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齋醮科儀的由來、演變和發展
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儀式,也是道士所從事的主要宗教活動。齋醮的內容有清潔身心,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訣、叩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音樂,燈燭和禹步等儀範程序。齋醮的目的是使人與神靈溝通,祈禱神仙保佑,賜福消災解厄。
中國道教豐富的齋醮儀式,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齋醮,能表達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神聖醮壇那虔誠的誦經,默默地禱告,祈求上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冤魂超升,萬罪冰消,永脫沉淪。如果你到道教宮觀去,就會看到道士穿著道服在殿神壇前誦經禮懺,虔誠的信徒們隨著跪拜,祈願吉祥平安,追思祖先,這就是道教活動的儀式。
齋醮具有悠久的歷史,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齋, 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曰齋,以表示莊敬,齋的形式有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等。但這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齋戒,屬“祭祀之齋”,莊子在“祭祀之齋”外,提出“心齋”之說,認為真正的齋,應經內心修煉,才能臻於妙道。莊子的“心齋”之說,遂為道教所沿用。《雲笈七簽·齋戒敘》引用了莊子的“心齋”之說:“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為;三者心齋,謂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可見“心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脫俗。
醮, 是古代一種禱神的祭祀,文獻中有“修齋設醮”之語,齋是祭祀儀式前的潔誠行為,醮是祭祀儀式活動本身,這是二者的區別。在隋唐道教的祭祀儀式也稱為齋。《唐六典》列舉道教之齋有七種:金錄大齋、黃錄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塗炭齋、自然齋。這些齋都是祭祀儀式,金錄大齋就需舉行四十九天法會。
晉代齋、醮就已有合二為一,成為道教祭祀儀式的特有名稱,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是祭祀儀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禮部與道教擬定科儀格式,頒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等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在道教齋醮科儀經書中,正式將齋醮並稱。
齋醮科儀的修訂
1,陸修靜(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健人物,最主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製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有《金錄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好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2,張萬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
《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有《傳授三洞經戒法錄略說》、《三洞眾誡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錄立成儀》等。
張萬福對齋醮科儀的整理和貢獻,主要在經戒法錄、法服科戒、齋醮儀式等方面。張萬福認為:醮,是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故須誠心誠意。建醮設壇,器物供品,皆有講究。
3,杜光庭(850--933年),對道教理論建設頗多貢獻,修訂齋醮科論,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訂的齋醮科儀近二百卷,成為唐代以後齋醮活動的範本,影響最為深遠。主要有《金錄齋》、《黃錄齋》、《明真齋》、《神咒齋》、《拜表儀》等。
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太平經》卷四十三說入道之人,“當養置茅室中,使其齋戒”。太平道法師持九節杖為符祝,率道眾跪拜首過,向天神祈禱,稱謝。這都是道教早期較原始的齋醮活動。
張陵天師在巴蜀創建五斗米道時,亦設置靜室,作為道眾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
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唐代齋醮
唐高祖(李淵),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登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禳災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齋醮活動頗為重視。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錄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地,鎮安社稷。
唐玄宗尊祟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錄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道現42座,洛陽有道觀12座,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
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贊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贊、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
宋代齋醮
宋代皇室齋醮活動的盛行,與道士張守真“降神”事件頗有關係。據載,宋太祖趙匡胤病,召張守真入宮,命內侍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錄醮,令張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欽薦奉敕撰《翊聖保德真君傳》,稱翊聖保德真君降世,教張守真結壇之法,使為宋王齋醮祈福。所傳九種結壇法,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三壇為國家設。其上稱順天興國壇,設3600星位,為普天大醮;其中稱延祚保生壇,設2400星位,為周天大醮;其下稱祈穀福時壇,設1200星位,為羅天大醮。
