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道修真持戒為先

維護道人公眾形象持戒自淨是當務之急

若道人皆能遵守道門戒條,實是道門之幸,道人之幸

戒,是一個人拿著器械,做防御之狀。有警戒、戒備的意思。現在我們很多道友談到戒律,就會想到王常月祖師的三壇大戒。在大多數人的印像中,全真派是受戒的,正一派是受籙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學道皆須守戒

《雲笈七簽》引《正一法文》雲:“凡為道民,便受護身符及三戒,進受五戒八戒,然後受籙。從前未受戒者,受籙之後,依次受之,誦習通利,恆存思行持,憶不謬忘,則不犯科。”足見在北宋之前,受籙的道士也是要受戒的。

那麼戒律起一個什麼作用呢?

戒律是用來防護自己內心的正念的。因為人難免會有惡念,造下許多惡業。所以受戒就是要以戒律來約束自己,不犯這些錯誤,然後才可以談求仙。《妙林二十七戒》雲:“一切眾生,貪著有為,欣生惡死,意雖求生,由造死業,不持戒行,假使長壽,猶如老樹,有何殊別?若持戒行,死補天官,昇仙自在。”我們修道人,是為了求仙得道。目標是求仙,但是做的事情卻與此目標違背,好比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所謂“意雖求生,由造死業”,終究難成仙道。所以天尊說:“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緣上仙也。”

五戒、八戒都出自道教

有些道友認為傳戒、受戒是學了佛教的,其實不然。就以簡單的五戒、八戒來說吧。

五戒是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應的是五行。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地有五行,以攝群生;人有五臟,以攝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是故五也。”

說起八戒,我們會想到《西遊記》裡的豬八戒。

而八戒最早是陸修靜先生製定的,分別是不得殺生以自活、

不得淫欲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不得妄語以為能、

不得醉酒以恣意、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

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妓。

持戒是追求精神的超越

王常月祖師在《碧苑壇經》裡面指出:“不死者,豈是凡身?長生者,非關穢質。彭祖至今何在?顏回萬古長存。”我曾經認為王常月祖師的話不對,認為道教是貴生的,追求的是形骸的長存。王常月祖師的觀點受佛教影響過多。

然而這種觀點,也是很早就有的。《雲笈七簽》引《老君說一百八十戒》雲:“天下萬民,無有長存。人生有死,物成有敗。日出則沒,月滿則缺。從古至今,誰能長存者?唯道德可久耳。”據敘文知道,《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是老君傳給於吉的,時間應該在三國時期。老君傳授此一百八十戒的目的是為了整頓道風,約束祭酒的。在這裡,老君就說了天下萬民,沒有長存的,都會死。唯有道德是長久的。

有些富貴人,笑話別人貧窮,那麼就會有貧窮之報。聰明的人,笑話別人愚蠢,那麼轉世的時候,就會變得愚蠢。在世的時候,身體健康,笑話別人疾病,來世就會疾病纏身。怎麼辦呢?如果沒有大法,實在難以解脫。《大戒上品》雲:“夫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師保朋友,皆先世所念,願為因緣,輾轉相生,莫不有對者哉!故曰倚伏難窮矣!唯學仙道士,當兼忘因緣,絕滅生死,同歸乎玄,以入妙門。”唯有持戒之人,善護真宗,不生惡念,不做壞事,才能免去惡報,而得善果。乃至不起塵念,不染凡俗,才能漸入仙宗,超脫凡塵,而得長生。

古仙認為,學道不持戒,譬如夜行而無燭火。所以不論在家、出家的修道人,應該受戒、持戒。

以經為主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就算有上師傳承認證及帶天命要有得到高僧及道家老靜門暗中傳承與認證也要好好修行,一切只是緣起緣滅(以下給適合因緣的看)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