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台中觀祖師殿  真武大帝聖像

 

                                        瓊台中觀  三清殿

 

                                              瓊台中觀朝山門

武當神韻——瓊台中觀結道緣
2017年8月6日 再臨 紫岳瓊臺朝聖 
 大岳武當仙山,這座綿延八百里的大山是所有問道者心中的聖地。但究竟是什麼吸引著芸芸眾生不辭勞苦來此進香朝聖?是歷經六百年風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築?是雲霧掩映中如山巒般波瀾壯闊的歷史?還是道教信徒們追尋了兩千多年的夢想?這個問題,彷彿是在每個人都要親歷武當之後,才能真正給出自己的答案。
  武當山建築群是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九宮八觀為主體,70公里神道為軸線,按照神話中淨樂國太子修煉成仙的邏輯順序構建的“神仙天都”。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聖至天宮後,玉皇大帝在瓊台冊封他為北極玄天上帝。故此,武當山瓊台被視為真武大帝的受封地,倍受人們的崇拜。
  瓊台中觀古稱叫“紫岳瓊台”,另有上觀“白玉龜台”、下觀“玉樂霄台”,這三道觀統稱為瓊台觀,歷史文獻中,關於瓊台觀的真正的記載並不算多,只說它在元代被為“瓊台宮”,明朝時又改宮為觀。但它最早建於何時何代,又有誰負責設計建造,甚至連觀中的老道長也不得而知。
  張道長:那碑上都是記載那個事。那碑文早早就看不見,那都風化了,就那幾個大字還看的見。神仙的東西,他都各說各代,他的說法不一,因為真武大帝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最遠的比三皇五帝還早,過去有這個說法,古廟本是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因為它過了多少年呢,我想這事叫誰都說不清。
  不知起源於何時的武當山瓊台觀,傳說在鼎盛時期曾依山而建有24座道觀,三大觀之間有橋廊相連,“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濕鞋”,這樣宏偉而奇妙的建築如今只剩下瓊台中觀。但它仍是是武當山36觀當中,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
  張道長:這個事情它是歷史的規律,那它有興有衰。
  朝代的更替,歷史的更迭,在道人們眼中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論身居草廬石岩,還是宏宮大殿,唯一不變的只有他們心中對道的永恆追求。
  李道醫:仙山武當就說它是道教聖地,自古名人逸士都來尋訪長壽之道/中觀是奉神聖地,離金頂很近,因為金頂面積很小,人啊停留不住,然後在這個地方有尋醫問藥的,可以在這里安安靜靜的了解武當的文化,聽一下養生之道.
  在供奉著道教先人——張三豐的祖師殿裡,時常有許多信徒在行三叩九拜之禮時,口中默念有詞:金丹重一斤,閉目靜存神。只在家中取,何勞向外尋。煉成離女汞,吞盡坎男精。金丹並火候,口口是元音。
  李道醫:這講得什麼意思啊,就是永樂皇帝問我們三豐祖師,取長生不老之丹藥,然後三豐祖師告訴永樂皇帝,然後金丹有多重啊,一斤重,怎麼得來的,靠自己修煉而得來的,也就說不管是男還是女,你的修煉啊就是修坎男(離女)二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最後你把精氣練好,練到一定程度,然後它自然會讓你長壽。
  應天之序,養精聚氣。在道人們的世界裡,清晨的鐘聲敲醒沉睡,是“開靜”,黃昏的鼓聲收斂雜念,是“止靜”。一天之中,他們合著自然的節奏休養生息,以求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問的對話,達到陰陽圓融的和諧境界。
  經樂聲中,那些遠古的氣息,沿著歲月的長河飄蕩到我們身邊,像一場熟悉而陌生的舊夢。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神靈的對虔誠對話,圓暢天空的風雲健行,方正大地的厚德寬廣,似乎都凝聚在千百年來理想主義者們的質樸願望中。
  李道醫:對香客信士來講,來一趟武當山真的是不容易,也就說既然來的話,對我們祖師爺,對我們祖師爺的尊敬,對我們道教神秘,他的一種感受,所以他來了之後,盡我們的平常之心,讓他感到道文化給他帶來的好處。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不渡無緣之人。每一位虔心來武當山朝拜的人,也許冥冥之中,就和武當山和道文化有著特殊的緣分。
 
