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廣州仁威祖廟真武玄帝顯化道場

仁威廟是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當時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

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朝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北帝殿主供奉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仁威上帝。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

歷史悠久的,廣州仁威廟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

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

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岩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主體建築東西闊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磚木混合結構。屋舉9架梁,房頂是5級疊階梯形的風火山牆,上蓋綠灰筒瓦,採用藍色琉璃瓦剪邊。

鬧市公園邊隱藏著千年仁威古廟,位於廣州荔枝灣公園旁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

廣州市內有三元宮、仁威廟、黃大仙、純陽觀等地方可拜太歲,首選仁威廟,這是為什麼?

因為,仁威廟是廣州市供奉「太歲神」最全的寺廟,廟裡共供奉六十位「太歲神」。

此地在繁華的地鐵站和兒童服裝商城附近,人流量非常高,沒想到還會有這麼悠久歷史的古廟。周圍是特別大的荔灣湖公園,仁威廟在公園的東北角。廟前臨湖水,華表肅立,兩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時光倒流,令人懷疑是不是身在廣州。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

古代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里,十里之內,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古廟建築極具特點,屋頂正脊和兩側山牆頂的瓦飾陶塑人物、脊飾亭台樓閣和舞台戲曲人物都是清代廣東佛山石灣文如壁店燒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字樣,隱約可見。

屋樑、枋、駝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紋飾,遍地金彩。

檐板雕刻更是精細,吉祥紋、戲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動傳神。

有機會來到荔枝灣湖附近的遊客可以參觀一下,和北方地區的廟宇結構和裝飾完全不一樣,雖然不是很雄偉的建築,透過精美的雕刻以及陶塑人物體現出了嶺南地區古老的建築風格,和廣州的陳家祠裝飾手法極為相似,大家到現場參觀慢慢感悟體驗吧。也可以參拜一下,寺廟是免費參觀的,還可以免費領一柱清香敬仰一下。

廣州仁威祖廟:比佛山祖廟更悠久

廣州道教聖地仁威祖廟,位於廣州市荔灣區中山八泮塘路,緊靠荔灣湖畔,是十方善信朝聖「北帝」的道教場所和遊覽勝地。據清代道光十五年《續修南海縣誌》記載:泮塘仁威祖廟初建於宋皇佑四年(1052年),廟內主要供奉真武大帝,因當時泮塘地處珠江口位置,每年夏秋之交,常受到颱風、洪澇影響,造成糧食失收,因而集資興建此廟,供奉真武大帝,以求鎮水,保佑一方平安,祈求風調雨順。

據記載,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了。同樣是供奉北帝,廣州荔枝灣這個仁威廟,建成的歷史比佛山祖廟還要早。

仁威祖廟經過歷代多次重修、擴建,其中清朝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進行過較大規模的重修,後由於歷史原因,仁威廟曾多年被工廠和學校占用,年久失修,廟的東、西兩路各進建築的牆體橫樑、屋頂、地面等地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9838月,仁威祖廟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12月,仁威祖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會管理和使用,成為道教活動場所。多少年來,泮塘村裡的鄉民始終記得,每逢農曆三月三的北帝誕,是當地最重要的日子。為祁求風調雨順,以仁威廟活動為中心的派米、祈福、舞獅、吃盆菜等傳統習俗,一直在民間延續。

仁威祖廟具有奇特的嶺南傳統古建築風格,廟坐北朝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現為三路四進的建築。前三進建築以兩青雲巷相隔,分為左、中、右三組建築,其中路建築為主殿,建有北帝殿、玉皇殿;東、西路建築為配殿,分別建有財神殿、太歲殿、觀音殿、文昌殿;第四進為思親堂和孝親堂。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