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真道聖地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羊宮位於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側依錦江,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是西南地區建築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宮觀,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黃巢起義,唐僖宗避難於蜀中,曾將此作為行宮。待他重返長安後,撥錢增建並下詔改為今名。

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於兵災。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陸續重建。

1667年康熙皇帝時,青羊宮進行了重新修復,以後又不斷擴建,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氣勢宏偉。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裡面的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三清殿是主要建築,高大而莊嚴,供奉著三清像,大殿的左側懸掛著重約3000公斤的一口大鐘,還有重達1000公斤的生鐵香蠟筒一對。 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經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原來占地150畝,清初重建時占地300多畝,現有殿宇、房舍建築面積越4800平方米,建築整齊,其主體建築,共分六重,都構建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山門、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等。山門西側為八字牆,長二十米、高四米。

青羊宮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殿,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高約20米。牆頂蓋琉璃瓦,邊上是花瓣為白色,中心為紅色的琉璃荷花。右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

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混元殿,重建於光緒年間,26根石柱和2根木柱上有精美鏤空雕刻,圖案有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生動靈活。

八卦亭位於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亭的石基分為三層,依次為方形、八角形和圓形,以契合於道教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相合義理。

三清殿前有兩隻銅鑄青羊,它們是青羊宮的鎮館之寶,左側為單角青羊,右側為雙角青羊。單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徵,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

三清殿之後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築--斗姥殿,為全木建築。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台,左為"降生台",右為"說法台",中為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三清殿內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極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 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燃燈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據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宮碑記"記載: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為關今尹喜講道德經,講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對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裡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嘉慶年間的重修碑記也說:"蜀有青羊傳為老子張道陵於此。"由於這些記載,後人便了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漢代的道教創始及張道陵而來。

青羊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為當今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 1984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一百部,為國內外研究道教珍貴史料。

成都的青羊宮憑什麼是中國唯一供奉唐朝皇帝的道觀

成都市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青羊宮,堪稱我國西南風水建築美學的代表性建築。

沿中軸線從前往後數,青羊宮的主體建築共分六重,分別有:山門(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玉皇殿、唐王殿等,兩側則有三真殿、三宮殿、齋堂、客堂、祖堂等配殿、配房。院內綠樹成蔭,仿佛一一個隔絕世外的獨立小空間。

在成都修建一環路拆除了部分山門置景後,先在的山門和靈祖樓合二為一。在走過了靈祖樓之後,就是青羊宮的第一重殿——混元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這裡供奉著太上老君,殿內26根石柱,柱上有雙獅戲球、鳳凰望月等造型精美的雕刻。而老君的背後,則供奉著「慈航真人」,也就是佛教的「觀音菩薩」。

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是這裡標誌性的建築物。它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斗榫銜接,無一楔一栓。

八卦亭之後是青羊宮主殿三清殿,它的外檐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子、雙獅戲繡球等藝術木雕。三清殿前有一隻獨角銅羊,俗稱青羊,據說它是十二生肖化身,有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相傳只要摸了銅羊,據說呢,摸了銅羊可治百病。

在往後走,是供奉的斗姥的

斗姥殿,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相傳她共生九子,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在斗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這間斗姥殿,也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玉皇殿位於斗姥殿「福、祿、壽」的巨大照壁後面,在1995年重建。再往後,就能看到青羊宮的最後一個殿,塑有唐王李淵夫婦像及兒子李世民坐像的「唐王殿」。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李隆基逃往成都,正是在玄中觀(現在的青羊宮)居住。唐末黃巢掀起兵禍,唐僖宗李儇逃亡成都仍是住在玄中觀。在後來唐軍取得勝利後,僖宗返回都城長安,便改「觀」為「宮」,並建起了唐王殿,在青羊宮內祭祀李家的開國祖先,使青羊宮成了皇家的道教宮觀。(也正是在這次逃亡中,一個年輕的將領—王建救了僖宗一命,之後開始展露頭角,這個王建便是後來蜀國政權的開國皇帝)