  李道醫:從古到今,道門當中都是給人解決一些問題的,道教講予世救人,所以說有易經文化,有道教文化,有武術文化(等等),不光是我,是我們每一個道家的弟子都會這樣的做的。/我們是祖師爺的弟子嘛,弘道是我們每一個道教弟子的己任。
  天柱峰下的瓊台中觀,彷彿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讓世人得以窺見道人們神秘卻真實,簡單而堅定的修行生活。修道之途,路阻且長,更是要忍受無盡的孤獨和寂寞。道人們常在困惑迷惘之時,登上的綿延的石階,向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尊神祈求開悟。
  三清殿是瓊台中觀最高的一處建築了,也是瓊台中觀的主體建築,巍峨山峰的護衛下,更顯得高大莊嚴,那我們現在呢,已經登上了這個三清殿,那麼站在三清殿向遠處眺望,遠處的群山被雲霧繚繞著,彷彿就處在仙境中一樣。
  在這裡仰望天柱峰、獅子峰、金童峰、玉女峰、香爐峰一字排開,勢如金鏤玉琢的天屏高聳霄漢。明成祖朱棣的駙馬都尉沐昕,在大修武當山之時,曾經遊歷過瓊台美景,並寫下了《瓊台霽曉》:玉作層台氣象巍,宛然圖畫映朝輝。扶桑弄影雲將欲,瑤草呈香露未晞。虛室光浮青鳥去,洞蕭聲徹彩鸞飛。登險絕頂微風起,吹得天花點客衣。
  面對這樣飄渺神秘的景色,一切凡塵雜念似乎都會煙消雲散,只有放下執著,順應自然、才能達到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境界。武當山的神秘雄偉,道教文化的源遠流長,不是一座建築,一頁歷史就能概述清楚的,它如仙境般的清雅折服了問道之人,問道之人的虔誠堅定又造就它今天的輝煌。它獨特的魅力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應運而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待你來用心感受。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古建築太和宮:武山最高勝景  金頂
2017年潤6月15日 盧圓熹 親臨 金殿朝拜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門外,佔地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該宮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佈局巧妙,四周峰巒迭嶂,起伏連綿,煙樹雲海,氣象萬千,建築巍峨,古樸壯觀。
  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朝聖。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在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當時有殿堂道舍等建築五百一十間;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銅殿等。
  正殿額題“大岳太和宮”,殿內僅存真武大帝銅鑄像及四大元帥、水火二將、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門兩側各置銅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蒼龍嶺雷壇設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陸述等人致祭碑。太和宮在建築規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聖殿”。
  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鍾鼓樓,鐘樓內懸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造銅鐘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寶蓮,故名小蓮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並嵌有李宗仁遊武當山之題詩碑刻,岩頂崇台之上置有銅殿一座,其高2.9米,寬2.7米,深2.6米,鑄造於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曆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於它原來置於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裡,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運殿。藉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遊人都到裡面轉一圈,以求時來運轉。
  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經堂。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堂內供奉三清、玉皇、真武、呂祖、靈官等道教神像,上懸金匾一塊,匾書“生天立地”四個金色大字,為清代道光皇帝御賜;堂外額書“白玉京中”四字,堂簷各吊一風鈴;堂額、桶扇之上均雕有許多道教仙話故事圖案,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經堂附近原建有天雲樓、天池樓、天乙樓、太和樓、龍廟等建築。太和宮的皇經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的地方,也是武當道教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這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老子博物館 老子聖像

