,仙緣有分。大道獲遇,俗慮胥融。瑤池特展聚仙旗,金闕因命挽劫運。慈悲自在,智慧無方。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道德流傳,尹喜仙師。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門拜師的禮儀

自軒轅氏崆峒拜師學道以來,玄門拜師已有5000多年歷史了。可謂歷史悠久。拜師分兩種,一種是拜師出家,一種就是拜學師,就是我們所說的拜先生,這是兩回事。

出家時(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也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後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儀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遊他方,或已羽化, 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遵科冠巾,亦無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師與己後取之法名。」可見本師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很多知識需要了解,這就需要學習。一般出家三年後,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相當於考試合格,師父會邀請附近宮觀的有德行的三、四個,或者七,八個道長,給弟子舉行「冠巾」儀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後就鼓勵弟子下山,參訪名師,尋訪大道。下山後尋訪的名師,可以向其學習,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們說的「拜師傅」。和「拜師父」意思上有些區別。

這個師傅,就是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業也。「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這裡的「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拜師父如同睜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師)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師父(度師)即是自己的親師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後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後,又跑去拜人家當師父,則會被認為屬於不孝,每逢參學參訪,冠巾受戒(正一則為傳度授籙)之前也是須要徵求自己師父同意的。而作為師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師父,那就斷不可再收此人為徒弟了,只能收為學生。

以下為道教拜師的注意事項:

1、很多人都在問師父怎麼找?皈依道教的師父必須是國家認可的道教教職人員,一般是當家道長,或高修大德,多數看與師父的緣分。

2、現在社會上很多「名師」請大家眼睛放亮點,多數是騙財騙色或沒什麼水平的。自己先多積善行德吧,有機緣的自會相遇,師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3、道家講究正統傳承法脈,千萬不要學那些邪法,不是心志變得更加狂妄就是變得更加貪慾,最終沒什麼好下場。[正統法脈需經師傅開壇上祈上界並上表入道疏文,有了這個你才會得到師父及祖師爺的承認]

4、現在大多數的道觀、寺廟裡的所謂「高人」其實 都商業化了,有水平的很少。(當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隱藏其中,不過看個人機緣了)

5、道家中人也要學到一定的層次後,經他本人所屬的道觀或師父允許後,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一般的道家中人隨意可以收的。

再說一次:要拜明師,自己先多積善行德,有機緣的自會相遇, 師父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南岩龍頭香傳說

武當山南岩有條石雕的龍,頭頂香爐,遠伸在懸崖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望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過去道教信士為了表達達自己的誠意,曾有人上去燒香,十有八九都掉下崖去,粉身碎骨。

  傳說,武當山下的漢江河邊上​​,有一座龍山,龍山出了一條孽龍,每天興妖作怪,在漢江潭里撞翻往來船隻,專吃落水船工。

  老百姓恨透了這條孽龍,很想治治它,便商量著去請真武祖師來降伏孽龍。大家打著五彩旗,沿路燒香焚表,藉著朝山進香的機會請來了真武。從那以後,人們朝山進香,就有了舉龍旗、打彩旗、燒香表的規矩了。

  真武把孽龍壓到龍山底下,又叫人們在龍山頂上建了一座寶塔,將山鎮住。過了一些時候,真武下山看孽龍改邪歸正沒有。孽龍一把鼻涕一把淚:“從今以後,再不敢作惡了。 ”真武見它還老實,就把它放了。誰知這傢伙口是心非,又害起人來。

  老百姓又去請祖師爺來降妖,孽龍自認受罰。  祖師爺把它捉回武當山,路過南岩時,見這裡到金頂還有段路程,就叫孽龍凌空搭座長橋。孽龍抬頭一看,從南岩到金頂,足有幾十里,生怕腰被香客們踩斷了,剛從南岩邊上向外伸出幾丈遠,便嚇得縮成一團,不敢動了。

  真武就叫它爬到南岩邊上,頭上放一個香爐,任香客們踩著它的脊梁,上去燒香。誰知它還是孽性不改,不服懲罰,誰踩到它背上,它就頭一翹,尾一搖,把誰摔到南岩底下跌死。  

祖師爺在金頂上瞅見孽龍又在作孽,大怒。他拔出七星劍,指著孽龍大喝一聲:“變! ”孽龍眨眼變成一條石頭龍,永遠不會動了。這便是人們今天看到的南岩宮的“龍頭香”傳說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三月三奇观!武当山龙头香来了一个特殊“香客

武当萌兽无根水沐浴净身后 向玄天上帝拜寿

武当山南岩宫的龙头香处,一只憨态可掬的飞鼠爬上了“龙头”

  2018三月三是道教圣地武当山最高尊神玄武大帝(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生日,相传农历三月三又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节,这一天的汉族传统民俗就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庙会。所以道教信士以最高的礼仪庆贺,非常隆重。

  临近三月三,武当山再现趣味奇观,昨日下午,由网友在武当山南岩宫龙头香,抓拍了一组非常有趣的照片,照片中,一只常年生活在武当山的飞鼠,在农历三月三前一天,走向龙头香,虔诚的对着香炉作朝拜状更为有趣的是这只飞鼠在朝拜之前,先用香炉旁边的无根水沐浴净身,才作朝拜,网友纷纷猜测:这是飞鼠向真武大帝拜寿呢!

  武当山的飞鼠本身就是极具灵性的动物,它们形似大蝙蝠,善攀援,能滑翔,被道人们称为“神兽”,常在峭壁石洞或石缝中生活,武当三十六岩是他们理想的安居之地。

  并且飞鼠的粪便是一种独特的中药材,名为五灵脂,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其性味甘温,无毒,具有疏通血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的功效;主治血滞、经闭、腹痛和蛇虫咬伤等症。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成為一位道教居士?

