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漢武帝時對於天中大神,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了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每年的冬至節令也都要祭祀太一神,而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祭太一神的儀式最為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燈光燦爛,流光溢彩,遠遠望去燈火輝煌,也成為了後世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的濫觴。
也有說法認為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漢文帝劉恆登基。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為當時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也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滾滾,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元宵節與道教上元節
元宵節在道教中也被稱為上元節,道教所講的三元節,指的是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及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 的統稱。在傳統道教觀念中,三元節非常重要,因為分別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以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聖誕千秋,這三位神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元三官大帝”,他們分別掌管天界、地府及水域,考察萬物生靈的功過, 主宰人間福禍,並在三元節來到人間,為人們賜與福分、赦免罪過、解除災厄。早在祖天師立教之初,就把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懺悔治病的重要手段。道經中載:“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農曆十一月是一陽復生,經歷十二月的雙陽,至正月復歸為三陽,成為全陽的“乾卦”;乾卦,即天,所以正月是“天道”數成之月,故而上元天官在這一天校錄天下百姓、以及已成仙、未成仙男女的籍籙,並在這一天為天下百姓帶去福氣,賜予好運,天官的形像一般為頭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象徵可以賜給人們如意吉祥以及人丁興旺。各大道教宮觀在這一天往往都人頭濟濟,前來進香的信徒絡繹不絕,而道長們也都會在這一天舉行朝賀上元天官的法事,以求天官賜福。普通信眾,如果自己在家不方便去廟裡的,也可以在這一天,多多持誦上元天官寶誥,得到天官的恩賜。行善可以累積福報,作惡則會欠下冤債,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多行功立德,在生活平順的時候,不只是享受順利,更要懂得多做好事,累積我們自身的福報,多行善事,自然能善心感福,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好運與財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