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道教歷史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趙恆因避所尊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尊為"佑聖帝君",沿襲至今。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於遠古黃帝時,降為凈樂國太子,後經其師紫元君超度,到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等,鎮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聖地。
武當山在春秋至漢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動場所,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諸如:周大夫尹喜,漢武帝的將軍戴孟,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曾隱此山修煉。東漢末期道教誕生後,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中心。
漢末至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晉朝的謝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劉虬等均棄官入山修煉。《誓願文》記,被佛教尊為"天台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時入武當山訪道。《神仙鑒》記,蜀漢軍師諸葛亮曾到武當山學道。房中甫撰的《揚帆美洲三千年》記:在美洲秘魯的山洞內發現一尊手提銅牌的五世紀造的裸體女神像,銅牌上鑄著"武當山"三個漢字。可見,在南北朝時,武當山已流傳海外了。
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展。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後裔,認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儒、釋、道)之首。而使武當道教受到皇室重視的還是姚簡。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飛蝗遍地,皇帝下詔於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應。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此時,許多著名高道隱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時,由於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宋真宗趙恆於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宋仁宗趙禎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並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著名道士鄧若拙、房長須、謝天地、孫寂然等入山修道,宣傳道徑,使武當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
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在民間,朝山進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三月三真武聖誕節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雲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葉雲萊、張守清等迅速發展教團組織,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聖地。
明代,武當山一直被歷代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並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嶽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呈現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後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把武當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則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鎮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後,其長孫朱允炆繼位。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興"靖難之師",一舉奪取他侄兒朱允炆的政權。為鞏固政權,朱棣自稱真武保佑他和他父親取得天下,他為報神恩,於永樂十年(1412)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
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在元代舊址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廟宇。繼成祖後,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這裡興建和擴建廟宇。明世宗朱厚熜又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明朝皇帝為直接統治武當道場,自成祖始,歷代都遣內臣(太監)和藩臣提督武當山的一切事務,直接對皇室負責。成祖從全國欽選400名道行高著的道士到武當山辦道,又從中欽選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為正六品提點,具體管理各大宮觀。同時,把武當山數百里山場賞賜道教,調555名(戶)犯人到此耕種,供贍道士。永樂至隆慶年間(1403--1572)曾遣22名內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欽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宮觀。到嘉靖(1522--1566)時,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朝武當者人流不絕。明代張開東在《大岳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