所謂「居士」,是指有了法派、師父(度師)、經典(太上諸經)、遵守「五戒」、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

而科教與教戒,是為規範學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以明確信仰:如「三皈五戒」,皈依道、經、師三寶;戒殺生、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嗜酒,都是為提高道德修養。

科教則是要通過誦經齋醮,清靜心神,使自我之心神與神明相親,證悟道真。同時,也是宣揚道教教義,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1. 道,先

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

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

清靜寡慾、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

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積累真功

「常道」與「可道」

太上所說,即「常道」與「可道」的關係。「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恆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

「可道」則為歷代師真的言傳身教的事跡,教戒規儀、經教義說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學說,但都是不違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繹的。

務道修真之士,要通過對「常道」的體悟,明白「道」的真諦,並使之落實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過循依「可道」之學說不懈修行,積累真功,回歸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2.成為道教居士的條件

遵紀守法的合法公民;

虔誠信仰道教教義,尊敬歷代祖師,了解道教常識;

認真學習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動維護本教利益;

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

尊師重教,團結教內。

皈依為道教居士(全真)的程序

確認師父,即遇到與自己有緣的正式出家的道門師父。師父必須有道名、門派,不能是居士。

確認派系,即自己皈依後所從屬的道家派系。如果確定好了師父,一般就跟著他的派系。師父會根據道派的輩分,賜給自己一個「道名」。

皈依「三寶」,即「道」「經」「師」三寶。皈依時候,師父會詳細講解;如果未講解,是師父未盡責。一般來說,「道」指無上大道;「經」指三十六部尊經;「師」指歷代祖師。

行善勤學

關於持戒

皈依三寶後,應當身、心、口全皈依。行善事,儘量吃素;勤於學習,不重財物、名利。一般守「五戒」:

「不殺螻蟻以上生命;非必要,不得吃葷(包含蔥蒜等五辛食物);不得口是心非;不得淫逸,傷害身體;不得盜竊。」

皈依禮儀一般必須由度師則吉日,焚香上供,有公證人(一般是師父的其他弟子、信士、民眾等)正式傳授上述的「門派」「法名」「三皈五戒」等,隨後師父須傳授道教的入門禮儀,包括叩拜、上香、忌日、聖誕、神仙信仰等,以及其他常識。

焚表,弟子叩拜神仙、祖師和師父。程序可簡可繁,因場地而定。

道教的三皈五戒

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

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葷酒。

身不染殺盜邪淫,將升入欲界十八天,心無貪、嗔、痴將升入色界六天,口無綺言華語、惡口妄言,將升入無色界四天,在此基礎上供養三寶,廣行方便,積功累德,將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不到,八難不侵,永脫輪迴,常處清靜逍遙之境。

常人名籍,錄於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於六道。欲脫輪迴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藉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迴。因此,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之後,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於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後,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師,拜師必須心意虔誠。皈依之後,必須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規律也。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不可輕泄,法不可輕傳,徒不可亂收

一、師徒之「共業」,深重之因緣篇:

1.皈依,拜師,一定要找對明師。而收徒,傳法等也要傳對良徒,法不輕傳,不是說要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要傳有德之人,有根器之人,合緣之人,有誠意有恆心之人;若法輕傳於不良這,那傳的越多,對世間危害愈大!

2.何為法不輕傳:

a、法不輕傳的第一層含義是:傳法,教法要擇有德之人而傳,教授,所謂「德為道之基,道為德之主,道體而德用,兩者相因互果, 一體兩用也」。故傳法予人,第一要務是觀其德行,內心善惡偏向,若該人沒有正確的觀念、原則,那該人會的越多,對社會的禍害越大!

b.法不輕傳的第二層層含義是:要根據該求法者的根器而傳,若該人根器不足以負荷此法,那傳之而百害而無一利,甚至毀了該人的根器。如一個人只能舉重100千克,若強行要其負荷200,300千克,甚至更多,那不但承受不住,反而造成重大損傷!傳法同理如是。

c.法不輕傳的第三層含義是,要根據法與人的緣而傳,即根器一樣,德行差不多的不同求法者,什麼人和什麼法有緣,亦為累世善根積累與成熟,此為機緣,而不同的人的機緣不盡相同,不可盲目一概而傳,亂傳亂教。

d.法不輕傳的第四層含義是:要傳給有一定誠意,恆心毅力的人。不是給錢就傳,不給錢就不傳,給的錢多就多傳,沒錢給的就少傳或不傳,要是如此,那有根器,德行好的,又有誠意窮苦人那是傳還是不傳。

錢是一大考量誠意之標準,但不是最重要的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有付出才懂得珍惜,因為傳法,學法不是玩過家家,隨意應付了事的,故傳法多會收費之類。但法不輕傳不能只是以錢看事。

故,按錢傳法的這不是傳法,而是賣法買法,即買賣為主,利益為重,法門之哀矣!

3.師徒之間有不可斷的共業,因緣。 師父不好,徒弟也會受牽連。徒弟不好,師父也要擔因果,因徒不教,師之過,教導徒弟,規範求法者,是作為師父無法逃避的責任和因果。

師徒之間的因緣是貫通三世的,不可不甚重!禪宗有句古語「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很言簡意賅的反應了師徒之間的因緣之深重。

4.「師父」,「徒弟」這樣的稱呼,不可隨意亂叫,找誰學法,或者叫誰一聲「師父」,或者你給誰傳法,或者叫了誰一聲「徒弟」,或者你出於好意或非好意的給某人傳了個法,無論大法還是小法,也都是結了緣,不一定是非得正式拜師了,正式收徒了才算結緣,差別只在於緣的結的程度深淺差別而已,正式拜師授徒的結的緣重,非正式的緣輕,但無論結緣深淺,此都已種下因果。

故,不能隨便開玩笑似得師父徒弟亂叫,更不能不觀察就師父徒弟亂收亂認。法也不能亂傳,亂教,亂指點!前提得要有一定的智慧!