                                      河南省鹿邑太清宮

                                                    河南省鹿邑太清宮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 老子聖像

老子博物館誕生武當山的由來
尋夢武當——探訪在興建中的武當老子博物館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誕生在河南省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宮,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教在形成的進程中,奉老子為太清道德天尊,將其學說中道、天然無為等內容加以引伸成長,形成了以“道”為底子崇奉的宗教。武當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這里傳承著包括玄帝道場、武當技擊、武當醫藥、武當道樂等在內的完整武當道教文化系統,一直完善並推動著中國道教的成長。時至今日,武當山一座有關老子的標誌性建築——老子博物館又基本建成,使得老子與武當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不可分割。
兩千多年前,老子以無上的智慧寫下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道德經》。正是這本書的問世,使得歷史上無論兵家、法家、縱橫家還是武俠擊技家、星相卜筮家,都紛紛在書中尋根探源,尋找自己的理論根基和行為準則。同時,它也把道家推向了極致。
  自一千八百年前張道陵在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而史稱道教誕生的那一天起,道教就把《道德經》奉為了聖典,對“道”與“德”的概念範疇從宗教角度加以闡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神學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派生、演繹出教理教義。經過道教徒長期的多方面的神化增飾,最終老子從一個人、一個哲學家而被推崇為創世紀的宇宙至尊天神。
  武當山文物宗教局蘆華清: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就是要人們向善、崇尚自然,一心向善,不能違背大自然,一切順其自然吧,那麼我們道家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以自然為主,就是你不要違背這個自然規律,不要破壞大自然,那麼同時他也是要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所以說我們道家思想講究忠孝益,應該說是他這個《道德經》對這個道教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後人也是非常大的。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仙人修道,道人養生的嚮往之地。在武當山的宮觀中,道教崇拜的神仙濟濟一堂,一尊尊按照道教傳說塑造的神、仙祀像,造型上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古人的智慧技藝和精神標杆,也從某些層面顯示了道家學說對於道教的深淵影響。
  武當山文物宗教局蘆華清:因為我們道教的思想發展也離不開老子的思想,同時,他作為一個在我們道教上整個也對他非常崇尚。所以說武當山是中國最大的一個道教發源地之一,必然和老子的思想是分不開的,他同時在道教的神學裡面也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我們在武當山這麼大的建築面積,六十多個建築景點,這是我們現在統計的,以前還不止,有這麼多的神像,可以說武當山的神像是在道教裡面是最全的。
 雖然武當山與道家創始人老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當地迄今為止卻沒有一處明確紀錄老子學說和老子文化的場所,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武當山老子博物館誕生了!
  從太極湖乘著遊艇在浩瀚的太極湖行舟20分鐘,我們終於來到了這座即將竣工的老子博物館。
  記者朱曉琳:我現在是在武當山寨溝村羅家大尖山的山腳下,在山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老子部分雕像,而且很好奇的是他的手指為什麼要指上天空,我們上山去一探究竟。
  沒走幾步,我們就被一群正在施工的工人擋住來了去路。
  記者朱曉琳:師傅你們現在是在幹嘛呀?我們是在修到老子公園的踏步上公園的路。我看到你們使用索道往上運沙石是嗎?
  施工人員:是呀,因為交通不便我們全部用人工往上搬,差不多都是人工搬的。
  行步道暫時無法使用,我們只有順著蜿蜒的小路登上山頂,來到了老子博物館外廣場,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子雕像的全貌。
  武當山老子博物館和老子像渾然一體,其建設面積2160平方米,外形為老子坐像。坐像高30米、寬46米、厚30米,內部為混凝土結構,共3層,外表為全花崗岩。坐像肩膀、右手為觀景台,它出自中國著名雕塑家吳建榮之手。
  記者朱曉琳:我們看到老子的這個像面容特別的慈祥,但是我發現有一個特點,就是老子的一個手指是往上指的,這個是什麼意思呀?他這個手指是這樣的,寓意就是一個老子的像就是一個道教文化,它是一是吧,手指頭是一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教文化的一個哲理。他的設計當時結合了整個全國的各地的老子的雕像和歷史文化,歷史登記所涵蓋的老子的形象,結合武當山的道教文化,所以在我們這個區設了這一個形做像,形做像的形式。
  武當山老子博物館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充分領悟“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家思想精髓,順應自然、愛護自然,突出“靈山、登山、隱在山中”和“青山、臨水、融入自然”的理念,將建築與自然、歷史與現代交融共生。博物館選址背山面水,俯瞰太極湖。從太極湖乘船沿水路前往遊覽,在湖上可看到老子坐像蔚為壯觀的全貌。
  老子博物館項目負責人曾福生:2013年9月27號動工,2016年9月27號完工,歷時三年時間,現在已經完成了全部的主體工程。同時裝修完成之後,周邊的環境,遊步道、碼頭配套一些碑林、牌坊這些工程完成之後,預計在2017年年底,根據我們特殊情況的安排,只看情況,這畢竟它是武當山老子博物館主要是當時領導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把它整個考慮到整個武當山的旅遊的發展,旅遊的發展特別是太極湖的一些旅遊項目,為了完善特區的旅遊項目。山上修道,山下旅遊休閒度假,完善補充這些旅遊項目。
  老子博物館外部可謂造型宏偉,那麼它的內部構造又是怎樣的呢?
  記者朱曉琳:這個就是個門廳,進來就是個門廳,那邊是個主廳。這個是一樓的大廳,也是一個主廳,主廳這裡設計一個老子出山騎著犀牛,老子出山時候騎在牛身上,出山這一個雕塑,小的雕塑在大廳這個位置。這個大廳的這側是一個太極水池,水池後面頂上整個是一個福地洞天形式,雨雪可以直接落在這個太極水池裡面,它後端設計還有一個瀑布,瀑布下來把這個整個水池都做成福地洞天一樣的,整個壁上都構造出一些青苔、一些小樹,就福地洞天這個形式。這個整個水池太極通過水做出來之後通過光電反映武當太極圖形在水底下,通過整個光電可以顯示出來。同時這裡有一個功能,這裡有一個觀光電梯,觀光電梯從一樓一直上到三樓去,人坐在電梯上可以觀光到整個水簾洞。
  經過大廳,穿過樓梯,我們來到了二樓大廳。
  記者朱曉琳:二樓大廳主要的功能第一個是主廳,主廳主要是一個老子的講壇的雕像,老子坐著講道德經,道德經,遊客來了可以坐在壇上聽他講道德經,通過聲光電來直接反映出老子的滄桑、語言、道德經的文化,通過這些講,遊客坐在壇上聽他講這些道德經。同時這些牆壁上整個裝飾通過聲光電把道德經都照射在整個牆上,道德經的文化整個照在老子牆上。
  經過二樓大廳,老子博物館的最上層是兩個觀景台,站在雕像右邊可以將太極湖風光盡收眼底,而站在雕像左邊,武當山就屹立在薄霧之中。
  記者朱曉琳那就武當山啦,金頂那個位置,晴天看的更清晰一點。同時可以看到山勢特別雄壯、雄偉,景色特別好的。
  實際上,老子博物館不過是武當山傳承發揚老子文化工程——老子公園項目的一部分。待老子公園全部完工,老子精神將真正在武當山,在十堰得以留存並傳播。
 老子博物館項目負責人曾福生:老子公園這個老子像作為一個主體,老子博物館作為一個主體,同時配置的老子公園整個里面五大功能,一個老子書畫院,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太極養養生苑,還有以及那個碑林,道德經碑林,所以說這是一個共同構出了一個五大主體的老子公園,打造成一個新的景點,為武當山的發展以後的旅遊事業建立一個新的項目推進了一個新的項目。
  武當山特區規劃建設局局長楊光鑫:武當山十三五規劃是建成五區及旅遊度假示範區生態文明先行區高端健康養生區武當文化展示區全面小康樣板區。老子博物館的建成對推進武當文化展示區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升武當山旅遊品位和豐富武當文化產品。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老子是中國大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建設老子博物館,使《道德經》能夠得到發揚光大,也是武當山特區進一步傳承、弘揚道家文化的有力舉措之一,它對進一步挖掘、弘揚武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讓我們期待武當山老子博物館的正式落成!(來源:武當云旅遊文化節目中心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武大帝聖像

