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的玉虛宮是城內套城,共有三城,即外樂城,裡樂城和紫金城。三城都各有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
玉虛宮地址是張三豐看中的風水寶地,他曾對人說:“他日此地必大興也。”
明永樂年間,國家“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在武當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廟觀,而玉虛宮則是整個建築群中最大的廟宇。明朝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為此不禁發出“玉虛彷彿秦阿房”的讚嘆。
明天啟七年,即1627年,玉虛宮發生了毀滅性火災,其軸線主要建築均遭火劫。百年後,即清乾隆十年,玉虛宮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屬建築一併化為灰燼。
1935年夏,山洪暴發,數十萬方沙泥直洩玉虛宮,大片房屋被吞沒,號稱南方“故宮”的玉虛宮自此成一片殘垣斷壁。
現存建築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牆、兩座碑亭、裡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雲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
宮門內外有四座碑亭,巍然對峙。亭內各置巨大的贔屃(傳說為龍王的六子)馱御碑。宮門內的兩座碑亭中的石碑其重量各達100多噸。這兩座碑刻,一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保護武當山道教的一道“聖旨”;一是永樂十六年(1418年)大岳太和山和山道宮碑邙。
宮門外的兩座碑亭,一座刻的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一座是《重修宮觀》的碑文。
四座碑文書體雋永圓潤,碑額浮雕蟠龍,矯健騰舞,造型穩重虯勁。甲殼、肌肉部分有明顯不同的質感,腿腳有運動負重之神態,尾卷一盤,呈使力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狀。武當山現存巨大馱御碑十二座,為海內外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