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祛災延年

每年十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下元節。若將每年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作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這樣一個節日系統來看,其是源於中國道教世界觀中的三官信仰。

而道教的三官信仰由來已久。最初的三官信仰源於自然崇拜,崇拜的對象即是天、地、水,在東周末期的《儀禮》中記載有諸侯覲見天子時,需要舉行祭天、祭地、祭水的儀式。到天師張道陵初創道教時,將天、地、水自然信仰神格化,改稱天、地、水為天官、地官、水官,在《三國志·張魯傳》注中引《典略》一書,提到道教祛除疾病的祈禱方式,即是寫三封告罪祈禱的文書,分別“上於天,埋於地,沉於水。”代表向天、地、水三官禱告。北魏時期寇謙之,提出三元日概念,並將三官信仰與“三元日”結合一起,並在三元日設齋祈禱,這在後世的道教經典《無上秘要·三元齋品》中得以體現,其認為如果能在三元日以三元齋儀謝己身之過,就能“令心丹意盡,神形同苦,無有怠倦,感徹諸天,三元削罪於黑簿,北帝落死而上生,三官保舉於學功,太玄記錄於上仙。”到了唐玄宗時,他對下元日尤其重視,曾於下元日將至時,下詔規定三元日設齋並禁屠三日,自此三元日便從道教的節日變成全民的節日。

而在下元節這一天,道士們往往會修齋設醮。下元節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在這一天道士們通過修齋,以仰仗神力,來進行祈福、禳災、解厄、拔苦、謝罪、求神、延壽等等儀式。而所謂修齋,大致分為兩類,一者是供齋,即是向神靈供齋來醮神,在民俗祭祀中,人們往往會準備豐盛的食物,所以多有以犧牲血食祭神的存在,而道教採用供齋以祭神,其實其中就有斷絕殺戮、愛護生靈、懺悔己身之過的含義。其二是食齋,道士在齋醮前,往往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辛,以此求外不染污垢,內則五臟清虛。等道士能達成外物的齋之後,便會以心齋以靜心。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日子,道士們行法、祈禱、解厄的效果也往往好於平日。

在下元節這天,無論是道門還是民間都多有誦持《三官經》的傳統,所謂《三官經》即是《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是一部以悔過修善為主題的經書。而誦《三官經》的法門也簡單,即是多多誦持,踴躍懺悔,祛除後天產生的諸惡,以圖脫胎換骨,消去此身之過。下元節集會三元天地水官,水官有著解厄祈福,追回行瘟等功效。倘若深究為何會有此功效,蓋與自然規律以及人之需要密切相關,受制於古代的醫療技術和生活環境,疫病的流行是常態,所以民眾在下元節這這段時間食素,實際上是一種警食靜心、自我反思的一種體現。而關於水官解厄功效與自然的關係,實際上,下元節是契合陰陽消長、天地生化之道的,下元節近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而立冬,隆德在水,所以十月十五日往往水氣圓滿。水是世間一切生命的源泉,有回生之功,聚氣之力,水氣主化,能除去世間污穢,即是化解世間之厄。除此外,人死後靈魂將歸於幽冥、黃泉,而幽冥、黃泉也即是一個水中世界,水官統領水府,而水中轉生又是道教的轉世理論中的組成部分,所以在一些地方,人們也往往在下元節祭祀先祖。

    人們也往往在下元節這一天祈神迎神。因為下元節的誕生本身就同自然神有關,加之三官信仰本身又有著解氛保境、去病消災等功能,所以隨著下元節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其祭祀內容和祭祀對像也發生著演變,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群體下,下元節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而不同的地方往往會隨方設教,融入當地的一些祭祀風俗,比如湖南寧遠一帶會進行迎神賽會,福建一帶,就曾有下元節這天,老百姓在田間地頭祭祀水神,祈求農作物能平安過冬的傳統,在福建溫州一帶,則有將下元節水官解厄祈福與楊府爺刀橋巡境的傳統。

    而說到底,我們信仰下元水官,不單單是因為我們信仰道教,更是因為下元水官代表著人們對除困解厄的美好願望,表達著我們對發生在生命歷程中,困境與苦厄的勇敢面對,而這樣的生命價值,更是人性美好的體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盧圓熹道長 的頭像
    盧圓熹道長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