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城金殿內有一盞常明油燈紫霄宮太子坡玉虛宮玄天玉虛宮武當福地紀念真武大帝玄岳門

武當山與北京故宮的難解之緣

北帝鎮武當,六天臨凡。

「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作為明朝皇族家廟,明永樂年間修造的武當山道教建築群落,不僅建築風格與裝飾風格與故宮一脈相承,兩者所供真武神像也神似。武當山與北京故宮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永樂皇帝朱棣到底去過武當山沒?武當山內淨樂宮、玄岳門、太子坡、紫金城等景點與中國皇室有著怎樣的關係?演繹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本篇我們將實地探秘,揭開武當山與北京故宮及中國皇室之間的難解之緣……」

先奉上一段武當山絕美風光片,

體驗一下「天下第一仙山」的旖旎風景。

從武當山碼頭開始,一路到金頂,各種風光不斷、故事不斷、神秘不斷,接下來就請隨著我們的步伐,一起去探求武當山與北京故宮的難解之緣。

所謂「修」,一曰修建,二曰修身,而武當山也可以解讀為永樂大帝修建的一座可以修身的地方。

太極湖

游武當,當從水上開始。一進入武當山,便是太極湖。而在這片湖下,曾在修建丹江大壩時,淹沒了古均州城以及恢弘的淨樂宮,而隨著丹江口水庫水位的升高,水面延伸至武當山腳下,便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太極湖」。可以說,太極湖下便是一座座美麗的地下宮殿。

淨樂宮

進入武當之後,第一宮便是淨樂宮,原本建造在玄岳門外,雖然明代的淨樂宮早已淹沒在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淼的碧水之下,但是2003年的時候開始恢復。

淨樂宮為什麼叫淨樂宮?這裡有兩個傳說,一說真武的父親原是淨樂國國王,為紀念真武大帝的父親,就在均州城內修宮供奉。另一傳說為朱棣遷都北京定居故宮後,算定允炆要到武當山,就借修武當山的名義來逮允炆,以斬草除根,臨死前派親生兒子淨樂再來武當山搜山。而淨樂所住的宮殿,就稱淨樂宮。

玄岳門

登臨武當山,要過第一道神門——玄岳門,被稱為仙界第一關,民間流傳的諺語云:「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岳門,還是陽間人」。這裡起著分隔凡間和仙界的作用,標誌著將要進入武當福地,引導著行人進入一種不同凡響、超凡脫俗的神仙境域。

遇真宮

接著便是遇真宮,此宮乃是張三丰的修煉之處,曾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幾十年後,永樂皇帝果然大修武當。後來,張三丰離開武當山,朱棣曾下詔遣使求訪張三丰其人。無奈未果,最後親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宮」,並諭敕張三丰祀像一組置於大殿正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註:2003年,遇真宮突發大火,最有價值的主殿化為灰燼。2013年,遇真宮頂升15米完工並開始全面復建工作。

元和觀

元和觀是進入玄岳門後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觀。事實上,元和觀是道教處罰違犯清規戒律道人的司法機構。元和觀的建築布局緊湊,院落迭進深重,窗高牆厚,處處體現出神權的威嚴和監獄的於世隔絕的森嚴。

玉虛宮

玉虛宮是整個武當建築群中最大的廟宇。玉虛宮當年有七十二個道院,每個院裡有一口水井,共有三城,三城都各有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相傳玄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嘉封為「玉虛相師」,故玉虛宮建成後,永樂皇帝欽定為「玄天玉虛宮」。放眼望去,飛金流碧,富麗輝煌,了無邊際。

太子坡

一路拾級而上,穿過老君堂,來到太子坡,相傳,淨樂國太子在武當山修煉,歷經42年,終於功成果滿得道飛升被封太玄,史稱真武大帝。而太子坡,據說就是真武大帝曾經讀書的地方。太子讀書殿

紫霄宮

過逍遙谷,即來到紫霄宮,紫霄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皇家脊飾 南岩

登頂烏鴉嶺,便到達南岩。南岩宮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最神奇的是朝著金頂的龍頭香。龍頭香上雕盤龍,傳說是玄武大帝的御騎,玄武大帝經常騎著它到處巡視。這裡原可以走過去向金頂的祖師爺敬香,因為他伸出懸崖1米左右,有虧心事的,一般走不過去就掉下懸崖。目前龍頭香凸出的石柱有安全隱患,已經禁止前去敬香。

紫金城 過榔梅祠,終於到達紫金城,紫金城,又名皇城、紅城,環繞天柱峰巔,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是環繞天柱峰頂端修建的城牆,金殿被圍在其中,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居住的「紫禁城」,為真武大帝在人間修建的「玉京」。「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紫金城當時的地位。

金頂

終於到達金頂,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站在金頂,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崇敬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巍峨的武當山,有著無數的宮殿,遠非一篇文章所能記載。同時這裡也有無數的秘密等著我們去揭曉。登頂一次武當山,就如翻開一部厚重的中國歷史書,這座巍峨的大山演繹著中國皇室的奮進與爭鬥,也訴說著歷史的脈動,更隱藏著無數的秘密指引著我們尋找答案……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