5..明師(明師和名師不屬於等號)難遇,良徒難尋!明師之重要性等同於良徒之必要性!

6.依止惡師者,若是不慎誤入,發覺後無需過分擔心,默默離開,也不需再其跟前表明,因大多求法者其生辰八字曾交給不善之師,故心有餘悸,若是如此,則脫離惡師後,一則不多管閒事,二則信仰正統宗教,修持正法,則一般無礙。若是明知惡師而皈依,則只能隨其業轉,此處不表。

全真師父收徒要承擔徒弟因果業障

注意,替弟子背業障的人是你的師父!

今世有幸歸入玄門 。修煉性命 。闡揚正教 。實乃難得之福份

一位大德說:「同一個師門門下的弟子,關係一定要好,不要有不清淨、不恭敬的看法,不要有吵架、明爭暗鬥的行為,這個是有大問題的,是破戒了。這樣做的話會導致師父諸多不順,原因就是師父要因此幫弟子背業障。」

真正懂這些的法師,是不會輕易收出家和皈依弟子的。有很多法師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多,供養多,請問你能吃多少?能用多少?

一位高道曾說:「我可以大膽地說,一位出家的法師能否長久住世,60% 依賴弟子,特別是摰愛的弟子身上,有 10% 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有 20% 是心性,有 10% 在於食物、空氣環境、養生功法和其他方面。所以,你們應當要瞭解做一個弟子的角色,承諾做一個好弟子並不容易,同時,收弟子也是一樁冒險的事,甚至可以說師父的性命就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師父就是替弟子背業的人

從弘道的角度而言,師父慈悲對弟子傳授了諸多道法,然而由於下元時代,弟子煩惱沉重或違背誓言等緣故,往往令傳法師父示現諸多的不順。道長曾對弟子說:「作為師父,一切弟子的過錯業障貧道都要一起背,一起承擔。其實貧道非常清楚,師父的壽命完全掌握在弟子手中。對於不精進修行的弟子,有時候我講道的時候,心都有點抖。所以我收弟子是比較謹慎的,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部分脫離軌道的。」

因師父與法界眾生同體,而弟子與師父的道緣是既親又近,師徒無二,弟子的業力自然顯現于師父身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同門道友產生矛盾時,師父往往就會生病。而如果弟子有病痛,在接近師父之後,他的疾病往往會自動減輕。

行善修行是回報師父的最好方法

當師父身體不適時,弟子們都在給師父祈福。師父說:「不用給貧道祈福,只要你們團結,只要你們精進修行,積德行善,行正道,證大道,實證實修,早日悟道,我的一切自然就會好。」這才知道,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傳道于弟子。師父為了我們的解脫,把他的命交到我們手上!師父心裡想的是,希望給更多的眾生種下解脫的善根。而在師父傳道于我們時,我們可能還在懷疑著師父。

師父曾教導我們說:學法切記心生疑,背後不言師之過。

有些當弟子的還在挑三揀四;還在每天監督師父那裡好,那裡不好,那裡對,那裡不對,更有甚者,經常和其他俗人探討師父那裡不好,那裡不對,還美其名曰:他是天上派下來專門監督師父修行的(想起來,這位膽子也足夠大了,既不懂尊師重道,也敢胡說八道)。

記得師父曾經說:「作為一個合格的道教師父,要利益眾生,首先要有捨命的氣魄。從我入道之日起,我的一切都是眾生的。」

可是,為什麼我們這些做弟子的,那麼無情無義,那麼麻木不仁,也許當時還會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可還沒等到臉上的淚水風乾,一切又打回原形。

如果每位弟子都能「迴光返照」,檢討自己的過失,清淨自心,積德行善,實證參悟。這是減輕師父一切壓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自從我們皈依師父,就和師父綁在了一起。自從師父與我們結緣後,便生生世世護佑我們。當我們犯了錯,師父生氣要求我們懺悔時,有時我們還硬著脖子不服氣,可是我們哪裡知道,當我們誠心誠意地去懺悔,是在精進我們的修行,消除自身的罪孽。

師父為了我們的快樂,幫我們背業障!我們為了自己的快樂,讓師父背上業障!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總是恐懼,萬一眾生的業障真的跑到了我們身上怎麼辦?而師父卻在默默地、真實地替眾生承受著苦難。

師父予我們的是加持,我們給予師父卻是業障。

道教有修為的師父認為:「只要弟子們真能積德行善,傳道修行,作為師父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一位大德說:同一個師門門下的『弟子』,關係一定要好,不要有不清淨、不恭敬的看法,不要有吵架、明爭暗鬥的行為,這個是有大問題的,是破戒了。

這樣做的話會導致『師父『諸多的事情不順,原因就是『師父』因此而要幫『弟子』背業障。如果對『師父』有如此大的影響的話,而你2二十四小時甚至三年的時候還不懺悔,不悔改的話,肯定是下去了。

真正懂這些的法師,是不會輕易收出家和皈依『弟子』的。有很多法師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多,供養多,請問你能吃多少?能用多少?殊不知,最後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一位高道曾說:我可以大膽地說,一位出家的法師能否長久住世,60% 依賴『弟子』,特別是摰愛的『弟子』身上,有10% 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有20% 是心性,有10% 在於食物、空氣環境、養生功法和其他方面。

所以,你們應當要了解做一個『弟子』的角色,承諾做一個『好弟子』並不是那麼容易,收『弟子』那是一樁冒險的事,可見『師父』的性命幾乎可以說是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1『師父』就是替『弟子』背業的人