真武造神文化典範

 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
 中國的神與仙大多居無定所,都是流浪神,玉皇大帝的天宮只是他們的臨時棲息地。只有真武,在地界擁有一座名山——武當山,真武的成名與武當山密不可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祗在道教,我們在追尋文化之根的旅途中,不能不談道教大神真武。武當道教在崇奉的眾多神靈中,最高天神“三清”,最高天帝“四禦”都排在不顯眼的位置,而在顯赫位置上供奉的卻是玄天真武上帝。由“玄武”到“真武”、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由動物神到人格神,朝野合流,政治需要與民間信仰融匯,一步步完成了“真武”的形象塑造。由此,成為中華文化中造神運動的一個典型範式。
  由“玄武”而“真武”
  早在殷代前後,中國古代天文學就形成“四象”、“二十八宿”之說,它把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南中天恒星分為二十八群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天象,把四方各分佈的七星,想像為一種動物,至春秋戰國又配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把東方的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想像為一條龍,稱為“蒼龍”,亦名“青龍”;把南方的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想像為一隻鳥,稱為“朱雀”,或稱“赤鳥”;把西方的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想像為一匹虎,稱“白虎”;把北方的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想像為龜蛇相纏狀,稱為“玄武”。根據五行學說,“玄武”代表北方的靈獸,形像是黑色的龜與蛇(或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玄武”一詞在中國元典中,源於屈原的《楚辭》,《楚辭·遠遊》稱:“時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這是“玄武”一詞最早的由來。王逸注:“呼太陽神,使承衛也。”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身有鱗甲,故曰武。”《後漢書·王梁傳》:“ 《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由於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和動物崇拜,產生了動物神玄武。玄武在古代被廣泛應用,在古時軍中有玄武旗,用以標誌位於北方或後面的軍陣。《吳子·治兵》:“三軍進止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稱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玄武開始進入道教系列,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作為北方的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朱雀則成了上天玄女。
  到了宋代,玄武身價倍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為避宋代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不停地為真武加官進爵,追賜封號,使真武越傳越神。
  由靜樂太子到道教大神
  “玄武”本是一個天象符號,東漢末期道教誕生以後,道教開始了打造“玄武”的造神運動,完成了玄武由星宿天象變為動物神、由動物神轉化為人物神、由符號神到形像神、神格神到人格神、由人(靜樂太子)到神(道教大神)的轉化。道教為他編出了一通非同尋常的神蹟,形成玄武降生為靜樂國太子,不統王位,修煉得道飛升成仙的故事。
  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混洞赤文》《紫光經》《降筆實錄》《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四遊記》之《北遊記》)等神的傳說與道的經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傳奇真武有著浪漫奇異色彩的生平檔案。
  真武神乃先天始氣、太極別體。上三皇古代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到黃帝時,變為太陽的精靈,脫胎於靜樂國王善勝皇后。靜樂國境,是真帝父母的居住地,又是海外仙國,在西域國之西,星分奎婁二宿之下,善勝皇后夢中吞下太陽,懷孕十四個月,於皇帝紫雲元年三月初三,從左肋生下靜樂太子,降生之時,瑞雲覆國,天花散漫,異香芬然,身寶光焰。整個王國,土地都變成了金玉,何等繁華富足高貴!
  真武乃宇宙精華孕育之子,自然生而神靈。所以聰以致遠,明能察微。年僅七歲,就經書一覽,悉皆默會;仰觀俯察,靡所不通;而他卻潛心念道,志契太虛;願事上帝,普福兆民。雖長而勇猛,但不統王位,惟務修行,誓斬天下妖魔,救護群品,日夜於王宮發此誓願。國王母后不能阻止他的志向追求,十五歲時他便辭父母找到幽谷勝地,內煉元真。他對道的追求與專一,感動了玉清聖祖紫元君,親自傳授給他無極上道,後入主武當太和為真武大帝。
  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真武升天后,元始天尊在玉宸殿大會諸天帝,稱真武“有保天佑地化育之功”。命玉皇親行典儀,封玄武為太玄元帥、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員三天大都督、領元和遷校府職、判玄都右勝府公事等。賜以通天十二旒冠,玄袞上施臼月山龍物象,玄玉寶圭,紅舄玄履,瓊旌寶節,九龍玉輦等,尊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由道教天神到武當山神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不願繼承靜樂國王位,潛心悟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煉。在絕壁的岩洞裡,太子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明初,朱棣為燕王,後南下奪權,稱有真武大帝保佑,助奪帝位。朱棣繼位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北京城建真武廟外,又於永樂十年,命隆平侯張信督率三十萬軍民夫匠大建武當山,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於極盛。《真武經》開篇第一句是“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以忠君為特徵的武當真武就堂而皇之地從民間進入皇室。
  明清修建的武當山古建築群就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主題。因為真武出生地為靜樂國,在均州城外建有靜樂宮;五龍、紫霄、南岩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迴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
  武當山聞名的五百靈官像也是因為靜樂國王思念太子,令大臣領五百眾至山探望,入山學道而成仙。真武在武當山修道的一個典型情節是“鐵杵磨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激勵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真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後人根據這些故事,建成了磨針井、老姆祠、回心庵、復真觀等廟宇,並設像崇祀。四十二年後,到黃帝五十七年九月初九,真武大帝由五龍的捧擁飛升上天。留下了梳妝台、飛升台、試心石等一處處動人的神話和美麗的勝境。
  八百里武當山包裝、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以四種“玄武”來寓示真武大帝的存在:以漢江為蛇,以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九宮八觀組成八百里玄武陣;以天柱峰為天造天龜,以古神道為蛇組成龜蛇玄武圖;以眾多的建築小品龜蛇合體組成玄武像;以宗教與哲學的龜蛇理念形成玄武觀,使武當山成為一個真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道教聖地,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真武的形像也由最初的龜蛇變成了人,真武神像一般為身材魁梧,容貌慈祥,披髮跣足、或披甲、或戴冕冠,著十二章紋帝服,威嚴端坐,龜蛇置其旁;或仗劍、履龜蛇,作視察三界狀等,這都是根據道書記載的真武形象而塑的。有資料說,他的原型是新朝皇帝王莽;也有資料說,武當山上的真武像就是明成祖朱棣,不管是誰,真武在人們心目中有四種形像是不可動搖的。道教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真武神聖誕節,九月初九為真武飛升日,舉行隆重醮儀慶賀。
  真武作為北方之神、水神、生殖之神、司命之神,集四大神命於一身,管生主死,主宰生殺大權。對於追求生殖繁衍、陰陽交感和長生不老、福壽康寧的人類來說,都有非凡的吸引力。
  真武大帝連接天、地、人,縱貫洪荒與當代,溝通民間與皇室,聯繫宗教與世俗,以實實在在的地點,奇妙而浪漫的故事情節,系列化的形象設計,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形象最完整、影響最久遠的道教神,是道教文化精彩而經典的華章。其間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神格精神,是一份珍貴的以中華創世文化為源頭的浪漫主義的民族文化遺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考察的文化現象。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傳,淨樂國太子在武當山修煉,歷經42載,終於功成果滿得道飛升,被封太玄,史稱真武大帝。而太子坡,據說就是真武大帝曾經讀書的地方。今天,小道徒就帶大家來看下武當山太子坡。

