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當代還稱之為“中國情人節”。閩南地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自古以來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相對穩定,民間習俗長久流傳不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七夕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民間色彩的民俗。

    有關七夕的傳說,在中國大地上普遍流傳著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人們傳說中的織女系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民間習慣稱之為“七仙女”。可是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係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紮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緻,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閩南七夕的“七娘媽”崇拜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個地域的習俗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從中卻可窺見、探索與此相關的民俗文化,並由此看出閩南勞動婦女對子女所寄予的厚愛和美好願望。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責任編輯:王佳

  

孩童守護神之祭拜方式

  拜床母

  俗信以為母親生產嬰兒的床上有床母,床母是新生兒的守護神,是保護養育小孩長大的。產後做三朝、六天、十二天及滿月,以後每節日或祖先崇拜祭禮時都要「拜床母」,直到嬰兒十六歲成人。[1]據說嬰兒睡時會笑會哭,都是床母弄的,父母親如果虔誠的祈求床母,則嬰兒受到保護,可以很順利的愛撫養長大。

  拜床母時,以油飯、雞酒、芹菜、古菜,放在床中間燒香拜拜,「銀紙」燒完後就必須趕快收起來,如此床母才會勤於照顧小孩,為什麼必須快點將祭品收起來。台俗俚語罵人懶惰是「食飯爛〈緩慢〉做事憚〈懶惰〉」意思是吃飯慢的人,也是懶惰的,所以要給床母吃快點,使它能勤於照顧小孩。拜床母時,母親所祈求的有很多種。

   拜七娘媽

     七 娘 媽 的 信 仰 , 在 閩 南 及 客 家 兩 個 方 言 群 中 又 有 著 不 同 的 傳 說 。 閩 南 的 傳 說 中 織 女 的 姐 姐 們 由 於 同 情 牛 、 女 兩 人 被 王 母 娘 娘 拆 散 , 便 暗 中 保 佑 那 兩 個 孩 子 , 使 他 們 平 安 健 康 的 長 大 。 由 此 才 發 展 出 七 娘 媽 是 兒 童 保 護 神 的 說 法 。 為 人 父 母 者 , 為 了 能 讓 神 保 佑 其 子 女 , 便 把 子 女 送 給 七 娘 媽 為 義 子 或 義 女 , 稱 為 「 拜 契 」 。

    閩南人拜法    

閩 南 人 祭 祀 七 娘 媽 最 隆 重 的 ,七月初七攜帶牲醴來拜七娘媽,如麻油雞、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清茶、金紙、經衣、化妝品(凸粉、胭脂、紅紗線及針、香水、茶油、口紅、梳子、鏡子)香花、七娘媽亭等祭品來廟拜拜。若在家中祭拜,則在桌邊,令牌一支椅子,上置清水一盆並放上毛巾,芋油飯是芋頭加上油飯,芋是宜子之物寓多子多孫,軟粿比一般湯圓大一兩倍,壓成扁圓型,中間用大拇指把她捺了一個凹,這是給七娘媽。   

   客家人拜法

客 家 人 也 有 「 拜 契 」 的 習 俗 , 但 是 原 因 截 然 不 同 。 相 傳 七 星 娘 娘 有 七 位 , 自 從 織 女 離 開 後 , 只 剩 下 六 星 在 一 起 , 由 於 沒 有 固 定 祭 祀 的 廟 , 所 以 在 神 格 上 屬 於 「 閒 神 」 , 平 時 下 凡 來 遊 遊 野 野 ( 即 閒 遊 亂 逛 之 意 ) 。 相 傳 七 星 娘 會 抓 人 小 孩 , 因 此 八 字 低 的 就 給 她 作 契 子 , 以 保 平 安 。 客 家 人 祭 祀 七 星 娘 時 共 不 用 「 七 娘 媽 亭 」 , 而 是 一 張 印 就 的 「 七 星 娘 圖 」 , 以 香 爐 壓 住 。 為 子 女 求 七 星 娘 絭 的 父 母 須 手 持 杯 茭 , 口 唸 : 「 紅 ( 白 ) 花 枝 某 姓 某 名 , 身 體 欠 安 , 容 易 驚 嚇 , 現 在 要 作 妳 的 契 子 , 帶 妳 的 絭 , 以 後 若 有 遇 到 , 就 不 要 隨 便 摸 他 , 如 蒙 允 許 , 請 賜 一 杯 茭 」 。 直 至 七 星 娘 允 許 「 聖 杯 」 為 止 

   拜註生娘娘

         農曆三月二十日是「註生娘娘」的聖誕日。婦女需帶牲禮,到娘娘廟祭拜。祭祀時以擲杯許願,若獲得註生娘娘允許,就可以將神前供奉的花簪,插在頭髮上戴回家;生病的小孩可以把神前放小鞋子,用紅線串起來,掛在脖子上戴回家。如果將來如願以償,必須加倍另製新的花簪與小鞋子還給寺廟。些已婚婦女會求護身符帶在小孩身上以求平安,未婚婦女則可向註生娘娘求得好姻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