從弘道的角度而言,『師父』慈悲對『弟子』傳授了諸多道法,然而由於末法時代,『弟子』煩惱沉重或違背誓言等緣故,往往令『傳法師父』示現諸多的不順。

道長曾對『弟子』說:作為『師父』,一切『弟子』的過錯業障貧道都要一起背,一起承擔。其實貧道非常清楚,『師父』的壽命完全掌握在『弟子』手中。

對於不精進修行的『弟子』,有時候我講道的時候,心都有點抖!所有我『收弟子』是比較謹慎的,就這樣,還是有一部分的脫離軌道的。

因『師父』與法界眾生同體,而『弟子』與『師父』的道緣是既親又近,師弟無二,弟子的業力自然顯現於師父身。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同門道友產生矛盾時,往往師父會生病。接近師父的弟子,疾病往往會自動減輕。

以前宣化上人示現癌症,但幾位曾經得癌症而皈依他的弟子慢慢病就好了,這是上人的慈悲代眾生受之。其中一位弟子因違背誓言,上人宣布不再攝受他為弟子,後來這位弟子舊病復發而亡。

2 行善修行是回報『師父』的最好方法

當師父身體不適時,弟子們都在給師父祈福。師父說:不用給貧道祈福,只要你們團結,只要你們精進修行,積德行善,行正道、證大道、實證實修,早日悟道我的一切自然就會好。

這才知道,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攝受弟子,師父冒著生命危險在給我們傳法。師父為了我們的解脫,把他的命交到我們手上!師父心裡想的是,希望給更多的眾生種下解脫的善根。而在師父攝受我們時,我們還在懷疑著師父。

師父曾教導我們說:學法切記心生疑,背後不言師之過。

有些當弟子的還在挑三揀四;還在每天監督師父那裡好,那裡不好,那裡對,那裡不對;更有甚者,經常和其他俗人探討師父那裡不好,那裡不對;還美其名曰:他是天上派下來專門監督師父修行的。

想起來,這位膽子也足夠大了,既不懂尊師重道,也敢胡說八道。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道教修仙

談到道教,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宗教?宗教就是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使世人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進而安定社會,福利蒼生,傳遞文化,保全民族的一種思想和行為。

所以 國父將宗教與血統、語言、文字及風俗習慣為構成民族的五大要素,奧地利的卡勒季教授更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不必淵源於同一始祖,而是信奉同一宗教。」都足以說明宗教的重要性。

在人類的初民時期,宗教思想和活動就已存在了,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和進步,宗教的制度和形態,隨著時代演進而趨於完美,對人類的精神文明,提供了最大的貢獻,而宗教化民成俗的力量,也是超越於其他文化和物質的。

宗教的構成必須具有下列六個獨立的條件:

()教義; ()神秘; ()經典; ()儀式;()倫理;()組織。

教義是宗教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戒。神秘就是神學和心法,是超心理、超科學的,也是宗教上的秘密和最神聖的部份之一。

經典是教主所遺的歷史、言行、教法和典範。儀式是神人交通接天祈福的禮儀、程序和方法。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而組織則是為遂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和修道闡教單位個體共組的教團。

以上的六大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而不是抄襲和拼裝,換言之,不具獨立條件的宗教個體,就不是獨立的宗教。

很多人曲解我國的憲法,認為「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就是「人民有創設宗教的自由」,甚至自由得可以讓「人」為「神」來「選教」,而忽略了崇信某位神明的,首須尊重此神所屬的宗教,切不可以個人的淺陋無知來破壞宗教成規,而導致宗教上的混亂,增加宗教界的困擾。

宗教顯之於眾的是寺廟和教堂,而傳之於世的則是教義和經典,傳承宗教的人就是宗教徒。宗教徒必須接受宗教教育,受到宗教的培植,經過皈依、傳度、洗禮等入教的過程,而掮負宗教上的責任。其中重要的傳道者則為宗教師,宗教師則必屬德行兼優的社會典範。

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固有宗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張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都是說明這個道,而演繹這個先天大道偉大造化的宗教,就是道教,道教秉承了黃老有容乃大的精神,尚自然,重謙虛,為而不有,成而不居,進必兼善天下,退則明哲保身,誨人少慾息爭,以清靜無為而臻天人合一。由於道教流佈既久且廣,宗支亦多,但仍以積功修德,敬修神人相感的積善派,研證經義,敬修神人相顯的經典派,陰陽易卦敬神人相應的占驗派,飛符演法,敬修神人相通的符籙派及結丹煉養敬神人相發的丹鼎派等五大道派為主流。早期道教則有黃老道、方仙道、太平道及其後之正一、淨明、三茅、閣皂等教派、遼金之際,華已則有全真、太乙、真大三教派之興起,而全真一派又有五祖七真的流衍及南宗、北宗的區分,支流則難以勝計,民間市井遊閑之輩托名道教者,更不知凡幾,亦係道教蒙謗原因之一。

道教承襲我國上古宗教思想和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所規納的中心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而要求信者奉行「忠、孝、和、順、仁、信」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之至高境界。

道教的弘揚,目的有四:

()說神之法──闡揚真理 ,旨在宏道傳教, 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

()揚神之功─ ─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 ,天地是生之本,繼續生存即不可無天地。君師是治之本,教治之功是發展生存的動力。祖宗是類之本,保存生存功在祖先

()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律己則修持戒律,進功修德,冀得真道,度人則仰體天心,利物濟世,亦即外功也。所謂內功外德,內外雙修意即指此。

()續神之德──組織教會,旨在發揮力量,成為推展道教,保衛國家,延續民族的動力。以上四大目的,亦即是道教徒立志、立言、立德、立功的四大抱負。

道教係屬多神教,舉凡天地、斗闕、星宿、三界、四極、五方、八位、山川、社稷以及有功於國族人民者均予崇信。神分為先天、後天二大類,最高之神為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三清就是先於天地萬物的宇宙原能一切的本體,玉皇上帝則係萬天之主。由人進修成神者有神、仙二大類。仙人係修道大成,具自在無礙之神通者;而神人則祀「有功德與民者」。故神之本義云:「才智技能超絕者」,「有功德於民者祀,唯聰明正直者神」,因云成神之要有五:一曰法施於民,二曰以勞定國,三曰以死勤事,四曰能禦大災,五曰能捍大患,成其大者為大神,成其小者為小神,故言道者成神成仙,人人可躋,出世入世咸能成功。