中三壇為臣寮設。其上稱黃錄延壽壇,設640星位;其中黃錄臻慶壇,設490星位;其下稱黃錄去邪壇,設360星位。
下三壇為士庶設。其上稱續命壇,設240星位;其中稱集福壇,設120星位;其下稱卻災壇,設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時期,皇室齋醮活動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於京城乾地建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
宋王室還重視齋醮科儀的修訂。宋真宗令兩街道錄召集高道修齋醮科儀,由王欽若審定編成《羅天大醮儀》十卷。宗神宗命提舉中太一宮孫永監修刪潤齋醮科儀,熙寧六年1073年,陳繹又奉旨編修《道場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選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贊規儀,並編成最早的齋醮音樂經韻譜《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詔以金錄靈寶道場儀範426部,降天下道觀,命守令選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齋醮
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宗師,道法高妙,其為國主持的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處機真人進京,命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處一真人進京。王抵京時,世宗已死,繼位的章宗即命王處一設醮,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處一真人在京師十方大天長觀,為國設普天大醮七晝夜,章宗駕幸醮壇,行香祭祀,齋戒七日。並親書普天大醮青詞一通,《十方大天長觀普天大醮瑞應記》中有記載。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兩召王處一在亳卅太清宮舉行普天大醮,王處一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七大弟子中最著神異者,而普天大醮是齋醮儀式中壇位最高、規模最大者。
元代長春宮全真宗師,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師,多奉敕為國舉行大型醮祭儀式。丘處機真人弟子李志常,兩奉朝命在長春宮建普天大醮、金錄大齋。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詔長春宮設羅天大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晝夜醮儀。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等,領天下道士千餘人,在長春宮建週天大醮七晝夜,薦科宣儀,禮於上真。
明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禮部定擬齋醮科儀格式,於洪武七年(1374年)頒行《大明御製玄教立成齋醮儀》。明代正一道貴盛,張天師受到明諸帝的重視,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從洪武至永樂年間,第43代天師張宇初為國建玉錄大齋、薦揚玉錄大齋、延禧大齋、傳延禧法錄、禱雨等。第44代天師張宇清建金錄大齋、祈謝金錄大齋、玉錄大齋、祈謝大齋、普度醮、保安醮、金錄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等,據《皇明恩命世錄》、《漢天師世家》等書記載統計,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
永樂十七年(1419年),張宇清天師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四處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記錄。次年所建的玉錄大齋,也有1800羽士的規模。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齋醮供器與法器
醮壇香案供器,以供奉神靈,有香爐、蠟台、花瓶、香筒、果盤、凈盂等。
凈盂: 是盛聖水的容器,又稱水盂,醮壇上,高功左手執凈盂,右手執小柳枝,遍灑醮壇,以示凈場。
供養: 有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道教認為供養物當用五行,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德。即:
金, 用銅鐵造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 即香,用香刻成假山供養。
水, 即凈水,用凈盂盛之。
火, 即燈,是醮壇必不可少之物。
土, 取黃土鑄成方塊,八方刻八卦供之。
香: 祭祀焚香,由來己久,早在西周時期,即有祭祀焚香之俗,週人以香氣降神,遂為道教繼承。道教齋醮用香有講究,醮壇焚百和香、降真香等,認為是祀天帝之靈香,可以上達天帝之靈所。
法器: 有鐺、釵、木魚、鈴、鼓、帝鐘、龍角等。
圭簡(又稱朝簡、朝板)以像牙製作,一般木製油漆塗飾,臨壇法師手執圭簡以傳神靈。
如意一般為玉、木、骨雕制。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彩形或靈芝形,中央一點呈圓形,此三點暗喻“道化三清”之意,亦象徵一心尊三寶(道、經、師)。
法印是道教上奏天庭之印信,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法印多用於驅魔辟邪,醮壇上使用的青詞、章文、符錄、疏表、榜文等,多要蓋法印,以像徵神靈;道士受錄,也要蓋法印作為憑信。法印,也稱三寶印(道、經、師),多為方形,大小不等。有木質,石質,青銅,玉刻等。
法劍又稱寶劍,七星劍。道教認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宣稱醮壇上高功法劍具有無比神力。
法尺一般用桃木製作,為道教齋醮法壇所用,以驅邪逐鬼,祓除不祥。
令牌又稱五雷號令牌,源於古代軍隊的虎符。令牌用雷擊棗木製作最佳,正面刻“五雷號令”背面刻“總召萬靈”兩側刻二十八宿,令牌上圓下方,象徵天地,醮用於召集神將。
樂器有笙、管、笛、簫、二胡、琵琶、阮、古箏、三弦等樂器伴奏,根據宮觀條件而定。
步罡踏鬥
步罡踏鬥是齋醮時禮拜星斗,上香拜表。“罡”是指天罡,“鬥”指北斗。它是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舖設罡單,罡單上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星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徵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身穿法衣,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
掐訣叩齒
