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榔梅祠和榔梅真人的傳說
武當榔梅果的詩:
「高真學道隱山時,親折梅枝寄榔枝。行滿功成應沖舉,
花開子結識先知。仙翁護境百邪遠,聖果標名萬古垂。
服餌延齡除痼疾,志誠拜受福相隨。」
榔梅祠,全稱“榔梅仙翁祠”,位於烏鴉嶺通往金頂的路上,在南岩對面,明永樂十年敕建,是當年全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一處,現存磚石結構正殿和配殿、廂房、山門、宮牆等。
榔梅真人李素璽,生於元朝泰定致和元年(1328年),字幽岩,河南洛陽人,深研《周易》、《道德經》。洪武初年,李素璽入武當住持五龍宮,永樂三年(1405年)派道士易本中將武當榔梅仙果敬獻朝廷,永樂四年,李素璽又派道士呂正中到京城敬獻榔梅,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皇帝認為,榔梅結果是個“瑞兆”,是玄武大帝對他登基即位的讚美,因此也成了明皇室大修武當、酬謝神恩的理由之一。於是,永樂皇帝下旨,封李素璽為“榔梅真人”。
相傳,玄武大帝修練時,曾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開花結果”。後來,他果然得道成功,梅枝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明永樂初年,武當榔梅開花結果,武當道士李素希將榔梅果貢獻朝庭,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賞賜。皇帝認為,榔梅結果是個“瑞兆”,是玄武大帝對他登基即位的讚美,近而也成了明皇室大修武當,酬謝神恩的理由之一。朱棣曾下聖旨對榔梅樹進行保護,將果實做為貢品和禁果,由武當道士每年進獻。皇帝還經常用榔梅果獎賞有功之臣,朝庭功勳大臣們都把能得到一枚榔梅果做為政治榮譽而終身榮幸。
武當以真武祖師玄天上帝為尊,榔梅祠與真武大帝修煉的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繫。相傳,真武大帝修煉時,由於意志不堅,中途準備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氣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鐵杵磨針點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繼續修煉,經過此處時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花開結果。”後來,他修煉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樹上插栽成活,並開花結果。據說,人吃後祛病壓災、延年益壽。關於榔梅樹開花的情景,明朝魏良輔有詩一首:“凍梅偷暖著枯芽,石徑雲封第幾家。雪色風香尤意會,青鸞禦出過牆花。”
武當山曾產“榔梅仙果”確有其事,榔梅是武當山稀有植物之一。武當山有一種獨特的植物,叫榔梅。可能是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不意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果實味道奇美,古人稱之為榔梅仙果。
榔梅果不僅甘甜可口,還能療疾延壽。皇帝下旨嚴加保護,並欽定為貢果。兩百多年來,榔梅果一直專供皇室享用。皇帝有時也將榔梅果獎勵給有功之臣,致使朝廷大臣將得到榔梅賞賜視為終身榮耀。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武當考察旅遊,曾在《游太和山日記》中寫道:“榔梅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梅樹特大,赤幹聳立,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果形侔金桔,味似蜂蜜,金相玉質,非凡品也。”他品嚐後,還向道士求要幾枚帶回家為老母祝壽。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徐霞客在遊覽武當山後,形容榔梅開花時“花色浮空,映山絢麗。”
但是到了清朝,不知什麼原因,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已經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但都是掃興而歸,只留下“惆悵依荒岩”的遺憾。
值得慶幸的是,明嘉靖五年,安徽齊云山道士訪武當山時,武當道教做為貴重禮品將榔梅樹贈予齊云山。 1998年,武當山將榔梅樹從齊云山引回,栽植在榔梅祠旁。人們希望不久的將來,武當榔梅會再現“花色浮空,映山絢麗”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