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真源—老子故里道家祖庭

河南鹿邑太清宮太極殿太上老君

「道家之源,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按道教說老子為其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經王。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的太清宮集,距縣城東去十幾里路,不一會兒就到了。周靈王元年(前571)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我國道教始祖老子就誕生在這裡。關於他的出生,在這一帶民間附會有一則傳說:曲仁里所在的厲鄉因一條厲鄉溝而得名,這條小溝即今太清宮集東南的一條小河。它發源於老子故宅西北隅的隱山之側,多段已乾涸,不見流水,可能在周代水量會豐沛些。當年,厲鄉溝兩岸生長著茂密的李子樹,在樹林深處,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個出息得水靈靈的姑娘。一天,她在厲鄉溝洗衣時,抬頭看見從上游漂來兩顆鮮紅的對瓣李子,伸手撈起來仔細一看,只見那兩顆李子都是一面鼓肚,一面扁平,就像兩隻耳朵合在一起似的。她捧到面前一聞,頓覺清香撲鼻,忍不住想咬一口嘗嘗鮮。誰知嘴剛張開,那兩顆李子便「哧溜」一下滑進了肚裡。她由此懷孕在身,歷經十八個年頭,自肋間生下一個男孩。因她吞下的是兩顆李子,便為這個男孩取姓為「李」;又因那兩顆李子像兩隻耳朵,就為這個男孩取名為「耳」;再因這個男孩是母親懷孕十八年才出生的,剛生下來就像個小老頭模樣,後人也就稱這個叫「李耳」的男孩為「老子」。

老子故里的太清宮,既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它位於今太清宮集的東北隅,北臨渦河,西傍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隱山。厲鄉溝水從西北向東南蜿蜒流去,把這一帶滋潤得土肥糧豐,打扮得風景旖旎。太清宮初為老子廟,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當時,漢桓帝先後兩次派人到這裡朝拜老子,並立老子廟碑。據《水經注》記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那時的老子廟,有古碑,有石闕,有殿堂,有井泉,已經初具規模。到了李唐時代,帝王自稱是老子的後裔,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尊老子為聖祖,以老子廟為家廟。高祖李淵曾到終南山謁老子祠,敕令大興土木建造「如帝者居」的宮闕殿宇。高宗李治謁老君廟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令華夏五嶽均置老子廟,也叫真君祠,並把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列為道教四大繼承人,賜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並將「四子」著作列為道家真經。

天寶八載(749)閏六月丙寅日,李隆基朝覲太清宮,加封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不久又加封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義疏」於天下。宋代皇帝好道,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並撥國庫白銀重建太清宮,使其規模遠遠超過唐代。當是時,太清宮達到極盛,聲名遠揚四方。不幸的是,「靖康之亂」給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到了金代,太清宮雖然重新建立起來,但已元氣大傷。元代亦重道教,朝廷曾頒布保護太清宮的旨令,明確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等一切財產屬其所有,太清宮的元氣漸漸得以恢復。然而,元末豫東渦河流域屢遭水患,太清宮建築被沖得蕩然無存。直到清代康熙年間,經過多方努力,才在原址陸續建起了太極殿等,但其規模已明顯不如昔日,「較之於唐宋,僅存什一也」。

今太清宮的山門是新修的,高大寬闊,頗具氣勢。走入山門沿神道前行,便可來到太極殿。殿門兩側有副楹聯:「地古永傳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宮」,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出老子故里在人們特別是道眾心中的崇高地位。它是太清宮的主體建築,椽牙高啄,琉璃覆頂,格扇門窗,古香古色,坐落在一處方形平台之上,異常莊嚴肅穆。據立於太極殿前西側的金代「續修太清宮碑記」載:「亳之太清宮,即老子舊居也。今之太極殿,即老子降聖之地。殿之南有虛無堂,相傳為老子講經宴息之所。」立於殿前東側的清代「重修太清宮碑記」亦載:「鹿邑東賴鄉仙境,名曰太清宮,有太極殿,老子居焉。」它們都明明白白地說這裡就是老子的故居。大殿內塑有老子金軀,神情安詳,栩栩如生,手拿如意鉤,上面寫有「道德天尊」四字。原來,道教有一氣化「三清」之說,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和太清的總稱。玉清是「元始天尊」,為開天闢地創造人類的神;上清是「靈寶天尊」,為使百姓超越世俗境界並常救濟眾生脫離苦海的神;太清就是「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主持天上人間倫理道德與刑罰的神。太清宮祭祀的是太上老君,所以老子手執的如意鉤上寫的就應該是「道德天尊」了。太極殿前有銅鑄的八卦煉丹爐,為老子煉丹之用,一年四季有香客供奉,終日香火不斷,青煙裊裊。

太極殿前,有兩株古檜分列神道兩側,傳為老子當年手植。檜者,柏也。據史志記載,太清宮「舊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檜』,曰『紐檜』……老子所植」。果如此,這兩株檜樹當為丹檜,樹齡也應在兩千五百年以上。李氏唐王朝以太清宮為祖庭,對祖庭里的這些檜樹愛護備至。玄宗李隆基曾下詔書:「瑞木(即太極殿前的八株檜樹)表靈,奇文自現。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於易經,迎萬葉於休運。」歷朝歷代前來觀瞻檜樹的達官顯貴、墨客騷人絡繹不絕,留下的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詩詞歌賦更是不可勝數。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年間拜謁太清宮,寫下「先君懷聖德,靈廟肅神心。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流沙丹灶滅,關路紫煙沉。獨傷千載後,空餘松柏林」。宋詩的開山祖梅堯臣寫下「八月風漸冷,高木葉披披。郊原棗已剝,霧圃黍可治。必期寬賦斂,無乃息羸疲。何當過苦縣,肯暇觀舊碑」。這兩首詩中的「空餘松柏林」「高木葉披披」句,吟詠的就是那些檜樹。歐陽修曾在老子故里做官,多次拜謁太清宮。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二月,他親率僚屬謁太清宮諸殿,徘徊兩闕之下,周視八檜之異,窺九井禹步之奇,酌水以煮茶而歸。他在《游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中寫道:「擁旆西城一據鞍,耕夫初識勸農官。鴉鳴日出林光動,野闊風搖麥浪寒。漸暖綠楊才弄色,得晴丹杏不勝繁。牛羊雞犬田家樂,終日思歸盍掛冠。」蘇東坡步前賢之後,也寫下「譙郡君命重,苦縣祖風殊。仙檜留陰在,甘棠印花敷」的詩句。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一書中記載:鹿邑「太清宮多檜樹,檜花開時,蜜蜂飛集其間,不可勝數。作蜜極香,而味微帶苦。謂之檜花蜜」。然而,歷經歲月滄桑,老子手植的八株檜樹如今只剩下太極殿前的兩株了。關於這兩株檜樹,老子故里人傳說,西邊那株為陰,酷似一位窈窕淑女,身材苗條,婀娜多姿;東邊那株為陽,膀奓腰圓,威武雄壯。它們就像一對恩愛夫妻,共度著漫長的歷史歲月。更為神奇的是,這兩株檜樹的表皮紋理,其旋轉方向與八卦圖中陰陽魚的旋轉方向完全相同,但凡前來觀賞之人,無不為之讚嘆,說那是因為老子畢生追求「道」,即追求陰陽的和諧與統一,這兩株檜柏生長在他的道場,早已被「道」化了,才出現如此奇觀。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