在大連有專門祭祀唐太宗李世民的唐王宮道院,但青羊宮之獨特在於,它是唐皇后世子孫親建首肯的官方祭祀場所,單憑這點,已經許多地方無法匹及的。

清康熙年間,焚毀的青羊宮重建,唐王殿得以復原,除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塑像外,尉遲恭、秦叔寶、魏徵、李靖等人的形象,也能在唐王殿中一睹。(僖宗撰文的石碑,這大約就是青羊宮的鎮觀之寶)

青羊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相傳始建於周朝。唐朝中期爆發黃巢起義後,唐僖宗避禍於成都,並以青羊宮為行在。相傳某一天,僖宗在道觀內散步時,忽然紅光像球一樣鑽入地下。此後僖宗在此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

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道教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

宮觀落成之後,唐朝樂朋龜在《西川青羊宮碑記》中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從此之後,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自古以來,四川盆地便是道教的昌盛之地,黃老之學盛行。

自漢朝初年實行「黃老治國」後,巴蜀之地就成了兩漢黃老之學的繁榮之地。文翁興學後,蜀地產生了大量的哲學家,他們中有太初曆的重要創始者落下閎,宣揚老子道德經,以惠眾人的嚴君平,漢代著名的哲學家揚雄。他們對黃老之學的解讀和發展,又直接促使了張道陵在成都的鶴鳴山創立道教。

巴蜀之地自古以來,便盛行卜卦、讖緯神學,此後又融合黃老之學、兩漢兩晉的玄學和之後的道教學說。至此,道教的安樂窩便已搭成,四川也成為道教發展的重要根據地。唐朝皇帝樂於避亂蜀中,我認為也不無宗教方面的考慮。

四川成都道教聖地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始建於西周(約公元前1000年)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據記載: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講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裡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

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聖地。宋元明清時期雖屢經滄桑興廢,至今仍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築規模。

宮內院庭幽深,古木參天,秋冬時節銀杏葉在寒風中肆意飛舞,夾雜著道觀獨有的煙火氣息,遊人仿佛置身於一幅流動的精美畫卷。

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始建於唐朝的三清殿是青羊宮主殿,殿前左陳一鍾,名曰「幽冥鍾」,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殿內供奉了道教最高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三清在道教中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

三清殿左側的單角青羊是青羊宮鎮館之寶,被供奉為神物,它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徵: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相傳它能治病消災,只要摸羊肚、羊頭,頭痛、肚痛便即刻免除,婦女摸青羊肚子可生男孩。雖是冬季,青羊宮內仍香燭鼎盛,每天都有善男信女來送錦旗。

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台,左為「降生台」,右為「說法台」,據說老子當年就降化在這台上講經說法。中間的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宮傳統的廟會日,又是青羊宮歷史悠久的花會日,屆時宮內香菸繚繞,磬聲悠悠,人如潮湧,宮外各種名花異卉爭奇鬥妍,流香溢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八卦亭是不用一栓一楔的木石結構,但絲絲入扣,穩固異常。八卦亭氣勢雄偉,鏤刻精湛,亭身由八根鐫刻條龍的石柱支撐,其中一條龍有拳印痕跡,傳說這條龍乘某天晚上想逃離青羊宮,恰被巡邏的月亮真人發覺,一拳把它打在柱上,拳印由此留下。

銅羊兩隻都是黃銅鑄成。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的,以負青羊宮之名的。

關於青羊宮的歷史,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

題名漢揚雄蜀王本記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

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

老君聖地——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原名青羊肆,是成都市區內現有的一座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廟宇,據《道藏輯要》記載,這裡曾是老君為關令尹喜真人演法傳道之所,授尹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之號,位無上真人。後名青羊觀、玄中觀。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擴建後改名為青羊宮。

青羊者,其來已久,相傳乃上古青帝之童被太清仙伯敕放於蜀,化為青羊。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授關令尹喜道德經五千言,並語尹喜,“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後尹喜於成都,尋青羊肆不著。一日得青羊引路,復見太上老君顯露尊容,青羊宮由此得名。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