 

武當朝聖兩岸會香臺灣聯絡處 盧圓熹 道長親臨武當太子坡朝聖進香

 太子坡,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景區內。大部分人遊玩兒的第一站,就是太子坡。太子坡是一個中轉站,上下山的車都會在這裡停。我們的首站也去了太子坡。

 

太子坡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這九曲黃河牆。山坡上,當蜿蜒起伏的由紅磚綠瓦築成的高大的紅牆突然映入眼簾時,不禁讓人眼前一亮,竟有種穿越了時光的錯覺。

五云樓是現存武當山最高的木構建築,最有名的莫過於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一柱十二梁”是太子坡的四大著名景觀之一(其他三大景觀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牆”、、 “十里桂花香”)。但很遺憾,去之前未做足功課,並未看到“一柱十二梁”的獨特景象。

正殿是祖師殿,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也就是太子讀書處。所有的建築都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而建,錯落有致,給人一種清幽的感覺。

 圖為太子讀書處。

 

不少游客對著大殿虔誠地拜了幾拜,然後把整箱的香填進香爐。

叫不出名的東西,很有年代感。燒金亭

 你去過武當山嗎?有沒有去太子坡?印象怎麼樣?關於太子坡,你還知道哪些典故?你認為武當山必去的景點是哪一處?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懸在峭壁上的故宮 大聖南岩宮

南岩宮是武當山九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宮,宮內不僅建築類型多,形制較高,又是建築與風景、道教與神話反映最集中的地方。

一、南岩概說

南岩(又名紫霄岩、獨陽岩,因為朝向南方,所以又叫南岩),道教尊為真武神得道飛升之聖地。南列天柱諸峰,北瞰五龍頂,東有展旗峰,西有飛升台。這裡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的勝境,為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

二、南岩宮的沿革

南岩宮, 全稱“大聖南岩宮”,始建於元代,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賜額為”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賜額“大聖南岩宮”;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擴建到460間;清同治初年(1862)大修殿宇,宮貌一新;民國十五年(1926)失火燒毀大殿及周圍道房;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龍虎殿及配房;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了部分殿堂、亭台及古神道。
現存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61187平方米,廟房83間,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頭、埡脖、峭壁、岩洞等險境,建造了一座座宮殿、亭台、山門等,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交融,相映成趣。

南岩宮是武當山九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宮,宮內不僅建築類型多,形制較高,又是建築與風景、道教與神話反映最集中的地方。其建築初創於唐,宋、元初具規模。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敕建玄帝大殿等460間,明嘉靖年間(1552年)擴至680間,建築面積高達18400平方米,佔地面積達5萬平方米。建築佈局採取依山勢高低,掩映兼用,曲折迂迴地進行總體營造,雖出於人工,卻宛如天成;既樸實優美,又饒於變化。在整體建築的構思、設計佈局等方面,創造出雄奇、峭拔、幽深和迂迴不盡的意境。正如古人所贊“歸旌欲問來時路,洞口深處已不知”。

三、南岩宮玄帝殿

玄帝殿重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坐南朝北,建在三重高大的石台基之上,置建築於最高端。殿之平面呈長方形,台基高0.95m,殿前置月台,其下營造高大的石崇台,圍以華欄,雄偉壯觀。殿之面闊、進深均為五間;台基通長29.85m、通寬22.05m。民國十五年(1926年)九月九日道教徒舉行“玄天上帝聖駕雲天”的祭祀活動,活動結束,道士劉某加燈油引起油箱著火,致使玄帝殿被焚。
現台基、台明、石欄保存完整;殿內置坐神、站神須彌座;地墁二尺金磚殘存30%;牆體經火焚已酥鹼40%,大部保存較好。2004年7月1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玄帝殿修復工程正式動工,2007年4月13日正式竣工驗收。入南岩岩內及梳妝、飛身二台,徑由大殿東西稍間穿過。

四、張守清與南岩宮的建造

張守清,1254年出生,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宜都縣)人,是元代武當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被元仁宗封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他31歲入武當山學道,此後20多年時間中,他一方面堅持每天打坐修煉金丹大道,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另一方面率領道士開鑿南岩,用募化來的錢和香客的功德錢,構築殿宇。如至元二十二年張守清為創建南岩天一真慶宮募捐,“三月三日,相傳真武神始降之辰,士女會者數万,金帛之施,雲委川赴” 。此後每年上巳節均是香客雲集,施捨頗多。歷經27個寒暑,南岩天乙真慶宮終於建成,修成後“規模宏麗,古昔未有”。
在烏鴉嶺停車場頂端有兩條登山古神道:向左下行是登金頂的古神道,向右上行,可達南岩、泰常觀、雷神洞。從南天門沿石級而下,但見一塊平地,隱約可見青石崇台,這便是圓光殿、方丈、齋堂等遺址。相傳,永樂年間在大建武當山時,南岩多次出現五色祥去和真武在雲中顯聖的景象,永樂皇帝便命工匠修建圓光殿等。後來幾經大火,已廢圮。入小天門,穿過碑亭,便到崇福岩。只見岩石懸空突兀,宛如一隻石虎,齜牙咧嘴,威風凜凜,俗稱老虎岩。岩頂清晰可見巨人足跡。相傳,岩石將要崩塌,真武以足擋止,留下足跡。

