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銅鑄玄帝武像335082421_6299855330034673_6184913144054747428_n

玄帝一堂供堂供

武當山玄帝信仰歷史概要

玄帝”一名,在道教文獻中出現甚早,東晉中葉楊羲、許謐等撰《上清後聖道君列紀》記:“上清金闕後聖帝君李諸弘元,一諱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淵,蓋地皇之冑,玄帝時人”,此處“玄帝”意謂北方水行主神。 《太上妙始經》說,諸天中北名玄天

玄帝信仰在宋元以下道教諸信仰中十分盛行,然追根溯源,卻應從先秦的四靈信仰說起。 《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這是面南而言,所謂前指南方,後位北,左東右西,故玄武是北方水行主神。

秦漢時期,四靈信仰已很流行。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八年,營作未央宮,立東關、北關”。注引《關中記》:“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文選》卷四十二吳質《答東阿王書》李善注引《三輔舊事》曰:“未央宮北有玄武闕。”張衡《東京賦》雲:“元祀惟稱,群望咸秩。颺楢燎之炎陽,致高煙乎太一。神歆馨而顧德,祚靈主以元吉。然後宗上帝於明堂,推光武以作配。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推。尊赤氏之朱光,四靈懋而允懷。”按註,“五精”指五方星,又據《三輔黃圖》,“四靈”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起初尚有說為麟、鳳、龜、龍者,如《禮記·禮運》說:“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道教文獻中也有贊同此說的,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二《造像品》雲:“四靈謂龜、龍、麟、鳳,皆應星辰異氣合五行之秀。”四靈又稱四神。或將此四神與五行相配,或為二十八宿定四方位(東西南北各七宿,即古籍常見之“四七”)。但也有漢代緯書稱“五靈”與五方相配的,如《禮緯·稽命徵》說:“古者以五靈配五方。龍,木也;鳳,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無論如何,玄武主北方水行,其形象為龜蛇,這是不變的。古人認為,龜蛇長壽且有神性。兩晉間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對俗》中就引用了道書《玉策記》《昌宇經》“千歲之龜”“蛇有無窮之壽”等語,又引漢代《史記·龜策傳》等,以證明其靈性。秦漢無論瓦當、銅鏡還是畫像磚石上都有許多玄武的形象。此後,全社會人們信仰不輟。

道教在形成之後就崇拜玄武神,認為祈禱之可除百病。正一道的《玄都律文·戒頌律》載:“暮頌曰:曠曠怖怖,與神無懼。被服精華,飲食玄武。招搖為馬,玉衡為輻。上下無限,出入無時。百病除愈,神氣獨持”,就是這方面的例證之一。

玄武神是教內外都尊崇的,宋以前就有以“玄武”命名地、山者,如唐代的梓州(在今四川)有玄武縣玄武山,宋避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縣為中江縣。

迨至宋代,尤崇玄武,統治者與道教的尊崇可以說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宋真宗加上真武將軍號。後又加上真武靈應真君之號。 “玄武”改稱“真武”,這是因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戊午日,聲稱聖祖天尊降於延恩殿,隨後閏十月乙巳,上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後又詔: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真武靈應真君是宋代道教“北極四聖”(四聖即四聖真君,亦即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真君、真武靈應真君)之一,其崇拜在北宋已頗流行。 《太上感應篇》李昌齡傳卷三十記宋仁宗天聖(10231032)中,楊仲和唯奉真武真君。 《茅山志》記道士楊希真(1101-1124),字元道,世為儀真(今江蘇儀征)人。六歲始能言。稍長,便敬事四聖真君像。蜀中道士亦頗崇之。可證。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又加上“佑聖”二字。按,明道藏所收《真武靈應真君增上佑聖尊號冊文》在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故《武當福地總真集》所述“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號應在宋徽宗時,則“真武靈應真君”之號當在宋真宗與宋徽宗之間加贈。另據明人周洪謨說,宋欽宗“靖康初(1126),加號佑聖助順靈應真君”,或有所據。此後南宋嘉定(12081224)、寶祐(12531258)間均有加號。元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所載宋封聖號:“北極鎮天真武佑聖助順靈應福德仁濟正烈協運輔化真君”,此是宋代最後的封贈。

