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曆十二臘月二十二日全真王重陽祖 師聖誕

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王重陽是老咸陽城西北約25 華里,今咸陽市秦都區雙照鎮大魏村人,生於腐朽沒落的北宋末年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 年,農曆壬辰年臘月二十二日。王重陽出生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日暮窮途,日漸走向滅亡,國內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北方金人南下,連年兵荒馬亂,政權搖搖欲墜之時,生不逢時的憂患意識,從小就在王重陽的思想裡深深紮下了根。

王重陽,姓王,名哲,字知名,號重陽。自幼出生在一個富戶家庭,母親懷孕兩年零二十八天得以降生。胡長、眼大身高,生性好打不平,鄉人送了個綽號“王害風”。六七歲開始讀書,聰明過人。二十幾歲經史百家無不貫通。不但精通儒術,而且武藝高強。曾中金武舉,飽受金人歧視污辱。於公元1115 年,47 歲的王重陽看破紅塵,憤然辭官,隱居終南山下南市村,並在村外掘地為墓,人稱“活死人墓”,以墓為家,苦苦修行,潛心鑽研道教經典,經數年苦行修煉,終悟得道教真諦。後自稱在戶縣泔河橋上偶遇八仙呂洞賓,得修道秘法,從此,王重陽棄家出走,開始踏遍關中八百里秦川之地,廣納信徒,傳教講道,不久,創立了道教新派—全真教。

王重陽祖師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1527728986977s535os03rp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為喆,字知明,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

王重陽祖師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四十七,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 ,慨然入道,隠棲山林。金正隆四年,棄家外遊,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二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佈教,建立《全真道》。祖師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遂後建立全真教團,十年携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等四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

王重陽祖師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即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王重陽祖師還主張儒,,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也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

 

全真教主張道家、佛家、儒家三教歸一,在中國宗教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王重陽曾著有《重陽全真教》、《重陽教化集》等,儒家的心性學說和佛教的寺院制度,都被他巧妙的吸收全真教中。道教到了全真,佛教發展到禪宗,儒教演變到理學,標誌著中國多元化文化逐漸趨於一元化的里程碑。人常說:“牆裡開花牆外紅。”王重陽在關中傳教多年,收效甚微,信徒僅有三人。公元1167 年,他猛然醒悟,毅然東出潼關,背井離鄉,遠到山東寧海、以昆嵛山為中心,繼續不辭辛勞,四處傳教,先後收下了馬鈺、譚處瑞、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即世稱“全真七子”。其中馬鈺和孫不二還為王重陽建造了全真庵,終於確立了全真教在道教中的歷史地位。公元1169 年,王重陽帶“全真七子”等人到河南開封傳教,次年不幸仙逝於此,終年僅歲。

王重陽與北七真

王重陽仙逝後,“全真七子”遵照師命,先後自立門戶,分別創立了“遇仙”、“南天”、“隨心”、“龍門”、“嵛山”、“華山”、“清靜”七大流派,信徒遍布大江南北,中華大地。其“長春真人”丘處機於公元1220 年應詔至西域,在天山謁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賜以“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從而使全真教在元代風靡全國,達到歷史鼎盛時期。王重陽仙逝後,金世宗(公元1161 — 1189 年)非常崇拜王重陽以及他所創建的全真道教,認為王重陽的故里大魏村,在千古帝都咸陽附近,北依九萯山,南有秦嶺屏障,又有涇渭滋養,實屬人傑地靈,藏龍臥虎之地,遂在大魏村建了一座佔地數十

畝規模巨大的宮觀,名叫“天聖宮”,三進三間,飛簷走獸,青磚、紅瓦精雕細刻。天聖宮前還栽了七棵松柏樹,以紀念“全真七子”,呈北斗七星狀,以示吉祥。“天聖宮”建成之後,十里八鄉,華夏大地一年四季燒香拜謁的人,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終因天長日久,風雨滄桑,到了明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 年,天聖宮已廢,到了“仙靈無可依之處,人無敬戴之所”的地步。天聖宮道士趙崇啟心痛不已,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四方奔走,募捐錢財,於弘治六年,在原址修起了“三清殿”、“祖師殿”、“靈宮殿”、“方丈院”共四座大殿。工程未完,趙崇啟去世,太清觀道士王道玄和他的幾位弟子又多方求助籌措,還修了“問雷神殿”,使天聖宮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