 

五、峭壁上的故宮

沿綠蔭蔽日的“神道”,進入龍虎殿,兩扇高大厚實的木門啟合有聲,悅耳動聽,宛如“金雞鳳凰鳴”。穿過龍虎殿,是一方石墁地院落。院中沿存一口六角飾欄水進,名曰“甘露井”,深不可測,井水清涼甘洌。

據說,從古至今,無論是人馬雲集,還是天遇大旱都從未乾涸,被道教視為“金津玉液”,奉為“聖水”。相傳,飲之可祛病禦疾。從院落登上層層丹墀飾欄崇台,是元君殿(又稱大聖南岩宮)遺址,36座精雕石柱磴、石雕流雲瓊花圖案的須彌座,殘垣斷碣,歷歷在目,仍可見當年宏偉規模。2004年6月28日,元君殿修復工程正式開工,人們又目睹當年之宏偉。出元君殿後門,豁然寥廓蒼天,只見香風盪千壡碧波,彩雲繞萬仞危岩,岩上懸松如綠雲輕盪,岩下深險,翠流波滾,憑欄下望,令人驚心動魄。在這危岩峭壁上,鑲嵌著一排殿堂亭閣,有“樓閣懸空”之勢,這就是南岩石殿,在我國建築中堪稱一絕。在上漫步,真有“振衣身在斗邊行”之感
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慶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建,為石砌仿木結構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殿頂鋪著石板瓦,梁、柱、門、窗、斗拱等全部用青石雕鑿而成。整個石殿結構精巧,雕工精細。最重的構件重達上萬斤,如此重的構件是如何由人工安裝到岩壁上去的,一直是個謎。不過其技藝高超,實乃“天下奇觀”,不愧是一座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

殿內正脊桁上楷書陰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內立有四根圓雕石柱,倚岩築神龕,供奉著許多銅鑄飾金神像;殿內樑上及壁間環列五百鐵鑄飾金靈官像,各高尺許,神態各異。

殿旁木製精雕神龕內,盤著一條丈余長的金龍,張牙舞爪,附著一位粉面星眼,圓龐朱唇的少年和衣而臥,頭枕金龍,神態自若,這就是聞名的“太子臥龍床”。相傳,太子入山修煉時,夜間睡覺忘不了人間雜事,紫氣元君便送給他一根龍頭拐杖,囑咐他睡覺時放在身邊,以定心安神,後來太子成仙,拐杖便成了龍床。

南岩古碑較多,摩崖奪目。皇經堂牆壁上,橫刻“壽”、“福”兩字,相傳為五代末宋初著名道士陳傳親書,字體遒勁。“南岩”碑刻為明代附馬都尉沐昕書。

六、《禁燒龍頭香》碑

在南岩兩儀殿前,岩壁上嵌著名揚遐邇的龍頭香,又名龍首石,直懸絕岩,矯於雲罅,面對金頂,若朝拜之狀。長2.9米,寬0.3米,採用鏤雕、浮雕、圓雕等手法雕鑿成兩條神龍及祥雲,龍頭置一小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從前,許多香客冒險進龍頭香,墜岩殉命者不計其數。清康熙年間,川湖總督蔡毓榮下令立《禁燒龍頭香》碑
其碑文為:

南岩之下,倚崖立殿以祠靈神,不知何時鑿石為龍首,置香爐於前,下臨絕壑,憑高俯瞰,神悚股栗,焚香者一失足則身命隨隕。此世谷庸,妄人所為,非上帝慈惠群生之意也。今徙爐殿內,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之義,立石簷前,永杜小人行險僥倖之路,本宮住持暨諸道眾,隨時勸誡,勿蹈前轍,其遵行無忽。總督川大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朔旦。

這段碑文勸誡人們不要雲燒龍頭香,並設欄加鎖。如今扶欄俯視,仍感頭眩足搖,毛骨悚然,是武當聞名險勝之一。

七、“福壽康寧”背後的故事

一般情況下,遊人在經過南岩宮石壁時,摩崖石刻“福”、“壽”、“康”、“寧”四字都會讓他們駐足停留。細細端詳,這四個大字運筆剛健雄渾,大有“顏筋柳骨”之風。由於摩崖的風化,這四字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認為王顒所書。其實,如果認真細緻的辨認,便會發現“壽”字與“福康寧”在書法上有不同之處。據專家考證,“壽”字為明嘉靖十六(1537)年七月禮部儒士王顒書;“福康寧”三字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所書。
如今,“福壽康寧”摩崖為遊客留影的理想之地。“福壽康寧”也成為武當山地區人們對外地來訪客人的美好祝福。然而“福壽康寧”背後有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陽司官法金身已完成,待良辰吉日開光大吉 !
歡迎 善信大德,蒞廟參香,共沐神恩 !

