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

清明孝思節掃墓祭祀祖先(拜公媽)

【清明】季春三月建辰  桐月

清明祭祖,慎終追遠、感念祖先的恩澤

上巳節三日節吃春捲習俗的由來

其實清明節原本不是一個節日喔!「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跟節日並稱的節氣。那為何清明會演變成紀念、祭祀祖先的節日呢?一般大眾認為,清明節是由「寒食節」、「上巳節」演變而來,那寒食節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三日節,又稱三月三,或三月節,正式名稱叫做「上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宋代以後上巳節風俗在漢文化中日漸衰微。

不過在台灣,上巳三日節卻是許多人掃墓的日子,故又稱小清明。台灣早期移民多來自漳、泉兩地,泉州人大多選擇清明時節祭祖,而漳州人則選在農曆三月三日,也就是三日節來祭祖掃墓。連橫也在《台灣通史》中記載:「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

之所以會這樣,據說是漳州和泉州人因為清明節買肉引發糾紛發生械鬥,而後官府規定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漳州人在三日節掃墓

每個人都有三魂七魄,往生後,一魂出世、一魂跟著屍骨走(在墳墓或靈骨塔塔位)、一魂則在家中的公媽牌位享受香火祭祀。所以,清明節祭祖追恩,除了掃墓外,家中神明廳的公媽也別遺漏。

這是「千年」不變得定律,更是有著【漢族血脈】的「驕傲」!

在台灣除了掃墓外,還有一種跟三日節密切相關的習俗,那就是吃春捲。文史專家表示祭祖時吃春捲其實與春秋時代的「寒食節」有關。 當時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介之推是隨行大臣之一,重耳流亡19年,但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有次重耳生重病,極想喝肉湯,介之推便割下自己腿肉,煮了一碗熱騰騰的肉湯給重耳喝。後來重耳當上了晉文公後,想嘉勉冊封介之推,但介之推拒絕,並帶著母親悄悄來到棉山隱居,此時有大臣建言說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的話,為了保全母親,他必定帶著母親一起逃命,於是晉文公便放火燒了棉山,欲逼介之推出山,但大火燒了三日,卻遲遲不見介之推出現,後來晉文公發現介之推抱著母親一同燒死在柳樹下,為了感念介之推,晉文公便訂介之推被燒死之日不舉火、吃冷食,是為寒食節由來,而古代多吃蔥、蒜、韭菜等辛辣食物,難以入口,所以用潤餅皮包著吃,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吃的春捲。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