道教的經典均收在「道藏」之內,現用道藏係明朝正統年間刊印,故稱備正統藏」,計分三洞四輔十二類,合共五、四八五卷。早期道經稱為三洞經,計有上清、靈寶、三皇三部份,後來合成稱為「三洞珠囊」,唐時稱為「三洞瓊綱」,計有一百八十萬卷,宋時編為「大宋天宮寶藏」,元時稱為「玄都寶藏」,後被蒙人焚毀。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及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四輔及三洞各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十二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

道經以黃帝的陰符經,道祖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尹喜的文始經,金闕後聖帝君的黃庭經為五大經。另以「陰符、道德、清靜、龍虎、黃庭」、「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秘文」為內煉五經四書。以「度人、玉皇、玉樞、三官、北斗」,「生神玉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為外修五經四書。道經又分三類:宣揚真言的奉誦之經,默識奧秘的默誦之經,及參證玄理的參誦之經。以及道品經、霞品經、桂品經,道品是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廠秘笈,桂品是文昌規範。

我國民間道佛雜揉現象十分普遍,尤以台灣因歷日據時代摧殘道教之政治壓迫,情況更為嚴重,道廟非佛非道,被譏為「有廟無教」,是宗教上之異常現象。

究其實佛教初傳中國時,國人難以接受,乃以當時流行的老、莊學說註釋佛經,一切制度力求漢化,稱為「佛道」其後乃以老釋並列,因此與道教相似之處不少。

但以基本教義而言,道教相信感應,主張修心煉性;佛教主張慈悲,相信明心見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佛教徒希望涅槃成佛,極樂界是佛徒嚮往所在。道教採多神論,富強烈民族色彩,無末世論,是積極的宗教;佛寺不供道教神明,不重家庭觀念,信教者尋求解脫和來世福報,出世思想濃厚。

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稱元君、母、後、妃、夫人,護法神稱靈官、天君或元帥、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千歲或王爺,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為○○仙官或仙鄉,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為禮,儀軌稱為齋醮,不尚血食之祭,修者功行圓滿時稱為飛昇或羽化,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

佛教以寺、庵、精舍、蘭若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禮拜對象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為韋尼陀或伽藍,信眾以皈依為入教之梯,自稱三寶弟子,以合十為禮,其教儀稱為佛七或法會,出家男眾曰比丘,女眾曰比丘尼,在家男眾曰優婆塞,女眾曰優婆夷,出家眾用法名,去本姓改姓釋,不拜佛教以外之神及祖先,功滿則曰圓寂或涅槃。至於道院、道堂或佛院,佛堂兩教均有,最好冠以教名以資識辨。佛、道二教主流之士為了保存純淨的宗教文化,讓後世認識二教之真貌,不希望民間對佛、道二教有雜揉混同的現象。

舉例來說,相傳媽祖是觀音的化身,這是沒有依據的傳說,但媽祖的師父是「道士玄通」卻是媽祖在世時的事實。媽祖隨玄通學了玄微妙法遂能變化莫測,玄微秘法又稱銅符鐵券則係道法。媽祖道成而在湄峰白日飛昇,飛昇是道者成道的終極目標。

媽祖得道後,復以神功濟度世人,因而歷代帝封分別以夫人、天妃、天后、聖母為號,也都是道教的稱謂。媽祖的祠宇亦以道教名稱「宮」、「廟」為額而不稱寺庵,法身不穿僧衣,均足證明媽祖是神非佛,至為明顯。媽祖出身福建沿海之湄洲,故成海上保護神,並為福建大部份地區之保境神,台灣先民來自閩海,且海上謀生者眾,故媽祖信仰特盛,但媽祖信仰是宗教性的,後人信神,最重要的是尊重其神的宗教,媽祖是道教神的事實,自不容後人分割分化而代祂變更宗教。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本土宗教,它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與我國的民情風俗相揉和,是我們中國人生活宗教中的主導文化。長久以來,是我國多數同胞的共同信仰,更是社會主要的安定力量。道教是以道家的哲學思想,陰陽家的學術理念,和神仙家的修養方法,為構成的三大要件,同時,結合了我國上古的宗教觀,以及郊祀封禪的制度,匯集成一個龐大的民族宗教文化,是一個具有多項特性的獨立宗教,道教是唯一講「氣」的宗教,我們人在修養上也是以修煉「精、氣、神」三者的合一,而達到「長生久視」的最高境界,為道教徒畢生努力的方向,因為我們的生命生存在世界上,只有一次機會,所以在道教的理念中,是要人類「貴命重生」的,為了生命的存在,除了命功的修持外,當然更有道德上的嚴格要求了,希望人間多造「瑞氣」而沒有「戾氣」,其次道教是承認「萬物有靈」的宗教,因此道教主張多神的崇拜,認為最高神的「三清道祖」,就是宇宙的本體,在三清之下,由「東王公」和「西王母」共理陰陽二氣,再由「五方五帝」和「三界」「四極」的天神,分別發揮其陶鎔人類和萬物的功用,而總其事的主宰,就是「昊天玉皇上帝」,以故道教就有了「天地、山川、星辰、雷霆、五方、八位」的崇拜,同時還有「司過神」督察世人的言行功過,作為死生賞罰的依據,中國人都敬畏「老天爺」,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受了多神的道教和司過神的影響。再其次就是道教講究「崇德報本」,我們不但要報答天地之恩,而且也要報答君、師及祖宗之德,還要對「有功德於民」的歷史偉人加以崇拜,因而道教除了天神和地祇,又有很多的人格神,如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天上聖母、開漳聖王、保生大帝等等的神明,就是流行在民間的顯著例子,為了崇德報本,除了要信眾拜神之外,同時還要拜祖先,這種宗教現象,在中國人的家庭中,表現得最為具體,這也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

