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教科儀“武當山放焰口”:

敬亡靈永脫苦海

何為“放焰口”

“放焰口”是道教施食科儀的俗稱,即齋主設置水陸道場,請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為醍醐甘露,賑濟九世父母及各類餓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脫,往生天界,永離苦海。通過莊重肅穆的法事活動,讓神靈認知齋主敬天法祖、報答親恩的孝心功德,從而保佑生者福壽康寧,吉祥如意,讓死者脫離苦海,共涉仙鄉。

唐人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稱:“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採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這段浩大的場面描述說明,至遲在唐代,道教的施食科儀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

“放焰口”何時舉辦

因與民間習俗相結合,道教的放焰口通常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舉行:一是鬼節,即農曆的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每逢鬼節,閻羅給鬼魂放假一天,打開鬼門關,鬼魂可以到陽世接受親友的奉祀。二是人死後第三天,俗稱“接三”、“迎三”、“送三”,相傳,因為亡魂三天內在望鄉台回首故鄉,這時給亡魂布施,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仙鄉。三是應齋主之約,在特殊的紀念日為齋主九世父母放焰口。

鬼節“放焰口”規模大

如果是在傳統鬼節舉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規模都比較大,場面也比較隆重,因為這種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儀往往沒有特定的齋主,而是針對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為他們施食贖罪,祭煉祈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放焰口活動對普通信眾最有吸引力,其社會影響也最大。

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和農曆十月初一,許多道教宮觀都要裝飾一新,為舉行場面浩大的放焰口活動做準備。那些道教色彩濃厚的名山勝地更是成為法事活動的中心,其輻射範圍之廣,信眾參與熱情之高,既充分展示了道教放焰口活動的傳統魅力,也生動地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孝親美德的普遍認同。

每逢鬼節眾多信眾虔誠參與

例如,在道教聖地武當山,每逢傳統鬼節,山上各大宮觀的放焰口活動會吸引無數虔誠的善男信女。他們既有來自武當山地區十里八鄉的本土信眾,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遠道信眾。這些善男信女扶老攜幼,跋山涉水,不以奔波勞碌為苦,皆以身與其事為榮。有的信眾還舉家赴會,連年不輟,行孝之心眷眷,慕道之心綿綿。屆時,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師和參與法事的經懺道士身穿各色法衣,手執各種法器,誦經施法,為天下蒼生祈福禳災,廣大信眾則俯仰相隨,跪拜有節,鼓樂與山谷齊鳴,青煙共蒼鬆一色,場面非常壯觀。

“迎三”放焰口規模較小

如果是在人死後第三天或在特殊的紀念日應齋主之約而舉行“放焰口”,那麼施食科儀就有了固定的齋主和特定的超度對象。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放焰口活動即使齋主家境殷實,出資大方,其規模和影響仍然相對較小。這種法事活動的參與者都是超度對象的至親好友,因此,整個法事過程始終都瀰漫著深沉悠長的哀思,氤氳著莊嚴肅穆的氣氛。

場面哀痛敬獻亡靈寄哀思

屆時,齋主及其至親好友多身穿孝衣,表情凝重,在高功法師和經懺道士的導引下,伴隨著陣陣哀樂和裊裊青煙,或跪或拜,或歌或哭,通過一系列規整有序的法事活動,向亡靈敬獻禮儀,遙寄哀思,虔誠祈禱已故親人早登仙界,往生天國,並惠及四生六道和各類孤魂野鬼,希望他們也能享受法食,永離苦海。

中元節普度,拔度「九玄七祖」,超薦「歷代昭穆宗親」

中元節是道教三官大帝之一的地官大帝聖誕之日,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鬼節。每逢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廣開洪恩,大赦地獄。在此日舉行法會能為眾生釋罪消愆,災禍遠離,福慧增長;去世者仗此勝緣聞法得益、脫離地獄、永享逍遙。

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主司天上神明及地上眾人,還有幽冥地府亡魂的善惡考核,及人間的降禍賜福的察核。三官大帝余氣應化人間,便為堯、舜、禹三位神明;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巡遊三界,考校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品匯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而七月十五正好是地官大帝聖誕,也是地官赦罪之期,因此中元節是赦陰司地府諸鬼及陽世之人罪過的節日。人生在世,難免造業,身心口業皆為罪過,七月十五中元節正是陽世之人向中元地官發心懺悔求取恩典、赦免罪過的好日子。

中元超薦法會,孝祖念親,乃道教傳統。千載相沿。歷古不替也。奈以年來。世難頻仍。天災迭起。山崩地震。尤其機、船、車禍、水、火、風災。幾許刦殺遭兇。更多意外枉亡。戾氣聚積人間。冤氛釀成世刦。須仗玄恩弭解。護庇塵寰。仰憑法會宏開。拔超靈爽。

法會時都會用到,超拔「九玄七祖」這詞,但「九玄七祖」是何意?
「九玄」依經典而言通常指的是:九天。指天空最高處。「七祖」指的是累世祖先──「父、祖、曾、高、太、玄、顯」的七祖。在法會的使用,「九玄七祖」指的是「九天之下,累世祖先」。

昭穆宗親:所謂“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據《周禮•春官• 小余伯》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曰:“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也就是說,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則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 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這樣一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終異列, 祖孫則始終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樣以此為准分為左右次序。在祭祀時,子孫也要按照這樣的規定來排列次序,用以分別宗族內部 的輩分。正如《禮記•祭統》所說:“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