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茅山

茅山是指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與金壇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

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句容市,稱南茅 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

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

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

「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說的是哪裡?淵源於何人何時?

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茅山乾元觀)。西漢時陝西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山採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後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道教茅山派主修《上清經》,兼修《三皇文》、《靈寶經》,以符籙咒劾召鬼神,以戒傳授弟子,服食辟穀、冶煉丹術,隋唐時盛行南山,成為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

齊梁時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禮聘,隱居山中,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茅山故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說。它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三茅真君的傳說,源自東晉道士楊羲所撰的《茅君傳》。其記載茅盈幼年學道,通解《道德經》與《周易》,十八歲時往恆山修練,據說得到西王母的點化而得道。當漢景帝時,茅固舉孝廉,曾任執金吾。

漢宣帝時,茅衷則為西河太守。茅固、茅衷聽聞兄長得道的消息,隨即辭官,跟從茅盈入海陵山中修練,兩人得到了兄長傳授的長生不死之術,因而得道,又入句曲山傳道濟世,從此句曲山稱為「茅山」。南朝上清派陶弘景崇奉三茅君,列名《真靈位業圖》。宋代時,茅盈被天子敕封為「司命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定祿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保命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一、茅山道教的源流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他的《抱朴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造了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並為道教在南北朝時期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魏華存元代銅鑄(湖北武當山南岸宮

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哲宗時,道教名聲顯赫,道士與皇帝直接書信來往,為帝後授籙。朝廷給茅山道士加封贈號,賜田度人,題詞贈寶,敕建宮觀,宮觀庵院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傳海外。淳祐九年(1249年)宋理宗御書「上清宗壇」,置於元符萬寧宮「宗壇祠」。

「三山」符籙歸正一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