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又有各種稱謂包括 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 地主爺, 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琉球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於土地公生日(土地誕:農曆二月初二)或得道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或八月十六作牙)可在前一晚上行還願祭典,當日則準備牲禮水果祭品到土地廟壇祭拜。
《諸羅縣志‧卷之八》:「二月二日,街衢社裡斂錢演戲,賽當境土神;蓋仿古『春祈』之意。」 《諸羅縣志‧卷之八》:「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仿『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會飲賞月,製大餅以象之;士子硃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奪餅,預取『秋闈奪魁』之兆。」[4],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 掃墓: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 歷史典故: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據說他還能使五穀豐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裡祭拜。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台、供品祭拜。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神像容貌:土地公的神像一般為頭戴錢帽,帽沿兩條布須下垂抵肩,面龐圓而豐盈,兩眼微瞇,白髮白鬍鬚,笑容可掬,慈祥可親,身坐太師椅,右手拿如意或拿手杖,左手拿元寶,兩肩微聳,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明顯,兩腿分開自然下垂,在民眾的心目中永遠與「福」、「德」同義,給予人們可信託的希望感。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莊頭莊尾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生意人、農人奉祀更虔誠。土地公由地神變為人神,顯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多神觀念,極具包容性與親和力。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有很大改觀,百業繁榮,一般生活安定。但是商店,工廠或一般家庭,依然篤信「土地公」,視「土地公」為福神,財神,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春祈)與八月十五日(秋報)均會祭拜土地公,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
留言列表