明萬曆35 年,即公元1607 年,天聖宮周圍土牆逐漸毀壞,信官張朝“恐非棲身之所也”。他慷慨解囊,買來磚石,精心施工,使天聖宮土牆換磚牆,更加雄偉壯麗。

清乾隆56 年,即公元1791 年,有一個喜做善事的人名叫李一其,看到天聖宮歷經風吹雨打,將要毀廢,急忙找到溫承志,溫又逐級上報,當時任兵部侍郎福寧和溫承志分別捐資巨銀,將天聖宮重新修繕一新。大約從清乾隆時候開始,天宮便香火不斷,祭奠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老百姓人心嚮往、乞子求福的地方。大魏村農曆二月十五古會,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興起的。

歷經一百多年的兵荒馬亂,天災人禍,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天聖宮僅剩下三清殿和祖師殿,其中三清殿在1949 6 月咸陽狙擊戰中,被馬鴻逵軍隊毀於戰火,祖師殿卻倖免於難。二門兩旁的藥王廟和娘娘廟,三清殿前的焚紙樓和玉皇樓亦有損壞,但尚保存。而在祖師殿中,王重陽塑像端坐其中,全真七子敬立兩邊,四周還有很多道士拱奉,香火依然日夜不斷。特別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古會,更是人山人海,一派繁華景象。

解放初期,天聖宮裡還有三位道士:劉道士、季道士和陳道士。劉陳二位道士因病去世,季道士被政府改造為大魏村村村民,也已病故,幸虧其養子季振國仍然健在。後天聖宮裡塑像全部被毀,做了學校。直到1962 年三年困難時期,天聖宮徹底沒有了,院內那像徵全真七子的七棵巨大的松柏樹,聽說叫誰買去伐了,給他先人做棺材了。人們私下議論說:“狗再沒給他祖墳尿才怪呢!”如今,天聖宮的舊址,早已變成一片農田了,只是近年來,大魏村一些崇拜王重陽的老人,自己集資捐款,自覺自願,自己動手在天宮原址的大道旁,蓋了一間民房,房前立了一塊僅存約三分之一的殘缺不全的石碑。如果不是這塊殘碑及其碑上依稀可見的關於王重陽的歷史記載,誰敢相信這裡就是道教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的故里呢!

傳說王重陽在河南開封臨終前,一再囑咐弟子,一定要把他埋到他的故鄉,即陝西咸陽的大魏村。並說,一路上抬靈的繩子不能換,繩子斷在哪裡,就把他埋在哪裡。結果,當走到戶縣祖庵鎮時,繩子居然斷了。根據師祖的遺囑,王重陽的墓地就選在今天戶縣的祖庵鎮,並在原處建造了靈虛觀和重陽宮,亦叫“斷繩宮”以供奉千秋萬代,這位道教全真教的祖師。

王重陽曾先後被元世祖和元武宗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和“重陽鎮開化鋪及帝君”。從此,王重陽的名字,便成了我國道教一顆耀眼的明星。

王重陽:三教從來一祖風:

王重陽生活在宋代,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

三教儒釋道,本身就是一教,只是人為的劃分罷了;就像是佛教的禪宗、淨土宗和法相宗等的劃分一樣;就像是三乘本是一乘也只是人為的劃分;就像是三身本是一身,也是人為地劃分罷了。王重陽是已經悟道,所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因此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並不帶有宗教派別的偏見。

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歸一無二無三。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

王重陽提出自己對三界的領悟:“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由此可見,三界本是人間三界,並沒有像神話傳說中那樣的三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盧圓熹道長 的頭像
    盧圓熹道長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