道教徒的共同目標是追求生命的不死,希望能夠「羽化登仙」,能以自在無礙變化莫測的神通匡世度人,拯救蒼生,但是道教徒卻更重視現有的世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忘掉名利的羈絆,和世累的煩惱,要大家無慾無爭,快快樂樂的活在世界上,在平等的基礎上,一同用道教的方法去追求生命的真正價值,切不能以放棄生命來尋求解脫,因為人有機會活在世界上,應該是快樂的,我們形容美好的地方,不是稱做「神仙世界」和「洞天福地」嗎?因為這就是道教的理想社會,道教是相信「感應」的宗教,在賞罰上也和其宗教不同,世人如有善行,在其他的宗教可以上天堂,但那是有善行的人自己上天堂,世人如果做了惡事,要下地獄,在其他宗教是做惡的人自己下地獄,但在道教對於善惡的賞罰,叫做「承負」,做了好事,不但本身得善報,子孫也會承擔善果,但是做了壞事的人,連他的子孫也要為他負責,承擔惡果,過去我們中國人對子孫有一個「留德不留財」的態度,就是要種一些善因,讓子孫去承負,也是受了道教的這種思想所影響的,另外道教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久暫,是與他的道德修養和言行善惡有關的,我們的善行多了,就會增加壽命的算紀,如果惡事多了,當然會削奪壽命的算紀了,在流行於民間的一本道教重要文獻「太上感應篇」中,開宗明義的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善與惡這方面說得很多,也很透徹,可惜現代的國人都忽略了它的社會功能。

道教文化是我國的主流文化之一,與我國的民情、風俗、政治、制度、經濟、科技、藝術及文學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道教的經典和文獻都收在「道藏」內,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之一。由於道教主張「道本無言」,著重於「真修」,因此素少宣揚,也因此,道教的很多精緻理念和修養的方法,以及珍貴的學術,都被其他的文化團體或宗教「移植」「借用」了,而民間的一些鄉愚,又假託道教之名從事異端活動,使道教蒙謗受累,都是非常值得惋惜和警惕的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誠唸玉皇天尊聖號的好處》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弘揚推行

持唸天尊聖號轉天尊方便法訣   臺灣法源地

任何人可虔誠存想天尊聖像,

時時修習持唸天尊聖號(歡迎您加入)

玉皇赦罪大天尊,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一、杜絕邪念:未進入道門的俗家弟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唸玉皇赦罪大天尊聖號,你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

二、身體安康:經常持唸玉皇天尊聖號,你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

三、 培養慈悲:經常持念玉皇天尊聖號,你不會再斤斤計較各種利害得失,不會再人為製造人際關係的緊張,不會因憤怒而傷元氣。

四、吉祥如意:經常持念玉皇天尊聖號,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於你;毒蛇、毒藥、皆不能傷害於你。

五、遠離災禍:經常持唸玉皇天尊聖號,可遠離各種是非場合,官司爭訟、橫非破財,以及水火、車禍、歹徒、牢獄、刀兵等一切災禍。

六、遠離災禍:經常持念玉皇天尊聖號,你的善良本性將成為言行主導,即使先前所作壞事(十惡不赦除外),也可在念經,拜懺,后得到減輕或消滅。

七、消滅罪業:經常持念玉皇天尊聖號,你會心裡坦然,白天淡然處理各種事務,夜間睡眠香甜,可避免失眠及惡夢。

八、心想事成:經常持念玉皇天尊聖號,知道順應自然規律,不會有非分之想,不會去強加於人,於是所作之事都會吉利,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九、促進修行:經常持唸玉皇天尊聖號,你會常常有感恩之心,明白世事複雜,一切隨緣,你會知道道法無邊,光明普照,於是潛心向道,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十、利於成仙:在你臨終時,心裡無恐怖無畏懼,視死如歸,無痛苦,無遺憾。因而往生到東極妙嚴宮。

玉皇赦罪天尊

我們說說臨終稱念玉皇聖號和傳播玉皇聖號的好處: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

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1、臨終稱唸玉皇聖號有什麼好處:

人在世不孝父母,不敬三寶,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作種種極重罪業,將命終時,若有道心正信眾生於其亡者,未氣斷時,起大悲心,於其頭邊,念帝尊號。或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乃至百遍千遍,是其亡者生前所造諸不善業,悉得消滅,更不墮諸惡趣,神升九天。

2傳播玉皇聖號的好處

造作長幡,書帝名號於其幡上。懸諸長竿,或在觀宇,或在家庭。是幡被諸風吹,所指方面,一切眾生,皆沾勝利,一切惡業,悉得除滅。

書帝名號在一切有聲物上,或鍾或磬,鈴鐸鐃鈸,一切道具法事之屬。或以道場,或以戰擊,或被風觸,是聲出時,或遠或近。一切眾生聞是聲己,所有罪障悉得清凈。

凡人受持帝號,皆道根深重,宿有善緣。此經尊妙,普度天人。但精心恭奉,家國安寧。保命度災,掃諸不祥。天子王侯,得奉之者,致國太平,凶寇自夷。邊域不爭,兆民歌唱。普天興隆,運推數周,正道當行。有得之者,天真妙重,秘之秘之。

玉皇寶誥 志心皈命禮

昔為王嗣,苦建玄功。三千餘劫之修行,有如一日;億萬生靈之拯度,廣及十方。雖法身由胎鹼之胚脾,諒聖體由道原之變化。不壞不滅,杳亡杳存。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見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玉皇大天尊。