陰陽司官緣起
本廟所供奉陰陽司官神尊,源前清先祖輩生前服務信眾所奉祀神尊之一,吾輩傳承延續供奉至今。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發生地震,中部地區大里、霧峰傷亡慘重,本廟協辦追思法會,在今台糖加油站旁空地(前中影停車場),搭設壇場、紙糊神像、金、香、紙、燭、鮮花、水果、素齋供品。舉辦九二一超度拔薦三永日法會,連續舉辦三年法會撫慰亡靈、安定人心,法會完滿、謝壇送聖,均送化紙糊神像、牌位歸位。
在第三年超拔法會完畢、燒化紙糊神像時,陰陽司官靈示其紙糊神像,不要焚化要在本廟濟世助信眾、渡過厄難,化解宿世情愁冤業。
本廟參與法會執事人員,再次焚香叩拜請示聖杯,經三聖杯確定後,恭請陰陽司官紙糊神像回廟安奉座鎮至今,幾十年救助信眾、度過難關,如年犯五鬼官符,官司爭訟、是非口舌、因果障業、無形阻礙、歹運破財、均能移凶化吉、遇難呈祥。


 陰陽司官
供奉於台中北極玄元宮

陰陽司官、陽在真武北帝爺駕前、陰在東嶽爺聖前、主理判事,威鎮陰陽、普渡三曹,秉持弘德濟世、斷惡修善、救助眾生、離苦得樂,屢著靈驗,信徒感於陰陽司官神靈庇佑,恭塑神尊,共沐神恩!

陰陽司,尊稱為陰陽司公,是道教神祇,東嶽大帝、五福王爺、城隍等陰間神明的輔吏。在城隍廟中, ... 甚至需要收驚的。 福州人的信仰中,五福王爺有陰間神明的位格,故亦其幕府中亦有陰陽司尊神,尊稱為「陰陽都總管」,相傳姓麻,生前為太醫。

陰陽司,尊稱為陰陽司公,是道教神祇,東嶽大帝、五福王爺、城隍等陰間神明的輔吏。在城隍廟中,相當於城隍的秘書長,協調城隍其餘幕僚諸司官。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山道教叢書之三(台灣卷)
台灣地區武當山玄天上帝信仰宮觀簡介154一159頁登錄紀載本廟沿革簡介
武當延靈紫霄分迹 真武祖師
北極玄元宮一樓奉祀 2014甲午年兩岸會香共謁玄帝

武當朝聖 兩岸會香 台灣聯絡處 
地址 : 臺灣 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號之1 
連絡電話 : (04) 22656052 盧圓熹 道長

武當朝聖 兩岸會香聯繫人 。
如果大家有任何需要我服務請洽詢我與我聯繫喲! 我都會在這裡誠摯幫您們服務喔!

感恩給予我的肯定與讚美,盧圓熹 會更加努力的!💪💪💪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本廟參拜開放時間-早上7點至下午19

📍導航廟址-     台中市南區三民路一段5 之1號 (04)22656052      0986830126

謁誠歡迎 信眾大德蒞臨 指導聯誼 交流 會香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當道教發源風水寶地 五龍宮

武當山最早的宮觀與五條龍有關
五龍宮位於金頂西北約六十里的山腰上,前有照,後有靠,左右兩邊依照山勢猶如一把太師椅,是一塊風水寶地,是武當山最早的廟宇,也是武當道教的發源地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就是民族徽章和族群標誌。五龍之說開始於東漢,各地都有,或遇歲旱,設五方龍像以祈禱之,故曰五龍。五龍宮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武當山最早由官方修建的道觀。那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祈雨,唯獨均州守刺史姚簡在武當山祈雨成功。這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說,那年天下大旱,飛蝗遍地,朝廷下令天下各州郡到所在名山大川祈雨。姚簡一人獨自跋山涉水到現在五龍宮所處位置,途中,他遇到五位白面書生,問他為什麼這麼辛苦?姚回答說是為了天下蒼生解除旱情,五位書生請他返轉,不一會就會有雨。果然,普降甘霖,大雨澆灌了山川大地。原來是五氣龍君化身為書生,下到凡間為百姓造福。這段優美的傳說是中國固有的東南西北中方位觀念和龍王司雨職能疊加的美好故事,也是教化官員要下定決心為黎民服務的哲理詩。

我曾多次從丹江口市六里坪蒿口村到五龍宮考察,有一次從五龍宮徒步走到南岩宮。這片區域人跡罕至,山花怒放,百鳥爭鳴,好一番自在境界,讓人頓生雲霞之思,願棄人間作方外之遊。
五龍宮位於金頂西北約六十里的山腰上,前有照,後有靠,左右兩邊依照山勢猶如一把太師椅,是一塊風水寶地,是武當山最早的廟宇,也是武當道教的發源地。五龍宮地處一塊聚風藏氣的山間盆地,從遠處看,前有青羊澗,北有磨針澗,南有桃源澗,與諸山隔離,後靠五龍峰,猶如一把結結實實穩穩噹噹的龍椅放置在群山之間。如果站在五龍宮空曠的場地,就是一個在群山之間凹進去的大塊平整盆地,西高東低,後方山體厚實寬闊,伸向前兩邊各躺臥一座山梁,相向對稱,再往前,又各有一座小山,左右相抱,像一朵盛開的五瓣蓮花,五龍宮正居其中,真乃上天造就,渾然天成。
從“祠”到“宮”五龍宮級別越來越高

