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十五 太上老君誕:

道歷四七一五年農曆二月十五日,

亦即是太上道祖寶誕。

老君化凡日,玄元下降時—

—恭祝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萬壽壽誕

大家不妨到北極玄元宮道觀參拜,善信亦可在家中禮誦《道祖小贊》以積善福。

太上老君,是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

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相傳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西遊記》中,老君居“離恨天兜率宮”;《封神榜》中,則是“大羅天玄都洞八景宮”。

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許多道教祖師都自稱得到老君顯靈的啟示與教誨,如漢朝的張道陵、南北朝的寇謙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為其始祖。

春秋末年,老子駕一條青牛,拖一架木板車,向函谷關而去。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的真仙,就強留老子住了幾天,並召來一些同事,共同聆聽老子給他們講經說道。老子盛情難卻,還給尹喜留下了五千餘字的“天書”,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

西出函關佛事拜,

東來魯國聖人參。

《道德經》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這是一幅流傳已久的《老子傳道》圖,畫中的老子,難道是在向老虎傳道嗎?那個大圓圈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而這樣一幅畫,又能為解讀《道德經》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道德經》要講的是真話,而真話是高度危險的東西,就好像跟老虎講話一樣。老虎它代表什麼,它就代表諸子百家。

《泰學:道德經的奧秘》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是循環往復的,老子的《道德經》則進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如果說《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泉,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對《易經》最深刻的詮釋。那麼老子通過這種詮釋,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老子用這種方式來告訴我們,世界上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它是宇宙一種不變的規律,我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就必須要接受這樣的一個規約,你就要按照這樣的軌道、遵照這樣的方式,然後你就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你該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為你是離不開道的。

道教把老子奉為始祖。《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 " " 是道教的基本信仰。" " 是《老子》一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學說的精華所在。道教本身對自己的基本經典《道德經》有傳統的理解。這種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徑庭。道教對此書的秘機是師傳口授,代代相傳的,對其玄理奧義是在修真養性的長期實踐中理解、頓悟的。據傳老子百六十餘歲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極深的修煉家。他所闡述的大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人身的長期修煉及直覺沉思中才能徹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

《道德經》釋義1:

“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對待存在,相反相成。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這就是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是“物極必反,理窮必變”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同樣,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陰陽是一對矛盾體,因而,由陰陽二氣組成的萬物無不包含著陰陽。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陰陽即矛盾。太極圖是對陰陽之矛盾的總括。

陰陽二氣,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有形有像,有色有聲,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萬物,有生有死,有強有弱,可變可化,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此謂“可道”。

《老子》倡導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榮,守其辱”,皆是指從負面走向正面,達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處下”、亦是此意,目的在於“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榮、守剛、居上,圖榮華,享富貴,爭名逐利,姿情縱慾,胡作妄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無成,而且自身會遭到凶禍與毀墜。

    《老子》全書八十一章主要闡述了無極圖和太極圖及其相互關係,講了天道和人道的關係,目的在於使人道取法於天道,由太極返回無極,使人回歸先天純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潛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和利用,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同時能使社會穩定、國邦振興、天下太平、壽命延長。

《道德經》釋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醜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美會轉化為不美,善會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化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願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果。

       治國興邦,舉辦事業,乃至行萬事,必須慎終如始。多從困難處著想。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如此,難可化為易。反之,若只想順利,只圖僥倖,不作好克服困難的充分準備,易也會轉化為難。難和易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對待,相互轉化的。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