掐訣是道教行法中的掌指動作,高功法師右手持法器,左手掐訣,是將左手四指各節代表四維、八方、十二辰,並定出代表八卦、七星、九宮、三台、二十八宿的部位,法師用姆指掐某處,即代表某訣。步罡踏鬥要與掐訣配合。
叩齒即上下兩齒相叩,以集神驅邪。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說:“叩齒之法,左為天鐘,伐鬼靈也;右為天磬,集百神也;中為天鼓,朝真聖也”。法師東向,叩齒三十二通,象徵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凡制伏驅降妖魔鬼怪,即用鳴天鐘,擊玉磬之法。門齒上下相叩,叫鳴法鼓,法鼓可內正神氣,外滅魔靈。叩齒以八為節,上下三叩,為三八二十四氣,可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此法。上下三叩齒成二十四通,即稱為鳴法鼓。道教醮儀開始時,都有鳴法鼓二十四通,即是三叩門齒,以朝上帝。叩齒與掐訣常配合使用。
存想通神
存想, 也稱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天隱子》釋“存想”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也是指閉目靜思身中諸神之存在和顯現的修煉法術。法師通過存想,可使心誠意專,遙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塵為神界,化己身為神靈本體。以存想之法溝通神人,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力。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的目的就不能達到,齋醮也就失去意義。
1,化壇存想: 齋醮必須建壇,壇場可以欄界定,並設神像、靈幡及諸法器,但此佈置仍是外在的、凡間的,而通過法師的存想,卻可使凡間之壇變為神靈之境。此存想過程,道教科儀稱為“化壇”,即將凡境化成仙境。
2,醮儀存想: 齋醮法事開始,在啟堂、入戶、上香後,臨壇法師又有一存想儀節。道教齋醮道場法事,有早、午、晚三朝科儀,早朝三清,午朝玉皇,晚朝青玄。
3,上章存想: 在道教的上章禮儀中,章表上達天庭,也靠存想來完成。上章存想,實際是將人間宮廷大臣上章奏表儀式加以神學化,從而構想出上章於天廷之太上的科儀。在齋醮儀式中,法師每存想一神,都要誦念咒訣。
道教的存想,是對神仙世界的又一種追求形式。它的宗教意義是:經法師的存想,醮壇化為神仙境界的三清聖境,成為真實的神聖凈壇,法師的步、訣、念、唱,也是與神靈的真實交通。
齋醮法壇神符
符, 又稱雲篆,玉牒金書,天書,龍章,鳳文等。道教是以符錄見長的宗教,醮壇佈置離不開符。符錄之源,出於先秦巫術。早在黃帝時期,古代先民就已有立壇、求神、授符等巫咒風俗。至漢代,符錄己十分盛行。道教興起之初,便沿用巫祝符術,為人治病解卮。
《道法會元》卷六十七談符的功能及書符訣竅說:符是陰陽贅合之物,只有天下至誠者,方能使用,若誠心不至,符自然不靈。因此,書符要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總之,書符者引氣存神,傾“精”,“神”於筆端,如此書成的道符,方有役使鬼神之靈力,符之所降,無所不通,無所不度,這就是書符的訣竅。說:
畫符不知竅, 反惹鬼神笑。
畫符若知竅, 驚得鬼神叫。
在各種齋醮法事中,有不同焚化符文,禱告神靈,如煉度科儀,在法事進行中,高功先後要告解冤符、破地獄符、十傷符。
齋醮常用文檢
意, 寫有迎祥集福信眾名字和生辰,或亡人名字,生辰及其陽眷,以及今日所行法事名稱,以供行儀時宣讀。
榜, 一般告貼壇場外,有告諭信眾,開列誦經品目,科儀程序,法師職稱等。
表, 有玉皇表、呂祖表、三清表、救苦表、斗姥表等。
牒, 有功德牒、盪穢牒、普召牒、幽冥牒等。
疏, 有十王疏、供天疏、回謝疏等。
符, 有十傷符、二十四獄符、開天符等。
醮壇執事
參加齋醮法事的道士,通稱為醮壇執事,根據所司職責,又有特定稱謂:
高功: 俗稱為掌壇師,是醮壇諸經師的首領。能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登壇朝禮,經典玄律,科范威儀,都由高功提理。高功須熟悉經典科儀且會做功、念功、唱功、奏功。
都講: 又叫右闡道,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須才智精明,在科儀中主管唱贊導引。主司提韻,宣關,領白和叫香。因都講在科儀中常手執龍旗,並居高功東側(青龍方),故又俗稱為龍班,龍單,通常由一至二人擔任。
監齋: 是輔助高功主壇的副手,主管科儀典法,糾正壇職,振肅威儀,監督齋醮如法如儀進行。
提科: 是壇場提音接詠的法師,須聲音洪亮,熟悉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
表白: 負責壇場上宣念文函,對白,和韻,要求上申天庭,虔誠恭敬,清音雅詠,字句清晰。須熟悉經典科儀,會唱會念的博學經師擔任。表白在科儀中常手執虎旗,居於高功西側(白虎方),故俗稱為虎班,虎單。
此外還有演奏道樂和經師多名。高功、都講、監齋、侍經、侍香、侍燈、稱為六職,一般醮壇,最少也得有此六職演禮。《黃錄齋品》記載的臨壇眾官為高功法師一人,同法四人,即監齋、直事、侍香、侍燈。《無上秘要》卷四十八《靈寶齋宿啟儀品》記載的眾官有七職,即高功大法師、都講法師、監齋、侍經、侍香、侍燈、侍座。
殿堂陳設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個,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盒,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倏狀。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左邊設大木魚一個。
殿內懸掛之幢、幡、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隻掛一幢,或一幡,以免威儀不整肅。
敬香叩拜
敬香, 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熟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
叩拜, 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道教服裝
大褂: 袖寬一尺四寸,長隨身。
道袍: 或稱“得羅”(得讀“朵”音),袖寬一尺八寸,長隨身。以上統用蘭色布料,蘭以像天色與東方生氣。
戒衣: 袖寬二尺四寸,長隨身,黃色黑邊。
法衣: 也稱“天仙洞衣”。是做道場“齋醮”活動,“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
花衣: 經師上殿穿的繡花,有的地方稱“班衣”。
經衣: 平常早晚功課上殿經師所穿,紅色黑邊,也有黃色。
道士所戴帽稱“巾”,有九種: 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戴的“冠子”有: 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 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 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戴); 五老冠(連瓣形,中繡五老像,做度亡高功所戴)。
白襪:白色象徵本來面目,表示一塵不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