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清是元代武當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之一,明代任自垣《山志》稱其“獨冠武當”。
(農曆五月二十)武當清微道派張守清祖師誕辰
守清幼年讀經書習儒業,長大成人後曾做過吏員,至元21年(公元1284年)9月,他30歲時,聽説武當山道士魯洞雲“仙譽超羣,不幹名利”,慕名入山拜洞云為師。
魯洞雲高興地説:“我等你很久了”。隨盡授其道要,守清得全真派嫡傳。後又師事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很快,張守清全面繼承武當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長,創立了以崇奉玄帝為主要信仰特徵,以清微道法為主體,兼容各派道法的“新武當派”。真正開創了武當道教兼容並收的武當道派風範,形成了內鍊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貫各家為一體的新武當派。並廣收弟子門徒,壯大了武當道教的教團組織,此外還命弟子編刊了很多道書,擴大了武當道教在整個社會上的影響。成為武當山道教史上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
武當道教大興之後,遂隱修於武當山天柱峯南五里清微宮後山,精修無極上道。後無疾而終。卒年不詳。
張守清不僅廣收門徒勤於道業,而且致力於武當山宮觀殿宇的修建,他利用武當道教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為武當山積累了極大的財富。用20年時間,帶領200多名徒眾開鑿南巖,大興修造,疊石為路,積水為池,構築殿宇,開墾荒地,瞻養道眾。元至元21年到至大3年,用27年時間,他在恩師結茅隱居的地方創建宮殿,終於建成南巖天乙真慶宮石殿。“規模宏麗,古昔未有”。元至大3年(公元1310年)和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多次奉詔入京祈雨雪。延佑元年(1314)仁宗授他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其詔書説:“……凝真靈妙保和法師,武當山天乙真慶宮住持宮事張守清,為老子學奉玄帝祠,登萬仞之層巔,構千間之大廈。功用雖成於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龜蛇交媾以現形,虎狼隨奔突而斂跡。素心既固,玄化彌彰,爭稽首於講筵几四千輩,不及脅於卧席垂三年。……”當時的朝廷重臣和文人紛紛作詩撰碑文,對張守清高度品價。
據《武當道教史略》考證,張守清創立“新武當派”的輩譜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中正演全科。衝漢通園滿,高宗居大羅,武當興法派,福海起洪波”。這也是元代武當清微派的專用系譜。
元惠宗至元2年(公元1336年)秋,83歲高齡的張守清出游龍虎山,收汪道一為徒,“授以金丹雷霆秘訣”。在此前後,他已將所管道宮之事交付弟子高道明等人,自己卻退隱於大頂西南的清微妙華巖,“精修上道,素行蜕去”。至今妙華巖山洞裏有丹牀、丹池等古蹟,均為品質極高的石刻文物。
據明《大嶽太和山志》載,張守清幼習儒業,後曾做過小官。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繫世祖至元年)時三十一歲(生年當在南宋度宗鹹淳二年,即公元1266年),因聞武當高道魯大宥之名,於當年九月出家武當山訪師。其時,魯大宥也算定有他這位弟子要來拜師,並與其他弟子早已言及。所以,當張守清來拜師時,魯大宥乃言:“我已等你很久了。”遂傳授其金丹修煉之法並清微奧要。
張守清到武當山的第二年,即至元二十二年,其師魯大宥仙去。遂從葉雲萊、劉道明、張道貴三人為師。其後隨師父和道友開山修路,創建宮觀,植樹興山,墾荒種地,奉侍香火。不遺餘力,功德卓著。後又領部分道眾創建南巖天乙真慶宮,經二十七年努力始成。
至大三年(公元1310),皇太后答己聽説張守清道行高深,遣使命建金籙大醮,徵召入宮。元仁宗皇慶元年、二年,京師連續乾旱,皇室詔張守清到京城禱雨,屢祈屢應。
皇太后賞賜甚厚。但張守清將賞賜“盡散與其眾,不以一錢私己。”時任翰林學士承旨(專為朝廷撰書聖旨詔諭之官)的趙孟頫讚歎説:“其行若是,真所謂絕無而僅有者哉!”誇他道德之高尚,天下少有。此次歸山,朝廷御賜南巖宮匾額,並賜張守清“體玄妙應太和真人”之號,管領武當教門公事。此前後,武當各宮觀也先後被納入官制,置提點、甲乙住持等職。
張守清管領全山道教事務前後,廣收弟子、門徒達四千多人。這時在當時的道教人物中,收徒之多,幾乎絕無僅有。因此無疑壯大了武當道教的教團組織,擴大了武當道教在整個社會上的影響。而且,他當時還命弟子編刊道書,如《道藏》中的《玄天上帝啓聖錄》、《啓聖嘉慶圖》、《清微玄樞奏告儀》、《請微神烈秘法》等道書,都與他有相關。
張守清開創武當道派,共譜系首為“守、道、明、仁、德”五字,現存於北京白雲觀的《諸真宗派總簿》,所列“天師張真人正一派”、“薩真君西河派”,以及“龍虎山正乙門下天師清微派”等,均為武當派之續脈,為元末武當道派向各地傳播之實證。
張守清在武當道教大興之後,遂激流勇退,隱修於清微妙華巖(今武當山天柱峯南五里清微宮後山)精修無極上道。同巖修煉者還有張三丰真人。後無疾而終。卒年不詳。
據《張三丰全集》載,張三丰於元泰定甲子表(公元1324),七十七歲首登武當,隱形潛修九年。此時大約最有可能與張守清同隱清微妙華巖。若此推論有準,那麼張守清此時的年歲在60—70之間。卒年終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