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南宋孝宗改敕五龍靈應之觀,元朝忽必烈又改敕五龍靈應之宮,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大興武當山,於永樂十一年,敕名“興聖五龍宮”沿用至今。
祠、觀、宮等是道教建築群的稱謂,它直接反映了道觀的等級規模和當時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也間接反映了凡夫俗子善男信女的信仰程度和宮觀香火是否旺盛。神不封不靈,祠、觀、宮,隨著五龍宮等級不斷提高,歷朝歷代改建或擴建,房間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土匪頭子因問卦不靈怒燒五龍宮
到明朝嘉靖年間,達到鼎盛,有道房850餘間,道人2000餘人,管轄以五龍宮為中心的南北西三個方向百里之外,還有五龍行宮等遺址留存至今。號稱“八百里武當半五龍”,興旺狀況讀者諸位可以充分發揮您的想像力。可惜,明代以後,五龍宮逐漸衰敗,累遭兵燹或人禍,清朝咸豐六年,武當山區高二先、張瞎子造反,五龍宮大殿和部分道房被燒。中華民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931年,土匪頭子王志和因問卦不靈,怒火中燒,竟然喪心病狂,下令手下嘍囉火燒五龍宮。據當地老者講,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大火之後,絕大部分建築被燒毀,僅剩下龍虎殿和十幾間道房。

五龍宮周圍岩洞文武祈雨無不應驗
五龍宮核心區周圍方圓五里,古蹟遍布,古木參天,景緻優美。尤其是岩洞多,適合道人離群索居,潛心修煉。北邊有尹仙岩,岩內石殿五座,神桌一方,小巧樸拙,相傳周朝時尹喜在此修煉,故名“尹仙岩”。

“長生岩”在五龍峰南邊半腰,懸崖峭壁中間有一個岩洞,深四五丈,內有石龕、石缸、石床,洞口與外界僅有一行石窩相通,靠手扣腳蹬貼壁而過,膽小沒有山路爬行經驗的人是不能嘗試的。漢代陰長生,據說是東漢光武帝陰皇后的族人,在此修煉多年得道成仙,後人稱其棲居之處為長生岩,也算因人命名吧。
靈應岩在長生岩往上百尺處,是個祈雨的好地方。祈雨分為文武兩種方式,文祈雨就是在岩內三拜九叩,焚香禱告;武祈雨則是手持火槍禱告,對著岩縫放上幾槍,槍響過後,人們帶著希望深一腳淺一腳地下山,還沒走到山下,雲集雨落,邊走邊下,不一會,傾盆大雨驟然而至,持續如注,附近一大片區域的旱情就會緩解,千百以來,無不應驗。

雷洞在五龍宮疊字峰山上,深不見底,每當有風起,洞內轟轟作響,如悶雷滾過頭頂,幾里外都能聽見,所以叫“雷洞”。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迎靈寶天尊聖誕 (夏至日)萬壽
夏至一陰生,攝生宜常如冰雪在心

靈寶天尊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洞玄本行經》載,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道教宮觀裡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或手持太極圖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
據《雲笈七簽》引《洞真大洞真經》,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洞玄本行經》載,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欲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夏至一陰生

夏至是我國記錄最早的節氣,《禮記》中記載,清代之前十分重視夏至日,每到這一天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
現在,夏至仍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夏至多是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之後,太陽直射點往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間將越來越短。正是這一特點,古人認為“夏至一陰生”,即夏至陽氣達到頂點,開始重陽轉陰,陰氣漸生。這個觀點在中醫養生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夏至這一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真正最熱的時候,是夏至到立秋這段時間,即每年的七八月份。

夏至養生核心

夏至養生,也當遵循我們之前說過的“氣的運行特點”。夏季陽氣到達頂點並開始往下降,陰氣漸漸出來。因此,養生要點不在於一昧地升發氣血、防暑降溫,更要注意養陰,要順應這個陰陽交替的過程。在此節氣中,盛陽覆蓋於其上,陰氣始生於其下,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夏至保養要訣,晉代名士嵇康在《養生論》中早有提及的:“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在炎熱的夏天,養心要勝於養形,現代人習慣吃各種生冷之品防暑降溫,以養形體,殊不知這樣做有兩個不妥之處:一是太過簡單粗暴,過涼進食生冷冰品,往往容易導致脾胃受寒,腹瀉腹痛,更不利於健康。二是只養形不養心,身體的熱可以暫退,而心神煩躁不能消除。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十二官安”,心神安寧,則臟腑功能平順,氣血調暢,不易生病。故夏至養生,首當養心,應常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意念中如能想像著心中存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也就是說,夏至養生,要注意養心,無事靜坐,平和心境,才能百病不生。

切勿傷及脾胃陽氣

值得一提的是,夏季容易出汗,口渴煩躁是常見的情況,這在中醫看來有些津液不足。因此想要喝冷飲解渴除熱是人之本能。但如上所述,直接喝冰鎮冷飲太過粗暴,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健康的方式應該是小口飲用熱茶,不用太燙,但起碼不宜比體溫低。飲用熱茶有助於出汗,中醫講究“熱隨汗出”,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實真正一身汗出透了,往往是不會覺得很熱的,飲用熱茶就是幫助一次性讓這邪熱之氣隨著汗出去。小口飲用,是避免熱茶燙傷腸胃,且有助於吸收。
至於茶葉的選擇,可以用傳統的綠茶,有利尿除熱之功。如果脾胃虛寒者則可以選擇白茶或者溫潤的紅茶,前者有清肺除熱之功,後者則能溫中養胃。南方濕氣重,可以選擇一些帶香味的茶,比如香片,碧螺春等,起芳香化濕除熱之功,或者乾脆選擇荷葉、藿香、薄荷、竹葉、仙草(涼粉草)這些有泄熱、化濕、醒神作用的草本(新鮮的更好,中藥店賣的乾品也行),熬點涼茶喝更好。

晚睡早起

此時起居,當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傷津耗氣。另一方面則是此時暑濕困阻,阻滯經絡氣血,使氣血運行不暢而人見困頓。故而在註意休息之時還要注意祛濕利暑。適當飲用些蘆根、竹葉、厚朴花組成的花草茶有一定幫助。夏至時節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文章標籤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