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ZwpmL0ADMhFDM4ImZlVWM2EmN0MmZxQ2N2MDOv0WZ0l2LjlGcvU2apFmYv02bj5SdklWYi5yYyN3Ztl2LvoDc0RHa

 

湖南關山中武當

中武當位於湖南津市市窯坡鄉果園村,下臨澧水,與市區隔江相望。山下有關山潭,深不可測;澧水從西向東,呼嘯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層層白浪,聲若洪鐘

中武當為九澧有名道觀之一,為別於南、北兩武當,故名曰中武當。《新唐書。地理志》載:“澧陽有關山,(按:隋、唐兩代升澧州為澧陽郡)山形盤踞十餘里,高八十丈,江水東奔,是山崛立水口如關鎖,故名”。

關山中武當現狀

現關山中武當位於湖南津市市窯坡鄉果園村,下臨澧水,與市區隔江相望。其建於明代,據明吏部尚書李如圭(澧州人)所撰《武當行宮記》載:“餘郡華陽王默庵殿下,樂善親賢,清心向道。聞武當之勝概與神之靈感,欲謁而不可得。正德五年(1510),命所司請於當道,乃擇地捐祿,令官督工,甃石為台,建正殿於上,而塑神之像以奉之,後又建前殿、山門。嘉靖三載春,增建鐘鼓二樓於殿之左右,仍由道士守之,以奉香火。匾曰“武當行宮”。

據文獻記載:“真武原名元武,為淨樂國王之子,少而神靈,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後人為之建廟祭祀,到宋代,為避諱將元武改真武。”正殿中懸有一幅木刻對聯,上聯:利鎖名韁,籠絡多少好漢;下聯:晨鐘暮鼓,喚醒無數癡人。神座前陳列隕石一塊,呈黃色,上佈滿黑色紋絡,傳系清嘉慶年間隕落山下,鄉人將其抬入觀內供遊人觀賞。後殿供王母娘娘和九天玄女塑像,殿後為藏經閣,珍藏有道家經書。中武當觀前有二井,名雌雄井。左名雌井,明亮如鏡,可以照人;右名雄井,渾濁如泥,終年不潔,兩井相距僅尺許。雌井水質清冽、甘甜,有謂長飲此泉,可以延年益壽。山上種有茶樹,枝繁葉茂,道士採擷茶葉製成“煙雲茶”,取泉水沖泡,葉懸水中,三起三落,旋轉游動,色、香、味絕佳。

中武當四周松林環抱,堆翠疊綠,野花鋪地,馨香怡人,山間涓涓細流,嘩嘩作響。山下有關山潭,深不可測;澧水從西向東,呼嘯而下,拍打山麓岩石,激起層層白浪,聲若洪鐘。眺望東北,津城車水馬龍,往來如織,江上百舸爭流,汽笛悠揚。遊人至此,無不留戀忘返。

 

憶往昔,遊人登臨此處,漫步尋幽,有山光水色欣賞,有文物古蹟可鑑,可惜在“大躍進”時,“中武當”被拆遷到山下改建果園小學,松林被砍伐殆盡,古蹟亦隨之蕩然無存,令人陶醉的遊覽勝地而今已不復存在了。進入八十年代,一些善男信女倡導集資修復,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這聞名遐爾的中武當得以重建,煥然一新。再次雄踞在關山之巔,成為津市旅遊勝地中一顆閃爍的星星。

從明末到民國,中武當由於年久失修,加之風雨剝蝕,毀損嚴重。民國十五年駐津的湘軍第十九師師長李覺發起,由津市商戶集資進行維修,始變舊觀。整修後的中武當有前殿、正殿、後殿、藏經閣(一謂黃經閣)等建築,廟門門楣上有石刻匾額“中武當”三字,門牆上飾以浮雕,彩繪圖案,進入前殿,左右兩廂置鐘鼓樓,穿過前殿,中央豎石碑一塊,上刻“廉潔”二字,鐵畫銀鉤,飄灑俊逸,傳系宋理學家朱熹手跡。正殿又稱祖師殿,供真武祖師像,全身銅鑄,重五百斤。

觀中有明清石碑若干,不乏精品,津澧學子,以拓片為快。今碑多不知去處,尚存殘碑兩方,記民國李覺修觀事。

李覺《重修中武當山玄帝觀記》雲:“武當山有三,北武當在鄂之均縣,南武當在湘之慈利,洞庭湖之西北,筆架山之東南,有山巒澧水而屹立者,為中武當。為重巒疊翠,遠水流清,了視熊飛,天然秀壯,餘客歲受命西征,屯駐斯土。時逢佳節,相率登臨望煙樹,平沙江流澎湃,雲開霧合,心曠神怡,美哉壯哉!雖姑射蓬萊,未可峙立於前也,峰顛有紫□,祭祀北極玄武,碑石磨滅,莫知創建何時。相傳文帝曾云遊至此,示相布德,澤及萬民,唐時疆臣跡其感應,建觀以祀。”

《常德地區志·宗教志》記:“自明朝中期以來,常德縣的常清觀、澧縣的中武當這兩處為十方叢林。”“澧州道紀司:設於中武當道觀,置司正一人。”轄安鄉縣、石門、慈利等縣道會司。

劉國強《湖南十八洞天考》稱:“彰龍山古稱彰觀山,現名關山。……山巔有雌雄井,“不盈不竭,左清右濁,間尺許,不相混”,今二泉奇觀如舊。……明洪熙元年,朱元璋之孫朱悅耀封華陽王,謫居澧州,闢關山為果園,置望江軒、思蜀亭,在中武當道觀舊址上建殿修宇,供道士奉執香火。”

