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媽祖生前為人民,特別是為漁民作了許多好事,歿後被人立祠奉祀,視為神明。從此,隨著媽祖傳說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演變成為民俗,形成許多俗例。

誕辰禁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后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踴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后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后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湧,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後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遊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半截紅褲 湄洲島的大數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式。 《天后顯聖錄》載: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這些記載說明媽祖著服朱衣,故湄洲島婦女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髮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髮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髮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髮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髮梳成髮髻,再梳左右鬢髮。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髮型更好看。據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式的,後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髮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聖杯”問卜 莆田民間隔迷信,常用一對木製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對俗名“聖杯”,以此問卜。莆田民間傳說,有一位鑄鼎(即燒飯用的鍋)工人來到湄洲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鑄鼎工人以為不吉祥,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鑄鼎工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看捧起那燒紅的鐵砂回家,卻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候的媽祖,而且後來也就是用這對手所冷卻鐵砂所形成的“聖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用木或竹製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懸掛菖蒲 端午節時,舊時莆田人習慣在門上懸掛菖蒲,以為辟邪。這一民俗與各地雖有相同之處,但莆人懸掛菖蒲卻與媽祖治病救人的傳說有關聯。據《天后顯聖錄》載: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縣官全家病危,役吏告縣官以湄嶼神姑法力廣大,縣官齋戒親往請教,天后念其素稱仁慈,代為仟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愈。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登門拜謝。自此神姑名聞全國。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辟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當地民俗。

香袋辟邪 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製,2寸見方。正面紅色,中銹太極八卦,四角落空隙處,繡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銹紅花一朵,並在三分之一處,加一塊紅色蓋帷,上銹“天上聖母”4字,袋內能藏符咒升香灰,於正面邊緣處扎一扣眼,以便穿線戴掛。

九重米粿 在農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製“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製。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複,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遊食品。

泛槎掛蓆 莆地漁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掛一帆式草蓆,以保順風。據說此俗也是來自媽祖。 《天后顯聖錄》有載:天后欲渡江海,適逢舟中不備篷槳,船夫因風濤洶湧,不敢出行。天后說:“沒有關係,可用草蓆代替它”。於是叫人把草蓆掛在桅杆的末端,帆掛起後船駛出海,既快速又平穩,有如鳧鷗的浮影。後來因用草蓆,笨重不便,就改用布製,上插“天上聖母”三角旗以為代替,這是古代掛蓆改變而來的民俗。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例自農曆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媽祖元宵節卻延到農曆正二十九。據說元宵時民間多用九龍燈遊戲,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的元宵節定為下正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統一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祖元宵在月底習俗的由來。

裝點“燭山” 媽祖元宵節晚上,不論是大宮小廟,都要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后宮的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製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夾,以便插燭之用。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鳳花燭,點燃後插上,於是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在海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點燃的位置,待龍燭燒到剰下一、二寸時,將火熄滅後帶回家中繼續點燃燒完,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

龍舟掛“聖母旗” 端午節,莆田經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全國劃龍船以紀念屈原的節日。莆田製作的龍舟上,必須插著掛有“天上聖母”的旗子,船上必須安放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旗號和神像劃龍舟,既可驅邪,又可保護龍舟平安,以免發生意外。

奇特祭品 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用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涵江霞徐新宮祭祀媽祖時,要掛天文圖,造船圖,排海螺殼。忠門港裡祖祠祀時,要安放帆船模型。這些奇怪的祭品,都與海有關,所以說祭拜媽祖,實際上也是祭海。

簽支詩句 民間俗謂“跨進廟門兩件事,燒香抽籤問心事。”實際中國民間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許多傳說信仰而成”。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抽籤仍是民間信仰的一個古老的成分。莆田許多媽祖廟都有保存簽詩,從簽支詩文可分為五類:(1)出門、行人、書信;(2)風水、擇居、墳地、遷居;(3)婚姻、壽誕、生子、興旺;(3)前途、祿位、求財、富貴、生意、訴訟;(5)探病、禍災、病情、神明等等,均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碰到。

媽祖經文 關於天后娘娘的經文,有一種叫做“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傳至明代後期出現的經文。又明永樂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記”裡的經文是“太上老君說天妃經文”。近代南洋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經文是“三字經”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間在南洋另行創建的經文。從許從宮廟留下有關媽祖經文內容來看,經文多這敘述媽祖生平事蹟或神明法力,較少有嚴格的意義。只能在祭禮中進行一種誦念的過程。也有一定的和生命力。

總之,媽祖信仰是一種社會心理,是人們對媽祖這種海神(實際上是對媽祖其人)的敬仰、尊崇,或寄託某種願望。隨著社會心理的需要,信仰的內涵得到逐步發展和擴大。從宗教學方面,媽祖信仰屬於民間信仰範疇,它兼有儒、佛、道、巫各方面的色彩。但又與宗教信仰不同,它基本上是屬於自然神崇拜一類。媽祖信仰最精華最有生命力在民俗方面。很多民俗活動都來自仿效古人的習慣,或紀念古人的禮俗,或根據神話傳說而產生,但經長期流傳後,就賦予這些民俗以強烈的民族氣息,豐富優美的文化內容,值得認真研究與挖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道教之神尊
    全站熱搜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