五、供養玉皇上帝的三十種上妙功德

玉皇大帝有十七大光明,供養可得三十種功德。在家中擇清凈處,畫帝尊像,日夜虔虔,晨昏濟濟。香花燈果,尊重供養,稱名瞻禮。

1十七大光明

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舍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歸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

2三十種功德

諸仙贊重,先亡天在,宿殃解脫,所往通達,無盜賊事,所求遂心,除水火厄,橫事潛消,夜夢吉祥,疾病不臨,智慧聰明,人見歡喜,衣食豐盛,子孫榮貴,六親 見喜,門族和睦,除三惡報,轉女成男,形容端嚴,為國大臣,生為帝王,鬼神欽仰,得宿命通,諸神護念,九族受蔭,處世長年,有情賴善,魔王保迎,決超三 界,白日上升。

玉皇寶誥 志心皈命禮

清微天上,太元玉都,知時至而舉六神通,分法身而遍十方界。如無邊鏡,上天下地悉昭融;出大妙音,六道四生皆解脫。表以方光之瑞相,明茲本行之勝因。蕩蕩難名,巍巍無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分身應化,玉皇大天尊。

志心皈命禮,金闕玄穹主,高上玉皇尊。諸佛聖師,萬天帝主。演三卷五品之妙法,周十號萬德之洪名。放十七大光明,示三十種功德。拔度生死,運化古今。—萬二千三十六字,洞玄靈寶,高上玉皇尊,信禮高上玉皇大天尊。

志心稱念

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不可思議功德。

老君爺座下仙長 石永田宗師傳授弟子盧圓熹

修習持唸天尊聖號 方便法訣

臺中市南區北極玄元宮道觀文書組 校編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橫財風水格局

在風水學中發橫財的風水大抵有兩種:一種是:收得當令的旺水上堂。另二種是:立向為墓向。風水學根據水的流出方位,把風水水局分成四大局,金、木、水、火四大局。

以火局為例:站在你房屋的大門位置,把羅盤放在大門口上,看著河流水出的方位(城市則為街道車流的的去向),如果在羅盤上的辛、戌、乾、亥 壬、子幾個字的範圍內,也就是通常說的西北方向和北方偏西大部,則為火局,按照天干生旺死絕次序:丙火長生於寅,沐浴在卯,冠帶在辰,臨官在巳、帝旺在午、衰在未、病在申、死在酉、墓在戌、絕在亥、胎在子、養在醜。如果有大河之水,從巳、午方向,朝你房屋所在,洶湧澎湃而來,就是收得旺水上堂,水的氣勢要宏大、氣度卻不能張揚,以無聲無息為上好,風水上認為,發出響聲的水,會給屋主帶來是非和病氣。

又用玄空飛星排盤,排得水之來向當令而旺,也就是來水正走鴻毛大運的時段,這樣的水勢,就是可以發橫財的。有人會問:只聽到八字五行有當令得時之論,難道山水也有當令得時一說?當然!山水也是有靈性的,它們也有興衰的時節,只不過不願意表露榮辱的感傷。

所謂墓向,對於火局水來說,戌為火墓,就是朝向做成辰山戌向。遇到沖墓之年,也就是辰年,往往發橫財。

當令旺水上堂,墓向,二者得其一,必然發橫財,二者齊備,橫財發的更大。

火局如此,其他三局水勢,原理相同。

這麼說來,好像發橫財的風水很容易找到做到?而且很多?

其實不然!一局風水是否合法,除了考慮朝向,收水等問題外,還必須考慮氣脈適合充足、穴位是否安然、周圍的山頭是否生合穴位和字向、與房主的五行是否配合等等,這就是風水學上的龍、穴、砂、水、向、時六要素,這是一個精細的系統工程。只有各種要素配合得當了,水法才起作用,也才有力量。否則不但不能發吉,反而發兇險重重,水越大,凶危越大也越快,即使其中某一個要素沒處理好,也是要出大問題的。

因此,真正發橫財的風水,別說百裏挑一,就是萬里挑一,也很難發現一個,真所謂:可遇不可求也。

再說,這種發橫財的風水,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旦地運一過,其福力也就消退、消失,甚至當敗運到來的時候,原來大吉大利的來水,也會變成大凶大惡的煞水了,斗轉星移、花開花落,禍福無常。

俗話說,不想發財的男人,不是好男人,不謙虛的說,本人也可以算是好男人中的一個,再說,好事都要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但我考察良久,發現自家陰陽二宅都不具備一點發橫財的氣象,又搜山索水、煞費苦心,仍然是無可奈何!只好順天由命,除了喜歡點娛樂性質的小打小鬧外,基本消滅了自己的投機心理,但大家不必懷疑本人的愛心,當然也包括對橫財的愛。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因:乃是黃道是太陽在天空中“經過”的軌跡,整條黃道帶(共分為十二個宮段),分別用十二個地支來代表,太陽用一年時間“走”完一個黃道圈(360度)。由於每一個黃道宮段在太空中所處的空間位置都不同,因此各宮擁有的天體能量也就不盡相同,而十天天干代表了太空間十種不同的能量,地支藏天干其實是表示在某一個黃道宮段記憶體在的天體能量。如子宮記憶體在壬癸這兩種天體能量,丑宮記憶體在癸辛己三種天體能量,如此類推……。

“地支藏天干”中的每一個天干所含有的能量(俗稱“含氣”)有多少?現在很多易學界人士都不大重視這個資料,有人甚至覺得是可有可無,其實它含量的準確性在實際應用中尤為重要!只是有些人不懂得該怎麼去運用而已。