 

乾隆何璘修誌時,“舊籍一空之餘,欲憑一己之識”,不免謬誤百出。新志沿襲舊志,以訛傳訛,延續至今。讀宋明志,方知清誌有誤。知中武當道觀重建,拾起舊日草稿,對中武當歷史又重新梳理一遍:

1、彰觀山不是關山,寧極觀、清遠觀在彰觀山。《新唐書》載:“澧陽縣,有關山”,小修雲“關山之上,乃為彰觀山”,彰觀山在關山之南,大旗山以北,東起金魚嶺,西至大窪,為道教四十四福地。

2、李如圭所記武當行宮,不在關山,“在澧州治南一十里許,地名上觀。”上觀是澧州通往武陵的驛亭,《澧紀》記其“左倚黔滇大道”。

3、《道光直隸澧州志》是州誌中最早記載中武當的。“中武當山者,真武​​祖師修真度化之所也。唐人感其德化,建廟崇祀”,出自小陽筆架山人碑記,而非州志。

4、明成祖宣稱真武助靖難勝功,永樂十年,大建真武祖庭武當山,全國各地廣奉真武,真武道觀達到了鼎盛巔峰。《常德地區宗教志》記:“明洪武元年(1425),華陽王謫居澧州,清心向道,乃捐祿令官督工,在東原址建正殿,塑神像。又建山門、鐘、鼓樓,撥道士以守,並​​奉香火。”華陽王謫居澧州是洪熙元年,不是洪武元年。

明朝湖南朝武當的香客來自湘西北,又以澧州津市為主。武當山南岩宮有二條摩崖石刻、三塊石碑,記湖南香客朝武當山事,三處為津市香客所留。津市香會在香首率領下,“奉道朝山進香”,或與華陽王有關,或是津市道教盛行的緣故。

常德榮定王與澧州華陽王共建五雷山,號南武當,是在萬曆二十八年至四十年之間,因此關山稱中武當,應在此後。

明清以來,全國稱中武當甚多,如石門縣、神龍架、當陽、宣恩、長陽、南漳、保康、合陽、蒲城、臨澤、洪洞等地皆有中武當之稱。

5、李覺碑記“相傳文帝曾云游至此,示相布德,澤及萬民”,考隋文帝楊堅有荊州之行,隋煬帝皇后蕭氏也出生江陵。《澧州史略》又稱“楊廣隨軍征戰,看到澧地多松,故州以鬆名”,但不知出自何典。

6、李覺碑記中有“峰顛有紫□,祭祀北極玄武。”□或為“垣”,或為“壇”。若是紫垣,紫垣又稱紫宮、紫微宮。宋程大昌撰《雍錄》雲:“開元二十九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所,後改為太清宮,東都為紫微宮,諸州各為紫極宮。……凡郡皆有紫極宮也。”

《杜甫全集》黃鶴注:“天寶二年三月壬子,親祀玄元廟,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廟為太微宮,天下為紫微宮。”

《弘治岳州府志》記澧州宮觀四:玄妙、紫極、紫微、穀神,“紫微觀,在州東,道士二名,道童一名。”

《隆慶岳州府志》記澧州宮觀九:玄妙、紫極、穀神、風虎、紫微、清遠、白馬、紫霄、白雲。“紫微:州東陽由村,元創,道士二人,道童一人。”

 

明代陽由村,清名北隅里,今襄陽街辦事處、金魚嶺辦事處屬地,東起澧水,西至道口,清遠觀在清遠觀水庫島上,紫微宮地址不詳。

 

關山玄帝觀是否就是紫微觀呢?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州志只記玄妙觀、清遠觀,獨無紫微觀,是否是玄帝觀取代紫微觀的緣故。

 

7、關山玄帝觀創建於何時,無考。《隆慶岳州府志》記紫微觀創建於元,而小陽筆架山人碑則記:“自唐迄今,其間遷問。”元東平左副元帥趙國寶之子趙世延,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後任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修復澧陽縣。祖母從全真高道普惠大師張志剛學道,其父於家為母建觀,國師丘處機賜名紫微觀。元好問《紫微觀記》記“居冠氏之洞清庵”,顯然不在澧州。若紫微觀創建於元,但觀中朱熹“廉潔”碑又作何解?觀中碑記又皆稱中武​​當始建於唐。

 

8、明清時期,澧州設道紀司,明岳州府志、清澧州志記道正司或居州城玄妙觀,或居白馬觀,可證明清道正司不在中武當,至於明以前道正司設在何處,待考。

 

9、李覺碑文中的□或為壇,紫壇為道教祭壇。紫微觀可能不在關山,而在彰觀山或其他地方。

 

10、觀中“廉潔”碑刻是否為朱熹真跡,碑刻已毀,無法確認。淳熙十年深秋,朱熹與劉子澄有過澧州之行,朱熹《答劉子澄》有:“朗澧之行,覽觀山川,感今概古,亦足償其勞矣。”《桃花源志略》記朱熹“乾道六年奉敕諭苗,過鼎州至桃源洞,有詩。”

 

11、明清有《關山煙樹》詩三首,並未言及中武當,範芝的詩有“何年大造啟雲關,石蹬迂迴步履艱”,我們彷彿看到石階盡處的道觀。香山劉鶴鳴的《遊中武當》,是我所讀到的第一首以中武當為題的古詩。劉崇文的《宴道者山房》,詠的不是武當道觀,而是彰觀山的清遠觀。清朝陶澍、胡倬遊關山時題有數聯,但在觀音寺。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