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6319648_3824491540902974_7863672970633467685_o

修道之人,忠孝誠信是第一要務

盡忠盡孝是我國傳統社會的重要道德準則,是儒家人倫道德的核心內容。誠信則是做人的根本。道教從建立教團伊始,就非常重視這些道德準則並將其吸納到教戒中。張道陵天師向奉道者所諭教戒,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誠信不欺詐"。《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說:"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種民矣。"並強調"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

葛洪在他的《抱樸子內篇》中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則強調:仙經萬卷,忠孝為先。由此可知,忠孝、誠信等社會道德基本準則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視。

強調忠孝,是成仙得道的必要條件

從社會倫理的層面上看,道教重視的這些基本準則,與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會的道德要求。但是,由於道教與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強調的維護社會人倫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為升仙度世奠定基礎,是所謂仙道不離人道,體現的是道教齊同慈愛的上善之心。

所謂"齊同慈愛",是要把世俗社會的人倫道德愛心上升到大慈大愛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經》所說的"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忌,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具體來說就是《感應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徑;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頭頂三尺有神明;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強調的是要誠信為人,寬容待人,無為不爭,淡泊名利。

《道德經》中曾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故《想爾注》嘗指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所異的並不是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祿為追求,仙人道士則當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愛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財貨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為外物所累,要棄名利之韁索,以道德為務,使生命達到合道的境界,利益于人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常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