現代市面上有關書籍中很多都標有“地支藏天干”中每天干所含能量的資料,但由於各種典籍上各有各的說法,結果令人感到無可適從。真正準確的藏天干“含氣”是多少?這個問題應該與天體、星座及其運動規律有著對應的關係,這個也是我們要繼續探討研究清楚的問題。以下附表是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藏天干含氣量資料。

地支所藏天天干在十二個月份中的管事時段

子月

壬水管事10 癸水管事20

丑月

癸水管事 9 辛金管事 3 己土管事18

寅月

戊土管事 7 丙火管事 7 甲木管事16

卯月

甲木管事10 乙木管事20

辰月

乙木管事 9 癸水管事 3 戊土管事18

巳月

戊土管事 5 庚金管事 9 丙火管事16

午月

丙火管事11 己土管事 9 丁火管事10

未月

丁火管事 9 乙木管事 3 己土管事18

申月

己土管事 7 戊土管事 3 壬水管事 3 庚金管事17

酉月

庚金管事10 辛金管事20

戌月

辛金管事 9 丁火管事 3 戊土管事18

亥月

戊土管事 7 甲木管事 5 壬水管事18

五、地支藏天干中餘、中、主、換氣的成因

在周天360度的黃道上,黃道十二宮每宮各占30度,我們將每一度當成一份氣(能量),再將每宮的30份氣分配給本宮所藏的天天干上。“地支藏天干”是合乎天道規律的,按照正確排列順序一般分別為餘氣、中氣和主氣三類,換氣為特殊類。下面分別一一給予說明:

(一)餘氣                                                                                 

“餘氣”是黃道十二宮每一宮(段)的五行主氣在本宮(段)走完之後,將餘勢伸延到下一宮(段)之初,因此被稱之為“餘氣”。如“子”宮(段)的主氣“癸水”強勢未盡,將“強弩之末”餘給“丑”宮(段),丑宮中的藏天干“癸水”其實就是子宮餘給的氣,簡稱“餘氣”。

(二)中氣

“中氣”是指黃道十二宮每宮的宮主(地支)在三合局中合化出的五行。如 “寅”宮的中氣是“丙”,而寅參予的三合局是“寅、午、戌合火局”;所以寅宮以丙火為其中氣。

(三)主氣

“主氣”又有人稱為“本氣” 或“正氣”, “主氣”是指黃道十二宮每宮的宮主(地支)所屬的五行。如亥子屬水,藏天干的主氣是壬癸。寅卯屬木,藏天干的主氣是甲乙。巳午屬火,藏天干的主氣是丙丁。申酉屬金,藏天干的主氣是庚辛。辰戌丑未屬土,藏天干的主氣是戊己。

(四)換氣

整個黃道圈中只有丑寅兩宮須要進行陰陽換氣。

為什麼子午卯酉四正方沒有中氣?

經反復研究後發現,凡四正方(子午卯酉)都只應藏有兩個天干,因為四正方無論是從上一個宮段餘下來的“餘氣”,或本宮宮主進入三合局合化出來的“中氣”,或本宮宮主本身所屬五行的“本氣”都是同屬一種五行,而十天天干中相同五行屬性的天天干只有兩個,所以子午卯酉四正宮就只應各藏兩個天天干。另外,四正(子午卯酉)方的地支藏天干還有兩個特點:

一、子午卯酉宮的五行之氣為純淨不雜,沒有其它的五行參入。

二、子午卯酉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同一五行的陰陽天天干相守。如酉宮內只有陽天干庚金和陰天幹辛金相守于酉宮。

現在市面上的書籍有的說午宮裡藏有丁己兩個天天干,又有的說在午宮裡藏有丙己丁三個天天干,請問己土是憑什麼原因藏進午宮裡面的呢?它與前一宮的餘氣無關,它與本宮主的三合化氣無關,它與本宮的五行本氣無關,以上三種理由都不支持己土藏進午宮。四正宮的另外三個(子、卯、酉)宮都只藏有兩個同五行屬性的天天干,午宮又憑什麼藏有丙己丁三個天天干呢?所以我認為四正宮(子午卯酉)各自藏有同一種五行的兩個天天干是比較合乎情理的。

地支藏天干的正確讀取應該按照其過宮及餘中主氣順序進行

例如:辰宮─乙癸戊,巳宮─戊庚丙,午宮─丙丁火……。

從上圖可以看到,所有天天干都在相沖,如子中壬癸沖午中丙丁,如此類推。

以下是黃道十二宮的地支藏天干及過宮順序示意圖(兩行天天干都在相沖)

癸辛己 戊丙甲 乙癸戊戊庚丙

丁乙己---己戊壬庚 辛丁戊戊甲壬

寅申兩宮換氣過程的說明

  1. 丑寅兩宮的分界點是立春,而立春點是新舊兩年的陰陽換氣點,丑中己土和艮中己土是陰性,代表過去了的一年,它須回到中宮去通過太極轉換成戊土,再由太極中心派遣戊土到寅宮,作為新一年的起始之氣。

未申兩宮的分界點是立秋,而立秋是上、下半年的交接點,未中己土與坤中戊土組成一陰一陽的組合,然後將整個組合移入申宮。

巽天干維中之乙木庚金不參予其它的藏天干過宮

前面說到四維中的艮坤兩維所含天天干的己土戊土參予了黃道上地支藏天干的含氣過宮,但四維中的巽天干兩維並不參予黃道上地支藏天干的含氣過宮,原因是巽宮屬乙木(震宮屬甲木)而天干宮是庚金(兌宮屬辛金),乙庚相合而不相沖,故有別于其他藏天干是對沖的狀態。再者巽天干是地戶與天門,是陰陽出入的門戶。巽是地門,陽從此息出陰從此生入;天干是天門,陰從此消出陽從此生入。這一陰一陽的地門與天門就象一家房子的前門和後門,通過自家內部就

因此它就不用參予象其它藏天干的那種過宮行動(象從這家過到那家一樣)。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