有關真武大帝的經典亦多出宋代,如《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出北宋。 《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二《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系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正月武宗孟正書。明道藏所收《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實則也是宋代初編。南宋呂太古編《道門通教必用集》提及《真武報父母恩重經》,當是此書。宋真宗以後人因避本朝聖祖趙玄朗諱名,“玄”字皆寫作“真”,稱“玄武”為“真武”;元明間人又改為“玄天上帝”。此書《正統道藏》所收系元明間改編本,由經文和《玄帝報恩聖號》組成。卷末有元明間玄門嗣教道士浚儀趙宜真書跋。據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卷三說,明神宗曾為此經制序。南宋《道門通教必用集》亦記有“真武經文”。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原避宋諱,名《真武靈應真君本傳神咒妙經》,南宋謝守灝編《混元聖紀》卷二引經云,老君“八十二變為真武”者,即出此書。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註》為南宋陳伀集疏。此外,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稱及北宋侍中荊國公宋庠奉旨編有《真武啟聖記》。 《太上感應篇》李昌齡傳卷二十七引有宋《真武靈應纂記》。 《道門科範大全集》卷六十三仲勉修《真武靈應醮儀》北帝真武廣真燈儀也是宋代作品,啟請之北極四聖號為宋封,且文中述宋四川崇奉事,如玉局觀設四聖醮,並說:“真君多降於蜀中,緣蜀中有玄武縣,今避聖祖名改為中江。”明道藏所收《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四聖真君靈簽》(含真武靈簽)等皆宋作。

宋代真武信仰以地而論,自以湖北武當山最為突出。五代宋初道士陳摶即隱於武當山。元代許有壬撰《武昌路武當山萬壽崇寧宮碑銘》,特別提到,“玄武之祠,昉宋真宗”。

然而,宋代的真武崇拜並不限於武當山一處,而是多處均有崇奉。據《宋會要》記載,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正月九日詔開封府,毀神祠一千三十八區,遷其像入寺觀及本廟,如真武像遷醴泉下觀,土地像遷城隍廟之類,五通、石將軍、妲己三廟以淫祠廢,仍禁軍民擅立大小祠廟”。這段記載與真武信仰相關的部分是說,宋徽宗為了嚴明真武信仰的道教性質,將各神祠崇奉的真武像遷回道觀,這恰能反證當時民間的真武祠崇拜是很流行的。南宋真武信仰也很盛,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記:“撫州紫府觀真武殿像,設有六丁六甲神,而六丁皆為女子像。黃次山書殿榜曰‘感通之殿’。感通乃醴泉觀舊名(至和二年十二月賜名),而像設亦醴泉舊制也。”魏了翁《成都府靈應觀賜號記》述“嘉泰元年(1201)夏四月,四川制置使言:臣竊惟北方真武,自武當飛升,受命帝所,……逮太宗肇興觀宇,累聖相承,……慶元間,郡貢士劉鼎興、道流張元簡首議建祠,請於郡”,又是一例。南宋倪守約編《金華赤松山志·碑籍類》也提及當時金華赤松山真武戒世碑在真武堂。均表明各地皆有崇奉。至於元明之後,各處都設真武觀或真武廟、真武殿,那就更為普遍了。

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所載天封玄帝聖號:“元帥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左天罡北極右垣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勝府事領元和遷校府事紫皇天一天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此是教內尊號,特地註明“出仙傳”,當確有所本。因劉道明乃元初人,是否承襲自宋代,不排除此等可能。 《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上收有《靜樂國傳記》、《仙冑》和《玄帝傳記》等內容。

元朝伊始,就很崇信玄武,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冬十月,奉安真武神位於昭應新宮”。許有壬述元朝崇奉玄帝之緣起,也說:“武當均州山,先名太和,道流謂其峻極秀絕,非玄武神不足當,故更名武當。勝國端平甲午,兵搖襄漢,均民走鄂,深以神德不能忘,鳴於官,行武當祠於鄂,為沖霄壇,制使孟珙禱於神,有齊安之捷,易壇為觀,奏复崇寧額也。我皇元至元庚寅,升武當萬壽崇寧宮。……玄武之祠,昉宋真宗。我朝至元己巳,鬼蛇見於高梁河,以為玄武之祥,為築昭應宮,於是武當之山若增而高矣。是宮之名雖主玄帝,而巍然南面朝五帝,實主玉皇。”繼而,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自元以後,玄武稱玄天上帝,簡稱玄帝。當時文人亦愛畫玄帝像,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三十即收有《玄帝畫像贊》,序云:“玄帝像,吳興趙公子昂寫其夢中所見者,而上清羽士方壺子之所臨也。”吳其貞《書畫記》卷五著錄元四家之一王蒙作絹畫《修真圖》,內容畫真武故事。

元代全真道士對玄帝也深加崇奉,俞希魯撰《奉真道院記》就記有一典型案例。他說,南宋紹興間在此駐軍,軍中多奉事玄帝。立廟以祀,廟旁又立道院,延請道士以奉香火。後因兵亂,道院傾敗。 “皇元混一後,有全真道人趙道淵者,故筆生也。少慕神仙學,棄家簪黃冠,肄業於茲,慨然有繼葺之志。”其徒於道清。二人通過化緣的方式重建道院。 “淵化去,清愈益刻厲,……又置負郭之田百五十畝有奇,會其租入,沛然有餘。……烏乎,亦可謂才而有為者矣。……予觀道清之燕處也,抱虛守寂,怡神養性,漠然若無所與於世。……故為之記,俾夫後之弟子,甲乙相繼,樂其成,弗忘其初;嗣其志,益廣其業。”此處道院及其玄帝信仰是以甲乙相繼的組織方式而存續。

元明之交,著名道士張三豐非常崇拜玄帝,明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記》載,張三豐於“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名山,……”就是說,他首先是因信仰玄帝而來武當山,所以到時便先拜玄帝。

明代因永樂皇帝朱棣堅信玄帝助其奪位,遂大修武當宮觀,對玄帝的信仰、崇拜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深深影響及清代迄今的全國道教信仰實況。故清乾隆九年王概總修、姚世倌等纂《大岳太和山紀略》卷三《祀典》說:“今時最崇重者,太岳太和山真武及岱岳碧霞元君。當永樂時,建真武廟於太和(武當山),設大璫及藩司守之,董其祀。《明史·方士傳》嘉靖三十二年建元岳湖廣,……”這段歷史,大家都不陌生。明《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收有明成祖朱棣撰《御製真武廟碑》,他對一切關於玄帝的事蹟均感興趣,如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卷七《採真遊》記,道士簡中陽,洪武間到武當,居紫霄之巔,辟穀坐忘,“道價愈增,名籍方外”。 “永樂丙戌,太宗皇帝召見,問以玄帝升真事蹟,一一奏陳。賜以祠部護身符牒。”除了武當山奉玄帝之外,恆山因是五嶽中之北岳,也崇奉主持北方的玄帝。 《恆岳志》卷上《岳紀》列有許多廟,其中就有玄帝廟。但因明朝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去神尊號,故歷代封號,較之宋、元二朝,以明為簡。洪武釐定神號僅“武當真武之神”,永樂後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不過,元明以降,山名為“真武山”、觀廟名為“真武”者不乏其例。如武當山志記載之真武觀在襄陽府城西南二里九宮山,後即名真武山,從傳派來說,乃是武當山全真道的支派。四川也有命名為“真武山”的。三台縣雲台觀迄今仍是玄天上帝道場。明萬曆十九年(1591)郭元翰編撰的《雲台勝紀》就記此觀事,其卷一“啟聖實錄”,卷三為“玄帝經文”,卷四為“靈顯應”。清張伯魁纂《崆峒山志》上卷《寺觀》記,崆峒山“真武殿,宋乾德年修。元奉釋迦佛,明改奉真武”。

元明間的相關道書、傳記、小說也不少,如《武當山玄天上帝垂訓》、《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玄天上帝啟聖靈異錄》、《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玄天上帝百字聖號》(玄帝感應靈簽)、《玄帝燈儀》、明孫希化撰《真武全傳》和三台山人餘象鬥編《全像北遊記玄帝出身傳》(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北遊記)等等。 《諸師真誥》亦有玄天降語。而《玄天仁威上帝報恩寶懺》是清末民初龍門弟子王來恩等重刻。

明代朝廷對玄帝的奉祀,位京師九廟之一。據《明史》記載:“真武廟,永樂十三年建,以祀北極佑聖真君。正德二年改為靈明顯佑宮,在海子橋之東,祭日同京。………東岳、都城隍用太牢,五廟用少牢,真武、靈濟宮素羞。”按,靈濟宮崇祀,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禮部尚書周洪謨引志云:“閩縣靈濟宮祀五代時徐溫子知證、知諤。國朝御製碑謂太宗嘗弗豫,禱神輒應,因大新閩地廟宇,春秋致祭。又立廟京師,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正統、成化中,累加號為上帝。朔望令節俱遣官祀,及時薦新,四時換袍服。”他說,“神父聖帝、神母元君及金玉闕元君者,即二徐父母,及其配也。

宋封其父齊王為忠武真人,母田氏為仁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盧圓熹道長 的頭像
    盧圓熹道長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